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ven
-
流沙河(1931— )原名余勋坦。诗人。四川金堂人(现青白江城厢镇)。四川大学肄业。建国后,历任川西《农民报》副刊编辑、四川省文联创作员、《星星》诗刊编辑、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后在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专门从事创作。著有诗集《告别火星》、《流沙河诗集》。
四川成都人。1948年高中时期开始发表作品。五十年代初任编辑开始写诗。195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农村夜曲》。1957年1月参与创办诗刊《星星》,并发表散文诗《草木篇》,由此为诗界、文学界瞩目。但后者不久即遭到公开批判,被认为是“站在已被消灭的阶级立场”上,“向人民发出的一纸挑战书”,由此被打为右派,遣送回原籍劳动。七十年代末回归文坛,仍然以诗作为主,记叙自己以往的生活遭遇和心理体验,后结集为《流沙河诗集》(1982)、《故园别》(1983)、《游踪》(1983)等。
因才识扬名,因清脱为人仰重,因谦虚而备受爱戴,这便是人们心目中的著名诗人流沙河。
流沙河曾在中国诗坛上笔走龙蛇,饮誉海内外。10年前,先生突然“见异思迁”,弃诗而作文,鼓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拨弄出举世瞩目的一个大旋涡。近年来,突然又波澜不兴,一时间,文化人都在询问他的“流向”。蜀国的文学圈子压根儿就消失了他那瘦比黄花的影子,消失了他那让人心头搁不下的谦恭,消失了他兴之所至谈笑惊座的幽默。
先生已逾七旬,身高1.7米,体重却只有90多斤,怎一个“瘦”字了得,他的样子,容易使人联想到经霜后的枣树,秋塘里的残荷。光阴似箭催人老,先生已是两鬓如霜了,但双眼依然睿智深邃,神态依然恬淡超然。先生言谈海阔天空,雅俗共赏,亦庄亦谐。他幽默的质量,可谓绝唱,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引经据典,从早“幽”到晚。
先生是四川金堂人,生于1931年11月11日,幼习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1949年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和《星星》诗刊编辑。1957年“反右”运动中,因《草木篇》被毛主席亲自点名,“假百花齐放之名,行死鼠乱抛之实”。流沙河在全国上下被批倒批臭,后连续接受多种“劳动改造”(白天修路,锯木头,傍晚遭批斗),累计20年。1979年他被调回四川省文联,从1985年起专职写作,并先后出版了《锯齿啮痕录》、《独唱》、《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流沙河随笔》、《流沙河诗话》、《故园别》、《游踪》、《庄子现代版》、《Y先生语录》等著作。迄今为止,已出版小说、诗歌、诗论、散文、翻译小说、研究专著等著作22种。
先生原名余勋坦,“流沙河”中的“流沙”二字,取自《尚书u2022禹贡》之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因国人名字惯为三字,遂将“河”复补。
先生的400则精美短文集成的《Y先生语录》堪称一绝,真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先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活字典,标新立异,出语有典,理据有度。流传颇广的《庄子现代版》就是佐证,充分体现出他的学者风范。
先生走路的步态有异于常人,似乎有点脚不着地,给人一种飘逸感,但又不是飘飘欲仙的那种,身子薄菲菲像只风筝。风筝飞在蓝天高处,轻轻漫漫,引人仰望。先生一生中只有有限的几次出川游历,最远的一次是南斯拉夫。虽然足迹未远,虽然已逾七旬,却足以担当起一个“老才子”的名分,写起文章来纵横捭阖,才情横溢,机智幽默,反讽甚至狡黠,都在字里行间随处可见。
闲暇时,先生喜欢养养树。他家布满了各种小树,却没有一盆花。最高大的一株是橡树,他似乎颇有些为之自豪。那株橡树站在窗前,为他挡住了市尘与市声。太阳出来时,他的书桌上便满是叶影晃动。
先生对家乡菜肴偏爱有加,对成都一川菜馆题壁赞曰:“民以食为天,食以民为铨,百姓所赞扬,物美价且廉。”并对“白肉拌蒜泥,腰花炒猪肝,落座便可啖,爽口即为鲜。鸡丁说宫保,豆腐说淮南,锅巴烩肉片,炸响满堂欢……”大加推崇。有朋自远方来,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等来访,便以烧饼小菜、蒸牛肉和夫妻肺片等招待客人,于是主客尽欢,念念不忘。先生还在《Y先生语录》中说:“春天的苕菜,还有香椿拌嫩胡豆哟,夏天的凉粉,还有酸豇豆炒碎牛肉哟,秋天的泡海椒,还有干煸狗爪豆哟,冬天的泡青菜,还有豆豉熬腊肉哟。”引得读者口水长流,望梅止渴。
先生日常居家好静思,喜读书,此外亦奖掖后进,扶持新人,基本谢绝社交应酬。常以春蚕吐丝之态,为中国文学的宝库倾吐着字字珠玑。沧桑岁月终未使这条河枯竭干涸,相反,它正满载至清至纯之水,以自身独有的流向,静静地汇入我们民族文化史的无尽长河。
【乞丐】
门外谁呼唤?
