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pwipi
-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
一七九二年,二十二岁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从波恩来到维也纳,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从未离开过这座对音乐家特别有吸引力的城市。贝多芬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这里创作的。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德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於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辉煌的创作并不能掩饰贝多芬多难的一生。一八零二年,贝多芬由於逐渐丧失听力,悲愤之余,写下了一封可能是给他兄弟的遗嘱。激情满腔的禀性迫使他频繁地搬家。他在维也纳市区北部有温泉的地方留下了几十处居所。但是温泉最终还是无法挽救他的失聪,一八一九年,贝多芬的听力彻底丧失了。一八二七年,人们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一八八八年,贝多芬的遗骨被安放到维也纳中央陵园。
造访音乐家贝多芬
贝多芬晚年频繁迁居,虽然留下了众多的故居,但是很多故居未能作为展览馆向游客开放。贝多芬当年喜欢居住在名叫海里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的地方,离市区很远,在市区的正北方。一八零二年,贝多芬居住这个城区,在这里创作了他第二部交响曲。同年十月,贝多芬在这里写下了《海里根施塔特遗嘱》,这是一封他写给两个兄弟的信,这封信并未寄出,如今仍然完好地被保存在这里。贝多芬的这处遗址如今被称作为「海里根施塔特遗嘱屋」,周二至周日向游客开放。
地址:Probusgasse 6, 1190 Wien
帕斯克瓦尔蒂楼房(Paqualitihaus)是贝多芬居住时间较长的一处住所。一八零四年至一八一五年间,贝多芬虽然数次离开这个居所,但是最后却又返回到此地。楼房的主人帕斯克瓦尔蒂是贝多芬的好朋友,每次贝多芬出走,他都吩咐佣人不要出租贝多芬的房间,因为“他总是会回来的”。在这里,贝多芬经历了创作的鼎盛期,他的第四、五、六部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和歌剧《费德里奥》都是在这里创作的。
地址:Moelkerbastei 8, 1010 Wien
一八二七年,贝多芬去世时,众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来吊唁。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学巨匠格里尔帕策曾经在悼词中说 “贝多芬把他的一切献给了众人,从他们那里却一无所获,於是他就远离了众人。”能够让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与他相伴。人们为了纪念舒伯特这位年轻的天才音乐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边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园(Schubertpark)。如今,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园是众多游客流连的地方。
地址:W ringer Stra呈, 1180 Wien
一八八八年,两位音乐大师的棺木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园。如今,贝多芬被埋葬在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29号墓穴中。
地址:Zentralfriedhof, Simmeringer Hauptstra呈 234, 1110 Wien
一八八零年,崇拜贝多芬的人们还为其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从此,这个地方更名为贝多芬广场。贝多芬塑像的周围围绕著九个小天使,象徵音乐大师不朽的九部交响曲。
地址:Beethovenplatz, 1010 Wien
回答者:wangronghai - 助理 三级 3-28 19:20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L.van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及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于维也纳。
生平 贝多芬出生于一个贫寒的音乐家庭。祖父Lvan贝多芬是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和乐长,在波恩颇享盛名。父亲J.van贝多芬也是选侯的宫廷歌手,无多大才能,且喜酗酒滋事,后被解雇,给半俸以维持一家生活。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备受生括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2个,因长兄夭亡,贝多芬实际上成了长子。由于父亲对家庭不尽责,贝多芬不得不从小就参加工作赚钱养家。
贝多芬的音乐教育从4岁开始,第一个教师是他的父亲。父亲曾梦想把他培养成莫扎特式的神童,但因环境不佳,未能实现,在他幼年的几位教师中,宫廷管风琴师C.G.内费对他帮助较大。
14岁以前,贝多芬受过普通学校教育,19岁时获准进波恩大学听课,在那里攻读了I.康德的哲学论著和古希腊文学,也接融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对他以后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边求学边工作,1783年担任歌剧院哈普西科德琴手。1784~1792年担任宫廷副管风琴师,从1788年起又兼任宫廷乐队的第二中提琴手。1787年4月,贝多芬赴当时欧洲的音乐中心维也纳观光,在那里拜见了他所敬仰的W.A.莫扎特。他的即兴演奏赢得了莫扎特的赞赏。但不久因母病赶回波恩,他的慈母不幸于1787年7月病逝。同年的冬季,贝多芬通过挚友F.G.韦格勒的推荐,进入波恩有名望的F.von布罗伊宁夫人家庭任音乐教师。在布罗伊宁家的客厅里,贝多芬接融到许多思想进步学识洲博的教授、文艺家,以及政府中一些较开明的人物。他们谈论G.E.莱辛、J.C.F.席勒和J.w.von歌德,也谈论政治、哲学和艺术。年青的贝多芬在这里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树立了艺术要服务于善良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艺术观。他与布罗伊宁一家的真诚关系一直保持到最后。
波恩的瓦尔德施泰因伯爵,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有意帮助他上进。1792年奥地利音乐大师J.海顿路过波恩,接见了贝多芬,看了他的作品,建议送他去维也纳深造,并表示愿意收他为学生。瓦尔德施泰因说服了选侯,让贝多芬带薪留学于维也纳,希望他“从海顿手中接受莫扎特的精神”。
1792年,22岁的贝多芬第2次到达维也纳,跟海顿学作曲。由于两人的性格不同,不很相投。1793年冬海顿赴英国,便把这个学生交给著名的理论家J.G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尔,贝多芬向他学习对位法,受到严格的训练,也跟意大利歌剧作家A.萨列里学歌曲写作。由于有波恩方面的大力举荐,又有出色的演奏才华,贝多芬迅速进入了维也纳上流社会,他受到显赫人物利希诺夫斯基亲王和夫人的宠爱,曾一度住在亲王府中。此外,金斯基亲王,洛布科维茨亲王鲁道夫大公都是他的支持者和保护人。
1795年,25岁的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1号作品——3首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此后5年他陆续出版了不少作品。《第八钢琴奏鸣曲》(即《悲怆》奏鸣曲,1799年出版)是他这段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版使他的声誉日渐遍及欧洲。贝多芬虽然有点怪癖,急躁易怒,但为人正直,待人以诚,结交了不少忠实的朋友,如小提琴家L.波尔、I.舒潘齐格,大提琴家N.兹迈什考尔等。他的学生为数不多,如F.里斯、K.霍尔茨,A.F.申德勒、C.车尔尼等。
贝多芬终身未婚,婚姻和恋爱问题经常使他烦恼。他追求的对象较多,但都未能结合。贝多芬死后,人们在他的衣柜内一个秘密抽屉中发现3封热情洋溢的情书,是写给他的“不朽的恋人”的,但没有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年份也无从稽考。经多年争论,现认为收信人是一维也纳妇人安托妮·勃伦塔诺。贝多芬的少数作品是题赠给他的女弟子的,如脍炙人口的奏鸣曲《热情》和《月光》便是。前者作于1804年,是为他的学生特蕾泽写的,出版时题赠予她的兄弟弗朗兹。后者作于1801年,则直接赠予他的表妹朱丽叶塔。
贝多芬作曲很认真,先写在大型草稿本上,后逐句逐段地修改。有的作品要写数年。他还往往同时着手写几首作品。从他留下的大量草稿中,可看到他的作曲方法,一个动机一个主题,都经过不断琢磨不断发展,千锤百炼才最后成章。他常带着草稿本和铅笔在郊外写作,全神贯注,连下雨也不觉察。他在家中写作时废寝忘食是常事。这些草稿本现已部分出版,是研究贝多芬作品的珍贵资料。
贝多芬虽然进入上流社会,与王公贵族相往来,但他完全不象海顿和莫扎特那样,置自身于臣仆的地位。1809年贝多芬住在利希诺夫斯基亲王的庄园里,亲王要求他为法国侵略者将领演奏钢琴,贝多芬断然拒绝,冒雨回到自己的家,取下亲王的胸像摔得粉碎。
1812年夏,贝多芬在捷克疗养地泰普利茨会见了歌德。一日他们正挽臂散步,迎面来了皇后和一群贵族,歌德急忙松开贝多芬的臂膀,站在路旁向贵族们脱帽鞠躬,贝多芬则直冲而过,贵族们反而为他让路。贝多芬等歌德赶上来时对他说:“我按照您的功绩尊敬您,但您过份抬举他们了。”
贝多芬一生中最悲惨的遭遇是耳聋。在他28岁时,就发现自己的听觉有了故障,日益严重。他十分担忧,又不愿明告别人。加上恋爱上的挫折,使他的消极情绪在1802年达到一个高点。当时他住在维也纳近郊海利根施塔特镇,曾打算自杀,写下了遗嘱。然而他心中的音乐烈火终于烧掉这一次精神危机。大约从1815年起,由于耳聋,贝多芬无法与人对谈,而不得不让对方把话写在纸上给他看。在贝多芬死后,人们发现这种“对话册”400余本(当时被他的学生、秘书申德勒据为己有)。现在这些对话册已成为研究贝多芬的珍贵史料。贝多芬的许多重要作品都写于全聋时期,他自己无法验证其音响效果,所以在后期的某些乐队作品中,在配器法上存在着某些不完善之处。有时他坚持指挥自己的作品,难免要出乱子,甚至无法进行下去而使演出中断。尽管这样,他以惊人的意志和毅力坚持创作和工作,毕生不懈,为欧洲音乐史增添了最光辉的篇章。
贝多芬的一生是光辉奋斗的一生,但他有时也对复杂的时局认识不清。在维也纳国际会议(1814)的前后两三年中,贝多芬所做的一些事难免给他光辉的一生投下一片阴影。1812年拿破仑的军队从莫斯科败退,1813年又在维多利亚等战役中受重创,拿破仑被迫下台,逃亡于地中海。1814年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为骨干的欧洲王朝复辟会议在维也纳召开,组织了反拨历史时钟的“神圣同盟”。许多曾痛恨法国的侵略战争和拿破仑暴政的人们,误认为从此可以实现和平,无不额手称庆,贝多芬也是其中之一。他曾于1813年写了那首现已被人遗忘的《惠灵顿的胜利》交响曲,歌颂英国将军惠灵顿在维多利亚重创法军的功绩;1814年为了庆祝维也纳会议,他又写了1首康塔塔《光荣的时刻》。在会议期间他举行了两次庆祝音乐会,演出了《光荣的时到》《惠灵顿的胜利》和《第七交响曲》,他自任指挥,异常卖力,并以个人名义发请帖给参加会议的王公贵族,有6000人听了他的演出。他把国王们送给他的钱购买了奥地利国家银行的股票。他为此很高兴,却没有发觉自己正处在逆流的漩涡中。
