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懂运营
-
从这四点来看,正方剑桥大学的一辩陈词的框架还是清晰的,逻辑框架搭建的也很到位。那么我们接下来看一下她的对手又是如何对应的呢?反一姜丰:我方认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有理性的人类存在,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只要有理性的人类存在,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谈道德。走向温饱的过程当中,尤其应该谈道德。 第一,温饱绝不是谈道德的先决条件。古往今来,没有解决衣食之困的社会比比皆是,都不谈道德了吗?今天,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埃塞俄比亚就不要谈道德了吗?在国困民乏、战火连绵的索马里就不要谈道德了吗?古语说,“人无好恶是非之心,非人也。”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无论是饥寒交迫还是丰衣足食,无论是金玉满堂还是家徒四壁,人都能够而且应该谈道德。 第二,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由社会舆论和良心加以支持。众所周知,谈道德实际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弘扬和政府倡导三层含义。我们从个人看,有衣食之困但仍然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孔老夫子的好学生颜回,他只有一箪食,一瓢饮,不仍然“言忠信、行笃敬”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时候,他还是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吗?说到政府,新加坡也曾经筚路蓝缕。李光耀先生就告诫国人:我们一无所有,除了我们自己。他强调道德是使竞争力胜人一筹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没政府倡导美德,新加坡哪里有今天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呢? 第三,所谓必要条件,从逻辑上看,也就是“有之不必然,天之必不然”的意思。因此,对于今天的辩题,我方只需论证没有温饱也能谈道德。而对方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而这一点对方一辩恰恰没有自圆其说。 雨果说过,“善良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生命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类之路;道德是路,引我们走向灿烂的明天。 以上我主要从逻辑上阐发了我方的观点。接下来我方辩友还将从理论、事实、价值三方面进一步阐述我方观点。谢谢各位。(长时间掌声) 反方一辩在陈词中则明确了这么几点:1、将核心概念温饱定性为:贫困,并不等同于生存线,比生存线的物质条件更高一点,将此与正方的生存严格区分开来。2、提出了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有理性的人,当然了,这个有理性的人的存在也是有前提的,这个人是贫困的,可不是生存受到威胁的。3、既然温饱不是生存,那么尽管身处贫困,却无性命之忧,自然温饱和谈道德的关系不是先后条件关系,温饱也够不成对谈道德的决定性作用。4、既然如此,温饱与谈道德二者是可以并存的关系,在贫困的情况下可以谈道德,正方借此提出了本方的主攻方向:请对方提出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当然了,关键还是对温饱这个概念的不同阐释。看到这里,双方的框架都比较严谨,那么他们的队友对他们的呼应又是如何呢?
- LuckySXyd
-
从这四点来看,正方剑桥大学的一辩陈词的框架还是清晰的,逻辑框架搭建的也很到位。那么我们接下来看一下她的对手又是如何对应的呢?反一姜丰:我方认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有理性的人类存在,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只要有理性的人类存在,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谈道德。走向温饱的过程当中,尤其应该谈道德。 第一,温饱绝不是谈道德的先决条件。古往今来,没有解决衣食之困的社会比比皆是,都不谈道德了吗?今天,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埃塞俄比亚就不要谈道德了吗?在国困民乏、战火连绵的索马里就不要谈道德了吗?古语说,“人无好恶是非之心,非人也。”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无论是饥寒交迫还是丰衣足食,无论是金玉满堂还是家徒四壁,人都能够而且应该谈道德。 第二,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由社会舆论和良心加以支持。