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燕之家 / 问答 / 详情

怎么才算品茶, 我喜欢喝茶,但不懂品茶之道, 哪我这算什么等级呢?

2023-06-20 06:44:53
天涯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小n

你已经入门了,品茶必须要先有一套必被茶具,这样才要品啊

苏萦

茶喝的多了自然懂了,无所谓品,品是一种心境,心情不同品出的也就不同了。

王木生

观其叶,识其态,闻其香,品其味。

茶之道下一句是什么

1、茶之道,人之道;茶之味,人生之滋味。2、茶之道,人之道,自然之道也!3、茶之道,茶若人生,沉时坦然,浮时淡然。4、茶之道,以自然之天性,引流生命之道。5、茶之道,重在“道”,掌握了茶之道,也就懂得了如何做茶。6、茶之道,倒茶之间,茶之妙,在于唇齿之间的感受。7、茶之道,在心,在艺,在静,在品。8、茶之道,淡雅为先,不似酒浆之浓厚,不似果水之甜香,适为君子之广义。
2023-06-19 19:38:161

茶道悟出的道理

茶道悟出的道理如下:品一杯茶,开始总是品味到的是茶的苦涩,但是很多人品到苦涩就放弃了,认为茶不是好茶。殊不知,其实,茶都是苦涩的,经历过苦涩后才能品味到其的甘甜。茶之道,如人生之道,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出生的时候就需要受挤压之苦,经历过才能破茧而生。苦中有甜,甜中是苦,先苦后甘,人生亦如是,如饮黑茶。生活禅,幸福茶,禅洱茯茶,一生幸福。人生就像一杯茶。茶之道,如人生之道,世间的繁华都抵不过一杯茶,真,纯,善,茶之味,是真真实实的,让人安心,让人踏实。茶之道,如人生之道,每个人都如茶一般由青涩到成熟,需要经历过滚烫的磨炼最终才能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茶,还是那普通的茶,但是到了不同的人手里,茶就变得不普通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保持空杯的心态,才能学习到更多。茶的生活哲学无处不在,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爱上茶,我们会发现自己分分钟被治愈,分分钟体验到茶的力量无处不在。茶已经跟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就算你不喝茶,总是见过茶,送过茶,品过茶。茶如人生,人生如茶,说的也许就是如此,不管平淡还是普通,幸福就好。
2023-06-19 19:38:321

茶之道??

  中国茶道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发展  茶道艺术  茶是在我国传播的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秦汉以前 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  茶道用具  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三国两晋 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  茶道用具  ,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唐代 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  中国茶道  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之七八。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宋代 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宋朝茶业  中国茶道  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长江一带早春气温较低,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茶区基本稳定,茶业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演变。编辑本段茶具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  中国茶道  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编辑本段斗茶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斗茶」会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台阁」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室内的屏风上挂著名家的画,屏风前的桌  中国茶道  上铺着识锦,上面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西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主人。「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水质,亦即水的出处。从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记中叶),「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斗茶」的趣味也逐渐日本化,人们不再注重豪华,而更讲究风雅品味。编辑本段团茶  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种茶。制作  茶道基本用具  「团茶」的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茶叶搞干,用茶臼捣成粉末,放一点水揉成球状,干燥后储存备用。编辑本段抹茶  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而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内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品味。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推动了「抹茶」  中国茶道  的普及。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2023-06-19 19:39:043

品茶之道是什么?

清』 即『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英文似purity与Tranquility表之为宜。   『敬』 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 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英语可译为harmony。   『真』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人在曰常生活中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简称茶道之精神为清,敬,怡,真!
2023-06-19 19:39:141

茶之道不懂咖啡心语?

咖啡犹如生活——包含生活的酸甜苦辣;茶犹如人生——品出人生的喜怒哀乐。喜欢坐在窗台上,沏一杯咖啡,听着音乐,看着窗外形形色色的人。似乎看上去有些无奈,有些寂寞。咖啡,其实很像生活,可以不加糖,享受苦中之乐。这种略带清香的苦,不仅可以振奋你的麻木,还可以平息一时的冲动,甚言之还可以在失败之后以此自喻“卧薪尝胆”;在最得心应手时来番“忆苦思甜”。生活中的苦融入咖啡中,苦变得更苦;咖啡的苦汇进生活中,苦显得不苦,苦变得令人珍惜。我喜欢加糖的咖啡,那是一种绝妙的调剂,能在香甜中品出细细的苦香,在苦中小心地捕捉一丝丝难得的甘甜。更能让你尝出一份来自生活的成就感,我喜欢这种感觉。咖啡如此,茶亦然。我喜欢夜深人静的时候,坐在电脑前,触摸着键盘,独处一室,用透明玻璃杯沏上一杯清茶,那蒸腾的氤氲,如同清明时节迷梦缥缈的雨露,别有一番韵味。投入如雾袅袅上升的水汽,使人不知不觉地陷入一种无限的遐思。思考你的人生,你的喜怒哀乐。
2023-06-19 19:39:211