维也纳会议后,王朝复辟空气笼罩了整个欧洲。贝多芬的经济和健康状况日益下降。1816年他在笔记本上写道,“我没有一个朋友,我孤零零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的创作生涯停顿了好几年,1817年以后,他才又拿起笔来完成了最后的几部作品,包括著名的《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等。
在最后的年头,他还草拟了《第十交响曲》的一些主题,可惜没有写多少就病倒了。1826年12月,他从外地回维也纳,路上受了风寒,从此便一病不起,医治无效,次年便与世长辞了。贝多芬的死讯震动了维也纳,出殡时有2万人为他送葬,包括F.舒伯特在内。遗体葬于维也纳市内韦灵墓,终年57岁。
创作 贝多芬的创作生涯大略可分为3个时期:1800年以前为早期,1801~1814年为中期,1814年以后为晚期。贝多芬许多作品的写作年代是先后交错的,不能绝然按完成的年代把它们纳入各个时期,例如《第二交响曲》完成于1802年,但按其风格和手法而论,应属于早期作品。早期作品包括在波恩和1800年以前在维也纳写的一些室内乐和第1、第2交响曲等,主要沿着海顿和莫扎特的道路有所发展,尚未能独辟蹊径。
1801~1814年是他的创作最具有独创性的盛期。作于1801年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即《月光》)就是富于独创性,完全以形式服务于内容的一个范例。它有3个乐章。前后两乐章肃穆庄严,当中一乐章玲珑小巧。第一乐章不是照惯例用快板,也不用奏鸣曲式,标明表情为“类似一首幻想曲”,很有特点。1802年贝多芬对朋友说:“对于我到目前为止的作品,我都不满意。从现在起我要走一条新的道路。”当时他正在写《第三交响曲》,即《英雄》交响曲。这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当时拿破仑任法兰西共和国的第一执政,贝多芬认为他是法国革命的英雄和人民的救星,所以乐于写作。1804年交响曲写成,拿破仑已于此时称帝,贝多芬极为气愤,他撕毁了已写好赠款的封面,换上一张新的,并写上“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都新颖自由,说明作曲者所走的确是一条“新的道路”。他在素材处理和曲式结构上作了许多革新,如用1首庄严而冗长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2乐章,用1首谐谑曲作为第3乐章,这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时期他还写了赠给瓦尔德施泰因的《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1804,亦称《瓦尔德施泰因》《黎明》)和《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即《热情》,1806)。前者辉煌灿烂,如朝霞满天,无比光彩,被罗曼·罗兰称为“白色的奏鸣曲”。后者热情洋溢,如浪涛汹涌,一泻千里,被列宁称为“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贝多芬共作有钢琴奏鸣曲32首,其中,《悲怆》《月光》《瓦尔德施泰因》和《热情》最为著名,成为钢琴音乐的不朽之作。
1808年他完成了简洁凝练、充满斗争精神和胜利信念的《第五交响曲》和纯真质朴、歌颂大自然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贝多芬曾解释为“命运在敲门”,因此人们称之为《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充满矛盾,是人和险恶世道的搏斗,乐章不长,手法异常简洁,主题思想异常明确,大部分是自“命运”主题的4个音符发展而成。第2乐章照传统设计,安排了一个描写作者内心境界,优美而富于深思的慢板。第三乐章战斗再起,进一步表现了世道诡谲、风云变幻的情景,它的末尾用了一个长达数十小节的属和弦,力度逐步加强,情绪逐步高涨,从而引至第四乐章胜利的爆发(第三、第四乐章是连接不断的),它有如阴霾已被扫尽,阳光突然出现,人们终于战胜了命运,凯歌响彻云霄。特别在尾声部分,胜利的意志愈益坚定,心潮愈益澎湃,不可抑制,至今仍能令听者受到鼓舞。1812年他完成第7和第8交响曲。以个性解放和魄力巨大而论,《第七交响曲》是最令人惊异的。
贝多芬写过6首钢琴协奏曲(第6首未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由于内容威严而堂皇,后人称为《皇帝》(1809)。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06),曲调性极强,非常抒情而气魄浩大,不象一般小提琴协奏曲多在演奏技巧上做文章。此外还有1首《由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交响乐队演奏的三重协奏曲》(1804)。
贝多芬所作的唯一歌剧是《菲德里奥》(1805,原称《莱奥诺拉》)。作曲者摒弃了骑士、神仙和爱情主题的剧本,而挑选这一部申张人权、平反狱的剧本,说明贝多芬具有强烈的民主思想和正义感。他对这部歌剧进行过长达数年的修改,并为它写过4首序曲。在戏剧音乐方面,他写过两幕舞剧《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1801)。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普罗米修斯敢于违抗天神宙斯的禁令,将火种偷来给予人类而遭到天神的惩罚。贝多芬歌颂了他的勇敢和对人类的爱。歌德的剧本《埃格蒙特》所描写的荷兰民族英雄埃格蒙特因反抗外族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而牺牲自己。这剧本深深地吸引了贝多芬,他为它写了10段配乐(1810)。当埃格蒙特殉难后,乐队中响起了配乐第10段《胜利交响曲》,这是继哀悼英雄之后,对革命人民的鼓舞和激励。他还为历史剧《科利奥兰》写了序曲(1807),为历史剧《雅典的废墟》(1811)写了配乐。
在室内乐方面。最重要的是16首弦乐四重奏,它们反映了贝多芬一生的艺术生涯。和他的交响曲一样,前期、中期、后期的四重奏各有其特点。10首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奏鸣曲中,最著名的是作于1801年的《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由于它富于青春气息,被后人称为《春天》奏鸣曲。另一首作于1802年的《克鲁采奏鸣曲》,气魄奇伟,别具风格,好象两件乐器在斗争,有时又汇合在一起。因是赠给法国小提琴家R.克鲁采而得名。贝多芬还写过各种乐器组合的室内乐曲多首,其中作于1811年赠给鲁道夫大公的《降B大调三重奏》(亦称《大公》三重奏)最为著名。
总的来说,贝多芬中期的作品充满奋斗向上的精神。“通过斗争,达到胜利”这8个字可说是贝多芬的创作思想的概括。
维也纳会议后,贝多芬的创作停顿了好几年,但他不甘向命运低头,1817年再次奋起,直至1827年逝世,这10年是他创作晚期。这时他已不象早、中年那样朝气勃勃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已逐渐磨损了他的锐气。他认识到生活的复杂,不可能达到他的理想和信念,但他没有放弃它们,而是在创作上用另一种形式表达它们。他的最后5首弦乐四重奏和5首钢琴奏鸣曲,与他的《英雄》《命运》《热情》等相比,已经减少了火一般勇往直前的气势,在曲式上也减缩了,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深刻、更内在,有些音乐语言好像是自己的内心独白,不求别人的了解,这便是他晚期作品的特点。
《第九交响曲》(即《合唱交响曲》,1817~1823),是贝多芬用席勒的诗《欢乐颂》谱成的作品。前三个乐章是器乐曲,第四乐章加入人声,用了4位独唱者和一个大合唱队。第一乐章描写一片动乱凄凉的人间情景,第二乐章描写兵荒马乱之中,有时也流露出一线曙光;第三乐章是慢板,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绪和深沉内在的哲理性探索;第四乐章最奇特:先是大段器乐,把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一一拿出来加以否定,然后由男中音独唱者唱出“啊,朋友,不要这种音响,让我们唱出更愉快更欢乐的吧!”(这是贝多芬加的词,非席勒原诗),于是唱出了声乐的“欢乐”主题,接着以重唱、合唱、独唱、乐队等形式淋漓尽致地演唱了《欢乐颂》。这个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各种评论,最后才被肯定。H.柏辽兹认为它是贝多芬毕生的杰作,他说:“贝多芬完成了这部巨著可以死而无憾,可以对自己说‘现在让死神来临吧,因为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综观贝多芬一生的创作,他在作曲技术上有许多新发展,例如他扩充了奏鸣曲式结构,加强了它的表现力。他的主题、过渡、副主题都连接得很紧凑,若一气呵成。转调也更自由,打破了过去各乐章之间以及主题与副主题之间的调性关系的陈规,使调性色彩更丰富,适于表现更绚丽壮观的内容。
贝多芬作品中的引子常有重大的意义,如《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引子,是具有独立性格的一个乐段,它给接踵而来的第1主题创造了良好的背景和气氛。《第七交响曲》第1乐章的引子长达80多小节,几乎等于1首序曲。他的作品的尾声也往往很宏伟而隆重,如《英雄》交响曲第1乐章的尾声和《第五交响曲》末乐章的尾声,都充分地发展了未尽的曲意,作了痛快淋漓的总结,相当于第二展开部。
贝多芬首先在交响曲中使用谐谑曲,在奏鸣交响套曲中以它代替小步舞曲。贝多芬的谐谑曲在轻快的节拍中表现严肃端庄,甚至是悲壮的如火如荼的情绪,他把谐谑曲写得风起云涌,气概非凡,第3、第5、第7和第9交响曲的谐谑曲都具有这种笔致。
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中加入人声,在交响曲史上是一创举。
贝多芬的标题音乐寥寥可数。他对标题音乐仍然侧重感情的表达,他在《田园》的标题下,特别注明“感情的表达应多于景色的描绘”。
贝多芬极重视力度处理,对强弱变化的层次要求极高。例如在《f小调弦乐四重奏》中的“激动的快板”乐章中,在125个小节中他写了95个强弱记号。为了表达感情的突变,ff与PP有时突然转换,也有时在渐强之后突然出现PP。他很少写正规的赋格曲,但经常在乐章中应用赋格手法,写出具有赋格性质的绚丽乐段。他善于写变奏曲,用于大型作品中作为慢板或末乐章。他还曾用一个主题写成33段钢琴变奏曲,这和他善于即兴演奏有密切关系。
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
- 贝勒
-
贝多芬,L.van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及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于维也纳。
生平 贝多芬出生于一个贫寒的音乐家庭。祖父Lvan贝多芬是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和乐长,在波恩颇享盛名。父亲J.van贝多芬也是选侯的宫廷歌手,无多大才能,且喜酗酒滋事,后被解雇,给半俸以维持一家生活。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备受生括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2个,因长兄夭亡,贝多芬实际上成了长子。由于父亲对家庭不尽责,贝多芬不得不从小就参加工作赚钱养家。
贝多芬的音乐教育从4岁开始,第一个教师是他的父亲。父亲曾梦想把他培养成莫扎特式的神童,但因环境不佳,未能实现,在他幼年的几位教师中,宫廷管风琴师C.G.内费对他帮助较大。
