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燕之家 / 问答 / 详情

商周时期天子陪葬品中九鼎八簋、二十六豆!此二十六豆是为何物?

2023-07-03 11:41:16
TAG: 天子
可品

豆是古代一种盛食器,随着礼乐制度的发展,豆逐渐演变成祭祀中不可缺少的礼器之一。豆使用时以偶数出现,其数量多少代表使用者身份的尊卑,周天子26豆。古人有“无豆不成礼”之说,可见其在礼器之中的重要地位。

鼎是最初煮肉的锅,簋是盛放熟食的碗,同样随着礼乐制度的发展,它们逐渐演变成重要的礼器。鼎和簋在使用时还有严格的规定,以奇偶数相配。《周礼》中记载“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u22ef”依次递减,不同级别的人在鼎和簋中允许盛放的食物也有严格的规定,如果僭越,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左迁

豆:①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形状像带高座的盘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   豆,古食肉器也。――《说文》   昂盛于豆。――《诗·大雅·生民》   于豆于登。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出于什么典籍?

稽绍为保护司礼记
2023-07-02 23:31:345

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这种情况反应了什么问题

在礼仪方面表现明显,根据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得知,社会等级严格。
2023-07-02 23:32:162

天子九鼎是什么意思?是九个鼎吗?什么样的?

大禹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以后聚九州之铜铸造了九个鼎,上面刻有各个洲的基本资料,后来他儿子启作了夏朝的王之后,把九鼎作为传国的宝器,后来夏灭传至商,商灭传至周,周灭传至秦(此时缺豫洲鼎)。从这里可以看出,九鼎在当时来说是传国的重器,是天下的象征,故有”问鼎中原“的成语。
2023-07-02 23:32:357

天子九鼎,诸侯7鼎来自什么制度

“天子九鼎,诸侯7鼎”来自周朝的礼乐制度。
2023-07-02 23:33:062

曾经象征天子的九鼎,在秦朝后为何消失了?

因为在秦朝后,有了更加能够象征皇权的东西,就是和氏璧,这个玉玺作为国宝,是国家的象征。
2023-07-02 23:33:164

西周时期规定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结构的突出特点是 A

A 试题分析: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宗子有祭祀祖先的权利。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天子按嫡长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天子"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封为诸侯,他们是从属"大宗"的"小"。这些诸侯也是按嫡长继承的原则世代相传,非嫡长子则由诸侯分封为卿大夫。诸侯对于这些卿大夫来说,又是"大宗",依次类推。大夫以下又有士,士是贵族阶级的最底层,不再分封。在这样的情形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等级森严,在礼仪方面表现明显。根据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得知,社会等级严格。
2023-07-02 23:34:361

天子九鼎是什么意思

大禹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以后聚九州之铜铸造了九个鼎,上面刻有各个洲的基本资料,后来他儿子启作了夏朝的王之后,把九鼎作为传国的宝器,后来夏灭传至商,商灭传至周,周灭传至秦(此时缺豫洲鼎)。从这里可以看出,九鼎在当时来说是传国的重器,是天下的象征,故有”问鼎中原“的成语。
2023-07-02 23:34:431

9.我国古代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天五鼎四簋的说

我国古代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天五鼎四簋的说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古代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舞大夫五鼎四簋的规定,这说明青铜器的种类丰富,古代等级制度严格,青铜器主要用途是饮食,青铜器铸造水平高超,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和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023-07-02 23:34:531

天子为九鼎八簋体现了一种什么制度

封建等级制度
2023-07-02 23:35:012

天子九鼎是什么意思呢?

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人们安居乐业,大禹把华夏大地分为九州,铸九鼎代表九州。天子是世界的主宰,拥有天下即拥有九鼎。其他的君主、诸侯、士大夫根据等级拥有的鼎的数量也不同。
2023-07-02 23:35:081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是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其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D 试题分析:考察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为维护宗法分封制,西周制定了礼乐制度,对各级贵族享有的待遇有严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说明按级别享有随葬用品,体现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故选D。A项错误,鼎的数量的多少并非经济实力高低的问题,而是地位的高低的问题;B项明显错误;C项错误,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西周时期鼎盛时期。
2023-07-02 23:35:281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出于什么文献

关于“列鼎制度”,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http://baike.baidu.com/view/14015.htm
2023-07-02 23:35:352

古代九鼎的重量

“九鼎”的意思并不是说它的重量很重,而是因为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等等。 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 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 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 扩展资料: 九鼎的传说: 传说,在夏朝时期,大禹把天下划分为九州,青,兖,冀,徐,豫,雍,凉,荆,杨九州。 《史记·封禅书》有载:“禹收九牧之兵,铸九鼎。”每一个鼎象征着一个州,在鼎身刻有各个州的名山大川,奇物异事,从此九鼎成为了权力的象征。 每到兴盛到时候就会出现。 九鼎在夏朝衰亡后被运送到了商朝国都,后来在商朝灭亡后,九鼎又被迁往周朝国都。 周朝衰落,九鼎消失不见了。 可以看出,九鼎是一脉相承的。 如果说有所类比的话就像秦始皇命李斯用和氏璧雕刻的传国玉玺一样,代表了王朝的正统行。 但是九鼎显然要比传国玉玺更加珍贵。 之后,诸侯对九鼎的想法从来没有断绝过,周王周旋于列国之间,令他们相互制约,终究全是勉强保住了九鼎。 秦武王曾入洛阳,对九鼎非常感兴趣。 指着雍州鼎说要带回去,看守九鼎的官员说:“每鼎有千钧之重,武王定鼎于此,从未移动,无人能举。”秦武王不服气,最终扛鼎而亡。 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之时,九鼎已经下落不明。 后来武则天和宋徽宗都曾重铸九鼎。 但是夏禹所铸九鼎最终依然还是下落不明。
2023-07-02 23:35:431

古时候象征权利的九鼎是真实存在的吗?现在在何处?

古代象征权力的九鼎,确实存在在古代人认为“九”是最大的数字,而鼎是当时祭拜所用的器具,在鼎面前祭拜也是象征的自己权利和地位,所以在古代帝王心中鼎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得到九个鼎,才能真正的算是一个授天命的合格皇帝。其实秦汉以后,关于九鼎的下落也就不是太清晰了,很多史书中记载九鼎沉入泗水,也就是说很有可能九鼎被埋葬或者是沉于泗水这个地方,但是很多帝王也去寻找,都是空手而归,所以下落不明也成事实。据说大禹时代的九鼎已经有了,不但象征着金属冶炼的技术,还代表着当时部落联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象征,这才有了“问鼎中原”,“天子九鼎”的成语,意思就是说,谁要是得到了九鼎,那么便能完成统一大业。具体也有史书中记载九鼎长的样子,在九鼎的身上雕刻着名山大川和奇异之物,这里有个小传说,据说大禹时代将各个地方的危险物种都封印在这个九鼎里,让人们安居乐业,所以从此九鼎就有了政治的价值,也有神话的传说,也就变成了各代帝王争夺的地位象征物品。目前有很多学者也都确定了,九鼎是真实存在的,当年前面六国以后,就把这个象征权力的九鼎搬进了阿房宫,但是没有史书的记载。但是在《战国策》中记载,每个鼎都需要九万名民夫去抬动,九个鼎也就是共动用了九九八十一万人才将九鼎抬走。当然从现在的角度上来看,这个说法有点不靠谱,毕竟他们当时的技术也造不出来这么大的鼎。总之九鼎的传言在秦汉时期是比较多的,到后期就是你传言就虚无缥缈了,所以具体九鼎现在何处,目前研究人员也并没有给出更好的答案。
2023-07-02 23:35:541

7.我国古代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天五鼎四簋"的

我国古代有天子九鼎八簋说明了权力的象征。根据相关查询公开信息显示,题目我国古代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天五鼎四簋的说法,这体现了什么,答案是青铜器的类型和数量成为权力和等级的象征。
2023-07-02 23:36:271

夏朝君主大禹铸造的九鼎去哪了?

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铸造了象征王权的九鼎。尽管王朝在不断更迭,九鼎却始终从一个国王的手上传到下一个国王的手上。没有九鼎,就不能算是个真正的国王。然而,到了秦汉之间,九鼎却不见了踪影,由此人们怀疑九鼎到底真的存在吗? 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又铸九鼎。这不仅表明我国青铜铸造技术是十分高超的,而且还可以看到大禹是违反了部落联盟的传统,建立了家天下的国家,因为天子九鼎,九鼎是王权的象征。后人将争夺政权称为问鼎,建立政权称为定鼎,就是因为三代以来,九鼎一直被视为王权象征的缘故。 根据《左传》鲁宣公三年记载,夏朝初年,令九州州牧贡铜,铸造九鼎,事先将全国各地山川奇异之物画成图形,然后分别刻于鼎身。九鼎铸成后,陈列于宫门之外,使人们一看便知道所往之处有哪些鬼神精怪,以避凶就吉。据说此举深得上天的赞美,因而夏朝获得了天帝的保佑。九鼎一出世,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其实,透过神话因素,就不难看出它的政治价值。夏以九州之铜铸成九鼎,再以九鼎象征九州,无非是要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实现了天下一统。此后,九鼎便成了三代传国之宝。传说夏亡之后,鼎迁于商,商亡之后,鼎迁于周,表明天命之所归。 春秋时期,随着王室力量的衰落,强大的诸侯对九鼎便产生了觊觎之心,而由楚国首先发难。《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前606),楚庄王带兵攻打陆浑之戎,路经洛邑,特意摆开阵势,显示武力。周定王连忙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咄咄逼人,劈头就问九鼎大小轻重如何。王孙满冷冷地说:在德不在鼎!接着又不紧下慢地回顾了九鼎转手的历史,并说如果本质美好光明,鼎虽小而犹重,反之,虽大犹轻。他进而指出: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碰了一鼻子灰,只好作罢。这也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来历。 到了战国后期,周王室已是奄奄一息。据《战国策·东周策》所载,周显王时期,秦国兴兵临周,企图夺取九鼎。周求救于齐,迫使秦国退兵。但强秦岂肯善罢甘休,后来秦昭王终于灭掉了东周。 围绕着九鼎,有两个问题后人至今难以弄明白,一是大禹是否铸鼎,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相连,即九鼎的最后下落。 上引《左传》说九鼎铸于夏之方有德之时,而《史记》把铸鼎的时间略有提前,说成是虞夏之盛之时,并明方大禹是收了九牧之金而铸九鼎的,本意是象征九州。《墨子》说鼎铸于夏后启时。上述说法大体相近,得到了后代许多人的赞同,基本上认为鼎是大禹所铸,时间在夏朝建立的时候。 怀疑者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没有从周室夺到九鼎,相反关于九鼎失踪的传闻倒是有鼻子有眼。汉灭秦,也没有见到鼎。刘邦登位时,秦王子婴交出的只有皇帝玺。《战国策》说周得九鼎时,每一只鼎要有九万人来搬运,九只鼎要有八十一万人来运输,这可能吗?近代古史辨派学者认为《战国策》多夸大之辞,禹铸九鼎是不可能的事实。 也有学者根据当代的考古发掘,认为在夏代以前的一些原始社会遗址中,已经出土过铜器和青铜器。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学术界公认是属夏王朝时期的,曾出土铜爵、铜凿等各式形状的铜器,并且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坩埚片、铜渣和陶范,证明夏人是完全有能力制造铜器的。至少从技术层面而言,禹铸九鼎是可能的。仅凭古史传说中的一些缺陷而否认禹铸九鼎,恐怕也不见得是绝对有力。 传承到周朝的九鼎哪里去了? 一些学者发现《史记》中的说法前后不统一。周、秦二本纪都说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在周赧王死后,终于取九鼎入秦。《秦始皇本纪》说九鼎在迁往咸阳的途中,有一鼎被大风刮到今江苏的泗水中。据此,除一鼎外,八鼎有可能被搜刮到了秦国宫殿中,应当失于秦亡之后。唐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也说: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然他将秦昭王取九鼎的时间较《史记》本文提前了41年。《史记·封禅书》又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那么九鼎早在东周末年便已遗失,与秦无关。后来,《汉书·郊祀志》也是兼收两说,但又说周显王之四十二年(前327)……鼎沦没于泗水彭城下。以后秦始皇出巡路过彭城(今江苏徐州)时,派了上千人泅水打捞,结果如同竹篮打水,未能如愿。这说明九鼎并未入秦,至少有一鼎是不知去向。 到了清朝,全祖望、沈钦韩等学者对上述传统说法公开表示怀疑,并作了新的探索。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祀志》中除引用全、沈二家之说外,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其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一)周人为防止大国觊觎,加上经济困难,采取了毁鼎铸钱的下策;对外则诡称丢失,不知去向。(二)史载秦灭周取鼎,为时人揣度之辞,并非事实。(三)秦人谬传九鼎沉入泗水,秦始皇也受到愚弄。这些说法足以发人深思,但未必即为至论。 九鼎既然被周人视为天命之所在,也就只能与社稷共存亡,岂有因大国觊觎而自行销毁之理?况且九鼎铸于夏初,器形不会太大,楚庄王就曾以鄙夷的口吻说: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史记·楚世家》)可见九鼎之重,只存在于传统的神秘观念之中,而不是实物本身的价值。东周统治者能为少量之铜而毁鼎铸钱、甘心自隳天命吗? 细审古籍中有关记载,对九鼎遗失的时间和地点虽然说法不一,但并无已被销毁的材料。因此,我们有理由寄希望于考古工作的进展。九鼎如失于东周灭亡之前,那么埋没于关东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失于秦末,那么埋没于关中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要是项羽破秦后载归彭城,那倒极有可能沦没于泗水彭城下,但与《汉书》记载的年代又相距甚远。如能将这些问题考辨清楚,对于寻找九鼎的下落,也许不无裨益。 九鼎作为王权象征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但它作为我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却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因此九鼎的文物价值和象征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我们相信九鼎一旦重见天日,必然会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2023-07-02 23:36:421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十分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A 解题时首先要明确,“鼎”是古代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严格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本段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周王对不同阶层用鼎的数量有严格的规定,这一规定说明西周时期等级制度森严,周王严格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本题所给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没有反映材料的本质问题,因此A项为正确答案。
2023-07-02 23:36:501

