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
-
通草画交易图(19世纪 通草水彩画 广州博物馆藏)
时至今日,外销画留存了18、19世纪中国社会的丰富图像,成为我们了解已经消逝的历史和风俗的重要实物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施沛霖
图/受访者提供
你知道一两百年前的广州菜市场风貌吗?原来,那时候烧鹅烧肉吊卖和斩件零沽的方式,和今天几乎一模一样!你知道当时的广州街市上,传统手工艺人如何谋生?原来,画茶叶箱、做手镯、打菜刀、制锡器等各种小摊档形形色色,热闹非常,有不少手工艺现已失传了。你又是否了解,清代广州人称作“大眼鸡”的洋船长什么样子?那是一种前部两侧绘有大眼球的典型广船,可远航于东南亚一带进行贸易……
早在一两百年前,鲜活生动的广州城市生活就定格在一张张外销画上。那兴盛的街头买卖、喧闹的市井娱乐充满了烟火气;画中生机勃勃的各种人物, 是曾经生活在这座城中的无数居民的缩影。
广州景物,是最受19世纪广州口岸外销画家欢迎的外销画题材。今天,让我们透过清代外销画了解这一时期广府旧事、市井风情,探寻那些早已消逝或留存下来的广州印记吧!原来,广州人务实包容、淡定从容又不失幽默的特质、粤商对商机的敏锐捕捉及服务精神,早已深深地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中。
受访嘉宾
●陈雅新
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员助理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戏曲史、中国外销画
●吕子远
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地方史研究,现从事艺术品拍卖工作
专家说
留存丰富图像 呈现鲜活广州
1757年至1842年间,清政府规定西方航海国家只能在广州开展贸易活动,史称“一口通商”时期。广州成为18世纪重要的世界贸易中心之一,也是中国与世界接触的重要口岸。
许多西方人通过广州了解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中国。外销画这一商品,是当时西方社会窥视中国的一扇窗户,并在一两百年后,成为人们了解已经消逝了的广州城市历史和社会风俗的实物素材。
这一时期的广州成为东西方商品交流的重要门户,西方商人纷纷扬帆东来。在当时的西方人眼里,广州(Canton)就是中国的缩影。
究竟广州是一座怎样的城市?中国人过着怎样的生活?住的房子如何?穿什么款式的衣服?引发了远隔重洋的欧洲人无尽的想像。在摄影术未发明之前,绘画是唯一以直观的视觉形式记录地域风光和人们生活状态的途径,在清代广州口岸,外销画应运而生,极大地满足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好奇心。时至今日,外销画留存了18、19世纪中国社会的丰富图像,成为我们了解已经消逝的历史和风俗的重要实物,因此被研究者定义为“历史绘画”,具有一般艺术绘画无法比拟的历史研究价值。
毫无疑问,广州景物是最受19世纪广州口岸外销画家和西方顾客喜爱的外销画题材。广州是鸦片战争爆发前大部分外国人被准许抵达并短暂居留的地方,也是他们获取丰厚利润、发家致富的地方。他们喜欢携带绘有广州景物的外销画回到欧洲,向亲友、商业伙伴甚至皇室讲述他们在广州见到的趣闻轶事、冒险之旅、商业奇闻。欧美人士也通过广州外销画,直观地了解中国的风土面貌,因此这种东方手信备受时人喜爱。
以广州博物馆最具地方特色的藏品——通草水彩画为例,这些外销画作涉及了19世纪广州港口船舶风貌、城市生活、市井百态、居家生活、岁时节庆等主题,勾勒出19世纪中西贸易繁盛时期广州城的多彩印记。众舶云集的珠江、发达的水上交通、富丽的行商花园、精致的家居摆设、兴盛的街头买卖、喧闹的市井娱乐……19世纪的广州城,你可以在清代外销画中感受它的生机勃勃和岭南风貌。
羊城晚报记者:以广州景物为内容的清代外销画主要集中描绘了哪几方面景物?反映了当时广州怎样的城市风貌?
