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dim
-
诗中杏花村是指杏花深处的村庄,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凤台山一带。
《清明》
作者:唐代诗人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白话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请问哪里有酒卖?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扩展资料:
杏花村原址位于今南京城西南隅,凤台山、花露岗南侧低丘地带。春秋战国时,毗邻长干里闹市区,为人烟稠密之地。南朝刘宋年间,杏花村以出售“金陵春”佳酿闻名于世,村内酒令飞扬,酒香四溢,时有“来到杏花村,不饮也醉人”之说。
晚唐大诗人杜牧,时任池州刺史,于大和七年(833)春,由宣州赴扬州淮南节度使府,途经江宁(今南京),以吟咏七言绝句,描述他沽酒的场景。诗人以这种清雄俊逸的笔触,抒写了现实广阔的题材。富有鲜明特色的《清明》诗,一时唱响了大江南北,千百年来,“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句世人传诵不衰,杏花村亦随诗文而名扬四海。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杏花村
百度百科-清明
- 里论外几
-
全国名叫杏花村的地方很多,这里通常是指杜牧诗歌中所提到的“酒都”杏花村。酒都杏花村,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城北的307国道北侧,有青银高速公路过境,国家级东西铁路干线太中银铁路在这里建有客货两用站和大型集装箱货场,交通非常便利。以汾酒闻名天下。
全国其他名叫杏花村的地方(不完全统计):
u25aa湖北省麻城市杏花村
u25aa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
u25aa安徽省池州市杏花村
u25aa江苏省徐州市杏花村
u25aa山东省梁山县杏花村
u25aa南京市秦淮区杏花村
u25aa甘肃省东乡县杏花村
u25aa杏花村文化旅游公司
u25aa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
u25aa江西省玉山县杏花村
u25aa安徽省合肥市杏花村
u25aa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杏花村
u25aa山西省闻喜县杏花村
u25aa山西省芮城县杏花村
u25aa上海市青浦区杏花村
u25aa河南省荥阳市杏花村
u25aa云南省兰坪县杏花村
u25aa四川成都青白江区福洪镇杏花村
u25aa易门县六街镇二街村民委员会下辖村
- 苏萦
-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所作,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诗。每当杏花初绽或盛开的时节,文人墨客总会油然想起这千古名句。然而正是这千古名句,引起了数百年来的一场公案——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诗以景明,景以诗传,按理说应该考察一下当年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与杜牧诗中有联系的杏花村,全国各地共有20多个!比较集中的说法有以下几个:
有一说在山西省汾阳市。市区北15公里处有一个杏花村,村里有一口古井,俗称神井,据碑文记载,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相传自南北朝以来汾阳便以产美酒著名,所产汾酒素有“甘泉佳酿”的美誉。在众多的杏花村里,惟此处有这样远近皆知的名酒。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诗碑刻甚多,而杜牧的这首《清明》诗,赫然列于碑群之首。
然而仔细考证之后,却无法断定杜诗所写的杏花村在山西汾阳,因为杜牧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他落魄江南之际,已是他的晚期,而此期间他并未到过汾阳。杜牧20余岁时曾到过汾阳,那时他壮志凌云,诗情豪迈,似不会写下如此凄苦悲哀的诗句来。
一说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城西南有个杏花村,此处过去也有酒肆,也产名酒。杜牧于会昌四年(844年)9月由黄州刺史迁池州刺史,会昌六年9月再迁睦州刺史,在贵池呆了整两年。杜牧在贵池为官时,爱喝酒,也爱郊游,现在贵池古井犹存,当时以井水酿酒,名为“杏花大曲”,香醇可口。清人朗遂作《贵池县杏花村志》,将杜牧诗收入,其后,《江南通志》也把该诗收入,并申明杜诗所指杏花村在贵池。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胜辞典》便依此说。
