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uckySXyd
-
陆羽 一名疾,字鸿渐,号季疵,别号桑苎翁,自号竟陵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约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生;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卒。农学。
继隋统一中国之后,唐代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农业、园艺业和手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和文化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安定。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但另一方面,由于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税赋的加重,使得中小地主破产,自耕农大批沦为佃农,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尤其在“安史之乱”以后,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上了由盛而衰的下坡路,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也在发生变化。陆羽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陆羽出身贫寒,其父母不知何许人,只知他是竟陵龙盖寺僧于河堤上拾养的弃儿,因随陆僧为姓。 《新唐书》本传说他的姓氏名字取之于《易经》筮卦,这应是后来的事。竟陵地处汉水下游,其北有大洪山、荆山,南接江汉平原,为南北弹宗交汇处。神秀在675年以后赴江陵当阳山创立北宗禅,提倡渐悟,比较保守,保留有天空佛教的某些清规戒律,主张读经、坐禅、苦行。经慧能(公元638—713年)彻底改造、创立的南宗禅是彻底中国化了的佛教,提倡顿悟,教义简单,不像天空佛教那么烦琐,不念佛经,不坐禅,不苦行,否认修行必须出家,“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必在寺”。 因此在劳苦大众中很快地传播开来。南宗禅还接受了儒家的孝弟忠信等伦理道德观念,宣讲孝道,为士大夫所接受,于是“四方学者云集座下”,“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慕心向道”,陆羽既出身贫寒,且生活在这样的禅儒交融的氛围中,自然容易接受南宗禅理,不愿念经苦行,向往儒学。因此,当他的师父“教之以旁行书”时,因拒不学习而触怒其师。于是,被罚去清理厕所,打扫庭院,还要放牧30头牛。尽管如此,他仍利用放牧的机会,坚持学习,用竹签在牛背上划字。一次,他得到一篇张衡的《南部赋》,便仿效学童正襟危坐,口中嗫嚅作朗诵状,因此又被师父拘管起来,并被罚去清除田园杂草。他常因不能正常念书而暗自啜泣,说:“岁月往矣,奈何不知(诗)书”。再加他不堪忍受“主者鞭苦”,便逃离寺院。
古代,寺院原是传布佛教音乐(佛曲)的主要渠道。 每当佛教节日或民间节日时,寺院就会有乐舞表演,节目有佛教音乐,世俗音乐(变文),百戏幻术。表演者为寺院艺僧,官府艺人和社会上的职业艺人。剧场就设在寺院。陆羽禀性聪慧、诙谐,且从小在寺院中长大,耳濡目染,自然也受到乐舞熏陶。因此,当他离开寺院后,便隐于市朝为优人,以乐舞戏谚为业,又曾作恢谐数千言,时人视之为“东方曼倩之俦”。 天宝(公元742—755年)年间,复州大酺(民间节日),吏署举陆羽为伶师,其才为太守李齐物所赏识。于是,授之以诗书,荐举他到火门山从师授业。
天宝以后,北方儒道合流和南方禅儒合流,更是成为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新趋向。诗人多寄兴于江湖僧寺,“随僧斋粥”的士大夫也日益增多。就连自称“不信佛法”的书法家颜真卿(公元709—785年)也“好居佛寺,喜与学佛者语”。而禅师则以“师礼接俗儒”,“以文章接才子,以禅理悦高人,风仪甚雅,谈笑多昧”。儒禅结合,不少文人名僧都麇集在江南,形成了以江南为中心的儒禅文化。为了提高文化素养,求得自我完善,陆羽自然不能满足于复州一隅之所得,便毅然离别家乡,到江南名山寺院寻师访友,并于肃宗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隐居于苕溪(今浙江吴兴),度过了他的一生。陆羽定居留溪,仍往来于南京、润州、余杭、杭州等地名山寺院,与著名诗僧皎然等交往。皎然姓谢名清昼,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作诗论多种,而以《诗式》五卷最著。“凡与之交者,必高咏乐道;道其同者,则然始定交哉”。皎然却“以陆羽为莫逆之交”。他对灵隐出道标的诗文也颇推崇,“夫日月之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名实两全,品藻斯当。”还与余杭宜丰寺僧灵一“讲德昧道,朗咏终日”。与著名道土诗人张志和、女道土诗人李季兰、道土诗人皇甫冉以及大书法家颜真卿等有深厚的友谊。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在柠山为陆羽修筑三癸亭以资纪念。
陆羽深受儒、禅、道思想的陶冶,他既具有儒家的人生哲理,“闻人善,若在已;见有过者,规切至仵人”;“与人期(约会),雨雪虎狼不避也”,又有禅者行卧自由,放荡不羁的“狂”,或则“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徘)回(徊)不得意,痛哭而归”;或则“朋友宴处。意有所动,辄去”。晚年,虽曾沼拜为太子文学,后徒为太常寺太祝,皆不就职,被世人称为当代(狂士)接舆。他还有着极为浓厚的自然清静、怕乐山水的生活情趣。这对于他接触自然,观察茶树和深入研究茶树具有重大的作用。 还在他早年为职业艺人期间,就曾活动于“巴山峡川”,对川、陕、鄂、湘间的茶树有所观察和了解。定居苕溪以后,陆羽对茶更是有着特殊的兴趣和感情,经常与皎然、朱放等论茶,对茶的植物学特性、采制、烹煮和饮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 他一生的著述不少,然而“世所传者特《茶经》,他书皆不传”。
《茶经》是一部历史和实际考察相结合的关于茶的专著。全书分为十经,七千余字。观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茶树的植物学特性及其加工制造,“一之原”记茶的名称考订、茶树的性状特征、生境、栽培、品种鉴定和利用;“二之具”记采茶工具;“三之造”记茶叶的加工;“八之地”记茶树的地理分布。其二,烹茶和饮茶。“四之器”记煮茶和饮荼工具;“五之煮”记饼茶的烹茶(烤、煮、酌)法;“六之饮”记饮茶法;“七之事”为历史资料汇编。前者与农学有关,而以“一之原”为其主要内容;后者则与饮茶有关,而以“五之煮”为其主要内容。
