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论外几
-
崔颢(704~754)
【关于作者】
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玄宗开元年间登进士第。开元后期曾出使河东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卿、司勋员外郎等职。
殷□《河岳英灵集》说:“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现存崔颢的作品,有几篇艳体诗,色泽浮艳,内容轻佻,可能是他年轻时所作。后来他从军边塞,诗风发生变化,表现了“出身事边”和“报国赴难”的昂扬感情。如写少年将士的“还家且行猎,弓矢速如飞。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写边地风光的“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雁门胡人歌》),都是名作。他的《长干曲》五绝四首,用问答体写南方水乡民间男女恋情,富有民歌风味。他最有名的诗篇是七律《黄鹤楼》,传说李白读了后大为佩服,说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唐诗纪事》)。宋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崔颢(约704-754)是盛唐的一位重要诗人,也是军旅诗族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但他的名声传扬之广远和壮阔更在于他的那首《黄鹤楼》诗,传说诗仙李白对其是十分的赞赏和佩服。崔颢的生平事迹是收在两《唐书》的文艺传内,比较的简短,两厢合在一起,还不如个《唐才子传》记叙的长。
先来分析崔颢的军旅诗,其它的事放在后面说。
崔颢的军旅诗从大的范围来划分,可粗略成如下两类:一、叙述敌我态势和边塞情状的。这里选两首:1、《辽西作》:“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辽西作》这首诗也别名为《关西行》,诗从吟咏边塞季节、时令生发而来的景观着墨,说到胡人的游牧生活和汉人的征兵备战,再到戍边环境的凄苦,军旅生活的艰难以及征人对家乡的思念。全诗自然分成两个意块:前六句讲述春来后的景与人,后六句讲述寒意下的状与情。在前六句,诗人首先以季节的比对叙说边塞之春,起始就说地处燕地远郊的塞外每年的花草萌生都格外地晚,内地都已是草茵花香了,边城那里还是冻冰残雪未消。直到了农四月的时候青草才算长齐,在辽河的岸北也可见到冰川消释后的春潮荡漾了。这个时节正是胡人放牧马群、精心营畜的开始(等到秋季马肥蓄丰,便是沙场秋点兵的时候),汉人的军队也到了征兵备战的时节(备战以应付秋季的战事)。后六句笔锋一转,将前六句微薄稍现的春之闲适陡然而弃,出现了通宵值更后宝刀上湿漉漉、寒泠泠的露水;随后就是巡逻时脚陷沙窝里趔趄而行时的震动引起的周身铠甲撞击声。边地的春寒是深凝的,以至所有的寒衣都已穿在了身上;想到不久天气就会真的温暖起来,那时该用的春衣指望谁去缝制呢?恰好有从洛阳来巡边的使者可以捎话,请他为边士们传告和转达塞外之情并戍边人的期望及思念吧!看来,这边塞苦、缺春衣都得指望洛阳使此次回中原相告并嘱人缝制了。由是知,虽然古代和现代战争的技术、战术内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宏观上的基本情势依然如故:一个就是戍边苦,现在依然;再一个就是供给难,现在也依然,尽管资源和手段有了古时无以比拟的改观,但平、战时的供给、尤其是边防供给仍是重中之难。2、《雁门胡人歌》:“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雾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这崔颢真是有趣的很,其他的诗人写边塞也有战或闲,但战多为双方的,闲多为汉方的,即便是有人写了敌方的,也不过是一两句、三几句罢了,还没有整首诗写敌方之闲适的。可这崔颢就有创造力,楞是写了这首“胡人自在放浪歌”。首联是交代位置的,说那胡人的牧居就近在雁门关外。颔联述说胡人的田猎,一面是放猎鹰捉鸟,另一面是矫健的胡人将领以步代马去追逐猎兽。颈联述说雨中用炊的情景,顶着寒意在山头笼火并烧烤野味,雾茫茫中只能见到眼前孤峰和潮湿中引火闷起的浓烟。