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cho
-
凡看过日本大河剧或战国剧的朋友一定会见到这么一个场面:在双方发生战争时,有一种特殊的骑兵或者步兵,他们在身后背着一个红色或者其他颜色的“大口袋”,这个大口袋看上去非常臃肿庞大,就跟里面灌了气一样。骑兵骑在马上还好一些,而矮小的步兵背着这玩意冲锋则显得有些滑稽。
很多人不明白了,这是个什么怪东东,为何日本人要在战场上使用这么一个玩意儿,这东西看上去显然有些累赘。既然有疑问,那就让大狮为各位解答一下吧。这种“大口袋”叫做“母衣众”(日语:母衣众)。而背着这种“母衣众”的步兵或骑兵,被称为“母衣武者”。不要小看了这“母衣武者”,这些都是整个队伍中的精锐,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背上这个“大口袋”。
相传“母衣众”最早起源与日本平安时代,当时的武士和骑兵拥有一种叫做“悬保侣”的辅助性防具,“悬保侣”类似于现在的披风,只不过要比披风小,以五颜六色的长布条组成。骑兵在作战时,打马飞驰,这种“悬保侣”随风飘扬,煞是好看。并且可以对射来的箭矢起到缓冲作用。而且“悬保侣”在混战时,还会起到干扰敌人瞄准和射箭的作用。因为日本平安时期还不时兴大规模兵团作战,因此短兵相接的事儿很少见。更多的时候是利用弓箭互相射击。而日本的弓箭射程又短,而且杀伤力不足,因此“悬保侣”起到了一定防护作用。
不过这玩意儿随着战争的发展,被“母衣众”慢慢取代。因为战场上出现了变化,开始出现了阵法、阵型以及“足轻”(步兵),需要短兵作战。这时候“悬保侣”就真正成了累赘,只要被敌方的士兵拽住,披挂“悬保侣”的骑兵想跑都跑不了,直接被从马上拽下来,一枪刺死。因此,为了保命,这玩意就被取缔了。 而随之产生的就是这个特殊的大口袋---母衣众。
母衣众装备于铠甲后方,当武者骑马奔驰时会因为风灌进而膨胀,除了可以防避弓箭的攻击,也起到防寒效果。母衣武者除了作战之外,更主要的作用是奔驰于战场之间传达军令(如武田蜈蚣骑)。
母衣一般长五尺八寸,颜色没有特殊定规。一般将军家的母衣,多为柴色。母衣的意思是“蓬”,日本人认为在身后背一个高高的“蓬”就可以防箭。在母衣武者中,最精锐的当属“赤母衣众”,就是身着红色母衣的部队,是从马军护卫中精选出来的精锐武士。
日本战国时期,第六天魔王-织田信长手下就有红、黑两个母衣队伍,以此构成战斗力的核心。《太阁立志传》中著名的前田利家在织田信长时代,曾是“赤母衣众”的最勇猛者。河尻秀隆则为“黑母衣众”最勇猛者。
一般来说只有身分地位相对比较高的武士才能用母衣,几乎各家的武士,都有在使用。织田信长又设立亲卫军“马廻”,如佐佐成政的黑母衣众和前田利家、金森长近的赤母衣众,是由部将(御马廻)率领的足轻众构成。
而战国时期著名的“猴子”丰臣秀吉则设立黄母衣众,“乌龟”德川家康则喜欢用花纹母衣。日本战国时期,骑兵在作战时身后总背着一个大口袋,而这个口袋并非是红色的,主要要跟自己的老大喜欢什么颜色,才染成什么样的颜色 。比如丰臣秀吉的精锐骑士就背着黄色的母衣,又叫黄衣母众。
这个大口袋,叫 母衣 。而背着母衣的武士,叫 母衣众 ,为什么日本骑兵背这个玩意呢,这个大口袋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木子君结合一些史料,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母衣众母衣就是这个类似于大口袋的东西,它用布条直接包在竹编的笼子上,高度的标准是能防护住武士的后背。
电影《关原之战》中,大军云集,第二天就要在关原上作战了,而德川家康由于心情紧张,夜不能寐,半夜起来编织母衣。对此,他向身边的侍女解释道:母衣就像婴儿的胎盘一样保护着武士,而不仅仅是显示男子汉的威严。
当然,这个母衣,也不是随便一个日本武士就可以拥有的,只有最精锐、最忠诚、地位高的武士才有机会被提拔为“ 母衣众 ”,在战场上执行传令任务、出使敌阵以及火线顶替将领职务。
