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柚不是西游
-
太湖中的洞庭西山、洞庭东山,是碧螺春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最早的产茶历史,文献记载见于唐代陆羽的《茶经》。碧螺春的前身是产于西山水月坞的水月茶,又称小青茶。据《太平清话》载:“洞庭山小青坞出茶,唐宋入贡,下有水月寺,即贡茶院也。”现存于水月寺刻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的“水月禅寺中兴记”碑,刻有多首名人题咏水月寺的诗,其中就有宋代文学家苏舜钦题诗:“水月开山大业年,朝廷敕额至今存。万株松覆青云坞,千树梨开白云园。无碍泉香夸绝品,小青茶熟占魁元。当时饭圣高阳女,永作伽蓝护法门。” 至明末清初,水月茶俗称为“吓煞人香”。成书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陆延灿的《续茶经》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山而细,味甚甘香,俗呼吓煞人香。”
据《太湖备考》等史志记载,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月,康熙帝南巡至浙江回京,途经苏州,江苏巡抚宋荦以洞庭“吓煞人香”茶进献,康熙饮后大加赞赏,因其茶“清汤碧绿,外形如螺,采制早春”,赐名为“碧螺春”,自此,碧螺春每年进贡,名扬天下。民国初,碧螺春绿茶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时西山缥缈山庄经销的碧螺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获优等奖,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近年,有外地茶叶按碧螺春方法炒制,也名之以“四川碧螺春”、“贵州碧螺春”、“浙江碧螺春”等,外形虽与洞庭(山)碧螺春相似,但因土壤及气候条件的差异,品质远较洞庭(山)碧螺春差,一作对比即可区分。为保护消费者利益,2003年起实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只有产自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和东山镇的碧螺春绿茶,才能称为“洞庭(山)碧螺春”,零售产品包装上均贴有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标志,并可通过网络验证。
洞庭(山)碧螺春的品级与采制时间关系极大,可称一日数品。采制于清明前,称“明前”,为上品;采制于谷雨前,称“雨前”,质量略逊于明前,但仍属佳品。谷雨后气温高,茶叶生长快,葺毛少,体形粗大,只能称为“炒青”。难得遇到温暖的早春,采得春分之前的“分前”碧螺春,则尤为名贵,为数十年难得的珍品。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带去了东山西坞村和西山梅益村(包山坞)的“分前”碧螺春,与会者饮后,都赞不绝口;1971年周恩来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签订“上海公报”时,送给基辛格的礼物,也是洞庭碧螺春。
洞庭(山)碧螺春采制的人工量极大,成本高,是真正的“功夫茶”。所用嫩芽是初展的一芽一叶(俗称“一旗一枪”),长1~1.5厘米,宽不能超过1厘米,每斤成茶平均要5~6万个头,从采、拣、制、炒,约需6~8个人工。嫩芽叶背后有茸毛,新鲜时不明显,制成后始显露,品质越好茸毛越多,是为洞庭(山)碧螺春的一大特色。制作过程极繁,操作技术要求很高。从采摘到鲜叶拣剔,上锅后的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前后经过6道基本工序,始成碧螺春。其间火候强弱的控制是关键性的,往往上品嫩芽,因火功、炒制技术上的缺陷,便成下乘碧螺春。制成后的洞庭(山)碧螺春香气浓郁纯正,外形具有“纤细多毫,卷曲呈螺,嫩香持久,滋味鲜醇,回味甘甜”的特色。