14岁以前,贝多芬受过普通学校教育,19岁时获准进波恩大学听课,在那里攻读了I.康德的哲学论著和古希腊文学,也接融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对他以后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边求学边工作,1783年担任歌剧院哈普西科德琴手。1784~1792年担任宫廷副管风琴师,从1788年起又兼任宫廷乐队的第二中提琴手。1787年4月,贝多芬赴当时欧洲的音乐中心维也纳观光,在那里拜见了他所敬仰的W.A.莫扎特。他的即兴演奏赢得了莫扎特的赞赏。但不久因母病赶回波恩,他的慈母不幸于1787年7月病逝。同年的冬季,贝多芬通过挚友F.G.韦格勒的推荐,进入波恩有名望的F.von布罗伊宁夫人家庭任音乐教师。在布罗伊宁家的客厅里,贝多芬接融到许多思想进步学识洲博的教授、文艺家,以及政府中一些较开明的人物。他们谈论G.E.莱辛、J.C.F.席勒和J.w.von歌德,也谈论政治、哲学和艺术。年青的贝多芬在这里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树立了艺术要服务于善良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艺术观。他与布罗伊宁一家的真诚关系一直保持到最后。
波恩的瓦尔德施泰因伯爵,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有意帮助他上进。1792年奥地利音乐大师J.海顿路过波恩,接见了贝多芬,看了他的作品,建议送他去维也纳深造,并表示愿意收他为学生。瓦尔德施泰因说服了选侯,让贝多芬带薪留学于维也纳,希望他“从海顿手中接受莫扎特的精神”。
1792年,22岁的贝多芬第2次到达维也纳,跟海顿学作曲。由于两人的性格不同,不很相投。1793年冬海顿赴英国,便把这个学生交给著名的理论家J.G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尔,贝多芬向他学习对位法,受到严格的训练,也跟意大利歌剧作家A.萨列里学歌曲写作。由于有波恩方面的大力举荐,又有出色的演奏才华,贝多芬迅速进入了维也纳上流社会,他受到显赫人物利希诺夫斯基亲王和夫人的宠爱,曾一度住在亲王府中。此外,金斯基亲王,洛布科维茨亲王鲁道夫大公都是他的支持者和保护人。
1795年,25岁的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1号作品——3首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此后5年他陆续出版了不少作品。《第八钢琴奏鸣曲》(即《悲怆》奏鸣曲,1799年出版)是他这段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版使他的声誉日渐遍及欧洲。贝多芬虽然有点怪癖,急躁易怒,但为人正直,待人以诚,结交了不少忠实的朋友,如小提琴家L.波尔、I.舒潘齐格,大提琴家N.兹迈什考尔等。他的学生为数不多,如F.里斯、K.霍尔茨,A.F.申德勒、C.车尔尼等。
贝多芬终身未婚,婚姻和恋爱问题经常使他烦恼。他追求的对象较多,但都未能结合。贝多芬死后,人们在他的衣柜内一个秘密抽屉中发现3封热情洋溢的情书,是写给他的“不朽的恋人”的,但没有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年份也无从稽考。经多年争论,现认为收信人是一维也纳妇人安托妮·勃伦塔诺。贝多芬的少数作品是题赠给他的女弟子的,如脍炙人口的奏鸣曲《热情》和《月光》便是。前者作于1804年,是为他的学生特蕾泽写的,出版时题赠予她的兄弟弗朗兹。后者作于1801年,则直接赠予他的表妹朱丽叶塔。
贝多芬作曲很认真,先写在大型草稿本上,后逐句逐段地修改。有的作品要写数年。他还往往同时着手写几首作品。从他留下的大量草稿中,可看到他的作曲方法,一个动机一个主题,都经过不断琢磨不断发展,千锤百炼才最后成章。他常带着草稿本和铅笔在郊外写作,全神贯注,连下雨也不觉察。他在家中写作时废寝忘食是常事。这些草稿本现已部分出版,是研究贝多芬作品的珍贵资料。
贝多芬虽然进入上流社会,与王公贵族相往来,但他完全不象海顿和莫扎特那样,置自身于臣仆的地位。1809年贝多芬住在利希诺夫斯基亲王的庄园里,亲王要求他为法国侵略者将领演奏钢琴,贝多芬断然拒绝,冒雨回到自己的家,取下亲王的胸像摔得粉碎。
1812年夏,贝多芬在捷克疗养地泰普利茨会见了歌德。一日他们正挽臂散步,迎面来了皇后和一群贵族,歌德急忙松开贝多芬的臂膀,站在路旁向贵族们脱帽鞠躬,贝多芬则直冲而过,贵族们反而为他让路。贝多芬等歌德赶上来时对他说:“我按照您的功绩尊敬您,但您过份抬举他们了。”
贝多芬一生中最悲惨的遭遇是耳聋。在他28岁时,就发现自己的听觉有了故障,日益严重。他十分担忧,又不愿明告别人。加上恋爱上的挫折,使他的消极情绪在1802年达到一个高点。当时他住在维也纳近郊海利根施塔特镇,曾打算自杀,写下了遗嘱。然而他心中的音乐烈火终于烧掉这一次精神危机。大约从1815年起,由于耳聋,贝多芬无法与人对谈,而不得不让对方把话写在纸上给他看。在贝多芬死后,人们发现这种“对话册”400余本(当时被他的学生、秘书申德勒据为己有)。现在这些对话册已成为研究贝多芬的珍贵史料。贝多芬的许多重要作品都写于全聋时期,他自己无法验证其音响效果,所以在后期的某些乐队作品中,在配器法上存在着某些不完善之处。有时他坚持指挥自己的作品,难免要出乱子,甚至无法进行下去而使演出中断。尽管这样,他以惊人的意志和毅力坚持创作和工作,毕生不懈,为欧洲音乐史增添了最光辉的篇章。
贝多芬的一生是光辉奋斗的一生,但他有时也对复杂的时局认识不清。在维也纳国际会议(1814)的前后两三年中,贝多芬所做的一些事难免给他光辉的一生投下一片阴影。1812年拿破仑的军队从莫斯科败退,1813年又在维多利亚等战役中受重创,拿破仑被迫下台,逃亡于地中海。1814年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为骨干的欧洲王朝复辟会议在维也纳召开,组织了反拨历史时钟的“神圣同盟”。许多曾痛恨法国的侵略战争和拿破仑暴政的人们,误认为从此可以实现和平,无不额手称庆,贝多芬也是其中之一。他曾于1813年写了那首现已被人遗忘的《惠灵顿的胜利》交响曲,歌颂英国将军惠灵顿在维多利亚重创法军的功绩;1814年为了庆祝维也纳会议,他又写了1首康塔塔《光荣的时刻》。在会议期间他举行了两次庆祝音乐会,演出了《光荣的时到》《惠灵顿的胜利》和《第七交响曲》,他自任指挥,异常卖力,并以个人名义发请帖给参加会议的王公贵族,有6000人听了他的演出。他把国王们送给他的钱购买了奥地利国家银行的股票。他为此很高兴,却没有发觉自己正处在逆流的漩涡中。
维也纳会议后,王朝复辟空气笼罩了整个欧洲。贝多芬的经济和健康状况日益下降。1816年他在笔记本上写道,“我没有一个朋友,我孤零零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的创作生涯停顿了好几年,1817年以后,他才又拿起笔来完成了最后的几部作品,包括著名的《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等。
在最后的年头,他还草拟了《第十交响曲》的一些主题,可惜没有写多少就病倒了。1826年12月,他从外地回维也纳,路上受了风寒,从此便一病不起,医治无效,次年便与世长辞了。贝多芬的死讯震动了维也纳,出殡时有2万人为他送葬,包括F.舒伯特在内。遗体葬于维也纳市内韦灵墓,终年57岁。
创作 贝多芬的创作生涯大略可分为3个时期:1800年以前为早期,1801~1814年为中期,1814年以后为晚期。贝多芬许多作品的写作年代是先后交错的,不能绝然按完成的年代把它们纳入各个时期,例如《第二交响曲》完成于1802年,但按其风格和手法而论,应属于早期作品。早期作品包括在波恩和1800年以前在维也纳写的一些室内乐和第1、第2交响曲等,主要沿着海顿和莫扎特的道路有所发展,尚未能独辟蹊径。
1801~1814年是他的创作最具有独创性的盛期。作于1801年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即《月光》)就是富于独创性,完全以形式服务于内容的一个范例。它有3个乐章。前后两乐章肃穆庄严,当中一乐章玲珑小巧。第一乐章不是照惯例用快板,也不用奏鸣曲式,标明表情为“类似一首幻想曲”,很有特点。1802年贝多芬对朋友说:“对于我到目前为止的作品,我都不满意。从现在起我要走一条新的道路。”当时他正在写《第三交响曲》,即《英雄》交响曲。这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当时拿破仑任法兰西共和国的第一执政,贝多芬认为他是法国革命的英雄和人民的救星,所以乐于写作。1804年交响曲写成,拿破仑已于此时称帝,贝多芬极为气愤,他撕毁了已写好赠款的封面,换上一张新的,并写上“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都新颖自由,说明作曲者所走的确是一条“新的道路”。他在素材处理和曲式结构上作了许多革新,如用1首庄严而冗长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2乐章,用1首谐谑曲作为第3乐章,这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时期他还写了赠给瓦尔德施泰因的《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1804,亦称《瓦尔德施泰因》《黎明》)和《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即《热情》,1806)。前者辉煌灿烂,如朝霞满天,无比光彩,被罗曼·罗兰称为“白色的奏鸣曲”。后者热情洋溢,如浪涛汹涌,一泻千里,被列宁称为“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贝多芬共作有钢琴奏鸣曲32首,其中,《悲怆》《月光》《瓦尔德施泰因》和《热情》最为著名,成为钢琴音乐的不朽之作。
1808年他完成了简洁凝练、充满斗争精神和胜利信念的《第五交响曲》和纯真质朴、歌颂大自然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贝多芬曾解释为“命运在敲门”,因此人们称之为《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充满矛盾,是人和险恶世道的搏斗,乐章不长,手法异常简洁,主题思想异常明确,大部分是自“命运”主题的4个音符发展而成。第2乐章照传统设计,安排了一个描写作者内心境界,优美而富于深思的慢板。第三乐章战斗再起,进一步表现了世道诡谲、风云变幻的情景,它的末尾用了一个长达数十小节的属和弦,力度逐步加强,情绪逐步高涨,从而引至第四乐章胜利的爆发(第三、第四乐章是连接不断的),它有如阴霾已被扫尽,阳光突然出现,人们终于战胜了命运,凯歌响彻云霄。特别在尾声部分,胜利的意志愈益坚定,心潮愈益澎湃,不可抑制,至今仍能令听者受到鼓舞。1812年他完成第7和第8交响曲。以个性解放和魄力巨大而论,《第七交响曲》是最令人惊异的。
贝多芬写过6首钢琴协奏曲(第6首未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由于内容威严而堂皇,后人称为《皇帝》(1809)。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06),曲调性极强,非常抒情而气魄浩大,不象一般小提琴协奏曲多在演奏技巧上做文章。此外还有1首《由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交响乐队演奏的三重协奏曲》(1804)。
贝多芬所作的唯一歌剧是《菲德里奥》(1805,原称《莱奥诺拉》)。作曲者摒弃了骑士、神仙和爱情主题的剧本,而挑选这一部申张人权、平反狱的剧本,说明贝多芬具有强烈的民主思想和正义感。他对这部歌剧进行过长达数年的修改,并为它写过4首序曲。在戏剧音乐方面,他写过两幕舞剧《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1801)。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普罗米修斯敢于违抗天神宙斯的禁令,将火种偷来给予人类而遭到天神的惩罚。贝多芬歌颂了他的勇敢和对人类的爱。歌德的剧本《埃格蒙特》所描写的荷兰民族英雄埃格蒙特因反抗外族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而牺牲自己。这剧本深深地吸引了贝多芬,他为它写了10段配乐(1810)。当埃格蒙特殉难后,乐队中响起了配乐第10段《胜利交响曲》,这是继哀悼英雄之后,对革命人民的鼓舞和激励。他还为历史剧《科利奥兰》写了序曲(1807),为历史剧《雅典的废墟》(1811)写了配乐。