天子九鼎是几个足

三个足
2023-07-02 23:36:594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为何墓室出土了三鼎,却被认为诸侯的墓室呢?

10到15米
2023-07-02 23:37:076

关于权力,说文解字是怎么讲的?

权力,霸权的力量,权利,利弊权衡。
2023-07-02 23:37:321

古代的鼎是用来干什么的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
2023-07-02 23:37:425

古代的祭祀用品为什么叫做“牺牲”

首先牛牺牲词语偏旁均牛体现作祭品牛
2023-07-02 23:38:122

天子九鼎制中鼎是三足鼎还是四足鼎

你好夜色昏狎,望断秋水天涯,衣渐宽,乱鬓和钗堆鸦。一任风入楼台,思无边,伏案笔墨,钟情于几多梦影悠悠,诗句浅开,夜色又阑珊,奈何那个念念禁加,彩笺并,尺素难寄天涯,心咫尺兮,却浑万水千山,怎那个寻得君家,悲,断了芳华,念,烟雨如
2023-07-02 23:38:192

周朝灭亡,象征九州的九鼎去了哪里?

九鼎具体去了哪里无人知晓,根据记载得知九鼎曾出现在咸阳,然后又消失了。
2023-07-02 23:38:3010

鼎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一言九鼎驷马难追,这鼎的真正含义又是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就是说话要算数。
2023-07-02 23:39:5310

鼎的知识

现在才学《世纪宝鼎》吗?我们都快考试了。鼎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是宫廷瑰宝,是政权、财富、贵族的代言物,是青铜时代的精神所在,人们用它敬以香火,以乘先人之灵气,富其生活,牢其基业,昌其事业,旺其家族。 克 鼎: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饪食器,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铜器。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 如果说大克鼎的形制和纹饰显示出庄严厚重,给人以威严与权力的联想,那么铸于鼎腹内壁上的长篇铭文则蕴涵着丰富的史料价值。铭文共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国家。英明的周天子铭记着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任命,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 没有太多,这还是借用的 回答者:qdwangfang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28 13:12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回答者:zhxr63 - 大魔法师 八级 3-28 13:16 名称: 司母戊鼎 出处及作者: 无 年代: 商代 简介 元人杂剧《隔江斗志》有诗云:“汉家王气已将终,鼎足三分各自雄;周瑜枉用千条计,输与南阳一卧龙。”诗的前两句说的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形成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的局面;后两句说的是家喻户晓的周瑜与诸葛亮斗智的故事。诗中用“鼎足三分”来形容三国分立的局面,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鼎都是三只足的。这个印象大体不错,但并不完全正确,因为除了我们常见的三足圆鼎之外,的确有四足的方鼎,下面我们要介绍的正是青铜器中最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候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饿农田中,这里距武官村大墓南隅大约80米。当时俗称此鼎为马槽鼎,意思是鼎大的可以作马槽。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据说消息走漏后,被日本人获悉,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伪币来收购,人们也未将此鼎挖出,而是另外送出了一件较小的鼎,才算把此鼎留下。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大鼎出土后,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正值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的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方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达南京,蒋介石当即指示将鼎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1948年5月29日至6月8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与故宫博物院在南京联合举办展览,该鼎首次公开展出,蒋介石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可见此鼎在当时为人所重视的程度。后来,国民党曾拟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此鼎过重过大,才不得不打消了这一企图。建国后,此鼎存南京博物馆。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建馆,此鼎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也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75公斤(因缺一耳,故原鼎重当不止此数),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立耳,长方形腹,四柱足中空,所有花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耳的外廓饰一对虎纹,虎口相向,中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侧缘饰鱼纹。鼎腹上、下均饰以夔纹带构成的方框、两夔相对,作饕餮形,中间隔以短扉棱。鼎腹四隅皆饰扉棱,以扉棱为中心部分,都是没有花纹的长方形空白地。足部饰兽见面纹,下有三道弦纹。腹内壁有铭文“司母戊”三字。 关于这三个铭文如何解释,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说法:1.一般的解释认为此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司”解释为职司、官司、典司。2.另一种解释认为这是一个氏族的名称。3.第三种解释在“司”释为祠。“祠”就是祭祀的意思。也还有把“司”释作皇王后的“后”字的。“母戊”是谁呢?最早的推测,“母戊”可能是殷王帝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亲,作器者则为文丁。卜辞记载文丁的配偶为妣癸,而帝乙的配偶却不见记载。因此,陈梦家认为“母戊”可能是指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因此作器者可能为祖庚、祖甲,或廪辛、康丁。这样,该鼎就是殷墟前期的遗物。殷墟妇好墓的发掘,出土了司母鼎,其形制和文字风格都与司母戊鼎相近似,出土的铜钺,亦饰有虎噬人头的图案,这些都为后一种说法,即司母戊鼎为武丁、祖庚、祖甲时所铸器,提供了证据。 就一般情况而言,铸造方形器要比圆形器困难,何况象司母戊鼎这样的重器,工艺复杂程度,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其困难可想而知,这就要求制作者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关于大鼎的铸造方法,根据研究者的观察分析,认为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粘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铜液。从铸造痕迹来看,司母戊鼎使用二十块范畴铸成的。一次铸造成功如此巨大的器物,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它的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是商代文化发展到顶峰的产物。很显然,这么巨大的鼎,并非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制作的。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在什么观念的支配下来制作这一器物的,它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思索。 鼎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是宫廷瑰宝,是政权、财富、贵族的代言物,是青铜时代的精神所在,人们用它敬以香火,以乘先人之灵气,富其生活,牢其基业,昌其事业,旺其家族。 克 鼎: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饪食器,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铜器。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 如果说大克鼎的形制和纹饰显示出庄严厚重,给人以威严与权力的联想,那么铸于鼎腹内壁上的长篇铭文则蕴涵着丰富的史料价值。铭文共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国家。英明的周天子铭记着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任命,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 司母戊方鼎: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一九三九年三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型制雄伟,重达八百三十二点八四公斤,高达一百三十三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后来,侵华的日本人闻知此事,欲以重金购之而不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司母戊鼎在一九四六年六月重新出土,曾作为蒋介石的寿礼,专车运抵南京,被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九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蒋介石亲临现场参观,并在鼎前留影。稍后,国民党政府拟将此鼎运往台湾,但终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动而放弃此念。建国后,于一九五九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鼎的历史:从炊具到香炉 鼎这个炊具已经失传了,走遍大江南北,作为礼器的鼎也不复见,官府改用狮子镇守威严,雄狮踩个绣球,雌踩个小狮,礼器之鼎只在寺庙可以见到,作香炉用。从炊具到香炉,可谓从俗世到宗教,这段历程走得比较远,历史的烟尘也已经消散千年。 江南才子王勃作的《滕王阁序》,第二段有宏大景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间就有“钟鸣鼎食之家”,这家当然好大,大到的程度吃饭时要敲钟,有一大排鼎盛着各样肴馔,听起来,可以赶上一座军营。这样的家,是大家兼豪门了。《红楼梦》第二回里有这样一句感叹:“谁知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如今养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细想之,鼎这玩意儿虽然有宏大气象,烧饭或者煨汤,都太不方便,搁在故宫院里做做样子,倒能摆出一鼎煮天下的气派!鸣钟吃饭,可休。现在饭前可发短信,多少人不论,群发。然而,注定汉民族的炊具起源于鼎,在仰韶文化(公元前500-公元前3000年)已经有陶土制鼎,那时估计没有人奢侈到用鼎来做礼器,陶鼎是那个时期的高科技,再往前的高科技,就到石器时代了。殷周时,中国人开始用青铜铸鼎,用于祭祀时炊煮及盛放供肉,先秦文献记载有夏铸九鼎,那时候鼎是王朝政权象征,周礼规定君臣依等级拥有不同数量的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有方形四足的,有圆柱形足或方形足的不等。周鼎身厚重,简纹饰,到了春秋战国,鼎越做越薄,重量也轻,想来铸造技术大有提高。 中国有一口最著名的青铜鼎,叫司母戊鼎,它是鼎王,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合金成份是:铜84.77%,锡11.64%,铅2.79%。司母戊鼎铸有盘龙纹和饕餮纹,饕餮是传说中一种好吃的野兽。 由一炊具发展到政权象征,说明炊具的重要意义,它容纳着中国原初的人文精神,没有一户之鼎哪有万户之国?我想,后来的砂锅,鼎罐还是继承了鼎的,去了足的原因应主要考虑加工及烧制的便利,这不用说了。不过,我在1990年代,还用过北京的老式铁锅,它就有三足,锅径小而深,可能是传说中的小型的镬。在广大的南方地区,鼎状的炊具仍能见到,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我叔叔就买过一口鼎罐,他用白观音土造了一个炉子,外面用铁皮做了箍,用鼎罐煨排骨汤,烧木炭,总要我用大蒲扇扇火,我不厌其烦,把玩的时光都担误了。我出生的地方,产青铜的湖北大冶,则比较普遍使用鼎罐,这个鼎罐铸铁制造,圆锥形,有四耳,耳上有孔,穿8号铁丝做提梁,除了无足之外,与古时的圆鼎完全相同,现在偶尔还能在乡间见到,今夏去神农架,在大山人家里也看到了,他们叫锅吊子,终年吊在火塘上面,烧水或者煮肉。因为没有足,圆锥体的鼎罐在炉子或地上放不稳,所以还要做一个带足的圆架子支持它。 南方的铁匠铺也经常看得到鼎罐,铁匠喜欢把鼎罐吊在铁炉上,用黄豆煨猪脚,去年,我在黄石下陆区马家村见一位安徽宿松来的铁匠用鼎罐煨黄豆和猪脚,他工作时,用碳素钢叮叮当当打制割草的镰刀,以5元人民币一把的价格批发给日用百货商。在燃气灶时代,城镇人就很少用鼎罐当炊具了,首先它的傻大黑粗的形状不雅,热能转换方面也不如高压锅有优势,即使在过去的鼎罐时代,它也是被农户用来吊在灶口,借灶口的余热煨汤。但是,用鼎罐焖红薯或土豆饭却十分不错,因为平底锅主要是锅底取热,而圆锥体的鼎罐,热能一直可以抵达鼎罐的颈口,使焖制的食品最大范围地接触热能。或大约因此,古代道士炼丹煮药,都采用了鼎罐。 俱往矣!不论是西周的毛公鼎,还是商晚期的后姒康方鼎,它们都成为历史,只留下诸多以鼎结构的词语,比如定鼎,指的是建立新的王朝,定鼎中原如是,直白地说是到中原去熬粥喝。问鼎,大约是指图谋王位,而鼎革就大至相当今天的改革了,如鼎新革故。而鼎食,指的是贵族的奢侈生活。《周礼?天官?亨人》:“亨人共掌鼎镬,以给水火之齐。” 一大炊具,结构了中华五千年文明,设若周朝时起就有国徽,我相信这个国徽就是一只鼎,煮着芳香四溢的骨头汤的鼎,今日国徽上有齿轮与稻穗,是工农业的写意,然鼎又何曾不是?它是以工业手段制造的鼎,骨头汤则可象征农业文明,且包括了游猎、游牧和农耕。^(OO)^***
2023-07-02 23:41:032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遗憾?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虽说大浪淘沙,成王败寇,留存下来的都是精华。但以后人的眼光看前世的纷扰与芳华,还是留下很多的遗憾,领我们扼腕痛惜,但历史终究是历史,我们无法改变!到底有哪些最让人遗憾的事情呢?一、焚书坑儒与文化的衰落秦始皇开天辟地统一了全国,对华夏文明的融合起到巨大作用,但焚书坑儒却成了他千万年都抹不掉的阴影。先秦一千多年的优秀文化典籍,涵盖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的社会各层面记载,全部付之一炬。这就导致我们对夏商时代的历史几乎无从知晓,若非孔圣贤的家人把部分书籍砌进墙里得到幸存,恐怕中华文化都要出现断层,我们引以为豪的五千年文明只能从2000年前的秦朝开始了!二、禹铸九鼎的失传大禹治水后,天下太平,无上的威望使禹得以登上夏朝君主的宝座。为了表彰功迹,禹“收天下之美,铸为九鼎,以象九州”,作为传国的凭证,九鼎的地位就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得之便得天下!夏朝灭亡后,商朝的建立者汤将九鼎移至商邑,成为商朝的镇国之宝。商朝灭亡,九鼎为周朝所得,周公制礼乐,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问鼎”成为争夺天下的表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传说九鼎被沉于泗水,但历朝历代并未能寻到,至此,九鼎便踪迹全无!三、和氏璧、传国玉玺失踪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块宝石,和氏璧的历史价值高过任何奇珍异宝。当年秦昭王为了换取这块宝石,宁愿用十五座城池作为交换;秦始皇时,由于九鼎已经遗失,和氏璧取而代之成为了传国玉玺!直到五代十国时,后唐末帝李从珂抱着和氏璧登玄武楼自焚而死,传国玉玺自此失踪,再未出现!四、华佗怒焚医书西汉末年,中国医学界出现了一位“奇才”——华佗!他是外科手术的专家,史书记载,华佗精通内、外、妇产、儿科、针灸??只要是人还活着,华佗就一定能将他治好!华佗晚年因为受到曹操的猜忌和陷害,下狱后被严刑拷打致死。临死前,华佗拿出一卷医书对狱吏说:“这书可以救活人!”但狱吏并不敢接受此书,至此,华佗的医术和华佗的生命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了!
2023-07-02 23:41:111

