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有云溪
-
自唐明皇诏改黟山为黄山以来,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闻名的黄山日渐引起世人的注目,许多僧侣雅士、达官显贵慕名趋之。
遗憾的是,由于黄山远离封建政权统治中心,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海陆不通,舟车隔绝”、“自石壁外无路,于岩窦外无宫”,即使有黄山“开山大师”之誉的明朝普门法师,其在“人字瀑”的瀑床上辟石作道的“罗汉级”,也只是令人生畏的鸟道,至今任历历在望。许多亲访者只能“一扣山径为止”,望峰兴叹,唐代诗人贾岛、杜荀鹤等也只到温泉里洗了个澡就走了。有志登揽者,也是排除万难、费尽周折。登上天都绝顶第一人—唐代诗僧道云感慨“盘空千万仞,险若上丹梯”;“问奇名山大川”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是“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清代黄肇敏在游记中对亲历阎王壁的险状曾描述道:“壁骑路中,我越壁不得过。视壁下,凿有足迹,须依痕方可停步,幸止三步,外则万丈深渊……遂令导者先过,用白布一匹,使执定其尾端,使从者拉之如栏状。固之,一手扶布,一手扪壁,次第而过。”
对于既向往“人间仙境”,又受不了“蛇行”、“猿挂”、“虎腾”之苦的阔人富翁,黄山“海马”的结局了他们这个矛盾。清人麟庆解释:“海马乃土人至善于登者。”这就是说,“海马”是人不是马,是以背作鞍、驮着阔人在险峻的山崖上攀缘而谋生的贫苦山民。黄山终年云海起伏,“谁信天地间,竟有山头海”说的就是云海,黄山第一部山志《黄海》,正是由于这些山民背着阔人在云海缭绕的山峰间攀爬,所以得了“海马”这个蔑称。
有志者登揽尚觉艰难,那么,对于让人当马骑的“海马”而言,自承受的艰辛和风险更是不言而喻。曾任清代户部尚书的歙县人曹振镛游黄山时,骑着“海马”登山揽胜,曾心有余悸地写下这下的诗句:“崖悬壁削猿猴愁,死生由命悉负之”(《海马驹行》)。清代袁牧来游黄山后,也曾赋诗曰:“惯负游人绝顶行,托孤寄命由他去。”这些诗句正是黄山海马的血泪结晶。
而今,黄山的开发建设日臻完善,三条索道横贯东南北,“天堑变通途”;十余万级“有惊无险”的蹬道翻山越岭下游古,是五百里黄山“畅通无阻”,“海马”早已成为黄山历史名词,然而这一切,不得不归功于黄山的建设者们,正是他们的血汗,凝成黄山开发建设的座座丰碑。
在黄山螯鱼峰峭壁上,镌有“大块文章”四个遒劲的大字,这是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山大学校长的邹鲁(1885-1954)先生于1937年下游览黄山时所题。经过此地的游客每枚驻足品赏、或合影留念。至于其义,大多不甚了了,即使有些黄山导游,介绍时也只是望文生义。
其实,“大块文章”出自唐朝大诗人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意指大自然锦绣般美好的景色。清朝黄景仁(《砚铭》中有:“梅山苍苍,大块文章,兽纽头,篆鸟迹,中空无物,何止容卿辈数十。”若将“大块”与“文章”分开来解释,“大块”有大自然、大地之意,《庄子齐物论》:“夫大块意气,其名为风,以自然之称也。”《文选·张华<答何劭>诗之二》:“洪钧陶万类,大块禀群生。”李善注:“大块,谓地也。”郭沫若《蜩螗集·提关山月画》:“大块无言是我师,陆离生动孰逾之”;“文章”可释为错杂的花纹与色彩(文,青赤相配:章,赤白相配),《墨子·非乐上》:“是故子墨子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后汉书·张衡传》:“文章焕以糜烂兮,美纷纭以从风。”李白诗:“文章辉五色,双在琼树栖。”徐迟《精神分析》:“可是这匹畜牲的身上,金舆错衡,黼黻文章。”邹鲁先生畅游黄山,惊叹黄山造化,“大块文章”正是赞美黄山美景的情感流露,而非现代常用的解释“用以称赞别人内容丰富的长篇文章”。
除鳌鱼峰壁“大块文章”外,邹鲁先生还在莲花峰顶题“突兀成苍穹”,在温泉西壁刻“东南邹鲁”,松谷庵则有四处,分可与溪中大石上,一为“驽马奔腾”,一为五言诗“种柏有余地,补种桃与梅”。移来数株桂,区老手自培。沈子娴园艺,花木满园栽。即此小庭苑,亦见规画才。黄山新面目,其此一山隈。邀朋共欣赏,行当年年来,一为七言诗“引流辟地佛堂前,我与黄山结一缘。殿建慈云环种柏,他年劲节看参天”,一为“听涛观瀑”四字隶书。邹鲁先生的黄山摩崖题刻,融书法、文学、情感于一炉,形成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为黄山增辉。