在室内乐方面。最重要的是16首弦乐四重奏,它们反映了贝多芬一生的艺术生涯。和他的交响曲一样,前期、中期、后期的四重奏各有其特点。10首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奏鸣曲中,最著名的是作于1801年的《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由于它富于青春气息,被后人称为《春天》奏鸣曲。另一首作于1802年的《克鲁采奏鸣曲》,气魄奇伟,别具风格,好象两件乐器在斗争,有时又汇合在一起。因是赠给法国小提琴家R.克鲁采而得名。贝多芬还写过各种乐器组合的室内乐曲多首,其中作于1811年赠给鲁道夫大公的《降B大调三重奏》(亦称《大公》三重奏)最为著名。
总的来说,贝多芬中期的作品充满奋斗向上的精神。“通过斗争,达到胜利”这8个字可说是贝多芬的创作思想的概括。
维也纳会议后,贝多芬的创作停顿了好几年,但他不甘向命运低头,1817年再次奋起,直至1827年逝世,这10年是他创作晚期。这时他已不象早、中年那样朝气勃勃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已逐渐磨损了他的锐气。他认识到生活的复杂,不可能达到他的理想和信念,但他没有放弃它们,而是在创作上用另一种形式表达它们。他的最后5首弦乐四重奏和5首钢琴奏鸣曲,与他的《英雄》《命运》《热情》等相比,已经减少了火一般勇往直前的气势,在曲式上也减缩了,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深刻、更内在,有些音乐语言好像是自己的内心独白,不求别人的了解,这便是他晚期作品的特点。
《第九交响曲》(即《合唱交响曲》,1817~1823),是贝多芬用席勒的诗《欢乐颂》谱成的作品。前三个乐章是器乐曲,第四乐章加入人声,用了4位独唱者和一个大合唱队。第一乐章描写一片动乱凄凉的人间情景,第二乐章描写兵荒马乱之中,有时也流露出一线曙光;第三乐章是慢板,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绪和深沉内在的哲理性探索;第四乐章最奇特:先是大段器乐,把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一一拿出来加以否定,然后由男中音独唱者唱出“啊,朋友,不要这种音响,让我们唱出更愉快更欢乐的吧!”(这是贝多芬加的词,非席勒原诗),于是唱出了声乐的“欢乐”主题,接着以重唱、合唱、独唱、乐队等形式淋漓尽致地演唱了《欢乐颂》。这个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各种评论,最后才被肯定。H.柏辽兹认为它是贝多芬毕生的杰作,他说:“贝多芬完成了这部巨著可以死而无憾,可以对自己说‘现在让死神来临吧,因为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综观贝多芬一生的创作,他在作曲技术上有许多新发展,例如他扩充了奏鸣曲式结构,加强了它的表现力。他的主题、过渡、副主题都连接得很紧凑,若一气呵成。转调也更自由,打破了过去各乐章之间以及主题与副主题之间的调性关系的陈规,使调性色彩更丰富,适于表现更绚丽壮观的内容。
贝多芬作品中的引子常有重大的意义,如《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引子,是具有独立性格的一个乐段,它给接踵而来的第1主题创造了良好的背景和气氛。《第七交响曲》第1乐章的引子长达80多小节,几乎等于1首序曲。他的作品的尾声也往往很宏伟而隆重,如《英雄》交响曲第1乐章的尾声和《第五交响曲》末乐章的尾声,都充分地发展了未尽的曲意,作了痛快淋漓的总结,相当于第二展开部。
贝多芬首先在交响曲中使用谐谑曲,在奏鸣交响套曲中以它代替小步舞曲。贝多芬的谐谑曲在轻快的节拍中表现严肃端庄,甚至是悲壮的如火如荼的情绪,他把谐谑曲写得风起云涌,气概非凡,第3、第5、第7和第9交响曲的谐谑曲都具有这种笔致。
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中加入人声,在交响曲史上是一创举。
贝多芬的标题音乐寥寥可数。他对标题音乐仍然侧重感情的表达,他在《田园》的标题下,特别注明“感情的表达应多于景色的描绘”。
贝多芬极重视力度处理,对强弱变化的层次要求极高。例如在《f小调弦乐四重奏》中的“激动的快板”乐章中,在125个小节中他写了95个强弱记号。为了表达感情的突变,ff与PP有时突然转换,也有时在渐强之后突然出现PP。他很少写正规的赋格曲,但经常在乐章中应用赋格手法,写出具有赋格性质的绚丽乐段。他善于写变奏曲,用于大型作品中作为慢板或末乐章。他还曾用一个主题写成33段钢琴变奏曲,这和他善于即兴演奏有密切关系。
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
- cl
-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路德维希u2022凡u2022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喜怒无常、嗜酒如命;母亲是一个厨司,心地善良、性情温柔。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他不惜打骂,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成为第二个莫扎特。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贝多芬无时不冲满着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u2022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但是幼稚自私的奇丽爱太不理解他崇高的灵魂。1803年与他人结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他曾写下遗书。
1803年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之后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26日,他在暴风雪中离开。终生未婚。29日出殡,送葬者有两万人,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
作曲家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管弦乐几十首(《爱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室内乐80首;歌剧1部〈〈弗德里奥〉〉;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等等。
【生平逸话】
童年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象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良师
父亲把这个男孩子带到一个又一个老师那里,让他学习不同的乐器和作曲的艺术。这些老师中没有一个可称为好的,直到他落到宫廷琴师和波恩剧院的经理尼费(Neefe)的手里。这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音乐教师,友善、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这对贝多芬来说实在是一个幸运。因为虽然波恩城里有最好的学校——连善良的老巴赫都会高兴地送他的许多孩子们去学习的那种学校——但是贝多芬的父亲从来也不认为值得送贝多芬去那里学习哪怕是两三个月,在他眼里读书远不如学音乐那样能挣钱。年轻的贝多芬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上课是愉快的。尼费先生对他很慈爱,不仅教音乐,而且还教他世界上许多别的事情。为了付他的学费,当尼费先生很忙或离开市镇的时候,贝多芬就代替老师做风琴师。于是当他刚满十四岁的时候,他就被任命为剧场的助理宫廷风琴师和古钢琴师。那可恨而又不幸的父亲看到他儿子的音乐终于挣了一些钱的时候,他是多么得意啊!
访问
莫扎特大约在这个时候,他生平第一次访问维也纳,为他最崇拜的偶像莫扎特演奏。莫扎特认为这个孩子只是在演奏一首为这种场合练过很久的卖弄技巧的展品,出于客气,只好礼貌而冷淡地称赞他一下。小贝多芬生气了,要求莫扎特给他一个主题,然后他在它上面用了那么多的感情和天才加以即兴变奏。莫扎特惊讶不已,马上跑到隔壁房间门口,“注意这位年轻人,”他向里面一群正在聚会的朋友大喊道,“有一天全世界都会听到他的声音!”
贝多芬终于明白,他在家乡是不可能有更大进展的,于是决定再到维也纳去寻求他的幸运。此时莫扎特已经去世了,但是海顿刚刚获得他第一次在伦敦的胜利,正处于盛名的高峰。在经过波恩的时候,海顿已经听过并且大加赞赏贝多芬的大合唱之一,因此贝多芬决定首先转向海顿学习。海顿这时早已过了他的青年时代,并且在创作和指挥自己最伟大的作品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勤奋。难怪他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改卷子。而且他要求学生们每一堂课只交两毛钱,他大概觉得自己也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在练习稿纸上。于是贝多芬常常发现他的练习中有些未改正的错误,他很生气。当那年老的教师出发到伦敦进行第二次访问时,贝多芬转向一位天才较低但很严格的教师学习。后来他常常大声宣告他从海顿那里什么也没学到。不过,不久后,他一定会逐渐觉得,假如他没有从改正练习方面得到什么的话,他却从海顿那里获得了灵感,因为他把他最初的几首钢琴奏鸣曲献给了海顿。而且当海顿为他的《创世纪》的演出最后一次在台上露面,被他的几个仆人扶出去的时候,贝多芬弯下腰来亲切地吻了这位衰弱的老人。
我行我素
贝多芬不愿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己意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瞎忙。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虽然挣了不少钱,可总是没有多少积蓄的原因吧!
失聪
当他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他几乎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起初,只有威格勒医生和斯蒂芬.冯.勃罗伊宁等几个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他如此喜爱的欢快的音乐会,他怕人们注意到他的耳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不!他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也许对他来说,在耳聋的时候创作音乐并没有别的音乐家那么难。在他看来,音乐不仅是用迷人的声音安排各种主题或音型,它也是表现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种语言。
贝多芬和他的朋友们
没有一个音乐家像他那样,在一生中有那么多的成功和那么少的幸福的日子。他的朋友们是善良而忠诚的,但是他的该诅咒的耳聋把他同他们隔离开了。甚至他的助听器也往往使他失望,因此他和他们保持接触的唯一方法就是他经常带在身边的“会话本”和铅笔。他看见他们互相谈话,以为他们总是谈论他,说他的坏话,阴谋害他。有一天他这样写道:“再也不要在我跟前露面!你是一条卑鄙的狗,一个不老实的家伙!”第二天,当他发现自己的疑心是错的而他的朋友是真诚的时候,他又写了另外一个便条:“亲爱的朋友,你是一个诚实的人,你是对的。我现在明白了。所以今天下午来我这里,接受你的贝多芬的爱吧。”而他的朋友们——他们是多么好的人啊——总是原谅他那粗暴的吵嘴,并且和他相伴到最后。他的家庭生活自始至终都是悲惨的:他从来也没有结过婚。当他头一次到维也纳的时候,他向一个从他自己家乡来的歌唱家玛格戴林娜u2022威尔曼(MagdaleneWillman)求婚,但是她拒绝了,因为贝多芬“太丑了”。从那以后,他曾先后爱上过好几位贵族女子——有着可爱的名字的可爱的女子——他用音乐向她们倾诉,但她们接受了他的音乐,而拒绝了他的爱!