关于茶树的植物学特性,陆羽有过较深入的观察和详细描述。他首次提出茶树有树高“一尺、二尺”的灌木型和树高“数十尺”、“两人合抱”的乔木型。“其树如瓜芦(即苦丁树,植物学上系冬青属大叶冬青的一种),叶如桅子,花如蔷蔽,实如拼搁,茎如丁香,根如胡桃”。顶生芽叶有“笋”、“芽”之分,前者状如竹笋,后者细弱短瘦。并以芽叶的性状来辨别茶树品种的优劣,说“叶卷(嫩叶背卷)上,叶舒(嫩叶舒张)次”。
在生境和地理分布方面,他首先提出“地”(即土壤)对茶树生。长的重要性,把“地”分为上、中、下三等。“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还提出包括日照、温度、湿度和坡向等生态条件对茶树生长和品质的影响,说:“阳崖阴林”为上,明确指出:茶树适宜于向阳山坡,且有树木荫蔽的生态环境,而“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至于“野者上,园者次”,则是就地形而言,涉及茶园地形(含海拔、坡度、坡向、温度、湿度、光照等)的选择以及环境条件综合影响的比较。他首次提出茶树是“南方嘉木”,并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分为八个产茶区,虽然不太科学,却反映了我国茶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其北缘以秦岭、巴山以南及至淮河一线为界。基本上与现代茶树的地理分布情况相符合。
茶树栽培法,据《茶经》所记,唐代已有人工栽培茶树,栽培方法有种子繁殖法(有性繁殖)和移植(无性繁殖)。并且,特别强调在“艺(种子繁殖)而不实,植(苗木移植)而罕茂”的情况下,采用“种瓜法”。种瓜法虽属有性繁殖,但在操作技术上与一般的种子繁殖法不同。
茶叶采摘期,“在二月、三月、四月间”。陆羽所记,主要是指长江流域的春采。采摘时间,晴天“凌露采”。 采摘标准为“长四、五寸”的粗壮嫩芽(带梗)。他还总结了两条采茶经验:其一,就土壤肥瘠而言,其采摘方法是:“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蔽蕨始抽,凌露采焉。”如果生长在土壤瘠薄的乱草丛中,“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第二,就当时制茶技术条件而言,提出“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至于鲜叶加工,陆羽只谈到饼茶的制作过程,“晴采之,蒸之,擒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没有提到具体制作方法。还特别强调“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他根据饼茶外表匀整情况,分饼茶为八等,其中表面呈“胡鞾”(紧缩细绉纹)、“犎牛臆”(整齐的粗绉纹),“浮云出山”(有卷曲的绉纹)、“轻飘出水”(微波纹)、“澄泥”(平滑)、“雨沟”(光滑有沟纹)等状态者为优质饼茶。
《茶经》还指出茶可以防治某些疾病,“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暇,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还可以“荡昏寐”,作为一种消睡提神的饮料。
《茶经》的另一重要内容是烹茶和饮茶法。
烹茶的步骤是:先用火烤炙,再捣成末,然后煮茶取饮。烤茶的关键是掌握火候,受热要均匀,提出“持以逼火”(用旺火)。“屡其翻正”(时常翻动),“慎勿风烬间炙,熏熖如钻”,否则会“炎凉不均”。因此。燃料必须“用炭”,其次是“劲薪”(硬柴),沾腥味、含油脂的木材不能作为燃料用。 火候的掌握主要以饼茶表面变化而定,视其“状如虾蟆背而止”。“去火五寸”,使之“卷而舒”,回复到原来状态,再进行复烤。复烤则以茶的干燥程度而定。“若火干者,以气熟止”,如果晒干,则“以柔止”。 烘干后,“承热用纸囊贮之”,使“精华之气,无所散越”。煮茶的工序是先烧火,后煮水。陆羽特别讲究“用水”,并且依据不同的水源分水为三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而山水又以“拣乳泉、石油漫流者上”,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则“取汲多者”,强调用未经污染的“活水”。烧水和煮茶都要求掌握火候(目测)。先在银内烧水至“沸如鱼目,微有声”,这是第一沸。随即加入适量的盐,再烧至“缘边如涌泉连珠”为第二沸,舀出一瓢水,并用竹夹在鍑中转成水涡,再用“则”量出茶末放入水涡,茶汤煮至“腾波鼓浪”为第三沸。将茶汤表面的一层“色如黑云母”的水膜舀出倒掉,再舀出一瓢茶汤称“隽永”。待镊中茶汤出现“势若奔涛溅沫”时,将舀出的第一瓢水倒进,使茶汤稍冷,抑止沸腾,以孕育沫饽。煮好后,将舀出的第—瓢茶汤酌到碗里(一升水可酌五碗),使碗里的茶汤沫饽均匀。这时的茶汤“其色缃(浅黄)也,其馨#(香气至美)也,其味……啜苦咽甘”才是好茶。
陆羽认为“以汤冲泡”的“庵茶”和“用葱、姜、枣、桔皮、茱萸、簿荷之属煮之百沸”的茶,都是“沟渠间弃水”。他把饮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只有“精行俭德之人”才能享受这种艺术。特别讲究香、色、味,“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今日闽南还保留有这种风习。
史书上称,由于《茶经》的问世,“天下益知饮茶”,虽有夸大之词,但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确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的种茶、制茶、煮茶和饮茶法在6—7世纪已先后传入朝鲜。日本佛僧不空、最澄在8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先后带去饼茶、茶子,并植于日本滋贺县。后来在高僧澄西的倡导下。把煮茶、品茶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茶道。 茶道还吸收了宋代寺院的行茶仪式,不仅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交际手段,而且在佛寺中成为布道传法、修禅养生的方式。无一不受陆羽《茶经》的影响。可以说,日本的
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而陆羽正是茶文化的传播者。
