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品
-
现在的茅台酒厂,是1951-52年由王茅的“成义烧坊”、赖茅“恒兴酒厂”、华茅的“荣和烧坊”三家茅台镇最大的烧坊合并而成,这三家烧坊是茅台酒的来源和祖先。
收归国有之后,这三个品牌合并成了国营茅台酒厂,随着几十年的发展,茅台酒逐渐做大做强,在世界范围有了知名度,后来改革开放时期,这三家的后人各自成立了私营酿酒厂,打出了自己祖辈的旗号做酒,一方面是蒙祖先余荫,一方面也有光耀门楣的意思。在此之后这三家人秉持着不同的发展理念,也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扩展资料:
茅台地方真正有史可考的酿酒历史则是清代,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 清《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 华联辉有位非常有生意头脑的儿子华之鸿。华之鸿将“成义烧坊”出产的好酒以“华茅”为标志,提高酒质,广为宣传,并通过自家经营的文通书局,将华茅酒卖到了成都、重庆、昆明等地。这也是比较久远的一个品牌。
1929年,贵阳商人周秉衡在茅台镇开办“衡昌烧坊”酿酒。 1941年,周秉衡以“衡昌烧坊”还债,经营银号等多种生意的商人赖永初接过“衡昌烧坊”,扩建改名为“恒兴酒厂”,产品也正式更名为“赖茅”。1947年,“恒兴酒厂”以质取胜,生意红火,成为茅台镇最大的酒厂。 1949年10月1日,“开国第一宴”上,用一百多瓶赖茅酒款待中外宾客,共庆建国。这也是能够看出国酒最初渊源的一个品牌。
清光绪五年(1879年),贵州仁怀县大地主王荣、孙全太和“天和”盐号老板合股开设“荣太和烧坊”,名字各取三者人名之间的一个字。 后来“荣太和烧坊”发生了股权变更,股东孙全太退出,更名为“荣和烧坊”。1936年,“荣和烧坊”股东只剩王荣的后人王泽生,烧坊生产的酒被人称为王茅酒。最终王茅被收归了国有,一同被列为了贵州茅台的股份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华茅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赖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茅
- 贝勒
-
解放初期,政府把王姓、华姓、赖姓三家烧坊合并成茅台酒厂,也就是俗称的王茅、华茅、王茅。在历史上,这三家酒坊有什么不同?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纠葛?
茅台酒最早能追溯到汉武帝时期,那个时候叫“枸酱酒”,是一种植物酿造的酒。到了清代,茅台酒大放光彩,有茅台烧、茅台春、茅台烧春等名酒,光是在贵州的茅台烧房就有二十多家。
烧坊
清代咸丰末年(1860年),华联辉父子在茅台镇创建“成义烧房”,生产的酒被称为“回沙茅酒”、“华家酒”,也就是“华茅”,年产酒量1.75吨,最高年产量5吨。
王茅的生产时间比华茅要稍晚一些,它的前身是“荣太和烧坊”,是仁怀县大地主王荣、孙全太、天和盐号老板于1879年创立,名称各取三者之间的一字。
后来,荣太和烧坊发生了股权变更,孙全太、天和号老板的股份发生转移,到1936年,烧坊的股份全部归王家人所有,烧坊正式改名为“王茅烧坊”,生产的酒被称为“王茅”,规模也比华茅小,王茅酒年产量平均1吨,最高年产量3吨。
1915年,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美国人举办“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当时任天津商品陈列所所长的乐嘉澡是贵州人,负责征集全国优质产品送往旧金山参展,选中了“成义”“荣和”两家烧坊的酒,没有加以区分,统一以“茅台酒”的名义送出,但却获得当时的巴拿马金奖,被评为世界名酒。
巴拿马金奖奖牌
于是,华茅、王茅两家对于究竟是哪款酒获得巴拿马金奖有争议,经贵州省公署处调节,最终判处两家烧坊的茅台酒都可以标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字样。
1929年,实力雄厚的“恒昌烧房”成立,由贵州商人周秉衡开办。后由赖永初接管并更名为“恒兴酒厂”,把生产的酒命名为“赖茅”。赖茅酒的产量在三家酒厂中是最高的,并且在国内很多大事件上都有它的身影。
茅台旗下的赖茅红御、赖茅金樽
红军长征东渡赤水的时候曾经饮用赖茅酒,渡河成功之后欣喜地把它称作“祝捷酒”;国共两党签署双十协定的时候,喝的就是赖茅酒;在新中国成立的“开国第一宴”上,开启一百多瓶赖茅酒招待中外宾客,庆祝举国欢腾的大事。
茅台酒因为优质原料及特殊酿造工艺,生产周期长达一年,还要经过5年贮存,产量十分有限。而由于优良口感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名气,售价比普通酒稍高,华茅酒每瓶价格是半个银元,赖茅酒每瓶1个银元,王茅酒是最贵的,售价每瓶2个银元。
- 阿啵呲嘚
-
提起这三款酒,总会有人想起茅台酒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怒掷酒瓶振国威”的典故。其实,那时参赛的酒还不是如今的茅台,而是华茅与王茅。如今的茅台酒厂,是1951、1952年仁怀县政府通过没收、接管和赎买的方式将成义(华茅)、荣和(王茅)和恒兴(赖茅)三家茅台镇上规模最大的私营烧坊国有化而来。
华茅、王茅及赖茅,其中“”华茅“”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是最早的“茅台”,而且是巴拿马金奖的获得者、酿酒规模最大及其三大酿酒师傅被人称为“茅台三郑”。
华茅的前身是“成义烧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