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燕之家 / 问答 / 详情

最早记载茶为药用的书籍是《大观茶论》。

2023-06-19 15:45:09
振金

最早记载茶为药用的书籍是《大观茶论》。(错误)。

最早记载茶为药用的书籍是:《神农本草》。《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全书共计收录了365种药物,正好与一年365日相合,这倒并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

事实上,当时掌握的药物数量已经远超此数,但由于受到术数思想的影响,所以从中选取了365种药物,“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神农本草经》不止进行了药物的搜集工作,还有意识地对所收药物进行了分门别类工作,将365种药物按照上、中、下分为三类,这被称为“三品分类法”。分类的依据主要是药物的性能功效。

《本经·序录》中即言:“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甘草、地黄、黄连、大枣等;“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学术价值

《神农本草经》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本经》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有序例(或序录)自成一卷,是全书的总论,归纳了13条药学理论。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原文: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下一。谷粟之于饥,丝[上台下木]之于寒,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时岁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间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平时之汗隆。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翻译: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大地上生长万物是为了满足人们活的需求。万物种类各一,稻谷栗米用来充饥,蚕丝棉麻用来御寒,常人和小孩都知道这些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不论年景好坏,都要生产。至于茶,它凝聚了闽瓯山川的灵秀气韵,寄寓着美好的禀性。饮着茶,驱除了心灵的郁结,荡涤了心中的愁闷。茶带给人们清闲而平和的感受,这种妙处就是平常人和妇孺之流所能领会的了。牋饮茶时,内心淡泊、纯和,气质高雅,意态宁静。这谅不是那种举止慌乱,手足无措的人能够消受得起的情趣。我在大宋建朝之初,每年专门派使者在建溪一带焙制茶叶进贡,“龙团”、“凤饼”等茶名冠天下,而壑源的珍品也从此繁盛。延至今日,百废俱兴,天下安定,君臣勤勉治国,有幸造就了无为而治的升平盛世。官宦、富商和平民都沐浴着朝廷的恩泽,受到道德教化的熏陶,社会上风行高雅,盛行饮茶、品茗风气。所以近年来,茶叶采摘越发精细,制作工艺越发精巧,茶的品质等弟越发高中,烹水点茶的技艺越发高妙,无不达到空前境地。事物兴盛或衰败固然取决于时运,但是也和世道时局盛衰相关联。如果时局动荡,人心慌乱,百姓劳累病苦,日常生活所需还要疲于奔命,为衣食温饱忧患,谁还会闲心考虑饮茶这等雅事呢?现如今,世代相承太平无事,人们生活安适和乐,物质充裕,那些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长期以来就已经很充足,到处丢弃,而天下知识分子,一心向往清静、高雅,大家争先恐后地追求着闲静、雅致的生活,人们无不醉心于金石音乐,品评新茶。人们争相比较茶筐包装的精巧,争着品评判别茶叶的高下。即使是不读书,没有文化素养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也不会以收藏茶叶为羞耻之事,真的可以称得上是盛世的情趣和时尚啊!唉!在极其太平的时代,岂止是人尽其才,就是那些灵秀的草本也能物尽其用啊!我偶尔清闲无事,在研究中体会到茶事的精深微妙,领会了其中的奥妙,又担心后人不知利弊,所以叙述茶事的本末,分为十二篇,命名为《茶论》。
2023-06-19 14:21:061

大观茶论u2022宋徽宗

尝谓首地而倒(dào)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不一。谷粟之于饥,丝枲(xǐ)之于寒,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时岁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ōu)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bǐng)。 祛(qū)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 中澹(dàn)简洁,韵高致静。则非遑(huáng)遽(jù)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 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yàn)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译文: 茶论 (白话文)咱们试着这样理解,大地上生长出来的作物,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它们的种类和作用,是不一样的。 稻谷栗米用来充饥,蚕丝棉麻用来御寒,就算是最平常的人和小孩都知道,这些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不论年景好坏,不因你宽裕,还是窘迫,它都是必要的事物,是不得不需要的。 如果说到茶这样事物,它最能够展示浙江南部和福建地区的秀华气韵,集聚山川神奇灵妙的赐予。 品饮茶时,可以消除胸中郁结,荡涤愁闷。能达到清醒洁净,将人引入平缓协调的感觉中。这样的妙感,不是平常人所能随意领会到的啊! 品饮茶时,人心内在恬阔安然,简单干净,情趣上升,达到安定无声的境界。当人惊惧不安的时候,是无法感受到这种喜好和尊崇的。 本朝从一开始建立,每年都整理规范从建溪上贡的茶品,如今“龙团”“凤饼”优秀的茶品,已超越其它茶品,成为天下第一。壑源的茶品,同样优秀丰富起来。这样发展到今天,很多放置的事情,一起盛行起来,天下一派闲适舒朗,君臣勤勉谨慎,国家安定,很高兴步入这样和谐的环境。
2023-06-19 14:21:441

大观茶论的重要意义

大观茶论的重要意义如下:《大观茶论》原名《茶论》因其著于宋大观年间,遂改称《大观茶论》。《大观茶论》的作者是宋徽宗赵佶,宋徽宗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讲或许不是那么的响亮,他还有个绝对醒目的标签。赵佶是《水浒传》中那个满朝奸邪、一片黑暗的大宋朝的主人,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艺术家皇帝。他在艺术上的造诣非常高,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有着非凡的天赋。身为宋朝第八位皇帝的赵佶继承了北宋建国以来一百多年的发展成果,将他的艺术才情与最高权力相结合,为中国艺术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与之相伴的却是一个王朝的衰败。所谓“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说的就是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是继陆羽的《茶经》之后,第一本全面论述一个时代主流茶道艺的书,书中除了完整的展示了宋代的点茶艺术之外,还提出了一些重要理念,深刻的影响了中国茶文化的观念和一些传统习俗,在茶文化史上占据了意义非凡的地位。《大观茶论》一共二十个章节,分别从茶叶的原料,器具,技法,多方角度出发,综合性的阐述了茶在制作过程中各个环节对滋味,香气,色泽的影响。赵佶认为,茶饮文化是“盛世之清尚”虽然被归属到饮食之流,但却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意义,只有在安定繁荣,物质丰富的社会才能得以发展。而宋朝各阶层竞相崇尚茗饮的风俗仿佛在无声的歌颂着大宋的繁盛昌荣,自得之情溢于言表。茶的种植讲究“阳崖阴林”,即向阳的山坡,有阴凉的平地。
2023-06-19 14:21:511

《大观茶论》原文欣赏

【原文】 天时:茶工作于惊蛰①,尤以得天时为急。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故其色味两全。若或对[1]郁燠②,芽甲奋暴,促工暴力随稿,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压,压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黄留积,其色味所失已半。故焙人得茶天为庆。 【注释】 ①茶工作于惊蛰:惊蛰,二十四节气之广。在每年农历二月上旬。 ②时[1]燠:[1],读音yang4,日出。燠,读音yu4,闷热。 [1]:“炀”字火旁换日旁。 【原文】 采择: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凡牙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①,一枪一旗为拣芽②,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茶之始芽萌则有白合,既撷则有鸟带③,白合不去害茶味,鸟带不去害茶色。 【注释】 ①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雀舌谷粒,茶芽刚刚萌生随即采摘,精制成茶后形似雀舌谷粒细小嫩香。后世“雀舌”成一种优质茶名。斗品,品位最上等的茶。 ②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一旗,即一芽一叶,芽未展尖细如枪,叶已展有如旗帜。又称“中芽”。下文一枪二旗即一芽二叶。 ③白合、乌带:百合,指两叶抱生的茶芽。乌带,当为“乌蒂”,茶芽的蒂头。
2023-06-19 14:22:121

大观茶论的作者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宋徽宗-赵佶。一、大观茶论的的简介:《大观茶论》原名《茶论》,为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关于茶的专论,因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故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大观茶论》从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自问世以来,《大观茶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非常巨大,不仅积极促进了中国茶业的发展,同时极大地推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使得宋代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时期。二、作者简介: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1135年),神宗11子,哲宗弟。哲宗病死,太后立他为帝。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
2023-06-19 14:22:181

《大观茶论》一书的由来是什么?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两宋的茶叶生产,在唐代至五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全国茶叶产区又有所扩大,各地精制的名茶繁多,茶叶产量也有了大量增加。宋徽宗赵佶对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还写成了茶叶专著《大观茶论》一书,全书共20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从而也推动了饮茶之风的盛行。
2023-06-19 14:22:541

