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长在线
-
唐朝的盛世是真真实实的存在的,是让世界瞩目的。但是正是这种盛世让李隆基,让全唐朝的子民放松了警惕。
首先,就用人而言,他对内重用奸臣李林甫,李林甫无能且心胸狭窄,排挤有才之人,造成朝中无能臣。同时重用以杨贵妃为首的外戚家族,搞得朝廷乌烟瘴气。而高力士等宦官也已开始崛起,而李唐宗室子弟也在角逐权力。这几股势力均以名利地位为目标,争权夺力,造成政治黑暗,朝政日非。 而对外,则违反唐初以来军队部署上“内重外轻”的格局,年年对外用兵,造成“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同时他一反唐初以来对将领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的传统,让一些将领长期在外领兵。另外,他重用“蕃将”,打破唐朝不让胡将“专大将之任”,使得像安禄山等人久任一地,兼领数镇,势力扩大,反叛几乎顺理成章了。
其次,其实唐朝的隐患是一直存在的,开国之初,那种民族融合带来的强大的生命力盖过了那些隐患。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有些隐患必然会暴露出来。唐朝君主的血统,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的制度保留了南北朝和隋朝的制度,比如唐朝的兵制。府兵制是南北朝、隋朝时期,人口极少的时候使用的,让百姓没战打的时候种田,有战打的时候,带着自己种的干粮打战,其实这样作战的效果并不佳,应该算是南北朝、隋朝的无奈之举,而唐朝这么做,明显会引起人民不满,如杜甫的许多诗歌都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另外唐代的藩镇节度使制度,以夷制夷的将帅制度,这些都是军事上的重大隐忧,迟早会爆发的。
唐代迅速的繁荣壮大,但是制度建设却没有跟上,唐代的制度大都沿用隋朝,是唐承隋治,隋朝经过改善,法律、朝堂制度都有所改善,但是这些对于唐朝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唐朝在自己国情上对制度的改动明显不够。
你可以说,是唐玄宗,在创下开元盛世之后,没有居安思危,也可以说是一时间出现的奸臣太多,这些都是原因,但是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唐朝本身的隐患没有彻底根除,只是在安禄山的叛乱后,全部爆发了。开元盛世之后,立刻就衰败了。
但是唐朝的鼎盛时真真正正存在的,这并不是中国历史学家,民族学家的片面之词,那些出土的文物、文献,以及外国交流而来的使者所著的外国文献都是最好的证据。
其实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并没有全面的衰败,至少在文学上没有跌下那个顶峰,杜甫、杜牧等现实主义诗人的出现可以说是开创了唐诗的另一个顶峰。
- 王木生
-
唐朝一直是一个隐忧很多的朝代,草创之初,那种民族融合带来的强大的生命力盖过了那些隐患。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有些隐患必然会暴露出来。比如唐朝的兵制。府兵制在农耕社会是最傻的制度,因为其前身是游牧社会的部落兵制,一旦汉化,府兵就是一个悲剧。你说让一个平时基本都耕田的农民自备武器和干粮和那些马上民族去打仗,这和送死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还有唐代的藩镇节度使制度,以夷制夷的将帅制度,这些都是军事上的重大隐忧,迟早会爆发的。
唐代迅速的繁荣壮大,但是制度建设却没有跟上,比起后代来说,唐代的制度很多都是非常简陋的。复杂而精密的制度带来的很可能是效率低下,但是它稳定。而简陋的制度有勃勃生气,效率也高,但是却不稳定。没有制度的制约,就全看个人了,而个人的素质和品质恰好是最不靠谱的。你不能指望所有武将都忠心,所有宰相都是贤臣,所有君主都是明君,所有外戚都很安分,那简直就是做梦。一代两代皇帝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能平衡和制约,并不代表永远都可以。所以在一个制度建设并不很完备的,但是架子又铺开得异常得大的帝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是很正常的。马其顿帝国,波斯帝国(我指的是最强大那会)、蒙古帝国,都是盛极一时,但是衰亡也快。虽然唐帝国比起那些帝国来说要好很多,但是还是不行啊……所以就悲剧了呗