东京国立博物馆讲述茶之道 展现日本武将茶人的珍藏

在相当于中国宋代的12世纪,禅僧们将在中国学到的新式饮茶法引入日本,这种饮茶法逐渐在禅宗寺院和武士阶层等高贵的人群中间流传开来。1980年,东京国立博物馆举行的“茶之艺术”展,最早将名家珍藏的茶具作为艺术品展出。时隔37年,2017年4月11日,东京国立博物馆将呈现“茶之道”特别展览,以21世纪的眼光重新审视“茶水”这一日本文化的象征。饮茶的文化确立于8世纪末。唐代文人陆羽在最早的有关茶的百科全书《茶经》中记载了饮茶方法,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茶文化虽然曾由遣唐使带到日本,但在日本,饮茶方法被中途废弃,直到12世纪时禅僧荣西再次将其引入日本。随着饮茶法逐渐在禅宗寺院和武士阶层等人群中流传开,他们使用被称为“唐物”的中国艺术品来饮茶,并用“唐物”装饰房间,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 到了16世纪(安土桃山时代),“侘茶”不仅使用“唐物”、也从随处可见的器具中选择自己所喜爱之物进行搭配,这种茶艺在千利休(注:1522-1591,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手中发展到顶峰。饮茶广泛普及,上自天下霸主、地方诸侯,下到市井百姓,无不热衷于此。经过在日本长年累月的发展,“饮茶”这一动作终于升华到了文化的高度。 4月11日至6月4日,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茶之道”特展主要展出从室町时代(1336年-1573年)直到近代的茶文化艺术品,展现茶文化的历史变迁。其中包括了足利义政(1436-1490)、织田信长(1534-1582)、千利休、松平不昧(1751-1818)等推动历史进程的霸主武将和茶道家所收藏的“全明星”阵容的国宝级著名茶碗。 以“茶之道”为主题将众多珍品汇聚一堂的展览,上一次还要追溯到1980年该馆的“茶之艺术”展,距今已经37年了。 油滴天目,中国·建窑,南宋时期(12-13世纪),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从釉色中浮现的金色和银色的斑纹,像油滴一样,故得名“油滴”。在今日所见的各种油滴天目中,这件茶碗是最为出类拔萃而声名卓著的。据说丰臣秀吉的外甥(后被秀吉收为养子)曾是它的主人。 青磁轮花茶碗(名:马蝗绊),中国·龙泉窑,南宋时期(12-13世纪),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据说足利义政收藏此茶碗时,因碗身出现裂痕而派人到中国寻找替代品,但工匠回答说再也无法做出如此美丽的青磁茶碗,最终只在碗上打了锔子送还给足利义政。锔子看起来像大蝗虫一样,由此得名“马蝗绊”。 灰被天目(名:虹),中国,元-明时期(14-15世纪),日本文化厅藏 据传是足利义政所收藏的唐物天目。像是被灰覆盖着的沉静的釉色,因华丽绚烂的窑变和油滴纹样而显得高贵典雅。这件茶碗名列东山御物,虽然过去评价较低,但它体现了侘茶的全新价值观,也因此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大井户茶碗(喜左卫门井户),朝鲜,朝鲜时期(16世纪),京都·孤蓬庵藏(4月28日-6月4日展出) 在朝鲜半岛的高丽茶碗中,名为“井户”的作品数量较多,是高丽茶碗的代表性作品。在众多“井户”中,这件茶碗尤其以强有力的雄壮姿态动人心魄。“喜左卫门”是曾经收藏此茶碗的人的名字,后来这件茶碗成为松平不昧的藏品。 青井户茶碗(柴田茶碗),朝鲜时期(16世纪),东京·根津美术馆藏 在井户茶碗中,青井户茶碗以直线状外形为清冷的釉调为特征。“柴田”正是青井户茶碗中的珍品,因织田信长向柴田胜家赠送此物而得名。近代时期,这件茶碗从平濑家流入藤田家。 黑乐茶碗(名:剥栗),长次郎(制作),安土·桃山时代(16世纪),日本文化厅藏 这件茶碗上半部分为方形、下半部分为圆形,是黑乐茶碗中的异数。在据传为长次郎制作的茶碗中,这件作品的特色十分鲜明,有着令人忍不住将其一直握在掌中的奇异美丽。后来,这件茶碗为爱好风雅的近代茶道家平濑露香所收藏。 志野茶碗(铭:卯花墙),美浓,安土桃山-江户时代(16-17世纪),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志野茶碗是美浓(今岐阜线东浓一带)窑中的代表性陶器。白釉中透露出的鲜红的火焰颜色,展现出茶碗的魅力。这种白釉底色与以铁锈绘制而成的纹样,看上起就像开着卯花(学名“齿叶溲疏”)的矮墙一样。在日本产的茶碗中,这一件实为著名的杰作。 将军的“唐物喜好” 日本人向来重视“关系”。不仅仅是人际关系,还包括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每个个体都不是独立的,而是在关系性之中萌生出自我意识。比如在茶道中使用曜变天目的话,用竹制的旧茶杓就会显得很奇怪,应当尽可能使用象牙的茶杓或是明代的茶台“天目台”。又或是燕子花(又名“杜若”)图屏风就应当在杜若花盛开的季节时装饰在茶室里。这就是所谓的“用具”,即便用具本身非常精美,但如果不能互相配合的话,就完全不能发挥其价值。 12世纪前后,随着由中国宋朝东传的新式饮茶法“点茶”(“抹茶”)逐渐在日本的禅宗寺院、武士阶层中广泛传播,人们四处搜罗中国的艺术品“唐物”,装饰在房间里、或是用唐物来饮茶,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至15世纪的室町时代时,足利将军家收集了最高级的唐物,并以尖锐的鉴赏眼光对唐物进行分类和品评。这种“唐物喜好”的价值观,对“茶水”文化有着重大影响。 展览的“足利将军家的茶水——唐物庄严与唐物喜好”部分,以足利将军家收集的一流名品为中心,展示了以“唐物喜好”的眼光挑选的珍贵作品。 《潇湘八景图》,描绘了洞庭湖流入潇水和湘水的胜景,其中的《远浦归帆图》上有足利义满的藏品印章“道有”,后来此画又被织田信长收藏。 远浦归帆图,牧溪画,中国南宋时期(13世纪),京都国立博物馆藏(5月9日-5月21日展出) 《庐山图》是禅僧画家玉涧的名作,他在日本受到很高评价,被认为是与牧溪齐名的中国著名画家。 庐山图,玉涧画,中国 南宋时期(13世纪),冈山县立美术馆藏(4月11日-5月7日展出) 南宋的画院画家李迪所画的花卉图精致而生动地描绘出一天之内由白变红的醉芙蓉的情态。为了适应茶室狭小的空间,这种尺寸较小的挂轴逐渐受到欢迎。 红白芙蓉图,李迪画,中国 南宋时期·庆元三年(1197),东京国立博物馆藏(5月23日-6月4日展出 青磁下芜花入,中国 南宋时期(13世纪),彩虹(Arc-en-Ciel)美术财团藏 侘茶的诞生 15世纪末期,城市平民成为新时期的社会主流,他们热衷于欣赏连歌、能乐、茶道、花道、香道,并钻研这些风雅之事。这样一来,在珠光(1423~1502)和被称作“下京茶水人”的人们中间,出现了一种全新的风潮:他们不仅仅宝爱唐物,也从日常使用的茶具中选取自己喜爱的物品进行组合。这种“侘茶”的精神,由后一代的武野绍鸥(1502-1555)等人推广,逐渐深入人心。 展览的这一部分意在通过展现这一时期人们对茶道用具的价值观的变化——即由“唐物”转向“高丽物”、“和物”,来揭示萌生于时代转换时期的侘茶的艺术。 这件《唐物茶壶 铭:松花》的大壶用于保存茶叶。战国武将们特别珍爱茶壶,甚至有茶壶价值连城的说法。这件茶壶曾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历代天下霸主所收藏。 唐物茶壶(铭:松花),中国,南宋-元时期(13-14世纪),爱知县·德川美术馆藏(4月11日-5月7 一件褐釉小茶壶,本是在中国南方制成的日用品,传入日本后被当做唐物小茶壶受到珍爱。“肩冲”指的是瓶颈附近呈方角造型的茶壶。这件茶壶是著名的“肩冲”茶壶,据传由足利义政命名。 唐物肩冲茶入(铭:初花),中国,南宋-元时期(13-14世纪),德川纪念财团藏(4月11日-4月23 侘茶的完成 时至安土桃山时代,继承了侘茶精神的千利休进一步发扬茶文化,使之在上至天下霸主地方诸侯、下到平民百姓的人群中都被更加广泛地接受。千利休身为侍奉霸主丰臣秀吉的茶道家,继承了传统,不是仅仅寻找能与唐物媲美的侘茶茶具,而是制作全新的茶具,将它们组合起来,为饮茶的世界带来新鲜的空气。 展览中“利休选取的茶具”和“利休的创作”部分,以此为主题,试图接近千利休的茶文化,并介绍继承利休精神的茶道家古田织部(1544-1615)及这一时期极大发展的陶制茶具,展现出桃山时期自由奔放而茁壮有力的茶文化的魅力。 黑乐茶碗(铭:俊宽),长次郎,安土桃山时代(16世纪),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 这是黑乐茶碗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据传是乐窑创始人的陶工长次郎在千利休指导下制作的。茶碗不高、呈圆柱形的碗身坚实而富有张力,带有紧张感。 唐物尻膨茶入(铭:利休尻膨),中国,南宋-元时期(13-14世纪),东京·永清文库藏 据传这件茶碗曾在天正15年(1587)的北野大茶会上被使用过,后流入细川三斋(即细川忠兴,1563-1646)之手。 大井户茶碗(有乐井户),朝鲜,朝鲜时期(16世纪),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据传此系织田信长之弟、茶道家织田有乐所藏的大井户茶碗。这件茶碗有着悠闲而安稳的模样,深深吸引着观众。后来,茶碗经纪伊国屋左卫门等人之手而传入藤田家。 千利休像,传长谷川等伯画、古溪宗陈赞,安土桃山时代、天正11年(1583),大阪·正木美术馆藏(展出 据说桃山时期的代表性画家长谷川等伯在天正11年(1583)时描绘了62岁的千利休的肖像,利休在画中目光锐利、威风凛凛。利休参禅的导师、大德寺117世古溪宗陈题写的赞语确为真迹。 “优美之寂”的新型茶道与古典复兴 江户时期,茶文化在太平盛世再次迎来变化。小堀远州(1579-1647)等茶道家力图复兴室町时期以后的武家茶道、继承千利休精神的茶道家确立家门、以及有茶道家吸收宫廷贵族的风雅而试图创造新的茶道风潮,这些动向互相影响。展览的此部分首先以复兴武家茶道、确立了名为“优美之寂”的新型茶道风气的小堀远州所使用的茶具为中心,介绍江户时代前半期的茶文化。 然后介绍江户时代后半期的松平不昧(即松平治乡,1751-1818)的茶文化。这一时期的茶文化被认为仅剩骨架而无实体,但身为松江藩主的不昧钻研古典、收集茶具并进行品评。我们可以欣赏到经由不昧的品鉴而重新受到重视的珍品。 小堀远州,古铜象耳花入(铭:为杵),中国 明代(14-15世纪),东京·泉屋博古屋分馆藏 据传这是远州所藏的古铜花瓶,因下部体积较大而瓶颈细长、形似杵而得名。花瓶外形高雅,作为重视品格的武士阶层茶道的茶具非常合适。 野野村仁清,色绘若松图茶壶,仁清(制作),江户时代(17世纪),日本文化厅藏 这是江户初期京窑的名匠野野村仁清的作品。据说他在茶道家金森宗和手下、为天皇和宫廷贵族制作潇洒的茶具。名为“仁清黑”的黑釉,与茶碗上部的方角形状引人注目。 小堀远州,丹波耳附茶入(铭:生野),丹波,江户时期(17世纪),大阪·汤木美术馆藏 这是国窑小茶壶的代表作。丹波地区(兵库县筱山市)的工匠在小堀远州指导下制作出了更加优秀的陶制茶具。据说这件茶碗由远州亲自以丹波名胜命名,正是远州所喜爱的姿态高雅的茶碗。 松平不昧,油滴天目,中国·建窑,南宋时期(12-13世纪),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松平不昧将著名茶具分为“宝物”、“大名物”、“中兴名物”的不同类别并进行评价。这件茶碗据说为古田织部的藏品,在不昧记载茶具的《云州藏账》中登记为“大名物”。 三好长庆,粉引茶碗(三好粉引),朝鲜,朝鲜时期(16世纪),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这是朝鲜半岛制作的白釉碗。碗身表面好像能吹去粉末、釉没有沾上的部分则名为“火间”,两者交织呈现出独特的品格。这件茶碗因相传为战国武将三好氏所藏而得名。 从幕末到明治维新的混乱时期中,寺院和旧贵族家收藏的宝物和名品流入民间。这一时期,平濑露香(又名龟之助、龟之辅,1839-1908)、藤田香雪(又名传三郎,1841-1912)、益田钝翁(又名孝,1848-1938)、原三溪(又名富太郎,1868-1939)等著名企业家以过人眼光选出一流茶具,既重视茶道传统,又以全新价值观创造出全新的茶文化。在本次展览的最后,围绕各自在关西与东京地区闻名遐迩的四位爱好风流的人物,介绍并展出他们的茶文化与美学观念。 运营团队:净心茶行。
2023-06-19 19:39:401

何谓茶之懦?茶之佛?茶之道?茶之静?茶之和?

