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马小云
-
中国十大名茶
1、龙井茶
龙井茶是我国的第一名茶,产于浙江省杭州西湖附近的山中,有"西湖龙井"、梅坞龙井"、"狮峰龙井",以龙井村狮子峰所产"狮峰龙井"最佳。龙井茶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称。
2、 产于闽南安溪县。外形头似蜻蜓,尾似蝌蚪,颜色砂绿起霜,质地重如铁,美如观音,滋味清高醇美,回味甘甜,带有独特的"观音韵"。素有"七泡有余香"之美称。以西坪松林头魏荫铁观音发源地所产最佳,为乌龙茶之上品。
3、武夷岩茶
产于闽北武夷山。九十九岩,岩岩有一茶,一茶一名,独特采制,有"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肉桂"等名枞。岩茶外形条索粗壮紧实,呈钉状,色砂绿蜜黄,鲜润光泽,泛"宝色"。花果香浓郁高长,滋味浓醇高爽,具独特的"岩韵"。
4、碧螺春
康熙所名。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中的洞庭山,成茶外形卷曲呈螺,银毫遍布,香浓芬芳,滋味醇厚,汤色嫩绿明亮,茶之珍品。"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最"。
5、黄山毛峰
产于安微黄山桃花溪。宋代贡茶。特级黄山毛峰堪称我国毛峰之极品,其形似雀舌,匀齐壮实,峰显毫露,色如象牙,鱼叶金黄,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其中"金黄片"和"象牙色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
6、君山银针
产于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有"庭帝子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长"的描写。外形芽头壮实笔直,茸毛披盖,色泽金黄光亮,称为"金镶玉";内质香气高纯,汤色杏黄明澈,滋味爽甜。冲泡时,芽头在玻璃杯中直挺竖立,状似群笋出土,又如尖刀直立,能三起三落,继而徐徐下沉杯底,极为美观。
7、六安瓜片
产于安微六安地区齐灵山,外形似瓜子,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均匀,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叶底绿嫩明亮。依采制季节,可分三个品种:谷雨前提采的称"提片",品质最优;其后采制的称"瓜片";梅雨季节采制的称"梅片", 品质最差。
8、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区的信阳县。信阳毛尖外形细、圆、紧、直、多白毫;内质清香,汤绿味浓。
9、都匀毛尖
产于贵州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匀县。"三绿三黄"是都匀毛尖茶的特色,即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带黄。诗云:"雪芽芬芳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似神仙"。
10、祁门红茶
产于安微省祁门县。祁门红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乌黑泛黑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藏兰花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 永,叶底嫩软红亮。
西湖龙井 铁观音 碧螺春 黄山毛峰 我觉得比较受欢迎 一看:看的是茶叶的外形和色泽。好茶叶的色泽基本上是翠绿的,而且芽头的条形也比较均匀。此外,还要特别留意茶叶里是否有老叶或死叶,如有,则茶叶品质一般。
二闻:如果茶叶看起来不错,那你可以接着把茶叶拿起来闻一闻。一般好茶叶闻起来会有一股扑鼻的清香;而品质不佳的茶叶闻起来会有一股霉味,像焖过似的。