吕子远:清代外销画题材丰富多样,从风景名胜、生活习俗,到家具陈设乃至各行各业的生产情况无不涉及。这些画作当年主要为了满足西方人了解中国的需要,内容大多围绕着广州贸易为中心而延伸到社会各个方面。如今,我们可以在这画作中看到一个色彩明亮、商业繁荣、市井气息浓厚并且与西方交流紧密的广州。
这里头,我们经常看见行商英伟的肖像和他们奢华的生活、靠手艺糊口忙于劳作的普通百姓、浮家泛宅赤脚裸足的疍家人……相反,那些历史上我们认为无比重要的簪缨世族、文人学者、儒林盛事却在画中毫无影踪。外销画中的清代广州,呈现给我们的是文献记载之外的另一个世界。
陈雅新:外销画呈现了清代广州的颇多方面。例如大量的船舶题材画,反映了广州水上之都的面貌。珠江上大大小小、种类繁多的船舶,包括各类公私用船,有出洋艚船,也有河船,甚至连戏剧艺人用以居住和出行的戏船、歌伎所居的紫洞艇、养鸭船等等也详尽描画。
又如,外销画中描绘了广州街道上繁多的商铺,出售之物包括生活用品、家具杂货、文玩书店、金银钱庄、茶烟布料、肉铺酒馆等等,种类之多让外国人瞠目,称这些街道就像一座“博物馆”“有你从未见过的一切。”
再如,外销画中绘画了大量戏曲演出场景。乾嘉时期的广州剧坛是外江戏班的天下,来自江苏、湖南、安徽、江西等省份的戏班称霸广州。嘉庆初年的外销画为我们呈现了这些戏班演出的风采,例如一幅名为《回书见父》的外销画,其所绘戏剧,我曾考证为广州的湖南班所演。在外江班强盛之时,广州的本地班,即现在粤剧班的前身,主要在乡村演出。至大约19世纪中期,外江班与本地班的势力此消彼长,本地班逐渐兴起称雄。外销画也反映了这一情况,19世纪中期外销画所绘,主要为广州本地戏班演出的情况,包括很多今日粤剧仍然常演的剧目,例如《玉皇登殿》《仙姬送子》等等。
除戏剧之外,外销画中还描绘了广州的傀儡戏、龙舟歌、木鱼书、扒麒麟、打连厢、划旱船、猴戏等娱乐演艺活动,这些项目有些现在已经失传,从中我们能够了解当时广州市民丰富的业余生活。
羊城晚报记者:近年外销画的研究和收藏热度升温,清代广州外销画的价值何在?
陈雅新:清代广州外销画的价值至少体现在三点。首先在于其艺术价值。以往我们谈到“西画东渐”,就会想到明清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画家,例如清代宫廷画家意大利郎世宁等人。事实上,在广州等口岸城市,还有一大批运用西方画技进行模仿或创作的中国民间画家,即我们所称的外销画家。他们的很多作品在艺术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富于艺术和审美价值。例如著名的外销画家林呱,其所创作的油画与当时英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钱纳利相比,也不逊色。
第二,在于其史料价值。外销画所绘内容包罗中国的万象,虽然画的纪实程度有参差,但整体上纪实性较高,为了解清代诸多方面的历史都提供了极佳的资料。例如已不复存的十三行商馆,被详细如实地绘制在了外销画中,包括来华贸易各国的国旗、建筑等,为我们呈现了当时的中外贸易盛况。又如我所研究的外销画中的戏曲史料,包括乾嘉时期广州外江班的戏曲演出场景、其后粤剧班的前身广州本地班的演出场景、粤剧红船的图像等,不但在内容上弥补了文字文献记载的不足,而且在形式上较文字文献更形象可感,是研究戏剧形态的珍贵资料。
第三,这些画富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意涵。从外销画当中,我们能够感到文化交流的不可逆性和重要意义。尽管清代的中国在大体上是“闭关锁国”的,但只要留有一点开放的空气和土壤,就绽放出了意想不到的艺术奇葩。外销画提醒着我们,对待文化交流要有开放的心态。