徽州钟灵毓秀、名山荟萃。名著者、当推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闻名的黄山和被清乾隆皇帝誉为“天下无双圣境,江南第一名山”的道教圣地白岳齐云山。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曾发出感慨:“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黄山白岳早就令“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大旅行家徐霞客魂牵梦萦,先后两次登临考察,发出“珠帘飞洒,齐为第一”(齐云山)、“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黄山)等赞誉,并在“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的游记文集----《徐霞客游记》中竭力描绘黄山白岳的优美景致,为行山白岳名扬海内外起了不少作用。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26年)正月二十六日,徐霞客首登白岳,时值严冬、白雪皑皑,满山玉树银花。他不畏险阻,“冒雪蹑冰”,夜卧“但闻树间冰响铮铮”,晨起,“诗满山冰花玉树,弥漫一色”。他在山上留住六日,在道人导引下,过双溪街,浏览了石桥岩、棋盘石、龙井、观音岩、楼上楼诸胜。农历二月初二,徐霞客“自白岳下山”,奔向黄山,在十天里,他游览了祥符寺、慈光寺、石笋矼、狮子林、光明顶及松谷庵等地。他“解衣赴汤池”、“汤深三尺,时凝寒未解,而汤气郁然,水泡池底汩汩起,气本香冽”;“过汤池,仰见一崖,中悬鸟道,两旁泉泻如练”,他就从人字瀑中间罗汉级“攀跻上”;他“持仗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至平天,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
二年后(公元1618年)的九月,正是秋高气爽、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季节,徐霞客再登齐云,察看了山间的丹霞地貌,畅游“珠帘”等胜迹,而后不忘再次登临黄山。这次在黄山游程四天,他从慈光寺登山,在文殊院,见“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峰。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他攀最高峰—莲花峰,登最险峰—天都峰。在天都峰,他发出“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的感叹,说明了徐霞客考察的严谨和经验的丰富。
黄山兼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娥眉之秀丽、庐山之瀑布、衡山之烟云、雁荡之巧石,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闻天下,这是大自然的馈赠;灿烂的徽州文化句许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人以精神洗礼,与藏学、敦煌学并称中国三大地方学的徽学为众多中外学者争相研究,这是祖先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正因为如此,黄山无可质疑地享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殊荣。此外,今日游人在感悟黄山之灵气,吸纳徽州文化之精华的同时,也为黄山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黄山连心锁。
无论天都峰鲫鱼背的绝险处,西海峡谷排云亭的深壑旁,还有始信峰顶、连理松的四围……只有悬有护栏铁链的地方,我们都能或多或少的寻觅的连心锁的芳踪。他们或大或小、或长或宽,或精致或粗糙,形态各异,色彩纷呈、每每令游人经不住驻足留观,有的合影留念,有的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所精心编织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连心锁最初是在天都峰顶落户。据说一对恋人游览黄山,历尽艰辛,携手攀上天都峰后,顿时产生一种互相依赖的甜蜜感,于是解下旅行包上的锁挂在铁索上,而后将要是跑向深谷,表示永结同心、爱情不渝。此后接踵而至的有情人竞相效仿,随着情洒黄山游客增多,以及美妙动人的故事深入人心,连心锁现今已遍及黄山各山道险隘,且内涵被有人不断延伸。