尾联是对和平情势下安静与恬淡的素描:辽西那里已经没有了战事,这该多好啊,人们悠闲得随心所欲去喝酒,并且随心所欲到可以随便地醉睡在酒店里而不必顾忌。和平多美好!二、送赠朋友同事而寄托感慨的。这里选四首:1、《赠梁州张都督》:“闻君为汉将,虏骑罢南侵。出塞清沙漠,还家拜羽林。风霜臣节苦,岁月主恩深。为语西河使,知余报国心。”这是一首五言绝句。看诗的意思,似乎这位张都督是边塞建功后调回内地任职,此刻边情又急,再去赴边任职,赠诗的崔颢对他是真诚的信任和钦佩。开首就是褒扬,说是边敌只要闻听到了你为将军,他们就不敢再来南下侵扰了。出塞安边足可使大漠静寂而息战事,回朝受命便可重任为君王身边信任的羽林将军。饱经风霜中知晓了你这忠臣的气节,悠悠岁月中蕴寄着君王的深厚恩情。请你替我给那河西节度使捎个话(多数意见认为这里的“西河”是“河西”之误),我的报国心也是赤诚可见的呀!看来这崔颢还真的是有些意气风发了,见到朋友戍边将行,自己也来了激情。只是他的这些激情终于没有得到机会燃烧一下,怪可惜了的!2、《赠王威古》:“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相看未及饮,杂虏寇幽燕。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这崔颢写起诗来就是有个洒脱劲,边塞的情与事在他的眼里不但放松了不少,而且就善于扑捉那些闲适的镜头送你些个潇洒来赏析。这一首《赠王威古》就满是这个味道,与前面写胡族潇洒的《雁门胡人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对象为彼一敌、此一己罢了。这个王威古显然是崔颢熟识的一位将军,三十岁就在君王近身当了羽林将,以后又经常的驻戍边疆。当春风乍起、草发浅绿之时,骑马出猎是如何的潇洒休闲。身携羽翎箭矢,搭箭鸣弓而射。猎射麋鹿追入深谷,暂歇饮马止于荒野之泉。豪情激荡中在马上斟酒待饮,旷野之中可尽意品尝野味之鲜。谁知就在这热心赏看而酒未及饮的当口,敌寇竟然再犯幽燕之地了。边防哨所各处都是烽火常燃,敌方的所在更满是兵马扬起的冲天尘土。将军率兵长驱而入东北,终于解除了战事保全了边城。为国为民行征赴难是高贵的品格和人格,从古而来都是这样的啊!这个潇洒诗话比讲述胡人的那个还动人,因为这是潇洒中来了战事,战斗中又是赢得潇洒,再度换回了和平。3、《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征马去翩翩,秋城月正圆。单于莫近塞,都护欲回边。汉驿通烟火,胡沙乏井泉。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从所拟诗题看,这个崔颢着实是个心不在焉的散漫性格,弄出个“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的诗题来。不细看,还以为是单于与那位裴都护是同行赴河西呢。那可就怪了,怎的匈奴的头儿与汉家的将军同行,是谈判还是共事?其实这里的“单于”不是匈奴头儿,而是当时设立的“单于都护府”的简称,而裴都护呢,就是这单于都护府的长官。于是,下面就是崔颢的送别致意。崔颢说些啥呢?主要是溢美、祝福、期盼。首联赞扬裴都护的仪态翩翩,述说辞离的时节正是月圆之秋。颔联是说这个消息一定会让匈奴胆战心惊的,那个扰边的单于赶快离我们的边境远着点。颈联是帮着裴都护分析边塞的情状:一定是我方的驿站风烟频起,敌方的大漠之处水源十分的困难。尾联则热切的期望马到成功之后一定要尽快传回捷报,不必等到一年之后再传胜利的信息。说得多有信心,多么豪迈?4、《赠轻车》:“悠悠远行归,经春涉长道。幽冀桑始青,洛阳蚕欲老。忆昨戎马地,别时心草草。烽火从北来,边城闭常早。平生少相遇,未得展怀抱。今日杯酒间,见君交情好。”看来这个崔颢就是这么个毛病,这不又整出个“赠轻车”的题来吗?是赠送给他人轻车时随赠的诗啊,还是给什么轻车的诗啊?古时“轻车”一词的解释有四:一为古代兵车名;二是轻快的车子;三为轻车将军的简称;四为古代兵种名,就象今人所言“摩托化部队”或“摩托化师”“摩步团”等等。这样列出来后大概是看得清楚了,那个“赠轻车”的诗题原来是“赠轻车将军”的缩略。大略扫一眼,可知这诗是席间赠与这位从边戍之地返回内地的轻车将军的。从遥远的边地归来,恰是春天里的长途跋涉。从边地往内地行走可见桑树越发的青绿,到了洛阳地段桑蚕都已长得很大了。回忆起昨日里戎马之地的离别,是那样的草草了了、匆匆忙忙。烽火之烟北行而来一路随见,塞上边城每日早早的就关闭起城门。可惜将军少年英俊时未得知遇,报国报民的胸怀和抱负未能及时得以施展。今日的见面我们以酒会友,非常希望交下将军这位朋友。这崔颢给我们的首一印象,是述说边事时的潇洒和释然!
