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颗苹果
-
54门大炮表示当时统计的我国有54个民族,28响礼炮表示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起,领导全国人民,经历了28年的奋斗,才使国家独立,人民翻身当家做主,才迎来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的开国大典。从此咱们的祖国不断繁荣兴旺,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54门礼炮鸣28响,54门礼炮象征全国54个民族(当时还未有现在56个民族之说),28响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历28年艰苦奋斗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正在礼炮轰鸣时,毛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1965年识别确认了珞巴族,这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单一民族,只有2000余人;1979年6月又正式确认基诺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至此,基本确定了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的框架。
扩展资料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的民族区别处于混乱模糊状态。为了使我国各民族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民族识别。
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经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这一阶段首先认定了(包括历来公认的)蒙古、回、藏、满、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羌、撒拉、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鄂伦春、保安、裕固、塔塔尔等38个少数民族。
第二阶段:从1954年至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在第一阶段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把民族识别工作引向深入。本阶段对上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所剩族体名称(183个)进行逐一研究,新确定了15个少数民族,即土家、畲、达斡尔、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名为德昂)、独龙、京、毛难(后改名为毛南)、门巴;同时,将普查中自报的74个族体分别归并到已确定的53个少数民族中。
第三阶段:从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一阶段中,1965年认定了西藏珞瑜地区的珞巴族,1979年认定了云南基诺山的基诺族。至此,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加到56个。
第四阶段: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本阶段的民族识别工作除继续为一小部分族体的认定进行调查研究外,主要进行民族成份的恢复、更改和某些族体的归并工作。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全国恢复、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数在1200万人以上。
中国民族识别工作的顺利进行,解决了民族工作中一个艰巨而复杂的问题,为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这只是一种说法。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随着毛泽东主席的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天安门广场上,军乐队高奏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如报春的惊雷,将开国大典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人们不禁要问:按照国际惯例,重大典礼上最高的礼仪是鸣礼炮21响。为什么新中国开国大典要鸣28响?!54门礼炮又代表什么?!有的外国记者猜测28响代表的是28位开国元勋,有人认为是毛泽东(繁体字)名字的笔画,有人联想到易经、爱情……。但中国人却比较一致地认为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有人写文章说,毛泽东在政协会上说要放28响,未做任何解释,就让在大典筹委会工作的华北军区司令部作训处长唐永健起草个说明,唐也不问,就写了代表中国共产党诞生28年,毛泽东看后立即签上了名字。人们也基本认同了这一说法。
至于为什么用54门礼炮?!由于当时并没有对外解释其代表意义,引起各方面的种种猜测,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54门礼炮代表当时已知的中国54个民族,果真如此,当时确定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名单时为什么只选了13个少数民族的23位代表呢?实际情况是,建国初期人们包括筹备会的领导们并不太清楚中国到底有多少个民族。直到1953年7月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后,能列出名称的少数民族也只有51个,加上汉族是52个。可见开国时用“54”代表已知的中国54个民族之说不能成立。
