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懂运营
-
驰名中外的安徽绿茶——六安瓜片,又名齐山云雾,产在六安的齐头山蝙蝠洞一带。为啥光在蝙蝠洞一带有呢?这里有个故事。
早先年,齐头山是个富饶的地方,青的山,绿的水,庄稼齐整,人丁兴旺,美中不足的就是缺少鲜花。正在人们议论给齐山种一些花草的时候,来了一个身穿灰黑色衣衫的艳治女人,阻止人们栽种花草,说:“花多妖艳,于人畜庄稼不利。”
村民老实,想想过去这里花少,人畜安全,五谷丰收,便信以为真,停下栽花之举。黑衣女郎得寸进尺的说:
“齐头山父老,这里是个好地方,我就在此落脚吧!”
村民最明理,天地乃天下人的天地,有何不可呢?就给她搭了一间木板房,砌灶安锅,诸事甭她烦神。这女人怪咧,虽然长得面如满月,眼若流星,一见到花,就面目狰狞,眼若铜铃,把花掐光。有时女小囡穿件花衣裳,她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它撕掉。渐渐的齐头山连花影儿也见不到,更怪的是,自她来后,齐头山的那个洞里,每天五更便冒出一股浓浓的黑气,漫过村庄,漫过田野,漫过岭坡,树竹越长越小,庄家年年减产,热人们面黄肌瘦。人们人们发现白天她在木屋里住,夜晚,木屋里点着灯,但她却悄悄地飞到齐头山的山洞里。人们大惊,这是妖怪嘛!有人悄悄地请法师、道士来想要捉怪。法师、道士还未进村,就跌的鼻青脸肿,请法师的人则被一阵大风吹得无影无踪。一次如此,两次如此,三次没人敢去请法师了。就是有人敢去,法师、道士也不敢来。
没有鲜花,没有色彩,这种日子怎么过呢?人们只得纷纷携儿带女去逃荒。还未到山坳口一个黑大汉拿着大棍,横挡住去路,喉道:“还想逃吗?”一棍扫下来前面的几户人家的锅碗瓢盆已打得纷纷碎,碰着头的开了瓢,碰着手,挂了彩。一次如此,两次如此,只要一到山坳口,那个大汉便横在面前。人们只好忍受着。
中年人形容枯槁,小姑娘也没有血色,十股人死的死,失的失,只剩下两三股人了,村子里鸡不鸣,狗不叫,就像一口大棺材似的;没有歌声,只有哭声;没有鲜花,只有妖雾。人们日子过不下去了。就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位银发如雪,神扛扛的老太婆。她手挎一只篮子,篮子上盖了一块布。对村民说:“乡亲们,我要在这里住下。”
众人一听,惊楞的瞪圆眼睛,心里疑惑不解,我们这里人都跑不彻,她还光葫芦头往刺里钻。村民都是善良的,说:“老人家不是我们不做善事,只是这地方,十年前来了妖怪,把我们作践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我们都快填妖精肚子了,何必来垫我们的棺材底呢?你快走吧!”
那老太婆笑笑说:“谢谢好心的乡亲们,只是我一把老骨头硬的很,妖精不怕卡死,就来吞吧!”
众人一听这口气,知道老太婆有些来头,就说:“老人家,那好,求你发发慈悲吧,不过你赤手空拳,如何制服妖精呢?”
老太婆把篮子摆到众人面前说,“全靠它!”掀掉盖布,众人一看,全是花种子。
众人一思谋,这妖精是怕花仙。于是,便有老太太安排,大人、小孩一起动手,把附近的一个高岭坡全种上花。种到洞口,花籽儿没有了老太婆从口袋里掏出一把茶籽,和年轻人把它种上。
春天来了,两场春风一吹,三场春雨一下。岭坡上,山洞边的花籽儿、茶籽儿都破土而出,一个劲往上窜,一天一个样。黑衣女人看到洞旁的茶苗,顿觉诧异,便把村民叫来问道:这是啥玩意?
老太婆赶忙站到众人面前,说
“它是瓜——片”
黑衣女人瞅瞅老太婆,追问道:
“为啥叫瓜片”
“它的叶子像切开的一丫一丫吃了瓢的瓜皮!”