【大师风范】
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u2022凡u2022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号)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月光曲》的传说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名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间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交谈。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子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连忙说:‘哥哥,你别难过,我只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弹起盲姑娘刚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一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宁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来时,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即兴弹的‘月光曲"记录了下来。”这是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里的一篇文章,讲的是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
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贝多芬的这个曲子(作品27之2——《#c小调钢琴奏鸣曲》)描写的是海上月光的说法,源出于德国音乐批评家雷尔施塔布(1799—1860)。俄国钢琴家安东u2022鲁宾斯坦(1829—1894)非常反对用“月光”来解释这个曲子。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里应该是暝想、沉思、安静的,总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绪。《#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完全是悲剧性的(用小调来暗示),是布满云彩的天空,是阴郁的情绪。末乐章是狂暴的、热情的,表现的正是和温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东西。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一瞬间的月光。”在德国,也有人称此曲为“园亭”奏鸣曲。园亭是建筑在树荫下的凉亭,显然这标题对于这首奏鸣曲也同样是不确切的。看来,这首曲子所表现的决不是一幅明净的风景画,而是一种内在的阴郁情绪。《贝多芬传》的作者泰厄(1817—1897)说第一乐章是“少女为生病的父亲祈祷”,这无论如何要比“月光”和“园亭”恰当一些。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u2022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个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贝多芬写给韦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u2022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罗曼u2022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灭之火”。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许和事实不符。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u2022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象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c小调奏鸣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贝多芬有一次说过:“人们常常谈论《#c小调奏鸣曲》,但我曾写过比这更好的东西,象《#F大调奏鸣曲》(作品78号)就是一例。”可见贝多芬自己对《月光曲》是并不十分满意的。
热情奏鸣曲
兴德勒有一次向贝多芬问起《d小调奏鸣曲》(作品31之2)和《f小调奏鸣曲》(作品57号)的内容时,贝多芬的回答是:“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因此前者被称为《暴风雨奏鸣曲》,而后者则由汉堡乐谱出版商克兰茨(1789—1870)加上了《热情奏鸣曲》的标题。(另一说,“热情”的标题是由德国钢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赖内刻(1824—1910)所加,这似乎是没有根据的。)“热情”的标题没有贝多芬的认可,但用于这部英雄豪迈、气势磅礴的作品,是相当恰切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一次在莫斯科听到俄国作曲家和指挥家多勃洛文(1894—1953)演奏这首奏鸣曲后,说道:“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前所未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1870年十月三十日,巴黎在普法战争中已经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三个多月了。设在凡尔赛的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大本营里,铁血宰相俾斯麦正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首脑梯也尔谈判停战条件。这天晚上,曾任德国驻意大利大使的格台尔,在凡尔寒的一架破旧不堪的钢琴上,为俾斯麦演奏了《热情奏鸣曲》。俾斯麦听了最后一个乐章后说:“这是整个一代人斗争的嚎哭。”他是从一个嗜血成性的野心家立场来领会贝多芬的“热情”的。他曾说过:“要是我能常听这个曲子,我的勇气将不会枯竭”,因为“贝多芬最适合我的神经”。贝多芬在1801年六月二十九日说过:“我的艺术用以改善可怜的人们的命运。”贝多芬如果地下有知,听说他的音乐为俾斯麦利用,他一定是死不暝目的。
- 可品
-
贝多芬生平
(1770-1827)
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扬,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的莫札特亦为之惊叹。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 莫札特的预言不到十年立即应验,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贝多芬。
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亲约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时代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
~惨遭鞭笞的童年声声疼~
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靠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渡过了童年。
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如。
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遂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这对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
此次华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为了报答,贝多芬日后写出了钢琴奏鸣曲作品五十三献给了华德斯坦。
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受教於海顿门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学了有十年之久。
~挣脱束缚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
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是后来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
此后五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一七九九年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他凭著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在这些作品中,弥漫著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札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
贝多芬在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
~听不见声音的巨人~
这是很残酷的打击,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
而在此时,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著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贝多芬迁到离维也纳车程一小时的海利金宁静村庄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号交响曲。但耳疾恶化使他痛苦万分,因而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陈述悲惨遭遇与不幸。后来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学观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此时他回到维也纳,乐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同年,贝多芬又写作了极出色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与独一无二的歌剧「费黛里欧」。在这一连串作品中他表现出真正的功力,如「华德斯坦」与「热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一八零八年贝多芬同时发表了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与第六号交响曲「田园」。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
~藏著热情的火山~
贝多芬的内心蕴藏著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贝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号「命运」,一开始的主题动机就是命运之神用力敲门,第六号「田园」更可察觉出贝多芬有意对大自然的描绘第一乐章他即标明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乡间」字眼。
一八零九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王子公孙纷纷逃难,贝多芬经济陷入困境。在战火弥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维也纳,苦心创作,他的「皇帝」协奏曲就是在隆隆炮声中写出的。
由於「命运」与「田园」首次演奏并未获得维也纳人民的青睐,贝多芬有心离去前往德国,但因鲁道夫公爵、罗伯高维兹王子与金斯基公爵三人极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后,贝多芬写作「大公钢琴三重奏」题献给这些恩人。
~乐声飞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国革命后欧洲空气为之一新,个人自由与人权因而确定。贝多芬亦把音乐平民化了,将音乐从贵族中带入全民化。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拿破仑兵败,维也纳又恢复欢乐的气氛。一八一二年贝多芬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第七号交响曲」与「第八号交响曲」,非常轰动。他又博得维也纳人民的尊敬。
贝多芬从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间,肉体蒙受失聪的惨境,但在这十一年的岁月里,他的创作丰富,历史价值史无前例。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
他的「第七号交响曲」没有标题,华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热情奔放的终乐章。「第八号交响曲」是他九大交响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达观而超然的态度浏览人生。
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时他已届壮年对人生有更透彻的领悟,此后写作的音乐,除了震古铄今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曲」外,全是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这全是有内在的与深邃的精神意境。
~乐圣不擅人间事~
由於弟弟卡尔一八一四年去世,贝多芬又负起了监护养育侄儿的责任。但领养过程与事后侄儿给他带来的问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总之他无法将爱心转移到他侄儿身上。贝多芬对与人如何相处的道理完全崩溃。
乐圣贝多芬变得更加消沈,同时身体状况更加严重,经济十分拮据。那时他正全力创作两大作品--「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尤其前曲是为了鲁道夫被任命为大主教登基典礼时演奏的使用。正因责任重大,他花了约五年的时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号交响曲」首演,将他的声望又推到新顶点。
「第九号交响曲」的「快乐颂」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诗「快乐颂」。他早年就有此念头,经过了三十二年终於达成心愿。「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
「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乌姆劳夫指挥。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对听众指导。当全曲演奏甫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
这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他在不知不觉下患了肝病,时日就度过在病情益渐严重的日子里。他那即将远离尘世的心灵,反而趋於宁静。这时贝多芬好像在稀薄,纯净的高空中,俯视自己即将抛开的世界。写作了五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曲。这些室内乐是他最后的作品,也是贝多芬留给世人的遗嘱。对万世证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最后的春雷响起了~
贝多芬的余生已经不多,单是一八二六年就动了四次手术,但病情未见好转。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维也纳突然下了一场大风雪,伴著震耳欲聋的春雷,此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根据古老的记录,贝多芬的葬礼在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约有两万名以上的维也纳市民参加护送到举行追悼弥撒的雅瑟尔教堂......
