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长在线
-
潮州茶文化是岭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工夫茶”为著称。“功夫”,本为茶名(一种中等茶),后演化为烹茶方法。《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称:“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
潮州工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汕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工夫茶,在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工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讲究,有茶童(戏称“风炉县长”)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骚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许多诗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特点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为特点。据翁辉东《潮州茶经》称:“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法。”工夫茶一般不用红茶和绿茶,而用半发酵的乌龙、奇种与铁观音,不必要上等茶,茶叶远没有茶具讲究。工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壶。茶盘、茶杯、茶垫、茶罐、水瓶、龙缸、水钵、红泥火炉、砂姚、茶担、羽扇等,一般以12件为常见,如12件皆为精品,则称“十二宝”,如其中有8件为精品,或4件为精品,则称“八宝”或“四宝”。
茶具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精细、小巧,质量上乘,俨然一套工艺品,体现潮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价值取向。功夫茶的茶壶,多用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要求“小浅齐老”,茶壶“宜小”,“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独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浅,犹如半只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工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虽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全功尽废。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谓“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也有人把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或称“八步法”。
治器——冲茶前的准备工作,从起火到烧开水,冲烫茶具;
纳茶——将茶叶分粗细后,分别把茶叶装入茶壶,粗者置于底、中者置于中、细者置于上,茶叶不可装得太满,仅七八成即可;
候茶——讲究煮水,以“蟹眼水”为度,如苏东坡所说,“蟹眼已过鱼眼生”,初沸的水冲茶最好;
冲点——讲究“高冲”、开水从茶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茶叶冲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冲坏;
刮沫——冲茶时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壶盖刮去,然后把茶壶盖好;
淋罐——茶壶盖好后,即用开水冲淋壶盖,既可冲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壶外加热;
烫杯——在筛茶前,先烫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温,茶不易凉,也能使茶生香;
筛茶——讲究“低筛”,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筛茶方法,把茶壶嘴贴近已整齐摆放好的茶杯,然后如“关公巡城”般地连续不断地把茶均匀地筛洒在各个杯中,不能一次注满一杯,以示“一视同仁”,但一壶茶却必须循环筛酒以至于尽,即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潮州工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样,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其次,潮州工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工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
- mBeta
-
潮州工夫茶艺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潮汕茶道。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潮州工夫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汕功夫茶被称为“广东三宝”之一。潮汕地区品茶习俗被视为功夫茶品饮艺术的代表,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使后人得以了解中国茶艺的璀璨和中国茶道的精博。“中国茶道在潮汕”绝非虚言。饮茶遍及潮汕城乡各个角落,潮汕人对茶具及品饮程序的讲究是少有的。潮汕功夫茶是中国茶文化精华之一,是在继承、融合中国江南及福建茶道茶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而秀出。
潮州工夫茶是潮州饮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种。张华云先生曾作《潮州工夫茶歌》一首云:
闽粤地相接,姻亚不断绝。五娘适陈三,荔枝为作伐。闽茶显粤东,溪茗铁观音,嫩芽化齑粉,条索窈窕褐。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水、火、器、烹、饮,茶气极精辟。薄锅沸清泉,泥炉炽榄核。罐推孟臣小, 杯取若深洁。西湖处女泉,桑浦龙泉液。四指动飞轮,涤器净且热。柔条围细末, 首冲去浮沫。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罐干茶云熟,饮尽不见屑。一冲号为皮,流香四座溢。二三冲为肉,芬芳留齿颊。四冲已云极,清风生两腋。脑海骋奇思,胃肠清宿食。匪独疗干渴,夏兴冬不息。不可一日无,百邪俱辟易。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踪迹。偶逢故乡人,同作他乡客。共品三两杯,互通乡消息。乡思起芒鲈,乡情如胶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
- 牛云
-
功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饮茶不仅可以解渴,更是一种艺术。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结构的多元化,潮汕的茶文化正发生悄然变化。传统茶艺的发展越来越精深;饮茶的方式在变,品茶的地点也在变,这一切给潮汕的茶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也给传统的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潮汕饮食文化中,功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齐名潮汕工夫茶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在于它的用器精细,冲饮程式讲究,能够将乌龙茶酽香的特色,淋漓尽致地显示出来。安溪铁观音功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饮品。在潮汕,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只晶莹的小瓷杯,一个白瓷盖瓯或者一柄紫砂陶壶。在装饰豪华的客厅里,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莲缸边,配上一张小木桌,几只竹椅头,更显得雅素。或家人闲聚,或宾客登门,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声“食茶”,一种亲切融洽的感觉,便漫上心头。潮汕功夫茶中,充满着敬爱和谐的文化精神。
一、功夫茶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安溪茶叶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澈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二、功夫茶的茶具
饮茶离不开茶具,茶具指泡饮茶叶的专门器具,包括壶,碗,杯,盘,托等,古人讲究饮茶之道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艺术,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可谓相得益彰。随着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各个时代饮茶风俗的演变,茶具的品种越来越多,质地越来越精美。潮汕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茶壶、茶杯、茶洗
、茶盘、茶垫、水瓶与水钵、龙缸、红泥小火炉、砂铫、羽扇与钢筷。
三、功夫茶的茶艺
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四、有关茶礼仪
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如果盘中有三个盅,那么先拿哪一盅也大有讲究。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在两旁茶盅未有人端走之前,就先拿了中间一盅,不但会被认为对主人的不敬,也是对在座其他人的不尊重。同时,你喝了一盅之后,一般还要让在座的人每人喝过一盅,才喝第二轮。
潮汕功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汕功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汕功夫茶,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潮汕人的地方就会有功夫茶的影子!潮汕人爱饮工夫茶,可以说是达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说的天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却把古人列为末位的茶,破格地晋升为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饮工夫茶。他们不怕俗话说的“早晨空腹茶,劫贼入人家”,而持之以恒,处之泰然。另外,潮汕人把茶叶叫”茶米”,
一种解释就是:潮州人嗜茶若命,茶与米不可分.茶这犹米,故曰"茶米"。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勉强,可是却描出"嗜茶若命"者的形象,也颇为有趣。由此可见潮汕人对茶的情有独钟。
潮汕地方特色浓厚。独特的韵味地方戏曲——潮剧的古朴典雅的潮汕音乐,成为乡情乡谊的重要载体,牵动着海内外潮人的情思;以清淡巧雅驰名于世的潮州小食香飘四海,令人回味无穷;而功夫茶却最负盛名,蜚声四海,被尊称为“中国茶道”。潮藉大文学家秦牧称
“潮汕功夫茶,堪称中国茶道代表”。
- 侠客