众所周知,谈道德实际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弘扬和政府倡导三层含义。我们从个人看,有衣食之困但仍然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孔老夫子的好学生颜回,他只有一箪食,一瓢饮,不仍然“言忠信、行笃敬”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时候,他还是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吗?说到政府,新加坡也曾经筚路蓝缕。李光耀先生就告诫国人:我们一无所有,除了我们自己。他强调道德是使竞争力胜人一筹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没政府倡导美德,新加坡哪里有今天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呢? 第三,所谓必要条件,从逻辑上看,也就是“有之不必然,天之必不然”的意思。因此,对于今天的辩题,我方只需论证没有温饱也能谈道德。而对方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而这一点对方一辩恰恰没有自圆其说。 雨果说过,“善良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生命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类之路;道德是路,引我们走向灿烂的明天。 以上我主要从逻辑上阐发了我方的观点。接下来我方辩友还将从理论、事实、价值三方面进一步阐述我方观点。谢谢各位。(长时间掌声) 反方一辩在陈词中则明确了这么几点:1、将核心概念温饱定性为:贫困,并不等同于生存线,比生存线的物质条件更高一点,将此与正方的生存严格区分开来。2、提出了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有理性的人,当然了,这个有理性的人的存在也是有前提的,这个人是贫困的,可不是生存受到威胁的。3、既然温饱不是生存,那么尽管身处贫困,却无性命之忧,自然温饱和谈道德的关系不是先后条件关系,温饱也够不成对谈道德的决定性作用。4、既然如此,温饱与谈道德二者是可以并存的关系,在贫困的情况下可以谈道德,正方借此提出了本方的主攻方向:请对方提出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当然了,关键还是对温饱这个概念的不同阐释。看到这里,双方的框架都比较严谨,那么他们的队友对他们的呼应又是如何呢? 查看原帖>>
- 余辉
-
第三阶段:吴俊仲:我方认为,温饱,你要求他谈道德就是我吃得饱饱的,对方饿得很惨,但是大家为我好,这有什么不好呢?这种观念是错的。其次,法律不是道德。法律规定了离婚,离 婚是道德的吗?法律可以规定公司破产,公司可以破产吗?所以法律不是道德,它是代表最低的道德水平加上风俗习惯及强制力的。法律等于道德是苏格拉底那时候的观点,对方有两位学法律的应该知道。谢谢。 季翔:法律中难道没有道德观念吗?从《汉谟拉比法典》到《大清律例》,从宋《刑统》到《权利法案》,请对方告诉我哪一部法律中不包含道德观念?(掌声)孙学军:我们这位同学已经告诉你了,法律所规范的道德是最低层的道德。暂且不提这个问题,请问,对方刚才说了英国民众在二次大战中发扬道德精神,但是要知道,英国当时所处的社会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所处的经济地位是世界上领先的,而且据最近的资料表明,二战中英国人民的温饱程度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营养价值在当时食物平均分配制度下是最好的。因此你不能通过这个问题来否认它是在温饱程度上讲道德的。 严嘉:《邱吉尔传》告诉我们,那时候好多穷人是怎么去填饱自己肚子的呢?是去排队买鸟食,还买不到啊(掌声) 季麟扬:对方同学一直回避一个问题,你们总是举仁人志士的超道德行为,告诉我们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做得到。请问对方,你们认为今天在座的各位,包括你我在内,有几个人做得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有几个人是欧阳修?有几个人是笛卡尔?有几个人是范仲淹? 姜丰:既然对方辩友不喜欢谈仁人志士,那我们谈谈普通人。刚才对方三辩讲到一个小孩子的例子,那我问对方辩友:如果在你吃不饱的情况下,你就不谈道德了吗?(掌声) 吴俊仲:对方是基于道德已经在心里的概念,你设身处地想,你饿得什么都没有了,你要谈道德,这是人道的吗?这公平吗?谢谢。 蒋昌建:对方认为,教唆一个人追求温饱这就是最道德的。我们教唆一个贫寒的人去抢麦当劳,看样子是最道德的喽! 孙学军:但我们的这个同学可以在他饥寒的时候帮助他,但是如果他身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他怎么去帮助呢?我们讲问题要讲究功效,要做到任何事情都要从结果考虑。如果他根本就达不到什么功效,他何必做这件事情呢? 季翔:我方从来不反对温饱时也能够谈道德。但是今天对方讲道德,就因为你十年前吃过一碗“莫莫咂咂”(注:马来西亚流行的一种食品)吗?(笑声、掌声) 在这个阶段,正方已经完全没有了章法,陈词阶段的暴露出的分歧与战况不利的焦虑使正方开始饥不择食,开始四面出击,挖空心思的找对方的问题,想把对方每句话都打倒,可是这更像是一个和别人打架的人开始乱轮王八拳,这使原有的整体攻防体系完全崩盘,陷入了彻底的被动之中。例如:提出对方是 自己吃得饱,要别人谈道德,这种观点反方并没有出现,而且与己方的攻防体系也没有任何关联性。至于“法律”“英国二战”等等,这只能说是情急之下无章法了,这种混乱的打法很难给对手构成压力,反而可能会给与其表演的机会。面对一个已经混乱的对手,复旦大学自然不会客气,牢牢的攥住“温饱只是贫困”的定性,同时频频说出种种花词捞取优势。 查看原帖>>