可是仍有疑问。有人推断杜牧作诗的时间,如果是在赴贵池的路上,即会昌四年九月,而这时离清明节尚远;如果是在贵池做官时所作,即已到了第二年的清明,在这里为官半年有余,而又嗜酒如命的杜牧,想来不会还不知道产好酒的杏花村,况且,既是为官,吃酒等些许小事自有当差的服侍,恐怕不会亲自去讨买的。如此看来,杏花村似也不在贵池。
还有一说在江苏丰县城东南15公里处。持此说者根据诗意,认为此诗应为对途中周围情况不了解时所写,于是查阅杜牧年谱,了解到杜牧一生中自外郡迁官赴京共4次,其中有3次都经过丰县:大和九年由扬州节度掌书记迁监察御史,大中二年八月,由睦州刺史迁司勋员外郎,大中五年秋由湖州刺史迁考功郎中,皆取道运河,经扬州、宋州(河南商丘)、汴州(河南开封)入京。大中二年杜牧曾作宋州宁陵县记。丰县杏花村就在运河至宋州道上。远古时,丰县曾属宋,并且丰县是刘邦的故乡,杜牧经此作诗与情理甚合。另外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写的一首关于丰县朱陈村嫁娶图的诗:“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也与杜诗暗合。最早版本的《丰县志》也收有杜牧的这首诗。然而遗憾的是,如今丰县城东南15里一带并无杏花村,只有一个张杏行政村,虽说此村家家门前院里尚植杏树三五株,但该村向来不产酒。
近年来,江苏宜兴也冒出一个杏花村。当地的人们讲杜牧47岁罢官后住到湖州,50岁时死于湖州,晚年落魄,常到邻县宜兴游览解闷,住在宜兴十里碑,并造水榭,人称“牧之水榭”。杜牧在此写下不少诗,后人游时也留下许多墨迹。距“牧之水榭”3里远的地方有一个杏里村,过去四周都是杏花树,唐代这里的酿酒是很有名的。由此,有人认为这就是杜牧笔下的杏花村。但这种说法的论据似乎也不充足。
另有一种看法,认为杜牧诗中的杏花村乃泛指,并无确切地点,诗是表达情绪的,未必像数学那样丁是丁,卯是卯。但是从逻辑上推理,杜牧当年应该是真的看到了一个杏花村,才写下的诗句,但是他是否马上就写下这首诗呢?不敢确定,或许,是诗人晚年追忆年轻时境遇所写的作品也未可知。
看来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确有无疑,这位才学显赫的杜樊川(杜牧晚年曾居住在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写的究竟是哪个杏花村呢?这又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历史之谜。
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诗,竟在今世文坛和商界造成了极大的迷茫和争论。这就是许多人想要弄清楚而迄今并无结果的一个问题: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
纵观各文之说,主要表现为两种观点:一为山西汾阳杏花村说,理由是该村酿酒始于北魏,已有1500多年历史,汾酒又为中华名酒;一为安徽贵池杏花村说,理由是那里也酿酒,而且杜牧曾在池州任过官。贵池说者驳汾阳说者:两《唐书》本传和《杜牧年谱》均没有杜牧到过汾阳一带的记载。汾阳说者举杜牧《并州道中》一诗为证,贵池说者又说《并州道中》也并不可靠。如果再深入一步探究,《并州道中》尚见于杜牧《樊川别集》,而《清明》一诗,《樊川诗集》、《别集》和《全唐诗》却都没有收录,所以难免有人怀疑此诗是否真系杜牧所作。
在没有更可靠资料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姑且将《清明》当做杜牧之作来读。但一定要用读诗的方法正确来读。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杏花村”三字,杜牧诗外,还见于唐时其他诗人诗中。许浑《下第归蒲城墅居》有句云:“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薛能《春日北归舟中有怀》有句云:“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温庭筠《与友人别》有句云:“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宋代大诗人苏轼《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也有句云:“我是朱陈旧使君,劝耕曾入杏花村。”因为朱陈村在徐州,所以又有人欲以此来证明杜牧所说的“杏花村”在徐州。其实,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并不是村名,而是指杏花盛开的村庄。
我们如果多读一些古典诗词,就可以发现,古代诗人们作诗,对于如村名山名之类地名,诗题和序中一般实用其名,而诗句中却少实用,往往是以景色或特点来代替其名。我们假设那个有酒肆的村庄叫“北辛村”,杜牧诗句如果作“牧童遥指北辛村”,便显呆板无味,而作“杏花村”,则景象明媚,意境顿出。此即古人常说的诗贵含蓄、忌直白,亦即今人所谓意象须佳。杜牧的《清明》诗,与许浑、温庭筠等人诗,因为均是春日之作,其时杏花正开,所以多与杨柳对举,指开有杏花的村庄为“杏花村”。宋代名词人周邦彦《满庭芳·忆钱唐》之“酒旗渔市,冷落杏花村”、王沂孙《一萼红》之“罗浮梦觉,步芳影、如宿杏花村”,显然均指杏花盛开的村庄。清代名家朱彝尊《虞美人·寒食太原道中》有“今年寒食又横汾,又听饧箫吹入杏花村”句,是汾河两岸多有“杏花村”也。这种写法常见于古人诗中。与“杏花村”用法相类者,是“黄叶村”。