河南父老,逃荒来讨饭。
“俺们不是坏人!”
怀中掏出证件。
东家端来剩菜汤,
西家端来陈饭。
儿学英文识beggar,
这回亲眼看见。
愧我书生无能,
敢怒不敢言。
呼儿送去冷红薯,
羞见父老,掩门一声叹。
【哄小儿】
爸爸变了棚中牛,
今日又变家中马。
笑跪床上四蹄爬,
乖乖儿,快来骑马马!
爸爸驮你打游击,
你说好耍不好耍?
小小屋中有自由,
门一关,就是家天下。
莫要跑到门外去,
去到门外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快用鞭子打!
【理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
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
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
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
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
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
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
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
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
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
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流沙河
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迁回金堂槐树街老家。幼习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转习新文学,1948年始发表作品。1949年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写作愈勤。1950年到《川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编辑、《星星》编辑。1957年后在成都从事多种劳作,工余研读诸子百家。1966年押回金堂老家,劳动糊口,共12年。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任馆员。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年底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编辑。1985年起专职写作。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语文学习》1996年第6期)
<<理想>>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西双版纳流沙河
西双版纳流沙河是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的一条主要河流。河上游的两条支流,左支源于邦敢山,自西北而东南穿越西双版纳的最大坝子勐遮坝;右支发源于西双版纳布朗山三垛山,经勐混坝子进入勐遮坝子东南与左支相汇东流,穿越勐海坝子进入西双版纳景洪后汇入澜沧江。干流长92公里,流域面积2064平方公里。
李拂一先生所著《车里》记载说:“流沙河原名南哈河”。“南哈”,是句傣语,是当地傣族对西双版纳流沙河的称谓。“南哈”中的“南”意为河流;“哈”是腥臭。“南哈”意为腥水河。传说,西双版纳勐遮坝子原是一个湖泊,湖中浸泡着一对雕魔的臭尸,使湖水带有腥味,西双版纳流沙河的左支流进勐遮湖后,带着腥味南流,使河水也带上了腥味。因此,古代西双版纳傣族便称此河为南哈。公元1915年成书的《普思沿边治略》记述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西双版纳勐宋叭(帕雅)被革职一事时,有“杀勐宋叭于流沙河”之语,说明西双版纳流沙河一名在清代便已使用。由于此河主要流经平坝,河床上多沙无石,故名流沙河。
西双版纳流沙河的中上游,主要在西双版纳勐遮、勐混和勐海3个平坝中间穿流,河床平缓,水流随季节变化,历来不用于航运,只用于灌溉。昔日西双版纳傣家人主要在干流上安装纺车形的水车提水灌田,据记载,仅在西双版纳勐海坝子中的流沙河干流上,便安装过64架提水灌田的水车。1958年以后,当地人民政府领导群众在西双版纳流沙河上修建引水、蓄水工程。当年首先在距西双版纳勐海县城3公里的流沙河干流上,修建了一座滚水坝,引水灌溉西双版纳勐海坝子中的水田。此后,又在西双版纳流沙河上游的支流上修筑了勐邦水库、曼满水库、那达勐水库等40多个水利工程,使水车提水成为历史。
西双版纳流沙河因源头坡陡源短,干流河床平而多湾,每逢遇到连日暴雨,源头洪水夹带泥沙涌入干流,时常造成大小不同的灾害。70年代以来,对一些急湾、窄道进行治理,加之支流上蓄水工程增多,灾害已大大减少。
流沙河流出西双版纳勐海坝子以后,在一段多石的峡谷内奔流,河床变窄,水流变急,落差大
- 朽月十八
-
教材内容:《理想》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
教材分析:
理想,多么诱人的字眼!人类有了理想,才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理想是什么?读了这首诗,你对理想的内涵也许会有新的理解。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了独立理解字词的能力,因此字词可让学生在课外预习完成。但学习诗歌比较少,因此要让学生多读、多写,感悟诗歌内涵,要让学生懂得,人生必须要有崇高的理想。
教学目标:
1.对课文中的课后词语读、写能够理解。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提高朗读能力。
3.联系自己生活体验,感悟、理解诗歌丰富内涵。
4.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语,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2.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难点:读歌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个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2.朗读这首诗,尽量能背诵。
二.导入
第一课学的是《在山的那边》,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理解。人类有了理想,才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理想是什么?读这首诗,你对理想的内涵也许会有新的理解。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各自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2.朗读评价。
3.逐节探究研讨。
(1)探究质疑:第一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讨论归纳:4个喻体,从石到人,从灯到路,从路到黎明,环环相扣,这在修辞手法上叫“顶针”。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
(2)探究质疑:第二节诗是说,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说得对。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社会是逐渐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渐提高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求,新的理想。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这一节由两个句子组成,第1句饥寒——温饱——文明,是从人民来说。第2 句离乱——安定——繁荣,是从社会来说。
(3)探究质疑:第3节诗从什么角度谈理想?诗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第3节诗承接第2节诗的思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正是这些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不断推动历史的发展。
(4)探究质疑:第4节诗“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了方向”与以上哪一句诗意思相同?