也有人认为“54”代表当时参加人民政协会议的各个单位,但数来数去,只数出45个单位和特邀民主人土,似乎无法自圆其说。
带着疑问,我们查阅了有关资料,原来,礼炮仪式起源于中世纪的法国,一次在奥格斯堡欢迎凯旋归来的皇帝时,决定鸣放礼炮100响,但在鸣放时数错了,鸣了10l响,以后101响就成了盛大庆典的传统。在外交礼仪中鸣放礼炮源自英国。17~18世纪,英国是“日不落”的头号殖民帝国,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每当英国军舰驶过别国炮台或港口时,都要求对方鸣炮向它致敬,以示对它尊重和屈服,英舰只鸣炮7响,却要求对方鸣炮21响。随着殖民地一个个走向独立解放,英舰也改鸣21响,以示平等。现在一般欢迎外国元首鸣放礼炮21响,欢迎外国首脑鸣放礼炮19响,欢迎外国副首脑放礼炮17响。
再看当时的有关报道和档案资料。首先发现在新中国开国大典前,鸣放礼炮时曾出现过49响和54响。1949年7月7日在北平举行的纪念“七七""抗战大会上鸣放礼炮49响。7乘7等于49,在这个特定场合,49响明显代表的就是“七七”抗战。同年9月21日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时鸣放礼炮54响,象征意义与这次会议的组成形式有关,下文将作详解。如追溯得远一点,1929年6月在南京举行孙中山奉安大典时,曾鸣放礼炮101响。说明历史上鸣放礼炮也是不拘一格。
1988年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收藏开国大典礼炮时,曾专门访问过原开国大典受阅炮兵总指挥兼礼炮队总指挥、华北特种兵副总参谋长赵大满(后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和负责礼炮队组建训练的华北特种兵作战科副科长韩怀志(后任兵器工业部副部长)等同志,了解当时的情况。赵大满同志回忆说:“为何放28响?毛主席告诉唐永健同志,28响代表了革命28年”。韩怀志同志告诉我们,开国大典当天上午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同志来检查礼炮队的准备工作时,曾这样激励他们说:“54门炮代表政协各大小民主党派,28响是代表中国共产党28年,意义非常重大……”
由此可知,开国大典时鸣礼炮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28年,这是毛主席定下来,并向唐永健作了明确解释的;54门礼炮代表参加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54个单位。这些情况,当时的有关领导应该都知道,只是未公开解释过,以致后来有所误传。 需要指出的是,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时,人们尚不大清楚中国究竟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如果清楚,不可能只推选出13个少数民族的代表。直到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1956年正式公布)时,能列出名称的少数民族只有51个;1960年后经过民族识别,又确认了普米族和门巴族;1965年识别确认了珞巴族,这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单一民族,只有2000余人;1979年6月又正式确认基诺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至此,基本确定了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的框架。有人说开国大典时已知中国有54个民族,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还有人提出,参加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只有45个单位加特别邀请人士,何来54个单位?提出问题的人恰恰不明白参加人民政协的代表首先划分为五大类,大类下有若干单位,即(甲)党派代表共十四单位、(乙)区域代表共九单位、(丙)军队代表共六单位、(丁)团体代表共十六单位、(戊)特别邀请人士。可见特别邀请人士是作为第五大类代表,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单位出席会议的。从当时公布的75名特邀代表的名单和照片的排列看,明显分成了9个单位但难以冠以单位名称(有的特邀代表发言中称为9个小单位或方面)。即:1、首席代表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和两位老资格中共人士共3人;2、教育界科学界知名人士15人;3、以前各历史时期知名人士13人;4、老解放区民主人士6人;5、国内和平努力人士,包括原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及已解散党派中的民主人士13人;6、起义的国民党军政人员10人;7、戏剧艺术家4人;8、新疆代表团3人;9、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8人。特别邀请人士在会上的各项活动也是按9个单位安排的。45加9恰好等于54。会议选举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时,更是明确宣布“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了如下的按单位次序排列的名单”,数下来正好54个单位,包括特邀人士的9个单位。
综上所述,充分说明人民政协会议开幕式鸣放礼炮54响和开国大典的54门礼炮齐鸣代表的都是参加人民政协会议的54个单位,或曰45个单位加特邀人士的9个方面(或小单位)。它象征的是中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省档案馆编研部 摘编)
- 余辉