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陆游《枕上偶成》:“放臣不复望修门,身寄江头黄叶村。”又《夜行宿湖头寺》:“卧载篮舆黄叶村,疏钟杳杳隔溪闻。”清代敦诚《寄怀曹雪芹》:“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还有“绿杨村”,如李商隐《越燕二首》:“将泥红蓼岸,得草绿杨村。”雍陶《塞路初晴》:“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诗人并不是说某村庄之名为“黄叶村”、“绿杨村”,而是以所见之景言之。这样的用法还很多,如顾况《听山鹧鸪》:“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李商隐《赠从兄阆之》:“荻花村里鱼标在,石藓庭中鹿迹微。”来鹄《宛陵送李明府罢任归江州》:“菊花村晚雁来天,共把离觞向水边。”翁洮《和方干题李频庄》:“海气暗蒸莲叶沼,山光晴逗苇花村。”方干《阳亭言事献漳州于使君》:“平明疏磬白云寺,遥夜孤砧红叶村。”此外还有“桃杏村”、“橘柚村”、“薜荔村”、“苎萝村”等等。更多见的是“夕阳村”,指夕阳下的村庄,而绝不是说那个村子叫“夕阳村”。诗人作诗的这种手法或曰习惯,至今亦然,如海南诗人周济夫,便曾以“楝花村”指其家所在的加道村。
古人作诗填词时,贵含蓄、忌直白,尤其是在涉及村名、地名的时候,往往以自然景观、人文特色,甚至自己的某种意境来替代。所以,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应该是诗人看到或想像中的一个开满杏花的村庄。《四库全书·杏花村志》中则点明:“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盖泛言风景之词,必以一村以实之,则话句反为滞相矣!”
由上述可知,杜牧若深秋时节重经作《清明》诗之地,并又有诗,则前曾沽酒的那个村庄,便不再是“杏花村”,而为“黄叶村”或“菊花村”了。明乎此,便知道杜牧所说的“杏花村”与地名并无关系。
- gitcloud
-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所作,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诗。每当杏花初绽或盛开的时节,文人墨客总会油然想起这千古名句。然而正是这千古名句,引起了数百年来的一场公案——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诗以景明,景以诗传,按理说应该考察一下当年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与杜牧诗中有联系的杏花村,全国各地共有20多个!比较集中的说法有以下几个:
有一说在山西省汾阳市。市区北15公里处有一个杏花村,村里有一口古井,俗称神井,据碑文记载,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相传自南北朝以来汾阳便以产美酒著名,所产汾酒素有“甘泉佳酿”的美誉。在众多的杏花村里,惟此处有这样远近皆知的名酒。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诗碑刻甚多,而杜牧的这首《清明》诗,赫然列于碑群之首。
然而仔细考证之后,却无法断定杜诗所写的杏花村在山西汾阳,因为杜牧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他落魄江南之际,已是他的晚期,而此期间他并未到过汾阳。杜牧20余岁时曾到过汾阳,那时他壮志凌云,诗情豪迈,似不会写下如此凄苦悲哀的诗句来。
一说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城西南有个杏花村,此处过去也有酒肆,也产名酒。杜牧于会昌四年(844年)9月由黄州刺史迁池州刺史,会昌六年9月再迁睦州刺史,在贵池呆了整两年。杜牧在贵池为官时,爱喝酒,也爱郊游,现在贵池古井犹存,当时以井水酿酒,名为“杏花大曲”,香醇可口。清人朗遂作《贵池县杏花村志》,将杜牧诗收入,其后,《江南通志》也把该诗收入,并申明杜诗所指杏花村在贵池。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胜辞典》便依此说。
可是仍有疑问。有人推断杜牧作诗的时间,如果是在赴贵池的路上,即会昌四年九月,而这时离清明节尚远;如果是在贵池做官时所作,即已到了第二年的清明,在这里为官半年有余,而又嗜酒如命的杜牧,想来不会还不知道产好酒的杏花村,况且,既是为官,吃酒等些许小事自有当差的服侍,恐怕不会亲自去讨买的。如此看来,杏花村似也不在贵池。
还有一说在江苏丰县城东南15公里处。持此说者根据诗意,认为此诗应为对途中周围情况不了解时所写,于是查阅杜牧年谱,了解到杜牧一生中自外郡迁官赴京共4次,其中有3次都经过丰县:大和九年由扬州节度掌书记迁监察御史,大中二年八月,由睦州刺史迁司勋员外郎,大中五年秋由湖州刺史迁考功郎中,皆取道运河,经扬州、宋州(河南商丘)、汴州(河南开封)入京。大中二年杜牧曾作宋州宁陵县记。丰县杏花村就在运河至宋州道上。远古时,丰县曾属宋,并且丰县是刘邦的故乡,杜牧经此作诗与情理甚合。另外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写的一首关于丰县朱陈村嫁娶图的诗:“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也与杜诗暗合。最早版本的《丰县志》也收有杜牧的这首诗。然而遗憾的是,如今丰县城东南15里一带并无杏花村,只有一个张杏行政村,虽说此村家家门前院里尚植杏树三五株,但该村向来不产酒。