贝多芬重要演出列表
1778年在波恩首演时的招贴
具体时间 1778年3月26日
演出地点 科伦
备注 首次公演
具体时间 1795年3月29日
演出地点 维也纳菏夫堡剧院
演出内容 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Op.19)
备注 在维也纳首次公演,贝多芬担任独奏
具体时间 1795年3月30日
演出地点 维也纳菏夫堡剧院
备注 即兴演出
具体时间 1795年3月31日
演出地点 维也纳菏夫堡剧院
演出内容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备注 贝多芬担任独奏
具体时间 1795年11月22日
演出地点 Redoutensaal
演出内容 12首米努埃舞曲
具体时间 1795年12月16日
演出地点 Redoutensaal
演出内容 第二钢琴协奏曲及海顿交响曲
备注 贝多芬担任独奏
具体时间 1796年1月8日
演出内容 海顿作品
备注 为Maria Bollo举办的公益演出
具体时间 1796年2月19日--9月
备注 旅行演出(布拉格、德雷斯顿、莱比锡、柏林、 布拉迪斯拉发)
具体时间 1798年
演出地点 施瓦兹城宫殿
演出内容 七重奏(Op.20)
具体时间 1798年
演出地点 布拉格
演出内容 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
具体时间 1800年4月2日
演出地点 胡浮堡皇宫
演出内容 第一交响曲,七重奏,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
具体时间 1800年4月
演出内容 F大调钢琴与法国号奏鸣曲(Op.17)
具体时间 1801年1月30日
备注 慈善演出
具体时间 1801年3月28日
演出地点 维也纳菏夫堡剧院
演出内容 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的创造》
具体时间 1803年4月5日
演出地点 维也纳歌剧院
演出内容 “基督山的橄榄树”,第一、第二交响曲,第三钢琴协奏曲
具体时间 1804年12月
演出地点 洛布科维茨亲王宫邸
演出内容 第三(英雄)交响曲
具体时间 1805年4月7日
演出地点 维也纳歌剧院
演出内容 第三(英雄)交响曲
备注 此次为正式公演
具体时间 1805年11月20日--22日
演出地点 维也纳歌剧院
演出内容 《菲岱里奥》
具体时间 1806年3月29日
演出地点 维也纳歌剧院
演出内容 《菲岱里奥》第二曲本
具体时间 1806年4月10日
演出地点 维也纳歌剧院
演出内容 《菲岱里奥》第二曲本
具体时间 1805年12月23日
演出地点 维也纳歌剧院
演出内容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
具体时间 1807年3月5日
演出地点 洛布科维茨亲王宫邸
演出内容 第四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科里奥兰”序曲
具体时间 1807年9月13日
演出地点 Eisenstadt,Esterhazy宫邸
演出内容 C大调作品
具体时间 1807年11月2日
演出地点 Mehlgrube会堂
演出内容 《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第二交响曲
具体时间 1807年12月
演出地点 Mehlgrube会堂
演出内容 “英雄”交响曲,“科里奥兰”序曲
具体时间 1808年4月11日
演出地点 维也纳歌剧院
演出内容 “英雄”交响曲
具体时间 1808年4月13日
演出地点 菏夫堡剧院
演出内容 第四交响曲,“科里奥兰”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
具体时间 1808年4、5月间
演出地点 Augertensaal
演出内容 三重协奏曲(Op.56)
具体时间 1808年11月15日
演出地点 维也纳歌剧院
具体时间 1808年12月22日,星期四,下午6:30
演出地点 维也纳歌剧院
演出内容 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大调部分,第四钢琴协奏曲,合唱幻想曲
具体时间 1812年2月9日
演出地点 布达佩斯
演出内容 “雅典的毁灭”“斯蒂芬王”
具体时间 1812年2月11日
演出地点 维也纳
演出内容 第五钢琴协奏曲
备注 泽尼担任独奏
具体时间 1812年8月6日
演出地点 卡尔斯邦
演出内容 慈善演出
备注 贝多芬独奏
具体时间 1812年12月29日
演出地点 维也纳
演出内容 小提琴奏鸣曲(Op.96)
具体时间 1813年1月2日
演出地点 维也纳
演出内容 小提琴奏鸣曲(Op.96)
具体时间 1813年12月8日
演出地点 维也纳大学会堂
演出内容 第七交响曲(Op.7),“威灵顿的胜利”
具体时间 1813年12月12日
演出地点 维也纳大学会堂
演出内容 第七交响曲(Op.7),“威灵顿的胜利”
具体时间 1814年1月2日
演出地点 G.Redoutensaal
演出内容 第七交响曲(Op.7),“威灵顿的胜利”
具体时间 1814年2月27日
演出地点 G.Redoutensaal
演出内容 第七交响曲(Op.7),“威灵顿的胜利”,第八交响曲
具体时间 1814年3月25日
演出地点 克恩腾托剧院
演出内容 战争交响曲,“Egmont”
具体时间 1814年4、5、6月
演出内容 合唱(WoO.94)
具体时间 1814年5月23日
演出地点 克恩腾托剧院
演出内容 “菲岱里奥”第三曲本
具体时间 1814年5月26日
演出地点 克恩腾托剧院
演出内容 “菲岱里奥”第三曲本
具体时间 1814年6月2、4、7、21日
演出地点 克恩腾托剧院
演出内容 “菲岱里奥”第三曲本
具体时间 1814年7月18日
演出地点 克恩腾托剧院
演出内容 “菲岱里奥”第三曲本
具体时间 1814年9月26日
演出地点 克恩腾托剧院
演出内容 “菲岱里奥”第三曲本
具体时间 1814年10月4、9日
演出地点 克恩腾托剧院
演出内容 “菲岱里奥”第三曲本
具体时间 1814年11月29日
演出地点 Redoutensaal
演出内容 第七交响曲,康塔塔(Op.136),战争交响曲
具体时间 1814年12月2日
演出地点 Redoutensaal
演出内容 第七交响曲,康塔塔(Op.136),战争交响曲
具体时间 1814年12月25日
演出地点 Redoutensaal
演出内容 第七交响曲,康塔塔(Op.136),战争交响曲
具体时间 1816年2月11日
演出地点 德依姆伯爵住所
备注 舒番策希四重奏组的告别演出
具体时间 1816年2月18日
演出地点 罗米契尔旅馆
演出内容 林奇的告别演出
具体时间 1824年4月18日
演出地点 彼德斯堡
演出内容 庄严弥撒曲
具体时间 1824年5月7日
演出地点 克恩腾托剧院
演出内容 第九交响曲
具体时间 1824年5月23日
演出地点 Redoutensaal
演出内容 第九交响曲,三重唱(Op.116)
具体时间 1825年3月6日
演出内容 四重奏(Op.127)
备注 舒番策希四重奏组
具体时间 1825年3月23日
演出内容 四重奏(Op.127)
备注 伯哈姆四重奏组
具体时间 1826年3月21日
演出内容 四重奏(Op.130)
备注 舒番策希四重奏组
贝多芬大事年表
1770年 12月17日,路德维希——宫廷歌手约翰·凡·贝多芬和妻子玛利亚玛格达蕾娜的第二个孩子,在波恩圣雷 米吉乌斯教堂受洗。
1778年 3月26日,“六岁童星”首次登台公演。
1779年 10月,克里斯第安戈特罗布内弗来到波恩,担任贝多芬的老师。
1782年 通过弗兰茨·盖哈尔德·韦格勒结识了封·布罗伊宁一家。
根据德赖斯勒尔的一首进行曲所作的九首变奏曲在曼海姆出版。
1784年 2月15日,科隆大主教和选侯马克西米利安·弗里德里希逝世;玛丽亚·特雷西亚 女皇最小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弗兰茨即位。
6年27日,成为波思宫廷乐队的正式成员。
1787年 3月至4月,首次去维也纳旅行,与莫扎特会面。
7月17日,其母因肺结核病故。
1788年 贝多芬后来的朋友和资助人华尔斯坦伯爵来到被恩。
12月14日,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在汉堡逝世。
1789年 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0年 2月20日,奥皇约瑟夫二世逝世。
见多芬患下腹疼痛症。
12月25日,约瑟夫·海顿旅行途中路过波恩。
1791年 3月6日,演出一首骑士芭蕾舞的配乐。
12月5日,沃尔夫冈·阿马道伊斯·莫扎特在维也纳逝世。
1792年 11月2日,开始第二次维也纳之行。
是年至1793年底,师事海顿。
12月18日,其父在波恩逝世。
1793年年底或者1794年初,在李希诺失斯基亲王举办的家庭晚会上首次演出三首三重奏 (作品1号)。
1794年 寓居李希诺夫斯基亲王家中。
1795年 3月29日,首次在绍也纳公演。
1796年 2月至6月,游历布拉格、德累斯顿、莱比锡和柏林普鲁士王宫。
波拿巴统兵进攻意大利。
1797年 1月31日,弗兰兹·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附近的利希滕塔尔。
4月6日,在小提琴手、友人舒潘策希举办的音乐会上首次演出五重奏(作品16号)。
5月,开始结识特蕾泽和约瑟菲妮·封·布伦什维克。
1798年 出现最初耳疾症状。
1800年 4月2日,在胡浮堡皇宫剧院举办首场个人音乐会,首次上演《第一交响曲》和《管弦乐七重奏》(作品20号)。
1801年 爱朱丽叶塔·桂察尔迪。
6年1日和11月L6日,先后写信向友人阿芒达和韦格勒披露日渐重听的实情。
1802年 10月6日和10日,在海利根施塔特写下遗嘱。
1803年 4月5日,在维也纳歌剧院举办音乐会,首次上演《第二交响曲》和《第三钢琴协奏曲》。
夏,在巴登和德普林谱写《英雄交响曲》。
开始向奥地利鲁道夫大公爵传授钢琴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论。
1804年秋天至1807年底,与约瑟菲妮·封·戴姆相爱;她娘家姓布伦什维克。
5月20日,波拿巴称帝,宣告为拿破仑一世。
8月11日弗兰兹一世就任奥地利皇帝。
1805年 4月7日,首次公演《第三交响曲(英雄)》。
11月13日,法军占领维也纳。
11月20日,首次上演《菲岱里奥》。
1806年 3月29日,首次上演《菲岱里奥》第二曲本。
10月,与李希诺夫斯基亲王断交,结识拉苏莫夫斯基伯爵。
12月23日,首次上演《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号)。
1807年 3月,在格布科维茨亲王宫邸举办专场音乐会,首次演出《第四交响曲》、《科里奥兰序曲》和《第四钢琴协奏曲》。
1808年 10月,吉罗姆·波拿巴王室聘请贝多芬前往卡塞尔。
12月22日,在维也纳歌剧院举办音乐会, 首次上演《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 曲》和《合唱幻想曲》 (作品80号) 。
1809年 2月26日,鲁道夫大公爵、洛布科维茨亲王和金斯基亲王许诺给贝多芬支付年金。
4月9日,奥地利对法国宣战。
5月10日,法军再次占维也纳。
5月31日,约瑟夫·海濒逝世。
奥地利蒂罗尔地区和德国爆发反抗拿破仑的运动。
1810年 春,爱上特蕾泽·封·玛尔法蒂。
1811年 3月15日,“金融专利笔鼓杲鸨嶂怠?
8月1日,抵达泰普里茨,结识阿玛里埃·西博尔德。
11月28日,在莱比锡举办《第五钢琴协奏曲》的首场演出。
1812年 6月24日,拿破仑举兵进攻俄国。
7月6和7日,致书“永恒的情人”。
7月19日至23日,在泰普里茨与歌德多次会晤。
10月19日,法军开始撤退。
1813年 夏,逗留于巴登。
6月21日,威灵顿在维多利亚大败法军。
反抗法国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纷起。
12月8日,在维也纳大学礼堂举办音乐会,首次上演《第七交响曲》和《战争交 响曲》。
1814年 2月27日,首次上演《第八交响曲》。
4月6日,拿被仑在枫丹自露退位。
4月,结识安东·申德勒。
4月15日,卡尔·李希诺夫斯基亲王逝世。
5月23日状紊涎荨斗漆防锇隆返谌尽?