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哪句话最能概括中国茶道主要精神

宋徽宗著述的((大观茶论》极有见地,他在序中写道:“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这是他从文化角度对茶道精神进行了高度概括,并把茶道精神概括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八个字。宋徽宗在唐代裴汶《茶述》“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的观点影响下,加入自我的认识,更为全面准确地揭示了中国茶道精神的本质。
2023-06-19 14:23:031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谁?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宋徽宗赵佶著于大观年间(1107年—1110年)。《大观茶论》对宋代的茶叶生产过程宋代茶具和宋代“斗茶”艺术多有详细叙述,是一部重要的茶学专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由在位帝王撰写的茶学专著,全书共二十章。《大观茶论》详尽地介绍了点茶的技艺: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浸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孽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惭开,珠玑磊落。三汤多置,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大观茶论
2023-06-19 14:23:101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谁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谁 该书是宋代皇帝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大观茶论的作者简介 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1135年),神宗11子,哲宗弟。哲宗病死,太后立他为帝。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 谁能准确翻译一下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告诉我白茶是不是好东西,跪谢。 选自宋微宗的大观白茶。 白茶自成一种,和一般茶树不一样 它的枝条柔软易铺散开,它的叶片呈浅黄白玉石一样的颜色,且薄。它在悬崖石林中才少有生长,不是人为可以栽种的。贡茶产地中心地带能拥有的人大概4,5户。每户大概1.2株,能出产的茶叶仅仅2.3茶饼。新发出的芽叶少,特别难加工。水分一旦没了,就变成了普通茶叶。需要制造的好,点茶掌握得当。正阳泡的茶才外观浅黄明亮,汤色清澈。就好像一块白玉镶嵌在矿石中,其他的没有能和他相比的。贡茶中心产地以外的茶山所产的也有,但是品质没有中心产地出产的好 白茶是好东西 且稀少 难烹制有位帝王写就传世茶经一本的是谁 茶 叶类著作中以陆羽 的《茶经》 为最早。陆羽(733——804)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竟陵子”。原本为弃儿,后为僧人收养,因不堪师傅虐待,离开了寺院,并一度曾为伶工,后隐居。上元初(760)又至苕溪(今浙江湖州)隐居。在湖州的顾渚山,陆羽与皎然、朱放等人论茶。顾诸山在浙江湖州,是个著名的产茶区。据《郡斋读书志·杂家类》载,陆羽还著有《顾渚山记》2卷,当年陆氏与皎然、朱放等论茶,以顾渚为第一。陆羽和皎然都是当时的茶叶名家,分别著有《茶经》和《茶诀》。后来陆龟蒙 在此开设茶园,深受前辈的影响,他写过《茶书》一篇,是继《茶经》、《茶诀》之后又一本茶叶专著。可惜《茶诀》和《茶书》均已失传。唯有陆羽的《茶经》3卷传世。 《茶 经》 分三卷十门,即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中“一之源”记茶的生产和特性;“二之具”记采茶所用的器物;“三之造”记茶叶的加工,这两节的中心是叙述饼茶的制法,即用甑蒸茶叶,用杵臼捣茶,放入铁模中,拍以为饼,用锥刀开孔,用竹贯茶放入焙炉中焙之,最后剖竹或纫榖树皮串茶,每串有一定的重量,名之曰穿。“四之器”记茶叶加工时所用的器物;“五之煮”记述茶叶的饮用方法,把茶饼以缓火炙过,用木质研碾为粉末,用罗筛为茶末,煮时用鍑沸汤,一沸之时调以盐少许,二沸之时一边搅动一边放入茶末。饮茶之时,因为茶色以淡黄为贵,所以要酌入越州出产的青瓷茶具中,乘热啜饮浮其上的精英部分。“六之饮”,介绍了饮茶方法,列举了觕(粗)茶、散茶(煎茶)、末茶(粉茶)、饼茶(砖茶)。“七之事”中掇拾古书中有关茶的文字,叙述了茶的历史。这部分所占的篇幅较长。“八之出”,叙述茶的产地,并按上、次、下三个等级评价各地茶叶的优劣。“九之略”,讲述野外茶叶加工的有关事宜。“十之图”,即将上述九个方面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置诸座隅,以备便览,实际内容还是九个方面。全书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种茶经验和自己 的体会,包括茶的起源,种类,特性,制法,烹煎,茶具,水的品第,饮茶风俗,名茶产地以及有关茶叶的典故和用价值等,是世界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 《茶 经》 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茶事活动的历史,从而说明我国是世界上茶树的原产地。《茶经·一之源》记载:“茶者,南方 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这是对茶树的原产大树种的描述,比英国人1823年在印度发现的原产大树种要早一千多年。《茶经》还从植物学和古农学的角度,记录了茶树的植物形态、命名 、生态环境、种植方法,以及自古以来种茶的加工制作和饮方法等,表明我国是茶叶的故乡。二,《茶经》对饮茶功的探讨,为茶叶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基础.书中把饮茶的作用概括为几个可以理解和验效的方面,即饮茶有解热渴,驱凝闷,缓脑疼,明眼目,息烦劳,舒关节,荡昏寐等,同时《茶经》中还具体提出,饮茶能“醒酒”,“令人不眠”,长期饮茶能“有力悦志”,“增益思考”,“轻身换骨”();茶叶还被列入医处方,主治“瘘疮”,“小儿惊厥”等症。三,《茶经》总结,推广了迄唐代中期我国先进的造茶工艺.把造茶法归结为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并提出了制茶质量的鉴别方法“别”。使得造茶有个完整的概念和统一的规范,便于推广。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在《茶经·二之具》和《茶经·三之造》中。四,《茶经》记载了一整套茶的煮饮法。总结出了被后人概括称为的“煎茶法”的煮饮法,正如唐代皮日休在“茶经序”中所...... 《茶经》一本什么样的书?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它是中国古代专门论述茶叶的一类重要著作,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自唐代陆羽《茶经》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专著共计100多种 。包括茶法、杂记、茶谱、茶录、茶经、煎茶品茶、水品、茶税、茶论、茶史、茶记、茶集、茶书、茶疏、茶考、茶述、茶辩、茶事、茶诀、茶约、茶衡、茶堂、茶乘、茶话、茶荚、茗谭等。绝大多数都是大文豪或大官吏所作,可惜大部分已经失传。此外,在书中有关茶叶的诗歌、散文、记事也有几百篇。 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宁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卷上:一之源 ,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 、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自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叶专著陆续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事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茶谱》揣张源的《茶录》,清代刘源长《茶史》等。 中国茶经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初,茶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就有着不少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 公元758年左右,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其当时代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地推动作用。 《茶经》是唐朝的陆羽(733--804)创作的。《茶经》一问世,就成为人所至爱,被盛赞为茶业的开创...... 茶对中国人的影响 这是蒐集到的资料,希望能对你的论文有些帮助。 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 1、为什么说中国是茶的故乡?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颂茶树为“南方之嘉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茶”字的演变与确定,也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的祖国是中国。茶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的称谓。中国的茶文化及饮茶习俗在汉、唐、宋代就已向中国周边地区辐射,明清以后更传至欧美,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都证明我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是茶的故乡。 2、为什么说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 第一、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第二、从地质变迁来看: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第三、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3、为什么名茶多出于名山或高山? 名山和高山往往出名茶,这与名山和高山的地理环境有关。高山云雾缭绕,这对茶树的生长极为有利,能促使茶叶中的氨基酸、多酚类等物质合成速度加快。有些名山虽然海拔不高,但小气候条件较好,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制得的茶叶香气浓,滋味鲜爽。 4、茶叶分为哪几大类?其主要工艺流程是什么? 在制茶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黄茶类:工艺流程:杀青(闷黄)→揉捻(闷黄)→干燥(闷黄) 黑茶类:工艺流程:杀青(闷)→揉捻→渥堆→干燥 白茶类:工艺流程:萎雕(长时间)→干燥(长时间) 红茶类:工艺流程:萎雕→揉捻→发酵→干燥 青茶类:(乌龙茶)工艺流程:萎雕→做青→炒青→揉捻→干燥 绿茶类:工艺流程:杀青→揉捻→干燥 5、茶叶的保健成份主要有哪些? 茶叶中含有300多种具有营养和保健作用的化学成分。主要营养素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其中维生素多达10余种,泡茶时多数可溶解在水中,能被充分利用。另外,茶叶中还含有具备多种功能的药效成分,诸如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这些都是茶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经常适当饮用茶水,将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 6、饮茶为什么能减肥? 饮茶有降低血脂、减肥健美的功能。我国唐代的《本草拾遗》中记载有“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茶叶有减肥作用。人体肥胖,主要是皮下及内脏等处有多余的脂肪类物质沉积。茶叶中含有咖啡碱、黄烷醇类、维生素类等物质能促使脂肪氧化,除去人体多余......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这句诗出自哪里 是佚名诗。 意思是——独坐山上的小房子里等待月亮升起,知心朋友来了,也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只有一杯清茶奉上。 表现出一种恬静,适意的生活态度。 宋朝茶文化有哪些特点 答;关于宋代的茶叶文化在唐代茶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深化,并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位,宋代茶文化与唐代茶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茶文化史上的一段灿烂篇章。 1、茶学的深入 宋代茶学与唐代茶学相比,在深度上多有建树。由于茶业的南移,贡茶以建安北苑为最,所以不少茶学研究者在研究重心上也倾向于建茶,特别是对北苑贡茶的研究,既深且精,在学术专题上形成了强烈的时代和地域色彩。这些研究以著作的形式流传下来后,为当今宋代茶史、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2、在宋代茶叶著作中,比较著名的有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赵佶的《大观茶论》等。在宋代茶学作者中,有作为一国之主的宋徽宗赵佶,有朝廷大臣和文学家丁谓、蔡襄,有著名的自然科学家沈括,更有乡儒、进士,乃至至今都不知其真实姓名的隐士"审安老人"。 3、从这些作者的身份来看,宋代茶学研究的人才和研究层次都很丰富。在研究内容上包括茶叶产地的比较、烹茶技艺、茶叶型制、原料与成茶的关系、饮茶器具、斗茶过程及欣赏、茶叶质量检评、北苑贡茶名实等等。 4、宋代茶学由于比较专注于建茶,所以在深度上,系统性上与唐代相比都有新的发展。 宫廷皇室的大力倡导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宫廷皇室的影响。无论其文化特色,或是文化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带上了一种贵族色彩。于此同时,茶文化在高雅的范畴内,得到了更为丰满的发展。封建礼制对贡茶的精益求精,进而引发出各种饮茶用茶方式。 5、宋代贡茶自蔡襄任福建转运使后,通过精工改制后,在形式和品质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号称“小龙团饼茶”。欧阳修称这种茶“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仁宗最推荐这种小龙团,珍惜备加,即使是宰相近臣,也不随便赐赠,只有每年在南郊大礼祭天地时,中枢密院各四位大臣才有幸共同分到一团,而这些大臣往往自己舍不得品饮,专门用来孝敬父母或转赠好友。这种茶在赐赠大臣前,先由宫女用金箔剪成龙凤、花草图案贴在上面,称为“绣茶”。
2023-06-19 14:23:331

赵佶的《大观茶论》,求白话文翻译,有好心的朋友,帮个忙呗!急急急!

http://groups.tianya.cn/tribe/showArticle.jsp?groupId=111058&articleId=262231332139529692831058原译文对照
2023-06-19 14:24:172

介绍普洱茶的书籍哪本好

《云茶大典》
2023-06-19 14:24:272

名茶考论写些什么内容

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2023-06-19 14:24:363

以下哪些选项体现了《大观茶论》中强调茶的精神和美学

宋徽宗赵佶与《大观茶论》赵佶(公元1082-1135年),北宋第八位皇帝,宋神宗第十一子,哲宗弟。哲宗病死,太后立他为帝。公元1100—1125年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宋徽宗赵佶画像《大观茶论》书影赵佶多才多艺,尤以书画知名,但却治国无术,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位期间,重用蔡京、童贯、高俅、杨戬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淫无度。建立专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又四处搜刮奇花异石,用船运至开封,称为“花石纲”,以营造延福宫和艮岳。竟将父亲留下的当时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财产给花光了。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宫观,并设道官二十六阶,发给道士俸禄。赵佶在位期间,爆发方腊、宋江等领导的民变。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遣使与金朝订立盟约,夹攻辽国。宣和七年,金军南下攻宋。他传位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八月,金太宗再次命东、西两路军大举南下,宋兵部尚书孙傅把希望放在道士郭京身上,妄以“六甲法”破敌,但神兵大败,金兵分四路乘机攻入城内,金军攻占了汴京。宋钦宗遣使臣何u3b9a到金营请和,宗翰、宗望二帅不允。靖康二年(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二月,金太宗下诏废徽、钦二帝,贬为庶人,北宋灭亡,二帝被俘北上。后被押往北边囚禁。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七月,又将二帝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旧古城)软禁。到达五国城时,随行男女仅140余人。流放期间徽宗仍雅好写诗,读唐代李泌传,感触颇深。五年后,天会十三年(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四月,病死于五国城。赵佶喜茶,不仅在于他精于茶事,擅长茶艺,更有趣的是,他竟放下皇帝之尊,亲自为臣下烹茗调茶。蔡京《太清楼侍宴记》记载:“遂御西阁,亲手调茶,分赐左右。”或许在赵佶眼里,烹茶显艺是十分高尚的,与其皇帝之尊严并无妨碍。若果真如此,当不愧他一世之茶情!赵佶喜茶爱茶,精于茶事,于茶或可谓是一幸事。但他不以国事为重,玩物丧志,致使国土沦丧、中原蒙羞、百姓涂炭,于国却终是一憾事。若茶有先知,他所钟爱的上品白茶,当在釜中泣了!赵佶以皇帝之尊,写有《茶论》一篇,人称《大观茶论》,是我国历史上惟一一部由皇帝御写的茶书,是宋代茶书的代表作之一。《大观茶论》共20目,分别论述了地产、天时、采制、品目、烹煎之术等内容,可谓详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从中也不难看出赵佶在茶中所化的工夫之深!宋徽宗认为白茶是茶中之精品,“他无与伦”。皇帝提倡,群臣自然奉和,于是一时白茶盛行,贡茶品目又纷纷翻新,各地茶农则叫苦连天。宋徽宗擅长分茶与斗茶。蔡京《延福宫曲宴记》里曾详细记述了赵佶的分茶之艺。赵佶《大观茶论》中对斗茶有专门论述,他还常与群臣一起斗茶,而且不斗赢誓不罢休。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君臣如此玩物丧志,赵佶却在《大观茶论·序》中说这是“天下之士,励志清白”之举,是“闲暇修索之玩”。茶之高洁,在昏君庸臣心中早已变味了!耽于斗茶和分茶的游戏,自然要对茶具精益求精。“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迭者为上”。兔毫盏的盛行,正是这位九鼎之尊的皇帝推崇的结果。
2023-06-19 14:24:451

描述茶叶的词语有哪些 一些用来形容茶叶的词语、成语或者诗句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目前还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 (一 ) 饮茶始于西汉 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 1、先秦说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2、三国说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3、魏晋说 唐裴汶《茶论》、《膳夫经手录》认为饮茶始于晋,宋《集古录》认为饮茶始于魏晋. 4、西汉说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烹荼尽具”的约定,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僮约》订于两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西汉晚期.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王褒是四川资中人,买茶之地为四川彭山.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蜀人,可见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 从两汉到三国,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物,饮茶限于王公朝士.《三国志·吴志·韦曜》记:“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代酒.”孙皓密赐韦曜以茶代酒,可见东吴宫中饮茶. 西晋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说成都的香茶传遍九州,这虽有文人的夸张,却也近于事实.《桐君录》记:“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晋陶潜《搜神后记》:“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晋王浮《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说明在两晋时期,湖北、安徽、江苏、浙江这些地区已产茶. 两晋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逐渐向中下层传播.晋干宝《搜神记》:“夏侯恺字万仁,因病死,……如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荼饮.”这虽是虚构的神异故事,但也反映普通人家的饮茶事实.《广陵嗜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买.”老姥每天早晨到街市卖茶,市民争相购买,这反映平民的饮茶风尚. 南朝宋人山谦之《吴兴统记》载:“乌程 温山,出御荈”“长兴 啄木岑,每岁吴兴、毘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乌程温山产贡茶,长兴县有境会亭,两郡太守在此宴集,督造茶叶.江南一带不仅饮茶,茶叶生产也有一定的规模.《南齐书·武帝本纪》:“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荼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南朝齐武帝诏告天下,灵前祭品设茶等四样,不论贵贱,一概如此.可见茶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中. 后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桨,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北朝人原本渴饮酪桨,但受南朝人的影响,如刘镐等,也喜欢上饮茶. 饮茶始于西汉,起源于巴蜀,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饮茶由上层社会向民间发展,饮茶、种茶的地区越来越广. 茶与宗教结缘 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一)道教与茶 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的饮茶与服药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杂录》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饮茶可使人“轻身换骨”,可满足道教对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 晋惠帝时著名道士王浮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邱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神仙丹邱子向虞洪乞茶喝. 道教徒的宣扬,提高了茶的地位. (二)佛教与茶 《晋书·艺术传》记:“单道开,敦煌人也.……时夏饮荼苏,一二升而已.”单道开乃佛徒,曾往后赵京城——邺城(今河南安阳)的法琳寺、临漳县的昭德寺,后率弟子渡江至晋都城建业(今南京),又转去南海各地,最后殁于广东罗浮山.他在昭德寺首创禅室,坐禅其中,昼夜不卧,饮茶却睡解乏以禅定. 晋僧怀信《释门自镜录》:“跣足清淡,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荼.”魏晋之际,析玄辩理,清谈风甚.佛教初传,依附玄学.佛徒追慕玄风,煮茶品茗,以助玄谈. 《续名僧录》:“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荼.”法瑶是东晋名僧慧远的再传弟子,著名的涅盘师.法瑶性喜饮茶,每饭必饮茶. 《宋录》:“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昙济十三岁出家,拜鸠摩罗什弟子僧导为师.他从关中来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创立了成实师说的南系——寿春系.昙济擅长《成唯实论》,对“三论”也颇有研究,曾著《六家七宗论》.他在八公山东山寺住了很长时间,后移居京城的中兴寺和庄严寺.两位王子拜访昙济,昙济设茶待客. 佛教徒以茶资修行,单道开、怀信、法瑶开茶禅一味之先河. 客来敬茶 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便是规定在家中来客之后烹茶敬客. 南朝宋人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荼、果而已.”陆纳以茶和水果待客. 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语新说·纰漏》记:“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荼,为茗?"”客人入坐完毕,便开始上茶.同书还记:“晋司徒长史王蒙好饮荼,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王蒙“人至辄命饮之”,这是他好客的表现. 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客来到来,见面寒暄之后,先请饮三杯茶. 客来敬茶不仅是世俗的礼仪,昙济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道俗相同. 客来敬茶在两晋南北朝时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礼俗. 茶文学初兴 晋宋时期的《搜神记》、《神异记》、《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便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诗、王微的《杂诗》是最早的茶诗.南北朝时女文学家鲍令晖撰有《香茗赋》,惜散佚.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宋代吴俶《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荈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 杜育《荈赋》也是只剩残篇,存文如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
2023-06-19 14:25:031