多喝茶有益于身体健康。
2023-06-19 19:39:462

以其茶之道 还治其茶之身 高手泡茶 杯杯致命什么意思

茶既是灵魂之饮,以茶载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茶道就是人道。茶道的角色是茶人,从古至今,从海内到海外,几乎无处不无茶人,无时不有茶人
2023-06-19 19:39:531

茶之道怎么样

茶之道品牌,口味,环境,服务都很好,价格实惠小伙伴们可以试试
2023-06-19 19:40:121

安徽茶之道商贸有限公司怎么样

好。1、工资待遇好。安徽茶之道商贸有限公司工资超过大部分同行公司,有节假日补贴,工资待遇好。2、工作环境好。安徽茶之道商贸有限公司工作环境好,公司环境优美,工作压力小,工作氛围积极、放松。
2023-06-19 19:40:181

茶之道,茶若人生,沉时坦然,浮时淡然,待这茶尽具净之后,自会有人记得你是如何的真香满溢

禅茶之道,在于二祖,二祖禅茶外形紧结卷曲,色泽翠绿,白毫显露,香气高长,滋味浓醇鲜爽等特点
2023-06-19 19:40:251

茶道文化知识

  茶道,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文化之一,形成了一整套的文化知识体系。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文化知识,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茶道文化之茶境   由于茶树鲜叶有较强的灭菌和解毒功用,所以茶叶最初是直接食用新鲜叶子,作为药用,后来发展为熟吃,烹煮饮用,冲泡饮用,直到今天,成为与咖啡、可可并行的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写出了品茶之境。当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来到栊翠庵,妙玉向众人献茶之后,请宝钗、黛玉去吃体己茶,宝玉也跟着去了,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事情,极能说明中国茶文化的境界。   妙玉先拿出七种非同寻常的茶具,茶具的精美可见茶在当时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它已经成为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生命活动。   其后,妙玉煎茶,其用的水也非同小可。黛玉不知,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不由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我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的雨水哪有这样的清淳?如何吃得?”   妙玉用的茶叶如何,书中没有明言,但她奉与贾母的老君眉都那般清淡醇香,她自己所用之茶自不待言。仅在一个小小的修道庵中,随意品一次茶,就如此考究精致,不仅茶具、茶叶精妙绝伦,连煎茶之水也费尽心机,可见茶与境连。   至于吃茶之法,妙玉更有高论:“一杯为品,两杯就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饮牛饮驴了。”尽管这话有些夸张,但也说明饮茶是人生的一件雅事。   饮茶最重要的是一种心境。唐人裴汶在《茶述》中说:“茶u2026u2026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茶味在于“淡”,饮茶时需要神清气闲,心态平和,在静默中细细品味,喧闹污浊是与茶境不符的。一人独饮,或有性情相投、心境淡泊的朋友共坐,浅斟细酌,清言雄辩,在一杯清茶中静静享受人生,韵味至深。此情此景,何等情爽宜人,于是千般忧虑都悠然忘怀,心绪清明,神驰物外。面对挚友,体会一种人生淡然的心境,才能不腻不烦而持久。所以说,在洁净无染的气氛中,一杯淡茶能涤去忧愁烦恼,能带来静穆和善。这种通过荣为中介,把我们引进一个闲静清高的人生境界,就是达到茶中极境了。   只有当眼前心中没有了富丽奢华的景象和蝇营狗苟的私念时,才能感受茶那淡远的幽香。因此,饮茶时环境和心境都极其重要。据《茶疏》所载,适宜饮茶的环境为:心手闲适,杜门避事,荷亭避署,小院焚香,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等。而作事、观剧、发书柬、长筵大席、人事忙迫时则不宜饮茶。烹茶时不能用恶水、敝器、铜匙、木桶、柴薪、鼓炭等,也不宜靠近阴屋、厨房、市喧、酷热斋舍等。茶之一物,因包含着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世界,而成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   茶之道是一种高洁醇美的象征,是中国艺术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节。茶的各道工序,不管是采茶、制作、还是烹煮、斟茶,洁净是其第一准则。采茶时必须是天气清明的早晨,空气清新,茶树上露水芬芳犹存,所采的茶才是上品,阴雨天采的就差了;制作时杀青、揉捻、干燥等等诸道工序更要洁净无垢。   茶讲求和谐,因此好茶要配好水,择水是极为重要的。山上的水为最好,山水中又以乳泉细流者为上。唐代茶圣陆羽曾经品评天下名泉,第一是庐山康王谷帘泉,第二是无锡惠泉寺石泉(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即源于此),第三是蕲州蕲水(今浠水县)兰溪石下水,好茶名泉,相映生辉。   烹茶更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氛围。在山麓水涯,随意设一草屋,即可作茶室,茶室氛围庄重和谐。烹茶需用小壶,以宜兴紫砂陶壶最为适宜。待水壶中水一滚二滚三滚之后,斟茶人提起水壶,将小陶壶内外一浇,使陶壶内外同时加热,放入茶叶,利用温壶的热量将干茶的香气烘托出来,让饮者闻香,称为“汤前香”。然后注水冲泡,饮者先要欣赏茶汤的“杯面香”,其次欣赏色泽,再次啜饮滋味,最后欣赏留在杯内的“杯底香”。在这小小的空间中点茶待客,香生茶室,境出尘表,举止轻缓而优雅,饮茶已不是其目的所在,而礼仪、道德,以及主客之间心灵的交流才是其主旨。   那新鲜神秘、清中带微黄的琼浆,浸人心脾,似乎犹带着清晨露水的芳香。人也因秉持诗意、温爱、幻想、祥和、宁静而将有限的生命带入出神状态之中,使人的心灵具有一种虔诚的迷醉般的安宁与和平。在这种状态中,整个灵魂沉浸在寂静清和的氛围,而导向幽玄超脱之美。   佛门弟子也好茶,认为“茶禅一味”,将饮茶功夫与宗教中的参禅悟道融合在一起。   曾有一个禅师的弟子问禅师道:“何为佛法?”禅师道:“饮茶去。”又一弟子来问:“何为佛法?”禅师道:“饮茶去。”最后小弟子来问“何为佛法?”禅师依旧道:“饮茶去。”小弟子不明白,问道:“为何对三人都说饮茶去?”禅以手指心,小弟子突然开悟。   因为饮茶就是让你去见到你至淡至纯的本性,本性就是佛,就是佛法。佛家所谓“见性成佛”,如果你没有见到自己的本性,那么你心中想佛,口中念经,行为上持戒,尽管在功德上可能获得果报,智慧也能够得到增长,但是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本性,没有彻底领会生死的根本,所以也就没有见佛。禅宗认为,佛就在自己心中,而不能到外界去体认。这与饮茶时悠然自适,不多言语,静静体味自然人生的境界不谋而合。   除中国外,崇尚茶文化的国家很多,日本即其中之一。日本茶道具有传统性、规范性和广泛性。日本并无原生茶,茶及茶文化都传自中国,最早是留唐日僧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种,12世纪,又有留宋日僧荣西将茶种带入日本,并著《吃茶养生记》,经将军源实朝提倡后开始推广,至16世纪千利休居士集大成,提出“四规”(和、敬、清、寂)和“七则”,礼仪与规则要求极为严格,得当时最高权臣丰臣秀吉的扶持参与,形成日本文化中独树一帜的茶道。日本茶道采用粉茶点服法,反映了我国宋代和日本中世时期的饮茶方式,尽管这种茶在生产技术上已经过时,然而氤氲古香却为其增加了一种“艺术隔离感”。
2023-06-19 19:40:341

《茶之道》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茶之道》(李震)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cOyUV1m1qpV78KDYEFmQ 密码:nugw书名:茶之道作者:李震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年份:2004-01页数:288内容简介:茶之道,不仅仅止渴、消食、提神,更能将人的精神引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于闲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人生的点滴。茶之道在于山水之间、在于风月之间、在于诗文之间、在于名利之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2023-06-19 19:40:401

茶之道里面的绿茶怎么泡???谁会??

冷水泡,最爽
2023-06-19 19:40:555

茶道四字名言是什么?

茶道四字名言有深入浅出、家常茶饭、粗茶淡饭、酒余茶后、三茶六礼、低唱浅斟等。1、深入浅出:用浅显易懂的话把深刻的道理表达出来(指文章或讲话),可用来形容茶道。2、家常茶饭:家庭中的日常饮食。多用以喻极为平常的事情。3、粗茶淡饭:简单的饮食。形容生活简约。4、酒余茶后:指随意消遣的空闲时间。5、三茶六礼:犹言明媒正娶。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6、低唱浅斟:斟着茶酒,低声歌唱。形容悠然自得、遣兴消闲的样子,一种安乐自适的情态。好茶常有淡淡的苦味,苦味中总是透着较深的清香。人生常常如美中含苦,难以有十全十美之事,十有八九不如意,能有一二如意事,便也足矣。不如意,便是生活的苦味。苦中有甘是暗味。苦尽甘来是真味。好茶总是先涩后香,人生总是苦中藏乐。先甜者,往往后苦,先苦者往往后甜。富不过三代,与茶之道也有想通之处。富一代历尽千辛万苦,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练就了过人的机智敏感,方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浪潮中趋吉避凶。因为来之不易,所以万般珍惜。有些富二代、富三代,之所以一代不如一代,正是因为他们坐享其成、不愿吃苦,没有在苦的煎熬中练就真本事,又不懂珍惜,故守不住富一代的财富,终是大浪淘沙,财富散尽。苦中有甘是暗味。苦尽甘来是真味。好茶总是先涩后香,人生总是苦中藏乐。先甜者,往往后苦,先苦者往往后甜。富不过三代,与茶之道也有想通之处。富一代历尽千辛万苦,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练就了过人的机智敏感,方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浪潮中趋吉避凶。因为来之不易,所以万般珍惜。有些富二代、富三代,之所以一代不如一代,正是因为他们坐享其成、不愿吃苦,没有在苦的煎熬中练就真本事,又不懂珍惜,故守不住富一代的财富,终是大浪淘沙,财富散尽。茶中有大道,悟茶通人生。细细品茶,神清气爽,返璞归真,超凡脱俗,渐入佳境,可以通神,而穷宇宙之理。茶在众生的心里,有不同的味道。那一壶用静水煮沸的新茶,在茶客的唇齿间回绕,品后有人似觉苦若生命,也有人淡如清风。
2023-06-19 19:41:171

茶道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快速了解六千年茶文化发展史呢?