黑衣女人瞅瞅,果然象。就驱散村民,回到洞里,喷出一股股浓浓的黑棋,直向茶苗和花苗压去。老太婆一见不敢怠慢,忙从口袋里掏出一把花蕊,用嘴一吹,那些花蕊,就像风筝一样飘向黑气,花蕊的香气,冲了黑色的浊气。黑色妖气顿时变成乳白色雾,缭绕着,化成雾珠。第二天清晨,黑衣女人又从洞里吐出一股更大的黑棋,直压向茶苗和那岭坡上已经结蕾的各种花卉。老太婆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干花蕊,撒向黑气,花香冲了浊气,黑气变成白雾,在阳光下变成露珠。
第三天清晨,黑衣女人有从洞里喷出一股更大的黑气,直卷茶苗和锭蕾的花。老太婆又赶忙掏花蕊,可是没有了。她就纵身跳人黑气中,变成一个美丽的仙女,身披百花纱布,大口大口的吸着黑气,护着茶苗和花苗。黑气进了她肚里,又变成白气排出来。这时,漫山遍岭的鲜花开了,又红的、黄的、蓝的、紫的、橙的~~~~~香气四溢。黑衣女人伸头一看,大惊失色,大叫一声:“气煞我也!”喷出最后一股黑气,缩到洞里,跌倒在地,现出原形,原来是一只大蝙蝠。黑气卷向美丽的仙女,仙女跌落下来,晕昏在地。鲜花越开越旺,香气四溢,黑气变成雾气,雾气变成露珠。一会雾散日出,晴空万里,人们看到仙女昏在尘埃里。顿时,众人围上去,面对恩人,大人流泪,小人哭喊,倒是上了年纪的人有见识,叫众人安静,撬开她的嘴,喂了点水。仙女才微睁开双眼,轻轻地说:
“我是百花仙女,奉王母之命送茶籽儿给观音。却南海经过此地,看到蝙蝠精在此作怪,便留下来~~~~”
众人一看百花仙女不说话了,闭上眼睛,都以为百花仙女“仙逝”了,不禁放声大哭泪落满面。忽然百花仙女又微睁双眼,轻轻地说:
“我中了蝙蝠精的毒,但不碍事,你们赶紧采摘瓜片,培成茶叶,泡水喂我,就能驱毒健身。”
村民们遵命,采摘叶子,培成茶叶,泡水喂百花仙子。三日后,仙子恢复如初,告别众人,径往南海。众人为了感谢百花仙女除了祸害,把那鲜花盛开的山岭,起名为鲜花岭,把蝙蝠住过的洞叫蝙蝠洞。年年栽种茶树,由于那里雾气浓,温差大,加上鲜花岭鲜花的香气,所以,瓜片的叶厚、醇香、成了中外驰名的好茶,起名叫“齐山云雾”。
传说二
据多年来请教了不少老农和茶工,寻根溯源略有所获。较为可信的说法有二。一种说;1905年前后,六安州(现改为市)某茶行的评茶师,从收购的上等绿大茶中专拣嫩叶摘下,不要老叶和茶梗,作为新产品,抛售于市,获得好价。这一创举,不胫而走,麻埠的茶行,闻风而动,随即雇用当地妇女,如法炮制。并起名曰:“峰翅”,意为“毛峰”(蜂)之翅也。此又启发了当地一家茶行,在靠近齐头山的后冲,把采回的鲜叶直接去梗,并分别老嫩炒制,结果事半功倍,成茶无论色,香形均使“峰翅“相形见绌。于是周围茶农竟学习,纷纷仿制。附近的齐头山茶户,自然捷足先登。这种茶形如葵花子,遂称“瓜子片”以后叫得顺品,就成了瓜片。
传说三
麻埠附近的祝财主(人称祝家楼),与袁世凯是亲戚..祝家常以土产孝敬.袁饮茶成癖,茶叶自是不可缺少的礼物,但其时当地所产之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满意,祝家为取悦于袁,不惜工本,雇用当地有经验的茶农,炮制贡茶。1905年前后,有人在附近的后冲专采春茶第一、二片嫩叶,用刺茅的花穗扎成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制成新茶,形质俱丽。获得袁的赞赏。当地茶商也悬高价收买,促使周围茶农仿制。这种新茶登市之后,蜚声遐迩,连当时茶市上的峰翅,亦逊色多矣。峰翅因其不含老叶和茶梗,品质自然较大茶为优。但毕竟深深刻上了大茶的烙印。这种先夭不足,终使其超脱不了商品光衰的规律,到20世纪50年代初就绝迹于市了;而瓜片则无论是色、香、味、形和采制方法,与大茶相比已有了脱胎换骨.<--
- 大牛哥
-
六安瓜片
【简介】
六安瓜片的真正
产地
的
安徽省
的六安、金寨和
霍山
三县,以
金寨县
齐云山
鲜花
蝙蝠洞
所产之茶质量最高,故又称“齐云名片”。而之所以称“六安瓜片”,主要是因为金寨和霍山两县旧时同属
六安州
。这个地区位于
皖西
大别山区
,山高林密,
云雾
弥漫,空气湿度大,年降雨量充足,具备了良好的产茶自然环境。更为奇特的是,蝙蝠洞的周围,整年有成千上万的蝙蝠云集在这里,排撒的粪便富含磷质,利于
茶树
生长。
六安瓜片,简称片茶,产于皖西
大别山
地区,其中以安徽省六安、金寨
和霍山三县所产的最佳。这种著名的
绿茶
片茶品种是
中国十大名茶
之一。
它最先源于金寨县的齐云山,现在也以齐云山蝙蝠洞所产的品质最佳,故又名“齐云瓜片”。六安瓜片早在
唐代
就已闻名,李白有“扬子江中水,齐山顶上茶”之赞语。
宋代
有茶中“精品”之誉。
明代
以前已为
贡茶