我们最后花费一点时间赏析一下这位崔君的千古名诗《黄鹤楼》。原诗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七律约略的可分成前后两层,前四句讲仙人已去的寂寥,后四句说俗人眼下的惆怅。至于诗中的神话传说和地理物事等解释,我就不赘言了,他人的好多解释都是精细得很,比我的瞎说要好得多,读者不妨自行去看。我只是说因这首诗传下来的神道道的故事。唐人以后盛传此诗,认为它是七律的最优范式。其实这诗照七律的戒律来比对,它的拗句和重字都是大忌。无奈这个崔颢造境、造意上乃是大家能手,那付仙人乘鹤悠然不返的寂寥引起的失意和失落让你有道不清的感怀和情怀,你还能顾得上什么拗不拗啊?接下来的就是眼前晴川历历在目、芳草萋萋可见,更增添了仙人何在的悠思。于是,接踵而来的便是思仙引发的思乡之情,真真的烟波江上愁不断了。撇开后来李白评价的因素,你说这诗读了是不是要叫好?真正的好,好就好在它的意境之妙上。后来有了李白评价的传说,更使本是上品之优的诗篇优而优之了。照《唐才子传》的说法,崔颢诗成且提之于黄鹤楼上后,某次李白亦赴彼游,“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崔颢的这首诗竟然把个诗仙给羞走了,并且日后人人到此罢手,可见是诗之魅力!后人考证,认为这件事好象是想象杜撰而来。我们也就相信这个“考证”,姑且算为想象杜撰而来的吧。但有两点是真实的:其一,李白真的是游过黄鹤楼,有诗为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且另有一首《望黄鹤楼》的五言十韵长律亦可为佐证。其二,李白真的是羡慕崔颢的此诗,因为李白的诗作中至少有两首七律是仿效《黄鹤楼》的。一首是《鹦鹉洲》,诗云“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另一首是《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想一下,李白为什么要仿崔颢的模式来这么两首呢?一定是他真的是羡慕已极,定要找个题材试试身手,于是就选中了“鹦鹉洲和凤凰台”这两个所在作诗题比划这么一把。结果如何呢?我想,这应该是两种评价,一个是李白自己,他一定认为,象崔颢那样写出来不成问题,更不成难题,崔的成功意境而已。我若有他种境界,会强于他的。所以李白的诗在其后的时光中总是以意领先而必胜。外人的评价呢,觉得这李白之仿作实在是不如崔颢的好,应警告后代们,仿写为一大禁忌。但也总觉得这崔颢除此诗外它诗已真的不是绝佳了,哪能比之于李白呢?后来的不如李白,是崔颢傲了呢,还是灵感不常在了?其实,崔颢之一诗仅是瞬间一感的“偶悟”,李白之一生则是通达坦荡的“彻悟”,二人的区别不过如此。所以,我就想起僧道界常有的一种称之为“慧根”的说法,认为慧根是先天所赋,但经后天的修炼方可得到激发而生成慧智---这是我说的。我就琢磨这个慧智的生成条件:初生的孩子们彼此相差不多,应该说是都有着不错的慧根,余下来的问题就是以怎样的激发方式来出现慧智。宗教界的方法有二,一是专注式修炼,二是气功式修炼。前者在于静思凝思后的感悟生慧,后者在于沉思静守后的智慧升华。可能友人问,如此烦难,怎能修持,难道还要出家不成?非也!不知你留心过书、画家们的入态情形没有,那种专注与气功的静守是相差不多的,所以,他们在为书作画时就有灵感相伴,于是,不但是生灵感,且长寿。我们所说的来于慧根的慧智就是这种灵感,只不过气功下生发的慧智是个相对持续的过程,而专注于某事件生发的灵感是个短暂闪现的过程,区别仅此而已。到此大概算是说得清楚了,作任一种学问、写任一种东西,是要有慧智或灵感相伴的,有了这种东西才能出凡入圣,在为诗上才有可能达到李白、杜甫的那种境界,而在诗歌界具有此种内功、内力的诗人,以序还应有王维、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陆游、辛弃疾、李清照,还可以加上元好问。所谓功夫在诗外,此为又一解。这种分析和理解贴不贴切、合不合理,还要靠读者自己的思索和领悟,就不再多絮叨了。