- 一颗苹果
-
把盛世梦永远封存在史书中
(文/陈季冰)
我们正陶醉在一个自封的“盛世”中不能自拔,尽管一个伟大的时代似乎真的将在不久的未来降临。
一向厚古薄今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使用“盛世”二字时出奇吝啬,一部华夏5000年文明史中,被普遍当真的“盛世”只有尧舜、汤武、开元和康乾这几个寥若晨星的时代,即便是史家公认的好时光如西汉“文景”时期和初唐“贞观”时期也仅仅被称作“治世”。考虑到上古的遥远缥缈和康乾的名不副实,实际上真正当之无愧的“盛世”也只有1300年前的“开元盛世”了。
与“蒙昧迂腐”的古人相比,掌握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的现代人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资格厚今薄古。于是,在我们那慷慨的笔下,“盛世”两个字变成了一个可以随意奖励给自己的廉价大礼包。
为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罩上一圈“盛世”的光环,在肤浅但影响力巨大的大众传媒那里已是老生常谈:主题早已先行,新的新闻事件都是“中华盛世”君临天下的证据。加上同样肤浅且对我们影响力更大的西方媒体的唱和,我们民族百多年来交织缠绕在自尊-自卑、憧憬-焦灼之中的那颗脆弱心灵正迫不及待地准备迎请似乎必将到来的一派歌舞升平。
在为中国新年祈福的钟声中,像我这样生性不那么乐观的人只能企盼这个“盛世”不要很快化作一串随风飘逝的话语泡沫。
如果能够让时光倒流,我们就有机会见识1000多年前的那个真正的盛世。我们将看到,长安的酒肆里文人才子们对酒当歌,在大街上泼墨狂草,诗人凭着自己的才情在朝堂上毫无顾忌地让重臣为自己脱靴磨墨,而古往今来唯一的女皇读到讨伐自己的铿锵檄文时对它的作者赞赏有加。我们还将看到,来自当时已知世界各地的人们在长安的大街小巷自由无虑地经商、求学和传播异域的文明,而皇帝面前则站满了各种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大臣,他们被一视同仁地视作大唐子民和大唐官员。我们更将看到,从世界各地引进的思想,尤其是从印度取来的佛教经典被视若至宝加以翻译、钻研和发扬,与此同时,凝聚着中国自身伟大思想传统的典籍又被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四方……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那是一个转瞬即逝但却光芒万丈的时代:生活其中的人们因国家繁荣强盛、人民富裕安康而充满自信,又因自信而以从容开阔的心态面对世界;反过来,这种从容与开放心态又使社会更加昌明,从而有助于国力的进一步提升。那个时代不会为一点点暂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会为偶尔的离经叛道的想法、说法和做法大惊小怪,更不会在来自异域的器物、生活方式和思想的影响面前畏首畏尾。那个时代可以从容不迫地面对历史和未来,它甚至丝毫不觉得有对自己作出肯定评价的必要;那个时代因为自信和从容而撤除了一切可以撤除的物理上和心理上的长城,从容不迫地面对着世界,长安即是世界,世界尽在长安。那个时代坚信:如果我是强盛的,我就没有必要畏惧任何外来或未知的影响;如果我还不够强盛,我就更有必要学习借鉴这些外来和未知的知识。因为真正自信,所以就不知盲目自大为何物;因为真正从容,所以就远离焦躁急切。