卖西瓜图 选自广州市井风情通草画册(19世纪 通草水彩画 广州博物馆藏)
重温旧日城市记忆 带你看尽广府风貌
细看这一幅幅浓缩着广府人文风情的外销画,仿佛令人重回18、19世纪的广州城:勤劳的平民百姓、精致幽雅的行商花园、繁杂喧闹的市井人家,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做手镯图 选自手工业生产图通草画册 (19世纪 通草水彩画 广州博物馆藏)
■再现清代广府手工业生产场景
19世纪手工业生产情景组画(19世纪 通草水彩画)
1999年,英国友人伊凡·威廉斯先生将其珍藏的60幅通草水彩画捐献给广州博物馆,之后,广博有意识地征集海内外的清代外销画。通草水彩画是清代外销画的其中一个品种,是画家利用水彩颜料在植物茎髓切割成的通草片上绘制的画作,作品色彩鲜艳,形象生动。通草画因存世量大,价格较其它画种低廉,成为征集的首选,至今广博已入藏通草水彩画超过400幅,题材涉及方方面面。
在这批外销通草画中不乏令人印象深刻之作,如一套描绘19世纪手工业生产情景的组画,共八幅,内容包括画茶叶箱、画灯笼、做手镯、打菜刀、做木门、织草席、做竹椅、绘漆盒,可谓当时清代广州八类手工艺制作场景、流程的真实写照。这些手工业者从事的行当都与市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显示了当时的手工业门类较齐全,分工精细,生产规模较小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手工业有不少已衰落甚至消失了,但今天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清代外销画,让传统手工行业的技艺和制作流程活灵活现地呈现眼前,感受属于广州的独特记忆。
广州街市风情水彩画
■逛逛19世纪的广州街市
广州街市风情水彩画(19世纪 纸本水彩画)
解读:吕子远
这幅反映清代中叶广州肉菜店贩卖场景的纸本水彩画,是清中期广州外销画中描绘广州商铺场景的组图之一,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及趣味性、话题性。这套组图本身鲜少见于馆藏和拍卖会,如今暂知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下称PEM)收藏此类作品最全,均定绘画年代为道光五年(1825)。组图生动描绘了当时广州不同行业店铺的陈设、生产和销售情况,包括锡器店、金箔店、成衣店、顾绣戏服店、绫罗绸缎店、打包店、灯笼店、钟表店、神佛造像店、茶叶店、裁衣店、药店、瓷器店、斑竹家具店、西式家具店等等,屡见转载引用,却唯独肉菜铺的内容阙如。
此画生动描绘了清代中叶广州菜市场售卖肉菜的情况。与上述PEM所藏不同,时隔近两百年,许多行业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已非常陌生,但这幅作品所描绘的肉菜贩售情形,让如今广州人看见,想必都大感熟悉,均能一一指认。像是铺前罗致的蔬菜,几乎都能在今天的街市看到。旁边烧鹅烧肉吊卖和斩件零沽的方式,也与今天无异。人物身后的沙煲罂铛,都是广东石湾窑生产的常见品种。再看柜子上一排排吊挂的红色条状物,广州人一眼便能认出是广东地道的肉制品——腊肠。一幅画作,承载信息量之大,不仅瞬间将广州人的生活方式连接到两百年前,而且形象生动,一目了然。
海山仙馆水彩画
■窥探气象宏大的行商花园
海山仙馆水彩画(19世纪 纸本水彩画)
解读:吕子远