现在来琢磨一下这个崔颢的才干、性情及人品。关于对其才干的评价,《旧唐书》的说法是“有俊才”;《新唐书》的说法是“有文无行”,把这才和德粘在一起了,想掰开都难。但无论如何我们须得相信,崔颢的才那是真真实实的,因为有诗为证。至于那才高到什么分上,好象超不过那王之涣、王昌龄等。惟有那《唐才子传》多说了些许事:“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及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这里不是说他的才如何的优和高,而是叙述他的诗作的风格特点,少年时的为诗为文浮艳轻薄,到了晚岁的时候文体大变,不但有了风骨和凛然正气,并且用心观察边塞戎旅之情状,有了不少的戎旅诗作,其诗韵之奇势简直可比拟于江淹和鲍照了。并且用后来的黄鹤楼诗作佐证,说明其风格的高洁和致远。此外,《唐才子传》还讲了个崔颢如何苦心作诗的例子,说崔颢病愈后很显清瘦和虚弱,朋友都开玩笑说他没什么病,是吟诗之苦拖累而成。除这些外,就再无其它的记载了。说到性情和人品,只能是捏到一起说,因为史料上也是没作区分。《旧唐书》的说法是“有俊才,无士行。好莆博、饮酒及游京师。妻妾择有貌者,稍不惬意即去之,前后数四。”《新唐书》的说法是“有文无行,好莆博嗜酒,娶妻唯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唐才子传》的说法是“然行旅稍劣,好莆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只要稍加留意即可看出来,三部书都在讲崔颢的有才无行,共有两方面的例证:其一,好赌、好饮、好游;其二,以貌择妻,屡屡休之。被说成劣迹的这两条,也应该是辨证地看,好博、好饮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好游似乎没什么不好,读万卷书还要伴走万里路吗,应该是好事。至于娶老婆择之以貌好象不是什么古人的专利,现在也有不少专以貌寻妻的,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你去评可以,去管则不可以,甚至去评也要背着人家,否则就会有干涉人权自由的嫌疑。所以,只要是两相情愿,人家以啥标准取对方是人家自己的事。况且说,在古代那个男权的社会里,还能指望崔颢有什么高境界?即便他有那么一点境界,也不可能有什么实际的约束啊?但有一条似乎应注意,总不能一会一换吧?换得太频不利于心理健康,更不利于子女的成长。这不过是指中国人,西方人似乎不大在乎成人再婚对前子女的影响的,因为外国人的人生观比较的看中自我的个性,较少会为下一代牺牲自己的自由。在他们看来,下一代的自由由他们自己去创造,而不是上辈人的赐予和迁就。提到崔颢的以貌取妻,又连带到对其好色的猜疑。说是在崔颢年轻时的某年,著名文士并官僚李邕闻其才要召见他,等到崔颢到来之后,竟然给他敬献上一首“十五嫁王昌”内容的五言诗,气得李邕拂袖而去,大骂“小儿无礼!”当年的这首诗就收在崔颢的诗集里,拿来一读后可知不是什么淫诗,无非把一位嫁人后的小娘子的景况叙说描述了一番。这首诗题为《王家少妇》,原诗云:“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最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嫁者虽为少妇,因其年纪尚小,还是一付天真活泼的样子,除了早婚这点于今人有嫌外,似乎看不出有甚不妥之处。所以,《唐才子传校笺》最后分析认为,这种故事大概来源于小说家们的传说,是不足为据的。其实有些个人就是这样,喜欢望风扑影、添枝加叶,尤其是对那些易与桃色新闻沾点边的,非常的好传、好问、好铺张,这或许是东方民族习惯了歧视女性且对科学的生理卫生教育不够普及的结果吧?
最后再来说一下崔颢的战争观、军事观。从对边塞之事的着眼点和吟咏角度上来看,崔颢的战争观和军事观没有过激的地方。他不希望边塞上有战事,更不希望有外敌的侵扰,他最希望的是无战的和平共处。这从他的那两首题为《雁门胡人歌》及《赠王威古》诗的风格特点就可透视出来。由于他是这样一种喜观边塞、不喜战事的态度,边塞诗作品中多洋溢着乐天安定的吟咏,往往把残酷淡化成忧戚,把苦寒淡化成幽思,把思乡淡化成寄托。这种寓悲凉于轻松的叙事抒情方式应该是可取的,但千篇一律也不对,否则张巡式之悲歌的位置摆在哪里?姑以诗为此篇作结:军旅诗篇晚岁稠,风格逆变意幽幽。边戎寒苦唯一笑,世态炎凉黄鹤楼。家事风传绯色噪,王昌赋作品行囚。无听雨后蛙声苦,辽水悠悠径自流。
- 晓月
-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不是别的,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诗作以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
- Chen
-
黄鹤楼 崔颢
主旨: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 联想: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 世事茫茫,人事短促 之感叹.