茶论四维: 永恒的快乐

人生意义何在? 消极之人,以养羊喻之。说,人生不过养羊,换钱,娶妻,生子,子再放羊......如此画圈即可,其他无用。 真若此,人与兽何异? 非洲大陆,生命的兴衰与雨有关。雨季在非洲大陆上,循环画圈,雨水至,水草兴茂,牛马羊等亦逐雨而徙,其足迹也在草原上画着大圈圈。食物链的顶端,各狮群便在这圈圈的水源各处,配合着牛羊的迁徙周期,繁衍生息。 人若如此,何等悲哀。 故但凡持养羊论者,均为无见识奴。 这无见识奴之无见识处,在于,不知生命人生在丛林之外,还有无数精彩。而精彩之处,与人所感知的位置维度有关。 零维,是一个无限小的点,即虚无。无信息无意义,心无所住。极其没意思。 一维,是一条无限长的线。这个世界,有点有线段,有长短,不过,何其枯燥。 二维,是一个平面。这个就有点意思了,可以有色彩区别,有图案,可以长出唐老鸭葫芦娃之类的东西,精彩了不少。我们这个三维世界的生物,现如今的主要娱乐,也是将精神投射在这各个不同的二维世界里。如书、如画、如屏幕。 三维,是一个立体世界。有了六个方向,即前后左右上下。我们生存的空间,就是这个三维空间,相比二维空间而言,不知精彩了多少倍。有斗转星移,有日月轮空,有水尽云起,无尽的旖旎风光。 在这个精彩的三维世界里,以放羊了却一生?难道生命就没想到有更精彩的地方?
2023-06-19 14:25:091

中国茶文化的巅峰时期是什么时候

很早以前。这个具体要在上个世纪还要早
2023-06-19 14:25:182

最早记载茶为药用的书籍是《大观茶论》

《神农本草》是最早记载茶为药用的书籍。《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学术价值:《神农本草经》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本经》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有序例(或序录)自成一卷,是全书的总论,归纳了13条药学理论。
2023-06-19 14:25:251

中国茶道的历史渊源

中国茶道是中国茶的修行渐进之道不一定是沿袭像明朝,就忽变了应该是中国茶道是中国人的科学泡茶与健康饮茶,以及其他边缘文化。不管是什么茶道都是建立在茶是饮的基础之上但是,一定不是纯粹的表演
2023-06-19 14:25:552

茶文化是从哪传来的?

国茶道概念 ☆ 饮茶,之道 修道 即道 艺、修、道的结合  茶道发源于中国。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这也难怪,"道"之一字,在汉语中有多种意思,如行道、道路、道义、道理、道德、方法、技艺、规律、真理、终极实在、宇宙本体、生命本源等。因"道"的多义,故对"茶道"的理解也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下面分别予以阐释之。   一、中国茶道:饮茶之道       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陆羽,字鸿渐,又字季疵,号桑苎翁,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县人)。陆羽著《茶经》三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十章。四之器叙述炙茶、煮水、煎茶、饮茶等器具二十四种,即封氏所说"造茶具二十四式"。五之煮、六之饮说"煎茶炙茶之法",对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序、规则作了细致的论述。封氏所说的"茶道"就是指陆羽《茶经》倡导的"饮茶之道。"《茶经》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     中国茶道约成于中唐之际,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陆羽《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中国茶道即"饮茶之道",即是饮茶艺术。     中国的"饮茶之道",除《茶经》所载之外,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明代朱权的《茶谱》、钱椿年的《茶谱》、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茶书都有许多记载。今天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武夷地区的"工夫茶"则是中国古代"饮茶之道"的继承和代表。工夫茶的程序和规划是:恭请上座、焚香静气、风和日丽、嘉叶酬宾、岩泉初沸、盂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薰洗仙容、若琛出浴、玉壶初倾、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三龙护鼎、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细啜甘莹、三斟石乳、领悟神韵。   二、中国茶道:饮茶修道       陆羽的挚友、诗僧皎然在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认为,饮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谙其中之道。皎然此诗中的"茶道"是关于"茶道"的最早记录。      唐代诗人玉川子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脍炙人口,"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诗人钱起《与赵莒茶宴》诗曰:"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唐代诗人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诗中则有"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这些诗是说饮茶能让人"通仙灵","通杳冥","尘心洗尽",羽化登仙,胜于炼丹服药。       唐末刘贞亮倡茶有"十德"之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饮茶使人恭敬、有礼、仁爱、志雅,可行大道。     赵佶《大观茶论》说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朱权《茶谱》记:"予故取烹茶之法,米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与客清谈欺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赵佶、朱权的帝、王的高贵身份,撰著茶书,力行茶道。     由上可知,饮茶能恭敬有礼、仁爱雅志、致清导和、尘心洗尽、得道全真、探虚玄而参造化。总之,饮茶可资修道,中国茶道即是"饮茶修道"。   三、中国茶道:饮茶即道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庄子认为"道"普遍地内化于一切物,"无所不在","无逃乎物"。 马祖道一禅师主张"平常心是道",其弟子庞蕴居士则说:"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禅师则认为修道在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道一的三传弟子、临济宗开山祖义玄禅师又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眠"。道不离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运水搬柴,著衣吃饭,涤器煮水,煎茶饮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五灯会元》南岳下三世,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师问新到:"曾到此间否?"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从谂是南泉普愿的弟子,马祖道一的徒孙。普愿、从谂虽未创宗立派,但他们在禅门影响很大。茶禅一味,道就寓于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道不用修,吃茶即修道。后世禅门以"吃茶去"作为"机锋"、"公案",广泛流传。当代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诗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五灯会元》南岳下四世,沩山祜禅师法嗣,仰山慧寂禅师,"……又问:"和尚还持戒否?"师曰:"不持戒。"曰:"还坐禅否?"师曰:"不坐禅。"公良久。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曰:"听老职僧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攫头边。一仰山慧寂是沩山灵祜的嗣法弟子,师徒二人共同创立了禅宗五家中的沩仰宗。慧寂认为,不须持戒,不须从禅,唯在饮茶、劳作。      道法自然,修道在饮茶。大道至简,烧水煎茶,无非是道。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从心所欲。不要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四、中国茶道:艺、修、道的结合   综上所说,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 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在茶道中,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2023-06-19 14:26:061

清敬怡真是哪位学者提出的

台湾教授吴振铎“清”是指“情洁”、“清廉”、“清静”、“清寂”。 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怡”是欢乐怡悦。“真”是真理之真, 真知之真。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2023-06-19 14:26:132

关于茶文化茶知识,入门的书籍有哪些

可以看看《中国茶品鉴图典》李俊杰编著。《中国茶品鉴图典》是一本茶品鉴工具书,一书涵盖了七大茶类——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花茶,介绍了100多种茶叶,详细介绍了每种茶叶的产地、色泽、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有上百幅干茶图、叶底图、茶汤图,是一本中国茶品鉴工具书
2023-06-19 14:26:455

谈茶论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茶。茶是平凡的物质存在,又是高尚的精神享受,茶是百姓的寻常必需,又是国家的经国大事。” 高雅是它:琴棋书画诗酒茶。 日常也是它: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贡王侯宅,奉帝王家,自然尊贵,何用论夸。 茶:明僧大德,幽影禅林,饮之话语,能去昏沉。 茶:君不见生生鸟,为酒丧其身。即道有酒黄酒病,不见道有茶疯茶癫。阿阇世王为酒煞父害母,刘伶为酒一死三年。 为国为民品它: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 修禅论道品它: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茶在封建社会可以引发战争也可以止战和促进民族交流。 封建社会茶弄得个别地区民怨沸腾,《东坡集》中有《送周朝议守汉州》诗中说:茶为西南病,氓俗记二李。何人折其锋,矫矫六君子。在当今却是用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法宝。 茶可入药,如姜茶饮治痢出起;茶也可做菜,如碧螺虾仁、樟茶鸭子、毛峰熏鲥鱼。蜂蜜绿茶 作用:缓解轻微咽炎的症状,如嗓子发干,有点疼,想咳嗽。声音发哑。 方法:泡一杯浓浓的绿茶,晾温后加两勺蜂蜜,每隔十几分钟喝一小口,尽量让茶水在咽喉处多停留一会儿,时刻保持嗓子的滋润,大约一天就可缓解不适感。
2023-06-19 14:27:491

茶艺基础知识

茶艺有哪些内容-茶艺知识茶艺,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茶艺的内容,快来看看吧!茶叶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叶的分类、主要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别、贮藏、选购等内容。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水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必须懂得水,茶性必发于水,无水何以谈茶?现代唯一的为高端茶艺提供运水的组织”茗泉邮驿“正在将忽略了近3个世纪的”运泉“将中国茶艺推向世界的最高度茶艺的`规范茶艺要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对宾客都有规范的要求。做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赏茶。作为服务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艺馆,其服务规范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悟道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茶艺的技术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包括茶艺术表演的程序、动作要领、讲解的内容,茶叶色、香、味、形的欣赏,茶具的欣赏与收藏等内容。这是茶艺的核心部分。茶艺的礼仪是指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
2023-06-19 14:27:592

