- 大牛哥
-
《毛主席在花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人教版上册第八单元第28课的课文。
这篇记叙了毛泽东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泽东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映了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
表现了毛主席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品质。
课文中毛主席所在的“花山”是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以北的一个小村子。
1948年春夏之交,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曾在这里住过几天。
当时,人民解放军已转入战略进攻,中国共产党正在积极筹划全国的战略决战。
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前往西柏坡的目的是为了召开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于1949年3月5日胜利召开。
讨论了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提出了党在全国胜利后的总任务。
扩展资料:
《毛主席在花山》等红色动画演绎课本上的故事
《毛主席在花山》《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飞夺泸定桥》……这些课本上的经典故事现在有了动画版,课本上的英雄人物“活”了起来。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副院长曹小卉说:“所谓热血,就是有理想、有行动。其实我们早就有很多热血故事,像红军、八路军,和后来的科学家,为了中国梦艰苦奋斗,甚至牺牲。”
曹小卉认为,将课本与动画结合,是让孩子了解历史很好的途径。“做这种有教育意义的动画要理直气壮,用不着用一些搞笑场面来替代教育,不能把历史的厚重娱乐轻薄化。”
曹小卉说,“中国动画在创作过程中有一个误区,认为娱乐才是观众最需要的,其实不然,收视率也并不一定和娱乐性相关。我们将来在新的创作中,要大胆深入历史。”
该片的总导演胡一泊是典型的80后,从小看着动画片长大。
出于对这种艺术形式的浓厚感情,他“特别希望能用年轻人的视角,重新诠释这些红色经典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主席在花山》等红色动画演绎课本上的故事
- 里论外几
-
课文中毛主席所在的“花山”是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以北的一个小村子。1948年春夏之交,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曾在这里住过几天。当时,人民解放军已转入战略进攻,中国共产党正在积极筹划全国的战略决战。
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前往西柏坡的目的是为了召开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于1949年3月5日胜利召开,讨论了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提出了党在全国胜利后的总任务。
扩展资料
这篇课文按事情的发展过程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泽东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这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毛泽东对群众的关心。
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了毛泽东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泽东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上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毛泽东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主席在花山
- 北境漫步
-
毛主席在花山
陈晔
阜平县有一条优美秀气的河,叫胭脂河。胭脂河边的山
沟里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叫花山。花山村前村后的山坡沟
壑满是花草树木,春天,满山的桃花紫荆花喧闹枝头;秋天,
有醉人的野菊、迷人的红叶。村东一条小河,缓缓穿村而过。
潺潺的水声夹着百鸟的齐鸣使这个山村更加富有诗情画意。
1948年5月18日凌晨,毛主席的住地城南庄遭敌机轰炸。
于是,为了毛主席的安全,在极端绝密的情况下,毛主席秘
密转移到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隐在大山里的巴掌大的美丽
小山村。
当时张冀新刚满十八岁,在花山小学做小学教师。他就
是花山村人。主席来之前,村里开了会,说民运工作组首长
要来这里住几天,要保密,任何人不准走漏风声。首长要住
在张冀新家后排的张德山家,于是后排的几家人都将房子腾
了出来,挪到前排,几家人挤在一起住。
5月18日傍晚,花山村响起了汽车的轰鸣声。顺着河槽开
来几辆汽车。车停稳后,下来一些穿军装的解放军战士,随
后从第三辆车上下来了一个身材魁伟的大个子。花山村的人
第一次见到汽车,都站在远远的地方看稀罕儿。张冀新就站
在家门口,看见大个子的第一眼,他觉得很面熟,只是想不
起来是谁。
首长住的房子旁边有一盘石碾。平时,张冀新他们四五
家人吃面都在这里碾米。为了不影响首长办公,他们就到离
家很远的另一个碾子上去碾米。
首长来的第三天晚上,张冀新带着疑问,翻来覆去睡不
着,这个面熟的人是谁呢?当时,边区家家户户都已经张挂
毛主席画像,张冀新在脑海里几经对照,断定首长就是毛主
席!他激动地彻夜未眠,他想把这个消息告诉别人,但这是
极端保密的事情,不能讲!
