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鱼炖火锅
-
在1995年赴任的中央国家机关首批援藏干部中,原国家经贸委派去的翟青是最年轻的副局级干部,时年31岁,正值而立。 弹指一挥间,十五载春秋荏苒。当现任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长的翟青向记者回忆援藏岁月时,已至中年。 “那是我一生中非常值得回忆的阶段”。说话时,翟青嗓音低沉而富具穿透力,眉宇间流露出坚毅,恍然间仍是那位刚刚走上高原的年轻人。 计经委来了个年轻人 1995年6月,原国家经贸委在多位报名援藏的候选人中,最终决定选派最年轻的翟青。 “当时,一方面各部委正在落实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另一方面时值国内掀起学习孔繁森的高潮,所以大家进藏的热情还是很高的。” 之所以报名援藏,翟青除了热情,还有“底气”。 “我在1992年去过一次西藏,到过海拔5000多米的定日县。第一天也出现了高原反应,头疼得要命,感觉头皮发胀,就想揪着头发往外拽。但还是仗着年轻,吃些药,睡一觉,第二天就好了。因为有这次经历,所以很有信心。” 其实也有忐忑。翟青报完名,才想起事先没有征求家人意见,尤其是还没和怀孕的妻子商量。 “结果回到家一说,家人都非常支持”。说到这里,他不免感慨。 6月29日,翟青一行89人抵达西藏。这一天,也成为他终生难忘的日子。 进藏后,翟青被任命为自治区计划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计经委”)副主任,负责企业管理和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等工作。 上任之初,因为年轻,他难免更加引人瞩目。翟青晚上在单位院子里散步时,常能听到有人议论“这就是北京来的年轻人,当了我们的副主任。” 对翟青而言,这种瞩目是压力也是动力,或者说是清醒剂。“刚去时,我要求自己多看、多听、多想、多向别人学习。”他说:“关键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如果像钦差大臣一样,指手划脚,肯定不行。要时刻想着自己就是一名自治区党委和计经委党组领导下的普通干部,这样大家才会相信你,接受你,总之要和大家融合在一起。” 紧接着,更大的考验不期而至。 当时,自治区国有企业以轻纺、手工业为主,普遍规模较小,技术落后。即便是自治区规模大些的支柱企业,如拉萨啤酒厂、水泥厂、皮革厂、地毯厂以及几个矿业企业等,和内地同类企业相比,仍然显得规模偏小,生产工艺落后。 拉萨啤酒厂,这颗西藏的“明星企业”,在刚开始生产时一度供不应求,后来因为生产工艺落后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到了1995年,生产经营已经非常困难。 自治区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决定由计经委牵头,围绕加快自治区支柱产业的发展,组织实施“510工程”,即滚动安排10个技改项目、10个新产品开发项目、10个拳头产品培植项目、10个企业改组、10个企业改制。 上任不久的翟青被任命为“510工程”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技改、新产品开发和拳头产品培植工作。深感责任重大,翟青马不停蹄的和同事们投入工作,先后奔赴山南、林芝、日喀则、那曲、拉萨等地,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协调财政、银行等部门,引进内地经营管理人才,改造企业生产工艺。在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下,在各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经过一番努力,从1996年开始,拉萨啤酒厂、拉萨水泥厂、拉萨地毯厂等几家国企很快脱胎换骨,走出生产经营困境,焕发了“第二春”,步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 到翟青离任时,“510工程”共批准22个项目立项,安排投资1.9亿元,完成企业改造15家,为自治区培植了诸如藏药、红景天、啤酒等一批品牌产品,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1997年,“510工程”项目完成工业增加值1.3亿元,占当年工业增加值4.2亿的31%,实现利税3500多万元。 拉萨啤酒厂甚至重现了供不应求的昔日风光。一次,计经委一位同事结婚,想尽办法也买不到婚宴用的啤酒,排队等又不赶趟,无奈之下找到翟青,说“翟主任,赶紧帮我买些啤酒吧。” 翟青以实际行动为自己赢得了信任。自此,不管是主要领导还是同事,都支持他放开手脚干工作,“在工作环境上,那几年是非常好的。” “那几年,做了一些事情” 提起在西藏的工作,翟青对自己的评价是“那几年,做了一些事情”。 其实言犹未尽。在西藏三年,两个春节在拉萨度过,无暇探望襁褓中的孩子,都是为了手头的工作,当得起“尽心尽力”。 而同事对他,亦是有口皆碑。大家对他的评价是: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 翟青说:“我刚开始去的时候和后期工作中是不一样的。刚去时一腔热血,初生牛犊不怕虎。实际上西藏有它自己的特点,有它自己的实际情况。怎样把自己对中央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同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拿出一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措施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1996年初,西藏自治区组建经贸体改委,翟青出任副主任,同时兼任自治区房改办主任。除了负责企业发展改革,又负责起住房制度改革。根据国家以及自治区有关房改政策,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牵头制订了《自治区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及配套实施细则,仅起草的文字材料就有近10万字。