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瑞爱吃桃
-
,就是当时的生产大队将各生产小队社员采摘来的茶叶,用作初制加工的地方。
通常清明前后一直到初秋,小门的茶叶初制厂一直加工鲜茶叶,历经三个季节,当然三个季节中数春茶质量最好价值也最高。茶叶加工季节,三面环山的整个小门岙就沉浸在沁人心脾的茶香之中,这种清香袭人的氛围,至今仍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曾在茶叶初制厂从事季节性劳动,当时我只有十几岁,暑假常常跟着母亲在茶厂玩耍,因此对茶叶初制厂的记忆特别深刻。
初制茶厂只生产两种茶叶,分绿茶与红茶,红茶居多。清明前后新采的茶叶品质好,一般用于制作绿茶。茶叶加工,杀青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它通过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和酶氧化,获得茶叶的色、香、味,揉捻杀青后的茶叶,发酵后用烘干机烘燥。绿茶特别香,所以我常常拱着头贴着茶袋闻,浓浓茶香令人心旷神怡。而红茶的制作工艺相对比较简单,就是将新鲜茶叶,在晒场上晾晒,待茶叶瘪下时,再用箩筐装好,送到揉捻机上揉捻杀青,待茶叶揉出粘粘的茶浆,堆放发酵后,再拿到晒场上晒燥,然后用烘干机将浆叶烘干,装上茶袋。这样,初制工序就算完成了,初制茶通常装运到当地供销社或绍兴茶厂再作精制,然后内销或出口。
揉捻机是茶厂的主角,有了揉捻机,男人们可以从繁重的双脚揉茶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刚开始时,小门没有通大电网,靠发电机发电来作动力,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小门才用上大电网。茶叶初制厂有十几台揉捻机,揉捻机的磨盘像小圆桌般大,叫做莲花座,盘面上有铜制的被茶叶磨得铮亮的扇形龙骨,停机时我常用手去摸,光滑光滑的。还有用于贮鲜茶揉捻的粗大的揉桶,顶上有压板,再加上螺杆和螺母,揉捻机的长脚下有个出茶斗,随着揉捻完成的茶叶通过斗取出,因此顶上的螺母需要经常拧紧,以压着余下的茶叶揉出。我在茶厂玩,最怕的是揉捻机上的曲柄,因为它常作S型的来回旋转,个头不高的我,行走其间,曲柄一不小心会碰上头,脑袋上就会起个乌青大包。
当时,家住小门中岭脚的秀夫伯是茶厂的技术师傅兼负责人,听说他是村子里最早去绍兴茶厂学茶叶加工技术的人,也是第一个用揉捻机加工茶叶的人。他是从小门乡村走出去的著名作家李建树先生的父亲,李老师还写过一篇《茶叶初制所》文章:茶叶揉捻机就放在我家老屋的堂前,我爬上去仔细观察了一番,原来主体是用实木做成的像八仙桌一般大的一个磨盘,盘面上呈放射状钉着好几根弯成“S”型的粗铁条,正中间则固定着一根很粗的立柱,立柱上套着一只如水桶般粗大的茶桶。茶桶内可放进四五十斤鲜茶叶,放入茶叶之后转动螺母让桶盖紧紧地压实里面的茶叶,然后叫来四五个力气大的男劳力面对面地站定,用双手推着茶桶在磨盘上绕着立柱连续地回转研磨,桶内的茶叶因为受到挤压和研磨很快就被揉出了汁水,并自然卷曲成条条茶丝。
李建树先生的老家在小门中岭脚下,是村子里“喝第一口水”的地方,周边不是山就是水,盛产果茶竹木。李老师的家境又相对好些,他的父亲有一定文化程度,所以成为村里机制茶“第一人”。因此,这里也成了村子茶叶机制产业的源头。
当然,茶叶初制也有烦心事,就是天公不作美,采茶季节常常下雨,茶叶无处晒,堆积在一起的鲜茶,因水分大过夜就会发热发红烂掉,因此只能昼夜开着烘干机烘,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耗电成本高。
历史上,茶叶初制厂不仅是家乡的一个支柱产业,也培养出了好多茶师,至今这些茶师仍在从事季节性制茶,成为其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 天涯
-
茶叶初制所纳入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统一管理,等于进一步肯定了茶的食品属性,为安全饮茶、健康饮茶划出了一道清晰的管控红线。
茶叶初制环节看似简单,却直接关系到成品的品质。尤其对于知名山头来说,毛茶初制环节把控是否到位,更是关乎成品的真伪溯源问题。因此,加强茶叶初制所的监管,意味着抓住了茶叶品质监管的源头。日前发布实施的《云南省全面规范茶叶初制所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提出将全省茶叶初制所纳入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按照《云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规定予以登记。自此,包括普洱茶在内的云茶初制环节再也马虎不得了。