三泡:现在市场上有的茶叶虽然看起来色泽不错,但有可能是在制作过程中添加过某种化学原料。所以在选购茶叶时,消费者最好能将其泡开品尝一番。一般情况下,好茶叶泡开的茶很清透,反之则浑浊。当然,消费者在泡开茶后也有必要品味一番。如果你喝到的茶清爽润喉、唇齿留香,那你选购的一般是好茶。反之,如果喝到嘴里苦涩发麻的,很可能是夏暑茶,品质不会太好。
识别茶叶的好坏可以从其外形、色泽、味道来评价
一般来说,绿茶干茶色泽为墨绿色或翠绿色,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是悦鼻的板栗香;乌龙茶外形一般是条形或颗粒状,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带有自然的花香。红茶有碎茶和条形茶之分,红碎茶外形是匀度好,色泽黑褐油润,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且鲜,条形红茶在外形上是紧结显毫,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且鲜。这些特征都是好茶的体现。
购买散装茶时,可以用两个手指捏茶条,如能研成粉末的,说明茶叶较干燥,其水分含量约在6%—7%,是合格的标准。如不能研成粉末,只能研成细片状,说明茶叶已吸湿,干燥度不足,其含水量常在9%以上,不宜购买这种高含水量的茶叶。另外抓起一些嗅之有茶香,无霉闷异味者为正常产品。选购小包装茶时应看清或问清包装日期,一般小包装茶超过一年以上者,极易吸湿变质。另外,购买时要注意辨认包装的质量、完好程度和包装材料的防潮性能。
- meira
-
茶的分类
一、茶树的品种
1.茶树在植物分类学上属山茶科、茶属,而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 有23属,三百八十馀种,其地位如下:
界(Kingdom)-植物界
门(Division)-种子植物门
亚门(Subdivision)-被子植物亚门
纲(Class)-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Subclass)-离瓣花亚纲
目(Order)-侧膜胚座目
亚目(Suborder)-山茶亚目
科(Family)-山茶科
属(Genus)-茶属
种(Seoecies)-茶
2.台湾原有栽培主要优良品种
(1) 青心乌龙(别名:青心、种籽、种茶、软枝乌龙、正□)
树型稍小,枝叶较密,叶色呈浓绿色而富光泽,幼芽呈紫 红色。本品种在台茶开创初期即由福建安溪县引入,由于制茶品质优异,全省各茶区均有栽培,1914年全省茶园面 积38,216公顷中,占栽培面积第一位(48.4%),直至光复前夕均以青心乌龙之栽培面积为最广,目前则以台北文 山茶区及南投冻顶茶区等种植最多。本品种适于制作包种及乌龙茶。
(2) 大叶乌龙(别名:乌龙种)
树形高大,枝条粗大,枝叶较少,叶色呈暗绿色,幼芽稍 呈肥大,白毛多,呈淡红色,树势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产量居中。以汐止、七堵、石门、深坑、石碇等为主 产地,目前栽培面积有逐渐减少之趋势。
(3) 青心大□(别名:大□、青心)
树形稍大,叶形呈长椭园形,中央最阔,锯齿较锐利,叶 色呈暗绿色,幼芽肥大,密生茸毛且呈紫红色。本品种至光复后由于政府推广,且树势强、生产性高,至民国四十 二年,其栽培面积已凌驾青心乌龙等品种而占第一位,目前以关西、竹东、北埔、峨眉等地为主产地。由于适制性 大,目前仍为本省茶区栽培面积最广之品种。
(4) 硬枝红心(别名:大广红心)
树形稍大,枝叶稍疏,叶形呈长椭圆披针形,锯齿锐利大 小不等,叶色呈紫红色,幼芽肥大而密生茸毛,呈紫红色。本品种萌芽期长,树势强健,收量居中。原产地为台北 县金山乡,目前以石门乡为主产地。
(5) 阿萨母
分枝绸密,叶形较大,本品种种于1920年前后,由日人从 印度引入,经平镇试验所试验证实其产量较高、品质较优,且适种于鱼池茶区,故日本政府于1936年于鱼池区设红 茶试验所,专事印度种之驯化试验及繁殖推广。光复后由于政府大力推广,栽培面积曾达二千公顷。
(6) 红心大□
树形稍大,叶形长椭圆形,叶色呈绿色,侧脉几乎同叶色 ,故无最不明显的品种,幼芽带红色。树势尚强,生长迅速,但不及硬枝红心与大叶乌龙,本品种之主要产地为新 埔、竹东、峨眉等乡镇。