描写茶叶形状的词语

1.描述茶叶的词语有哪些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目前还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 (一 ) 饮茶始于西汉 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 1、先秦说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2、三国说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3、魏晋说 唐裴汶《茶论》、《膳夫经手录》认为饮茶始于晋,宋《集古录》认为饮茶始于魏晋。 4、西汉说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 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烹荼尽具”的约定,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 《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僮约》订于两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西汉晚期。 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王褒是四川资中人,买茶之地为四川彭山。 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蜀人,可见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 从两汉到三国,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物,饮茶限于王公朝士。 《三国志·吴志·韦曜》记:“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代酒。” 孙皓密赐韦曜以茶代酒,可见东吴宫中饮茶。 西晋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说成都的香茶传遍九州,这虽有文人的夸张,却也近于事实。《桐君录》记:“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 巴东别有真香茗。”晋陶潜《搜神后记》:“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 晋王浮《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说明在两晋时期,湖北、安徽、江苏、浙江这些地区已产茶。 两晋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逐渐向中下层传播。晋干宝《搜神记》:“夏侯恺字万仁,因病死,……如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荼饮。” 这虽是虚构的神异故事,但也反映普通人家的饮茶事实。《广陵嗜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买。” 老姥每天早晨到街市卖茶,市民争相购买,这反映平民的饮茶风尚。 南朝宋人山谦之《吴兴统记》载:“乌程 温山,出御荈”“长兴 啄木岑,每岁吴兴、毘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 乌程温山产贡茶,长兴县有境会亭,两郡太守在此宴集,督造茶叶。江南一带不仅饮茶,茶叶生产也有一定的规模。 《南齐书·武帝本纪》:“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荼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南朝齐武帝诏告天下,灵前祭品设茶等四样,不论贵贱,一概如此。 可见茶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中。 后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桨,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 ……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北朝人原本渴饮酪桨,但受南朝人的影响,如刘镐等,也喜欢上饮茶。 饮茶始于西汉,起源于巴蜀,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饮茶由上层社会向民间发展,饮茶、种茶的地区越来越广。 茶与宗教结缘 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一)道教与茶 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的饮茶与服药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杂录》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丹丘子、黄山君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饮茶可使人“轻身换骨”,可满足道教对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 晋惠帝时著名道士王浮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邱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 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神仙丹邱子向虞洪乞茶喝。 道教徒的宣扬,提高了茶的地位。 (二)佛教与茶 《晋书。 2.形容茶叶的词语有哪些 清洌 醇厚 芬芳 浓酽 怡人 清香 沁著茶香 齿颊留香 芝兰之气 舌尖微甜 1、清洌 【全拼】: 【qīnɡ liè 】 【释义】: 1.见"清冽"。 2、醇厚 【全拼】: 【chúnhòu】 【释义】: (1)(气味、滋味)纯正浓厚。(2)同〖淳厚〗。 3、芬芳 【全拼】: 【fēnfāng】 【释义】: 香;香气:~的花朵|空气里弥漫着桂花的~。 4、清香 【全拼】: 【qīngxiāng】 【释义】: 清淡的香味:~的松子|晨风吹来野花的~。 5、浓酽 【全拼】: 【nónɡ yàn 】 【释义】: 1.汁液稠,味道厚。 3.怎样用专业词汇描述茶叶外形 不论是酒是茶,还是其它饮品,品尝者只有一个训练有素的感觉器官还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具有相当数量严谨的品尝词汇来准确地表达他的感觉。 通常具有精通品尝词汇的品尝者,在用词和感觉之间建立了一种大家共知的关系。 相同的感觉必须用相同的词语表达,否则勾通不了。 这些品尝词汇还必须足够得丰富,以便能表达各种复杂的感觉。 关于描述茶叶外形的词汇有: 显毫---茸毛含量多 锋苗---芽叶细嫩,紧卷有尖锋 身骨---茶身轻重 重实---身骨重,茶在手中有沉重感 轻飘---身骨轻,茶在手中分量很轻(又称轻松) 匀整---上中下三段茶的粗细、长短、大小较一致,比例适当,无脱档现象(又可以称为匀齐、匀称) 脱档---上下段茶多,中段茶少;或上段茶少,下段茶多,三段茶比例不当 匀净---匀齐而洁净,不含梗朴及其他夹杂物 挺直---茶条匀齐,不弯不曲 弯曲---不直,呈钩状或弓状(又称钩曲) 平伏---茶叶在盘中相互紧贴,无松起架空现象 紧结---卷紧而结实 紧直---卷紧而圆直 紧实---松紧适中,身骨较重实 肥壮---芽叶肥嫩身骨重(又称硕状) 壮实---尚肥嫩,身骨较重实 粗实---嫩度较差,形粗大而尚重实 粗松---嫩度茶,形粗大而松散 松条---卷紧度较差(又称为松泡) 松扁---不紧而呈扁平状 扁块---结成扁圆形或不规则圆形带扁的块状 圆浑---条索圆而紧实 圆直---条索圆浑而挺直(又可以称为浑直) 扁条---条形扁,欠圆浑 肥直---芽头肥壮挺直,形状如针,满披茸毛 短钝---茶条折断,无锋苗(又称短秃) 短碎---面张条短,下段茶多,欠匀整 松碎---条松而短碎 下脚重---下段中最小的筛号茶过多 爆点---干茶上的突起泡点 破口---折、切断口痕迹显露 老嫩不均---茶叶花杂,成熟叶和嫩叶混杂,叶色不一致,条形和嫩度不一致 4.有什么描写茶样子的句子 形容喝茶的句子 1、“真正的安静,来自于内心。 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鼓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茶香中,一颗心慢慢沉静下来。浮躁世界红尘滚滚,惟愿内心清风朗月。 2、开始入门,觉得喝茶舒服、有品味、爱屋及乌喜欢茶具;成高手,感受香、醇、韵、滑等等,看出品种、产地、制程等;后来,从茶汤看见春天、看见人生,进而看见宇宙甚至无极;最终,茶汤,还是茶汤,是真水无香,是无味之味。 3、月很圆,花更香,保重身体要健康;鱼在游,鸟在叫,愿你天天哈哈笑;手中书,杯中酒,祝你好运天天有!欢乐多,忧愁少,预祝中秋节快乐! 4、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精神,花茶和肠胃,清茶滤心尘,茶之德也;乌龙大红袍,黄山素毛峰,南生铁观音,北长齐山云,东有龙井绿,西多黄镶林,茶之生也;茗品呈六色,甘味任千评,牛饮可解燥,慢品能娱情,茶之趣也。 5、人生就像一杯茶。第一口苦,第二口涩,第三口甜。 回味一下,甘甜清香。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甜是它的馈赠。 6、日子,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静心,过得从容。 奋斗,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敬心,赢得坦荡。 爱情,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净心,爱得真洁。 人生,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尽心,活得纯粹。 7、人生就是在品茶中思索,在品茶中感悟,在品茶中成长。 8、佛能洗心,茶能涤性。 苦中有甜,甜中是苦,先苦后甘,人生亦如是,如饮黑茶。生活禅,幸福茶,禅洱茯茶,一生幸福。 9、烫茶伤人,糖茶和胃,姜茶治痢;饭后茶消食,空腹茶心慌;午茶提神,晚茶失眠;隔夜茶伤脾,过量茶消瘦;淡茶温饮,清香养人。——《饮茶歌诀》 10、年有四季,天有四时,喝茶有益,喝茶有异。 一年春喝绿茶,夏饮红茶,秋冬黑茶;一天当中上午绿茶,下午红茶,晚上黑茶,健康相随。茶者,今年二十,明年十八。 11、人生就像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要苦一阵子。 12、日出日落,春种秋收,该来则来,该去则取,生活其实很简单。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如饮禅洱,随心,随性,平淡而醇厚,简单而真实。丑别寅来,虎年运。 13、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 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行于清汤,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 这便是生发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 14、人生就像一杯茶,所不一样的是,它是用沸水冲沏,还是用温水冲沏,两种截然不同了:温水冲沏的茶,平平静静,没有激烈,没有动感,更看不到舒展的茶叶,也闻不到清雅的幽香,平淡无奇。 而沸水冲沏的茶,却在一遍又一遍的翻腾、踊跃下,溢出阵阵扑鼻而来的清香。 15、陈年普洱,认清自己,做独特个性的女人最美。 铁观音,寻求内心的平衡,做最真实的自己。武夷大红袍,超越短暂流行,做最有品味的女人。 白毫银针,勾起浪漫小奢情怀。舒耐职场后援团教你如何掌握这四杯茶的秘密。 16、喝茶:当饮料解渴,生理需求。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形,讲究水质茶具茶境,喝时能细细品味,精神需求。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社交需求。茶道: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尊重及自我实现需求。 17、茶为嘉“木”;以“锅炒杀青”,属“金”;煮茶用“火”;冲泡用“水”;以陶或瓷盛之,属“土”。一茶中“金木水火土”尽得,博取兼容阴阳五行的精华灵气,难怪茶叶有诸多养生养心之功效。 18、人生就像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 19、只喝金骏眉,不是领导就是装大款的;只喝绿茶,不是小资就是装高雅的;只喝普洱,不是晚上睡不着就是装收藏家的;只喝红茶,不是海归就是胃不好;只喝铁观音,不是天天坐单位就是开车的;只喝岩茶的,不是口味重就是天天不回家的;什么都喝的,不是茶人就是卖茶的!你喝哪种? 20、祝虎年爱情如绿茶般的新鲜,身体像红茶样的年轻,事业似黑茶,成熟稳定! 21、一个人在露台荡秋千,突然很感慨,机会像泉水一样涌出,却无人分享,无人述说,如果梦想一定要忍受寂寞,我情愿放弃,也只能和你,述说,远方的朋友。 22、君问归期未有期,安溪竞说铁观音;天若有情天亦老,碧螺春生忘不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宁折不弯太平猴;安得广厦千万间,香高持久爱毛尖;天长地久。
2023-06-19 14:28:051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

  茶 文化 形成于唐朝,发展与宋朝。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一起来看看。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   (1)煎茶道形成与流行   中国茶道的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形成于中唐的煎茶道,陆羽《茶经》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础。“茶道”首见于陆羽的至交、诗人、茶人释皎然《 饮茶 歌诮崔石使君》诗,“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u2026u2026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煎茶道形成于八世纪后期的唐代宗、德宗朝,广泛流行于九世纪的中晚唐,并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2)茶文学兴盛   大唐是文学繁荣时期,同时也是饮茶习俗普及和流行的时期,茶与文学结缘,造成茶文学的兴盛。唐代茶文学的成就主要在诗,其次是 散文 。唐代第一流的诗人都写有茶诗,许多则是脍炙人口。如李白、杜甫、钱起、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韦应物、孟郊、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无不撰有茶诗。尤其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更是千古绝唱,为古今茶诗第一,“卢仝七碗”成为茶文学的经典。   (3)茶书的创着   茶书的撰着肇始于唐,现存唐代(含五代)的茶书总共有六部,完整的有陆羽《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廙《十六汤品》、毛文锡《茶谱》。部分的有斐汶《茶述》、温庭筠《采茶录》。   陆羽《茶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古典茶学的基本构架,创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茶学体系,它是茶叶 百科 全书,是茶学、茶艺、茶道的完美结合。   此外,唐代尚有茶事绘画、书法的出现,茶馆也在中唐产生,茶具独立发展,越窑、邢窑南北辉映。唐代文化发达,宗教兴盛,特别是陆羽《茶经》的问世,终于使得茶文化在唐代成立,并在中晚唐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在北宋中后期,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1)点茶道形成与流行   点茶道形成于五代宋初,流行于两宋时期,鼎盛于北宋徽宗朝。宋徽宗《大观茶论》序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u2026u2026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宋徽宗以帝王的身份,撰着茶书,倡导茶道,有力地推动了点茶道的广泛流行。点茶道远传朝鲜和日本,是高丽茶礼和日本抹茶道的源头。   (2)茶文学繁荣   茶文学兴于唐而盛于宋。茶诗方面,梅尧臣、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澈、黄庭坚、秦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佳作迭起。陆游就有茶诗三百篇,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可以和卢仝“七碗茶歌”媲美,苏轼茶诗更是意境深远。茶文方面,有梅尧臣《南有佳茗赋》、吴淑《茶赋》、黄庭坚《煎茶赋》,而苏轼《叶嘉传》更是写茶的奇文。茶词是宋人的独创,苏轼、黄庭坚、秦观均有传世名篇。   (3)茶书的撰着   现存宋代茶书有陶榖《荈茗录》、周绛《补茶经》、叶清臣《述煮茶小品》、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沈括《本朝茶法》、赵佶《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桑茹芝《续茶谱》、审安老人《茶具图赞》共十二种。其中十一种撰于北宋,唯《茶具图赞》撰于南宋末年。周绛《补茶经》、桑茹芝《续茶谱》属于辑佚。   此外,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均有茶事书法传世,赵佶《文会图》、刘松年《撵茶图》、辽墓茶道壁画反映点茶道的风行。都城汴梁、临安的茶馆盛极一时,建窑黑釉盏风行天下,并流传日本。在北宋中后期,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泡茶 方法   【择茶】   煮茶时,多选择黑茶、熟普洱茶、老白茶、陈年生茶等茶品,这些茶品或是藉由工艺制程,或是经过时光的炮制,褪去了最初的青涩寒凉,茶性趋于温热。此类茶品烹煮后不会因过于苦涩而难于下口,而温热的茶性用来驱寒又再适合不过。   除了直接烹煮干茶,还可以炖煮茶品冲泡后的茶根,此法多用于老茶,可让冲泡时未能释放的精华充分析出,如此方对得起老茶历经的岁月。   【烹煮】   煮茶法使用的茶水比例,一般控制在1000cc水投茶5-6克左右,茶友可在此基础上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茶水比。因煮茶不若泡茶般要求严格,若是茶汤过淡,追加投茶或是延长烹煮时间便可;若是茶汤过浓,适量加水煮开即可。   茶叶可直接投入壶中,也可加入茶包袋中烹煮,这样更便于事毕后的清理。需注意的是若使用茶包袋,请尽量使用尺码较大的型号,这样茶叶在茶包袋中有充分舒展的空间,如此茶汤的汤感更佳。   【煲煮时间】   推荐60-120分钟,如此茶汤方可达致浑厚温润的品质。烹煮后的茶汤注入公道杯即可分杯品饮,同时炉具可保持小火加热保温。   若是茶汤过于浓郁,可于壶中加入适量清水烧开,如此调节至符合个人品饮习惯的浓度即可,自是别有一番乐趣。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煮茶也是一样,就拿做菜打个例子,再好的物料,如果厨师不行,那也是做不出好菜的。至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话题不在这里赘述。我这里要说的是相同的物料,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菜一定是有品级之分的。同样,煮茶也一样,同样的茶,同样的流程,茶道师的级别不同、心态不同、体态不同,煮出来的茶也是不一样。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历史   尽管茶叶在周代就已经大量 种植 ,但在汉代以前,茶叶是被当做一种蔬菜,跟葱、姜、橘皮等煮到一起来吃的,王建荣表示,这是茶叶的蒸煮羹饮时期,真正饮用是从魏晋南北朝才开始的。而茶文化的兴盛,则要到唐代。   唐代人讲究煮茶,首先是要制作茶饼,当时已经细分为七道工序——采、蒸、捣、拍、焙、穿、封。具体的做法是:采摘新鲜的茶叶,放入甑釜中蒸,然后把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制成团饼,以炭火焙干后,用竹篾穿起来封存。   煮茶的时候,要把团饼茶拿出来,放在火上炙烤片刻,然后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再筛过,符合标准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备用。唐人是用釜来煮茶的,先在釜中装适量的水,水煮到初沸的时候,加点盐;到二沸的时候,舀出一瓢水放置在旁边,把茶末投入到水中继续煮;三沸的时候,再把舀出来的水倒回去,叫做“止沸育华”,这时茶就煮好了,再用越窑的青瓷茶盏或邢窑的白瓷茶盏盛装。王建荣表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沸腾的程度,釜是敞口的,可以看见气泡的大小,一沸“如鱼目微有声”,二沸“如涌泉连珠”,气泡一个个连起来了;三沸为“腾波鼓浪”。   到了宋代,茶道的艺术化就更臻巅峰了,发展出了高技术含量的点茶法。虽然还是团饼茶,还要烤软、碾碎、筛过,但点茶时不用釜了,而是用银瓶或瓷瓶来煮水,茶放在黑釉盏中,水煮好后,通过瓶子点到盏中,同时另一只手用茶筅不停地进行搅拌。按照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点茶注水的次数要达到六至七次,每一次注水的量、角度、方向都有不同要求。煮水的过程也讲究三沸,但因为瓶口很小,看不到气泡,只能凭其声音来辨别,所以一沸为“砌虫万蝉”,听起来好像墙角的虫儿叫、树上的蝉儿鸣;二沸为“千车捆载”,好像很多车子拉著重物驶过来了;三沸为“松风涧水”,好像风儿吹过松林,山涧流水潺潺。
2023-06-19 14:28:121