毛主席每天都要出来散步。有一天,张冀新的妻子端着
玉米去村上推碾,主席碰见了,拦住了她:“这不是有碾子
吗?为什么还到别处去推?”张冀新的妻子回答说,怕影响
首长办公。毛主席说:“就在这儿推,以后不要再到那么远
的地方去推碾。”主席以为是警卫安排的,就叮嘱他们,
“告诉乡亲们,咱们住了人家的房子,不能连碾也不能推,
以前怎么样现在还怎么样,不要影响群众生活。”
闲了几天的碾子又开始转上了。一天,张冀新与母亲在
碾上推碾,他妻子在碾旁罗面。这时候,主席从院里出来了,
下了台阶,径直朝石碾走来。
“你是小学教员吗?”浓浓的湘音。
张冀新听见是冲他说话,忙抬起头来应声。
“是。”“你教了多少娃娃?”“34个。”“你教什么
课本?”
“我教的是晋察冀边区政府编的课本。”和主席说话,
张冀新心海里一直翻滚着激动的浪花,他多想说出一句“您
就是毛主席吧?”然而,几次想说出口,几次又将这个念头
压了下去。
主席听说教的是边区课本,连说,“很好,很好!”说
罢,他停顿了一下,沉吟良久,对张冀新说,“一定要培养
好祖国的下一代!”
主席走了。但主席的这句话,却让张冀新激动万分。一
个普通的山村小学教师受到主席的千钧嘱托,既有压力,又
有动力。主席这句话,是对他说的,也是对千百个教育工作
者说的。主席建国之前领导全国解放战争,日理万机,仍然
牵挂着祖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祖国的下一代!其心可鉴!
主席在村里住了9天,便从花山到了西柏坡,而后,在西
柏坡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主席在花山的故事编入了中学课
本,还编成了歌儿,被人们传唱。
======================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二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 xinz
-
阜平县有一条优美秀气的河,叫胭脂河。胭脂河边的山
沟里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叫花山。花山村前村后的山坡沟
壑满是花草树木,春天,满山的桃花紫荆花喧闹枝头;秋天,
有醉人的野菊、迷人的红叶。村东一条小河,缓缓穿村而过。
潺潺的水声夹着百鸟的齐鸣使这个山村更加富有诗情画意。
1948年5月18日凌晨,毛主席的住地城南庄遭敌机轰炸。
于是,为了毛主席的安全,在极端绝密的情况下,毛主席秘
密转移到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隐在大山里的巴掌大的美丽
小山村。
当时张冀新刚满十八岁,在花山小学做小学教师。他就
是花山村人。主席来之前,村里开了会,说民运工作组首长
要来这里住几天,要保密,任何人不准走漏风声。首长要住
在张冀新家后排的张德山家,于是后排的几家人都将房子腾
了出来,挪到前排,几家人挤在一起住。
5月18日傍晚,花山村响起了汽车的轰鸣声。顺着河槽开
来几辆汽车。车停稳后,下来一些穿军装的解放军战士,随
后从第三辆车上下来了一个身材魁伟的大个子。花山村的人
第一次见到汽车,都站在远远的地方看稀罕儿。张冀新就站
在家门口,看见大个子的第一眼,他觉得很面熟,只是想不
起来是谁。
首长住的房子旁边有一盘石碾。平时,张冀新他们四五
家人吃面都在这里碾米。为了不影响首长办公,他们就到离
家很远的另一个碾子上去碾米。
首长来的第三天晚上,张冀新带着疑问,翻来覆去睡不
着,这个面熟的人是谁呢?当时,边区家家户户都已经张挂
毛主席画像,张冀新在脑海里几经对照,断定首长就是毛主
席!他激动地彻夜未眠,他想把这个消息告诉别人,但这是
极端保密的事情,不能讲!