饮洞庭(山)碧螺春,须杯中先注开水,后投茶叶,皆沉杯中不浮,然后茶叶徐徐展开,显天然芽叶本色。若先将碧螺春入杯而后注水,则茶叶上的葺毛受冲击而浮起,使茶水混而味亦逊。品尝高级碧螺春颇有情趣。品茶时,采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先冲开水后放茶。当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时杯中葺毛翻飞,清香袭人。茶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清香、馥郁、回甘,真是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贮藏方法十分讲究。传统的贮藏方法是纸包茶叶,袋装块状石灰,茶、灰间隔置缸中,加盖密封吸湿贮藏。随着科学的发展,近年来亦有采用三层塑料保鲜袋包装,分层紧扎,隔绝空气,放在10℃以下冷藏箱或电冰箱内贮藏,久贮年余,其色、香、味犹如新茶,鲜醇爽口。碧螺春不仅是名茶,亦可烹成“碧螺虾仁”等名菜,色、香、味俱佳。
碧螺春的传说
传说在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美丽、勤劳、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东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小伙子,名叫阿祥,打鱼为生,两人相爱着。但不久灾难来临,太湖中出现了一条恶龙,作恶多端,扬言要碧螺姑娘作它的妻子,如不答应,便兴风作浪,让人民不得安宁。阿祥得知此事后,便决心为民除害,他手持鱼叉潜入湖底,与恶龙搏斗,最后终将恶龙杀死,但阿祥也因流血过多而昏迷过去。碧螺姑娘将阿祥抬到家中,亲自照料,但不见转好。碧螺姑娘为了抢救阿祥便上山寻找草药。在山顶见有一株小茶树,虽是早春,已发新芽,她用嘴逐一含着每片新芽,以体温促其生长,芽叶很快长大了,她采下几片嫩叶泡水后给阿祥喝下,阿祥果然顿觉精神一振,病情逐渐好转。于是碧螺姑娘把小茶树上的芽叶全部采下,用薄纸包好紧贴胸前,使茶叶慢慢暖干,然后搓揉,泡茶给阿祥喝。阿祥喝了这种茶水后,身体很快康复,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然而碧螺姑娘却一天天憔悴下去,原因是姑娘的元气全凝聚在茶叶上了,最后姑娘带着甜蜜幸福的微笑,倒在阿祥怀里,再也没有醒过来。阿祥悲痛欲绝,他把姑娘埋在洞庭山上,从此山上的茶树越长越旺,品质格外优良。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乡亲们便把这种名贵的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后来有 “从来佳茗似佳人”来形容女子也正是因为如此。
- cl
-
太湖中的洞庭西山、洞庭东山,是碧螺春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最早的产茶历史,文献记载见于唐代陆羽的《茶经》。碧螺春的前身是产于西山水月坞的水月茶,又称小青茶。据《太平清话》载:“洞庭山小青坞出茶,唐宋入贡,下有水月寺,即贡茶院也。”现存于水月寺刻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的“水月禅寺中兴记”碑,刻有多首名人题咏水月寺的诗,其中就有宋代文学家苏舜钦题诗:“水月开山大业年,朝廷敕额至今存。万株松覆青云坞,千树梨开白云园。无碍泉香夸绝品,小青茶熟占魁元。当时饭圣高阳女,永作伽蓝护法门。” 至明末清初,水月茶俗称为“吓煞人香”。成书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陆延灿的《续茶经》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山而细,味甚甘香,俗呼吓煞人香。”
据《太湖备考》等史志记载,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月,康熙帝南巡至浙江回京,途经苏州,江苏巡抚宋荦以洞庭“吓煞人香”茶进献,康熙饮后大加赞赏,因其茶“清汤碧绿,外形如螺,采制早春”,赐名为“碧螺春”,自此,碧螺春每年进贡,名扬天下。民国初,碧螺春绿茶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时西山缥缈山庄经销的碧螺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获优等奖,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近年,有外地茶叶按碧螺春方法炒制,也名之以“四川碧螺春”、“贵州碧螺春”、“浙江碧螺春”等,外形虽与洞庭(山)碧螺春相似,但因土壤及气候条件的差异,品质远较洞庭(山)碧螺春差,一作对比即可区分。为保护消费者利益,2003年起实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只有产自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和东山镇的碧螺春绿茶,才能称为“洞庭(山)碧螺春”,零售产品包装上均贴有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标志,并可通过网络验证。