- 潮汕功夫茶是潮汕地区独有的茶文化,是闽南文化和广东文化的融合,既包含了闽南地区浓郁的文化底蕴,又融合了广东的主流文化,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潮汕功夫茶的茶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冲泡方式:潮汕功夫茶的冲泡方式十分讲究,需要使用特殊的茶具和手法,例如茶具有“掌铜砂壶”、“盖碗”、“小茶杯”等,手法则有“推泡”、“禅茶禅心”等。这些方式在冲泡的过程中需要耐心和细心,突出茶的品质和口感。2. 讲究礼仪:潮汕功夫茶文化强调品茶过程中的礼仪和礼节,例如在茶前洗手、泡茶前泡洗茶器、茶具和杯子等。在品尝茶时,需要端正坐姿和说话声音,不得大声喧哗,以显示对茶的尊重和敬重。3. 重视文化传承:潮汕地区的茶文化历史悠久,人们始终把茶视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和传承潮汕功夫茶文化,许多茶艺表演、茶文化活动及茶品比赛在这里都得以举办,培育和传承了大量的茶文化人才,推动了茶文化在当地的发展。4. 崇尚自然无污染的原生态茶:潮汕茶人认为唯有种植于自然山区、依照季节品尝的茶叶,才能品味到天然风味。潮汕山区是素有“廊南天然氧吧”之称,而当地的传统枝芽茶更是以自然乡土为基础,如南澳、梅南、高水、二合等地所产的茶叶,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总之,潮汕功夫茶文化是一种浓厚的地方文化,除了茶的冲泡和品饮外,更注重文化的传承,使其成为潮汕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
- tt白
-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通称作潮州功夫茶,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喝功夫茶是广东潮汕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了,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陪衬。
- 朽月十八
-
潮州工夫茶艺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潮汕茶道。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潮州工夫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潮州功夫茶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喝功夫茶是广东潮汕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了,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陪衬。
- 晓月
-
功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所谓的功夫茶,并非是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主要可以用二十个字来概括:乌龙入宫,淋盖刮沫、高冲低洒、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同样喝茶的礼节也要注意。一般是三个茶杯放在一起,意为品茶,筛茶人一般是要等到别人喝完了才喝,这是对客人的尊重,还有喝茶的时候一定要拿离自己最近的那杯。
潮汕人喝工夫茶可以说是茶浓情更浓。
- 康康map
-
潮汕功夫茶,并非特指某种茶叶或茶类的名称,而是一种泡茶的技艺。因为这种泡茶工艺比较复杂和讲究,操作起来需要花费不少功夫,故而得名“功夫茶”。潮汕功夫茶起源时间没有考证,但向外普及的时期却在民国,教书先生甚至都会“坐书斋,喝烧(热)茶”。新中国成立后,潮汕功夫茶更是成为大众化的风尚,造就了“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功夫茶”的繁荣景象,随处可见人们提壶小酌的情趣场景。
潮汕人在冲泡和饮用潮汕功夫茶时,习惯在茶盘上放置三个茶杯,且第一泡茶不能饮用,每个杯子的茶水汤色看起来都一样,这是对客人的基本礼仪,从用水、茶具和一整套功夫茶的冲泡工艺,主要突出了“和、爱、精、洁、思”五个基本特色。选茶时,潮汕人经常用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潮汕凤凰单丛等乌龙茶;选水则以山水为首选;最为讲究的饮茶茶具则应一应俱全,囊括茶壶、茶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水钵、龙缸、羽扇等18个茶具;煮茶工序则为:冶器一纳茶一候汤一冲茶一刮沫一淋罐一烫杯一洒茶。
台湾的泡沫茶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不久就普遍流传开来,深受大众喜爱。制作该茶时,首先要在不锈钢的调酒器中倒入茶汤,而后加入冰块、牛奶或果汁、香料,也可以辅之以西米、枸杞子等,口味可依据个人喜好酌情调配,饮用所需的吸管粗细程度也因调配所用材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 西柚不是西游
-
潮汕功夫茶,并非特指某种茶叶或茶类的名称,而是一种泡茶的技艺。因为这种泡茶工艺比较复杂和讲究,操作起来需要花费不少功夫,故而得名“功夫茶”。潮州工夫茶艺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潮汕茶道。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潮州工夫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 北境漫步
-
度娘说
潮州工夫茶艺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潮汕茶道。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潮州工夫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功夫茶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喝功夫茶是广东潮汕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了,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陪衬。
- Chen
-
潮汕人不可一日无茶,所以潮人平时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婚、丧、喜、庆,无一离得开茶,如过去结婚之曰,就有新娘向长辈下跪捧茶的仪式。有亲人自海外归来,家中媳妇及下辈,如第一次见,也要得行“跪茶”之礼。至于丧事,如其娘家长辈到来,晚辈媳妇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礼,然后才议事。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
潮汕功夫茶,已成为当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内容。饮工夫茶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际礼尚,因而产生了许多礼俗。这些礼俗也体现出了潮汕人的心理。在这次的《功夫茶座》里,我们就来谈谈这方面的话题。