在唐朝时期统一提出了茶道,因为那时候全国人民都喜欢喝茶品茶,并且流传到了海外,先是由舜发现了茶叶,后来经过汉唐时期的发展,茶文化达到了顶峰,今天小罐茶继续承担传扬茶文化的使命,为了让茶文化更好地被大众了解,由小罐茶、茶业复兴联合主办的看见茶文化?茶书展,共同探讨茶文化和中国茶传承等话题,让大家真实的摸到,感受到,看到茶文化。
2023-06-19 19:41:482

茶道四字名言

1、好茶常有淡淡的苦味,苦味中总是透着较深的清香。人生常常如美中含苦,难以有十全十美之事,十有八九不如意,能有一二如意事,便也足矣。不如意,便是生活的苦味。  2、苦中有甘是暗味。苦尽甘来是真味。好茶总是先涩后香,人生总是苦中藏乐。先甜者,往往后苦,先苦者往往后甜。富不过三代,与茶之道也有想通之处。富一代历尽千辛万苦,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练就了过人的机智敏感,方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浪潮中趋吉避凶。因为来之不易,所以万般珍惜。有些富二代、富三代,之所以一代不如一代,正是因为他们坐享其成、不愿吃苦,没有在苦的煎熬中练就真本事,又不懂珍惜,故守不住富一代的财富,终是大浪淘沙,财富散尽。  3、茶中有大道,悟茶通人生。细细品茶,神清气爽,返璞归真,超凡脱俗,渐入佳境,可以通神,而穷宇宙之理。  4、茶在众生的心里,有不同的味道。那一壶用静水煮沸的新茶,在茶客的唇齿间回绕,品后有人似觉苦若生命,也有人淡如清风。
2023-06-19 19:42:231

茶道的感想文章

  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对于茶道,我们有何感想?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的感想文章,一起来看看。   茶道的感想文章1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和   “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中国佛、道、儒三家思想杂揉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知道“和”的思想,并不是儒家独有的。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儒家重视礼义引控的“和”。道家倡导纯任自然的“和”,反对人为的规范。佛家推崇的则是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体现中和之美;道家的“和”体现无形式、无常规的自然美;佛家的“和”,体现规范之美。   中国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已”的随意性;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和谐——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   “以茶待客”是中国的习俗。有客人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极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来,也可通过送茶表示亲友间的情宜。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人人情高谊,见外方人之被欺凌,必众来救护。或有新来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迁居新舍,邻里皆来献茶汤,或者请到家中去吃茶,称为“支茶”。   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过茶来表示深情厚意,不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于机关、团体,甚至成为国家礼仪。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现在的人们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   静   “静”是中国茶道的灵魂,“和”是因“静”而“和”的,没有“静”的氛围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残缺的心灵。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个“静”字,就可以洞察万物、思如风云、心中常乐。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家也主静。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高僧还是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洞察明鉴,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当茶的清香浸润着你的心田的时候,你的心灵就会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就会在虚静中升华,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怡   “怡”是“静”的怡,“和”的怡,因为“怡”是灵魂的跳动,是脉博,是瞬间的人生顿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丝丝感动和一次次颤抖。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们、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的追求也不同。历史上的王公贵族讲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显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意在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参禅悟道。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养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腻,享受人生。   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获事活动中获得畅适和愉快的感受。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它拥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   “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易说“道”,一旦论道,就会执著于“道”,追求道的“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参悟、是透彻、是从容、是圆寂、是宇宙u2026u2026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是真山真水;悬挂名家名人的真迹;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括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的悠闲。茶事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个环节都要求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身心健康、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茶道的感想文章2   有很多朋友问我,什么是茶道?我常把茶学家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的解释告诉他们: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多数人讲的“茶道”就是品茶论道。品茶指原茶的艺术(种类,加工,形状等),水的艺术(活水,名泉),泡茶艺术(茶艺技法,程序),茶具艺术(茶器的选择)及品茗艺术(看、闻、品、韵)的结合体。论道指茶之道(茶历史、茶文化)和人生之道。   淘宝网津门茶花汇认为茶道是通过饮茶方式(感受茶的形状、色泽、滋味、香气,静心领悟茶具、煮水、点茶、品茶诸过程),感受茶文化(用具、衣着、环境、举止、品味),进而感悟人生的精神。人不同,对人生的理解也不同,因此茶道之论也不同。茶道可大概分为四种贵族茶道、雅士茶道、宗教茶道、世俗茶道。   贵族茶道讲求“美”与“真”。对于贵族,他们不是追求品味与思想,而是要彰显财富与地位,那么茶艺的表现形式为对名茶,真水,活火,妙器的不断追求。为此不惜动用人脉和金钱。这是权与利之争的表现形式。   雅士茶道讲求“和”与“雅”。不求贵器讲求形式。文人雅士历史上留下大量的茶诗、茶画、茶文对茶道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其中就包括茶圣陆羽的《茶经》。“茶,上茶,上好茶;坐,请坐,请上坐”这幅对联就是对“和”与“雅”最好的例证。其实茶道是以茶文化的形式流传和发展的。   宗教茶道讲求“静”与“悟”。无论佛教,道教,禅宗品茶讲求“静”茶人品茶虚静之极,也反映出万物自复。品茶也成为佛道人士修身养性之路。佛教禅宗“吃茶去”一大公案,就说明“悟”的真谛。   唐代赵州禅师问新来的僧人:“曾到此间么?”僧人答:“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另一僧人:“曾到此间么?”僧人曰:“未曾到。”师曰:“吃茶去。”院主问赵州:“为何曾到吃茶去,未曾到也吃茶去?”赵州唤院主,院主应诺。赵州曰:“吃茶去。”赵州三次说“吃茶去”,意在消除僧人的妄想分别,随缘任运,平常自然。   世俗茶道讲求“凡”与“怡”。茶即雅即俗。南方茶楼是世俗茶道,老舍《茶馆》是世俗茶道。百姓纵然茶粗器陋,悟道之心不下于人。周作人说“茶道的意思,可以称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霎那间会永久。”   唐代,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饮,清心养神。日本高僧来到中国,把茶叶种子和饮茶方式带回日本。在日本发展形成日本茶道。但是日本茶道有鲜明的仪式色彩。而中国茶道体现在精神方面。中国茶道更符合儒、释、道的思想“道也,平常心”。
2023-06-19 19:42:301

关于茶文化的唯美诗句

1、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李嘉祐 2、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白居易 3、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白居易 4、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钱起 5、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 6、烹尝方带酒,滋味更无茶。薛能 7、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唐徐夤 8、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 9、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刘禹锡 10、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唐皮日休 11、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白居易 12、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刘禹锡 13、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唐陆士修 14、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郑愚 15、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白居易 16、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西晋左思 17、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顾况 18、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李白 19、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白居易 20、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韦应物 21、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孟郊 22、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郑愚 寻觅中国茶文化 茶产于中国,中国人有几千年的饮茶史,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茶最早是作为中药使用的,后来发展成为日常饮品。茶有着各式各样的茶文化,如茶品、茶韵、茶礼、茶道、茶趣等等。一茶一具,茶一水,变换无穷,茶是有出身、有经历、有归宿的生命,茶之为茶最隆重的经历,自然是期待被品饮、正当被品饮的这个过程。 茶品 茶品,即二十四茶品、茶道。据说陆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茶道也为人道也。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味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静也。茶艺是茶道的载体,茶道是风雅艺术。丁以寿: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韵 茶韵是品饮茶汤时所得到的特殊感受,是一种茶的品质、风格,表明达到同类中的最高品位,是一种感觉,是好的象征,是一种境界。韵,声音均匀、和谐动听之意,通常是和气联系在一起的,称作气韵。茶汤除了色泽、香气、滋味外,还有气韵,称作茶汤四相。对茶汤四相的感受就称做茶韵。 茶礼 古代男方向女方下聘,以茶为礼,称为茶礼,又叫吃茶。明人许次纾《茶疏》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为下茶,亦曰吃茶。因茶树移植则不生,种树必下籽,所以在古代婚俗中,茶便成为坚贞不移和婚后多子的象征,婚娶聘物必定有茶。 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儒道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这一切的背后潜隐着微妙的哲学。茶道是道家的化身。相关经典名句:世人若解茶之道,不羡仙人做茶人。 茶趣 常言道: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茶趣即品茶的趣味。而品茶之趣在于过程,品茶之际,也是各显神通的时候,或奕棋,或讲书,或打围鼓,或吟诗作对,或谈古论今,言南道北,洋洋洒洒,蔚为大观,正如胡德棒之联曰: 品茗悟道闲中趣,谈古论今座上宾。还有人把茶字拆开来,编成顺口溜说,头戴草帽人十八,演唱说笑一杯茶,八十老人草神仙,茶到肚里愁全化。真有酣饮在茶馆,笑语满人间的无穷乐趣;茶就是人在草木间。草木如诗,美人如织,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之道。茶来自草木,因人而获得独特价值。确切地说,茶是因为陆羽摆脱自然束缚获得解放,一举成为华夏的饮食和精神缩影。 关于酒文化的唯美诗句 1、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 2、几日寂廖伤酒后,一番萧瑟禁酒中。 晏殊 3、何以解忧,为有杜康。 曹操 4、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 5、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祐 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 7、弹琴醒暮酒,卷幔引诸峰。岑参 8、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 9、晚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李白 10、劝君莫拒杯,春风笑人来。李白 11、秋山僧冷病,聊寄三五杯。韦应物 12、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李白 1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李白 14、披君貂襜褕,对君白玉壶。李白 15、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李商隐 16、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李白 17、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李白 18、醉中惊老去,笑里觉愁来。包佶 19、玉壶系青丝,沽酒来何迟。李白 20、移樽劝山简,头白恐风寒。杜甫 2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晏殊 22、雪花酒上灭,顿觉夜寒无。李白 23、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李白 24、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张先 酒文化诗句 1、醉中惊老去,笑里觉愁来。包佶 2、玉壶系青丝,沽酒来何迟。李白 3、移樽劝山简,头白恐风寒。杜甫 4、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晏殊 5、雪花酒上灭,顿觉夜寒无。李白 6、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李白 7、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张先 8、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 9、晚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李白 10、劝君莫拒杯,春风笑人来。李白 11、秋山僧冷病,聊寄三五杯。韦应物 12、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李白 1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李白 14、披君貂襜褕,对君白玉壶。李白 15、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李商隐 16、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李白 17、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李白 18、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 19、几日寂廖伤酒后,一番萧瑟禁酒中。 晏殊 20、何以解忧,为有杜康。 曹操 21、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 22、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祐 2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 24、弹琴醒暮酒,卷幔引诸峰。岑参
2023-06-19 19:42:511