同时着手组建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标志着涉及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自治区住房制度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到1997年10月,投资近7000万的拉萨市第一期安居工程如期竣工。翟青负责的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房改办的肯定。 另一项让他印象深刻的工作,是在自治区政府领导下,搞了一场“百人百日企业大调研”的“双百行动”。由自治区领导牵头,经贸体改委具体组织,会同相关部门对自治区的国有企业基本情况进行大调查。 翟青介绍说,当时内地企业改革改制改组进展比较快,自治区这方面工作相对滞后。原因在于,企业家底不是太清楚,经营状况不清楚,改革方向不清楚,具体的改革措施不知如何下手。为掌握一手资料,翟青在负责协调相关工作的同时,还带队调研了近30家企业。这场“双百行动”最终历时3个多月,调查了660多家自治区国有企业,涉及职工6万多人。调查范围之大,涉及面之广,时间之集中,在自治区企业工作史上堪称前所未有。通过大调研,摸清了家底,找准了问题。 情况既明,对症下药。经贸体改委根据调研情况形成了《加快西藏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向自治区政府做了详细汇报,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何使企业管理工作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是翟青在工作中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在经贸体改委党组的领导下,翟青组织有关处室制定了《国有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510”工程项目申报程序》、《西藏自治区“510”工程实施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拳头产品培植项目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边境配额贸易机电产品进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 翟青深知,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人”的因素至关重要。针对自治区部分企业领导干部业务素质不强,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状况,他组织了共有50多人参加的自治区企业领导培训班,邀请区内外专家学者授业解惑。此举不仅赢得了企业领导的欢迎,而且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真正想做些事情,必须以当地实际为基础,结合中央政策,拿出的办法才可行。”翟青说。 他还有一个特别深的体会是,想做好这些工作,必须争取当地干部、老援藏干部的理解和支持,否则这些工作落实不了。“如果想法很好,但由于工作方法、工作策略不妥,得不到理解和支持,那工作就没法落实,甚至会适得其反。地方干部有非常宝贵的一些经验。他们多年来行之有效的一套工作方法,很有价值,不可能抛弃。所以,他们的工作方法、工作经验,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说自己其实也有遗憾,“有些工作情况熟悉了,时间也结束了,来不及做得更好”。 “能不能给我们西藏一些项目?” 回到北京后,翟青先后从国家经贸委到国家发改委再到国家环保部,几易其职。但不管单位怎么调动,职务如何迁升,他的心里总是惦念着西藏高原。 刚回京时在国家经贸委任副司长,有次听取项目汇报,一听到有国际援助资金,他打断汇报张口就问:“能不能给我们西藏一些项目?” 后来从事环保工作,每到一个城市,心中都会不自觉地拿当地环境和西藏比一比。“我经常想,像北京这些内地城市,什么时候天空能蓝得像西藏那样,该有多开心呐。” “真想西藏啊!”离开西藏十二年,他一直没有机会回去。仅有的几次出差机会,被他让给了那些没去过西藏的同事。 但他一直关注着西藏的一切消息。每次见到从西藏回来的同志,翟青都喜欢问东问西,听到有好消息,他就高兴。 “在西藏的朋友、同事一直都有联系,他们说那里的变化很大,连我以前住的房子都拆了。”在西藏三年,翟青和当地干部建立了良好的交往。同事认可他,说他为人坦荡、开诚布公;朋友喜欢他,称他是好兄弟。 “在拉萨过节没有感到过孤独。公觉次仁书记对我们这些援藏干部很好,经常把我们叫到家里,包饺子、吃面条,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其乐融融”。 “一次过藏历年,去尼玛家里拜年,和他喝青稞酒,一碗有差不多一斤,喝得我晕晕乎乎。” 说起他的那些朋友,翟青的眷念之情溢于言表。 藏历正月初三,藏族同事、朋友们还会拉上翟青,结伴来到宝瓶山和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插旗挂幡以后,大家找一处背风、向阳的坡地,喝酒、唱歌、谈笑,酒浓情重,尽情享受新鲜清洁的空气和明丽灿烂的阳光。 “尽是高兴事,有没有觉得苦的时候?”记者问他。“生活习惯的时候,就不会觉得苦。何况,我在拉萨生活已经比在地方的同志条件好多了。”他笑着讲了一个故事:一次,陪领导去格尔木,途经那曲黑河镇,天色已晚,遂决定就地住宿。晚上,到当地干部家里吃饭,那位干部一边擀面条,一边添火。只要火苗弱了,他就抓起几块牛粪扔进火堆,然后拍拍手,继续擀面条…… 现实环境远非翟青形容得那样轻松好玩。且不说高原缺氧,仅仅是依靠电热毯应付冰冷的寒夜,捱过漫长的冬天,已令人闻之生畏。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生活,除了热情,还需要毅力,需要决心,需要忠诚。 进藏工作三年,无论平均海拔4500米的藏北高原,还是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都曾留下他不畏艰辛的身影。藏族同胞的帐篷里,也曾传出他那爽朗的笑声。 “三年的时间,在人生经历中是短暂的,但三年的西藏生活却为我积累了终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它让人永远难忘,一直激励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勤奋努力、奋发上进。”他这样饱含深情地总结西藏历程:“青春有限,三年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