安土桃山时代,织田信长曾经从自己的亲卫中选拔了数十人,编为赤母衣众和黑母衣众。随着,丰臣秀吉也进行效仿,建立了黄衣母众的编制。信长和秀吉手下的很多名将均出身于母衣众,其地位可见一斑。
二、母衣的作用这个奇怪的母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对后背的防护和装饰作用
当这些骑士策马奔腾时,母衣随风而起,对射来的箭矢有一定缓冲和格挡的作用,同时也是很华丽的装饰。
2、战死之后装自己的头颅
《细川幽斋觉书》曾说:“ 当斩获了一名穿母衣的武士的首级的时候,就把首级用他的母衣包起来。 如果是一名普通武士的话就用指物把首级包起来。
由此可见,母衣的一大作用,就是在战死之后,用来包裹自己的首级。
永禄四年,第四次川中岛和战时,由于被上杉谦信识破战法,驻军于八幡原的武田信玄军队受到上杉优势兵力的打击,信玄的亲弟弟武田信繁也因此战亡。
传说武田信敏曾身着由母亲大井夫人生前手书的佛经做成的母衣上阵,当他的军队濒临崩溃时,武田信繁决定背水一战,率自己的部下冒死进行突击。为防自己这很具有纪念意义,十分珍贵的母衣落入敌手,就将母衣留在本阵。
武田信繁战死之后,他的母衣传给了他的次子望月信雅,很不幸的是,在与织田德川联军进行的长筱合战中,信雅也战死在军中。
母衣的落幕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火绳枪等火器在日本战场上的大面积应用,母衣的防护价值慢慢失去,而作为主公的亲兵而存在。
京剧里武将后背插的四杆靠旗是干什么用的?好看、拉风、装13用的!没有任何实际用处,在古代中国战场上也没有原型。日本战国时期有的骑兵后背背着一个大红口袋,是干什么用的?道理亦如是。
这个大红口袋叫母衣,背上它们的人叫做母衣众,它的主要结构就是外边的布料加里面的竹篾骨架,撑起来一大蓬,尤其是飞驰在马上,进风之后愈发鼓胀,完全可以假装自己是在贴地飞行的样子,也给对手带来极大地视觉冲击——这孙子太二了。一般骑兵是不会用的,这玩意儿带来的空气阻力太大,所以母衣众都是大名身边骑马的武装侍卫,大名要是出现在战场上,这帮哥们就得簇拥在身边。
冷箭来了,他们马上屁股向后平沙落雁式,保护大名,敌人杀到跟前儿,保护大名向后撤退,这些母衣众仍然可以挡箭,也能保证你跑路的速度赶不上大名。
如果你不是母衣武者,你的后背插的是指物(靠旗),那么你的脑袋就会被包裹进靠旗。 要是母衣引,恭喜你,看它的尺寸,你兴许可以留全尸了。母衣未必是红色,织田信长的两支母衣卫队分别是赤母衣众和黑母衣众,丰臣秀吉的手下则是黄母衣众,他们的职责主要是在战场上传令。
母衣的确是有挡箭的作用,但在战场上,它往往为你挡住了十枝箭的同时,又为你吸引来新的一百枝。日本战国时期,骑兵们背着的红色大口袋其实叫做母衣,这伙骑兵也被叫做母衣众,主要是主君的亲信们,就像日本的大名织田信长有红母衣众和黑母衣众。 当然母衣的颜色也不仅仅只有红色一种,还有黑色、黄色。这款母衣一般都是花里胡哨的,最主要的特色就是用来装饰的。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啥叫母衣和啥叫母衣众。
(1)啥叫母衣?
母衣这玩意是日本词,听起来不明觉厉,要是用咱们的话来说,那就是竹子做的背篓,用竹子做骨架,然后用布料包起来,撑成一大球,在骑兵跑动的时候起到装束作用,基本上是为了好看,最多撑死了还可以防一下飞箭,是一种非常没用的防御武器。
但是穿着母衣骑着马溜达也很有隐患, 第一个是目标太大,别人本来都没看到你,结果你要非要标新立异,穿着鲜艳的红色在人群里凸出来,整个面积都比其他人要大很多,整个就好像跟别人说,“我很重要,快来打我呀”,搞得大家都想集火你,因为穿母衣的人一般都是对方阵营里比较重要的人物,所以砍了对方亲信,比杀几个小兵有意义多了,所以母衣的一大作用就是用来包住母衣众的人头。 第二个是在奔跑的时候,很容易被人扯下来,或者在林子里逃命的时候被树挂住。
(2)啥叫母衣众?