毛主席每天都要出来散步。有一天,张冀新的妻子端着
玉米去村上推碾,主席碰见了,拦住了她:“这不是有碾子
吗?为什么还到别处去推?”张冀新的妻子回答说,怕影响
首长办公。毛主席说:“就在这儿推,以后不要再到那么远
的地方去推碾。”主席以为是警卫安排的,就叮嘱他们,
“告诉乡亲们,咱们住了人家的房子,不能连碾也不能推,
以前怎么样现在还怎么样,不要影响群众生活。”
闲了几天的碾子又开始转上了。一天,张冀新与母亲在
碾上推碾,他妻子在碾旁罗面。这时候,主席从院里出来了,
下了台阶,径直朝石碾走来。
“你是小学教员吗?”浓浓的湘音。
张冀新听见是冲他说话,忙抬起头来应声。
“是。”“你教了多少娃娃?”“34个。”“你教什么
课本?”
“我教的是晋察冀边区政府编的课本。”和主席说话,
张冀新心海里一直翻滚着激动的浪花,他多想说出一句“您
就是毛主席吧?”然而,几次想说出口,几次又将这个念头
压了下去。
主席听说教的是边区课本,连说,“很好,很好!”说
罢,他停顿了一下,沉吟良久,对张冀新说,“一定要培养
好祖国的下一代!”
主席走了。但主席的这句话,却让张冀新激动万分。一
个普通的山村小学教师受到主席的千钧嘱托,既有压力,又
有动力。主席这句话,是对他说的,也是对千百个教育工作
者说的。主席建国之前领导全国解放战争,日理万机,仍然
牵挂着祖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祖国的下一代!其心可鉴!
主席在村里住了9天,便从花山到了西柏坡,而后,在西
柏坡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主席在花山的故事编入了中学课
本,还编成了歌儿,被人们传唱。
- 天涯
-
阜平县有一条优美秀气的河,叫胭脂河。胭脂河边的山
沟里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叫花山。花山村前村后的山坡沟
壑满是花草树木,春天,满山的桃花紫荆花喧闹枝头;秋天,
有醉人的野菊、迷人的红叶。村东一条小河,缓缓穿村而过。
潺潺的水声夹着百鸟的齐鸣使这个山村更加富有诗情画意。
1948年5月18日凌晨,毛主席的住地城南庄遭敌机轰炸。
于是,为了毛主席的安全,在极端绝密的情况下,毛主席秘
密转移到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隐在大山里的巴掌大的美丽
小山村。
当时张冀新刚满十八岁,在花山小学做小学教师。他就
是花山村人。主席来之前,村里开了会,说民运工作组首长
要来这里住几天,要保密,任何人不准走漏风声。首长要住
在张冀新家后排的张德山家,于是后排的几家人都将房子腾
了出来,挪到前排,几家人挤在一起住。
5月18日傍晚,花山村响起了汽车的轰鸣声。顺着河槽开
来几辆汽车。车停稳后,下来一些穿军装的解放军战士,随
后从第三辆车上下来了一个身材魁伟的大个子。花山村的人
第一次见到汽车,都站在远远的地方看稀罕儿。张冀新就站
在家门口,看见大个子的第一眼,他觉得很面熟,只是想不
起来是谁。
首长住的房子旁边有一盘石碾。平时,张冀新他们四五
家人吃面都在这里碾米。为了不影响首长办公,他们就到离
家很远的另一个碾子上去碾米。
首长来的第三天晚上,张冀新带着疑问,翻来覆去睡不
着,这个面熟的人是谁呢?当时,边区家家户户都已经张挂
毛主席画像,张冀新在脑海里几经对照,断定首长就是毛主
席!他激动地彻夜未眠,他想把这个消息告诉别人,但这是
极端保密的事情,不能讲!