-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随着毛泽东主席的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天安门广场上,军乐队高奏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如报春的惊雷,将开国大典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人们不禁要问:按照国际惯例,重大典礼上最高的礼仪是鸣礼炮21响。为什么新中国开国大典要鸣28响?!54门礼炮又代表什么?!有的外国记者猜测28响代表的是28位开国元勋,有人认为是毛泽东(繁体字)名字的笔画,有人联想到易经、爱情……。但中国人却比较一致地认为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有人写文章说,毛泽东在政协会上说要放28响,未做任何解释,就让在大典筹委会工作的华北军区司令部作训处长唐永健起草个说明,唐也不问,就写了代表中国共产党诞生28年,毛泽东看后立即签上了名字。人们也基本认同了这一说法。
至于为什么用54门礼炮?!由于当时并没有对外解释其代表意义,引起各方面的种种猜测,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54门礼炮代表当时已知的中国54个民族,果真如此,当时确定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名单时为什么只选了13个少数民族的23位代表呢?实际情况是,建国初期人们包括筹备会的领导们并不太清楚中国到底有多少个民族。直到1953年7月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后,能列出名称的少数民族也只有51个,加上汉族是52个。可见开国时用“54”代表已知的中国54个民族之说不能成立。
也有人认为“54”代表当时参加人民政协会议的各个单位,但数来数去,只数出45个单位和特邀民主人土,似乎无法自圆其说。
带着疑问,我们查阅了有关资料,原来,礼炮仪式起源于中世纪的法国,一次在奥格斯堡欢迎凯旋归来的皇帝时,决定鸣放礼炮100响,但在鸣放时数错了,鸣了10l响,以后101响就成了盛大庆典的传统。在外交礼仪中鸣放礼炮源自英国。17~18世纪,英国是“日不落”的头号殖民帝国,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每当英国军舰驶过别国炮台或港口时,都要求对方鸣炮向它致敬,以示对它尊重和屈服,英舰只鸣炮7响,却要求对方鸣炮21响。随着殖民地一个个走向独立解放,英舰也改鸣21响,以示平等。现在一般欢迎外国元首鸣放礼炮21响,欢迎外国首脑鸣放礼炮19响,欢迎外国副首脑放礼炮17响。
再看当时的有关报道和档案资料。首先发现在新中国开国大典前,鸣放礼炮时曾出现过49响和54响。1949年7月7日在北平举行的纪念“七七""抗战大会上鸣放礼炮49响。7乘7等于49,在这个特定场合,49响明显代表的就是“七七”抗战。同年9月21日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时鸣放礼炮54响,象征意义与这次会议的组成形式有关,下文将作详解。如追溯得远一点,1929年6月在南京举行孙中山奉安大典时,曾鸣放礼炮101响。说明历史上鸣放礼炮也是不拘一格。
1988年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收藏开国大典礼炮时,曾专门访问过原开国大典受阅炮兵总指挥兼礼炮队总指挥、华北特种兵副总参谋长赵大满(后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和负责礼炮队组建训练的华北特种兵作战科副科长韩怀志(后任兵器工业部副部长)等同志,了解当时的情况。赵大满同志回忆说:“为何放28响?毛主席告诉唐永健同志,28响代表了革命28年”。韩怀志同志告诉我们,开国大典当天上午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同志来检查礼炮队的准备工作时,曾这样激励他们说:“54门炮代表政协各大小民主党派,28响是代表中国共产党28年,意义非常重大……”
由此可知,开国大典时鸣礼炮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28年,这是毛主席定下来,并向唐永健作了明确解释的;54门礼炮代表参加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54个单位。这些情况,当时的有关领导应该都知道,只是未公开解释过,以致后来有所误传。 需要指出的是,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时,人们尚不大清楚中国究竟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如果清楚,不可能只推选出13个少数民族的代表。直到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1956年正式公布)时,能列出名称的少数民族只有51个;1960年后经过民族识别,又确认了普米族和门巴族;1965年识别确认了珞巴族,这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单一民族,只有2000余人;1979年6月又正式确认基诺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至此,基本确定了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的框架。有人说开国大典时已知中国有54个民族,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还有人提出,参加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只有45个单位加特别邀请人士,何来54个单位?提出问题的人恰恰不明白参加人民政协的代表首先划分为五大类,大类下有若干单位,即(甲)党派代表共十四单位、(乙)区域代表共九单位、(丙)军队代表共六单位、(丁)团体代表共十六单位、(戊)特别邀请人士。