母衣众这伙人一般是战争中日本大名的亲信部队,他们四处溜达,其实作用不太大,就是为了显得好看,更有甚者,有些人还会认认真真在上面写佛经,保佑使用者不至于被阵斩。这一点是日本战国时代的通病,有些玩意就是为了好看,比如说日本战国时代盔甲,那玩意很多时候就是聊胜于无的玩意,有些人直接用纸做,但是虽然没啥用,但是这玩意一定要有逼格,没有逼格是会被嘲笑的。 对于仪式感,日本人实在是精致到了极致,他们甚至可以直接写个爱字戴在头上,对,说的就是直江兼续。 虽然在头盔上写个爱字并不代表对手就因为你的“爱”而不会砍你,他们就觉得这玩意好,毕竟日本人觉得不装一下就没有意思了。在这种情况下,竹子包布的母衣虽然显得十分浮夸,但是架不住日本人好这口啊。
这伙人的存在其实就相当于一种标记,摆出来好看的,当然了还有的就是用来当传令官,比如织田信长,这哥们就从自己的亲卫队中找了20个人,分为红母衣众和黑母衣众,这伙人主要是布阵和出击的时候在各个阵营里传令。 所以母衣众其实就是亲信中的亲信,一般人还真当不上。
(3)结语
总而言之,母衣这玩意最主要的还是用来好看,仅仅停留在身份象征上,既然是摆设,那么讨论在战场上的使用价值就意义不大,毕竟战争都打到达官贵人的孩子们都要上前线跟敌将互博了,基本上战争的悬念就已经没有了。
日本战国 历史 文章链接:
日本战国只是“村长互殴”?三件事告诉你日本战国武士有多难缠!
桶狭间奇谋:左右日本战国的蝴蝶效应
从日本战国的大阪之阵来聊聊为啥强者当投降派没啥好下场?
从开国到明治维新1:为什么日本要纪念美国人前来开国?
首先修正一下,日本战国时代将兵背后出现的“大口袋”,并不局限于红色,也不局限于骑兵,步兵也有使用,除了红色之外,还有五花八门的颜色。这种玩意是从中国传入的斗篷被变形后的产物。
这种看起来奇奇怪怪的装具,出现于日本战国时代,也就是15世纪至16世纪,日本称为“母衣”,大体上就是斗篷的意思。这种玩意,实际就是发展进化路上跑偏了的斗篷。
(早期从中国穿入的斗篷式母衣,可以用于防箭矢)
在日本的南北朝时代,日本从中国引进了斗篷,称为母衣,这一时期的外观和中国传统的斗篷区别并不大,作用和中国的斗篷一样,主要就是防箭矢。
(“母衣”的内部构造。包括用于把母衣绑定在身上的母衣串,母衣的内部骨架母衣笼)
到了15世纪,随着火器的发展,斗篷用于防御的功能下降,同时由于又受到了西方服装的影响。日本武士背后的斗篷发生了突变,不再是简单地在身后批一块大布。而是先编织一个笼子,通常用须鲸的须子等轻质但是柔韧的材料制作,称为“母衣笼”,通常是个球形,而后再在母衣笼上蒙上绢布,外观上看起来就如同个大口袋。
将兵们背后背上这种“大口袋”,主要的用途是为了识别,即用于区分军队性质。通常是作为将军的亲兵部队的标志。穿着这种特殊“母衣”的部队,也往往被称为“母衣众”。
最后强调一下。前面有朋友回答说这种球形的母衣是用来防箭矢的,这纯属是张冠李戴。用来防箭矢的是那种披风式的母衣,球形的母衣根本不是用于防护的,而是一种识别符号。
馆主来了,我是无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日本战国时期的战场上,骑兵们驰骋于战场之时,背上的家纹旗迎风招展,非常好看。
但是还有一类骑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们背上插着的不是家纹旗,他们的身份也远比那些普通点的骑兵要更为珍贵。
他们就是:母衣众
母衣:用竹制骨架把布撑成一个大球,战斗时披在背后起装饰作用,亦可防流矢。
这是另一种具有纹章的效果的道具,当骑手独自疾驰的时候母衣会被风撑起来,这往往也可以作为大名的骑马武士侍卫(马回众)的分辩特征。
看到底下很多朋友在回答中说,“母衣”主要的功能是为了防止流矢,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