。明代闻龙在《
茶笺
》中称,六安茶入药最有功效。因其外形像瓜子,呈片状,故得名六安瓜片。六安瓜片以金寨县齐云山鲜花岭蝙蝠洞所产的茶质最佳,称为“齐山名片”。六安瓜片是绿茶类的名茶。
六安瓜片沏茶时雾气蒸腾,
清香
四溢,亦有“齐山云雾瓜片”之称。
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成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片茶指全由叶片制成的不带
嫩芽
和嫩茎的
茶叶
品种。
此茶不仅可以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
【六安瓜片的工艺性】
采摘
季节
较其他高级茶迟半月以上,高山区则更迟一些,多在
清明
后、
谷雨
前进行。以采“开面”上端一芽三叶为宜,可略带少一芽三、四叶。第二道
工序
为摘片,将采来的
鲜叶
与
茶梗
分开,先摘下第三叶,再摘下第二叶,然后摘第一叶,最后将芽连同上部嫩梗与下部的粗枝或第四叶拆开,同时作了精细分级。第三道工序的技术关键在于把叶片炒开。最后烘焙工序是在炒至
萎凋
状态,叶片柔软后,及时出锅进行烘干。每次烘叶量仅2--3两,烘至色泽翠绿均匀,
白毫
显露,
茶香
充分发挥时趁热装入容器密封贮存。
【六安瓜片的品质特征】
其成品
叶缘
向背面翻卷,呈瓜子形,
汤色
翠绿明亮,
香气
清高,味甘鲜醇。茶品分为名片与一、二、三级共四个等级。用开水沏泡,形如莲花,汤色清澈晶亮,尤以
二道茶
香味
最好,浓郁清香。又有清心明目,提神消乏,通窍
散风
等功效。
【历史】
六安产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六安茶始于唐代,扬名
于明清
。早在唐代,
大诗人
李白就有“扬子江中水,齐云顶上茶”之赞语。宋代更有茶中“精品”之誉。
“唐、宋史志,皆云
寿州
产茶,盖以其时盛唐、霍山隶寿州、隶安丰军也。今土人云:寿州向亦产茶,名云雾者最佳,可以消融积滞,蠲除沉荷……”(清道光《寿州志》)。盛唐县为今
六安县
。可见六安茶是唐代以来就为人所知的名茶之一。六安瓜片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明清时代均为
贡品
。慈禧膳食单上规定月供“齐山云雾”瓜片14两。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
农政全书
》中记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另外,
《红楼梦》、
《太平天国》等书中也有记载。
“浙杭龙井、徽六瓜片”。在中国名茶史上一直占据着显著位置。在清代
“六安瓜片”为贡茶。解放后的相当长时间,六安瓜片被指定为中央军委特贡茶,
开国总理周恩来
,常把它作为款待外宾的佳品。直到现在,国家各种各级
评茶
机构,仍把六安瓜片列为十大名茶之一。1949年后列为全国十大名茶。
解放后的相当长时间,六安瓜片被指定为中央军委特贡茶,开国总理周恩来,常把它作为款待外宾的佳品。据周恩来总理的卫士乔金旺回忆,总理病重期间,有一次突然提出想喝六瓜片茶,办公厅的人费了很大周折,才满足了他老人家的心愿。喝过茶后,总理解释说,抗战初期,
新四军
军长叶挺曾送他一大筒六安瓜片茶,喝了这种茶,就好像看到了叶挺将军。可见六安瓜片在两人心中的位置。
在齐云瓜片中,又以齐云山蝙蝠洞所产瓜片为名品中的最佳,因蝙蝠洞的周围,整年有成千上万的蝙蝠云集在这里,排撒的粪便富含磷质,利于茶树生长,所以这里的瓜片最为清甜可口。但由于产量的制约,很多茶客对“只闻其名,未见其容”。六安瓜片的成品,叶缘向背面翻卷,呈瓜子形,与其他绿茶大不相同,冲泡后,汤色翠绿明亮,香气清高,味甘鲜醇,又有清心明目,提神乏,通窍散风之功效。如此优良的品质,缘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也离不开精细考究的采制加工过程。瓜片的采摘时间一般在谷雨致电
立夏
之间,较其它高级茶迟半月左右,攀
片时
要将断梢上的第一叶到第三四叶和茶芽,用手一一攀下,第一叶制“提片”,二叶制“瓜片”,三叶或四叶“梅片”,芽制“银针”,随攀随炒。炒片
起锅
后再烘片,每次仅烘片2-3两,先“拉小火”,再“拉老火”,直到叶片
白霜
显露,色泽翠绿均匀,然后趁热密封储存。果如宋代梅尧臣《茗赋》所言:“当此时也,女废蚕织,男废农耕,夜不得息,昼不得停”。色香味俱佳,是瓜片茶中的珍贵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