9月18日,维也纳会议开幕。
11月29日 为维也纳会议与会者举办盛大音乐会。
1815年 1月25日,最后一次以钢琴演奏家的身分演出。
3月1日,拿破仑离开流放地区尔巴岛重返大陆。
夏,逗留于巴登和德普林。
11月15,其弟卡尔去世,贝多芬成为侄子卡尔的监护人。
1816年 2月2日,侄子卡尔就学于詹纳塔西奥·德尔里奥开办的青少年教养院舒潘策希四重奏组解散。
夏,逗留于巴登。
自10月起,因感冒引起的各种疾病久治不愈。
12月16日,约瑟夫·弗兰茨·洛布科维获亲王逝世。
1817年 夏,在海利根施塔特和努多夫逗留。
1818年 夏,在默德林逗留。
1819年 安东·申德勒成为贝多芬的助手。
开始用“谈话册”与人交谈。
1820年 4月8日,成为侄子卡尔的惟一监护人。
夏,逗留于默德林。
1821年 夏,逗留于德普林和巴登。
患黄疸病。
1822年 夏,逗留于德普林和巴登。
11月9日,俄国的尼古劳斯·伽列青亲王约请贝多芬写三首弦乐四重奏。
1823年 5月4日,舒潘策希从俄国返回。
夏,逗留于赫岑多夫和巴登。
1824年 2月,维也纳艺术爱好者致书贝多芬,请求他在维也纳上演新作。
4月18日,《庄严弥撒曲》首次在彼得斯堡上演。
5月7日,在克思滕托剧院举办音乐会, 首次上演《第九交响曲》。
夏,逗留于维也纳附近的彭青和古腾布仑。
1825年 3月6日,由舒潘策希四重奏组首次演出作品127号四重奏。
5月,患严重肠炎。
夏,逗留于古滕布仑。
10月,迁入西班牙式公寓。
1826年 身心遭受重创。
3月21日,首次公演作品130号四重奏,该曲末乐章是时为《大赋格》。
7月30日,侄子卡尔企图自杀。
9月29日,动身去弟弟约翰的住地格耐克森多夫。
12月2日,返回维也纳,贝多芬病情严重,患有肺炎、肝硬化和腹水症。
12月20日,第一次腹腔穿刺。
1827年 1月3日,写下遗嘱。
1月8日,第二次穿刺。
2月2日,第三次穿刺。
2月下旬,贝多芬病危。
2月27日,第四次腹腔穿刺。
3月24日,失去知觉。
3月26日,下午5时45分,贝多芬逝世。
是时狂风怒吼,电闪雷鸣
- 晓月
-
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祖籍佛兰德的德国作曲家.生于波恩,祖父及父亲均供职于科隆选帝侯.酗酒之父强逼他长时间地练习键盘乐器,望子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十一岁辍学.十三岁任宫廷乐队(指挥为内费)羽管键琴手,十四岁任宫廷第二管风琴师,十八岁任歌剧乐队的中提琴演奏员.1790年,海顿在从维也纳至伦敦的途中,宴邀贝多芬及其他宫廷音乐家.事后贝多芬获准于1792年去维也纳从海顿学习,此后终生定居维也纳.在此之前,贝多芬曾去维也纳从莫扎特学习,1787年因其母病危而中断.随海顿学习的时间亦不长,且师生不能合作,后贝多芬师从阿尔布雷希茨贝格、萨列里、申克.1795年于维也纳首次以作曲家及钢琴家身份登台,演奏《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op.9.他虽与许多贵族,如华尔斯坦伯爵、鲁道夫大公爵友情甚笃,并乐意接受个人的援助,但他反对18世纪把音乐家束缚于一个雇主手中的庇护人制度.作为维也纳的自由职业音乐家,他比莫扎特的处境顺利,但因个性关系备受痛苦.重听日益加剧,1802年,当他意识到耳聋已无法医治时,写了哀感动人的"海利根斯塔特遗嘱",打算自杀;奇怪的是这正是他创作最明朗的交响作品《D大调第二交响曲》之时.随后几年中,他对自己没有希望成为大演奏家有了自知之明,因而主要投身于创作.他同疾苦的斗争,反映在《英雄交响曲》(1804)(到那时为止是篇幅最大、感染力最强的交响曲)中.
他没有结过婚(虽然他不断地与一些富有的女生相爱),孤独感日益加重,作为他的无能的侄子卡尔的监护人,为孩子操心并没有使他的脾气好转.他举止极其粗暴,与出版商之间的关系趋于剑拔弩张.到1819年,他完全失聪.在一生的最后阶段,他创作了一些最伟大、最富于思想性的作品:最后五首弦乐四重奏,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在这些作品中他超脱个人生活的痛苦而进入艺术的未来境界.虽然它们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在当时这些作品却并不被人理解.第九交响曲是瓦格纳的灵感的主要来源之一;弦乐四重奏影响了巴托克;迈克尔·蒂皮特宣称他得益自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其它作品.1826年,其侄自杀未遂后,贝多芬的健康日益严重恶化.翌年卧床不起,伦敦爱乐乐团汇来一百镑的支票,促使他提起精神写作第十交响曲,但他已不不可能再有所进展; 医生诊断致他于死命的是浮肿病.
贝多芬的创作并非一挥而就,他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满意为止.他对当时的自由思想的同情表现在《爱格蒙特》、《菲岱里奥》及《第九交响曲》等作品中;法国大革命前不可设想一位作曲家会有这样的人生观.就这方面而言,贝多芬是第一位伟大的"主观"作曲家:写于1800年的《C小调钢琴协奏曲》标志着一个新世纪的黎明,显示出与古典时期的客观性截然不同的音乐态度.所作唯一歌剧《菲岱里奥》消耗精力比其它作品为多.他不是天生的歌剧作曲家(总的说来,他拒绝为维也纳每年写一部歌剧的邀请,是明智的),但他创作了歌剧的最大杰作之一.《菲岱里奥》提出了贝多芬最珍视的种种信念.一位忠贞而有胆识的妻子从西班牙压迫者手中解救自己的丈夫免于被处死;这一题材由于在德国歌唱剧的朴素背景上展开,更为激动人心.《菲岱里奥》与《魔笛》(据说这是贝多芬唯一真正欣赏的歌剧)一起成为德国歌剧剧目的基石,但其主题的普遍性超越了音乐的民族性,因此在世界各地,《菲岱里奥》增被公认为是爱情与自由的象征.
贝多芬的许多作品,特别是中期作品(如《热情奏鸣曲》)反映出他激烈狂暴的性格,往往也反映出他对现状的不满足.他反对保守,但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深刻的诚挚和乡土味的纯朴.思想的奔放不羁,使他不能容忍技巧上的限制,在作品中他可以对人声和乐器毫不怜惜,如弦乐四重奏《天赋格曲》、第九交响曲的终乐章和《庄严弥撒曲》.从另一方面来说,他的某些慢乐章有德国人称之为真挚亲切的静谧之感,揭示出作曲家的另外一面.这类音乐的最佳范例也许是《第九交响曲》和《A小调弦乐四重奏》,op.132中的慢乐章,后者是贝多芬的最伟大的、感人肺腑的感恩颂歌,是在大病初愈后写成的.
- 豆豆staR
-
音乐家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
一七九二年,二十二岁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从波恩来到维也纳,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从未离开过这座对音乐家特别有吸引力的城市。贝多芬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这里创作的。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德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於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辉煌的创作并不能掩饰贝多芬多难的一生。一八零二年,贝多芬由於逐渐丧失听力,悲愤之余,写下了一封可能是给他兄弟的遗嘱。激情满腔的禀性迫使他频繁地搬家。他在维也纳市区北部有温泉的地方留下了几十处居所。但是温泉最终还是无法挽救他的失聪,一八一九年,贝多芬的听力彻底丧失了。一八二七年,人们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一八八八年,贝多芬的遗骨被安放到维也纳中央陵园。
造访音乐家贝多芬
贝多芬晚年频繁迁居,虽然留下了众多的故居,但是很多故居未能作为展览馆向游客开放。贝多芬当年喜欢居住在名叫海里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的地方,离市区很远,在市区的正北方。一八零二年,贝多芬居住这个城区,在这里创作了他第二部交响曲。同年十月,贝多芬在这里写下了《海里根施塔特遗嘱》,这是一封他写给两个兄弟的信,这封信并未寄出,如今仍然完好地被保存在这里。贝多芬的这处遗址如今被称作为「海里根施塔特遗嘱屋」,周二至周日向游客开放。
地址:Probusgasse 6, 1190 Wien
帕斯克瓦尔蒂楼房(Paqualitihaus)是贝多芬居住时间较长的一处住所。一八零四年至一八一五年间,贝多芬虽然数次离开这个居所,但是最后却又返回到此地。楼房的主人帕斯克瓦尔蒂是贝多芬的好朋友,每次贝多芬出走,他都吩咐佣人不要出租贝多芬的房间,因为“他总是会回来的”。在这里,贝多芬经历了创作的鼎盛期,他的第四、五、六部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和歌剧《费德里奥》都是在这里创作的。
地址:Moelkerbastei 8, 1010 Wien
一八二七年,贝多芬去世时,众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来吊唁。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学巨匠格里尔帕策曾经在悼词中说 “贝多芬把他的一切献给了众人,从他们那里却一无所获,於是他就远离了众人。”能够让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与他相伴。人们为了纪念舒伯特这位年轻的天才音乐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边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园(Schubertpark)。如今,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园是众多游客流连的地方。
地址:W ringer Stra呈, 1180 Wien
一八八八年,两位音乐大师的棺木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园。如今,贝多芬被埋葬在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29号墓穴中。
地址:Zentralfriedhof, Simmeringer Hauptstra呈 234, 1110 Wien
一八八零年,崇拜贝多芬的人们还为其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从此,这个地方更名为贝多芬广场。贝多芬塑像的周围围绕著九个小天使,象徵音乐大师不朽的九部交响曲。
地址:Beethovenplatz, 1010 Wien
- gitcloud
-
资料-1
贝多芬(德Beethoven,1770-1827),被认为是兼有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作曲家,早期的弦乐四重奏,属于纯粹的古典主义音乐倾向,把创作当作纯音乐看待。而后期作品中,浪漫主义音乐倾向明显:让乐曲自由发展的创作态度,把思想放在第一位,为了表现手段而不断扩大表现手段,超脱了古典派的保守、古板。贝多芬的主要贡献集中于器乐作品(九部交响乐和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他把自己最优秀的品质、思想融于创作中。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界的《新约全书》。他的作品中心思想是交响性的,而奏鸣曲、室内乐、交响乐正象他们全受古奏鸣曲式的戏剧性、二元性支配一样,在风格上是一致的,抒情性在他的音乐语言中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在他作品趋于成熟的时候,作品的结构在篇幅上扩充了。在奏鸣曲式的展开部内,引进呈示部中没有出现过的新材料,从而提供了广大的转调范围。它使大的展开部的各部分融合在一起而不至于损害再现部的各种因素再现效果,使必要的转调变化不只是形式上的要求,新的主题在原主题展开中形成新的静止点,对新目标不断追求并将毫不减弱的继续下去。因而往往需要比较复杂、扩大的尾声。这种尾声有时甚至会给人以第二展开部的印象,可以不受限制的转调。在贝多芬的钢琴作品中,技巧上的便利和音响上的特性并不忽视,但从不允许对作品结构发生不恰当的影响。即使要“钢琴性”,也必须适应作品的整体。
欣赏:《田园(六交)交响曲》Op.68。贝多芬独一无二的标题性交响曲,描写大自然的美景,表达对大自然的感受。贝多芬说:“只要对农村生活有一点体会,就不必借助于许多标题而能想象得出作者的意图”。共有五个乐章(3~5乐章连续演奏)。第一乐章:奏鸣曲式,“达到乡村时的感受”。第二乐章:奏鸣曲式,“溪畔景色”。本章最为著名,行板,主副部两个主题之间没有明显的对比,也没有戏剧性的展开,运用了田园曲的体裁,主题旋律常常模拟牧人吹的角笛,以木管乐器和弦乐器为主,避免铜管乐器,节拍上,平稳、从容的复合拍子。结束时,出现了夜莺(长笛)、鹌鹑(双簧管)和杜鹃(单簧管)的三重唱,充满诗情画意。第三乐章:“乡民欢乐的集会”,复三部曲式,三拍子乡村舞蹈的写实场面。第四乐章:“暴风雨”,自由结构。第五乐章:“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甘恩的情绪”,奏鸣曲式,暴风雨过后又恢复了宁静。
资料-2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1770-1827)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波恩,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间歌手,母亲是个厨娘。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音乐天份,四岁即开始让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希望把他培养成“莫扎特第二”。贝多芬十一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十三岁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