大观茶论的原文

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下一。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时岁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平时之汗隆。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世称外焙之茶,脔小而色驳,体耗而味淡。方正之焙,昭然则可。近之好事者,[上竹下夹]笥之中,往往半之,蓄外焙之品。盖外焙之家,久而益工,制之妙,咸取则于壑源,效像规模摹外为正,殊不知其宵虽等而蔑风骨,色泽虽润而无藏畜,体虽实而缜密乏理,味虽重而涩滞乏香,何所逃乎外焙哉?虽然,有外焙者,有浅焙者。盖浅焙之茶,去壑源为未远,制之能工,则色亦莹白,击拂有度,则体亦立汤,惟甘重香滑之味,稍远于正焙耳。于治外焙,则迎然可辨。其有甚者,又至于采柿叶桴榄之萌,相杂而造。时虽与茶相类,点时隐隐如轻絮,泛然茶面,粟文不生,乃其验也。桑苎翁曰:“杂以卉莽,饮之成病。”可不细鉴而熟辨之。
2023-06-19 14:28:311

《大观茶论》阅

《大观茶论》原名《茶论》因其著于宋大观年间,遂改称《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宋徽宗赵佶,宋徽宗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讲或许不是那么的响亮,他还有个绝对醒目的标签。 赵佶是《水浒传》中那个满朝奸邪、一片黑暗的大宋朝的主人,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艺术家皇帝。他在艺术上的造诣非常高,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有着非凡的天赋。 身为宋朝第八位皇帝的赵佶继承了北宋建国以来一百多年的发展成果,将他的艺术才情与最高权力相结合,为中国艺术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与之相伴的却是一个王朝的衰败。 所谓“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说的就是宋徽宗赵佶。 《大观茶论》是继陆羽的《茶经》之后,第一本全面论述一个时代主流茶道艺的书,书中除了完整的展示了宋代的点茶艺术之外,还提出了一些重要理念,深刻的影响了中国茶文化的观念和一些传统习俗,在茶文化史上占据了意义非凡的地位。 《大观茶论》一共二十个章节,分别从茶叶的原料,器具,技法,多方角度出发,综合性的阐述了茶在制作过程中各个环节对滋味,香气,色泽的影响。 赵佶认为,茶饮文化是“盛世之清尚”虽然被归属到饮食之流,但却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意义,只有在安定繁荣,物质丰富的社会才能得以发展。而宋朝各阶层竞相崇尚茗饮的风俗仿佛在无声的歌颂着大宋的繁盛昌荣,自得之情溢于言表。 茶的种植讲究“阳崖阴林”,即向阳的山坡,有阴凉的平地。 (1)茶应当在“轻寒”的惊蛰时节开始采摘制作,因为天气微寒,茶叶生长舒缓,制茶时间相对宽裕,所以此时做出来的茶色泽滋味才是最好的。 (2)采茶应当在夜露未干的的侵晨,茶叶表面露水对采摘下来的茶叶有一定的保鲜作用。 (3)采摘的时候用指甲而不用指肚,可使茶叶不受手中汗气的污染。 (4)为了保证茶叶的鲜洁采茶工人通常会携带清水罐,把采摘下来的茶叶投到清水中。 (5)拣茶,把茶按原料等级区分出来。宋代的拣茶工序是在制茶之前,现代则是在茶制成之后,制成之后再挑拣,不合用之叶对茶内质的损害已经形成,此时挑拣只不过使茶叶外形整齐而已,所以相比而言前者的做法更合理一些。 涤茶惟洁,濯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热,焙火惟良。 制茶过程中对卫生的要求最早就是始于宋徽宗,要求涤茶,濯器惟求洁净。 宋代制茶中有两道工序叫做蒸芽和压黄,相当于现代的杀青和揉捻,是形成绿茶色香味的核心工序。赵佶早在宋代就已然发觉其不可比拟的作用,写出蒸压惟其宜的原则。除此之外还提出研膏要趁热,焙火时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则性。 宋徽宗对各有特性的贡茶推陈出新,乐此不疲,他在位的二十六年共添造了38款新品贡茶,这一嗜好对中国茶文化传统影响至深,尝试茶树品种和地域差异的各种茶叶,成为爱茶人的一种偏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茶叶的品茗种类,和消费者感官体验。 茶碾和茶罗 茶碾,银制最好,熟铁次之,碾槽要深而陡峭,碾轮要薄而锋利。 茶罗,要求“绝细”而“面紧”,这样筛过的茶末才能“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色” 碾茶要“用力”而“快速”不能时间过久,久了铁会影响茶色;罗茶要轻而平,不怕多罗筛几次,但要求很细的茶粉末不亏耗。 只有如此,点汤之后茶末才会漂浮,茶汤表面的沫饽才会像粥的表面一样凝结,华美,尽显茶之色泽。 兔毫盏 兔毫盏是宋代点茶茶艺的代表性茶具之一,茶盏的釉色以青黑为佳,底要深而宽,深则茶韵而厚,宽则方便茶筅点击拂弄,因为宋代饮茶追求色白,所以深色的釉茶盏更能突出茶汤的白。 茶筅 茶筅也是宋代点茶茶艺的代表性茶具之一,最初点茶用的是茶匙,北宋中后期使用茶筅取而代之。茶筅使用竹子制作,筅身厚重能够有力操控,筅帚纤细可以分散力道及时击拂稍微过头也不至于产生浮沫,使点茶的进程和效果更佳。 汤瓶 倒水注汤的好坏取决于汤瓶的瓶嘴,瓶嘴口要大而且有些直,这样注汤时水流有力不散乱,瓶嘴末端要圆小而陡峭,便于节制水流不会滴沥,茶汤表面就不会被破坏。 杓 宋代点茶除了汤瓶注水之外,水杓取水的方式也同样普遍,宋徽宗在这里主要强调了水温对茶的影响,取水时水杓的大小以一茶盏的宜,多了要归其余,少了又要再取一次,反复之间茶盏里的茶必然凉了。 水 水为茶之母,陆羽在《茶经》中提出“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赵佶则总结出“水以轻清甘洁为美”的原则,“轻”表示水的矿物杂质含量低,“甘”则表示水的滋味甜美,相比陆羽,后者更具有科学性。 点茶是宋代主流的茶饮方式和技艺,也是本书占据篇幅最多的一个章节,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详细的记述了点茶的要点,并将点茶过程中注汤击拂分为七个步骤,每一步骤虽然须臾短暂,但点茶人却能从中得到不同的感官体验。 点茶的第一步是调膏,将罗好的茶末置于盏中,然后注入少量的开水将其调成均匀的茶膏,然后一边注水一边用茶筅击拂,依次进行六次之后盏中乳末翻腾上涌,充满茶盏,周边凝结不动,此时方可饮用,《桐君录》说“茗有饽,饮之宜人”。 赵佶实际上已经明确的把评茶分为色、香、味、形四个方面,其中“茶以味为上”标明了味的重要性,而“甘香重滑,为味之全”,芽头和芽叶的对味道的作用和影响。苦能生甘的道理 宋时饮茶有在茶中加入香料的习惯,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宋徽宗这一代,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到“茶有真相,非龙麝可拟”此后贡茶不再加入龙脑等香料,也是中国饮茶进入清饮方式的开端。 因为斗茶的需要,宋代茶叶崇尚白色,所以要求在压黄的过程中尽量榨尽汁液,否则色浊味重,但其实就蒸青绿茶而言,绿色的茶叶味道胜于白色,这点到了南宋时期才逐渐纠正。 古时茶叶的贮存一直是个难题,因为茶叶自身的吸附性很强,很容易受潮、串味,贮藏期间反复烘焙会损耗茶气,不烘焙的话茶饼的色泽滋味亦会散失。 《大观茶论》之前,茶叶贮藏主要依靠焙茶笼,靠火焙去润湿藏茶。赵佶改进了藏茶的方法,首先是密封藏茶,这一理念可以是说是最实质性的改变,至今仍为茶界所采用;其次是多次烘焙,一年或多年后再次烘焙,可以使茶叶常年收藏不减损品质。
2023-06-19 14:28:431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共多少字?

《大观茶论》是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原文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下一。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①,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时岁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间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②,尤团凤饼③,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④,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平时之汗隆⑤。
2023-06-19 14:28:591

宋徽宗写的茶书叫什么

宋徽宗写的茶书叫做:《大观茶论》。《大观茶论》由宋徽宗赵佶著于大观年间(1107年—1110年)。《大观茶论》对宋代的茶叶生产过程宋代茶具和宋代“斗茶”艺术多有详细叙述,是一部重要的茶学专著,也是世界上维一的由在位帝王撰写的茶学专著。《大观茶论》全书共二十章。原文: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下一。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时岁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间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平时之汗隆。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2023-06-19 14:29:051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 A.赵煦 B.赵顼 C.赵桓 D.赵佶 正确答案:D
2023-06-19 14:29:271

茶论泡对吗

你怎么对这个感兴趣呢,茶一般都是说泡。每个地方上的语言习惯不一样,也会有差异的
2023-06-19 14:29:432

大观茶论和茶录都以记载茶以什么为上

以好为上,大观茶论和茶录都以记载茶以好为上
2023-06-19 14:30:022

关于茶文化的经典书籍【关于茶文化的书】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和茶书对茶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息息相关。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茶文化的书,一起来看看。  关于茶文化的书   1.《茶经》   《茶经》是一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的划时代茶学专著。   2.《煎茶水记》   这是一本现存最早的专门论水评泉的著作。全文仅约900字,共列出全国宜茶用水20处。   3.《品茶要录》   本书共10篇,一至九篇论制茶过程中应当避免采造过时、混入杂物、蒸不熟、蒸过熟、烤焦等情况。对今天辨别茶叶质量仍然有参考价值。第十篇讨论各产茶之地的特点。   4.《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为宋代皇帝赵佶所作,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皇帝的茶专论。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5.《茶具图赞》   《茶具图赞》是中国第一部茶具专著。该书绘制了宋代著名茶具12件,一具一图一赞语,又以拟人手法给每一种茶假以宋代官名和职责,妙趣横生。   6.《续茶经》   《续茶经》是从唐代至清代之间对《茶经》作出最完整补充的茶书,内容是《茶经》的10倍。   关于茶文化的专著   唐陆羽《茶经》   唐张又新《煎茶水记》   唐苏廙《十六汤品》   宋蔡襄《茶录》   宋徽宗《大观茶论》   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   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   明朱权《茶谱》   明顾元庆《茶谱》   明屠隆《茶说》   明许次纾《茶疏》   明程用宾《茶录》   明冯时可《茶录》   明闻龙《茶笺》   明周高起《洞山岕茶系》   明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   清刘源长《茶史》   清余怀《茶史补》   清冒襄《岕茶汇钞》
2023-06-19 14:30:091

宋代文人雅士都是如何“玩茶”的?