毛主席每天都要出来散步。有一天,张冀新的妻子端着
玉米去村上推碾,主席碰见了,拦住了她:“这不是有碾子
吗?为什么还到别处去推?”张冀新的妻子回答说,怕影响
首长办公。毛主席说:“就在这儿推,以后不要再到那么远
的地方去推碾。”主席以为是警卫安排的,就叮嘱他们,
“告诉乡亲们,咱们住了人家的房子,不能连碾也不能推,
以前怎么样现在还怎么样,不要影响群众生活。”
闲了几天的碾子又开始转上了。一天,张冀新与母亲在
碾上推碾,他妻子在碾旁罗面。这时候,主席从院里出来了,
下了台阶,径直朝石碾走来。
“你是小学教员吗?”浓浓的湘音。
张冀新听见是冲他说话,忙抬起头来应声。
“是。”“你教了多少娃娃?”“34个。”“你教什么
课本?”
“我教的是晋察冀边区政府编的课本。”和主席说话,
张冀新心海里一直翻滚着激动的浪花,他多想说出一句“您
就是毛主席吧?”然而,几次想说出口,几次又将这个念头
压了下去。
主席听说教的是边区课本,连说,“很好,很好!”说
罢,他停顿了一下,沉吟良久,对张冀新说,“一定要培养
好祖国的下一代!”
主席走了。但主席的这句话,却让张冀新激动万分。一
个普通的山村小学教师受到主席的千钧嘱托,既有压力,又
有动力。主席这句话,是对他说的,也是对千百个教育工作
者说的。主席建国之前领导全国解放战争,日理万机,仍然
牵挂着祖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祖国的下一代!其心可鉴!
主席在村里住了9天,便从花山到了西柏坡,而后,在西
柏坡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
- 余辉
-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二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阜平县有一条优美秀气的河,叫胭脂河。胭脂河边的山沟里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叫花山。花山村前村后的山坡沟壑满是花草树木,春天,满山的桃花紫荆花喧闹枝头;秋天,有醉人的野菊、迷人的红叶。村东一条小河,缓缓穿村而过。潺潺的水声夹着百鸟的齐鸣使这个山村更加富有诗情画意。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曾在此歇息,而以下课文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良好态度。地理环境
全村国土面积36.63平方公里,海拔1130米,年平均气温25℃,年降水量1190毫米,适宜种植稻谷、玉米等农作物。
行政区划
东邻龙潭三家村,南邻龙潭良子村,西邻把边江,北邻丙礼村。辖区曼天、大花山等12个村民小组。
经济建设
现有农户295户,1520人,其中农业人口1517人,劳动力790个,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80人。
有耕地4598亩,其中人均耕地3亩;有林地37567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6.38万元,农民人均纯 收入575元。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
- 苏萦
-
作者:1951年10月26日生。河北省丰润县人。从小随父母在部队生活。在家庭的影响下,四岁便接触诗歌。在北京读中小学。1969年到河北农村插队落户,两年后参军,在铁道兵基层单位当卫生员,发表第一组诗歌《采药行》。1976年起到《诗刊》编辑部工作,历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在《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上海文学》等各地报刊发表诗作。曾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
- 陶小凡
-
毛主席在花山写了三件事
- 康康map
-
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泽东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映了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
这篇课文按事情的发展过程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泽东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这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毛泽东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了毛泽东对群众的体贴、爱护。