- 小n
-
反二季翔:谢谢主席,各位好!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吗?我再次提醒对方辩友,你们今天所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不管这种道德是保证温饱的道德还是保证不了温饱的道德。既然对方还没有从逻辑上理解我方观点,我就进一步从理论上进行阐述。 第一,道德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有了理性的人,有了人际关系,就有了道德规范。所以,不管人类处在哪一个阶段上,谈道德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的。《礼记·礼运篇》中记载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正是中国远古时代道德状况的生动写照。而《圣经·旧约》里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和原罪的传说,不也表明了道德的最早起源吗?有关贫困中人们谈道德的文化学和人类学的证据在大英博物馆里是汗牛充栋的。想必对方对此也了如指掌吧。 第二,从本质上看,道德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尽管在温饱的情况下可能给谈道德提供一些方便,但这绝不是必要条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人们都在谈道德。达尔文在其环球旅行中发现,南非的布希曼人,即使快饿死了,也不会独吞发现的一条小鱼,而是要与族人分享。他们有温饱吗?没有。他们谈道德吗?当然谈。正如我们不能超出自己的皮肤一样,人类也不能超出乃至摆脱道德。人类谈道德,在贫困时有贫困的谈法,在温饱时有温饱的路数。谈道德,既可以坐而论道,也可以言传身教,甚至特立独行。千万不可一叶障百,不见泰山。 第三,从功能和目的上看,道德用以协调人际关系,达到至善的人生境界。道德,自古洎今,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能谈道德,都不去谈道德,而是用牙齿和爪子横决天下的话,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陌之中了,又何来我们今天在这里辩论什么道德问题呢? 最后,奉劝对方辩友,不要对大量事实听而不闻,也不要对人类的历史视而不见。请对方举出实例,哪怕一个:人类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一点道德都不谈呢?谢谢。(掌声) 反方二辩坚持了对“温饱是贫困”概念的呼应,在此基础上继续阐述了在贫困基础上的“有理性的人”的产生原理。其次,他比对方的二辩做得更好,他继续坚持了“温饱”“谈道德”二者并存的关系前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二者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提出了理性人与谈道德的关系。再次,反方在这里特别设置了一道防线:提出了一个价值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这个防线显然也针对“温饱的生存定义”做了一定策略的回避。最后,他对一辩的进攻进行了配合,继续从“没有温饱绝对不能谈道德”的方向继续进行了攻击,这次攻击更加具体:什么情况下一点到都不能谈道德?而且这次的问题与此前的“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形成了呼应。反方的进攻固然衔接了起来,但是正方也并非无法可应,此时他们可以坚持自己的框架到底:命都没了的情况下,拿什么谈道德。但是,正方似乎在这里陷入了新的混乱。 查看原帖>>
- 猫帽
-
如果说,一辩双方旗鼓相当,到了二辩这个环节,正方的体系上已经出现了裂痕。那么双方三辩陈词又会怎样呢?正三吴俊仲:各位好!关于今天的辩题,我方的定义跟对方的定义不一样。但是对方没有针对我方的定义作出答复,只一厢情愿地在对方的定义上加强发挥而已。我们比较一下双方的定义又有什么不同。 首先对温饱,我们提出的温饱是相对温饱的概念,所讲的饥寒只是指社会一般人、中产阶级的人的饥寒的定义,并不是对方讲的那个饥寒。所以我们并没有承认对方的定义。如果照这个定义来讲,饥寒是什么样的呢?根据生物学的研究,长期饥寒,热量不足以维持生命,就会发生突变,甚至死亡。对方举出新加坡的例子。新加坡在发展的时候,是饥寒的吗?大家都没有饭吃吗? 其次,谈到道德,道德是大家都能实践的规范。 大家都不能够实践的规范,不叫做道德。对方只举出圣人英雄的例子。正因为大家都做不到,所以大家都赞扬他,这是一种超道德的行为,这不是道德。(掌声)譬如说,一个医生冒着生命的危险,到瘟疫横行的地区去行医,大家赞美他。但是另外一个医生不去,大家会用道德谴责他吗?