讨论并归纳:与“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意思想同。
(5)探究质疑:第4节诗“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及,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说的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这里说的是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亲切,起初你可能觉得理想很容易实现,越是后来越认识到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6)探究质疑:第5节谈的是什么?从哪些方面谈?
讨论并归纳:谈的是理想给人力量。“微笑地观察着生活”是乐观精神,“倔强地反抗着命运”是顽强的斗志,“忘记鬃发早白”“仍然天真”是老当益壮,充满活力。从这三个方面谈理想给人力量。
(7)探究质疑:第6节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
讨论并归纳: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包括金钱甚至生命为前提,所以说又是一种牺牲。
四.小结
理解诗歌,首先要朗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其次要围绕主题探究每一句诗,每一节诗的含义。同时,对一些诗句,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达到感悟和理解。
[NextPage]
(第二课时)
一.预习
朗读这首诗,理解第7节到完诗的涵义。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探讨了诗的前六节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第7节到完诗的含义。
三.正课
1.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探究质疑:第7节诗“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哪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讨论归纳:你为理想而奋斗,理想终于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人民赞美你,这种荣誉、这种赞美只是理想实现后所附带的东西,不是你所追求的目标。
3.探究质疑:第7节诗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会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会有酸辛?
讨论并归纳: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往往得到的不是荣誉,而是被误解,被孤立。不是吗?当革命者为着人民的解放在浴血奋战时,被人们看作“疯子”;当陈景润为着哥德巴赫猜想废寝忘食时,被人们称作“傻瓜”时。他们为了理想而奋斗,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所以在欢乐中感到酸辛。
4.探究质疑:第8节诗如何理解“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这两句诗?
讨论并归纳:“忠厚者”指第7节被误解的怀有崇高理想的人,他们被误解,被孤立是不幸的。但是在遭受种种不幸之后迎来的是理想的实现,于是他们使“绝处逢生”了。
5.探究质疑:第8节诗“大写的人”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6.探究质疑:第9节诗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理想使人恢复良知,走上正轨,重新做人。
7.探究质疑:第8节诗是从反面讲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吗?
讨论并归纳:是的。我们可以对照第8节诗来理解。有理想的人是“大写的人”;那么如果失去理想会有什么后果呢?英雄夸耀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庸人“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8.探究质疑:第12节诗“理想开花”“理想柚芽”比喻什么?
讨论并归纳: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柚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果实。
9.探究质疑:“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是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年代。
10.探究质疑:这首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1)多使用“是字句,使字句”,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
(2)节与节之间又是变化多样的,整齐中呈现出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的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使理想的意义得到全方位的赞美。
(3)运用连串的比喻、排比和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揭示理想所蕴含的丰富的意义,语言精美。
四.小结
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诗人先总说理想的意义,然后分别从历史意义,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等角度赞美理想,最后鼓舞人们树立理解,为理想而奋斗。诗中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排比和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揭示理想所蕴含的丰富意义。
五.作业设计
1.为什么诗人认为“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答:
2.模仿诗文第一节的句式,读写两句。
答:
3.作为一名初中生,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呢?应该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答:
- 还要旺仔
-
流沙河-《理想》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理想
从第三节开始
3 理想推动历史发展前行
4 实现理想要经过无数挫折和失败
5 理想使人乐观,充满斗志和活力
6 什么是真正的理想
7 有真正理想的人有苦有乐
8 理想对人生有重大意义
9 理想能使人重新做人
10 要坚持理想,珍爱理想
11 抛弃理想的种种丑态
12 树立理想,不懈奋斗会成功
23 从历史意义
4567从人格意义
891011从人生意义
12 鼓舞人心
- 北有云溪
-
主要写理想的传播过程,运用顶针和比喻的手法。
- 西柚不是西游
-
我的课本上有 你到新华书店去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