文 献
原始文献
[1] (唐)陆羽:茶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6。
[2]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隐逸传,中华书局,1975。
[3] (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十五、二十一、二十九,中华书局,1987。
[4] (唐)赵璘:因话录·卷三,明刻木。
[5]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十、二十二、二十三、二十五册,中华书局,1979。
[6] (唐)刘禹锡:刘梦得文集·卷二十六,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1919。
研究文献
[7] 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8] 吴觉农:《茶经》述评,农业出版社,1984。
[9] 阴法鲁: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音乐活动,见《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
1988。
http://www.agri-history.net/agriculturists/ly.htm
回答者:醉狂饮 - 举人 四级 4-13 15:12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xiexie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好
50% (0) 不好
50% (0)
其他回答共 3 条
陆羽(733年~804年),外号茶仙或茶圣。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陆羽,字鸿渐,又号「茶山御史」。
《新唐书·陆羽传》记:「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陆羽遍尝中国各地的名茶,并著有《茶经》述说。他的著作成为日后世人研究茶艺的经典。今时今日不少人都爱用「陆羽」来作茶艺或茶类产品的名称。
陆羽(783年--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於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
他工於诗文,但传世不多。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他三岁的时候,被竟陵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后取得陆羽一名。在龙盖寺,他不但学得了识字,还学会了烹茶事务。尽管如此,陆羽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
十二岁时,他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很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能和抱负,当即赠与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於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后与一好友(崔国辅)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唐肃宗乾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洲(今南京)钻研茶事。唐上元年(公元760年)隐居山间,阖门著述《茶经》。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中载有陆羽一首诗,正体现了它的品格。 不羡黄金磊,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凌城下来。 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业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宋代陈师道为《茶经》做序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於茶者也!" 陆於逝世后,后人尊其为"茶神",肇始於晚唐。
- 苏萦
-
陆羽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
陆羽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三岁时,被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积公以《易经》自筮,为孩子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陆羽在黄卷青灯、钟声梵音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虽处佛门净土,日闻梵音,但陆羽并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
九岁时,有一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陆羽却问:“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称:“羽将授孔圣之文。”住持闻言,颇为恼怒,就用繁重的“贱务”惩罚他,迫他悔悟回头。陆羽被派去“扫寺地,结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陆羽并不因此气馁屈服,求知欲望反而更加强烈。他无纸学字,以竹划牛背为书,偶得张衡《南都赋》,虽并不识其字,却危坐展卷,念念有词。积公知道后,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旷,又把他禁闭寺中,令芟剪卉莽,还派年长者管束。