近年来,江苏宜兴也冒出一个杏花村。当地的人们讲杜牧47岁罢官后住到湖州,50岁时死于湖州,晚年落魄,常到邻县宜兴游览解闷,住在宜兴十里碑,并造水榭,人称“牧之水榭”。杜牧在此写下不少诗,后人游时也留下许多墨迹。距“牧之水榭”3里远的地方有一个杏里村,过去四周都是杏花树,唐代这里的酿酒是很有名的。由此,有人认为这就是杜牧笔下的杏花村。但这种说法的论据似乎也不充足。
另有一种看法,认为杜牧诗中的杏花村乃泛指,并无确切地点,诗是表达情绪的,未必像数学那样丁是丁,卯是卯。但是从逻辑上推理,杜牧当年应该是真的看到了一个杏花村,才写下的诗句,但是他是否马上就写下这首诗呢?不敢确定,或许,是诗人晚年追忆年轻时境遇所写的作品也未可知。
看来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确有无疑,这位才学显赫的杜樊川(杜牧晚年曾居住在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写的究竟是哪个杏花村呢?这又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历史之谜。
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诗,竟在今世文坛和商界造成了极大的迷茫和争论。这就是许多人想要弄清楚而迄今并无结果的一个问题: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
纵观各文之说,主要表现为两种观点:一为山西汾阳杏花村说,理由是该村酿酒始于北魏,已有1500多年历史,汾酒又为中华名酒;一为安徽贵池杏花村说,理由是那里也酿酒,而且杜牧曾在池州任过官。贵池说者驳汾阳说者:两《唐书》本传和《杜牧年谱》均没有杜牧到过汾阳一带的记载。汾阳说者举杜牧《并州道中》一诗为证,贵池说者又说《并州道中》也并不可靠。如果再深入一步探究,《并州道中》尚见于杜牧《樊川别集》,而《清明》一诗,《樊川诗集》、《别集》和《全唐诗》却都没有收录,所以难免有人怀疑此诗是否真系杜牧所作。
在没有更可靠资料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姑且将《清明》当做杜牧之作来读。但一定要用读诗的方法正确来读。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杏花村”三字,杜牧诗外,还见于唐时其他诗人诗中。许浑《下第归蒲城墅居》有句云:“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薛能《春日北归舟中有怀》有句云:“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温庭筠《与友人别》有句云:“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宋代大诗人苏轼《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也有句云:“我是朱陈旧使君,劝耕曾入杏花村。”因为朱陈村在徐州,所以又有人欲以此来证明杜牧所说的“杏花村”在徐州。其实,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并不是村名,而是指杏花盛开的村庄。
我们如果多读一些古典诗词,就可以发现,古代诗人们作诗,对于如村名山名之类地名,诗题和序中一般实用其名,而诗句中却少实用,往往是以景色或特点来代替其名。我们假设那个有酒肆的村庄叫“北辛村”,杜牧诗句如果作“牧童遥指北辛村”,便显呆板无味,而作“杏花村”,则景象明媚,意境顿出。此即古人常说的诗贵含蓄、忌直白,亦即今人所谓意象须佳。杜牧的《清明》诗,与许浑、温庭筠等人诗,因为均是春日之作,其时杏花正开,所以多与杨柳对举,指开有杏花的村庄为“杏花村”。宋代名词人周邦彦《满庭芳·忆钱唐》之“酒旗渔市,冷落杏花村”、王沂孙《一萼红》之“罗浮梦觉,步芳影、如宿杏花村”,显然均指杏花盛开的村庄。清代名家朱彝尊《虞美人·寒食太原道中》有“今年寒食又横汾,又听饧箫吹入杏花村”句,是汾河两岸多有“杏花村”也。这种写法常见于古人诗中。与“杏花村”用法相类者,是“黄叶村”。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陆游《枕上偶成》:“放臣不复望修门,身寄江头黄叶村。”又《夜行宿湖头寺》:“卧载篮舆黄叶村,疏钟杳杳隔溪闻。”清代敦诚《寄怀曹雪芹》:“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还有“绿杨村”,如李商隐《越燕二首》:“将泥红蓼岸,得草绿杨村。”雍陶《塞路初晴》:“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诗人并不是说某村庄之名为“黄叶村”、“绿杨村”,而是以所见之景言之。这样的用法还很多,如顾况《听山鹧鸪》:“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李商隐《赠从兄阆之》:“荻花村里鱼标在,石藓庭中鹿迹微。”来鹄《宛陵送李明府罢任归江州》:“菊花村晚雁来天,共把离觞向水边。”翁洮《和方干题李频庄》:“海气暗蒸莲叶沼,山光晴逗苇花村。”方干《阳亭言事献漳州于使君》:“平明疏磬白云寺,遥夜孤砧红叶村。”此外还有“桃杏村”、“橘柚村”、“薜荔村”、“苎萝村”等等。更多见的是“夕阳村”,指夕阳下的村庄,而绝不是说那个村子叫“夕阳村”。诗人作诗的这种手法或曰习惯,至今亦然,如海南诗人周济夫,便曾以“楝花村”指其家所在的加道村。