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与海顿的音乐中成长,以致开始创作时风格也酷似两位前辈。作为维也纳的自由职业音乐家,他比莫扎特的处境顺利,但因个性关系备受痛苦。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思想意识给他许多启发,奠定了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初步确定了当时最先进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他曾在自已的札记中写道:“自由!!!能有什么东西比它更是人们所需要的呢?”“我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会背弃真理!”“在艺术界里,如同在一切伟大的创造里一样自由前进就是目标。”这就是贝多芬创作的誓言,他的创作实现了这些誓言,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实现了他的“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革命英雄主义理想。这集中地表现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等作品里,特别是《第九交响曲》宣告了贝多芬理想的目的——全人类的团结友爱。
乐圣贝多芬是最富于独创精神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音乐,其中又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式;同时由于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鸣曲式又各有特点。贝多芬的其它管弦乐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两首序曲、钢琴乐队、合唱幻想曲、两首小提琴与乐队浪谩曲等。
合唱曲有两部弥撒(C大调和D大调)、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第九交响曲》等。
戏剧作品有歌剧《菲德里奥》、戏剧配乐《爱格蒙特》、《斯泰芬王》、《雅典的废墟》、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等。
室内乐有七重奏、钢琴和管乐五重奏、弦乐五重奏、弦乐四重奏十六首及《大赋格曲》、弦乐三重奏四首,长笛、小提琴、中得琴小夜曲,钢琴三重奏六首,单簧管、大提琴、钢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大提琴奏鸣曲五首和圆号奏鸣曲以及很重要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等。
歌曲有声乐套曲《致远方爱人》,女高声和乐队场景《啊!不忠的人》以及其它声乐与钢琴曲等。从乐派归属来说,贝多芬基本上是古典的,但其后期明显具有浪漫因素,因此似该归为浪漫派。其代表作:第三、五、六、七、九交响曲(Op.55、67、68、92、125),序曲《爱格蒙特》(Op.84)、序曲《林利奥兰》(Op.62)、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Op.7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C大调第九弦乐四重奏第三号(Op.59-3)、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Op.27-2)、F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春天》(Op.24)、F大调第二浪漫曲(Op.50)。
- 一颗苹果
-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 左迁
-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
一七九二年,二十二岁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从波恩来到维也纳,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从未离开过这座对音乐家特别有吸引力的城市。贝多芬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这里创作的。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德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於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辉煌的创作并不能掩饰贝多芬多难的一生。一八零二年,贝多芬由於逐渐丧失听力,悲愤之余,写下了一封可能是给他兄弟的遗嘱。激情满腔的禀性迫使他频繁地搬家。他在维也纳市区北部有温泉的地方留下了几十处居所。但是温泉最终还是无法挽救他的失聪,一八一九年,贝多芬的听力彻底丧失了。一八二七年,人们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一八八八年,贝多芬的遗骨被安放到维也纳中央陵园。
造访音乐家贝多芬
贝多芬晚年频繁迁居,虽然留下了众多的故居,但是很多故居未能作为展览馆向游客开放。贝多芬当年喜欢居住在名叫海里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的地方,离市区很远,在市区的正北方。一八零二年,贝多芬居住这个城区,在这里创作了他第二部交响曲。同年十月,贝多芬在这里写下了《海里根施塔特遗嘱》,这是一封他写给两个兄弟的信,这封信并未寄出,如今仍然完好地被保存在这里。贝多芬的这处遗址如今被称作为「海里根施塔特遗嘱屋」,周二至周日向游客开放。
地址:Probusgasse 6, 1190 Wien
帕斯克瓦尔蒂楼房(Paqualitihaus)是贝多芬居住时间较长的一处住所。一八零四年至一八一五年间,贝多芬虽然数次离开这个居所,但是最后却又返回到此地。楼房的主人帕斯克瓦尔蒂是贝多芬的好朋友,每次贝多芬出走,他都吩咐佣人不要出租贝多芬的房间,因为“他总是会回来的”。在这里,贝多芬经历了创作的鼎盛期,他的第四、五、六部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和歌剧《费德里奥》都是在这里创作的。
一八二七年,贝多芬去世时,众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来吊唁。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学巨匠格里尔帕策曾经在悼词中说 “贝多芬把他的一切献给了众人,从他们那里却一无所获,於是他就远离了众人。”能够让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与他相伴。人们为了纪念舒伯特这位年轻的天才音乐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边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园(Schubertpark)。如今,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园是众多游客流连的地方。
一八八八年,两位音乐大师的棺木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园。如今,贝多芬被埋葬在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29号墓穴中。
一八八零年,崇拜贝多芬的人们还为其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从此,这个地方更名为贝多芬广场。贝多芬塑像的周围围绕著九个小天使,象徵音乐大师不朽的九部交响曲。
- 再也不做站长了
-
无时无刻不在为名利花心思的爸爸,到底在打些什么主意呢?原来,他非常羡慕和姐姐正在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法国等大开音乐演奏会的莫扎特,一位仅仅十八岁就被世人瞩目的钢琴家,而且收入还相当可观呢!所以,贝多芬的爸爸决定培养才四岁大的贝多芬朝钢琴演奏的生涯迈进,因为莫扎特也是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起步。
为了满足虚荣心,向来我行我素的爸爸,根本不顾贝多芬的意愿如何,只要他大声一吼:“贝多芬!快过来弹琴!”贝多芬就得乖乖就范,即使是三更半夜,照样得掀开被子立刻下床,要是动作慢了半拍,他爸爸就会拍桌叫骂,然后怒气冲冲的闯进房里,将贝多芬拖下床来痛打一番。总之,贝多芬从小就是提心吊着胆过日子的。
一天深夜,贝多芬的爸爸拎着一瓶酒,左摇右晃的走进家门。这时,贝多芬正躺在沙发上睡得很沉。爸爸看到贝多芬不但没有努力练琴,还躺着睡觉,一时气上心头,原本就不够慈祥的面孔,一下子变得更加严肃,他冲向沙发用力摇醒贝多芬大吼:“起来!莫扎特小时候都是熬夜练琴的,你如果想要成大器,就不要再贪睡了。”
“贪睡?”对贝多芬来说,这是多么刻薄的字眼啊!他整夜陪在妈妈身旁等爸爸回家,直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合眼入睡,没想到爸爸醉醺醺的一进家们就吵吵闹闹。贝多芬闷着一肚子气,本来想要大胆顶撞爸爸的,后来想想,反正爸爸是个不讲道理只讲权威的人,何必多费唇舌呢?算了,还是乖乖练琴吧!
就这样,贝多芬表面上对爸爸总是百依百顺,暗地里却从心底排斥爸爸的独裁作风。有时候,贝多芬实在受不住委屈了,就会偷偷的向妈妈哭诉,甚至会直截了当的告诉妈妈说:“妈,我好讨厌爸爸呀!”不过,讨厌归讨厌,贝多芬是个知道轻重的孩子,无论如何,他是不会也不敢和爸爸起正面冲突的,他只是尽量避开爸爸的视线而已。贝多芬认为,只要少跟爸爸碰头,自然可以减少被迫弹琴的机会。所以,贝多芬常常一个人躲在阁楼眺望街上的大广场。
大广场很宽阔,那里是个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每到黄昏时分,总会有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在这里玩游戏。他们有的玩跳绳,有的踢皮球,有的捉迷藏,大家都玩得好开心。贝多芬最喜欢趴在窗台上看小朋友天真的笑容,听小朋友开怀的笑声,感受大伙儿轻松愉快的气氛。而整天愁眉苦脸的贝多芬,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领会什么是快乐。
由于爸爸一再使用高压的手段逼迫孩子,所以“父亲”、“钢琴”、“音乐”、“压力”......这些东西对贝多芬来说,都是恶梦,只会带给他痛苦。
经过了五、六年的锤炼,加上自己的优异资质,贝多芬的琴艺一天强过一天。在十岁那年,贝多芬的爸爸已经没办法再引领他进入更高的境界了。于是,他爸爸只好委托歌剧团的指挥尼富先生担任贝多芬的音乐教师。
尼富先生的教法很亲切,也很特别。他知道,如果要贝多芬在音乐界大放异彩,就非得让贝多芬喜爱音乐不可。所以,尼富先生不厌其烦的为贝多芬解析乐曲内容,并且想尽办法教导贝多芬,让他把感情适当的融入乐谱中,细心体会曲调的高低起伏,再着手弹琴,这样才会比较得心应手。有时候,尼富先生还会讲些音乐家苦练成名的故事来勉励贝多芬,而贝多芬总是听得津津有味。结果,不出半年,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竟然像一匹谁也勒不住的野马,向前直奔。可见,兴趣的培养足以改变人的一生。
贝多芬的作品有“月光曲”、“欢乐颂”、“第一交响曲”、“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庄严弥撒曲”等等,这些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
- 康康map
-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
一七九二年,二十二岁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从波恩来到维也纳,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从未离开过这座对音乐家特别有吸引力的城市。贝多芬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这里创作的。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德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於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辉煌的创作并不能掩饰贝多芬多难的一生。一八零二年,贝多芬由於逐渐丧失听力,悲愤之余,写下了一封可能是给他兄弟的遗嘱。激情满腔的禀性迫使他频繁地搬家。他在维也纳市区北部有温泉的地方留下了几十处居所。但是温泉最终还是无法挽救他的失聪,一八一九年,贝多芬的听力彻底丧失了。一八二七年,人们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一八八八年,贝多芬的遗骨被安放到维也纳中央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