黄山连心锁也记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有对夫妻感情发生破裂,准备办理离婚手续前,相约到黄山八连心锁打开丢掉,当他们千里迢迢来到黄山,又一次登上天都峰打开那把锁时,谁也不愿意亲手把它抛入深谷,经过多次推让而抱头痛哭在一起,终于破镜重圆。还有一位姑娘,当他的爱人因公致残后,男方考虑到会影响女方的幸福,便要女方另找爱人;女方便不远千里,再到黄山,打开那把连心锁带回去,放在丈夫的身边,表明自己对爱情忠贞。……
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姜春云副委员长所说:连心锁寄托了一种美好的情感,表达了国家安定团结、家庭和睦幸福的愿望。连心锁为何惟独垂青黄山?这与“黄山自古云成海”不无关系。“谁信天地间,竟有山头海”,突兀峥嵘的天都峰、起伏翻滚的云海、自然会另依偎在山海间的恋人心潮澎湃,海誓山盟自不待言,同时激发出他们奇特的灵感,用一把锁锁住海誓山盟,用来表达他们永结同心的美好愿望。锁在民俗上翘好也具有吉祥如意、福寿康宁的含义,体现出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
中央电视台拍摄大型风光片《寻梦黄山》时,赵忠祥突然问正在锁连心锁的主持人胡慧中她的锁“十何寓意”,胡脱口而出:“这是一把几年我与黄山山水结百年之缘的连心锁,我太爱黄山了。”这自然又是一种对连心锁的诠释。更令人回味的是第三次中国—东盟高官政治磋商会议是所举行的别开生面的锁连心锁仪式。马来西亚外交部秘书长卡迪尔与我国现任外交部长唐家璇在西海排云亭共同索上一把重达2.5公斤的连心锁后饱含深情地说:“连心锁锁上之后,我们的心将与中国永远所在一起。”
介于连心锁内涵的托大,李鹏委员长视察黄山时曾指出:要精心设计,使连心锁更有纪念意义。随后,黄山连心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着手研制开发包括连心锁、友谊锁、长命锁、发财锁、如意锁等系列产品,并精心设计普及实用型和豪华收藏型连心锁,可嵌入庆旅游黄山彩照的情侣锁,播放连心锁歌曲的收藏纪念锁等产品。这样,连心锁除了悬挂在山道铁链上以作山盟海誓般纪念之外,还备有人携往天南地北永志黄山之行。
- 真可云
-
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 我不懂运营
-
丰子恺《黄山印象》
还有鲍文忠《新安江暖》
- 天涯
-
徐霞客
- meira
-
徐霞客,游记的具体名字我不记得了。
- 黑桃猪
-
自唐明皇诏改黟山为黄山以来,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闻名的黄山日渐引起世人的注目,许多僧侣雅士、达官显贵慕名趋之。
遗憾的是,由于黄山远离封建政权统治中心,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海陆不通,舟车隔绝”、“自石壁外无路,于岩窦外无宫”,即使有黄山“开山大师”之誉的明朝普门法师,其在“人字瀑”的瀑床上辟石作道的“罗汉级”,也只是令人生畏的鸟道,至今任历历在望。许多亲访者只能“一扣山径为止”,望峰兴叹,唐代诗人贾岛、杜荀鹤等也只到温泉里洗了个澡就走了。有志登揽者,也是排除万难、费尽周折。登上天都绝顶第一人—唐代诗僧道云感慨“盘空千万仞,险若上丹梯”;“问奇名山大川”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是“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清代黄肇敏在游记中对亲历阎王壁的险状曾描述道:“壁骑路中,我越壁不得过。视壁下,凿有足迹,须依痕方可停步,幸止三步,外则万丈深渊……遂令导者先过,用白布一匹,使执定其尾端,使从者拉之如栏状。固之,一手扶布,一手扪壁,次第而过。”
对于既向往“人间仙境”,又受不了“蛇行”、“猿挂”、“虎腾”之苦的阔人富翁,黄山“海马”的结局了他们这个矛盾。清人麟庆解释:“海马乃土人至善于登者。”这就是说,“海马”是人不是马,是以背作鞍、驮着阔人在险峻的山崖上攀缘而谋生的贫苦山民。黄山终年云海起伏,“谁信天地间,竟有山头海”说的就是云海,黄山第一部山志《黄海》,正是由于这些山民背着阔人在云海缭绕的山峰间攀爬,所以得了“海马”这个蔑称。
有志者登揽尚觉艰难,那么,对于让人当马骑的“海马”而言,自承受的艰辛和风险更是不言而喻。曾任清代户部尚书的歙县人曹振镛游黄山时,骑着“海马”登山揽胜,曾心有余悸地写下这下的诗句:“崖悬壁削猿猴愁,死生由命悉负之”(《海马驹行》)。清代袁牧来游黄山后,也曾赋诗曰:“惯负游人绝顶行,托孤寄命由他去。”这些诗句正是黄山海马的血泪结晶。