潮汕人爱喝茶这其中便有着潮汕人的好客心理。早在明朝中期,饮茶之风就已经遍及潮汕地区,从城市到农村,从有钱人家到普通家庭,几乎家家都摆设有一套工夫茶具。无论家居自饮、客来礼敬、拜祖祭神或是婚丧嫁娶,处处可以看见茶的踪迹。喝功夫茶是潮汕人的风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优良传统之一,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乐”的文化精髓。 茶在日常生活中,已成为潮汕礼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主人,泡茶待客,对于“茶叶”是非常有讲究的:
“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换茶”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众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遇到饮茶时间过长或是互相的话不投机,主人故意不换茶叶,这时,客人就要知道这是主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辞。
“无茶色”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
潮汕人爱喝茶这其中也暗含着潮汕人的儒雅心理。
潮汕平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结合起来,演化成一种雅致、儒气的潮汕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潮汕工夫茶。早在北宋,就已经有有关潮汕茶事的最早记录,那时潮汕已经在宴席间有品茶的程序了。从烧炭、洗杯到沏茶、喝茶,每道工序都体现了“仁爱致祥”的儒家气息。饮工夫茶不是以解渴为惟一目的,它繁琐的技艺、程序包涵了自然生活的情趣,是一种艺术化的品饮。工夫茶浓而不腻、淡而悠远的清香,淳朴天然,令人在品茗过程中心神清净,一种享受生活的感觉油然而生。
很多谚语就体现了潮汕人饮工夫茶的儒雅心理,一敬一请之间,潮汕人的温文儒雅展现无遗。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部就班之外,还得先敬客人后敬自家人。待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是对客人的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强宾压主,响杯檫盘”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喝茶皱眉,表示弃嫌”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饮茶的时候主客之间的礼让更是体现在“先尊后卑,先老后少”这句谚语之中,蔡先生说到: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喝茶是长辈的,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潮汕地区地少人多,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精巧的生产方式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潮汕人的细腻心灵,因此工夫茶精巧茶具的使用和冲泡程序的讲究,又与潮汕人细腻的心理相吻合。潮汕工夫茶,从茶叶的采制,茶具的选配,到用水、候汤、冲饮,都非常有学问,细腻讲究,正好反映潮汕人精细的性格特征。此外,潮汕人有很强烈的文化认同感,那些闯荡四方的潮汕生意人更是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这种“潮汕情结”。 “独在异乡为异客”,远游的海外潮人总会珍藏着工夫茶具和上好的茶叶,见是家乡来的客人,一定会以茶相待。
看来,一杯小小的功夫茶中,竟蕴含着如此多的潮汕文化、心理因素在里面,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在今天节目结束之际,就让我们一起泡一杯浓浓的工夫茶,慢慢的品味这功夫茶中的奥妙吧。
表演程式
编辑
潮汕工夫茶表演用具:茶,以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为好。器,能容水3-4杯的孟臣罐(宜兴紫砂壶)、若琛瓯(茶杯)、玉书碾(水壶)、潮汕烘炉(电炉或酒精炉)、赏茶盘、茶船等。
(一)鉴赏香茗:主泡师用茶则从茶仓中取出一壶量的茶叶,置于赏茶盘中,助泡接过赏茶盘,让客人鉴赏干茶,并介绍所用茶的特点。
(二)孟臣淋霖:用沸水浇壶身,其目的在于为壶体加温,即所谓“温壶”。
(三)乌龙入宫:将茶叶用茶匙拔入茶壶,装茶的顺序应是先细再粗后茶梗。
(四)悬壶高冲: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满壶口为止。
(五)春风拂面(刮顶淋眉):用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盖上壶盖,冲去壶顶的泡沫。淋壶可冲淋壶盖和壶身,但不可冲到气孔上,否则水易冲入壶中。淋壶的目的一为清洗,二为使壶内外皆热,以利于茶香的发挥。
(六)熏洗仙颜:迅速倒出壶中之水,是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烫杯,又谓“温杯”,转动杯身,如同飞轮旋转,又似飞花欢舞。
(八)玉液回壶:用高冲法再次向壶内注满沸水。
(九)游山玩水:也称运壶,执壶沿茶船运转一圈,滴净壶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响茶之圣洁。
(十)关公巡城: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之关羽。此番目的是为使杯中茶汤浓淡一致,且低斟是为不使香气过多散失。
(十一)韩信点兵: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斟于每一杯中,这些是全壶茶汤中的精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戏称韩信点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宾,或以老幼为序。
(十三)品香审韵:先闻香,后品茗。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品饮要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动心”,茶汤的鲜醇甘爽,令人回味无穷。