最后,毛泽东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上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毛泽东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善抓细节,通过细微之处来表现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是本文的一个特色。
扩展资料:
课文相关资料
课文中毛主席所在的“花山”是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以北的一个小村子。1948年春夏之交,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曾在这里住过几天。当时,人民解放军已转入战略进攻,中国共产党正在积极筹划全国的战略决战。
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前往西柏坡的目的是为了召开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于1949年3月5日胜利召开,讨论了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提出了党在全国胜利后的总任务。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主席在花山
- 还要旺仔
-
毛主席在花山
陈晔
阜平县有一条优美秀气的河,叫胭脂河。胭脂河边的山
沟里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叫花山。花山村前村后的山坡沟
壑满是花草树木,春天,满山的桃花紫荆花喧闹枝头;秋天,
有醉人的野菊、迷人的红叶。村东一条小河,缓缓穿村而过。
潺潺的水声夹着百鸟的齐鸣使这个山村更加富有诗情画意。
1948年5月18日凌晨,毛主席的住地城南庄遭敌机轰炸。
于是,为了毛主席的安全,在极端绝密的情况下,毛主席秘
密转移到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隐在大山里的巴掌大的美丽
小山村。
当时张冀新刚满十八岁,在花山小学做小学教师。他就
是花山村人。主席来之前,村里开了会,说民运工作组首长
要来这里住几天,要保密,任何人不准走漏风声。首长要住
在张冀新家后排的张德山家,于是后排的几家人都将房子腾
了出来,挪到前排,几家人挤在一起住。
5月18日傍晚,花山村响起了汽车的轰鸣声。顺着河槽开
来几辆汽车。车停稳后,下来一些穿军装的解放军战士,随
后从第三辆车上下来了一个身材魁伟的大个子。花山村的人
第一次见到汽车,都站在远远的地方看稀罕儿。张冀新就站
在家门口,看见大个子的第一眼,他觉得很面熟,只是想不
起来是谁。
首长住的房子旁边有一盘石碾。平时,张冀新他们四五
家人吃面都在这里碾米。为了不影响首长办公,他们就到离
家很远的另一个碾子上去碾米。
首长来的第三天晚上,张冀新带着疑问,翻来覆去睡不
着,这个面熟的人是谁呢?当时,边区家家户户都已经张挂
毛主席画像,张冀新在脑海里几经对照,断定首长就是毛主
席!他激动地彻夜未眠,他想把这个消息告诉别人,但这是
极端保密的事情,不能讲!
毛主席每天都要出来散步。有一天,张冀新的妻子端着
玉米去村上推碾,主席碰见了,拦住了她:“这不是有碾子
吗?为什么还到别处去推?”张冀新的妻子回答说,怕影响
首长办公。毛主席说:“就在这儿推,以后不要再到那么远
的地方去推碾。”主席以为是警卫安排的,就叮嘱他们,
“告诉乡亲们,咱们住了人家的房子,不能连碾也不能推,
以前怎么样现在还怎么样,不要影响群众生活。”
闲了几天的碾子又开始转上了。一天,张冀新与母亲在
碾上推碾,他妻子在碾旁罗面。这时候,主席从院里出来了,
下了台阶,径直朝石碾走来。
“你是小学教员吗?”浓浓的湘音。
张冀新听见是冲他说话,忙抬起头来应声。
“是。”“你教了多少娃娃?”“34个。”“你教什么
课本?”
“我教的是晋察冀边区政府编的课本。”和主席说话,
张冀新心海里一直翻滚着激动的浪花,他多想说出一句“您
就是毛主席吧?”然而,几次想说出口,几次又将这个念头
压了下去。
主席听说教的是边区课本,连说,“很好,很好!”说
罢,他停顿了一下,沉吟良久,对张冀新说,“一定要培养
好祖国的下一代!”
主席走了。但主席的这句话,却让张冀新激动万分。一
个普通的山村小学教师受到主席的千钧嘱托,既有压力,又
有动力。主席这句话,是对他说的,也是对千百个教育工作
者说的。主席建国之前领导全国解放战争,日理万机,仍然
牵挂着祖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祖国的下一代!其心可鉴!
主席在村里住了9天,便从花山到了西柏坡,而后,在西
柏坡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主席在花山的故事编入了中学课
本,还编成了歌儿,被人们传唱。
======================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二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