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猫帽
-
多年以来,从商标之争、包装之争,再到后来的广告之争,王老吉和加多宝的「红罐之争」一直在持续。
而在8月16日,加多宝和王老吉一项长达5年之久的广告纠纷,终于落下帷幕。
广药集团与加多宝分别发布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判决加多宝立即停止使用相关广告词并赔偿广药集团100万元。对于加多宝「红罐凉茶改名加多宝」等相关广告,则判决其不构成虚假宣传。
▌ 凉茶的 历史
据传,清道光年间,钦差大臣林则徐微服入粤查烟,在切身体验过凉茶的神奇功效后,派人送来了寓意为悬壶济世的大铜壶赠予王泽邦,上面刻有「王老吉」三个金字,「王老吉凉茶」今后名声大振。
在烟土战争中,清朝调湘军驰援广东,由于湘军官兵初到广东,水土不服,加之多吃辣椒,火气攻心,病倒了一大片。王泽邦把「王老吉凉茶」配方送到虎门和黄埔,并切身批示煎煮凉茶,数天后,湘军官兵全部病愈。至此,「王老吉凉茶」开始抢手两广、两湖、上海和北京,并随着千千万万的广东人漂洋过海,萍踪遍布天下各地。
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王老吉凉茶分为两支,一支留在陆地被收回国有,几经合并改制,于1992年正式更名为羊城药业,并推出盒装「王老吉」和罐装「王老吉」凉茶。但王家后裔认为,此「王老吉」非彼「王老吉」,这个以他们先人命名的企业和他们毫无瓜葛;另一支在香港最完整地保存了「王老吉」品牌的 历史 沿袭。
当时的状况是:两家经营王老吉的营业额都很小,要是没有后面的故事发生,也能够将这两个产品小范围地长久运作下去。
导致两家王老吉后来大范围商战的故事缘起于鸿道集团(加多宝的母公司)的半路杀入,这家公司的老板叫陈鸿道,原是东莞人,后跑到香港起家。据加多宝供应的材料显示,1990年,香港王老吉代表王健仪与鸿道集团陈鸿道同盟和谈,并授权鸿道集团应用王老吉凉茶秘方与商标生成饮料。很快,鸿道集团就为王老吉凉茶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并行销东南亚等地。
抢手东南亚市场后,陈鸿道开始揣摩在内陆卖凉茶了。但早在商标法正式实行的1983年,广药集团的前身羊城制药厂就已经注册了王老吉商标生成药品。1994年,陈鸿道找到广药集团要求许可应用王老吉商标。
对于当时的广药而言,王老吉不过是一个偏居东南一隅的小品牌,岭南区域以外的消费者根本不知道凉茶为何物。用某位广药工作人员的话说,王老吉是一个「用不上的资源」。
对于这种主动送钱上门的「冤大头」,广药集团兴奋地应允了,但前提是,双方不得使用对方产品的任何包装,也就是说,决不让加多宝使用绿色包装,占广药的便宜。
面对广药提出的要求:「天价」商标应用费60万,每一年递增20%,陈鸿道按耐不住心中的狂喜。在双方都不理解彼此,看不起彼此,都认为本人占了充足便宜的环境下,盘据80余年的两家王老吉第一次开始了错位的联婚。
加多宝掌门人陈鸿道在拿到王老吉商标后,配以香港王老吉代表王健仪供应的凉茶秘方,改善生成出红罐凉茶,开始了王老吉扩大之路的精耕细作。加多宝开始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一句「怕上火,就喝王老吉」的深刻广告词,彻底实现了王老吉凉茶从保健食品到功能性饮料的华丽转身。
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期间,加多宝向灾区捐款高达一亿,并推出了让国人自豪的标语「要捐就捐一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帖子在炒热,放言「买光王老吉」,一时之间王老吉的销售额翻倍,冲破了100亿。
另一方面,陈鸿道开出300万年薪邀请5位百事可乐的渠道总监打造加多宝的地网军团。对于这个隐秘而壮大的地网军团,曾经办事于娃哈哈、汇源等多家国内饮料巨擘的肖竹青在微博中写道:「公众看到的是加多宝炒作的能力,我倾慕的却是加多宝团队的执行力。」
尽管争议持续,但加多宝的确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销售神话。作为对比,王老吉2002年的销售额不过1亿,此时,王老吉已经走过百年。加多宝正式运营王老吉后,奇迹开始了。2003年,销售额冲破6亿。2004年,销售额冲破15亿。2005年,销售额冲破25亿。2006年,销售额冲破35亿。2007年,销售额冲破50亿。2008年,销售额冲破100亿。2011年,销售额冲破180亿。
但是,从2000年到2011年期间,鸿道集团支付给广药集团体的商标应用费仅仅增长了56万元。要知道,王老吉当时的品牌估值已经高达1080亿元,但当时绿盒王老吉的销售额还不足20亿元。
▌九年缠斗
「眼红」之下,相爱相杀,一场关于谁是「王老吉」的战争打响了。这一局,广药胜。加多宝随后将产品更名「加多宝凉茶」。
▌打赢官司又如何?