洞庭(山)碧螺春的品级与采制时间关系极大,可称一日数品。采制于清明前,称“明前”,为上品;采制于谷雨前,称“雨前”,质量略逊于明前,但仍属佳品。谷雨后气温高,茶叶生长快,葺毛少,体形粗大,只能称为“炒青”。难得遇到温暖的早春,采得春分之前的“分前”碧螺春,则尤为名贵,为数十年难得的珍品。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带去了东山西坞村和西山梅益村(包山坞)的“分前”碧螺春,与会者饮后,都赞不绝口;1971年周恩来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签订“上海公报”时,送给基辛格的礼物,也是洞庭碧螺春。
洞庭(山)碧螺春采制的人工量极大,成本高,是真正的“功夫茶”。所用嫩芽是初展的一芽一叶(俗称“一旗一枪”),长1~1.5厘米,宽不能超过1厘米,每斤成茶平均要5~6万个头,从采、拣、制、炒,约需6~8个人工。嫩芽叶背后有茸毛,新鲜时不明显,制成后始显露,品质越好茸毛越多,是为洞庭(山)碧螺春的一大特色。制作过程极繁,操作技术要求很高。从采摘到鲜叶拣剔,上锅后的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前后经过6道基本工序,始成碧螺春。其间火候强弱的控制是关键性的,往往上品嫩芽,因火功、炒制技术上的缺陷,便成下乘碧螺春。制成后的洞庭(山)碧螺春香气浓郁纯正,外形具有“纤细多毫,卷曲呈螺,嫩香持久,滋味鲜醇,回味甘甜”的特色。
饮洞庭(山)碧螺春,须杯中先注开水,后投茶叶,皆沉杯中不浮,然后茶叶徐徐展开,显天然芽叶本色。若先将碧螺春入杯而后注水,则茶叶上的葺毛受冲击而浮起,使茶水混而味亦逊。品尝高级碧螺春颇有情趣。品茶时,采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先冲开水后放茶。当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时杯中葺毛翻飞,清香袭人。茶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清香、馥郁、回甘,真是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贮藏方法十分讲究。传统的贮藏方法是纸包茶叶,袋装块状石灰,茶、灰间隔置缸中,加盖密封吸湿贮藏。随着科学的发展,近年来亦有采用三层塑料保鲜袋包装,分层紧扎,隔绝空气,放在10℃以下冷藏箱或电冰箱内贮藏,久贮年余,其色、香、味犹如新茶,鲜醇爽口。碧螺春不仅是名茶,亦可烹成“碧螺虾仁”等名菜,色、香、味俱佳。
碧螺春的传说
传说在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美丽、勤劳、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东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小伙子,名叫阿祥,打鱼为生,两人相爱着。但不久灾难来临,太湖中出现了一条恶龙,作恶多端,扬言要碧螺姑娘作它的妻子,如不答应,便兴风作浪,让人民不得安宁。阿祥得知此事后,便决心为民除害,他手持鱼叉潜入湖底,与恶龙搏斗,最后终将恶龙杀死,但阿祥也因流血过多而昏迷过去。碧螺姑娘将阿祥抬到家中,亲自照料,但不见转好。碧螺姑娘为了抢救阿祥便上山寻找草药。在山顶见有一株小茶树,虽是早春,已发新芽,她用嘴逐一含着每片新芽,以体温促其生长,芽叶很快长大了,她采下几片嫩叶泡水后给阿祥喝下,阿祥果然顿觉精神一振,病情逐渐好转。于是碧螺姑娘把小茶树上的芽叶全部采下,用薄纸包好紧贴胸前,使茶叶慢慢暖干,然后搓揉,泡茶给阿祥喝。阿祥喝了这种茶水后,身体很快康复,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然而碧螺姑娘却一天天憔悴下去,原因是姑娘的元气全凝聚在茶叶上了,最后姑娘带着甜蜜幸福的微笑,倒在阿祥怀里,再也没有醒过来。阿祥悲痛欲绝,他把姑娘埋在洞庭山上,从此山上的茶树越长越旺,品质格外优良。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乡亲们便把这种名贵的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后来有 “从来佳茗似佳人”来形容女子也正是因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