既然“九鼎”真实存在,那么现在“九鼎”去了哪里呢?

谁告诉你九鼎真实存在了,你以为2000年前就没有科幻小说吗?
2023-07-02 23:41:226

关于"鼎"的资料

一、教材说明本课通过对“世纪宝鼎”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的介绍,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艺术创造力,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这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课文开头介绍联合国成立50周年前夕,得到了中国人民赠送的珍贵礼品巨型青铜器——“世纪宝鼎”。接着具体说明宝鼎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纹饰配制。然后概括说明宝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最后,说明中国人民铸赠宝鼎的深刻寓意。课文内容重点,是对“世纪宝鼎”样子的介绍和对其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说明。因为作为艺术珍品的介绍,必须使人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知道它的文化艺术价值,所以这两部分内容显得十分重要。第二自然段具体细致地描述宝鼎是什么样的,写得极有层次。先写整体结构由鼎座和鼎身组成,具体说明它们的高度及象征意义;再写鼎的艺术造型:“三足双耳,腹略鼓,底浑圆,四周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再写鼎座和鼎内的雕饰铭文具体内容;最后整体评价它的艺术特点“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第三自然段介绍宝鼎的文化内涵,采用概括说明的方法,也写得层次分明。先简略说明鼎作为礼器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再概括说明在传统文化中它象征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最后,概括评价“世纪宝鼎”的工艺成就和艺术价值:“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之大成,熔古代技艺与现代科技于一炉。它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纹饰配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课文插图是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绿色草坪上的“世纪宝鼎”照片。“三足双耳,腹略鼓,底浑圆”的造型历历在目,纹饰浮雕依稀可辨。学生学习本课的难点,是有些专业性的词语和结构较复杂的句子,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二、学习目标1.学会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铸赠、铭文、堪称、结构、造型古朴、工艺精湛、钟鸣鼎食、一言九鼎、鼎志昌盛、龙兆吉祥。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三、教学建议1.本课介绍的“世纪宝鼎”,创意基于中国传统鼎文化,可以说是中国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小学生对此接触很少。为了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布置预习时,应特别强调查一查字典或词典,弄明白“鼎”是什么,“鼎”字有几种意思,搜集一些与鼎有关的词语,也可以查一查关于鼎的资料。2.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课后“思考·练习”,教学过程可以这样安排。导入新课之后,首先让学生通读几遍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间穿插生字的认读,难词难句的疏通,力求使学生整体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的思路。然后,引导学生精读第二、三自然段,要求逐段熟读,理解内容,了解说明的层次。在学生掌握两段内容、层次的基础上,按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的要求,创设情境,组织学生模拟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并进行介绍。最后,按“思考·练习”第三题的要求,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并相互交流。3.本文教学要以学生的读、说实践活动为主。“思考·练习”第二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并使学生能从具体语境出发,重新组织语言,准确、得体地介绍“世纪宝鼎”的艺术造型和象征意义。要达到这一目的,前提是必须反复读课文,特别是第二、三段,最好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在熟读的基础上,可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介绍,你准备怎么说,先说什么,再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要启发、引导学生认真选取课文重点部分的有关内容,并把有的书面语变成口头解说的话语,还应该做到说话口齿清楚,仪态热情、大方。为使这项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可先让学生在小组说,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说。全班说的时候,应创设具体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4.“思考·练习”第三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完成这道题,主要是要引导学生从学习表达的角度去读书,从课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去吸收课文的营养。着眼点是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并不是要教师概括出几种表达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可能是多方面的,也可能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学生从遣词造句上认为“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之大成,熔古代技艺与现代科技于一炉”这个句子写得很好;有的学生从说明方法上认为本课用的一些数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的学生从结构上认为介绍鼎的造型的一段,按照从鼎座到鼎身,从造型到纹饰,从外到内的顺序,层次清楚;有的……只要是从表达的角度讲的,点点滴滴的体会都应予肯定。切不可把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也不要让学生记诵什么表达方法。5.“思考·练习”第四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加强词句的积累。由于本文介绍的是文化艺术含量极高的艺术珍品,必然用到专业技术和文化艺术方面的术语,例如,“浮雕、铭文、艺术造型、纹饰配制”“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之大成,熔古代技艺与现代科技于一炉”等词句。鉴于小学生的水平,理解这些词句主要的办法是熟读课文,联系语言环境感悟大意,有的词语可以抓住关键字查字典理解,有的可看图或联系实际理解,切不可让学生一个词一个词地死记词语解释。抄写词句要由学生自己选择,交流时可让学生说说选抄的理由,增强主动积累词句的目的性。6.要在课内安排较充分的时间练习朗读,并加强指导。本课的朗读,要注意说明文的特点,速度适中,平稳,但要读出层次,要注意句间、段落间的停顿以至一句话中两层意思之间的小停顿,在平和的基调中语调要根据表达的需要略有起伏。该突出的重点句、收尾句要适当放慢。一般少用齐读。难读的地方可适当领读。下举两例:(1)鼎座/高0.5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即将来临的/21世纪。两个分句都是前半句说数据,后半句说它的象征意义,因而前半句读得平一些,后半句语调略微升高。“鼎座”“鼎身”只用词语间的短暂停顿稍加区别,而“50周年”和“21世纪”应以重音突出。(2)三足/双耳,腹/略鼓,底/浑圆,四周/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底座上/饰/56条龙,象征/华夏的/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前句是对鼎的外形、纹饰的一般介绍,读得平一些,后句突出底座上龙的纹饰的象征意义,与结尾段“鼎/志昌盛,龙/兆吉祥”相照应。语调略升高,重音突出“华夏的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7.本课应注意的字词。生字中,“铸、湛”是翘舌音,要读准。“鼎”字要指导书写,笔顺是:鼎下列词语解释供备课时参考。商周纹饰:纹饰,指器物上绘成或铸成的图案、花纹。商周,指商朝和周朝。商周纹饰,文中指宝鼎上铸有商周时代风格的图案、花纹。铭文:铭,在器物上刻字。课文指在宝鼎上铸的纪念文字。浮雕:在平面上雕刻出来的凸起的形象。造型古朴:创造的物体形象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工艺精湛:制造的技艺精深。钟鸣鼎食:敲着钟,列鼎而食。旧时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一言九鼎:一句话抵得上九个鼎,形容说话分量特别重。鼎志昌盛:志,记、记录。课文指“世纪宝鼎”记载着人类社会的繁荣兴旺。龙兆吉祥:兆,预示。课文指宝鼎上龙的图案预示着联合国和新世纪人类的幸运和吉利。礼器:举行重要仪式时用的器具。四、参考资料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根据1945年6月在旧金山签署的《联合国宪章》于同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参加宪章签字的五十一个国家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但由于美国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直到1971年10月才得到恢复。根据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制止侵略行为”“促成国际合作”等。宪章规定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下列原则:各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与联合国宗旨不符的其他方法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联合国不得干涉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主要机构有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总部设在纽约。在日内瓦设有欧洲办事处。鼎古代炊器。多用青铜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四足的。盛行于商周时期,汉代仍流行一、24个在第一位: 鼎铛有耳、鼎铛玉石、鼎成龙去、鼎成龙升、鼎鼎大名 鼎鼎有名、鼎分三足、鼎湖龙去、鼎镬刀锯、鼎镬如饴 鼎鼐调和、鼎食鸣钟、鼎食鸣锺、鼎食钟鸣、鼎新革故 鼎鱼幕燕、鼎玉龟符、鼎折覆餗、鼎折餗覆、鼎足而居 鼎足而立、鼎足而三、鼎足三分、鼎足之势 二、23个在第二位: 尝鼎一脔、鼎鼎大名、鼎鼎有名、禁鼎一脔、九鼎不足为重 九鼎大吕、九鼎一丝、举鼎拔山、举鼎绝膑、扛鼎拔山 扛鼎抃牛、匡鼎解颐、列鼎而食、牛鼎烹鸡、问鼎轻重 问鼎中原、五鼎万钟、夏鼎商彝、彝鼎圭璋、折鼎覆餗 钟鼎人家、钟鼎山林、钟鼎之家 三、22个在第三位: 春秋鼎盛、大名鼎鼎、刀锯鼎镬、调和鼎鼐、革故鼎新 革旧鼎新、瓜分鼎峙、海内鼎沸、击钟鼎食、龙去鼎湖 幕燕鼎鱼、群情鼎沸、人声鼎沸、三分鼎立、三分鼎足 三足鼎立、笙歌鼎沸、四海鼎沸、一代鼎臣、钟鸣鼎列 钟鸣鼎食、钟鸣鼎重 四、16个在第四位: 拔山举鼎、拔山扛鼎、大名鼎鼎、负衡据鼎、击钟陈鼎 力能扛鼎、鸣钟列鼎、鸣钟食鼎、染指于鼎、三牲五鼎 商彝夏鼎、商彝周鼎、言重九鼎、一言九鼎、鱼游沸鼎 重裀列鼎
2023-07-02 23:42:0811