眨眼三年,陆羽12岁,觉得寺中日月难渡。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作了优伶。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极为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陆羽亦不例外。唐天宝五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崔与羽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天宝十五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犁牛及文槐书函相赠。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晶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闽门著述{茶经)。期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
唐代宗曾诏拜羽为太子文学,又徒太常寺大祝,但都未就职。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载有陆羽的一首歌,正体现了他的品质:
不羡黄金垒,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登台;
干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
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
陆羽除在(茶经)中全面叙述茶区分布和对茶叶晶质高下的评价外,有许多名茶首先为他所发现。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经陆羽评为上品,后列为贡茶;义兴郡(令江苏宜兴)的阳羡茶,则是陆羽直接推举人贡的。(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载:“御史大夫李牺范实典是邦,山俗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以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
不少典籍中还记载了陆羽晶茶鉴水的神奇传说。唐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记述了陆羽这样一件事:
‘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今江苏扬州),逢陆处士鸿渐。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懂,因之赶郡,泊扬子驿。将食,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于南零水又殊绝,今者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命军士谨信者,执瓶操舟,深诣南零。陆利器以俟之。低水至,陆以杓扬其水曰;‘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使曰:,荣槽舟深入,见者累百,敢虚绐乎。"陆不言,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遭止之,又以杓扬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骇伏罪曰:‘某自南零齐至岸,舟荡覆半,惧其渺,揭岸水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李与宾从数十人皆大骇愕。李因问陆,既如是,所历经处之水,优劣精可判矣。陆曰::楚水第一,晋水最下。"李因命笔,口授而次第之。”(新唐书·列传)的(陆羽传)中,也记有此事,但在说到李季卿召见陆羽时,“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陆羽逝世,后人尊其为“茶神”,肇始于晚唐。唐时曾任过衙州刺史的赵磷,其外祖与陆羽交契至深.他在(因话录)里说,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至今露茶之家.陶为其像,置于炀器之间,云宜茶足利。"唐李肇撰{国史补)也说到,陆羽·茶术尤著,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研究经学坟典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与其他士人一样,对于传统的中国儒家学说十分熟悉并悉心钻研,深有造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溶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
- xinz
-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 meira
-
陆羽(733年~804年),外号茶仙或茶圣。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陆羽,字鸿渐,又号「茶山御史」。
- 猫帽
-
最佳答案陆羽(733年~804年),外号茶仙或茶圣。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陆羽,字鸿渐,又号「茶山御史」。
- gitcloud
-
中国唐代茶叶专家。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宁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识渊博,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间亲自调查和实践,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了创始之作——世界首部茶叶专著《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 黑桃猪
-
茶圣---陆羽
陆羽(733~804),字鸿浙,一名疾,字季疵,自称桑?翁,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肃宗至德初(756~757年)过长江,到湖州,与诗人僧皎然结为忘年交,上元初(760~761)隐居苕溪之浜,闭门著书。嗜茶,对茶道研究尤深。
- 余辉
-
陆羽 唐朝人,茶神
- 小n
-
唐朝人
- 我不懂运营
-
唐朝人
- 大鱼炖火锅
-
唐朝的
- mBeta
-
周杰伦的《八度空间》中的一首歌《爷爷泡的茶》中就唱道“说唐朝陆羽写茶经”。不然我也不知道,呵呵……
- 贝勒
-
唐
- 康康map
-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