而今,黄山的开发建设日臻完善,三条索道横贯东南北,“天堑变通途”;十余万级“有惊无险”的蹬道翻山越岭下游古,是五百里黄山“畅通无阻”,“海马”早已成为黄山历史名词,然而这一切,不得不归功于黄山的建设者们,正是他们的血汗,凝成黄山开发建设的座座丰碑。
在黄山螯鱼峰峭壁上,镌有“大块文章”四个遒劲的大字,这是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山大学校长的邹鲁(1885-1954)先生于1937年下游览黄山时所题。经过此地的游客每枚驻足品赏、或合影留念。至于其义,大多不甚了了,即使有些黄山导游,介绍时也只是望文生义。
其实,“大块文章”出自唐朝大诗人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意指大自然锦绣般美好的景色。清朝黄景仁(《砚铭》中有:“梅山苍苍,大块文章,兽纽头,篆鸟迹,中空无物,何止容卿辈数十。”若将“大块”与“文章”分开来解释,“大块”有大自然、大地之意,《庄子齐物论》:“夫大块意气,其名为风,以自然之称也。”《文选·张华<答何劭>诗之二》:“洪钧陶万类,大块禀群生。”李善注:“大块,谓地也。”郭沫若《蜩螗集·提关山月画》:“大块无言是我师,陆离生动孰逾之”;“文章”可释为错杂的花纹与色彩(文,青赤相配:章,赤白相配),《墨子·非乐上》:“是故子墨子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后汉书·张衡传》:“文章焕以糜烂兮,美纷纭以从风。”李白诗:“文章辉五色,双在琼树栖。”徐迟《精神分析》:“可是这匹畜牲的身上,金舆错衡,黼黻文章。”邹鲁先生畅游黄山,惊叹黄山造化,“大块文章”正是赞美黄山美景的情感流露,而非现代常用的解释“用以称赞别人内容丰富的长篇文章”。
除鳌鱼峰壁“大块文章”外,邹鲁先生还在莲花峰顶题“突兀成苍穹”,在温泉西壁刻“东南邹鲁”,松谷庵则有四处,分可与溪中大石上,一为“驽马奔腾”,一为五言诗“种柏有余地,补种桃与梅”。移来数株桂,区老手自培。沈子娴园艺,花木满园栽。即此小庭苑,亦见规画才。黄山新面目,其此一山隈。邀朋共欣赏,行当年年来,一为七言诗“引流辟地佛堂前,我与黄山结一缘。殿建慈云环种柏,他年劲节看参天”,一为“听涛观瀑”四字隶书。邹鲁先生的黄山摩崖题刻,融书法、文学、情感于一炉,形成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为黄山增辉。
徽州钟灵毓秀、名山荟萃。名著者、当推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闻名的黄山和被清乾隆皇帝誉为“天下无双圣境,江南第一名山”的道教圣地白岳齐云山。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曾发出感慨:“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黄山白岳早就令“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大旅行家徐霞客魂牵梦萦,先后两次登临考察,发出“珠帘飞洒,齐为第一”(齐云山)、“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黄山)等赞誉,并在“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的游记文集----《徐霞客游记》中竭力描绘黄山白岳的优美景致,为行山白岳名扬海内外起了不少作用。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26年)正月二十六日,徐霞客首登白岳,时值严冬、白雪皑皑,满山玉树银花。他不畏险阻,“冒雪蹑冰”,夜卧“但闻树间冰响铮铮”,晨起,“诗满山冰花玉树,弥漫一色”。他在山上留住六日,在道人导引下,过双溪街,浏览了石桥岩、棋盘石、龙井、观音岩、楼上楼诸胜。农历二月初二,徐霞客“自白岳下山”,奔向黄山,在十天里,他游览了祥符寺、慈光寺、石笋矼、狮子林、光明顶及松谷庵等地。他“解衣赴汤池”、“汤深三尺,时凝寒未解,而汤气郁然,水泡池底汩汩起,气本香冽”;“过汤池,仰见一崖,中悬鸟道,两旁泉泻如练”,他就从人字瀑中间罗汉级“攀跻上”;他“持仗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至平天,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