司母戊鼎为什么闻名于世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又担心日本人的掠夺,便把鼎又埋了起来。直到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才又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因鼎大得可以做马槽,又俗称“马槽鼎”。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工艺精巧。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俗称虎咬人头纹。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中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在商朝和西周时期达到了高峰,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一时。在当时,鼎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所谓“藏礼于器”,青铜鼎作为重要的礼器成为了祭器,用以祭天祀祖,缅怀先祖功绩。而古代人相信灵魂不死,所以贵族死后又常常用鼎来随葬。   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很显然,这么巨大的鼎,并非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制作的。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在什么观念的支配下来制作这一器物的,它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据学者称之所以称此鼎为“司母戊鼎”,是因为其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三个铭文。据说“司母戊”的“司”应是“后”,即“后母戊”。郭沫若本人后来也承认是自己翻译错误,因为这几个字是刻在鼎的内腹壁上的,“司”应该反过来看,而反过来看就是“后”了,不过虽然如此,现在人们还是沿用了郭沫若最初的翻译。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妇妌,庙号为“戊”,是其亲生子为祭祀她而铸,故名“后母戊”是法定王位继承人也就是储君之母。关于闻名于世的原因,一、表现了殷商时期青铜文化的顶峰;二、是国之象征,代表政权和社稷,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如,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三、鼎其实是一件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四、象征着礼,是商王祭祀其母的纪念器物。
2023-07-02 23:42:431

鼎已经有多少年历史了?

公元前500-公元前3000年
2023-07-02 23:42:513

楚王问鼎真正用意是什么

“楚王问鼎”一事出自《史记·楚世家》。晋楚城濮之战后,楚转而向东发展。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楚国再次强盛。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王孙满说:“统治天下重在德,而不在鼎。”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楚庄王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周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楚庄王只好退出周疆。但是,楚国北上争霸的行为并未中止。对“楚王问鼎”,学术界存有争论。有兴趣者可参阅顾铁符《楚庄王问鼎质疑》(载《夕阳刍稿》,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 古文: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再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史记》 西周时,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公羊传》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这个“楚子问鼎”的典故,显示了楚庄王觊觎周室之意。《晋书61王敦传》因而也云:“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问鼎”成了“篡夺”的替代词。 楚王问鼎也叫楚子问鼎。由楚王问鼎也引申出一些词汇,如问鼎中原。
2023-07-02 23:43:004

西周时天子,诸侯,大夫,平民的衣食住行有什么规定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2023-07-02 23:43:361

中国古代的鼎是什么意思?

鼎,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是古代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鼎”(炊器)被后世认为是所有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器具。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2023-07-02 23:43:445