(7) 黄心乌龙
树形稍大,枝叶著生稍密且开展,外形近于红心大□种。 树势旺盛时叶色浓绿,树势衰老时叶色则呈黄绿色,心芽茸毛多,幼芽呈淡绿色。本品种以头屋乡为主产地,且因 幼芽茸毛多,制造乌龙茶白毫多,外观品质优良,故在名茶区老田寮地区种植最多。
(8) 铁观音
树形稍大,枝条肥大,叶形椭圆形,叶面最为开展,且中 央部份以下呈扭转大波浪状为其特徵,侧脉间隆起呈皱纹状,幼芽稍带红色,产量少。本品种以福建省泉州府安溪 为原产地,于1919年由木栅龙业公司自安溪引入,本省以木栅为主产地。
3.近年育成之优良新品种
茶叶改良场研究育成之茶树新品种,自民国五十八年之台茶一 号起至今已发展至台茶十七号,其中除台茶七号、八号为茶业改良场鱼池分场研究育成外,其馀均由桃园县台湾茶业改良场 育成。
(1) 台茶十二号(别名:金萱)
树身属横张型,叶呈淡绿色、阔椭圆形,叶片比青心大□ 大,产收量较青心乌龙、台茶十三号高,对于青心乌龙最易患之枯枝病则具抵抗性。本品种适于制造半发酵茶(包 括:包种茶、乌龙茶、冻顶茶、水仙、铁观音等),其香气及滋味带浓厚而沈郁之玉兰香,宜富甘韵。「金萱」种 的茶芽密度大而整齐,适于发展机械化采收。
(2) 台茶十三号(别名:翠玉)
树型较台茶十二号稍直立,叶呈绿色、大椭圆型,与金萱 同适于制作青茶,但产量较金萱低,香气、滋味不及金萱浓厚。
二、茶的分类
自古以来茶叶即因其不同之色泽,外形及产期、制法而有不同之 分类,晋郭璞所著之尔雅注中『早取为荼,晚取为茗』可算是对茶最早之分类记载了,其后之唐、宋、元、明、清等则因各朝代 饮茶风气之不同及茶产地的增加而在分类法上有所改变,也更趋细分。
唐:
唐朝时全国的茶约莫有四、五十种之多,在陆羽所著之茶经 中依茶之外形概分为□茶、散茶、末茶及饼茶四类,□茶是将茶叶压制成固定形状之茶砖,散茶是经烘焙后立即收藏之 茶乾,末茶是将散茶碾磨成之茶末,饼茶则是鲜叶杀菁后□ 为泥末再烘焙而得之茶饼。
宋:
宋朝时期饮茶之风更为普遍,茶之种类亦多至百馀种,其制 法主要延续唐朝之蒸菁团茶,并发展出蒸菁散茶,由文献通考的记载可知依当时茶之外形可分片茶、散茶、腊茶等三类 ,而这三种又可依其品质之不同再细分为数个等级。
元:
在元朝团茶渐被淘汰,散茶则为发展主流,并依茶菁之鲜嫩 程度分为芽茶与叶茶两大类。
明清:
至明清时,各茶的制作技术均已甚为发达,建立了许多不 同的分类系统,其分类依据包括了产地、季节、茶树品种、形状、色香味、外观色泽、制法、销路等各有特色。
近代分类法:
近代茶类品系极多,但除前台湾省茶业改良场场长吴振铎先生曾 将各国生产之茶类以科学化之分类法将其分为 5纲、12目、31群 、66型外,一般人多依其发酵程度、茶形、季节及烘焙程度来分类。
发酵:
根据发酵程度之不同可分为不发酵茶、部份发酵茶与全发 酵茶,绿茶类属于不发酵茶。包括有碧罗春、龙井、珠茶、眉茶、煎茶、珠芽等。青茶类属部份发酵茶,包括了包 种、乌龙、铁观音、水仙等,而全发酵茶则包括了各类的红茶。
烘焙:
利用焙火程度来分类是民间的一种习惯分法,并没有严格 的界定,它是根据焙火的轻重将茶概分为生茶与熟茶。熟茶又依火侯之轻重,分为轻火茶、中火茶、重火茶。
茶形:
各种茶类因制造技术及采摘部位之不同而有不同之外观, 常见的有条形茶、半球形茶、球形茶、扁茶、碎形茶等,同品种茶的茶菁因市场之供需,可依不同制造方法制成各 种不同外观的茶叶。
季节:
一棵茶树不一定全年皆可采摘,大部分生产茶叶的地区皆 有其特定的摘采期,在台湾由于气候适宜部份地区一年可采收六次,因此因采摘季节的不同遂有春茶、夏茶、六月 白、秋茶、白露茶和冬茶之分。
回答者:knmzt57 - 试用期 一级 2-9 23:13
--------------------------------------------------------------------------------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好的
--------------------------------------------------------------------------------
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2 个人评价
100% (2)
0% (0)