现代人对古代的成就往往怀有根深蒂固的怀疑,我也并不认为史书和文学记载中1000多年前的那个“大唐盛世”没有一点夸张成分。但有一点是很难置疑的,那个时代的整体精神气质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真正的盛世,应当是一个全社会、全民族精神强健的时代。从根本上说,文化的繁荣程度和思想的高度决定了所谓“盛世”。至于经济上的小小成功(遑论这种成功还极其不平衡)、外交领域里的些许成就,充其量不过是通往真正盛世的漫漫朝圣路上微不足道的起步而已。而今天,仅仅这微不足道的一小起步,却已被包裹上了无数“盛世论”的话语泡沫。我真担心这种虚幻的“盛世论”会让我们头脑晕眩、目光短浅,乃至裹足不前,迈不开继续前行的步伐。我的一位朋友写道:“这是一个人心浮躁的盛世,这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盛世,这是一个半遮真相的盛世。”我也因此衷心地希望,2008年里发生的一系列天灾人祸及由此暴露出来的脆弱国情可以成为虚火热旺的“盛世元年”的一剂清凉散。
乱世远远多于盛世的中华5000年历史给予我个人的教诲是,通过坚忍睿智的人为努力,辅之以一定的运气成分,一个国泰民安的“治世”也许是可以实现的,但一个光照千秋的“盛世”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不仅需要人为努力,更仰赖于许多千载难逢的机缘。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失去了谦逊而清醒的头脑,无论是“治世”还是“盛世”,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一切伟大之物都是不可预知因而也不可期的。历史将无情地证明,一个有胆量标榜自己为“盛世”的时代是多么渺小可笑。
- 阿啵呲嘚
-
李隆基在位一共用过三个年号,分别是先天、开元、天宝。先天只用了两年,而在开元时期,李隆基刚刚即位,而且刚经历了武后时期,雄才伟略,励精图治,又有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三个时代的积累,因此在这一段时间唐朝达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而在开元之治后期与天宝年间,李隆基个人由开明贤明转向了昏庸而且贪图享乐,迷恋杨贵妃,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过分的沉醉在盛世的迷烟中,过着君王从此不早朝的生活,在这一期间贤良遭到排斥,小人得到重用,国力不断地下降,在天宝末年国力已经降到了一个很低的状态。而安史之乱爆发,更是成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李隆基退位,而继位的唐肃宗李亨又没有重振国家的能力,从此唐朝走向才、衰败,更有军阀割据。
- 真可云
-
如果没有历史的记载,很少有人相信,世上竟然像李隆基这样复杂的人,他的前半生果敢睿智,一手缔造了开元盛世,但进入中老年之后,唐玄宗完全的放弃了一个帝王的责任,对于年近花甲的李隆基而言,杨贵妃给了他似少年一般的爱情,所有的荣耀都是过眼云烟,唯有爱情和艺术是永恒的!晚年的唐玄宗沉迷于艺术创作,慢慢的疏远了帝国的管理事务,开元后期,宫廷参与到艺术创作的人多达上万人,而科举制度却渐渐荒废,官僚集团日益庞大,但品质却大大下降,裙带作风,任人唯亲,奢靡之风笼罩官场,帝国在达到鼎盛之时,开始走向浮华,就在这个时候,胡人安禄山来到长安,他高潮的舞艺博得了唐玄宗的喜欢,他善于奉迎,迅速取得唐玄宗的信任。公元742年,安禄山成为大唐重要的边关统帅,几年后,安禄山被封为郡王。仅仅几年时间,他就成为大唐最有权势的封疆大吏。公元781,开元盛世仍在持续,可是在大唐遥远的边境,大唐与阿拉伯爆发了战争,三万大唐军遭到十五万敌军的包围,战争进行的很惨烈。这一战后,大唐的骑兵再也没有到达过葱岭以西。帝国的影响力在逐年的消弱,衰退的迹象已经出现,但在大明宫的皇帝仍在盛世的迷雾中,痴迷于艺术创作。沉迷在爱情的唐玄宗并不知道,表面繁荣的大唐,就像一个火药桶,只需要一次致命的引爆。大唐边境的藩镇给大唐带来过空前辽阔的疆域,然而,由于唐玄宗后期不问政事,藩镇的节度使不仅独占兵权,还逐渐掌握了财政和民政大全,当藩镇的势力过度膨胀,中央在也无法控制的时候,他会随时变成大唐的噩梦。然而,给大唐带来噩梦的正是唐玄宗认为老实本分的安禄山。公元755,安禄山叛乱。15万大军直逼长安。公元756,潼关陷落,长安变得岌岌可危,大敌当前唐玄宗没有没有思考如何抵抗,尽然打算逃亡,6月12日,这个曾经吃咋风云的帝王,竟然悄悄的离开了长安。4天后安禄山的叛军就抵达了长安城下,血雨腥风笼罩了长安。安史之乱摧毁了繁华的大唐,一个空前时代结束了,曾经的繁华再也没有复返。历史潜藏这难以言说的轮回,每一轮都因盛极而衰退,因灿烂而显得短暂。无比辉煌的开元盛世,只持续了30多年,就匆匆结束了,唐玄宗一手缔造了大唐的辉煌,又将大唐带进了衰败的深渊。