甲,课文要点:
写作背景:唐代诗人 崔颢 游宦到了湖北 武昌 的黄鹤楼有感而作.
写景: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 长江 两岸所见景色.
抒情: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於是抚今 追昔,有世事 沧桑 的感慨,并因日暮而生 思乡 之情.
问:1.前四句写甚麼 抒发了何种感情
答: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感慨
2.后四句抒发甚麼情思
答: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
乙,段落大意:
首联借 传说 落笔,感叹 物是人非.
颔联承上联进一步写 岁月 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 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颈联写黄鹤楼前实景:江山依旧.
尾联借景 抒情,以日暮途远抒发 漂泊怀乡 之情
在唐代,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号称长江南岸三大名胜,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滕王阁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岳阳楼建于开元四年(716)。据陆游《入蜀记》卷五:“黄鹤楼,旧传费祎升飞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号为天下绝景。”滕王阁是唐高祖子李元婴受封滕王,他曾官洪州都督,在任期间所建。岳阳楼是中书令张说谪守巴陵时在旧阅兵台基础上所建。若论来历,黄鹤楼最为久远。
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连大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那么,崔颢《黄鹤楼》诗究竟好在何处呢?这涉及对黄鹤楼本质特征的把握。因为就得江山形胜而言,黄鹤楼的俯瞰江汉,与滕王阁的前临赣江和岳阳楼的下临洞庭,三者难分优劣;就构筑形制而言,也是各有千秋,在伯仲之间。设若从这些方面落墨,既使有生花妙笔,充其量只能仿佛其状貌。崔颢《黄鹤楼》诗高明之处在于:它根本舍弃了黄鹤楼位置、形制等这些外在特征,而紧紧围绕它的得名这一根本要素大做文章。而就得名论,黄鹤楼与神奇传说相联系正是它魅力之所在,为岳阳楼、滕王阁所难于匹敌。诗的前两联写身在黄鹤楼下仰观寥廓天宇所见所感。当诗人第一眼看到黄鹤楼时,无穷的遐想中最突出的印象是昔人于此升飞的故事。那位“昔人”本来也是凡夫俗子,由于学仙得道,羽化登入仙境。后来他乘黄鹤重游旧地,黄鹤楼应当记得他的仙风道骨。那黄鹤自然也是得道的仙鹤了,自那次飞过眼前这一片天空后,再上,还是属于人间。面对白云,诗人意识到宇宙中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的短促。虽然没有发生一连串《天问》式的感慨,但读者已感觉到诗人心潮的起伏,领悟到诗人借助“黄鹤”、“白云,,等意象所传达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真谛的思考。前四句诗好就好在它是因黄鹤楼而触发的,不能移于别处。它是自然而成,如冲口而出一般,丝毫没有斧凿的痕迹。它是形象化的,并没有将思想和盘托出,却能让人低回思索于无穷。这样写,虽然没有具体描绘黄鹤楼的形态,却成功地展示了它的精神风貌。
诗的后四句转换角度,写登上黄鹤楼俯视江汉所见所感。诗人居高临下,如从天上观察人寰一般,油然而生超然物外之慨,这感慨也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展开。与寥廓的宇宙空间相比,人世间的距离感应该是微不足道的,晴日下,辽阔的江汉平原上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芳草萋萋更在眉睫之前,但我的乡关却很遥远,非目力可及。人一生的活动范围实在太有限,与仙人相比,真像翱翔蓬蒿之间的小雀与展翅九万里的大鹏鸟一样悬殊。至于从时间角度言,人的寿命以岁月计,积日成月,积月成岁,转眼之间便是百年,一个人的一生就过完了,比起“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冥灵来,已经短得可怜;比起“天上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的神仙来,更不可同日而语。在人世这个空间和人生这段时间的座标系上,此时此地的我处在什么位置?当此一日将暮、江上烟波泛起之际,身在黄鹤楼上的“我”真说不清楚。可见诗人之“愁”有丰富的内涵,不是单单为了乡愁。后四句中,写景比较突出,但都是信手拈来的眼前景,作者并非着意刻画;特别是当这些景语融入诗人深沉的感慨后,它们作为景物的特征更趋淡化。推知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之语,很大程度上为此而发。
前人推许此诗,有人说它“鹏飞象行,惊人以远大”(王夫之语),有人说它“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沈德潜语),都是着眼于此诗意境的开阔和运笔的飘逸,这正是此诗艺术魅力之所在。
- CarieVinne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关于作者】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青年时诗风轻艳,多写妇女题材,晚年出入边塞,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篇,诗风亦转为刚健雄浑、豪迈壮逸。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即严羽,南宋诗评家)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关于黄鹤楼】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了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现址为1985年重建。
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
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位 辛先生,平日以卖酒为业。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看起来很贫穷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经过半年,辛先生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先生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黄色的鹤在墙上,接着以手打节拍,一边唱着歌,墙上的黄鹤也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其它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经过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谢说:“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养您。”客人笑着回答说:“我那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白云飞上天去了。辛先生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理解欣赏】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不是别的,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诗作以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 猫帽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关于作者】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青年时诗风轻艳,多写妇女题材,晚年出入边塞,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篇,诗风亦转为刚健雄浑、豪迈壮逸。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即严羽,南宋诗评家)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关于黄鹤楼】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了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现址为1985年重建。
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