其他回答 共 6 条
以季节分类
一、春茶: 是指当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采制的茶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份,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半年冬季的修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鲜活且香气宜人富有保健作用。
二、夏茶:是指5月初至7月初采制的茶叶夏季天气炎热,茶树新的梢芽叶生长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对减少,特别是氨基酸等的减少使得茶汤滋味、香气多不如春茶强烈,由于带苦涩味的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比春茶多,不但使紫色芽叶增加色泽不一,而且滋味较为苦涩。
三、秋季茶:就是8月中旬以后采制的茶叶。秋季气候条件介于春夏之间,茶树经春夏二季生长、新梢芽内含物质相对,减少叶片大小不一,叶底发脆,叶色发黄,滋味和香气显得比较平和。
四、冬茶:大约在10月下旬开始采制。冬茶是在秋茶采完后,气候逐渐转冷后生长的。因冬茶新梢芽生长缓慢,内含物质逐渐增加,所以滋味醇厚,香气浓烈。除以上按茶色,四季划分外还可以其生长环境来分 一、平地茶: 茶芽叶较小,叶底坚薄,叶张平展,叶色黄绿欠光润。加工后的茶叶条索较细瘦,骨身轻,香气低,滋味淡。
五、高山茶: 由于环境适合茶树喜温、喜湿、耐阴的习性。故有高山出好茶的说法。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造成了高山环境的独特特点,从气温、降雨量、湿度、土壤到山上生长的树木,这些环境对茶树以及茶芽的生长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高山茶与平地茶相比,高山茶芽叶肥硕,颜色绿,茸毛多。加工后之茶叶,条索紧结,肥硕。白毫显露,香气浓郁且耐冲泡。
- 真可云
-
茶的分类
一、茶树的品种
1.茶树在植物分类学上属山茶科、茶属,而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 有23属,三百八十馀种,其地位如下:
界(Kingdom)-植物界
门(Division)-种子植物门
亚门(Subdivision)-被子植物亚门
纲(Class)-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Subclass)-离瓣花亚纲
目(Order)-侧膜胚座目
亚目(Suborder)-山茶亚目
科(Family)-山茶科
属(Genus)-茶属
种(Seoecies)-茶
2.台湾原有栽培主要优良品种
(1) 青心乌龙(别名:青心、种籽、种茶、软枝乌龙、正□)
树型稍小,枝叶较密,叶色呈浓绿色而富光泽,幼芽呈紫 红色。本品种在台茶开创初期即由福建安溪县引入,由于制茶品质优异,全省各茶区均有栽培,1914年全省茶园面 积38,216公顷中,占栽培面积第一位(48.4%),直至光复前夕均以青心乌龙之栽培面积为最广,目前则以台北文 山茶区及南投冻顶茶区等种植最多。本品种适于制作包种及乌龙茶。
(2) 大叶乌龙(别名:乌龙种)
树形高大,枝条粗大,枝叶较少,叶色呈暗绿色,幼芽稍 呈肥大,白毛多,呈淡红色,树势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产量居中。以汐止、七堵、石门、深坑、石碇等为主 产地,目前栽培面积有逐渐减少之趋势。
(3) 青心大□(别名:大□、青心)
树形稍大,叶形呈长椭园形,中央最阔,锯齿较锐利,叶 色呈暗绿色,幼芽肥大,密生茸毛且呈紫红色。本品种至光复后由于政府推广,且树势强、生产性高,至民国四十 二年,其栽培面积已凌驾青心乌龙等品种而占第一位,目前以关西、竹东、北埔、峨眉等地为主产地。由于适制性 大,目前仍为本省茶区栽培面积最广之品种。
(4) 硬枝红心(别名:大广红心)
树形稍大,枝叶稍疏,叶形呈长椭圆披针形,锯齿锐利大 小不等,叶色呈紫红色,幼芽肥大而密生茸毛,呈紫红色。本品种萌芽期长,树势强健,收量居中。原产地为台北 县金山乡,目前以石门乡为主产地。