古人作诗填词时,贵含蓄、忌直白,尤其是在涉及村名、地名的时候,往往以自然景观、人文特色,甚至自己的某种意境来替代。所以,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应该是诗人看到或想像中的一个开满杏花的村庄。《四库全书·杏花村志》中则点明:“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盖泛言风景之词,必以一村以实之,则话句反为滞相矣!”
由上述可知,杜牧若深秋时节重经作《清明》诗之地,并又有诗,则前曾沽酒的那个村庄,便不再是“杏花村”,而为“黄叶村”或“菊花村”了。明乎此,便知道杜牧所说的“杏花村”与地名并无关系。
- xinz
-
杜牧笔下的杏花村就是安徽池州,池州位于安徽长江以南,清明时节雨纷纷,就很能反映出江南的独特气候。
-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山西省汾阳县。
杏花村出产的山西省有名的汾酒,因此杏花村在山西乃至全国都是很有名的。
也是汾阳县的支柱企业,也为汾阳的经济起到了很大的贡献,另外它还以山西汾酒集团命名的CBA职业蓝球队一支,也为山西省的经济起到了很大的贡献。杏花村是中国著名的酒都,位于汾阳市城北15公里的太汾公路北侧,距省会太原市区90公里。山西省杏花村酒,以清澈干净、清香纯正、绵甜味长即色香味三绝著称于世。清香风格而独树一帜,成为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自1953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和"-名酒"之列。
- 西柚不是西游
-
我上学的地方! 在安徽池州市
- 天涯
-
山西汾阳市杏花村 汾酒集团就在这里
- 阿啵呲嘚
-
指的是安微池州的杏花村
- tt白
-
成都还是有个的,在青白江福洪乡杏花村,那里还有个农家乐叫做
福临杏都的,其他的吗?不是很清楚,那个网站有很多关于成都杏花村的介绍:中国乡村旅游网门户
- 还要旺仔
-
安徽那个是诗里指的
- nicf
-
关于“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在池州”的相关史实:
杜牧
1. 清康熙年间,池州杏花村人郎遂编纂《杏花村志十二卷》。
2. 自古在我国志苑中,有通志、府志、县志、乃至山志,而为村立志者,只有池州杏花村,并收入了《四库全书 *总目录七十七* 史部三十三* 地理类存目六* 贵池先哲遗书第二十五种 *杏花村十二卷》。之后,于清末明初,池州人胡子正编纂《杏花村志续集》传世。
3. 1979年版《辞海》中记载:“杏花村,在安徽贵池市西。向以产酒著名。《江南通志》载:唐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诗,即指此。”
4. 由崔乃夫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第五卷记载:“杏花村:在贵池市西郊。因村中十里杏林中,春来杏花盈村,故名。隋唐间又以黄公井水酿酒醇香,而以杏花酒肆闻名。1985年始广植杏树,现已一片杏花胜景。”
5. 《嘉靖池州府志》中《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池州府志〉》记载:“杏花村在城西里许``````”
6. 《贵池县志》五中记载“杏花村府志在秀山门外里许``````”
7. 贵池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贵池县志》记载:“杏花村位于贵池城西郊``````”
8. 一九七九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由缪钺著的《杜牧传》中记载:“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九月,杜牧由黄州迁池州任刺史,这一年他四十二岁``````”
9. 中国历代诗人选集16中周锡复选注的《杜牧诗选》
10.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马春阳编著的《巧联趣话》中记载“杜牧赠联酒家女”、“杜牧池州试孟迟”
11. 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皖政[1989]34号“关于公布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杏花村古井属唐代古井。
12. 2002年3月12日,“人民日报”第十五版报道了“天下第一诗村”,其中阐述了“位于池州城西的杏花村``````”
13. 2002年3月16日香港《大公报》以一整版刊载《春风醉雨杏花村》一文和古今池州的彩色图片,向世界隆重推介了安徽池州市杏花村!