宋朝人喝的茶叶是什么颜色的?白色的。为什么是白色的?我们从茶叶的杀青方法说起。茶叶杀青,就是让新鲜的茶叶失去水分,防止它继续氧化,更便于保存。一般的方法有晒,晾,炒,蒸,烘。不要以为所有的茶叶都是炒的,普洱茶就是晾晒的,六安瓜片要经过“七十二烘。这宋代的茶是蒸。把茶叶先蒸熟,再用纱布裹住,宁出绿色的水,这水色就是今天我们非常看重的茶色,纱布中那团茶叶失去了水,变成白的了,风干晾晒,变成坚硬的一团或一饼。宋代给皇上进贡的茶,称为龙团凤饼,就是这样来的。用白色的茶砖或者茶饼,是干的又很坚硬,倒是易于保存,只是喝的时候不方便,先用专用的工具撬下一块来,石磨或者碾子里,使之成粉末,然后过箩,成了白色的茶粉。要吃茶,先去茶粉,加入少量沸水,使之成膏状。再把这种茶膏,根据各位饮茶者的不同习惯,或浓或淡,分别加在各个茶碗里,茶碗里再加入入沸水,稀释,即可饮用。这就是点茶,是宋代人喝茶的主要方法。宋代人玩茶,主要是斗茶。斗茶。斗茶的时间多在春茶上市时,地点都选在比较大的茶铺里,参加的人员多是有钱有闲的爱茶人,各自带上自己珍藏的好茶,甚至是好茶具好水,聚在一起,一比高下。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斗茶品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说明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点茶、点汤,指茶、汤的调制,即茶汤煎煮沏泡技艺。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斗茶以水痕晚出为胜,早出为负。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所以斗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质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斗茶令。在斗茶时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有一个问题出来了,水是无色的,茶粉是白的,用什么样的杯子盛比较好呢?斗茶时,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黑色的或者深色的杯子比较好,所以,宋代点茶,流行斗茶,更流行建盏, 因为建盏是黑色的,便于映衬,水面上的茶沫图案更加清晰。茶百戏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们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杨万里咏茶百戏:“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茶百戏,能使茶汤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的景象。若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如一幅幅水墨图画,这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斗茶之风流行于市井,更流行于文人雅士世之间。宋代的大诗人陆游,就很喜欢斗茶。他喜欢喝茶,偏偏又到建瓴做过管理茶叶的官员,在宋代,建瓴的茶叶是第一贡品,陆游如鱼得水,他有300多首诗写到喝茶或斗茶。“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苏东坡也有80多首诗写茶。宋朝人喝茶用点茶法,玩茶便是斗茶。宋朝是个文明而富足的朝代。
2023-06-19 14:30:163

茶文化的历史三个发展高峰期

  茶 文化 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那么你知道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期是什么时候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期,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期   唐代时期:茶主要是兴盛在唐代中期   一、社会环境:其主导旋律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自信心十足。在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一位重要人物陆羽,他提倡以“和”为哲学的中国茶道打下了基础。   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国内表现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竞争、相互融洽、共同发展。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现如:(以茶供祖、以茶释经、以茶养生、办茶会、写茶诗)并精心研究制茶枝术,大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宋朝时期:中国茶道兴于唐朝后,到宋朝发展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鼎盛时期。中国茶叶生产的规模和质量,在宋朝都要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其茶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极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宋代的历代当权者对茶都情有独钟,宫廷嗜茶的风俗就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极尊显的圣坛,茶道也成了高尚娱乐。   二、民间斗茶的兴起。斗茶又称为“茗战”,通过比赛来评比茶叶质量的优劣。斗茶源于唐代的宫廷,到了宋代民间广为流行,并发展成为王公贵族和士大夫人人乐此不疲的时尚。斗茶、竞艺、鉴水、赏器从实践中发展了中国茶道,斗茶的艺术至迟在南宋末年传到了日本。   明朝时期:明代是茶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也是因袭与创新相融合,茶道的新理念、新规范异彩分呈的时代。   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形成于唐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极为鼎盛的时代,其时国家空前统一,交通发达,结束了之前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南方与北方、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使南北方之间经常性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可能。这样的社会条件也为 饮茶 的进 一步普及和茶文化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六朝以后,饮茶之风已经在南方兴起,社会上饮茶的人逐渐增多。进入唐朝以后,饮茶风尚很快从产茶的南方扩展到不产茶的北方以及西北边远地区。中国具有 4 000多年饮茶的历史,迄至唐代才有真正的大发展,确切地说, 是在唐中期以后,茶事活动才达到空前规模。唐人陆羽在其《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氏, 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国朝,即指唐朝。《茶经》成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 即公元 780年, 属唐朝中期。茶兴盛于唐朝中期这一说法 已为世人所接受。   兴盛于宋   中国茶史上历来就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代制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福建建安北苑出 产的龙凤茶名冠天下。这种模压成龙形或凤形的专用贡茶又称“龙团凤饼”。贡茶的发展与宫廷中的嗜茶风气是分不开的。宋徽宗赵佶甚至御笔亲书了一部《大观茶论》,流传后世。与宫廷饮茶相适应的是当时市民的饮茶之风,宋代饮茶已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普及。在宋代,茶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 可或缺的物品, 是“开门七件事”之一, 而且饮茶的风俗深入到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 开封、临安 两都茶肆、茶坊林立,客来敬茶的礼俗也已广为流传。与唐代相比,宋代茶文化又有了明显的变化,饮茶 方法 在唐代陆羽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由原来的煎茶法发展成为更为高雅的点茶法。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包括炙茶、碾罗、候汤、点茶等一整 套程序。 宋代点茶用饼茶,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茶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所以要求茶罗十分细密。在点茶之前,要用开水冲洗杯盏, 预热饮具。点茶时,先将适量茶粉放入茶盏,点泡一些沸水,将茶粉调和 成清状,然后再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匙击沸。点泡后,如果茶汤的颜色呈乳白色,茶汤表面泛起的“汤花”,能较长时间凝住杯盏内壁不动,才算点泡出一 杯好茶。并且追求茶的真香、真味,不掺任何杂质,当时时尚还十分注重点茶过程中的动作优美协调。 点茶以茶粉作为原料, 再用沸水点冲,所以饮用时要 连茶粉带水一起喝下。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 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结果发展到从城市到乡村,皇室贵族、文人、僧侣、百姓无不点茶。 由于宋代饮茶之风炽热,所以还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亦称“茗战”。我国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随着贡茶的兴起应运而生。在由于产贡茶而文明于世的唐代建州茶乡,新茶制成后,茶农们为了评比新茶品序而进行比赛活动。到了宋代,这种活动传播开来,时间也不再限于采制新茶之 时,参加者也不限于茶农,目的也不限于评比茶叶的品第,而更重视评比斗茶者点汤、击沸技艺的高低。 斗茶决定胜负的因素有二:一是“汤色”,二是“汤花”, 最后综合评定味、香、色。   过渡于元   元代作为从宋代到明代的过渡期,虽然历史较短,但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茶饮方式走向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自蒙古族入主中原后,蒙古人对茶的接触机会也多了起来。受中原饮茶之风的影响,饮茶的习惯也逐渐被蒙古人所接受。但是,唐宋时期人们饮茶时加入葱、 姜、盐等调料与茶混煮的习惯,到了元代逐渐被摈弃,采用更为简单的“清饮”方式。   变革于明   茶文化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 走向简单化,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宋煎点饮茶法变革成了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明代饮茶方式发生了如此巨大变革与大环境的变化有直接关系。明洪武 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 1391年10月14日) ,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除饼茶,改贡叶茶。这种做法是朱元 璋从体察民情,减轻农民负担来考虑的,但却促进了到了后来,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明朝的宁王朱权进一步改革了传统的茶具和茶艺,他在《茶谱》一书 中明确提出: 茶饮要“崇新改易”,这主要体现在对于点茶、煎汤的具体要求比起宋人繁琐的程序来更 简单更容易掌握。   茶文化的起源   至魏晋时期,饮茶的方式逐渐进入烹煮的阶段,对烹煮的方法技巧也开始讲究起来。饮茶的形态除了在种类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之外,还开始具有一定的仪式、礼数和规矩,人们日益自发自觉地遵守和规范起来。   在这一时期,茶也开始成为文人雅士吟咏、赞颂和抒情达意的对象。杜毓的《赋》、左思的《娇女诗》等从各个方面对种茶、煮茶、饮茶等茶事进行了描述。此外,茶作为一种健康的饮品,其清香雅致的特质被赋予高雅淳朴的精神力量,与儒、释、道和神、鬼、怪等联系起来,开始进入宗教领域。从茶文化发展史的整体来看,虽然这一时期的中国茶文化还仅仅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茶风还没有普及到普通百姓中间,人们饮茶更多地关注于茶的物质属性和药性,而不是其文化功能,但是仍为后代茶文化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23-06-19 14:30:43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饮茶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

小题1:C小题2:C小题3:(1)茶叶从江、淮一带运来,运茶的车船接连不断,存放处茶叶堆积得像小山,品种数量很多。(2)坐下以后,让人摆设茶具,和常伯熊过去的做法相同,李季卿心里看不起他。 (3) 晋时谢安拜访陆纳,陆纳没有供应制办什么东西,只是摆出茶和水果罢了。 小题1: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内容大意可知,胜:有名,出名。所以选C。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原文是“北人初不多饮”,而不是不喝茶。所以选C。小题3: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相继”“山积”“色额”、“教摊”“故事”“鄙”、“诣”“无所”,“而已”。参考译文:茶,采得早的叫作茶,采得晚的叫作茗。《本草》说:“茶能止渴,使人不想睡觉。”南方人喜欢喝茶,北方人并不多喝茶。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位称降魔师的和尚大力提倡禅宗,坐禅时必须不打瞌睡,又不吃晚饭,于是允许和尚们喝茶。和尚们各自携带着茶,到什么地方都煮茶喝。从此,人们互相仿效,喝茶就成了风俗。从邹、齐、沧、棣等州,直到京城,城镇里大都开设店铺煮茶卖,不管是僧道之徒,还是世俗之人,都付钱取茶喝。茶叶从江、淮一带运来,运茶的车船接连不断,存放处茶叶堆积得像小山,品种数量很多。楚地人陆鸿渐写了一篇《茶沦》,论说茶的功效以及煮茶的方法,又造了二十四件茶具,用大篮子装着。远近四方的都钦佩、羡慕,喜欢新鲜事的人家里也都收藏了一套这样的茶具。有个叫常伯熊的人,又根据陆鸿渐的论说作了大量修订补充。于是茶道盛行,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到临淮县客舍的时候,有人说常伯熊精通茶道,李季卿就请他表演。常伯熊身穿黄披衫,头顶乌纱帽,手拿茶器,口报茶名,安排指点,使旁观者刮目相看。茶煮熟了,李季倾喝了两杯才住口。到了江南以后,又有人说陆鸿渐精通茶道,李季倾又请他来表演。陆鸿渐身穿山野居民的服装,带着茶具进门。坐下以后,吩咐摆设茶具,和常伯熊过去的做法相同。李季卿心里看不起他。茶事结束后,李季卿让奴仆拿出三十文钱,说是酬答煎茶博士的。陆鸿渐游历长江一带,与名流一向交好,受到这次讥笑后感觉羞愧,又写了一篇《毁茶论》。常伯熊喝茶过度,就患了风气病,晚年也不鼓励人多喝茶。吴国皇帝孙晧每次宴请群臣,都强近他们喝醉。韦昭酒量不大,孙晧暗中让用茶代酒。晋时谢安拜访陆纳,陆纳没有供应制办什么东西,只是摆出茶和水果罢了。这说明人也喝茶,但不像现在的人这样过分沉迷,从白天喝到夜晚,几乎成了风气。起初在中原地区流行,后来传到塞外。往年回鹘入京朝见,带来大批好马,买了茶叶回去,也真够奇怪的。《续搜神记》说:“有个人因为生了病,能喝茶十二斗(一斛为十斗),有客人劝茶,他又喝了五升多,就吐出一个东西来,形状像牛的胰脏。放在盘子里,用茶灌下去,正好装十二斗。客人说:“这叫作茶肿瘤。”
2023-06-19 14:30:501

以下哪些选项体现了《大观茶论》中强调茶的精神和美学

宋徽宗赵佶与《大观茶论》赵佶(公元1082-1135年),北宋第八位皇帝,宋神宗第十一子,哲宗弟。哲宗病死,太后立他为帝。公元1100—1125年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宋徽宗赵佶画像《大观茶论》书影赵佶多才多艺,尤以书画知名,但却治国无术,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位期间,重用蔡京、童贯、高俅、杨戬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淫无度。建立专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又四处搜刮奇花异石,用船运至开封,称为“花石纲”,以营造延福宫和艮岳。竟将父亲留下的当时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财产给花光了。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宫观,并设道官二十六阶,发给道士俸禄。赵佶在位期间,爆发方腊、宋江等领导的民变。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遣使与金朝订立盟约,夹攻辽国。宣和七年,金军南下攻宋。他传位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八月,金太宗再次命东、西两路军大举南下,宋兵部尚书孙傅把希望放在道士郭京身上,妄以“六甲法”破敌,但神兵大败,金兵分四路乘机攻入城内,金军攻占了汴京。宋钦宗遣使臣何u3b9a到金营请和,宗翰、宗望二帅不允。靖康二年(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二月,金太宗下诏废徽、钦二帝,贬为庶人,北宋灭亡,二帝被俘北上。后被押往北边囚禁。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七月,又将二帝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旧古城)软禁。到达五国城时,随行男女仅140余人。流放期间徽宗仍雅好写诗,读唐代李泌传,感触颇深。五年后,天会十三年(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四月,病死于五国城。赵佶喜茶,不仅在于他精于茶事,擅长茶艺,更有趣的是,他竟放下皇帝之尊,亲自为臣下烹茗调茶。蔡京《太清楼侍宴记》记载:“遂御西阁,亲手调茶,分赐左右。”或许在赵佶眼里,烹茶显艺是十分高尚的,与其皇帝之尊严并无妨碍。若果真如此,当不愧他一世之茶情!赵佶喜茶爱茶,精于茶事,于茶或可谓是一幸事。但他不以国事为重,玩物丧志,致使国土沦丧、中原蒙羞、百姓涂炭,于国却终是一憾事。若茶有先知,他所钟爱的上品白茶,当在釜中泣了!赵佶以皇帝之尊,写有《茶论》一篇,人称《大观茶论》,是我国历史上惟一一部由皇帝御写的茶书,是宋代茶书的代表作之一。《大观茶论》共20目,分别论述了地产、天时、采制、品目、烹煎之术等内容,可谓详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从中也不难看出赵佶在茶中所化的工夫之深!宋徽宗认为白茶是茶中之精品,“他无与伦”。皇帝提倡,群臣自然奉和,于是一时白茶盛行,贡茶品目又纷纷翻新,各地茶农则叫苦连天。宋徽宗擅长分茶与斗茶。蔡京《延福宫曲宴记》里曾详细记述了赵佶的分茶之艺。赵佶《大观茶论》中对斗茶有专门论述,他还常与群臣一起斗茶,而且不斗赢誓不罢休。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君臣如此玩物丧志,赵佶却在《大观茶论·序》中说这是“天下之士,励志清白”之举,是“闲暇修索之玩”。茶之高洁,在昏君庸臣心中早已变味了!耽于斗茶和分茶的游戏,自然要对茶具精益求精。“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迭者为上”。兔毫盏的盛行,正是这位九鼎之尊的皇帝推崇的结果。
2023-06-19 14:30:591