清代海外贸易为广州十三行行商带来巨大财富,嘉庆年间,各大行商纷纷在城郊开馆列第,竞逐奢华。当时,伍、潘两家的私人园林最负盛名,是来华西洋人游踪必至之地,也是外销画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到了十九世纪,行商潘氏的远亲潘仕成以盐业发家。与他的祖先一样,潘仕成同样醉心风雅,不惜大掷金钱,在广州西关泮塘广占田塘,开辟园林,名为海山仙馆。亭台楼阁之多,气象之大,屡见记载,几番入画。如今几乎片瓦无存,但仍享有岭南第一名园之美誉,为后人津津乐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著名建筑学家莫伯治就曾尝试恢复海山仙馆的“贮蕴楼”景观,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则不断尝试根据影像和文字记载复原海山仙馆的全貌。但有关海山仙馆的影像资料传世稀少,引用最多的主要是清代画家夏銮的《海山仙馆图》及法国人于勒·埃及尔于1844年拍摄的一组海山仙馆亭台楼阁的照片。此外,香港艺术馆1981年出版的《珠江十九世纪风貌》载录一幅庭呱创作的水彩画,题名“广州泮塘之清华池馆”,由于画作中的园林建筑处于大树掩映之中,故难以辨认,过去经常被认为是河南潘家和伍家的园林,直至近年才有学者提出质疑,推断画中内容应为海山仙馆的一部分。
这幅《海山仙馆水彩画》令人印象深刻,它与上述庭呱作品取景方位一致,但绘制更加精美,建筑物上的装饰和楼台结构等细节也远为丰富,尤其是少了大树遮挡,画中楼阁得以窥见全貌。根据夏銮的画作以及1844年拍摄的照片,可知图中那座宏伟的水榭,便是清人俞洵庆《荷廊笔记》记载的“大堂”,是海山仙馆的主楼,楼旁的鸟笼与照片一致,而鸟笼正是海山仙馆园林中标志陈设。细看主楼和回廊的建筑细节,皆比上述庭呱作品更符合1844年照片中的真实场景。此外湖岸的围栏,镶满石湾琉璃窗花,围上摆满各色盆栽,仆人二三正在精心打理。盆栽中其中一盆奇石特别引人注意,这很可能就是馆内著名奇石——软云。再看园内草木分布得宜,道路修整,风景清旷,无不写实地反映了海山仙馆全盛时
- 西柚不是西游
-
例如大量的船舶题材画,反映了广州水上之都的面貌。珠江上大大小小、种类繁多的船舶,包括各类公私用船,有出洋艚船,也有河船,甚至连戏剧艺人用以居住和出行的戏船、歌伎所居的紫洞艇、养鸭船等等也详尽描画。又如,外销画中描绘了广州街道上繁多的商铺,出售之物包括生活用品、家具杂货、文玩书店、金银钱庄、茶烟布料、肉铺酒馆等等。
- 阿啵呲嘚
-
大量的船舶题材画,反映了广州水上之都的面貌。珠江上大大小小、种类繁多的船舶,包括各类公私用船,有出洋艚船,也有河船,甚至连戏剧艺人用以居住和出行的戏船、歌伎所居的紫洞艇、养鸭船等等也详尽描画。又如,外销画中描绘了广州街道上繁多的商铺,出售之物包括生活用品、家具杂货、文玩书店、金银钱庄、茶烟布料、肉铺酒馆等
- 牛云
-
技官方账号
例如大量的船舶题材画,反映了广州水上之都的面貌。珠江上大大小小、种类繁多的船舶,包括各类公私用船,有出洋艚船,也有河船,甚至连戏剧艺人用以居住和出行的戏船、歌伎所居的紫洞艇、养鸭船等等也详尽描画。又如,外销画中描绘了广州街道上繁多的商铺,出售之物包括生活用品、家具杂货、文玩书店、金银钱庄、茶烟布料、肉铺酒馆等等,种类之多让外国人瞠目,称这些街道就像一座“博物馆”“有你从未见过的一切。”
- 王木生
-
题目:
[多选题]一开始的清代外销画有哪些不同的题材?( )
A.茶叶的制作过程
B.陶艺的制作课程
C.制丝的过程
D.农作的过程
E.BC
答案:
A,B,C
- 贝勒
-
1.茶叶的制作过程
2.陶艺的制作课程
3.制丝的过程
- wpwipi
-
一开始的清代外销画有哪些不同的题材?()A.茶叶的制作过程B.陶艺的制作课程C.制丝的过程D.农作的过程 相关知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