古代用来祭祀的动物

古代用来祭祀的动物 牛代表勤奋,羊代表祥和,猪代表富足。 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鱼兔野味也用于祭祀,但不属“牺牲”之列。祭祀也有用人的,但人本身不叫“牺牲”,古书只说“用人”,不说“人牲”。 古代用于祭祀的谷物是什么 黍稷 学名为黍(Panicum miliaceum L.),禾本科(Gramineae)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粳者古称稷、穄,现称稷子、糜子;糯者古称黍,现称黍子、粘糜子或黄粟。一种早熟、耐旱的粮食和饲料作物。黍稷的播种时间因栽培地区而异,有晚春播、夏初播和麦茬播之分。播种过早,气温低、日照长,使营养体繁茂、分孽增加,旱熟黍稷受鸟害,播种过晚则气温高,日照短,植株变矮,分孽少、分枝成穗少、穗小粒少、产量不高。中国黍稷的品种资源极为丰富,有食味极佳的糯性型别、一小穗两花结实的双粒品种、千粒重 9克以上的特大粒种、皮壳率在10%以下的薄壳型别等。黍稷子粒还是家禽的精饲料。 古代用于祭祀的是什么牲口或是物品 天子祭器「九鼎八簋」——九鼎所盛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这种种亦称「大牢」;而诸侯祭器则只能七鼎六簋,大夫、士则依次递减。 贵族官宦讲究列鼎而食,鼎的多少表明食者的身份和地位。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正式的宴会,依照每个人的不同的身份,上饭上菜还有许多讲究。普通老百姓吃饭一觞一豆,置于案上自食。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 列鼎通常为单数。 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 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 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这是一些网上资料,希望帮到你! 古代用来祭祀的东西完了以后都怎么处理呀? 古代一直到近代,用来祭祀的东西用完了后,“猪头三牲”当然抢了吃掉,(在南方流传的俗语“触祭”,“抢羹饭”就来自此)。蜡烛等下次再用。 我小时候还见过“祭祀”这个场面。古代祭祀的方法 1、古代的祭祀方法有献食、玉帛、用人、用血这四种。 2、献食 食物民以食为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抱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 在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为最。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鱼兔野味也用于祭祀,但不属“牺牲”之列。 3、玉帛 神讲究衣着饰物,祭品中少不了玉帛。《左传》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墨子·尚同》云:“其事鬼神也,圭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玉帛包括各种玉制礼器和皮帛,这是食物之外最常用的祭祀手段,玉在祭祀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周礼》里有记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之说!玉是贵族佩带的宝物。在缺少金银饰品的古代,玉是十分名贵的。佩玉,成为贵族特有的标志,在汉代有君子玉不去身之说,有用玉作符节、印信,十分贵重。玉的礼仪制度在这时候空前发展!人们把玉视为美好的代名词,连想象中天神的居处也称为玉台。帛,是丝织物的总称,是贵族用于御寒蔽体的生活资料。古代普通人仅能以葛麻为衣,《左传》记述的卫文公也不过以帛作冠,帛在古代是极为珍贵的。正因为玉帛的稀罕与贵重,古人祭祀时以玉帛为祭品。 4、用人 人以人做祭品祭献神灵,古书称“用人”,后世称“人祭”。人祭,不仅在原始宗教中有过,而且在往后发展阶段的宗教中也有过,这是宗教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人祭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的价值不能体现。战争中的俘虏,女性可以供人玩弄,儿童可能被收养入族,而成年男子都被杀祭神灵。 人做为祭品的另一现象是为男神提供美女。人祭中还有以童男童女祭神灵的现象。以童年人体作祭品,一是由于童体肉嫩,二是基于神仙喜欢儿童,儿童天真无邪,纯洁无瑕,这正与仙家凌空御风、长生不老的追求相关联。 5、用血 血,是一种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灵魂的,血能维持人或动物的生命,一旦失血,就意味着受伤甚至于死亡,好像血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作祭品的血有人血,也有牲血。佤族有猎人头作祭品的习俗,猎头的血迹就有神秘的意义,猎头血掺以灰烬和谷种播进地里,认为这样能促进谷物的生长。锡伯族祭祀地神时,就把杀猪后的猪血洒在地里。一些彝族人祭地时,以鸡毛醮血沾在象征土地神的树枝上。 古代关于祭祀的问题?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物件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周礼》、《礼记》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经书进行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是祭祖日。祭祖也是汉人宣告自己为炎黄子孙最直接的方式。 祭祀就是按著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请它帮助人们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受人钱财,替人消灾”,人们把这一人间的通则加于神灵身上,便成为祭祀的心理动因。所以,祭祀从本质上说,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是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 大千世界,祭礼繁杂。环境和民族的不同,构成了各具风格的祭祀文化。纵观中国历代各民族的祭祀,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它吸引我们探骊得珠。 祭祀的物件 祭祀的物件就是神灵,神灵的产生是有其发展过程的。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们思维简单,富于幻想, 祭祀女娲 对于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惧。天上的风云变幻、日月执行,地上的山石树木、飞禽走兽,都被视为有神灵主宰,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这些神灵既哺育了人类成长,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人类感激这些神灵,同时也对它们产生了畏惧,因而对这众多的神灵顶礼膜拜,求其降福免灾。人类对自身的生老病死、幻觉梦境,也是难以理解的。古代先民相信,人死后其灵魂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人的灵魂能与生者在梦中交流,并可以作祟于生者,使其生病或遭灾。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万物有灵形成多神崇拜,也使人们的祭祀物件繁多。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周礼·春官》记载,周代最高神职“大宗伯”就“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儒教的祭祀物件分为天神、人鬼和地祇。儒教百神,组成像人间官僚系统那样的等级体系。每个神的品级、爵位,一般说来,是由儒者规定的,并载入国家祀典。平素,它们依照规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诸侯的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时,则依品级配享、从祀于天坛之上。不入祀典的,被称为“淫祀”。“以共皇天、上帝、社稷、寝庙、山林、名川之祀”。[1]“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2]祭祀物件按等级和分类如图: 天神 地祇 人鬼 昊天上帝 皇地祇 文宣王孔子 五帝: 黄帝 炎帝 颛顼 少昊 太昊 神州 四配: 孟子、颜回、曾参、子思 日、月 社、稷 十哲: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 五星: 岁星 荧惑星 镇星 太白星 辰星 五岳: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七十二先贤 二十八宿: 青龙 朱雀 白虎 玄武 四渎、四镇、海 二十一先儒 司命 山林 武成王姜太公 风师、雨师 名川 韩信 十二辰 宗庙祖先 七十二将 门、户、灶、行、中溜 城隍、关帝、文昌、妈祖 其他宗教里的天界神灵主要有天神、日神、月神、星神、雷神、雨神和风云诸神。地界神灵主要有社神、山神、水神、石神、火神及动植物诸神,它们源于大地,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人界神灵种类繁多,主要有祖先神、圣贤神,行业神、起居器物神等等,它们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享受了最多的祭品。 祭品的种类 祭祀神灵,是以献出礼品为代价的。人们对神灵的归顺,可以跪拜叩头,可以焚香燃纸,但对神灵来说最实惠的祭祀方式还是献上祭品。人有七情六欲,神灵也是如此。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理应舍得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祭献,以博得神灵的欢心。但人的喜好不一,不同的神灵也各有自己的口味,所以祭品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献食 食物民以食为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 在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为最。在原始采集和狩猎时代,肉食是人们拼着性命猎来的。当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时,肉食仍极为宝贵。孟子构想的理想生活,就以70岁能吃上肉为重要标准,弟子拜师的礼物也不过是两束肉乾,可见肉食的难得。正因为如此,肉食成为献给神灵的主要祭品。 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鱼兔野味也用于祭祀,但不属“牺牲”之列。祭祀也有用人的,但人本身不叫“牺牲”,古书只说“用人”,不说“人牲”。 作为祭品的食物除“牺牲”外,还有粮食五谷,称“粢盛”。鲜嫩的果品蔬菜在民间祭祀中也是常用的祭品,《诗经》中屡屡提及;佛教传入中国后,“斋祭”中果品更丰。另外,酒也是祭祀神灵的常用祭品。 (2)玉帛 神讲究衣着饰物,祭品中少不了玉帛。《左传》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墨子·尚同》云:“其事鬼神也,圭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玉帛包括各种玉制礼器和皮帛,这是食物之外最常用的祭祀手段,玉在祭祀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周礼》里有记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之说!玉是贵族佩带的宝物。在缺少金银饰品的古代,玉是十分名贵的。佩玉,成为贵族特有的标志,在汉代有君子玉不去身之说,有用玉作符节、印信,十分贵重。玉的礼仪制度在这时候空前发展!人们把玉视为美好的代名词,连想象中天神的居处也称为玉台。帛,是丝织物的总称,是贵族用于御寒蔽体的生活资料。古代普通人仅能以葛麻为衣,《左传》记述的卫文公也不过以帛作冠,帛在古代是极为珍贵的。正因为玉帛的稀罕与贵重,古人祭祀时以玉帛为祭品。 (3)用人 人以人做祭品祭献神灵,古书称“用人”,后世称“人祭”。人祭,不仅在原始宗教中有过,而且在往 活人祭祀 后发展阶段的宗教中也有过,这是宗教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人祭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的价值不能体现。战争中的俘虏,女性可以供人玩弄,儿童可能被收养入族,而成年男子都被杀祭神灵。商代的人祭之风炽盛,其用人之多,手段之残,不仅有大量卜辞记述,而且有考古遗迹证明。人祭的形式有火烧、水溺、活埋、刺喉沥血和砍头,甚至于把人剁成肉,蒸为肉羹。春秋时代的人祭现象虽不象商代那样触目惊心,残不忍睹,但也并不罕见。《左传·昭公十年》载:鲁国季平子“用人于亳社”,《昭公十一年》也记述 “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雎之社”。《史记·秦本纪》说秦穆公“将以晋君祠上帝”,《陈涉世家》也称:“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人做为祭品的另一现象是为男神提供美女。当青铜时代的厮杀开始后,妇女由于体力上的缺欠,失去了母系氏族时期的尊位,渐次沦为男性的奴隶,其生产、生殖能力也被贬到次要地位。相反,女性的美迎合男性统治者的需要被片面强调起来,面目姣好的女奴成为 *** 的牺牲品。为了满足想象中的神灵贪恋女色的欲望,产生了以美女为祭品的习俗。不论杀死、活埋、淹死,都是以美色娱神的表现。名义上是让她们的灵魂去做神灵的妻妾,实际上是供神灵玩弄。古籍载,秦灵公时曾经用公主妻河,而战国时魏国邺地“河伯娶亲”的闹剧更是有力的证明。 人祭中还有以童男童女祭神灵的现象。以童年人体作祭品,一是由于童体肉嫩,二是基于神仙喜欢儿童,儿童天真无邪,纯洁无瑕,这正与仙家凌空御风、长生不老的追求相关联。 (4)血 血,是一种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灵魂的,血能维持人或动物的生命,一旦失血,就意味着受伤甚至于死亡,好像血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作祭品的血有人血,也有牲血。佤族有猎人头作祭品的习俗,猎头的血迹就有神秘的意义,猎头血掺以灰烬和谷种播进地里,认为这样能促进谷物的生长。锡伯族祭祀地神时,就把杀猪后的猪血洒在地里。一些彝族人祭地时,以鸡毛醮血沾在象征土地神的树枝上。 祭品的处理方式 祭品如此丰厚,对于不同的祭品,古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1)燔烧 祭天神使用。西周以前关于天的观念还不明确,在各种天体神灵中,日神最受重视。甲骨文有“出入日,岁三牛”的记载,可见当时每天都要举行迎接日神和恭送日神的仪式,且有在仪式上杀牛和杀羊以作牺牲的事情。周代开始,对天的崇拜从自然崇拜中突出出来,朝迎夕送日神之礼不再举行,“祭天之礼,兼及三望(日、月、星)”,即将日神视为天帝的属神,祭天时兼及之。祭天的方法,据《礼记·祭法》所说,是“燔柴于泰坛”。实际上,除天帝、日神之外,祭祀天上其他神灵也用此法,《周礼·春官》中有“以实柴祀日月星晨”之说。“实柴”是指将牲玉等品加于柴上。在古人看来,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达之,燔祭时烟气升腾,直达高空,容易被天神接受。 (2)灌注 祭地神使用。《周礼·大宗伯》说:“以血祭祭社稷”。血祭的方法,据清人金鹗在《求古录·燔柴瘗埋考》中解释:“血祭,盖以滴血于地,如郁鬯(酒)之灌地也。”可见灌祭就是把用来祭祀地神的血和酒灌注于地,血、酒很快就渗透到地下,人们认为这样可以达之于神。 《礼记·郊特牲》载:“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臭”指香气,周人降神以香气为主,所以献神之前先灌鬯酒,用香气浓郁的郁香草调和鬯酒,香气就能随着灌地通达于黄泉。灌鬯用的勺以圭璋为柄 ,是为了发挥玉的润洁之气。 (3)瘗埋 就是挖坑将祭品埋没,祭山神和地神使用。《山海经》中储存著丰富的山神崇拜资料,如《南次二经》之首:“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祭祀),毛(牺牲)用一璧瘗,糈(祭祀所用谷类)用稌。”《北山经》之首:“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圭,瘗而不糈。”在《山海经》所列各种山神的祭法中,瘗埋占绝大多数。祭地神时除将血、酒灌注于地,其他祭品则要挖坑瘗埋。《礼记·郊特牲》孔颖达疏:“地示在下,非瘗埋不足以达之。”也就是说,只有将祭品埋于地下,地神才会知道人们正在祭祀他,才能接受祭品。 (4)沉没 祭水神使用。《竹书纪年》、《帝王世纪》等书中有帝尧沉璧于洛水以祭洛神的记载,这可能出于传说。但甲骨文提供的材料是确凿可信的。甲骨中有这样的记载: “求年于河,尞三牢,沉三牛,俎牢。”考究其字形,“沉”字正是把牛或羊沉入川中的象形。而且,用人祭河神的记载在甲骨文中也有所见。如“丁已卜,其尞于河,牢,沉嬖,”“辛丑卜,于河妾”。嬖、妾就是作为牺牲的女子,将其沉入河中祭神,这实际上就是后世所说的“河伯娶妇”。周代以后,沉祭仍很盛行。《周礼·大宗伯》谓:“以狸沉祭山川林泽。”郑玄注释说:“祭山林曰埋,川泽曰沉。”《仪礼·觐礼》也说:“祭川,沉。”水神居住在水下,将祭品沉入水中,容易被水神接受。 (5)悬投 祭山神使用。“悬(县)”又叫“升”,就是把物品悬挂起来礼神。《仪礼·觐礼》说:“祭山丘陵,升。”《尔雅·释天》也说:“祭山曰庪县。”《山海经·中山经》记祭祀“自甘枣之山至于鼓镫之山”诸山神的礼仪是“毛太牢之具,县以吉玉”,即将祭品用玉悬挂起来。“投”就是将祭品投放于山中地上。《山海经·北次二经》记祭祀“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诸山神的礼仪是“毛用一雄鸡、彘、瘗,有一璧一珪,投而不糈”,即将祭祀用的璧和玉投掷远处,而不陈列祭具。 古代用于祭祀的是什么牲口或是物品有“天子九鼎,诸 猪牛羊,叫做“牺牲” 鼎,就是用来煮肉的;樽,是一种酒器 中国古代用来祭祀北方的玉器是什么 中国古代,是个很笼统的概念,具体是什么朝代,需要确定清楚。 以商周时期来说,祭祀北方,用的是玉璧,那是玉璧的材质,多为岫巖玉。当时是农耕社会,农业的收成关乎国家安危。而北方,视为苦寒灾害的方位,璧,除了完美还有躲避的意思。 祈祷风调雨顺,避开灾难。 巨石阵在古代是祭祀的吗 巨石阵(stonehenge)由巨大的石头组成,每块约重50吨。它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另外,其中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 古代祭祀的种类有那些? 主要有以下几种: 1.献食 食物民以食为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 在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为最。在原始采集和狩猎时代,肉食是人们拼着性命猎 来的。当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时,肉食仍极为宝贵。孟子构想的理想生活,就以70岁能吃上肉为重要标准,弟子拜师的礼物也不过是两束肉乾,可见肉食的难得。正因为如此,肉食成为献给神灵的主要祭品。 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鱼兔野味也用于祭祀,但不属“牺牲”之列。祭祀也有用人的,但人本身不叫“牺牲”,古书只说“用人”,不说“人牲”。 作为祭品的食物除“牺牲”外,还有粮食五谷,称“粢盛”。鲜嫩的果品蔬菜在民间祭祀中也是常用的祭品,《诗经》中屡屡提及;佛教传入中国后,“斋祭”中果品更丰。另外,酒也是祭祀神灵的常用祭品。 2.玉帛 神讲究衣着饰物,祭品中少不了玉帛。《左传》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墨子·尚同》云:“其事鬼神也,圭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玉帛包括各种玉制礼器和皮帛,这是食物之外最常用的祭祀手段,玉在祭祀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周礼》里有记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之说!玉是贵族佩带的宝物。在缺少金银饰品的古代,玉是十分名贵的。佩玉,成为贵族特有的标志,在汉代有君子玉不去身之说,有用玉作符节、印信,十分贵重。玉的礼仪制度在这时候空前发展!人们把玉视为美好的代名词,连想象中天神的居处也称为玉台。帛,是丝织物的总称,是贵族用于御寒蔽体的生活资料。古代普通人仅能以葛麻为衣,《左传》记述的卫文公也不过以帛作冠,帛在古代是极为珍贵的。正因为玉帛的稀罕与贵重,古人祭祀时以玉帛为祭品。 3.用人 人以人做祭品祭献神灵,古书称“用人”,后世称“人祭”。人祭,不仅在原始宗教中有过,而且在往 后发展阶段的宗教中也有过,这是宗教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人祭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的价值不能体现。战争中的俘虏,女性可以供人玩弄,儿童可能被收养入族,而成年男子都被杀祭神灵。商代的人祭之风炽盛,其用人之多,手段之残,不仅有大量卜辞记述,而且有考古遗迹证明。人祭的形式有火烧、水溺、活埋、刺喉沥血和砍头,甚至于把人剁成肉,蒸为肉羹。春秋时代的人祭现象虽不象商代那样触目惊心,残不忍睹,但也并不罕见。《左传·昭公十年》载:鲁国季平子“用人于亳社”,《昭公十一年》也记述 “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雎之社”。《史记·秦本纪》说秦穆公“将以晋君祠上帝”,《陈涉世家》也称:“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人做为祭品的另一现象是为男神提供美女。当青铜时代的厮杀开始后,妇女由于体力上的缺欠,失去了母系氏族时期的尊位,渐次沦为男性的奴隶,其生产、生殖能力也被贬到次要地位。相反,女性的美迎合男性统治者的需要被片面强调起来,面目姣好的女奴成为 *** 的牺牲品。为了满足想象中的神灵贪恋女色的欲望,产生了以美女为祭品的习俗。不论杀死、活埋、淹死,都是以美色娱神的表现。名义上是让她们的灵魂去做神灵的妻妾,实际上是供神灵玩弄。古籍载,秦灵公时曾经用公主妻河,而战国时魏国邺地“河伯娶亲”的闹剧更是有力的证明。 人祭中还有以童男童女祭神灵的现象。以童年人体作祭品,一是由于童体肉嫩,二是基于神仙喜欢儿童,儿童天真无邪,纯洁无瑕,这正与仙家凌空御风、长生不老的追求相关联。 4.血 血,是一种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灵魂的,血能维持人或动物的生命,一旦失血,就意味着受伤甚至于死亡,好像血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作祭品的血有人血,也有牲血。佤族有猎人头作祭品的习俗,猎头的血迹就有神秘的意义,猎头血掺以灰烬和谷种播进地里,认为这样能促进谷物的生长。锡伯族祭祀地神时,就把杀猪后的猪血洒在地里。一些彝族人祭地时,以鸡毛醮血沾在象征土地神的树枝上。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物件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周礼》、《礼记》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经书进行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是祭祖日。祭祖也是汉人宣告自己为炎黄子孙最直接的方式。 祭祀,从内容上包括场地、仪式、祭文(祝祷、词)、祭品等内容。 仪式:有祭礼、祭典; 节日:有祭典、祭日、庙会; 物件:祭亡灵、祭天地、祭神灵(神和世界万物),有祭祖、祭烈士、祭死难者; 手段:有活祭、牲祭,包括活人祭; 祭品,祭祀用品包括活人、动物和其他祭品; 根据仪式大小分类,有官方祭典(公祭)、民间祭祀活动包括家祭,有祭饭(祭席)、祭食; 设施和用具,有祭祀建筑、祭祀用具、祭品。 祭祀形式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发生著变化,近几年新兴的网上祭祀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并且在国家民政部的倡导下,正在被人们广泛采用。有人预测,未来网上祭祀将成为人们主要的祭祀活动之一。
2023-07-02 23:43:571