2011年,也就是广药集团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请求的这年,加多宝和王老吉的销售额冲上了云霄,达到165亿~200亿之间。凉茶,正在成为彼时中国销量最高的饮料之一。凉茶的出世甚至还给了其他食疗品牌以灵感,毕竟在此之前,谁也未曾想到一罐凉茶可以有着几百亿的市场规模。
随后的九年间,为了抢占市场规模,王老吉和加多宝之间的争斗已经延伸到了商标这场官司之外,双方一度打起了价格战。
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之前,罐装凉茶出厂价基本上在65~70元/箱左右(加多宝批发价格曾为72元一箱),但是到了2015~2017年,加多宝的定价成了50~55元/箱,王老吉则是一度降到了四十多元一箱。
有资料显示,彼时为了多拿下一家餐馆,王老吉和加多宝都用上了「买送」的方式,比如买十箱就送五箱甚至更多,为了多抢占一个山头宁愿自负亏损。
如此漫长的多方争夺,也拖累了加多宝增长的步伐。
2018年8月,曾经要与加多宝进行重组的中弘股份披露了加多宝的财务情况:加多宝在2015~2017年连续三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89亿元、14.8亿元、-5.83亿元;未经审计的主营收入为100.4亿元、106.3亿元、70.02亿元,增速下降严重。这也与此前媒体报道加多宝的业绩有较大的出入。尽管加多宝表示数据与事实严重不符,但其一时也未能拿出更加有力的证据。
整个2018年,加多宝都被淹没在「停产」「欠薪」的质疑声中。
而王老吉的母公司广药白云山情况也并没有好太多。尽管白云山2018年营业收入翻番,净利润也增长了67%,但减掉白云山在该年的一系列经济运作成果,净利润同比增长也仅为6%。
与此同时,双方还在进行以花钱为主题的营销战,争相霸屏电视广告和综艺节目。
加多宝曾连续四年拿下综艺「中国好声音」的冠名权,当然花费也与年俱增,从2012年的6000万到2015年的3亿元,总花费已经高垒到8亿元。而和阿里打好了关系的王老吉,则去赞助了一些大电影,试图走IP营销的路子。
效果还是有的。这两个不惜花去重金教育市场的凉茶品牌,如今已经形成了双寡头的局面。还在2016年的时候,加多宝和王老吉就分别以近53%和43%的市场份额,大包大揽了国内凉茶市场。
对于许多市场来说,双寡头往往是市场成熟和稳定的标志性形态,但是凉茶市场却因为这两位寡头不太体面的竞争,故事有了不太一样的讲法——
近十年的争夺之下,是凉茶市场增速已经看到天花板,利润开始被压缩的背景色。
前瞻经济学人有数据显示,2012年以前,中国内地凉茶品类还能保持18%的高速增长,但2012年~2015年间增速开始跌破16%,2016年时干脆下降到10%以下。
与此同时,中国的软饮料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几年中国软饮料产量的增速也开始肉眼可见的放缓:从2015年开始产量增速下跌至10%以下,并一直保持下滑趋势,2017年甚至是变为负增长。2017年中国软饮料累计产量为18051.2万吨,下滑1.6%。2018年前三季度国内软饮料产量为12681.8万吨,增速回升至6.30%,但还是低于10%。
罐装饮料生意似乎一天比一天难做了。
就在凉茶产品缺少迭代的同时,新茶饮品牌的门口,已经大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可以说,现在茶饮的增量市场已经是新茶饮的了。美团曾经发布发布过一组数据,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全国现制茶饮门店数达到41万家,一年内增长了74%。
2018年,新茶饮风潮起于喜茶和奈雪互不相让的融资节奏,而他们的主题就是「扩张」两个字。如今奈雪全国总店数已近130家;喜茶全国总店数已经突破130家,今年内计划还要新开100多家到300家。
尽管王老吉们也都在求变:2017年年底,王老吉在广州开出「1828王老吉」实体店,主打现泡草本茶和奶茶,还计划在2019年开出200多家门店;3~5年内开出3000~5000家门店。
显然,雄心归于雄心,王老吉的「新茶饮」计划还没有在市场上砸起一个水花来,如今不管是提起加多宝还是王老吉,大家首先想到的依然是且只是那句最初的「怕上火,喝XXX」。
中国凉茶行业的高速奔跑阶段已经一去不返了。我们大可说一句,王老吉和加多宝,其实谁赢都一样。是时候了,加多宝和王老吉的目光应该从对方身上挪开,从抢夺彼此的存量市场转向应接不暇的新兴市场才是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