(十四)高冲低筛:冲泡第二泡茶,重复第八步动作。
(十五)若琛复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酌妙香:重复第九、十、十一步动作。
(十七)再识醇韵:重复第十三步动作。
(十八)三斟流霞:冲泡第三泡茶。铁观音等乌龙茶,内质好,香气浓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美称。因是表演,故只冲泡三次,希望能为来宾带来美好的回味。
(十九)谢茶敬客:完成整套潮汕工夫茶的冲泡程序。
潮汕工夫茶的表演以冲泡两次茶为宜,最多不超过三次。这样既给来宾一个完整的印象,又不使表演时间过于冗长。如果在生活中,则可以继续冲泡下去,且每一次冲泡,时间上应有一段间隔,不可一壶泡完紧接着又泡一壶,间隔时间大致为10分钟左右。
- 可品
-
你想问什么呢?功夫茶,这个天总让我想起“红泥小火炉”煮茶很配
- 苏萦
-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喝工夫茶是广东潮汕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了,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陪衬。
茶文化
潮州茶文化是岭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工夫茶"为著称。"功夫",本为茶名(一种中等茶),后演化为烹茶方法。《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称:"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
潮州工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汕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工夫茶,在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工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讲究,有茶童(戏称"风炉县长")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骚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许多诗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特点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为特点。据翁辉东《潮州茶经》称:"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法。"工夫茶一般不用红茶和绿茶,而用半发酵的乌龙、奇种与铁观音,不必要上等茶,茶叶远没有茶具讲究。工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壶。茶盘、茶杯、茶垫、茶罐、水瓶、龙缸、水钵、红泥火炉、砂姚、茶担、羽扇等,一般以12件为常见,如12件皆为精品,则称"十二宝",如其中有8件为精品,或4件为精品,则称"八宝"或"四宝"。
茶具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精细、小巧,质量上乘,俨然一套工艺品,体现潮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价值取向。功夫茶的茶壶,多用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要求"小浅齐老",茶壶"宜小","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独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浅,犹如半只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工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虽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全功尽废。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谓"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也有人把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或称"八步法"。
治器--冲茶前的准备工作,从起火到烧开水,冲烫茶具;
纳茶--将茶叶分粗细后,分别把茶叶装入茶壶,粗者置于底、中者置于中、细者置于上,茶叶不可装得太满,仅七八成即可;
候茶--讲究煮水,以"蟹眼水"为度,如苏东坡所说,"蟹眼已过鱼眼生",初沸的水冲茶最好;
冲点--讲究"高冲"、开水从茶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茶叶冲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冲坏;
刮沫--冲茶时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壶盖刮去,然后把茶壶盖好;
淋罐--茶壶盖好后,即用开水冲淋壶盖,既可冲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壶外加热;
烫杯--在筛茶前,先烫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温,茶不易凉,也能使茶生香;
筛茶--讲究"低筛",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筛茶方法,把茶壶嘴贴近已整齐摆放好的茶杯,然后如"关公巡城"般地连续不断地把茶均匀地筛洒在各个杯中,不能一次注满一杯,以示"一视同仁",但一壶茶却必须循环筛酒以至于尽,即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潮州工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样,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其次,潮州工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工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