众所周知,骑兵的战法就是冲锋,都是正面迎敌猛冲,如果为了防止箭矢,也应该是加强正面的保护,而不是背面。
或许母衣确实可以防止流矢,但这肯定不是母衣的主要用途。不然骑兵们便该人手一个,而不是仅仅限定极少数的武士具有装备母衣的资格,毕竟母衣也并不是很贵的材料制作而成。
母衣的主要作用就是好看,彰显身份。尤其是骑手驰骋时,母衣被风鼓吹起来,好似一个气球一般,在战场上非常的亮眼,很明显的表明这名骑手的身份尊贵。
织田信长拥有两支母衣众:黑母衣众和赤母衣众各十人。
后来丰臣秀吉效仿织田信长,组建了黄母衣众(秀吉很喜欢金灿灿的颜色啊)。
在《细川幽斋觉书》中提到了一种对母衣和指物的特别使用方式:“当斩获了一名穿母衣的武士的首级的时候,就把首级用他的母衣包起来。如果是一名普通武士的话就用指物把首级包起来。”这样的说法进一步地验证了一名身着母衣的武士较普通武士更为尊贵的看法。
其实仔细去看,就会发现,很多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重要武将都出自他们的母衣众。
比如织田信长的赤母衣众名单如下:前田又左卫门利家、浅井新八郎政澄、织田萨摩守(即木下雅乐助)、伊藤清藏长久、岩室长门守、山口飞騨守、佐胁藤八郎良之、毛利河内守长秀、饭尾茂助尚清、长谷川桥助、福富平左卫门秀胜、塙九郎左卫门直政、渥美刑部丞、金森五郎八长近、猪子次左卫门一时、加藤弥三郎、织田越前守、黑田次右卫门。
是不是从上述名单中发现了耳熟能详的名武将呢?
以上便是日本战国精英骑士--母衣众的解释了。
无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和中国一样,日本也经历过战国时期,不过他们的战国规模就要小一些,主要是各地的领主为了争权,才引发的混乱局面。在这段战乱时期,日本国内的军事也有很大的发展,他们的军队成长速度非常快,动员的军队数量也越来越多,出现不少大规模的战争。
可由于文化的不同,他们的军队发展和中国的军队发展是有明显不同的,也会出现一些奇怪的习惯,比如他们的骑兵,在作战的时候常常会在身后背一个红口袋。
当然,以日本当时的条件,他们是没有办法维持这么多的骑兵,可骑兵毕竟是当时最强的兵种,很多大名为了能够打赢战争,肯定会筹建骑兵军队。虽说骑兵的规模不会太大,但骑兵在当时的战场上,还是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那么日本当时的骑兵,为何会有着背口袋的习惯呢?从一些影视剧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些口袋不仅是红色的,还是鼓起来,成为一个大的口袋,对骑兵来说,带着这些东西来打仗真的很不方便。
古代的骑兵主要是有两大类,一种是轻骑兵,另外的一种是重骑兵。 轻骑兵讲究快速灵活,因此身上的盔甲不会太多,主要都是带着一些轻甲,甚至是没有人带着盔甲。
重骑兵就不一样了,它们讲究是全身都穿着重重的铠甲,让自己全身都得到防护。可没有骑兵会使用这种不方便的口袋,其实这种东西,在骑兵队伍中也不是常见的,在日本军队中,能够使用这种口袋的人, 都是在军中有身份的长官,往往是越有身份的人,才会装备这类的东西。
普通的骑兵是没有办法装备这种东西, 这种口袋被称为“母衣众”,主要是从披风演变出来的,不仅是日本,古代中国的很多骑兵也非常喜欢使用披风,一般都是长官才会用这种东西,专门是用来装饰自己,显示自己身份。
骑兵装备披风,跑起来的时候确实是很好看,不过也有着一种问题,那就是披风容易影响骑兵,比如在行军的过程中,挂到树上就容易伤到自己,在战场上和敌人交锋的时候,对方也容易利用披风把人从马上拖下来,可以说这种东西也不是非常实用的。
于是日本人就做出改变,把披风这种飘逸的形态,改成了圆又鼓大口袋的样子,这样的话,对方就很难通过披风去把人拖下马。还有一点,这种口袋背在后面,里面鼓起来或者是装着一些东西, 中箭的时候能够起到缓冲防护的作用,就有些像现在的防弹衣一样,古代的箭穿透力没有那么强,有这个东西在身上防御,就能让自己避免被羽箭损伤。