不会。所以,道德不是超道德,对方定义错误。(笑)如果那是道德的话,大家不要在这里辩论,不要在这里听辩论,大家去索马里亚。(笑)关于道德的起源,第一,先有社会,在资源制度悉有的情形下才会产生道德。如果十个人在沙漠中,只有一块面包,那可能产生道德吗?大家抢都来不及。 道德是这样产生的,必须资源、制度悉有。资源要有,而且你分配后要达到温饱,才能产生道德,分配后不能达到温饱,也不会产生道德,这是人类学的研究。从道德跟温饱的逻辑关系看,人的温饱需求是与生俱来的,但是道德的产生是人类形成社会之后才产生的。道德的目的是维持社会的和谐,所以在人生存的前提下,才有社会,才能谈道德,才能谈道德和谐。所以谈道德必须以温饱为前提。在我方的定义来看,我们谈道德不能脱离温饱。如果在衣食充足的情景之下,在路上看中学生募款,我可以捐出身上的零钱给他,但是我不能把我身上所有的钱、我的全部收入给他。因为考虑我的收入,我做得到的就是这些。如果再考虑一个饥寒的情形,一个小孩子衣衫褴褛,吃不饱,偷了我一块面包,我会用道德谴责他吗?不会。所以我方说:人的生存和温饱是他的全部需要。你不能用社会的需要去剥夺他就那么一点点生存和温饱。人一生只有一次,你不能用社会逼人。假如我们现在十个人投票,赞成说将对方的第三辩的财富充公,来满足大家的需要。(笑)这是公认的,这样是对的吗?(铃响)谢谢。正方三辩一开始似乎就有些迷糊了:他提出了一个“社会中一般人和中产阶级的饥寒”,这个概念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尽管他在随后重申了“生存”的定义,这里却表现出他对整体理论框架理解的偏差,像“温饱”这种关键概念居然出现了自己的想当然的解释。随后他针对仁人志士的问题提出了超道德的概念,这与此前一辩的对同类问题的定性也产生了矛盾。再者,他提出了“温饱是人全部的需求”,这一点与整体立论中“基本需求”也形成了矛盾。我们只能说,正方三辩的种种表现,使正方的整个体系陷入了崩盘的危险,整体体系一旦崩盘在随后的自由辩论中也很容易陷入混乱。 查看原帖>>
- 牛云
-
第二阶段:吴俊仲:我请问对方一个问题,又饥又寒的小孩子偷你一块面包,你会用道德惩罚他吗? 季翔:难道法律中就没有道德观念吗?(掌声) 孙学军:对方三辩提出的问题从逻辑看,好像是说越穷道德就越好,有这个可能。但我认为这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让穷人去穷吧,可是我可以说你好。这样你就不用掏腰包去帮助他解决温饱了。这是一个很方便的虚伪做法。(掌声) 严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欧阳修、笛卡尔和范仲淹,哪一个不是在贫困中培养起他们的高尚的道德呢?(掌声) 事实上在这个回合,正方总算是打出了自己的套路,从“生存”的定义,进攻很有力度,这也迫使季翔出现了漏洞,如果此时正方连续进攻呢:在生存都不能保证面前,连法律都难以遵守,何况谈道德?但是,正方的其他选手却并没有对此进行呼应,他们的发言反而是跑了题,这本来是正方的亮点,也是很好的机会,可惜没抓住,为什么呢?想起此前正方在陈词阶段暴漏出的内部不统一,这就不足为奇了。 查看原帖>>
- 苏州马小云
-
自由辩论开始之后,第一阶段:季麟扬:我先请问反方同学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固然是圣人。请问,在座的四位有几个人做得到?在各位的复旦大学里面有多少人做得到?如果只有少数人做得到,这样能算是这种道德在社会上得到推行了吗?第二个问题,我们李光耀总统当初在推行道德建设的时候,是不是也同样发展了经济建设,不然哪会有今天丰衣足食的新加坡社会。请不要回避这个问题。第三个问题,请教对方二辩,您引《礼记·礼运篇》上面”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请问“皆有所养”是温饱还是道德?请回答。 蒋昌建:首先指出对方一个常识性错误:李光耀是总理而不是总统。(掌声、笑声)我方认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我请问对方一个问题:贫困的社会中有没有道德?(掌声) 正方第一轮的进攻不是很明确,尽管连续问了三个问题,但威力有限,唯一靠谱的也就是“超道德”的贯彻。复旦大学并没有给与相应的回应,而是坚持了自己本方的概念:“贫困”。 查看原帖>>
- cl
-
自由辩论阶段:通观整个自由辩论,其实在正方孙学军说出“请对方不要搞错。我方在一开始就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指我们谈道德不能够脱离温饱,对方能够对这个问题作出批评吗? ”这句话时,在我看来已经大局已定,随后的自由辩论接管和四辩陈词,走形式的成分更大了一些,每个人的观点不同,在我看来,很多比赛一般情况下在自由辩论阶段已经见了高下,实行了新模式之后,有的队伍甚至在攻辩阶段就奠定了胜局。经过前面的陈词,不妨对双方的攻防体系做一个简要概括:正方:1、温饱代表最低生命线,等同于生存。2、温饱是谈道德的基础,连生存都无法确认自然不能谈道德。3、二者关系:温饱是谈道德的基础,温饱的满足先于谈道德,对谈道德具有决定性作用。4、仁人志士属于超道德行为,不可提倡。反方:1、温饱是贫困,不是生存。2、有理性的人是必要条件,当然有理性的人是在贫困情况之下可以存在。3、二者关系:不是决定关系,更不是先后条件关系,而是并存关系。4、更高的价值标准:在贫困的条件下谈道德。 查看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