对茶的认识和了解。

喝茶对于中国人来说,应该是很重要的,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七件事中就有茶,即使自己不喜欢喝茶,家中也一定会准备下茶来待客的。客来了敬茶是中国最传统、最地道也是最温暖的待客之道。 也许喝茶是在品味人生吧。 人生的幸福如茶,当生活中、工作中或事业中取得了收获和成绩时,就如一杯刚冲好的浓酽的茶,翻滚着、蒸腾着,是那么的耀眼、那么的诱人,远远地就能感受到他那份热情和不平凡,让人羡慕、让人垂涎;但这一切总归会要归于平淡,如一杯绿茶,冲了三遍,慢慢地变得不再浓酽,最后变成了一杯白开水;亦如乾陵上武则天的无字碑,默默地矗立在那里,是那么的无言,但你能说她没有辉煌灿烂的过去吗。没有永远激动人心的幸福,只有永远平凡而平淡的岁月。无中生有,由无极而至有极,回归自然,效法自然,太极茶道就是这种理念和精神在发挥着神奇的流派凝聚力量。 人生的苦难如茶,当我们的人生遇到苦难和困苦时,就如品一杯刚冲好的酽茶,那苦苦的、涩涩的感觉,让我们蹙眉、咂舌。但我们也不会因其苦而放下杯,我们一样会大口地吞下去,一样地酣畅淋漓、一样地挥洒自如;再苦的一杯茶,最后也会变成一杯白开水。往事悠悠,终成旧梦,再回首,往日的痛苦,已经变成了今日的财富。没有永远刺痛人心的苦难,只有永远浸透在岁月里的平淡。 人生之境如茶,茶品人生,心性自明。也融融。
2023-06-19 19:42:592

泡茶之道是什么?

茶技术,主要是根据不同的茶类、加工方法、茶的特性,掌握好茶的用量、开水的温度、冲泡的时间。
2023-06-19 19:43:091

黄山茶文化

有叫天香茶铺的吗
2023-06-19 19:43:173

宋朝的点茶之道

导语:宋朝人喝茶有着不一样的喜好,他们喜欢将茶叶碾得很碎再冲泡,这就是所谓的“点茶”。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唐朝流行煮茶,宋朝流行点茶,明朝流行泡茶。从7世纪到17世纪,千年时光眨眼而过,中国人的.喝茶方法一变再变。 宋朝人点茶,先把茶叶碾成粉末,碾好以后,不放锅里煮,而是放到碗里,再倒入沸水,一边倒水,一边搅动,让茶末跟沸水均匀混合,完了端起茶碗喝茶。 点茶的前两步跟煮茶一样,先烤茶,再碾茶,但是由于点茶对茶粉的要求更高(必须足够细腻),所以讲究的茶人还要杵茶和磨茶;用木杵将茶梗捣碎,再放到石磨里磨上一两遍,然后才能用茶罗过滤。把过滤好的茶粉分到几只茶碗里,再用带有提梁和长嘴的铁瓶或砂瓶烧水,烧沸以后,往几只茶碗里分别浇上一点点,用茶或者茶筅搅成茶糊,搅得茶油都要泛出来了,再继续冲入更多的热水,同时迅速搅动,直到每碗茶的表面都泛出一层浓浓的白沫,好像卡布奇诺咖啡一样,才算大功告成。 北方人喜欢搅面汤,我觉得点茶跟搅面汤有些像。茶粉很细,面粉更细,假如哗啦一下子冲入很多沸水,受热就不均匀了,一小块一小块的疙瘩漂在水里,不管怎么搅都弄不匀。所以必须先往碗里加一点点热水,搅出一小团油亮亮的糊糊来,然后才能继续加水搅下去。
2023-06-19 19:43:251

茶道与茶艺有什么区别?

道是日本人的说法,重精神层面艺是中国人的说法,重技巧方法
2023-06-19 19:43:356

紫云祥的取茶之道

紫云祥的取茶之道“取茶应取其内质丰富的多少为之根本,内质丰而茶性稳,稳者方能求得后期之陈”。茶品之选料坚持取自树龄均有300年以上的乔木型古树茶早春及春茶时期的茶箐为原料,以传统古法制作而成的稀少珍贵的精品,凸显了茶性之根本,将品饮之享受推向较高境界,将收藏之价值提升至最高点。
2023-06-19 19:45:291

茶艺起源于哪里 茶艺的起源介绍

1、茶艺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山云雾出好茶,清泉活水泡好茶,茶艺并非空洞的玄学,而是生活内涵改善的实质性体现。饮茶可以提高生活品质,扩展艺术领域。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茶艺还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等。 2、“茶道”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天定年间(741-756)进士封演所著《封氏见记》。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 3、但此处所指“茶道”一词茶内涵并无明确界定,往往是指煮茶之道和饮茶之道,有时也泛指饮茶过程中所领悟之道。主要是指技术层面,在宋朝则主要是指斗茶,而不谈茶道。明朝张源《茶录》中有:“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当茶道传入日本以后经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和千利休以及其后人的共同努力,使其形成了具有深远的哲理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的一大综合文化体系,但其概念也并非十分确定,在“和、敬、清、寂”具有深远的哲理的精神层面,但在“煎茶道”“未茶道”“茶道表演”中则指泡茶方法的技术层面。
2023-06-19 19:45:441

日本茶道的一期一会是什么意思啊?

一期一会的释义:1、在茶道里,指表演茶道的人会在心里怀着“难得一面,世当珍惜”的心情来诚心礼遇面前每一位来品茶的客人。人的一生中可能只能够和对方见面一次,因而要以最好的方式对待对方。这样的心境中也包含着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无常观。2、一期一会:一生只有一次的缘分,在一定的期限内对某事、物(人)只有一次相遇、遇见的机会。通常此“一定期限”特指某人一生的时间,也就通常解释为一辈子只有一次的际遇。另外一期一会是既定因缘导致,在不同的时空中不断演绎数期数会,特定一期(时间)针对特定一会(事件的发生),一期一会包含在数期数会之中。3、与你相会的这一刻不会再一次来临。因此这一刻最为珍贵,应该尽自己的潜力,在这仅有一次的机会里展现出自己最高的水平。即便主客多次相会也罢。但也许再无相会之时,为此作为主人应尽心招待客人而不可有半点马虎,而作为客人也要理会主人之心意,并应将主人的一片心意铭记于心中,因此主再见的机会。意为,人生不但短暂,而且只有一回。“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会”则意味仅有一次的相会。百多年前大将井伊直弼诠解道,“茶会也可为‘一期一会"之缘也。即便主客多次相会也罢。但也许再无相会之时,为此作为主人应尽心招待客人而不可有半点马虎,而作为客人也要理会主人之心意,并应将主人的一片心意铭记于心中,因此主客皆应以诚相待。此乃为‘一期一会"也。”人生及其每个瞬间都不能重复。 “一期一会”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个瞬间的机缘,并为人生中可能仅有的一次相会,付出全部的心力;若因漫不经心轻忽了眼前所有,那会是比擦身而过更为深刻的遗憾。扩展资料:一期一会(いちごいちえ)一期一会是日本茶道用语。是利休集珠光(村田)流、绍鸥(武野)流之义理提出的重要茶之道(不是茶道),后经七哲、三千家和千宗室(里千家)、速水宗达等人传修,进一步发扬。一般认为,此理在《山上宗二记》记里表述的较清楚,但不拘于此,其他如《细川三斋茶书》(细川忠兴)亦有说明。后,因为富于禅理,成为日本佛道、茶道的重要思想、概念。“一期一会”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个瞬间的机缘,并为人生中可能仅有的一次相会,付出全部的心力;若因漫不经心轻忽了眼前所有,那会是比擦身而过更为深刻的遗憾。一期一会(日语Ichi-go-ichi-e)意思是“在有生之年的唯一机缘(Theonlychanceinone"slife)”或“一生中唯一,初次和最后一次的会晤(Theonly-thefirstandthelast-meetinginlife)”茶道大师山上宗二(YamagamiSoji)在他的作品中,曾经写及“一生中唯一一次的茶聚”。其意思在鼓励人珍惜与友人之间这份难得缘分,以唯一和最后一次的茶典的心情,主人把整个茶道的每一个细节做到最完美.因为主人和客人可能没有律。因此,它提醒人们要珍惜每分每秒和每回相遇的缘份。此语最初出自《山上宗二记》一书之中,后又为幕府末期、维新时期的大将井伊直弼所引用。他在《茶汤一会集》之书的前言中这样写到,“茶会也可为‘一期一会"之缘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期一会 (日语词语)
2023-06-19 19:45:511