古代用的鼎具体是干什么用的

盛装食物、祭祀祖先用的
2023-07-02 23:44:079

大禹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禹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那么大禹的主要事件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大禹的主要事件,希望能帮到你。   大禹的主要事件1:禹铸九鼎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到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在那里大会 天下 诸侯,献上玉帛前来朝见的诸侯竟达万名之众。为纪念这次盛会,“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班固《汉书郊祀志》)。即接受九州牧守所贡的青铜,铸造九鼎。事先将全国各地山川奇异之物画成图形,然后分别刻于鼎身。   九鼎的铸造,历来有多种 传说 。最先泰帝(太昊)制一神鼎,取一统之义;黄帝作宝鼎三,象征天地人;而禹铸九鼎,划“九州”,是禹作为天下共主、确立政权的象征或标志。九鼎被置于宫门之外,借以显示夏王成了九州之主,实现了天下统一。后来九鼎还被神化为获得“天命”之所在,成为统治阶级的权力象征。夺九鼎,也就成了后世帝王们有意识的一种战争行为了。在夏商周三代,“九鼎”被视为国之神器,其至尊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甚至超过了首都的地位。因为首都可以择地另迁,鼎失去了,就不可再得。如商汤灭夏,“鼎迁于商”,就是夏王朝灭亡和商王朝建立最合法的标志。周武王伐殷而得九鼎,也标志着周人取得政权的合法性,鼎成了王朝政权的象征。自周始,青铜鼎是专门用来炊煮、盛放祭祀用的胙肉的,其神圣可知。周礼还规定,君臣依等级拥有不同数量的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不可逾越,逾越即为罪恶。春秋后期,随着周王室力量的衰落,强大的诸侯对九鼎便产生了觊觎之心。野心勃勃的楚庄王曾带兵来到周朝都城洛邑,向周定王的使节询问九鼎之轻重大小。“问鼎”遂成为夺取天下的代名词。   到了战国后期,周王室已是奄奄一息,秦齐等大国为了争夺九鼎,不惜兵戎相见。周灭亡前后,据传九鼎沉没于泗水渊底。以后秦始皇出巡过彭城时,派人下水打捞,未能如愿。作为权力象征的九鼎,也从此在 历史 上销声匿迹,不知所终了。   大禹的主要事件2:涂山之会   禹继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则,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以刑罚来惩办。传说西部与禹同族的有扈氏,好战而不服禹。禹采取一边用兵征服,一边用德政教化的策略,使有扈氏最终臣服于禹。东南地区古称“九夷”,即九个较大的部落。禹为加强对其统治,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 文化 和礼教,受到当地百姓的尊敬和礼遇。   禹时代,共进行了两场具有 决定 意义的战争:即与共工(共工是一部落名,与颛顼、帝喾争夺帝位的是前期的部落首领)和三苗的战争。 共工氏在大禹之前治水失败了,他怀着嫉妒的心肠,不愿看到大禹治水 成功 ,便千方百计地将洪水引向大禹所在的治水工地——空桑山(今山东曲阜)。空桑山被淹没后,治水工程只好暂时停了下来。 当时,涂山氏拥有强大的 军事 力量,在中原各方国中势力最强。皋陶为涂山氏首领,禹任命皋陶为刑官,并娶了涂山氏的女娇为妻,两族结成了牢固的 政治 联盟,对大禹治水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禹即帝位后,皋陶、伯益迭为首辅,涂山氏成了夏后氏最倚重的力量。为了进一步获得妻族的支持,大禹便携同女娇,在涂山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大会夏、夷诸多邦国或部落首领,准备与共工决一死战,历史上称之为“涂山之会”。   据《左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记》云:“夏之兴也以涂山”。原来众多部落的首领,到此时,已大都转化?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他们前来参加大会,对禹朝贡,成为王朝统治下的诸侯。正是涂山之会,确立了禹的天下共主地位,也奠定了天下一统的基础和格局。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会议开始后,当时有个叫汪芒氏方国的部落首领防风氏,被共工收买了,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有意怠慢大禹的 命令 。大禹当机立断,在会上杀了防风氏,并曝尸三天,以儆效尤。《国语鲁语》记载:“防风氏后至,杀而激之。”   从这里可以看出大禹的权力和专制。   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副其实的国王了。这使得与会的所有方国之君深感震惊,他们只得对禹行臣服的礼节。那些没有参加朝会的氏族部落领袖听说此事,也纷纷向夏王朝进贡称臣。共工很快被大禹打败,最终被祝融杀死。   涂山大会,大禹论功行赏,对有功者封赏,对作恶者惩处,众人咸服。又任命皋陶为相,封女娇为后妃。把启留在涂山氏国培养,继续寻求妻族的支持。大禹起自民间,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他以富民为本,时时巡访各地,了解民情,查访贤能之士。把钟、鼓、磬、铎分别挂于厅前,发出告示:教我以道者击鼓,谕我以义者击钟,告我以事者振铎,对我述说困难者击磬,有告状者摇铎。   诏命初下,天下贤士闻风而至。 一切准备妥当,大禹便发动了对三苗的最后战争。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夏禹的王权得到了加强。
2023-07-02 23:45:301

二里头出土最早夏代青铜鼎,会是大禹铸造九鼎的「 ”山寨版”吗?