深入过云南各大茶区的茶友都知道,长期以来,散落在各个寨子的茶叶初制所普遍存在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初制工艺良莠不齐等弊端。无数家庭作坊式初制所游离于行业监管之外,未经任何质量检验、品质检测的毛茶,从茶叶初制所直接流向市场,潜在的农残超标、品质隐患、掺杂使假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业已到了迫切需要解决的关头。
由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出台的该“方案”, 以“鼓励茶叶初制所对生产加工条件和食品安全风险管控能力进行改造提升”为工作重点,从今年1月份开始,对全省茶叶初制所开展为期一年的规范管理行动,实现全省初制茶叶产品“原料可溯、产地可查、品质保证、消费放心”。
茶叶初制所纳入“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管理,意味着毛茶的加工生产将有法可依。参照该“管理办法”,除了“生产经营的食品不得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外,从业人员还“应当持有有效健康证明”。看来,以后老班章、冰岛这样的名山茶,起码在初制环节多了一道安全锁;散客、玩家们在初制所现场炒茶、揉捻等作秀之举,也不能像以往那样随随便便进行了。
该“方案”的实施,难点在于各项措施是否真正落实到位。不完全统计,目前云南全省拥有茶叶初制所8000多个,家庭作坊则不计其数。鲜叶采收历来是初制环节管控的难点。云南的许多茶园布点分散,山高路远,采收的鲜叶要靠人力或骑摩托车零散运往初制所,谁能保证途中不被掉包?即使茶农在自家茶园自行采收、自行初制,鲜叶究竟是大树、小树还是古树,写到标签上焉能说得清?
此次规范行动中,要求各初制所对初制茶叶的标签标识进行统一规范、标明鲜叶来源等信息,以“实现初制茶产品来源、去向可追溯”。想法固然很好,但实际操作中基本上要靠从业人员自觉、自律,监管的真空地带仍大量存在,极易流于形式,而失去了标签标识应有的作用。
但有了这个规范,总好过没有。监管重点还是应该放在茶叶初制所的“选址、环境卫生、设备设施、功能布局、加工工艺、操作规程、质量检验、人员管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台账记录”等方面,只有规范了初制所的软、硬件设施,毛茶的品质与卫生才能得到最基本的保障。
茶,第一属性为食品,入口的东西是丝毫马虎不得的。茶叶初制所纳入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统一管理,等于进一步肯定了茶的食品属性,为安全饮茶、健康饮茶划出了一道清晰的管控红线,对整个行业以及每一位茶客都算得上一大幸事。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管好源头,让每一杯茶都变得更干净起来,但愿如此
- 站长在线
-
初制茶指经过各道制茶工序将鲜叶加工成毛茶的过程。主要工序有杀青,萎调,揉捻,发酵,渥堆,闷黄,做青,干燥等。根据制茶工艺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茶类和茶制品。茶企可以生产初制茶。
- 左迁
-
可以,有许可证符合生产标准都可以出产初制茶
- 可品
-
首先是看茶叶品种和标准,比如专做有机茶的茶企,一般茶园和茶厂都是茶企自己的,不会收外面的原料,毕竟这被抓到了损失太大,得不偿失;
另外还得看工艺和自己的销售渠道,我就知道几个小茶企,走的是高端路线,外面的料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所以茶园、茶厂、品牌、渠道都是自己的,不会收外面的料子,所以他们的茶叶卖的很贵,因为成本高啊~,但东西确实不错;
当然大部分茶企都是茶厂或茶园合作,毕竟这种的合作方式最大的优点是“弹性”,今年生意差我就多收一点,明年生意好我就多收一些。
还有部分的茶厂和品牌方,自己有部分茶园,或者有入股茶厂,但是也还有一部分原料收的是外面的,目的都一样,增加企业经营弹性,或者说灵活性。
- gitcloud
-
茶企可以出产很多种茶叶制品,包括初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