【小贴士】宋朝士大夫的点茶之道

宋朝士大夫有四门技艺:焚香、挂画、插花、点茶。如果不会点茶,那在宋朝就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雅人。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宋朝点茶的基本工序。第一步,如果没有现成的茶粉,那就把茶叶烤干,碾碎,用小石磨去磨,磨得越细越好。磨好了,再用筛子筛,把没有磨碎的茶叶梗扔掉,留下颗粒微细的茶粉。第二步,把茶粉捏到茶碗里,浇一点点热水,轻轻搅拌,搅成粘稠的糊糊。第三步,往茶碗里续水,续到小半碗那么多。这时候,左手端起茶碗,右手拿起一只扁扁的竹片儿。竹片的一头被劈开,分成很多根细梢儿,仿佛压扁了的小扫把。这种器具,叫做茶筅。右手握紧茶筅上半截,让下半截的细梢插进水里,贴着茶碗的碗壁,顺时针转着圈儿地搅拌、击打,直到稠糊糊的茶糊被均匀搅开。第四步,接着续水,续到大半碗,继续用茶筅搅拌和击打。还是贴着碗壁,还是顺时针划圈儿,搅拌的速度越来越快,击打的力度却越来越轻。这时候你会发现,碗里的茶汤会泛起越来越多的泡沫。泡沫从大变小,从薄变厚,本来青褐色或者黄褐色的茶汤会变得越来越白,越来越白。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茶粉和热水正在水乳交融,同时还有大量的空气分子钻了进去。第五步,把水续满,用茶筅轻轻搅动,如果看见哪个地方还有大块的泡沫,就在那个地方顺时针划小圈儿,把泡沫打细。等到整碗茶汤都变得像起泡牛奶一样细密爽滑,泛起积雪一样的柔亮光芒的时候,你就可以端起茶碗,慢慢品尝了。以上这些工序,以上这种泡茶的方法,就是宋朝人所说的“点茶”。近些年来,宋学渐渐成为显学,有些朋友正在复原宋朝茶道,但是复原得并不靠谱,为啥?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宋朝的茶筅是什么样子,并不知道宋朝人怎样使用茶筅。他们总是误以为,宋朝人喝的茶就像日本人喝的抹茶,所以用抹茶筅来点茶。结果呢?点出来的茶汤不够细密,泡沫又大又懈,瞧着黯淡无光,喝着苦涩无香,形成不了滑润的口感。
2023-06-19 19:46:051

悠闲一刻,茶之道。啥意思

浮生偷得半日闲
2023-06-19 19:46:352

杯盏人生,人生如茶---济蚨堂

杯盏人生,人生如茶,茶禅一味,存乎一心。这是佛家禅宗的生活境界。中国道教、儒学、医学历来把茶香、书香、墨香雅称为三香。认为」人生若得遇二三知己,共聚一堂,一壶香茗,琴棋书画,风雅自在;或者,茫茫网海,端坐于屏前,清茶一杯,天南海北,海阔天空,又何尝不是一赏心之事。在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又谓之茶道,即烹茶、饮茶的艺术。通俗点就是以茶为媒介的生活礼仪,一种慢节拍的生活方式,注重修心养德,一字概之曰——静。可是现代人,特别是都市人生活节奏快,又有多少人可以真的静下心来,去品味其中的一份闲适与淡泊? 过去,茶馆只是给路人解渴之用。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茶馆成了休闲、养生之道,成为了精神时尚的标志。无论是现实中,还是在宗教界。人们对虚静、淡雅、平和的人生憧憬,对茶文化的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之。 事实上,茶之道与茶叶本身的昂贵程度并没有什么关联,茶,一种大自然的产物,一种可以续水的饮品,沸水之下,辗转之间,浮浮沉沉,恍若人生百味。在一杯茶面前,红尘纷扰,人世繁华,不过是眼前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洒脱一点,淡泊一点,随意一点,沉稳一点,水是热的,心是净的…… 有时候,我们也难免会抱怨,抱怨上天不公,抱怨人心不古,抱怨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但是抱怨完了之后又有什么用?能改变就改变,不能改变就接受,如我们所看到的茶叶,永远都只有两种状态:沉或者浮。 这两种状态又何尝不是人生,茶叶在沉浮之间氤氲出香味,人也在经过沉浮之后,才能看清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人在时茶热,人走时茶凉,浮浮沉沉中,几多欢喜,几多忧愁,到最后都将落定,无论你想还是不想,到最后都必须去学习以平常心处之。 而喝茶的人也只有两种姿态:拿起或者放下。其实,又何止是喝茶只有两种姿态,世上万事万物都无外乎这两种姿态,能拿起来就拿,拿不起来就放下。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最终把自己逼到拿不起又放不下的境地,有时候我们要冷静地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有些事何必纠结于心,有些人何必纠缠不清? 简单或者复杂,孤独或者圆融,很多时候不过是情感的一念之间,不要浪费太多时间去想与你无关的人或事,很多时候,看淡一点,看轻一点,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留点空间给自己,留点空间给对方,留点美好给距离,让自己或者别人转过身来,或者回过身去,都能感觉轻松。 茶味就是禅味,禅心就是茶心。 茶禅一味,茶有什么味?不过是贵在回甘;禅又有什么味?不过是让人心安。所以,某种程度而言,茶味就是禅味,禅心就是茶心。 茶之道,与地位无关,与富足无关,与名贵无关,全凭个人感悟,捧一杯清香在手,茶之知音,水之知遇,懂知足常乐,存感恩于心,如此足矣。修心养性,洗净铅华,看淡浮沉,懂得取舍,便是精髓。
2023-06-19 19:46:421

茶道概论

古之论茶者,必以茶为本,先格物致知,而后有道得悟。夫禅茶一味者,扶桑之小义也。今人尚禅茶者,多不明茶中真味,不知辨茶品茶之法,去茶道远也。夫论茶道者,必由茶之为饮始,以眼耳口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触法之识为初,方得次第之序。茶有八难,一造,二别,三器,四火,五水,六投,七瀹,八饮,欲学茶道,必先克八难,欲克八难,必先熟手为技,技精则艺,艺绝或可悟道。种、采、制、藏、泡、品、具、室、友皆茶道之实体也,独钟其一,则孤陋难成。 由唐至明,论茶之书者甚番。然则论道者盖不出陆羽《茶经》也,余虽独好明张源《茶录》之说,亦必佐以竟陵之言。明之一代,始尚冲泡清饮,极似今人。期间所著茶书者,今人学茶,可略观一二。然则朱权《茶谱》有技无道;许次纾《茶疏》风雅有余,义理不足;陆叔声《茶寮记》近乎粗陋;闻龙《茶笺》体式不全;罗廪《茶解》亦论道不足,调理不清;张谦德《续茶经》繁复有余,虽多新法,亦不易读;唯张源之《茶录》,简明扼要,多有切实体会之论,非泛泛因袭古人者。其余纷纷,或普本不全,或仿照古人,或佚名无物,或余未得闻。 《茶录》云: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诚如是也。《茶经》亦云: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所谓精行者,精进也;精者,至纯至善也;进者,至诚至勤也;俭德者,君子也;君子者,节欲克己,复礼为本也;谦卑自牧,修身之源也。夫茶者,采不时,造不精,藏不燥,泡不洁,饮之成疾,不精行之故也;沏过时,啜过量,斗过奢,品过苛,饮之为病,不俭德之故也。 茶质本洁,虽易染杂乱之气,亦不容丑恶之心;茶性本俭,虽可养风雅之趣,亦不纳骄奢之意,茶之德,在雅志,在养性,在发乎于情;茶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023-06-19 19:46:491

茶文化的感悟有哪些

1、喝茶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里那庸懒的阳光。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待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颇多感慨:茶要沸水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经历磨练后才能坦然。2、当年学习茶文化,是因为生命里一位挚爱的亲人喜欢,于是也试着去品尝。尽管苦涩绕于舌间,情境的惬意与美好,却牵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3、沏一壶茶,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浮世中摸爬滚打不见色彩的心,需要用甘洗涤,方使初心不改。看着茶叶在沸水中翻腾,就是一场人生的盛宴。起起伏伏就是生活,唯有在起伏间才可实现生命淋漓尽致的舒展。品茶之时,就是一次充满了禅的诗意之旅。调动所有的感官,来体会茶的芬芳和世界的魅力。4、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学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师的教导是真诚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实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浅浅的尝,心事说尽,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尽显人生百态。5、茶文化的茶艺,不仅表现社会教养和文明程度的一般文化特征,而且具有表现人们的心态、民族的融和、经济的发展及政治的民主和社会的稳定等特殊功能。传统的中国茶文化不愧是中国历的珍宝,它以其深刻的内涵在中国文化上占有特殊地位。6、茶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一个分支,它一方面从中国各民族文化中源源不断吸收精华以壮大其身,另一方面又以回报的方式促进了我文化的进步,使得我国文化更博大精深。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7、我国茶文化是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社会文明生活中的一束美丽花朵,芬芳而甘醇。8、茶是造物主送给人类的一本无字天书,只有用心体会,用心去感悟,才能悟出茶之道。今天高速的经济发展要求高度的社会精神文明,高度的社会精神文明来源于人们较高的艺术修养。让我们结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和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弘扬茶的文明,提高茶的艺术修养,推动社会的高度。9、我喜欢在酒后喝茶,在醉熏熏的时候,用茶来清醒自己的大脑。我喜欢在那一片宁静中品茶,可以让我独自静思。我品着茶,茶也品着我。我、茶、人生都是一个味。10、即使同一品种的茶,不同的人去泡、去品,也会得出不同的滋味,即使其是同样的茶,每一泡的滋味也是不尽相同的。就像许多同时代、同年龄、受过同样程度的教育,甚至同一种生存环境下,人们的生存状况、发展程度、取得的成就、生活的幸福感存在差异一样。
2023-06-19 19:46:561