不过这个东西只能避免背面不受伤害,正面中箭的话,就只能是靠着盔甲来防御才行,其他东西是不行的。
除了这个用法,还有一个用法,就是 这个口袋能够装东西,在行军过程中,自己携带物品肯定是有限的,这个口袋可以装一些东西。 还有一点,在战场上, 这个口袋也可以用来装敌人的首级,以及在战场上自己缴获的战利品, 有这么一个口袋在,这些官兵在战场上,总是能够收获不少的好东西,不过这也是军官们的特权,或者是富家子弟才有资格这么做,其他人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这种口袋,确实在战场上有很好的用途,可随着战争的演变,骑兵的作用渐渐被弱化,况且日本这个国家,由于地形的问题,很难把骑兵发展起来,他们的骑兵也一直没有什么提升,后来在战场上,热兵器的大规模使用,骑兵就更加没用了,这种口袋也终于成为 历史 ,骑兵的各种装备也没有办法使用,“母衣众”和其他的装备一样,都渐渐被淘汰了。
你别小看了这个大口袋,这里面可是满满的查克拉,遇到危急情况,只要手往后一掏,就能集聚能量于手心,往前一挥,能量巨大的千鸟就飞出去了,威力仅次于无名的万剑归宗,是战场大杀器!
言归正传,这玩意的真名叫“母衣众”,前身是一种叫“悬保吕”的长披风,诞生于平安时期(相当于南宋),那时候日本的战争还真是村长打架,人数不多,嘴仗多于真干,真打起来大家也是骑着马互相射箭,你愁啥,瞅你咋地,再瞅一眼试试?Biu,弓箭就射过来了,这“悬保吕”牌披风在马上随风飘扬,相当于是一件软甲,对当时威力不大的日本短箭来说还是有一定防护性,而且飘来飘去的披风还容易让人找不到目标,干扰射箭人瞄准。嘿,找不到我吧?没有办法,我就是这么强大!
(母衣众)
(悬保吕)
到了日本南北朝时期(就是天皇被赶到首都旁边一个小地方另立了小朝廷,相当于元末明初),随着日本人口的增加,武器威力的加大,正面干架的机会越来越多,“悬保吕”这种东西越来越不受待见,一不小心被人扯住了就直接从马上摔成狗吃屎了,小命都保不住,于是这玩意就越改越短,越改越短。突然有一天有一位哥突发奇想把这个“悬保吕”用竹子撑起来做成了个“鸡笼”背在背上,别说,这玩意还真好使,箭射过来,直接就被卡在里面,卡不住的威力也会减半,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被人偷袭啦。
但是其实它最大的用处还是“装逼”,不知道大家见过河豚没,他们遇到危险了,是这样的。 而所谓的“母衣众”其实也是为了让敌人看着很唬人的样纸,实际上遇到真正的高手并没有什么卵用。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火器的大规模普及,这玩意防护效果已经成为了鸡肋,“母衣众”逐渐演变成了传令兵的标识,后来在织田信长的示范下,“母衣众”兵士又变成了首长警卫班的标志,典型的有织田信长的的“黑母衣众”和“赤母衣众”以及丰臣秀吉的“黄母衣众”,他们都是这些大名手下最忠诚和可靠的“魏和尚”。
在部分日本电视剧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画面,日军中有些骑兵或步兵会在身后背一个巨型的由竹子撑起来的“大口袋”,表面是红色或其他颜色。这个“口袋”看起来非常庞大、臃肿,矮小的日本士兵背着显得有些滑稽 搞笑 。他们为什么要背这么个东西?不会觉得累赘吗? 这个类似鸡笼的“大口袋”,其实叫“母衣众”。它的前身是叫“悬保侣”。