大禹雕像 二里头出土的夏代「 ”方格纹铜鼎” 「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夏德衰,鼎迁于殷;殷德衰,鼎迁于周;周德衰,鼎迁于秦。”(《汉书u30fb郊祀志》) 中国历史上,器型沉雄厚实,饕餮纹饰神秘的青铜鼎,一向是王权至高无上象征,被誉为青铜时代的礼器领袖和国之重器。 而在汉语中,早已被赋予「 ”显赫”、「 ”尊贵”、「 ”盛大”、「 ”诚信”等含义的大名鼎鼎、三国鼎立、一言九鼎、定鼎中原等成语词汇,无不彰显着鼎文化曾经的一段鼎盛和辉煌。 一、大禹铸九鼎的由来和传说。 鼎最早是史前时期华夏先人最常见的炊器,基本上为陶土烧制。 相传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即将大功告成之际,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令九州州牧贡铜,收九州之铜铸成九鼎,并将各地山川奇异之物刻于鼎身。以九鼎象征九州,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此后,象征天下一统的九鼎遂成中国的代名词。 由于有了禹铸九鼎九州一统的象征含义,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逐渐升华为传国重器。 到了公元前21世纪大禹儿子启开创的夏代,青铜鼎逐渐发展成为最重要的礼器,成为国家政权、王权至上的象征,该传统甚至承袭了数千年。鼎在则国盛,国灭则鼎迁,由此反复易手,争夺不已。 大禹铸造九鼎,很可能在历史上由来已久、真实存在过。因为西周初期的文献便有「 ”九鼎”的详细记载。 「 ”乃命南宫百达、史佚迁九鼎三巫。” (《逸周书u30fb克殷篇》) 在其后出现的古代典籍《左传》,第一次把九鼎和夏朝联系在了一起。 「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左传u30fb宣公三年》) 再往后的《史记》、《汉书》也把大禹与铸九鼎联系在了一起。 「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上帝鬼神。”(《史记·封禅书》) 夏商周三代,九鼎一直是王朝统一天下的标志,是王朝至高无上的象征。定鼎,即标志国家建立和国都所在。 「 ”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义士犹或非之。”(《左传u30fb桓公二年》) 铸有「 ”成周”(洛邑)金文字样的成周鼎 夏商周三代在用鼎礼仪制度上,存在一脉相承的密切关系。到了西周,则以列鼎制度彰显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东周以来,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从西周时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为自诸侯出,自卿大夫出,进而陪臣执国命。反映在用鼎制度上便是贵族阶层对鼎制的逐级僭越,此种僭礼行为最终导致整个用鼎礼制的彻底崩溃。 史书记载,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之际,九鼎已不知下落。 「 ”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史记》) 上古时代祭祀场景 天子九鼎 二、九鼎形状究竟是圆的还是方的? 01 方鼎说可能更占上风。 根据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相继出土的文物实锤表明,鼎在中国的历史极为悠久,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上古时代,之后延续使用数千年。 鼎最早是生活用具,多为圆形陶鼎,后来出现青铜圆鼎,成为祭祀先祖、国家象征之礼器后,鼎的形状由圆变方,规矩方正。 古人推崇「 ”天圆地方”理念,可见代表九州大地的「 ”九鼎”应该以方形为主。要知道,在距今3800年前的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已多次出现陶方鼎。 二里头出土的夏代陶鼎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方鼎是一个模范,二里头人是东亚大陆第一个掌握了复合范法铸造青铜器工艺群体,而这件陶方鼎就是二里头用来铸造青铜鼎的内模范。这件陶方鼎折射出的一个信息就是,二里头时代应该有很多这样的方鼎,只是限于发掘范围至今还未找到。由于方鼎比圆顶鼎的规格要高,如果九鼎存在,那它必然更多是方鼎。 考虑到在祭祀等礼仪上商承夏制,二里头出土的毫不起眼的小小夏代陶方鼎,无疑是后世司母戊青铜大方鼎等的老祖宗。 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青铜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逾832公斤,是至今国内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重器。 02 大鼎有圆有方说,可能更有历史文献依据。据《史记· 楚世家》 记载,九鼎由3件圆鼎、 6件方鼎组成。圆鼎和方鼎的同时出现,在理论上可能性更大。当时夏朝初期的青铜礼器制度正属于形成过渡期,也就是说鼎的形状正由圆形向方型转变过渡,出现「 ”九鼎”方圆相间、参杂出现既有时代背景,也有渐变可能。 从距今3800年的夏代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残存「 ”青铜器陶范”内壁判断,所铸铜器多为圆形,最大直径可达30厘米以上。二里头文化早期与大禹铸九鼎时间相隔200多年,很难说相互间不受影响。 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 ”龙纹陶范” 三、九鼎尺寸大小怎样,到底有多重? 大禹铸成的九鼎,其命运随着国运昌盛,争夺流转,起伏不定。 「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左传》) 西周攻克殷商都城朝哥之后,那九尊高大浑厚、庄严沉稳,象征着至高无上王权的九鼎,被胜利者的周人移放于成周城的明堂当中,寓意定鼎中原,统令天下。 「 ”成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史记·周本纪》) 东周时期诸侯大国兼并加剧,周边势力膨胀,争相打听、觊觎周王室的「 ”九鼎”的尺寸和重量,凸显其问鼎中原的勃勃雄心。 「 ”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次洛,使人问九鼎。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兵乃去。”(《史记·周本纪》)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 ”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可见,远在东周时期,九鼎因为国之重器,深藏深宫,秘而不宣,其尺寸大小和重量俨然成为天下诸侯感兴趣的谜团(有实力诸侯王想窃取、实力弱的诸侯王想仿制,显示自己受命于天,问鼎中原)。 商代早期的圆鼎 那么,群雄割据诸侯眼里的香饽饽——九鼎到底有多重呢? 《战国策》在首篇「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中就曾关注过这个热门话题。 彼时秦国想借口向东周索要九鼎,从而霸占地盘。战国七雄的齐国也是当仁不让。周臣颜率便出使齐国,答应如果齐国将秦军杀退就将九鼎送与齐国。事后齐国向东周索要九鼎,颜率却对齐王说:「 ”九鼎不像普通的物品,拿着就可以走,一个鼎就需要九万人才能抬动,九鼎就需兴师动众的九九八十一万人,当路过梁、楚两国时一定会被夺去。”齐王听罢打消了索取九鼎的非分想法。 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战国策》) 一个鼎居然要9万人才能抬动,这显然是后人臆想杜撰,荒谬不可相信。 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国攻占东周门户——韩国重镇宜阳后,秦武王引任鄙、孟贲一班勇士直入东周太庙明堂中欲窥九鼎。 秦武王欲取九鼎之一的「 ”雍鼎”,借口道:「 ”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 守鼎的官吏说:「 ”此武王定鼎于此,未曾移动,每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 史书记载,逞强好胜、有图霸天下野心的秦武王当着周赧王面子,任性举鼎结果不慎失手被砸断小腿致死,说明九鼎分量不轻。 「 ”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史记·赵世家》) 不难想象,要是九鼎有千钧之重,象商朝重达832公斤的司母戊鼎一般雄浑厚重,秦武王肯定是望而却步。而类似201公斤的大克鼎,估计勉强能举起来,但是还是有点吃力,最后撑不住就落了个「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的历史笑柄。 而史书记载秦始皇兴师动众千人「 ”泗水捞鼎”的典故,也从侧面印证九鼎分量着实不轻。 (始皇)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史记》) 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司母戊大方鼎 四、大禹铸造的九鼎与二里头出土的夏代「 ”方格纹铜鼎”有无关联? 1975年,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夏代「 ”方格纹铜鼎”,轰动考古界,第一次在实物上为夏代九鼎的考证提供了具体样式和尺寸依据。 夏代「 ”方格纹铜鼎”,造型和纹饰风格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制一脉相承,但材质却是当时罕见的贵金属一一青铜。二里头遗址青铜鼎的出现,无疑是王权礼制萌生的象征。 这件罕见的3800年前铜鼎,圆腹、平底、锥状三足,沿上铸二环形立耳,腹饰不规整的方格纹。与后世出土的精美复杂大鼎相比,其看上去着实有些稚拙,纹饰也略显简单朴素。但它却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鼎,号称「 ”华夏第一鼎”。 二里头方格纹铜鼎的惊世献身,等于九鼎在铸造上上已有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考古发掘证明,仰部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出现了铜器。龙山时代考古发现的铜器或冷铜、铸铜遗物更多,但主要限于小件工具、饰品。 从夏代开始,华夏的青铜冶炼技术开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夏商周更被称为中国的「 ”青铜时代”,到了3800年前的二里头文化时期,二里头遗址不仅发现了若干前所未有的青铜器,还发掘了大规模的青铜治铸作坊和大量与青铜治铸有关的遗物。 在二里头遗址官营作坊区南侧,发现有面积1.5万-2万平方米的青铜器铸造作坊,使用时间从二里头文化早期至末期,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 二里头出土的陶鼎 二里头出土的铜斝 发现与青铜冶铸有关的器物有陶范、石范、坩埚、炉壁、炼渣、铜矿石、铅片、木炭和小件铜器。数量最多的是陶范,多为铸造后废弃的破碎外范,其内表光洁,有的还刻有兽面纹等花纹。 二里头遗址迄今已经发现铜器200多件,包括容器、兵器、乐器、礼器和工具等, 出土的礼器有鼎、爵、觚、斝、盉;兵器有戈、戚、箭;工贝有凿、锛、锥、钻等,两外还有铜铃、铜饰牌等,这些器物的工艺复杂,有的用了复合范法浇铸,还有分铸、接铸等技术,凸显了二里头青铜冶铸技术的领先地位。 有专家据此预测,当时的夏人能够制造出更大更复杂的青铜器,可能躲藏在迄今尚未找到的未知神秘大墓之中。 从治铸技术来看,「 ”龙山末期至夏初可能已使用复合陶范铸造礼器和容器类器件”。所以夏代初期完全可以制造青铜鼎,也就是说大禹铸造九鼎在技术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因为早在此前,已有黄帝铸造铜鼎记载。可能形状也应该是圆形陶鼎类似的青铜圆鼎,与二里头的「 ”方格纹圆形铜鼎”器型相似,不排除影响到了大禹铸造九鼎的形状。 「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 (《史记u30fb封禅书》) 那么,世人关注的九鼎最终那去了呢? 霍小姐大胆推测,由于九鼎单体分量重,数量多,最有可能被在秦末的农民起义战争中,被不信奉「 ”国之重器、礼器之首”这一套传统礼教的、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军将领攻占秦都咸阳后当战利品掳掠而去,因搬运不便,融化铸造钱币、打制兵器,从此湮灭、消失在滚滚的历史尘埃之中。 参考书籍:《史纪》、《战国策》、《何以中国》、《左传》等 《天工开物》描述的冶炼铸铜场景 二里头出土的夏代乳钉纹铜爵 二里头出土的浅绿松石铜牌饰 二里头夏都博物馆
2023-07-02 23:45:371

鼎制度体现了西周什么制度?

宗法制,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至一鼎。
2023-07-02 23:45:465

古代九鼎的重量

你搬不动就是了
2023-07-02 23:46:158

《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鼎”是古代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严格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本段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周王对不同阶层用鼎的数量有严格的规定,这一规定说明西周时期等级制度森严,周王严格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
2023-07-02 23:46:391

九鼎的来历

据《春秋左传》记载,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九州指冀州(河北、山西、辽宁)、衮州(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处)、青州(山东、辽宁一部分)、徐州(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扬州(淮河以南,东南至大海)、荆州(湖北南部、贵州、广西)、豫州(河南、湖北北部)、梁州(陕西南部、四川、云南、贵州北部)、雍州(陕西、甘肃、新疆、青海、西藏)。 九鼎,是我国青铜器时代的代表作。它的铸造工艺,标志着中国历史已结束了荒蛮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历史上虽有众多有关九鼎的记载,但是,早在两千多年前,它就不知隐身何处了。 《墨子·耕注》说:“九鼎既成,迁于三国。”三国指夏、商、周三朝。意即九鼎铸成之后,曾经流传了夏、商、周三个朝代。据此,我们可以推断:九鼎在历史上确有其物。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势力日益强大,他野心勃勃,意欲取代周王而定天下。一日,周定王派人为他举行欢迎之礼,典礼之中,楚王公然蔑视周王,“问鼎大小轻重”,当即将欢迎他的周王使节吓出一身冷汗。楚王灭周的野心暴露无遗。从此,人们把争夺政权称之为“问鼎”。 几经沧桑,九鼎下落不明。在司马迁的《史记》曾有记载: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25年 ,周赧王死后,秦穆公把九鼎从周王朝都城雒邑掠到秦国都城。 但东汉史学家班固却反对司马迁的说法。班固在所著《汉书》中说,周显王四十二年公元前327年 ,九鼎沉没于彭城今江苏徐州 泗水之中,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迟迟找不到九鼎,总觉得心存遗憾,在南巡时,曾派数千人在泗水中打捞,但一无所获。 到了清代,历史学家王先谦对九鼎的去向作了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观点。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祀志》中提出:由于周朝末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逐鹿中原,九鼎成为群雄争夺的焦点,为了息事宁人,周王不得不毁鼎铸钱,对外则诡称不知去向,免得各路诸侯兵刃相向,兴师问罪。 毫无疑问,九鼎作为镇国之宝,确实存在过,并曾经流传两千余年。但是,九鼎是否仍然存在、存在何处,至今仍是埋藏于众多中国人心里的一个谜???
2023-07-02 23:46:495

大禹铸造的九鼎今何在?传承到周朝的九鼎哪去了?

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又铸九鼎。这不仅表明我国青铜铸造技术是十分高超的,而且还可以看到大禹是违反了部落联盟的传统,建立了家天下的国家,因为天子九鼎,九鼎是王权的象征。后人将争夺政权称为问鼎,建立政权称为定鼎,就是因为三代以来,九鼎一直被视为王权象征的缘故。 根据《左传》鲁宣公三年记载,夏朝初年,令九州州牧贡铜,铸造九鼎,事先将全国各地山川奇异之物画成图形,然后分别刻于鼎身。九鼎铸成后,陈列于宫门之外,使人们一看便知道所往之处有哪些鬼神精怪,以避凶就吉。据说此举深得上天的赞美,因而夏朝获得了天帝的保佑。九鼎一出世,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其实,透过神话因素,就不难看出它的政治价值。夏以九州之铜铸成九鼎,再以九鼎象征九州,无非是要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实现了天下一统。此后,九鼎便成了三代传国之宝。传说夏亡之后,鼎迁于商,商亡之后,鼎迁于周,表明天命之所归。 春秋时期,随着王室力量的衰落,强大的诸侯对九鼎便产生了觊觎之心,而由楚国首先发难。《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前606),楚庄王带兵攻打陆浑之戎,路经洛邑,特意摆开阵势,显示武力。周定王连忙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咄咄逼人,劈头就问九鼎大小轻重如何。王孙满冷冷地说:在德不在鼎!接着又不紧下慢地回顾了九鼎转手的历史,并说如果本质美好光明,鼎虽小而犹重,反之,虽大犹轻。他进而指出: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碰了一鼻子灰,只好作罢。这也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来历。 到了战国后期,周王室已是奄奄一息。据《战国策·东周策》所载,周显王时期,秦国兴兵临周,企图夺取九鼎。周求救于齐,迫使秦国退兵。但强秦岂肯善罢甘休,后来秦昭王终于灭掉了东周。 围绕着九鼎,有两个问题后人至今难以弄明白,一是大禹是否铸鼎,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相连,即九鼎的最后下落。 上引《左传》说九鼎铸于夏之方有德之时,而《史记》把铸鼎的时间略有提前,说成是虞夏之盛之时,并明方大禹是收了九牧之金而铸九鼎的,本意是象征九州。《墨子》说鼎铸于夏后启时。上述说法大体相近,得到了后代许多人的赞同,基本上认为鼎是大禹所铸,时间在夏朝建立的时候。 怀疑者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没有从周室夺到九鼎,相反关于九鼎失踪的传闻倒是有鼻子有眼。汉灭秦,也没有见到鼎。刘邦登位时,秦王子婴交出的只有皇帝玺。《战国策》说周得九鼎时,每一只鼎要有九万人来搬运,九只鼎要有八十一万人来运输,这可能吗?近代古史辨派学者认为《战国策》多夸大之辞,禹铸九鼎是不可能的事实。 也有学者根据当代的考古发掘,认为在夏代以前的一些原始社会遗址中,已经出土过铜器和青铜器。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学术界公认是属夏王朝时期的,曾出土铜爵、铜凿等各式形状的铜器,并且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坩埚片、铜渣和陶范,证明夏人是完全有能力制造铜器的。至少从技术层面而言,禹铸九鼎是可能的。仅凭古史传说中的一些缺陷而否认禹铸九鼎,恐怕也不见得是绝对有力。 传承到周朝的九鼎哪里去了? 一些学者发现《史记》中的说法前后不统一。周、秦二本纪都说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在周赧王死后,终于取九鼎入秦。《秦始皇本纪》说九鼎在迁往咸阳的途中,有一鼎被大风刮到今江苏的泗水中。据此,除一鼎外,八鼎有可能被搜刮到了秦国宫殿中,应当失于秦亡之后。唐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也说: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然他将秦昭王取九鼎的时间较《史记》本文提前了41年。《史记·封禅书》又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那么九鼎早在东周末年便已遗失,与秦无关。后来,《汉书·郊祀志》也是兼收两说,但又说周显王之四十二年(前327)……鼎沦没于泗水彭城下。以后秦始皇出巡路过彭城(今江苏徐州)时,派了上千人泅水打捞,结果如同竹篮打水,未能如愿。这说明九鼎并未入秦,至少有一鼎是不知去向。 到了清朝,全祖望、沈钦韩等学者对上述传统说法公开表示怀疑,并作了新的探索。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祀志》中除引用全、沈二家之说外,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其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一)周人为防止大国觊觎,加上经济困难,采取了毁鼎铸钱的下策;对外则诡称丢失,不知去向。(二)史载秦灭周取鼎,为时人揣度之辞,并非事实。(三)秦人谬传九鼎沉入泗水,秦始皇也受到愚弄。这些说法足以发人深思,但未必即为至论。 九鼎既然被周人视为天命之所在,也就只能与社稷共存亡,岂有因大国觊觎而自行销毁之理?况且九鼎铸于夏初,器形不会太大,楚庄王就曾以鄙夷的口吻说: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史记·楚世家》)可见九鼎之重,只存在于传统的神秘观念之中,而不是实物本身的价值。东周统治者能为少量之铜而毁鼎铸钱、甘心自隳天命吗? 细审古籍中有关记载,对九鼎遗失的时间和地点虽然说法不一,但并无已被销毁的材料。因此,我们有理由寄希望于考古工作的进展。九鼎如失于东周灭亡之前,那么埋没于关东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失于秦末,那么埋没于关中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要是项羽破秦后载归彭城,那倒极有可能沦没于泗水彭城下,但与《汉书》记载的年代又相距甚远。如能将这些问题考辨清楚,对于寻找九鼎的下落,也许不无裨益。 九鼎的文物价值和象征意义是不可估量的,九鼎作为王权象征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但它却是我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相信九鼎一旦重见天日,必然会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2023-07-02 23:47:041