(5) 阿萨母
分枝绸密,叶形较大,本品种种于1920年前后,由日人从 印度引入,经平镇试验所试验证实其产量较高、品质较优,且适种于鱼池茶区,故日本政府于1936年于鱼池区设红 茶试验所,专事印度种之驯化试验及繁殖推广。光复后由于政府大力推广,栽培面积曾达二千公顷。
(6) 红心大□
树形稍大,叶形长椭圆形,叶色呈绿色,侧脉几乎同叶色 ,故无最不明显的品种,幼芽带红色。树势尚强,生长迅速,但不及硬枝红心与大叶乌龙,本品种之主要产地为新 埔、竹东、峨眉等乡镇。
(7) 黄心乌龙
树形稍大,枝叶著生稍密且开展,外形近于红心大□种。 树势旺盛时叶色浓绿,树势衰老时叶色则呈黄绿色,心芽茸毛多,幼芽呈淡绿色。本品种以头屋乡为主产地,且因 幼芽茸毛多,制造乌龙茶白毫多,外观品质优良,故在名茶区老田寮地区种植最多。
(8) 铁观音
树形稍大,枝条肥大,叶形椭圆形,叶面最为开展,且中 央部份以下呈扭转大波浪状为其特徵,侧脉间隆起呈皱纹状,幼芽稍带红色,产量少。本品种以福建省泉州府安溪 为原产地,于1919年由木栅龙业公司自安溪引入,本省以木栅为主产地。
3.近年育成之优良新品种
茶叶改良场研究育成之茶树新品种,自民国五十八年之台茶一 号起至今已发展至台茶十七号,其中除台茶七号、八号为茶业改良场鱼池分场研究育成外,其馀均由桃园县台湾茶业改良场 育成。
(1) 台茶十二号(别名:金萱)
树身属横张型,叶呈淡绿色、阔椭圆形,叶片比青心大□ 大,产收量较青心乌龙、台茶十三号高,对于青心乌龙最易患之枯枝病则具抵抗性。本品种适于制造半发酵茶(包 括:包种茶、乌龙茶、冻顶茶、水仙、铁观音等),其香气及滋味带浓厚而沈郁之玉兰香,宜富甘韵。「金萱」种 的茶芽密度大而整齐,适于发展机械化采收。
(2) 台茶十三号(别名:翠玉)
树型较台茶十二号稍直立,叶呈绿色、大椭圆型,与金萱 同适于制作青茶,但产量较金萱低,香气、滋味不及金萱浓厚。
二、茶的分类
自古以来茶叶即因其不同之色泽,外形及产期、制法而有不同之 分类,晋郭璞所著之尔雅注中『早取为荼,晚取为茗』可算是对茶最早之分类记载了,其后之唐、宋、元、明、清等则因各朝代 饮茶风气之不同及茶产地的增加而在分类法上有所改变,也更趋细分。
唐:
唐朝时全国的茶约莫有四、五十种之多,在陆羽所著之茶经 中依茶之外形概分为□茶、散茶、末茶及饼茶四类,□茶是将茶叶压制成固定形状之茶砖,散茶是经烘焙后立即收藏之 茶乾,末茶是将散茶碾磨成之茶末,饼茶则是鲜叶杀菁后□ 为泥末再烘焙而得之茶饼。
宋:
宋朝时期饮茶之风更为普遍,茶之种类亦多至百馀种,其制 法主要延续唐朝之蒸菁团茶,并发展出蒸菁散茶,由文献通考的记载可知依当时茶之外形可分片茶、散茶、腊茶等三类 ,而这三种又可依其品质之不同再细分为数个等级。
元:
在元朝团茶渐被淘汰,散茶则为发展主流,并依茶菁之鲜嫩 程度分为芽茶与叶茶两大类。
明清:
至明清时,各茶的制作技术均已甚为发达,建立了许多不 同的分类系统,其分类依据包括了产地、季节、茶树品种、形状、色香味、外观色泽、制法、销路等各有特色。
近代分类法:
近代茶类品系极多,但除前台湾省茶业改良场场长吴振铎先生曾 将各国生产之茶类以科学化之分类法将其分为 5纲、12目、31群 、66型外,一般人多依其发酵程度、茶形、季节及烘焙程度来分类。
发酵:
根据发酵程度之不同可分为不发酵茶、部份发酵茶与全发 酵茶,绿茶类属于不发酵茶。包括有碧罗春、龙井、珠茶、眉茶、煎茶、珠芽等。青茶类属部份发酵茶,包括了包 种、乌龙、铁观音、水仙等,而全发酵茶则包括了各类的红茶。
烘焙:
利用焙火程度来分类是民间的一种习惯分法,并没有严格 的界定,它是根据焙火的轻重将茶概分为生茶与熟茶。熟茶又依火侯之轻重,分为轻火茶、中火茶、重火茶。
茶形:
各种茶类因制造技术及采摘部位之不同而有不同之外观, 常见的有条形茶、半球形茶、球形茶、扁茶、碎形茶等,同品种茶的茶菁因市场之供需,可依不同制造方法制成各 种不同外观的茶叶。
季节:
一棵茶树不一定全年皆可采摘,大部分生产茶叶的地区皆 有其特定的摘采期,在台湾由于气候适宜部份地区一年可采收六次,因此因采摘季节的不同遂有春茶、夏茶、六月 白、秋茶、白露茶和冬茶之分。
- 一颗苹果
-
绿茶好的有西湖龙井,苏州碧螺春;红茶就在我国福建比如铁观音
- 陶小凡
-
绿茶 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