茶文化的古代经典书籍有什么

  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和茶书对茶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息息相关。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古代经典书籍,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古代经典书籍   1.《茶经》   《茶经》是一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的划时代茶学专著。   2.《煎茶水记》   这是一本现存最早的专门论水评泉的著作。全文仅约900字,共列出全国宜茶用水20处。   3.《品茶要录》   本书共10篇,一至九篇论制茶过程中应当避免采造过时、混入杂物、蒸不熟、蒸过熟、烤焦等情况。对今天辨别茶叶质量仍然有参考价值。第十篇讨论各产茶之地的特点。   4.《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为宋代皇帝赵佶所作,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皇帝的茶专论。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5.《茶具图赞》   《茶具图赞》是中国第一部茶具专著。该书绘制了宋代著名茶具12件,一具一图一赞语,又以拟人手法给每一种茶假以宋代官名和职责,妙趣横生。   6.《续茶经》   《续茶经》是从唐代至清代之间对《茶经》作出最完整补充的茶书,内容是《茶经》的10倍。   茶文化茶的好处   有助于延缓衰老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据有关部门研究证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肌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于其它同类物质。茶多酚有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活性酶的作用。据日本奥田拓勇试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   茶多酚对人体脂肪代谢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含量高,血管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使这种斑状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有助于预防和抗癌   茶多酚可以阻断亚硝酸铵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并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提高肌体免疫能力的功效。据有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裨益。   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   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质锶90和钴60毒害的能力。据有关医疗部门临床试验证实,对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轻度放射病,用茶叶提取物进行治疗,有效率可达90%以上;对血细胞减少症,茶叶提取物治疗的有效率达81.7%;对因放射辐射而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症治疗效果更好。   抑制和抵抗病毒菌   茶多酚有较强的收敛作用,对病原菌、病毒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消炎止泻有明显效果。中国有不少医疗单位应用茶叶制剂治疗急性和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流感,治愈率达90%左右。   有助于美容护肤   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用它洗脸能清除面部的油腻,收茶与养生   敛毛孔,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减少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等功效。   有助于醒脑提神   茶叶中的咖啡碱能促使人体中枢神经兴奋,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起到提神益思、清心的效果。   有助于利尿解乏   茶叶中的咖啡碱可刺激肾脏,促使尿液迅速排出体外,提高肾脏的滤出率,减少有害物质在肾脏中滞留时间。咖啡碱还可排除尿液中的过量乳酸,有助于使人体尽快消除疲劳。   有助于降脂助消化   唐代《本草拾遗》中对茶的功效有“久食令人瘦”的记载。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有“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因为茶叶有助消化和降低脂肪的重要功效,用当今时尚语言说,就是有助于“减肥”。这是由于茶叶中的咖啡碱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可以帮助消化,增强分解脂肪的能力。所谓“久食令人瘦”的道理就在这里。   有助于护齿明目   茶叶中含氟量较高,每100克干茶中含氟量为10毫克~15毫克,且80%为水溶性成份。若每人每天饮茶叶10克,则可吸收水溶性氟1毫克~1.5毫克,而且茶叶是碱性饮料,可抑制人体钙质的减少,这对预防龋齿、护齿、坚齿,都是有益的。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小学生中进行“饮后茶疗漱口”试验,龋齿率可降低80%。另据有关医疗单位调查,在白内障患者中有饮茶习惯的占28.6%;无饮茶习惯的则占71.4%。这是因为茶叶中的维生素C等成份,能降低眼睛晶体混浊度,经常饮茶,对减少眼疾、护眼明目均有积极的作用。   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可以看作是广义上的绿茶加工的开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   绿茶为中国产量最大的茶类,产区分布于各产茶省、市、自治区。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产量最高,质量最优,是中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绿茶占国际贸易量的70%以上,销区遍及北非、西非各国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绿茶销量占内销总量的1/3以上。同时,绿茶又是生产花茶的主要原料。
2023-06-19 14:31:171

在古代史料中,人们把茶称为什么

就是茶
2023-06-19 14:31:266

《大观茶论》是谁写的?

周邦彦
2023-06-19 14:31:421

以茶论人生阅读答案

1 中国人为什么要将一壶茶的第一被倒给客人喝? 答:以表示尊重。2 略。
2023-06-19 14:31:504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论文,要2000字左右

中国的茶文化,我觉得应该是从唐朝就开始,唐朝的陆宇就有一个差生。
2023-06-19 14:32:003

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宋代茶 文化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宋代茶饮风俗形式,在其历史时间与空间具有时代的特征、社会的特色。在宋代,全国范围内出产茶叶200多个品种。其中,皇家的贡茶最具有代表性。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设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他们最终选定福建建州凤凰山北苑贡茶为皇家御茶,旷世奇茗也由此诞生,掀开了中国茶叶史上新的篇章。据记载,皇家贡茶“龙团凤饼”为宋真宗时期宰相丁谓所创,小“龙团凤饼”是宋四大书法家、福建转运史蔡襄所造。宋徽宗年间,郑可简改制的“龙团胜雪”成为中国制茶史上的一个神话,至今无法超越。宋代贡茶之美、茶叶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饮茶 不仅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进入上层社会的精神生活,成为文学艺术的主题之一。在“两宋”时期,先后有180多位诗人、词人用 文章 赞颂宋代贡茶,诗词达400篇。宋代的贡茶记录着宋代人深耕茶史的足迹,记录着宋茶创造茶史的辉煌。建茶入诗,比比皆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把佳茗和佳人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佳句,为人们所传诵。陆游写了300多首茶诗,成为历代诗人中写茶最多的一位。陆游对建茶更是情有独钟,他入闽做茶官,就生活在建茶之地建州。“建溪官茶天下绝” 的名句,出自于他的《建安雪》。欧阳修在病中喜得建茶,品尝之余,遂作《和梅公仪尝建茶》。“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这是梅尧臣的诗句,是说北苑“龙凤团茶”可以比得上“仙人掌茶”,也可与“阳羡紫笋茶” 媲美。   宋茶成为国饮和宋代茶文化的繁盛,与宋徽宗赵佶密不可分。据《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宋徽宗在位的时候,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园不能再囿于传统上贡的“龙凤团茶”,必须跟着皇帝的心思变花样,以悦龙心,精制了几十种贡茶,让皇帝来玩赏:白茶、“龙园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u2026u2026不一而足。赵佶喜茶,不仅在于他精于茶事、擅长茶艺,还写了一本《茶论》,后世称之为《大观茶论》, 谈制茶之法与点茶真韵。书中说,饮茶有道,首先讲究色、 香、味。由此可以看出,宋徽宗不但懂得如何点茶泡茶,还清楚了解制茶的过程与饮茶的香气效果。在皇帝带头下,随着饮茶在社会生活中所处地位的日益重要,宋代茶书的撰述也大大超过了唐人,超过30种,其中不少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成为中国茶文化著述中的宝贵遗产。   宋代的饮茶之风继唐之后深入社会各个阶层,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宋代开封城内遍布茶庄、茶肆、茶馆等。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以及张择端的《 清明 上河图》中都描述了东京汴河两岸茶坊生意兴隆的繁荣景象。宋代茶馆十分重视摆设,有的悬挂名人字画,有的则放置鲜花、盆景,很注意环境的优美。《梦粱录》在记载当时的茶馆时说:“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流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从皇宫、官府的欢宴到亲朋之间的聚会,从各种场合的迎来送往、交际应酬到人生喜庆的礼俗,无处没有茶之清风洋溢、香气飘拂,斗茶、茗战更是情趣盎然、格韵高雅。茶道兴,茶宴盛。斗茶之风浓烈,讲究茶优、水质、器美,茶以新贵,水用活水,器要精良。选团茶碾细末入盏,注沸水搅动,茶汤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又次之;盏无水痕为绝佳,水痕先出者为负。茶王“斗品充官茶”,民间有茶农、百姓的世俗斗茶;高僧爱斗茶,寺院有佛教僧侣的禅门斗茶;名士好评水,官宦有诗人墨客的文士斗茶。随着点茶的技艺不断创新,由此产生了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像的技艺——分茶。在宋徽宗和一大批文人、僧人的推崇下,不仅把分茶做到极致,也将中国茶文化推向历史高潮。   宋代的茶馆,经营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和夜茶。据《东京梦华录》说:北宋时开封有“每五更点灯”的早茶馆。服务项目除供应茶水外,同时也供应汤水茶点。除了茶肆、茶坊、茶楼在固定的地方专门卖茶水等诸种饮料外,北宋开封至夜半三更还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南宋时杭州则在“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为深夜仍在活动、游玩的吏人、商贾或市民提供饮茶服务。在“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宋代的茶风、茶道盛行天下,开封曾是全世界茶文化的中心,茶叶经济约占当时财政收入的5%。宋代的饮茶文化更加深厚,且影响到日本、韩国等茶道的形成。日本有茶,大约是在平安时代之前。据当时的文献记载,茶是由当时 留学 中国的日本僧人最澄带回日本,并首先在寺院推广开来的。与中国茶异曲同工,日本茶也经历了由药用至饮用的过程。被尊为“日本茶祖”的荣西禅师由宋朝携回茶籽,并分送筑前背振山等,分植于宇治等地,并将宋朝禅院吃茶仪规完整地带入日本。1235年,日本僧人圆尔辩圆入宋求法,并带回径山寺茶种种在自己的家乡静冈。自此,日本茶道“禅茶一味”的寺僧传统被牢固地确立下来。日本“抹茶道”主要是承袭自中国宋代茶道。   宋代的斗茶和“茶百戏”就是中国茶文化的传奇。鉴于茶马贸易的旺盛,宋代开始朝廷设茶马司,专门负责以茶叶交换周边各少数民族马匹的工作。马匹是重要的战备物资,北宋朝廷设置了茶马司便于朝廷控制各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茶马贸易也促进了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别是茶文化的推广,并由此逐步产生了专供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黑茶(边茶)。   中国茶从药用、食用演变到后来的饮用,不仅使用价值被充分挖掘,而且围绕茶的饮用也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以“唐煮”、“宋斗”、“明冲泡”,则分段成为古典之饮、浪漫之饮、自然之饮、但唯有宋代的茶文化,才上升由“品”到“玩”的浪漫境界,可称为中国茶文化的巅峰。   今日之开封,宋风浩荡,古韵犹存。文化产业繁荣兴盛,文化项目精彩纷呈。每年春季的清明文化节和每年金秋的菊花文化节两大全国性节会,成为传承和展示中华文明瑰宝的品牌和载体。当你来到开封,走一步都是文化,听一声都是传奇,看一眼都是美景,传承历史和文明的宫廷文化、府衙文化、书画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文化、 民俗文化 、菊花文化和宋代茶文化,都可从缭绕回旋的茶烟芬芳中,再度物化为皇廷的盛宴、饮食的精绝、官瓷的细腻、汴绣的柔润、木版 年画 的鲜活和书画的禅境,能让你身临其境感受厚重的历史,体验唯美的文化。   宋代茶文化的历史   中国茶业“兴于唐,盛于宋”,所以宋代的茶文化自然也是很兴盛。宋代之所以茶文化兴旺发达,是由于有一批热心茶文化事业的人。从皇帝赵佶,到大诗人苏东坡,共有370多位爱茶人写过有关茶叶的诗歌、 散文 和专著。   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宋朝宰相蔡襄著有《茶录》,宋徽宗赵佶撰有《大观茶论》,茶成为举国之饮。唐代的茶文化是由文人雅士、隐士僧人来引导潮流,而宋代茶文化则已走向社会。与此同时,宫廷之中亦兴起了茶风。太祖赵匡胤有嗜茶之好,徽宗赵佶著有《大观茶论》。茶进入宫廷后也就蒙上了皇家之气。   茶文化在民间也广泛兴起,不仅有宫廷“仪茶”、贵族“礼茶”、士大夫“玩茶”,亦有市民“斗茶”。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 方法   茶学的深入   宋代茶学与唐代茶学相比,在深度上多有建树。由于茶业的南移,贡茶以建安北苑为最,所以不少茶学研究者在研究重心上也倾向于建茶,特别是对北苑贡茶的研究,既深且精,在学术专题上形成了强烈的时代和地域色彩。这些研究以著作的形式流传下来后,为当今宋代茶史、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在宋代茶叶著作中,比较著名的有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赵佶的《大观茶论》等。在宋代茶学作者中,有作为一国之主的宋徽宗赵佶,有朝廷大臣和文学家丁谓、蔡襄,有著名的自然科学家沈括,更有乡儒、进士,乃至至今都不知其真实姓名的隐士"审安老人"。从这些作者的身份来看,宋代茶学研究的人才和研究层次都很丰富。在研究内容上包括茶叶产地的比较、烹茶技艺、茶叶型制、原料与成茶的关系、饮茶器具、斗茶过程及欣赏、茶叶质量检评、北苑贡茶名实等等。   宋代茶学由于比较专注于建茶,所以在深度上,系统性上与唐代相比都有新的发展。   宫廷皇室的大力倡导
2023-06-19 14:32:071

茶都有什么文化?是通俗文化还是高雅艺术?