古代的鼎是用来干嘛的?

一种礼器
2023-07-02 23:47:157

古代的鼎都有什么用途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2023-07-02 23:47:568

鼎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作用

鼎是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早在70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用陶土制作的炊器——陶鼎,这一时期的鼎均为圆形,下设三足以支撑器腹,腹下加柴以烹煮食物。到了奴隶社会,人类进入青铜时代,出现了以青铜为原料制作的青铜鼎。其形状有圆有方,圆鼎三足,方鼎四足。《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解释: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由于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炊具,并有站立平稳等特点,其地位便获得了提升,就有了浓厚的政治意义。作为华丽考究的青铜器铸造,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资源,通常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能力完成,鼎成为贵族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相传夏禹治水有功,被拥戴为王,九州各部落领袖纷纷把他们的青铜献给夏禹。夏禹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九座大鼎,用来象征九州。夏商周三朝,九鼎是代代相传的国之重器,鼎也就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商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维系其政治体制,不遗余力地进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鼎便成为祭祀上天和祖先的礼器。 自古以来,遇有政权变更、重大事件、盛大节日等,常习惯以定鼎、立鼎、赠鼎等活动形式来表达人们和平统一、团结发展的美好愿望。 直至当今,2001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中央人民政府曾赠给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宝鼎”,鼎总重量约13吨,寓意13亿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共同奋斗,共谋发展,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2023-07-02 23:48:507

周朝时祭祀皇帝用几个鼎

九鼎。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2023-07-02 23:49:051

中国古代最为看重的权力信物,问鼎为何意味“谋篡天下?

古代中国,由“和氏璧”精雕而成的“金镶玉玺”,代表了执掌皇权的合法性。金镶玉玺的“传国玉玺”上面刻得清清楚楚:“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然而,“传国玉玺”的权威性起于秦汉之后。在此之前,王室、诸侯最看重的“权力信物”是什么呢?答案是“鼎”。东汉学者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意思是讲,鼎其实就是厨房里的东西,是古代烹饪的一种厨具。它类似于现在的“套锅”,要么炖煮,要么盛肉。大大小小,形制不同。既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比如周鼎,大约分三大类:“镬鼎”、“升鼎”和“羞鼎”。镬鼎,体形硕大,很多没有盖,这是用来煮生肉的。升鼎,也叫“正鼎”,是盛熟肉的。羞鼎,则是盛放佐料,和升鼎配套使用,它还有个别名叫“陪鼎”。这些铜锅,为什么从厨房跑上大殿了呢?这还得从两个大人物说起,一位是黄帝,另一位是大禹。传说,黄帝曾取首山之金,铸造了三尊大鼎,分别铸了“天、地、人”纹饰,以作祭祀之用。而大禹在接过黄帝衣钵后,则扩充三鼎为九鼎,进一步赋予了鼎不同寻常的意义。《史记封禅书》曰:“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讲的就是造九鼎的经过。意思是,大禹在治水以后,划神州大地为九州。分别是:冀州(河北、山西、辽宁)、衮州(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处)、青州(山东、辽宁一部分)、徐州(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扬州(淮河以南,东南至大海)、荆州(湖北南部、贵州、广西)、豫州(河南、湖北北部)、梁州(陕西南部、四川、云南、贵州北部)、雍州(陕西、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他为了在每个州都立一个扶正祛邪的纪念物,于是搜集天下铜,铸成九鼎,每一个鼎代表一个州。他在每件鼎上都刻着助人行善的神和害人伤民的鬼等各种各样的形象,目的是让世人都牢记这些形象,从而可以辨识世间的一切好与坏、善与恶,让每个人都以此为德行的标准,行事做人。而“九鼎”就此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为天子所有。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迂于商都毫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后来,周成王在洛邑建造新都,又将九鼎安置在洛邑。这表明,只有王室才有权拥有和使用鼎,鼎由此发生了功能的转变。由于鼎是国家政权的神圣象征,所以,一般是不能随便过问的。这种重器、神器的转移,就意味着权力的转移。《墨子》中说:“九鼎既成,迁于三国。”这里的“三国”,指夏、商、周三朝。迁鼎也就意味着朝代的更替。此后,商代、西周分封诸侯,国君在保有九鼎的同时,也将青铜重器作为权力的象征赐给他们,诸侯又铸重器赐给他的下属,这就是所谓“分器”。为此,在秦以前,青铜重器就是主人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而保住或夺取这些重器,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政治斗争和交易。不过,与一般的青铜器相比,鼎显得尤为尊贵。比如,在商代的墓葬中,已见到是否用鼎和用鼎之多寡的等级现象,平民小墓是见不到鼎的。而到了西周,用鼎又形成了一套更完整的制度。用鼎常常都是成组使用,号称“列鼎”,《公羊传》中说:“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这是对用鼎的数目的规定。鼎还和簋(音gu读“鬼”)配合使用,鼎是用来盛肉的,配奇数,簋是用来盛饭的,配偶数,每一等级配制中,簋比鼎的数目少一个,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如此等等。甚至,列鼎而食时,鼎里盛肉的顺序和类别也有具体规矩。史载,天子的第一鼎盛牛,以下盛羊、猪、鱼、肉脯、肠胃、肤、鲜鱼、鲜腊。诸侯的鼎内则去后二味。卿大夫的第一鼎盛羊,士仅有猪、鱼、腊。用鼎的规格,实质就是权力的规格。窥伺这些国之重宝,说到底就是对权力的觊觎。《左传》中就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公元前606年,号称“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羽翼丰满,为了讨伐外族入侵,他带兵跑到洛阳,在周朝天子直辖的领地检阅军队。周朝王室随即派王孙满亲往犒劳,想不到,口无遮拦的楚庄王居然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又生气又害怕,他非常艺术地回答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显然,“天子九鼎”是犯忌讳的话题,楚庄王此时“问鼎”,显然别有用心,是对周王室权力的挑战,试图夺取周室江山的野心表露无疑。所以,后来“问鼎”便成了颠覆政权、谋篡天下的代名词。到西周末年,随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奴隶制度开始“礼崩乐坏”,包括鼎在内的青铜礼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诸侯们的“谮越”行为日益普遍,大夫越级用诸侯制也是司空见惯,甚至诸侯们用的礼器也比天子所用还要豪华,数量还多。而等到秦朝,随着“和氏璧”制成的传国玉玺横空出世,鼎的象征意义也开始慢慢地消失。不过,饱含文化意味的“鼎”却传承了下来,“鼎”字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比如人们常常说的: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此外,鼎还有一个作用被传承下来,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作为曾经旌功记绩的礼器,鼎在今天依然发挥了旌表千秋的作用。比如,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而2014年12月13日,中国首个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鼎”揭幕,以铭刻历史,“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2023-07-02 23:49:141

权威的象征,古代的鼎都有什么用途?

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盛行于商周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青铜鼎是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如果说鼎覆了,就意味着政权的灭亡和国家的崩溃。 自从青铜鼎出现后,鼎就是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象征,鼎是王权的象征、国家之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随着道教、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礼器。 鼎在风水中的作用,鼎有可起“藏风聚气”、“辟凶煞”的作用。易经六十四卦,卦爻为,巽,上离下木,木上有火,五行属木。卦辞曰:“鼎,元吉,亨”意思是只要是所占问到鼎卦的,便是很吉力、吉祥、大顺之意。起初是帝王在祭祀时用来装盛进贡给上天贡品的器物,后来就演变成为庙宇正门用来调节磁场的神器,现在民间一般将它放置于厅堂之中。 正东方和西北方掌管着长子和主人的位置(也等于董事长和经理)。如果这两个方位不好的话,会影响到头部和手足方面的健康,也会影响到运势。但无法对这个方位进行变动的话,最好能摆放上开光鼎来镇住这个位置。东南角也是八卦上的财位,掌握着财运。摆放已经开光鼎可起到藏风纳气,镇财位的效果。鼎代表诚信和威严。所以摆放在正门也是昭示着一个诚信的象征,树立形象。 如果身后是玄武位是窗或池塘,意为背无靠山,做事不顺,无贵人相助。摆放开光大鼎可起到玄武的作用,化解格局的不利。 其实,鼎在风水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仅是以上这些内容,风水师们忽视了鼎的原有意义,鼎是权利的象征,是地位的代表,如一言九鼎就是指皇帝金口玉言,是俗话说的君无戏言。普通人说的一诺千金和皇帝说的一言九鼎就不可同日而语,一诺千金是做人的一种诚信,是一种品质;而一言九鼎是关乎国家大局和社会前途,所以皇帝是不能乱说话的。 问鼎天下、问鼎中原,意思相当于是要争夺天下执政权利,所以鼎又是代表天下、代表政权、代表皇权的代名词。鼎在中国人的心中无疑是举足轻重的,是最高权利的象征。 谁要拥有了政权有了皇权,他有享受食九鼎之仪的尊贵,就是九五之尊的天子皇帝,同时他有分封官爵的权利,也具有赏赐大臣鼎的恩典,在这里所有的权利分配,无不与鼎产生紧密的关系。 所以鼎是中国权利的象征,是传统权利和传统历史文化的缩影。综上所述,鼎就是权利的象征,是特殊意义的官贵福禄,是地位,是福气。 所以鼎在风水中的最大用处,还是要还原到权利来,鼎是摧官摧贵的的重要法器,是晋升必须的风水用品,是风水师不可缺的镇物法器。
2023-07-02 23:49:238

鼎的资料

萨达萨洒洒洒洒洒洒洒洒
2023-07-02 23:5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