14. 2002年4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春风醉雨杏花村”的文章。
15. 2002年4月12日,“人民日报”第十五版刊载了题为“最忆小杜‘杏花村"的文章。
16. 2002年4月25日,“人民日报”第五版(海外版)报道了作者子牛的“情牵杏花村”,其中写出了海外华侨华人詹晓荣先生如何从一位商人成为一名杏花村的“村民”。
17. 2003.3月《中国地方志》(总第134期)刊登作者郎永清的“‘杏花村"地望之争辨析”写到:“应该说,杜牧《清明》诗所吟,当属安徽省贵池市西郊之杏花村。”
18. 2003年10月27日,“光明日报”b2版“市场 旅游”栏目报道了“贵池再现杏花村”,其中说道:“晚唐诗人杜牧所描写的情景,十一期间在安徽贵池杏花村古井文化园里再现,吸引了大批游人。”
19. 2003年10月26日,“经济日报”第三版县域采风板块刊登“贵池又见杏花村”,其中写道:“9月27日,安徽贵池杏花村复建工程在经过2年多的建设之后,终于正式开园了。”
20. 原载20世纪80年代初《山西日报》“星期天”专栏第二期,刊登了作者刘纬毅的“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在池州”文章,其中写道:“这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是杜牧在堂弟会昌四年至六年任池州刺史时写的”
21. 2005年6月11日,新浪网〉新闻中心〉国内新闻中载有作者曹海峰的“数亿巨资复建‘第一诗村"文章”报道了2005年6月10日池州“杏花村”复建工程举行开工仪式的时事报道。
22. 2003年11月14日,新华社网〉新华社新闻〉亚太专线转载“杜牧笔下的杏花村古韵在安徽池州复现”文章。
23. 2004年6月14日,网上发布“安徽日报”记者潘峰文章“古杏花村复建工程动工”。
24. 日本杏花村之旅——杏纪行第38歌集。
25. 2006年9月13日,国家工商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裁定: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所提出的该公司商标“杏花村”与贵池杏花村商标“杏花村及图”二者内容一致,并损害其合法权益的理由不成立,第1960307号“杏花村及图”商标予以核准注册。
26.2010年10月15日,备受关注的“杏花村”旅游服务类商标案,经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驳回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的上诉,维持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至此,争执了近十年的“杏花村”旅游服务类商标最终“花落”池州市。
27.2009年11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依法审理后,作出商评字(2009)第32351号商标异议复审裁定书,对安徽省杏花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申请的第1960307号“杏花村”商标予以核准注册。
28.2010年元旦前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裁定书:“杏花村”一分为二,“酒”在山西,“玩”在安徽。随后,山西汾酒集团通过行政诉讼起诉国家工商总局,池州杏花村景区作为第三人参与诉讼。同年6月28日和10月8日,北京市中院、高级人民法院先后公开进行一审、终审,判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 王木生
-
晚唐杜牧曾在池州做过池州知府,他留下过《清明》使杏花村闻名于世。杏花村就是在安徽池州。
- 大鱼炖火锅
-
杜牧曾任池州刺史,且江南清明多雨,杏花村景点应为安徽池州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