可见特别邀请人士是作为第五大类代表,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单位出席会议的。从当时公布的75名特邀代表的名单和照片的排列看,明显分成了9个单位但难以冠以单位名称(有的特邀代表发言中称为9个小单位或方面)。即:1、首席代表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和两位老资格中共人士共3人;2、教育界科学界知名人士15人;3、以前各历史时期知名人士13人;4、老解放区民主人士6人;5、国内和平努力人士,包括原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及已解散党派中的民主人士13人;6、起义的国民党军政人员10人;7、戏剧艺术家4人;8、新疆代表团3人;9、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8人。特别邀请人士在会上的各项活动也是按9个单位安排的。45加9恰好等于54。会议选举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时,更是明确宣布“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了如下的按单位次序排列的名单”,数下来正好54个单位,包括特邀人士的9个单位。
- 左迁
-
今天,中国有56个民族,世人皆知。但是,很多人却并不知道,中国的56个民族,是由解放初的400多个民族名称,经过长期、大量的科学调查和甄别而最终认定下来的。
那么56个民族是怎么认定呢?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民族经历过长期的演变,支系纷繁,族称众多。由于以往的统治政府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不承认少数民族的存在,许多少数民族被迫隐瞒自己的民族成份,同时也缺乏科学的调查研究,所以根本弄不清中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的平等意识逐渐觉醒,纷纷提出确认自己的族称和公开自己的民族成份。另一方面,只有确认了民族成份,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其他各项民族政策。新中国建立后,开始把民族识别工作提上民族工作日程。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民族成份和民族名称的辨别。新中国建立初期,各民族的名称相当复杂,据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登记上报的民族有400多个,其中有的是自称,有的是他称;有的为一个族体不同的汉语音译;有的以居住区的地理名称而得名;有的则以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命名,如此等等。对这些民族名称进行民族识别,就是要弄清楚待识别的人们共同体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如果是少数民族,那么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一个少数民族的一部分。
自50年代初开始,党和国家组织大批民族研究者和民族工作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密切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实际,对待识别族体的族称、族源、分布地域、语言文字、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社会历史等进行了综合调查和分析研究,并在充分尊重该族体人民意愿的基础上,对全国提出的400多个民族名称,进行了科学的辨识,加上原来公认的民族,到七十年代末,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成份。
我国的民族识别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1954年为第一阶段,其间除已公认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瑶、彝、朝鲜、满等民族外,又确认了壮、布依、侗、白、哈萨克、哈尼、傣、黎、僳僳、佤、高山、东乡、纳西、拉枯、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等民族等共38个少数民族。1954年到1964年为第二阶段,确认了土家、畲、达斡尔、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为德昂族)、京、独龙、赫哲、门巴、毛难(后改为毛南族)等15个少数民族;1965年到1979年为第三阶段,1965年确认了珞巴族,1979年最后确认了基诺族。至此,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被确认的少数民族共有55个,加上汉族,共56个民族,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
在民族识别中,在有科学依据的条件下,充分尊重民族集团的意愿,在民族称谓上“名从主人”。如1963年4月改“佧佤族”为佤族,1965年10月改“癎亻童族”为壮族,1985年9月改“崩龙族”为德昂族,1986年6月改“毛难族”为毛南族。
- Chen
-
上述的人说的都太多 简要根你说下吧 就是在建国时还有几个少数民族没被确立下来 所以当然不会有 另外54门礼炮并不是代表的少数民族
- 大牛哥
-
少的这两个民族是当时还没被发现 后来确认的 漏统计的是下面2个: 基诺族 1979年六月确认 信奉诸葛亮的民族 1W人左右 珞巴族 1965年确认 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仅有300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最为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