- 我不懂运营
-
李世民是牛人,所以说开元盛世只是吃了他打的老本罢了,这李隆基啊,就如同乾隆,本身没什么大本事,还好大喜功,吃康熙的老底。所以如果李世民一直当皇帝,唐朝是绝对盛世嘀
但是很可惜,李隆基只是遗传了风流,没有遗传英明啊
这绝对是基因遗传的问题,你看李世民李渊一家,这兄弟间还良莠不齐呢,所以这李隆基还不知道遗传了哪条染色体呢
- cl
-
李隆基以前主要的精兵强将主要是在长安洛阳一带(如李靖,徐世绩,程咬金,薛仁贵等),也就是在中央,李隆基以后是主要是在边关地区(封常清,安禄山等),这就给了边关大将发动叛乱的机会,而且任用杨国忠(私自下令抄了安禄山在长安的家,让安禄山以为是李隆基要杀他),再加上内地军队虚弱,让他发动了叛乱,从此以后,边关大将就争相效仿,国力就迅速衰落了
- wpwipi
-
盛极而衰啊
就用人来说,他对内重用奸臣李林甫,李林甫无能且心胸狭窄,排挤有才之人,造成朝中无能臣。同时重用以杨贵妃为首的外戚家族,搞得朝廷乌烟瘴气。而高力士等宦官也已开始崛起,而李唐宗室子弟也在角逐权力。这几股势力均以名利地位为目标,争权夺力,造成政治黑暗,朝政日非。 而对外,则违反唐初以来军队部署上“内重外轻”的格局,年年对外用兵,造成“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同时他一反唐初以来对将领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的传统,让一些将领长期在外领兵。另外,他重用“蕃将”,打破唐朝不让胡将“专大将之任”,使得像安禄山等人久任一地,兼领数镇,势力扩大,反叛几乎顺理成章了。
- 康康map
-
确实是吹的过头了。在李隆基最鼎盛时期,全国人口不及在隋炀帝时期的。因此唐朝的鼎盛时期不如前朝的。但这个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统治阶层荒淫无耻,无危机意识。
- echo
-
正是因为这是唐朝最为强盛的时候,李隆基得意了,松懈了,让安禄山有机可乘。再加上他又沉溺在杨贵妃的怀抱里,美人在怀,疏于防范。放松了节度使权力的管辖,让安禄山一人担任三处节度使,权力过大,时间过长,爆发了他的野心。
- 左迁
-
因为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四海臣服,经济繁荣,老百姓安居乐业,朝廷上下呈现出了一片盛世景象,那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好时机,而且对外打仗打得很牛,几乎每场战争唐朝都取得胜利,打出来中国人的骨气,在唐玄宗统治的那二十九年的时间里,是百姓和国家最幸福快乐的生活,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依然忘不了那场辉煌的盛世
-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1、网上陈季冰的一篇文章说的很有道理,5000的中华史当中“乱世”多于“盛世”。
2、文章中说这也是史学家评价的缘故。历来厚古薄今。
3、古书中的“开元盛世”的确很脆弱,因为在开元29年的时间里已经埋下了很多隐患。
4、安史之乱之前,府兵制的取消、唐玄宗的用人不当都为即将到来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 豆豆staR
-
因为李隆基后来迷恋声色,宠信一些奸臣,比如李林浦、杨国忠,导致唐朝是外表强大,其实空虚不已。更重要是,李隆基宠信安禄山,导致其后来偷偷摸摸的训练起兵,转瞬就兵变,防不胜防。
- 牛云
-
站在权利顶端的人决定了名族国家的兴衰,李隆基在位前期确实很有作为,上有明君下有贤臣,继承先辈功业的李隆基将唐朝带向了鼎盛,然,在位后期却是沉迷女色,荒废朝政,任用奸妄小人,上有昏君下有奸臣,盛唐安能不衰。虽然现在我们学的是人民创造了历史,我却是不认同的。
- 里论外几
-
安史之乱打了8年啊,连国都都沦陷了。这可是正经的内耗,在加上藩镇割据,皇帝没以前的权力大了,政令不通,衰败的很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