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啵呲嘚
-
昨夜和朋友小聚,很自然的喝了酒,虽然平时不爱喝酒,甚至有点厌恶喝酒,可是点菜最后还是不由的说了句“ 服务员,咱这儿有什么酒?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关于酒的诗歌有很多很多,且不说中国的酒文化,也不说有的人嗜酒成瘾,更不说酒场上的无奈应酬,昨晚喝到半酣时候,我在想,为什么朋友小聚,总是要扯上酒呢?
是一种潜移默化不由自主被迫的模仿心理作祟。中华文明五千年,酒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朋友小聚都是要喝点酒的,于是,我们不喝酒好像是不对的,何况旁边几桌都在觥筹交错,我们安安静静的吃饭真的有点格格不入,喝吧,谁让我们出来吃饭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某次喝多了之后难受呕吐的时候发下了再也不喝的誓言后屡屡打脸的原因。 我们喝酒真的有可能是为了模仿,我们喝酒是一场真正实践的cosplay。仔细想想,我们可能真的不喜欢喝酒,我们也是没办法,喝酒是全民难以治愈无法自控的强迫症。 这可能是我们人类的弱点,见了酒真的无法抗拒,尤其在饭桌上。喝点酒,是我们戒不了的瘾,这个瘾只能缓解,不能根治,你不能每次都说开车了不能饮酒,你不能每次都说最近喝了头孢不能饮酒,你不能每次都清醒的离开... ...
是为了气氛的需要。在找到另一种更有效更可靠的替代品之前,酒是不会退出饭局的。酒是一种烘托气氛的必需品。一天的忙碌结束之后,疲惫不堪的我们总要调节放松一下,叫上三两好友小聚一下是个不错的选择,一天的面具戴的太累,想要说说交心的话,你得拿点酒出来,给自己消消毒,让自己放松下来。两杯酒下肚,微醺,奇妙的气氛瞬间升腾,话匣子打开,一吐为快,惬意十分。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一起吃饭,没有气氛是万万不行的。即使你们关系很不错,万一冷场了呢。 酒是一种充满魔力的东西,让彼此看起来更加温和,可爱,更加赏心悦目。
是一种仪式感的体现。不管是倒碗中,还是杯中,不管是白酒、红酒、还是啤酒,当酒和盛酒的容器摆放在桌上的时候,就有了满满的仪式感,这就类似于我们过久了一日三餐的日子,有时候需要搞个浪漫的烛光晚餐调剂一下一样,当喝酒的时候,一种仪式感满足了我们的心理需要。 所以喝酒时候不能只有酒,酒杯、分酒器、调酒器甚至开瓶器都在此刻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喝的是酒,还有更多的心理满足和慰藉。 为了获得心理满足,我们宁愿冒着喝醉难受的后果,宁愿回家跪搓衣板,宁愿承担喝酒带来的各种危险... ...
是为了更好地把控饭桌上的节奏。“我们先喝一个,然后开吃”“该你过圈了”“行,把杯中酒干了,今天我们就到此为止”这样的话是不是很熟悉,有了酒,更好地把控了吃饭的进程,其间,有快有慢,有缓有急,有轻有重,每个人由清醒至微醺,由微醺至半酣,这是其他东西很难替代的。 喝酒是一种发展的、运动的、深入的过程,这是喝碳酸饮料、牛奶、绿茶的人理解不了的。 有了酒,让吃饭的成果更加直观,让吃饭的目标更加多元化,让吃饭的内容更加丰富,我仿佛明白了酒足饭饱这个词更深刻的内涵... ...
是因为找不到拒绝的理由。人总是很无聊的,喜欢争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的问题。当我思考为什么要喝酒的时候,有一个声音咆哮着说“为什么不喝酒呢?”,广告里说这个酒有多养生,那个酒有多健身,我为什么不能尝一尝,更何况酒的包装也真心不错呢;喝酒让我放松,我只是喝点我并不会喝多,况且我已经成人很多年了;今天这么开心,为什么不能庆祝一下,放心吧,我不是天天都如此的;不抽烟就算了,还不让喝酒,什么都不敢,算什么男人,嘿,我说兄弟,每次出来都不喝,下次不要参加我们这个局了;喝酒是不好,喝多了伤身体,可是不让我喝我真的不想活了啊啊啊啊(失恋了要借酒浇愁)... ...没有足够充分的理由拒绝这么多的问题的狂轰乱炸,那么只能“少倒点少倒点,停停停,满啦满啦”
我不知道无酒不成席是谁说的。但是饭桌上不是必须要饮酒是我说的,虽然有那么多的理由去喝酒,但是我还是要提醒:喝酒要适量,喝酒绝对不开车,喝酒后要早点回家,说到底,我们不能被酒左右,我们要对酒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要战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