悬保侣是作战时的辅助防护工具,长相类似如今的长披风,由各种颜色的布条拼接而成,最早出现在平安时期。由于那时候日本作战还不兴短兵相接,都是骑马相互射箭,所以随风飘扬的彩带很容易对敌人造成干扰,找不到目标。而且那时候的弓箭杀伤力不大,就算被射中了,悬保侣还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到南北朝时期,战场武器的威力越来越大,短兵相接的场面也越来越多,悬保侣就真的变成了“累赘”,一旦被敌人拽住,就很容易会被拉下马,步兵更是跑不了。所以出现了一种新防具取缔里悬保侣,那就是“母衣众”。
母衣众也不是一般人能背的,只有身份地位较高、队伍中最厉害的那部分人能背,而且这部分人被称为“母衣武者”。母衣众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减弱弓箭射过来的威力,躲避攻击;二是在战场上传达军令;三是防寒。
日本在战国的时候,起兵的后背上背了一个红色的大口袋,看样子很滑稽,但是这个大口袋却很实用,是当时日本战国时期重要的军事配备。
我给大家说一下这个大口袋的来源,让大家能够了解这个大口袋的作用和形成的原因。
在日本战国时期之前,日本骑兵作战的时候其实不背这个大口袋,而是背了一个叫悬保侣东西,别看这个东西的名字你没听过,其实它的样子你很熟悉,大概就是咱们国家的古代的披风。
帅气的悬保侣悬保侣和披风一样,都是在骑兵身后披着,你不要以为披风和悬保侣是为了耍帅,在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没人会为了耍帅而丢了性命。
这个悬保侣的一个最大作用就是防止背后中箭。在战国时期的日本,是冷兵器时代,当时的日本战争都是远距离用弓箭互相射,这个悬保侣在骑马的时候就会飘起来,猎猎作响,箭矢射来的时候,这个波浪形飞扬的悬保侣就会抵消箭矢的冲击力,或者改变箭矢的方向,可以有效的减少或者避免箭矢带来的伤害。
所以战国前的日本战斗都穿这个悬保侣,可以说是保命利器。
后来这个悬保侣就被淘汰了,为啥呢?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战国时期后,日本人脑子也开窍了,他们觉得这么互相射来射去的也没啥作用啊,还不如像个爷们一样见面干一仗。
于是日本人开始叫嚣要约见面互砍,当两军交战的时候,两队人马还都习惯的穿着一个悬保侣,不仅好看,还能防箭。
可是近战时代来临,大家都没有经验,这一交手,问题出现了,悬保侣披在身上,成了累赘,对方的战士一手抓着对方的悬保侣,往脑袋上一呼,就完了,啥也看不见,还上不来气儿,这样还打什么了,让对方轻易的一刀砍死了。
战国时期的日本人,觉得这个悬保侣不能用了,打仗不方便,但是不穿还不行,毕竟近战之前还要射箭互相打击一番啊。
实用的大红球于是这个“母衣”出现了。这个母衣是个啥玩意呢?我一解释您就明白了,看过咱们中国的灯笼吧?对,这个“母衣”就和灯笼一样,里面是竹子编制的骨架,和筐似的,但是没有筐密集。
外面包上一层红布,当然了,没有咱们的灯笼好看,他们就背着一个这玩意作战,打仗的时候能防止流矢的伤害,近战的时候也不怕敌人抓这玩意捂脑袋,没准敌人砍来一刀的时候,这玩意还能救自己一命。
其实穿这个“母衣”的战士是有一个特别的名字的,叫母衣众。翻译过来就是一群穿母衣的战士。
其实母衣不一定非得是红色的,还有黑色和黄色的。黑色的母衣是最高级的母衣,谁要是后边背一个“黑球子”,在战国时期的日本那是很帅的事情。
织田信长成立的是赤母衣众与黑母衣众,后来丰臣秀吉学织田信长,他也整一个母衣众,只是他的母衣众是黄母衣众。
战场上的温情这个母衣,还有一个说法。据说母衣众身后背的母衣都是母亲亲自为儿子缝制的,有满满的爱在里面。
当时的战争也比较单纯,我干死你是立场不同,但是还会念及人情。敌人会将杀死的敌人脑袋砍下来,扔进他的母衣内,这样等他们离开后,死去战士的家属就可以拿着他的母衣,带着他的首级回家。
后来,火器时代来了,这种母衣就没什么作用了,已经无法起到防护作用,就和曾经的悬保侣一样,慢慢的退出了 历史 舞台,走进了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