二年后(公元1618年)的九月,正是秋高气爽、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季节,徐霞客再登齐云,察看了山间的丹霞地貌,畅游“珠帘”等胜迹,而后不忘再次登临黄山。这次在黄山游程四天,他从慈光寺登山,在文殊院,见“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峰。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他攀最高峰—莲花峰,登最险峰—天都峰。在天都峰,他发出“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的感叹,说明了徐霞客考察的严谨和经验的丰富。
黄山兼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娥眉之秀丽、庐山之瀑布、衡山之烟云、雁荡之巧石,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闻天下,这是大自然的馈赠;灿烂的徽州文化句许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人以精神洗礼,与藏学、敦煌学并称中国三大地方学的徽学为众多中外学者争相研究,这是祖先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正因为如此,黄山无可质疑地享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殊荣。此外,今日游人在感悟黄山之灵气,吸纳徽州文化之精华的同时,也为黄山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黄山连心锁。
无论天都峰鲫鱼背的绝险处,西海峡谷排云亭的深壑旁,还有始信峰顶、连理松的四围……只有悬有护栏铁链的地方,我们都能或多或少的寻觅的连心锁的芳踪。他们或大或小、或长或宽,或精致或粗糙,形态各异,色彩纷呈、每每令游人经不住驻足留观,有的合影留念,有的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所精心编织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连心锁最初是在天都峰顶落户。据说一对恋人游览黄山,历尽艰辛,携手攀上天都峰后,顿时产生一种互相依赖的甜蜜感,于是解下旅行包上的锁挂在铁索上,而后将要是跑向深谷,表示永结同心、爱情不渝。此后接踵而至的有情人竞相效仿,随着情洒黄山游客增多,以及美妙动人的故事深入人心,连心锁现今已遍及黄山各山道险隘,且内涵被有人不断延伸。
黄山连心锁也记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有对夫妻感情发生破裂,准备办理离婚手续前,相约到黄山八连心锁打开丢掉,当他们千里迢迢来到黄山,又一次登上天都峰打开那把锁时,谁也不愿意亲手把它抛入深谷,经过多次推让而抱头痛哭在一起,终于破镜重圆。还有一位姑娘,当他的爱人因公致残后,男方考虑到会影响女方的幸福,便要女方另找爱人;女方便不远千里,再到黄山,打开那把连心锁带回去,放在丈夫的身边,表明自己对爱情忠贞。……
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姜春云副委员长所说:连心锁寄托了一种美好的情感,表达了国家安定团结、家庭和睦幸福的愿望。连心锁为何惟独垂青黄山?这与“黄山自古云成海”不无关系。“谁信天地间,竟有山头海”,突兀峥嵘的天都峰、起伏翻滚的云海、自然会另依偎在山海间的恋人心潮澎湃,海誓山盟自不待言,同时激发出他们奇特的灵感,用一把锁锁住海誓山盟,用来表达他们永结同心的美好愿望。锁在民俗上翘好也具有吉祥如意、福寿康宁的含义,体现出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
中央电视台拍摄大型风光片《寻梦黄山》时,赵忠祥突然问正在锁连心锁的主持人胡慧中她的锁“十何寓意”,胡脱口而出:“这是一把几年我与黄山山水结百年之缘的连心锁,我太爱黄山了。”这自然又是一种对连心锁的诠释。更令人回味的是第三次中国—东盟高官政治磋商会议是所举行的别开生面的锁连心锁仪式。马来西亚外交部秘书长卡迪尔与我国现任外交部长唐家璇在西海排云亭共同索上一把重达2.5公斤的连心锁后饱含深情地说:“连心锁锁上之后,我们的心将与中国永远所在一起。”
介于连心锁内涵的托大,李鹏委员长视察黄山时曾指出:要精心设计,使连心锁更有纪念意义。随后,黄山连心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着手研制开发包括连心锁、友谊锁、长命锁、发财锁、如意锁等系列产品,并精心设计普及实用型和豪华收藏型连心锁,可嵌入庆旅游黄山彩照的情侣锁,播放连心锁歌曲的收藏纪念锁等产品。这样,连心锁除了悬挂在山道铁链上以作山盟海誓般纪念之外,还备有人携往天南地北永志黄山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