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有云溪
-
酒坛、酒缸属于陶瓷
你说的就是怎样烧制陶瓷:
烧制陶瓷的原理:陶土或瓷土在高温下,陶瓷生坯固体颗粒的相互键联,晶粒长大,空隙(气孔)和晶界渐趋减少,通过物质的传递,其总体积收缩,密度增加,最后成为具有某种显微结构的致密多晶烧结体。
烧制陶瓷的过程:
陶瓷生产过程的特点
陶瓷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指从投入原料开始,一直到把陶瓷产品生产出来为止的全过程。它是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成为具有使用价值的陶瓷产品的过程。在陶瓷生产过程的一些工序中,如陶瓷坯料的陈腐、坯件的自然干燥过程等。还需要借助自然力的作用。使劳动对象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这时,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自然过程的结合。
一般来说,陶瓷生产过程包括坯料制造、坯体成型、瓷器烧结等三个基本阶段。同时陶瓷生产过程的组成可按生产各阶段的不同作用分为生产技术准备过程、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和生产服务过程。
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陶瓷生产过程,和其他一些行业的生产过程相比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陶瓷生产过程是一种流程式的生产过程,连续性较低。陶瓷原料由工厂的一端投入生产,顺序经过连续加工,最后成为成品,整个工艺过程较复杂,工序之间连续化程度较低。
2.陶瓷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
3.陶瓷生产周期较长。陶瓷产品的生产周期,是指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经过各道工序加工直到成品出产为止,所经过的全部日历时间。
4.陶瓷生产过程中辅助材料如石膏模型、匣钵等消耗量大。
5.陶瓷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6.运输是陶瓷企业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陶瓷生产过程使用的原料品种繁多,生产出的半成品、成品及产生的余料、废料等,具有数量多运输量大的特点。
7.陶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粉尘、固体废料和工业废水污染环境较严重。目前我国陶瓷工业所使用的窑炉多以煤和重油作为能源,会排出不少的烟气,企业对此要严格控制烟尘浓度和二氧化硫浓度,使之符合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力争采用煤气烧窑,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8.陶瓷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和协作水平较低。长期以来,陶瓷工业企业问的相互协作配合水平不高,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工厂比重大,辅助性服务方面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
- nicf
-
定窑是宋代名窑之一,穴人笔记屡有称述。定窑始烧于唐,它烧白瓷是受临近的刑窑影响,当时刑窑盛名满天下,定窑及其他瓷窑相继仿烧是很自然的事,但后来定盛而刑衰,至宋时人们吸知有定而不知有刑了。而定窑系诸窑也确实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艺与制瓷风格,工整雅素的印花定窑吕器确是陶瓷艺述中的珍品。
可列入定窑系的诸窑除曲阳涧磁村的窑外,多在今山西境内,如平定窑、阳城定窑、介休窑。此外还有四川的彭县窑也烧定窑风格的白瓷器。
一 定窑
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烧瓷地点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漳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联县宋属定州,定州唐未、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也是曲阳瓷器的集散地。定窑白瓷对后代瓷器有很大影响。宋以来留下了不少有关它的记载。本世纪20年代未叶麟趾先生第一次对其进行调查,指出定窑在曲阳漳磁村。
在《格古要论》撰写的年代,明清仿宋釉还没有开始。曹昭注意到了有些窑口的瓷器非常像定窑,其中包括吉州窑,被称为类定窑。
吉州类定窑的特征是:紫色釉,胎体较厚并且比较粗糙。
7、曹昭《格古要论》古磁器文献:“古磁器,出河南彰德府磁州。好者与定器相类,但无泪痕,亦有划花、绣花、素者,价高于定器。新者不足论也。”
注释:曹昭:明初人,生卒年代不详。《格古要论》:刊于明洪武二十年(1388年)。
评点:这段文献揭示了几条信息:
(1)磁州窑中也有类定窑。吉州类定窑的特征是:白色釉,无泪痕,划花、印花、素面的情况都存在。
(2)磁州窑直到洪武时期还在生产类定窑。
8、曹昭《格古要论》古饶器文献:“古饶器,出今江西饶州府浮梁县。御土窑者,体薄而润,最好。有素折腰状。毛口者体虽薄,色白且润尤佳,其价低于定器。”
注释:曹昭:明初人,生卒年代不详。《格古要论》:刊于明洪武二十年(1388年)。
评点:这段文献揭示了江西景德镇在宋代也烧制类定窑。景德镇类定窑的特征是:薄胎、白釉,滋润釉面,芒口。
9、曹昭《格古要论》彭窑文献:“元朝戗金匠,彭均宝效古定窑,制折腰样者,甚整齐,故名曰彭窑。土脉细,白者与定器相似,比青口欠滋润,极脆,不甚值钱。卖骨董者,称为新定器,好事者以重价收之,尤为可笑。” 注释:曹昭:明初人,生卒年代不详。《格古要论》:刊于明洪武二十年(1388年)
评点:这是第一次出现的仿定窑,元朝仿定窑。其基本特征是:胎骨细腻,白釉与定窑相似,但是与青瓷相比,不够细润。并且胎体极脆,很容易碎。
10、明吕震《宣德鼎彝谱》文献:“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典雅者,写图进呈……计二十有九种”。
注释:<br>吕震:明代宣德年间礼部尚书。《宣德鼎彝谱》:共八卷。该书是明代宣德年间礼部尚书吕震等人奉旨编辑的一本书,当时是为呈圣上的,并不曾颁行于世,所以直到嘉靖年间,这一本书才得以在世面上流传。
评点:目前学术界在研究定窑的时候,分成两类,一类采用定窑遗址的出土瓷片作为鉴定标准,另一类采用故宫藏品和台湾故宫藏品作为标准。这本书揭示了几个信息:
(1)明代自永乐年间在北京重新建都,宫廷里的前代藏品应该都是从民间征集而来所以藏品中的定窑在当时也不是传世的,仅仅因为其艺术性而列入藏品。宣德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典雅者,总共只有29种。目前故宫博物馆和台湾故宫博物馆的5大名窑瓷器,大部分应该是后来各代朝廷从民间征集而来。征集的标准也许就是宣德朝29种名窑中的那几只定窑的特征。因为仅仅凭样品征集,再加上定窑系本身就非常复杂,所以后来的征集的藏品中有可能包含类定窑和彭窑。
(2)当时的鉴定手段全靠目测,基本上从艺术鉴赏角度出发,所以品相通常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