品茶感悟茶文化

品茶感悟茶文化   导语: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人类最早为什么要饮茶呢?是怎样形成饮茶习惯的呢?   茶作为一种饮料,起源于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茶的古字)而解之。”   由于茶树鲜叶有较强的灭菌和解毒功用,所以茶叶最初是直接食用新鲜叶子,作为药用,后来发展为熟吃,烹煮饮用,冲泡饮用,直到今天,成为与咖啡、可可并行的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写出了品茶之境。当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来到栊翠庵,妙玉向众人献茶之后,请宝钗、黛玉去吃体己茶,宝玉也跟着去了,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事情,极能说明中国茶文化的境界。   妙玉先拿出七种非同寻常的茶具,茶具的精美可见茶在当时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它已经成为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生命活动。   其后,妙玉煎茶,其用的水也非同小可。黛玉不知,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不由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我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的雨水哪有这样的清淳?如何吃得?”   妙玉用的茶叶如何,书中没有明言,但她奉与贾母的老君眉都那般清淡醇香,她自己所用之茶自不待言。仅在一个小小的修道庵中,随意品一次茶,就如此考究精致,不仅茶具、茶叶精妙绝伦,连煎茶之水也费尽心机,可见茶与境连。   至于吃茶之法,妙玉更有高论:“一杯为品,两杯就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饮牛饮驴了。”尽管这话有些夸张,但也说明饮茶是人生的一件雅事。   饮茶最重要的是一种心境。唐人裴汶在《茶述》中说:“茶u2026u2026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茶味在于“淡”,饮茶时需要神清气闲,心态平和,在静默中细细品味,喧闹污浊是与茶境不符的。一人独饮,或有性情相投、心境淡泊的朋友共坐,浅斟细酌,清言雄辩,在一杯清茶中静静享受人生,韵味至深。此情此景,何等情爽宜人,于是千般忧虑都悠然忘怀,心绪清明,神驰物外。面对挚友,体会一种人生淡然的心境,才能不腻不烦而持久。所以说,在洁净无染的气氛中,一杯淡茶能涤去忧愁烦恼,能带来静穆和善。这种通过荣为中介,把我们引进一个闲静清高的人生境界,就是达到茶中极境了。   只有当眼前心中没有了富丽奢华的景象和蝇营狗苟的私念时,才能感受茶那淡远的幽香。因此,饮茶时环境和心境都极其重要。据《茶疏》所载,适宜饮茶的环境为:心手闲适,杜门避事,荷亭避署,小院焚香,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等。而作事、观剧、发书柬、长筵大席、人事忙迫时则不宜饮茶。烹茶时不能用恶水、敝器、铜匙、木桶、柴薪、鼓炭等,也不宜靠近阴屋、厨房、市喧、酷热斋舍等。茶之一物,因包含着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世界,而成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   茶之道是一种高洁醇美的象征,是中国艺术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节。茶的各道工序,不管是采茶、制作、还是烹煮、斟茶,洁净是其第一准则。采茶时必须是天气清明的早晨,空气清新,茶树上露水芬芳犹存,所采的茶才是上品,阴雨天采的就差了;制作时杀青、揉捻、干燥等等诸道工序更要洁净无垢。   茶讲求和谐,因此好茶要配好水,择水是极为重要的。山上的水为最好,山水中又以乳泉细流者为上。唐代茶圣陆羽曾经品评天下名泉,第一是庐山康王谷帘泉,第二是无锡惠泉寺石泉(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即源于此),第三是蕲州蕲水(今浠水县)兰溪石下水,好茶名泉,相映生辉。   烹茶更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氛围。在山麓水涯,随意设一草屋,即可作茶室,茶室氛围庄重和谐。烹茶需用小壶,以宜兴紫砂壶陶壶最为适宜。待水壶中水一滚二滚三滚之后,斟茶人提起水壶,将小陶壶内外一浇,使陶壶内外同时加热,放入茶叶,利用温壶的热量将干茶的香气烘托出来,让饮者闻香,称为“汤前香”。然后注水冲泡,饮者先要欣赏茶汤的“杯面香”,其次欣赏色泽,再次啜饮滋味,最后欣赏留在杯内的“杯底香”。在这小小的空间中点茶待客,香生茶室,境出尘表,举止轻缓而优雅,饮茶已不是其目的所在,而礼仪、道德,以及主客之间心灵的交流才是其主旨。   那新鲜神秘、清中带微黄的琼浆,浸人心脾,似乎犹带着清晨露水的芳香。人也因秉持诗意、温爱、幻想、祥和、宁静而将有限的生命带入出神状态之中,使人的心灵具有一种虔诚的迷醉般的安宁与和平。在这种状态中,整个灵魂沉浸在寂静清和的氛围,而导向幽玄超脱之美。   佛门弟子也好茶,认为“茶禅一味”,将饮茶功夫与宗教中的参禅悟道融合在一起。   曾有一个禅师的弟子问禅师道:“何为佛法?”禅师道:“饮茶去。”又一弟子来问:“何为佛法?”禅师道:“饮茶去。”最后小弟子来问“何为佛法?”禅师依旧道:“饮茶去。”小弟子不明白,问道:“为何对三人都说饮茶去?”禅以手指心,小弟子突然开悟。   因为饮茶就是让你去见到你至淡至纯的本性,本性就是佛,就是佛法。佛家所谓“见性成佛”,如果你没有见到自己的本性,那么你心中想佛,口中念经,行为上持戒,尽管在功德上可能获得果报,智慧也能够得到增长,但是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本性,没有彻底领会生死的根本,所以也就没有见佛。禅宗认为,佛就在自己心中,而不能到外界去体认。这与饮茶时悠然自适,不多言语,静静体味自然人生的境界不谋而合。   除中国外,崇尚茶文化的国家很多,日本即其中之一。日本茶道具有传统性、规范性和广泛性。日本并无原生茶,茶及茶文化都传自中国,最早是留唐日僧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种,12世纪,又有留宋日僧荣西将茶种带入日本,并著《吃茶养生记》,经将军源实朝提倡后开始推广,至16世纪千利休居士集大成,提出“四规”(和、敬、清、寂)和“七则”,礼仪与规则要求极为严格,得当时最高权臣丰臣秀吉的扶持参与,形成日本文化中独树一帜的茶道。日本茶道采用粉茶点服法,反映了我国宋代和日本中世时期的饮茶方式,尽管这种茶在生产技术上已经过时,然而氤氲古香却为其增加了一种“艺术隔离感”。   饮茶雅趣强调人应“精行俭德”,追求一种恬静安适、清心畅神的境界,就是要通过至淡至远至纯的茶味,将人从喧闹的尘世解放出来,让人以冷静的心去看忙乱纷繁的世界,回归到清明的理性和悟性上去,这也许是茶使人获得的一种独特的境界吧。 ;
2023-06-19 19:47:311

吾不及尔 领悟甚深 茶之道也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我不乃你,能领悟那么深,茶的韵味之道。
2023-06-19 19:47:471