茶艺文化属于高雅艺术。泡茶之人会在净手、焚香,然后用水温度、茶水浓度都要精细化。第一次洗茶、第二次入口滋润,回味甘甜。
2023-06-19 14:32:275

茶道境界

饮品闻尝
2023-06-19 14:33:358

“烹茶论天”是什么意思?

[image]200“烹茶论天”是什么意思? - 去百度知道提问十分钟有问必答亿万网友在线实时解答提问百度知道 智能小程序
2023-06-19 14:33:537

茶学实验性论文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茶学实验性论文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研究目的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然其历史之悠久,远非其它饮料可比。人们常说茶“发乎神农,闻于周鲁公”(《茶经》),神农是为解毒发现了茶。茶道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
2023-06-19 14:34:093

品天下茶论人生苦短做出下联和横批

赏世间花落人生利顺
2023-06-19 14:34:162

“茶文化”是如何流行起来的?宋代“茶文化”解读!

今天,边肖给我们带来了对“茶文化”的探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边肖。现代社会,很多城市的白领都很喜欢喝“咖啡”。小巷里的咖啡店挤满了人,他们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聊天。当然,也有很多忙碌的商务人士需要咖啡来提神。但是,咖啡终究是“舶来品”,很久没有在中国出现了。我们自己喝的真的是“茶”!记得有一次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说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存在了很久,但是真正的流行还是在宋朝。今天,我想谈谈宋代的茶文化。宋代茶文化的繁荣为什么宋代流行茶文化?因为在宋代之前,虽然有大量喜欢喝茶的文人,但都局限于上层社会。到了宋代,情况就不一样了。每个人,无论是王子还是贵族子弟,还是普通人,都非常喜欢喝茶,甚至把喝茶的行为发展成了一种时尚。有一本书《孟良录》,记录了宋代的城市风貌。上面写着:“造房子不能天天毁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就是说,在宋代,茶被等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里?首先是接待客人。宋朝的人很有礼貌,尤其是家里有客人的时候。但是,要做好这一点并不难。记住“两个不忘”就好。首先,当客人到来时,他或她必须提供茶,并感到他或她已经走了很长的路。第二,客人离开时要带饮料,以防口渴尴尬。也就是说,“客人来了就端茶,客人要走就端汤。”每个人都会遵循这个惯例,无论是富人还是普通人。因为喝茶在宋代是如此重要,所以有许多关于茶的故事。宋代的“茶馆”文化宋代文人很多。除了聚在一起喝一杯,喝茶品茶是他们之间难得的优雅的事情。偶尔会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找个环境优雅舒适的地方。他们会坐在一起泡茶,品茶,互相打架。因为人们很喜欢喝茶,人多的地方就有商机,所以宋代有很多‘茶馆",都各有特色。文人学者喜欢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有个约会。至于当时“茶馆”的数量,《东京花梦道》记载“南、东、西各两家,其余为居民或茶馆”。街头市场在晚上特别繁荣。“好像没有淡季。白天很热闹,晚上更热闹。当然,数多了就有高低之分。大家可以去一个普通的茶馆,在那里不仅可以喝茶聊天,还可以听一首小曲,看一场表演。所谓高端的“茶馆”,自然是有钱人家的地方。那里的表演更精致。还有一个“花茶室”,是男人玩耍的地方。因为宋人对茶是很讲究的,茶馆不能仅仅成为一个建筑或者一个店铺。茶馆老板还是把心思花在软装上。比如根据不同的季节,茶馆里会种上不同的花。既然喝茶是一件高雅的事情,名人字画的装饰自然是少不了的。一些古董,针叶树和其他植物将被放置,以增强气氛。总之,怎么优雅,怎么来。除此之外,需要提到的是,茶馆虽然有专门的“香茶屋”,但并不是“香茶屋”,也没有美女相伴。宋代“皇帝赐茶”的形式及典故有些“茶馆”专门请一些漂亮的姑娘来帮忙。有人进店,会马上端茶,这些女生会得到一些小费。如果客人不喜欢店里的歌手,还可以邀请其他茶馆的歌手来店里作伴。在很多宋代学者的笔记中,有很多生动的关于宋朝皇帝‘给大臣敬茶"的故事。另外“送茶”压力也很大。一个是在宴会上喝茶。在宋代,宴会上有两种茶。一个是“茶酒”提供的。例如,周觅在《南方轮渡仪式》中记录道,“这辆车很幸运能学会。说书人讲了故事,御药传下来宣布坐地喝茶。开车出去的人都会在怡和的茶酒厅分成两排,每排31人。”可见,皇帝外出视察观光,也会带几十种茶酒。另一种是皇帝自己“泡茶”。例如,在北宋后期,宋徽宗亲自为大臣和学者“煮茶”。蔡京曾写《燕府公瞿岩记》,其中记载:“宣和二年十二月,太子应邀等瞿岩傅公赴宴。我命令我的仆人去拿茶具,并用我的手吹我的手指来倒汤。过了一会儿,白色的牛奶浮在杯子的表面,像一轮瘦瘦的月亮和一颗瘦瘦的星星。顾说,“这是我的茶。喝完后,他们都开始互相感谢。"除了刚才皇上说的“宴茶”,第二个就是“宫茶”!是宋代中国古代文人发展的巅峰。科举考试是宋代官场上的一件大事。每当宫中举行科举考试时,皇帝或皇后都会给考官、秀才“送茶”,以示恩宠,代表皇室和朝廷对人才的重视。比如《宋哲宗赵旭》曾经给考官张顺民送过茶。后来张顺民在《画语录》记录了这段经历。他说:“要给元佑的宫廷考试下一个详细的定义,就是把一年分成三类,每个类别分三个面包。但是,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留下了什么,他几乎会被打败。”皇帝送茶的第三种情况是“吊唁送茶”!类似于上级领导下的基层。看到员工工作更努力,就送礼物表示同情和表扬。比如官员不在家,皇帝会送茶表示慰问。例如,王恭在故事书《随笔》中记载,皇帝为苏轼泡茶,说“中国的特使到了,秘诀是子瞻说:一个人离开京城,辞去政府职务,官员说:他向皇后辞职。出了慈禧太后的宫,一个人回到官署,带了一个人去内阁。从这个角落传来一个秘密消息,说:“给苏轼的是什么,不得而知。礼物是一公斤茶叶,所有头衔都用皇家钢笔题写。“此外,皇家庆典上还提供了茶。如《宋世利志》所述,“中兴至今还保持着这种制度:每一位宰相、枢机主教、统治者、使节、礼遇人物、外交使节、朝鲜来客,都会得到宴会厅或杜廷易,或茶酒,都是一样的。这个所谓“中兴仍在制”,是指南宋建立后,仍会沿用北宋旧的茶酒制度。通过以上典故,不难发现,这些宋皇帝饮茶的故事生动有趣。宋代皇帝给大臣送茶,既加深了君臣感情,又增进了文化情操。官员也很感激皇帝给的茶,这是值得现代职场领导者学习的。宋代的“制茶”文化说到茶的故事,再说说“泡茶”。宋人泡茶有仪式感。他们的茶文化比今天的日本茶道更精致。他们力求一切都精致得体。首先,宋朝的人是很讲究“煮茶”顺序的。首先,他们将茶叶分组细磨,然后将处理过的茶叶放在器皿底部,然后迅速加入开水和水,同时不要忘记用“茶水”快速搅拌茶汤,这样茶汤中就会出现许多气泡。这个过程叫做“点茶”。虽然点茶的顺序看似简单,但喜欢喝茶的人通常都非常注重茶粉的品质、水质和温度。甚至一套茶具的好坏都会影响他们喝茶的心情。这个精致吗?如果你的朋友觉得“点茶”一点都不酷,感觉很普通。下面是李副总裁的一个很酷的《茶经》。什么是茶叶配送?其实宋代茶叶的分布和现代人差不多。学这个技能的人通常很吃香。他们对茶沫和开水做了很多研究。他们可以掌握茶叶细碎的程度,开水的程度,茶叶清洗和拍打的速度。因此,他们能在碗中做出栩栩如生的图案,令人惊叹。也许你的朋友不知道。其实,众所周知,李清照是个茶商。宋代的“斗茶”文化宋代非常流行喝茶,这也是文人和官员最放松的朝代。因此,饮茶导致了这些文人生活中“斗茶”的时尚。所谓斗茶,就是人们聚在一起品茶,互相比拼茶艺的一种茶艺活动,这种活动是在唐代“煎茶饮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强烈的审美趣味。一旦产生,便成为文人雅士中较为高雅的社交活动。据文献记载,斗茶最早流行于唐代,当时在全国建立。比如《云仙杂记》记载“人说斗茶就是斗茶”。此后逐渐从立国之本流传到全国各地,从民间进入宫廷。北宋名臣蔡襄《茶经》记载:“建安之战,第一个有水印的输,最后一个赢。所以说,胜败相比,有一水之别,二水之别。斗茶的第一步是“三口”。也就是说,在茶斗之前,对茶叶进行“香、味、色”,观察茶叶的“色、香、味、形”。这些活动大多发生在凌晨,因为宋人认为人的嗅觉和味觉最灵敏。苏_在《我梦里的协合老慧茶》中说“陈星已经感觉到不止三次的嗅探”!宋代用来斗茶的茶叶自然质量上乘,斗茶用的水也很有讲究。宋的左邻右舍在他们的杂志《江邻居》上讲了一个斗茶的故事:“苏轼与蔡斗茶,蔡的茶用惠山泉;苏的茶不好,我们就用竹汁炒,就赢了。”不难看出水的重要性,所以“山泉水”通常被现代人用来泡茶。宋徽宗是斗茶高手。在宋代流行的斗茶活动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其中最突出的是宋徽宗和许慧欣。宋徽宗不适合当皇帝,但他可以做任何事。他不仅诗词书画俱佳,茶艺也很高,还写了一本关于茶的书,也叫《大观茶论》,因为写于大观元年,也就是公元1107年。书中有20篇文章详细描述了北宋的风俗,如茶叶的起源、采集、烹饪、品质以及争茶习俗等。从0755年到79000年在武夷山,有一个关于宋徽宗打茶的故事。据说宋徽宗一生喜爱茶,每天都在宫中为茶而战。有一次,大胡子老头走进皇宫,和他一起喝茶。宋徽宗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即搬出皇宫里最有名的茶室去战斗。结果出乎意料。宋徽宗真的输了!一问才知道,那位长老曾与寺庙珍藏了三百年的“甘露草”竞争过。宋徽宗确信他已经输了。这个故事也说明,无论你的地位有多高,斗茶只能识别茶品,不能识别身份,茶品第一才是成功的关键。讲了这么多关于茶的故事,大家是不是都很激动?找个时间约3到5个朋友一起泡茶,聊聊生活。想起来就很惬意。当然,虽然把宋朝比作‘弱国宋朝",但不得不说,宋朝的人民大概是所有朝代中最幸福的。到了宋代,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娱乐产业已经发展起来,才空下来。我觉得如果想穿越到古代,回到宋朝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2023-06-19 14:34:371

观茶之道,漫染人生

大口喝酒,小口品茶。中国人对这两种历史悠久的“饮”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茶,在被赋予灵性之初,就饱含了“慢”与“满”的气质。 慢饮其味,满溢情怀,这是每一个品茶者饮茶时的常态。若是要问中国人为何如此钟爱饮茶? 宋徽宗赵佶亲撰的《大观茶论》 中有个令人满意的回答:这番古语译过来就是:“至于茶,它凝聚了闽瓯之地的灵秀之气,汇集着名山大川的仙灵禀性,饮茶能够祛除郁结,荡涤胸襟,使人达到清正平和的心境。”可见, 国人饮茶,喝的是修身养性。 知道饮茶背后的深意,不足以使一个人的性情变得如茶汤温厚。是什么让饮茶者有了不易褪色的情怀、不可动摇的气节? 答案还得从不擅为君却善论茶的宋徽宗处获取。《大观茶论》是宋徽宗写给后世的茶事专著,内容包括种植茶树的土地选择、气候要求、茶叶的采摘与加工处理等,共计二十篇。品读这二十篇茶事古文,我们得以穿越浩瀚时空,窥见中国茶文化鼎盛时期的风貌,在漫漫茶事中修养身心。不过,古语虽简练、韵足,今人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且古书少有呼应主题的配图,读起来更是考验今人的理解与联想能力。好在,“痴迷”茶文化三十年、 曾获“陆羽奖”的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王建荣 为万千茶文化爱好者与门外郎编撰出了一本茶事通读著作。这本历时三年打磨出来的 《大观茶论:寻茶问道》 ,通过起用古著原文,承接全文注释,转译今人用语,融合当下研究四种形式, 将宋徽宗的茶事之作做了适应性整理 。读者在文字图画相映成趣的内容引领下,可以观赏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点茶技艺的无限魅力。同时,还能在文字的馨香下涵养茶汤般温厚的国人品性。
2023-06-19 14:3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