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位 辛先生,平日以卖酒为业。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看起来很贫穷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经过半年,辛先生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先生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黄色的鹤在墙上,接着以手打节拍,一边唱着歌,墙上的黄鹤也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其它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经过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谢说:“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养您。”客人笑着回答说:“我那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白云飞上天去了。辛先生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理解欣赏】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不是别的,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诗作以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 真可云
-
小朋友,让姐姐告诉你哦~~~~~
这些景物描写有些凄凉,所谓借景抒情,正是写出了作者心情的失落。
- 振金
-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即严羽,南宋诗评家)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 瑞瑞爱吃桃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释义及赏析
诗篇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诗人李白作。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广陵,即今江苏扬州。全文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前两句轻快流畅,意境优美。后两句情景交融,显示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是千古传唱的名作。表达了诗人与老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gù rén xī cí huáng hè lóu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
yān huā sān yuè xià yáng zhōu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
gū fān yuǎn yǐng bì kōng jìn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wéi jiàn cháng jiāng tiān jì liú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
1、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下:沿江顺流而下。
8、尽:消失。
9、惟见:只能见到。
10、天际:天边。
译文:
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与老朋友在黄鹤楼告别,孤单的小船好像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能看见长江在滚滚翻动。
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他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天空也被明丽的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诗人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
关于黄鹤楼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了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号称江南三大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矾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名楼多传说,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祎,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祎,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介绍如下:
一、以为是仙人黄子安:
依《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指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因为曾有一位名子安的仙人,乘黄鹤经过此地,所以命名为黄鹤楼。
二、以为是仙人费祎:
依《图经》的记载说:「昔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楼。」认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指费祎尸解为仙后,曾驾着黄鹤回来,并在这栋楼休息,所名为黄鹤楼。
《太平寰宇记》则说:「蜀费文袆登仙,尝驾黄鹤憩此。」此指出费祎是蜀人,而与前面的费祎多了一个「文」字,《三国志蜀传》中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字文伟,尸解为仙的费祎、费文袆,是不是就是这位蜀人费文伟,因不见其它记载,不得而知,但是因为都是神话传说,年代久远,记载会有一些出入。
三、只说是一位仙人:
这个传说的记载比较详细,出自《报应录》。原文是:「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如此半岁,辛氏少无倦色,一日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篮橘皮,画鹤于壁,乃为黄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合律应节,故众人费钱观之。十年许,而辛氏累巨万,后先生飘然至,辛氏谢曰,愿为先生供给如意,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
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卖酒为业。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看起来很贫穷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经过半年,辛先生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先生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黄色的鹤在墙上,接着以手打节拍,一边唱着歌,墙上的黄鹤也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其它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经过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谢说,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养您,客人笑着回答说:我那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白云飞上天去了,辛先生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这三则神话,除了说明黄鹤楼命名的由来之外,还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酒店的主人辛先生因为不嫌贫爱富,不以貌取人,而得到仙人帮助,成为巨富。
以上当然是神话传说。三国时在这临江的山巅建楼,首先还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游览胜地。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干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
- 北境漫步
-
fjhfg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