茶道语录

1、喝出新茶刚猛的感觉,品出少年的偏执。 2、饮一盏茶香,静享一份闲情雅致。 3、致爱茶人的友谊,愿时光能缓,愿茶香不散。 4、用喝茶的心态对待生活,用茶的精神去考虑人生。 5、望人生如茶,静心以对;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6、富不过三代,与茶之道也有想通之处。 7、透过茶,他感悟人生;通过茶,他安顿身心。 8、活水香茶真味道,白云明月是家风。 9、要练就特殊的气质,必须耐得住静置的寂寞。 10、茶沉淀在壶里,一切终将过去。 11、喝苦茶的时候,特别能回味蜜茶的滋味。 12、茶成了生活中的习惯,成了修行者不可缺少的知音。 13、一杯清茶待知音,半生知己有几人。 14、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15、平平淡淡一壶茶,从从容容一杯酒。 16、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好天气。 17、茶的一生虽然不完美,但却很完整。 18、人生不过是一杯茶,浓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 19、茶,是温馨芬芳的故乡,是清洗心灵的地方。 20、泡一壶暖心茶,与岁月,与那个怜惜的人,共老。 21、茶逢知己胜过酒,茶在口中是人生。 22、一茶,一悟,一悲,一喜。 23、人到中年,一杯好茶,一杯好酒,一颗清静心。 24、有些人,如茶,方可细品,而不易过急。 25、一人饮,借由茶而自省;一杯茶,品人生沉浮。 26、茶的清香,不就是诗的神韵么? 27、茶需遇好水,再好也求地利人和。 28、人生如茶,活的是一种心情。 29、我在茶中,寻到了属于自己的优雅。 30、一份闲情,一处雅致,一人,一盏茶,一静心。 31、一盏茶,喝到无味;一个人,爱到无心。 32、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一杯茶。 33、友情落在一杯茶里,孤独得到治愈,忧愁得到安放。 34、我,甚幸。终,痴知在这一味,暖暖的懂得。 35、一个人喝茶,享受寂寞。 36、闲时煮茶落暑天,岁里偷得半旧年。 37、好人是做出来的,好茶是泡出来的。 38、煮茶,单单一个煮字,就让人迷恋。 39、沏一壶好茶,静待那个可以陪我喝一辈子茶的人。 40、生活就是春水煮茶,清新悠远,淡雅芬芳。 41、人间草木,悲喜枯荣。人与茶,杯盏内,尽显精髓。 42、十月安好,相约小酌一杯茶。 43、愿有一中式小院,喝茶会友,悠然到老。 44、茶醒了,人醒了,世界便醒了。 45、茶叶在沸水中成长,茶香袅然飘起。 46、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47、朋友间,有一种邀约,想请你喝茶。 48、柠檬茶,像是10岁的男孩,口味清涩。 49、一柱香,一杯茶,就是一生的缘。 50、生活的诡谲之处,有时琢磨不透。 51、品的是茶,静的是心,悟的是人生,涤的是灵魂。 52、酒能热忱一时,茶能温暖一生。 53、一言一诗一心境,一山一水度余生。 54、一人一茶一心境,清似莲花不染尘。 55、茶花心语,喝什么茶,就藏着什么心里话。 56、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 57、如兰在舌,沁人心脾,芬芳甘冽,清香怡人。 58、有人喜欢把生活泡成茶,细品其中的甘香。 59、闲暇之余,泡在茶里,喝茶,会友。 60、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61、不生不灭,观音无相,不增不减,杯底留香。 62、茶是草,客是宝,得罪茶商不得了。 63、吾辈家中有好茶,知己尚能与同赏。 64、山间乃是人家,清香嫩蕊黄芽。 65、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人之交醇如茶。 66、自力更生的茶树,将生长出独立且倔强的性格。 67、茶即是生活,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室。 68、有一种喜欢,叫我想和你喝茶。 69、碧螺春,是30岁的男子,少了浮躁,独特飘香。 70、能这样无事喝一杯茶,真是人生里幸福的事呀! 71、一杯茶,一米阳光,一个人,一座茶城! 72、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 73、茶如人生,一盏尽在不言中。 74、把人生当做一杯茶,品茶就是在品人生。 75、闭上眼睛啜一口,细细地品茗幡然醒悟。 76、换人换热茶,因缘际会,一路相逢,一路告别。 77、人生就像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要苦一阵子。 78、茶不醒人人自醒,酒不醉人人自醉。 79、做茶也不能一厢情愿,而要体会茶的心。 80、学会喝茶,肚子里都是内容。 81、茶汤,还是茶汤,是真水无香,是无味之味。
2023-06-19 19:47:551

浅谈茶文化

喝茶只有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 我心里一震,忽然感悟了些东西,喝茶就是这么简单,拿起,然后放下。而人生,看起来繁杂的一切,其实又何尝不是这么简单?有些事何必纠结于心?有些人何必纠缠不清?很多时候,看淡一些,看轻一些,世事原本可以像喝茶一样,不过拿起和放下罢了。 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 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 浮沉时才能氤氲出茶叶清香; 举放间方能凸显出茶人风姿; 懂得浮沉与举放的时机则成就茶艺。 茶若人生,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放得下。待这茶尽具净之后,自有人会记得你是如何的真香满溢。 低调的人,一辈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一几,一壶,一人,一幽谷,浅酌慢品,任尘世浮华,似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茶罢,一敛裾,绝尘而去。只留下,大地上让人欣赏不尽的优雅背影。安静一点,淡然一点,沉稳一点,随意一点。品茶,品人生百态。在一杯茶面前,世界安静了下来,喧嚣、浮华如潮水般地褪去,茶——人在草木间,只剩下最纯净的自己,在这一刻,茶与禅是如此地默契,茶...融水之润、木之萃、土之灵、金之性、火之光,禅...冥思、纯厚、枯寂、洞彻,解茶之旷达随心,释茶之圆融自在,金木水火土乃茶之五性,茶与禅......乃至真至拙至天然...... 懂不懂茶并不重要,千利休禅师说:“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喝什么茶也不重要,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喝茶就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每个茶人心中都有一方清雅净土,可容花木,可纳雅音。日日在此间醒来,不问凡尘,静心享受其中! 喜欢茶,无可否认的理由,那就是 健康 。维生素C:茶叶维生素含量很高,只需25克就可满足一日的需要。谁不想青春永驻呢?茶多酚:它最吸引人的功效就是抗衰老 。 维生素B:它对皮肤有好处。无机盐和矿物质:人体必需这些元素。 陶冶情操:饮茶,就是品味一种文化。 月色朦胧,将尘世喧嚣冲泡成手中的一杯茶,任汤色一点点淡去,慢慢读懂茶的品格与韵味。当你用心品茶时,茶叶绽放出的美丽、茶香亦是不同。茶之道,茶知道,守一怀净土,盈一眸恬淡,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愿每个人,在纷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陶醉茶香中。
2023-06-19 19:48:011

品茶之道

与用途也
2023-06-19 19:48:107

带茶字的广告词

 1、茗品格调,饮之有道。  2、茶之爱,君子饮之有道!  3、茶,饮之有道;路,自在脚下。  4、品味生活,饮茶有道。  5、饮茶有道,往来讲礼!  6、茶道人生,饮之有道。  7、中国都市生活茶,引领生活新主张!  8、口感恬静岁月,茶享休闲人生。  9、茶之道,有门道。  10、茶道皆人道,饮之健康道。  11、生活有茶,悠品生活。  12、饮之有道茶用品质赢天下!  13、知味茶香,知己共享。
2023-06-19 19:48:251

中国茶道文化内涵?

这个题目有点大,估计你没学过茶,这需要系统的学习才能了解,而且至少一个月左右的系统了解,方能一知半解
2023-06-19 19:48:473

浅谈对茶的感悟及认识

白岩松在接受段暄采访时对茶有一段极高的评价:“从某种角度来说,吃、茶、孩子是中国人的三大宗教,茶里有中国人的滋味。”作家杨大侠透露,喝茶喝的是文化。
2023-06-19 19:48:563

茶道是怎样形成的呢?六千年茶文化发展史是怎样的?

茶道是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南宋时期传入日本和朝鲜,元朝以后在中国开始衰落。
2023-06-19 19:49:043

茶道是怎样形成的?

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意思就是:喝茶,饮茶等茶道被广泛的推行,风靡一时,王公贵族朝臣没有不喝茶的人。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南宋绍熙二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径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2023-06-19 19:49:4114

喝茶之道

看出他不抽烟
2023-06-19 19:50:503

奉茶之道(要详细一点)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怡情“。历朝历代的一些文人雅士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诗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有一则关于苏东坡与茶的故事,也可瞥见茶道的一斑。苏东坡到一家寺院进香,拜访方丈。方丈漫不经心地吩咐小和尚“茶”,待到客人开口,见对方颇有气度,改口说“看茶”,稍倾得知对方就是一代文豪苏东坡时,连忙嘱咐“看香茶”。姑且不论老方丈的势利圆滑,单看以茶表敬意的讲究就有不少。 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客人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 俗话说:酒满敬客,茶满欺人。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是点心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向在座的人说声“对不起”,再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请用茶”。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粉伴侣,将其放在杯子旁(碟子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2023-06-19 19:50:581

想了解茶道,茶各种类的特色,谢谢!

茶分为绿茶白茶青茶  红茶 黑茶黄茶
2023-06-19 19:51:072

茶道有何意义

  世人若解茶之道,不羡仙人做茶人。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的意义,一起来看看。   茶道的意义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喝茶、品茶、茶艺与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佛教与茶   佛教和茶早在晋代结缘。相传晋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的佳茗款待擎友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佛教和茶结缘对推动饮茶风尚的普及并向高雅境界以至发展到创立茶道,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东晋后期,佛教领袖慧远竭力把儒家封建礼教和佛教因果报应沟通起来,宣扬孝顺父母,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报应教义的。并直接提出“佛儒合明论”。隋唐时代一些佛教宗派,是调合中国传统思想而创立的,华严宗学者宗密用《周易》“四德”(元、亨、利、贞)调合佛身“四德”(常、乐、我、净)。以“五常”(仁、义,礼、智、信)调含“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饮酒、不安言)力图两者相融台,调台儒家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宋元明清时代,更加注意调合中国传统思想。北宋天台宗学者智园,宣扬“非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安”。而“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他还提出“修身以儒,治心以释”儒释共为表里的主张,因而发展成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   佛教对茶道的渗透,史料中有魏晋南北朝时期丹丘和东晋名憎慧远嗜茶的记载。可见“茶禅一味”源远流长。但形成气候笔者认为始启中唐。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寺院中茶味的芳香和浓烈,僧侣敬神、坐禅、念经、会友终日高不开茶。禅茶道体现了良然、朴素、养性、修心、见性的气氛,也揉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感情。唐僖宗以皇家最高礼仪秘藏在法门寺地宫金银系列茶具从设计、塑造和摆设的位置(和佛骨舍利同放在后室)更令人信眼地认识到“茶禅一味”的真谛。禅宗茶道到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移值到日、韩等国,现在已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对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做出了努力。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月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随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 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 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 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 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2023-06-19 19:51:141

奉茶之道的注意事宜

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是点心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向在座的人说声“对不起”,再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碟子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2023-06-19 19:51:391

什么是茶道?

把品茗做到极致
2023-06-19 19:51:535

茶之道,君子之道也

出自《茶经》
2023-06-19 19:52:332

喝茶之道包括什么

茶艺,茶品,煮茶,品茶
2023-06-19 19:5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