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uckySXyd
-
1. 萧红墓畔口占 本诗的诗境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诗篇缓缓而起。没有过头的形容和修饰,显得极其平实、自然,“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推而广之,它又何尝不是萧红不幸的原因所在。
第二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为诗篇带来了一线亮色,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不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这首诗艺术上的特点是: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原文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扩展资料:
在中国新诗史上,戴望舒属于诗作不多但影响力很大的诗人,尤其在诗的情调上别有风味,是新诗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恒星。
尽管已故台湾诗人余光中曾贬抑过他的诗,认为他的诗的语言不够成熟;也有其他一些诗歌爱好者认为他的诗的措辞有甜腻夸饰之嫌,某些诗作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但这都不会影响戴望舒及其诗作在我心中的“塔尖”地位和对其喜爱之情。
《萧红墓畔口占》名为悼亡诗却不见悼亡诗句,不似典型悼亡诗的图式,诗人用墨极为克制,甚至于吝啬,既没有描述逝者的音容笑貌、性格品性和人生遭际,也没有渲染自己与逝者的交游情谊,轻描淡写的克制中透露出一丝凄美的哀怨和一种深沉的怀念。
许多年来,这短短的几行小诗,在读者中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和淡淡的忧伤凄美的感觉意境,读来意味深长。
诗人不避路远,不惮时长,怀着一颗寂寞之心前往浅水弯墓畔凭吊拜祭,不是出于理性的责任义务与道德良心的勉强以及名利的诱惑,而是出于心灵深处的真情呼喊与冲动。想到友人生前的漂泊坎坷人生,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际,不由悲从中来。
“红山茶”之隐喻比德,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红山茶之花性花品,所蕴含的意义岂不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著奔放 。
采摘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戴望舒这样一位情深意笃的诗人心目中对亡友最好的缅怀与祭奠,放置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诗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红墓畔口占
2. 《萧红墓畔口占》赏析
诗人出于心灵深处的真情呼喊与冲动,到友人墓畔凭吊祭拜。想到友人生前的漂泊坎坷人生,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的寂寞困顿处境,不由悲从中来。
“长夜漫漫”中“等待”的自己一直在向往光明,等待黎明,期盼与友人互诉衷肠。可“你”却不再等待,去了另一个世界,“卧听着海涛闲话”,以如此决绝的方式彻底摆脱“黑暗”的纠缠。
采摘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戴望舒这样一位情深意笃的诗人心目中对亡友最好的缅怀与祭奠,放置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诗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红山茶”之隐喻比德,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红山茶之花性花品,所蕴含的意义岂不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著奔放 。
漂泊了一生,终于有了安息之地,在面海的浅水弯,不再受惊扰,不再挣扎流浪漂泊,依偎在“你”喜欢的大海身旁,睡在这浅水弯的一隅,面朝大海,看绿荫花影,听潮起潮落。
这首伤逝之作,包含着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情感与怀念,对生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平淡的文字、平静的描述背后潜藏着长久的辛酸与刻骨的悲痛。
原诗:
《萧红墓畔口占》近代: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扩展资料:
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诗人在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1944年作者虽已获释出狱,但祖国山河破碎依旧,作者心情仍然是十分沉重的。作者前往浅水湾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第一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动作上是“走”,交通很困难;时间上是“六小时”,走的时间很长;感情上是“寂寞”,途中心情很孤寂;空间上是“长途”,需要走很远很远。这是一段艰难困苦的路途,诗人生理上经受着极限的考验,心理上也体验着深渊般的孤寂。
但是他上路了,且到达了。有多少情意在这句话中看不出来呢?有多少情意才能让一个人“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来与你相见?这种表达感情的方式十分节制含蓄,通过对现象的陈述来表达感情。这就好比用“茶不思饭不想”的现象来表达我对你的思念,用“魂不守舍丢三落四”来表达我对你的挂牵。
那么再对比第二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动作上是“放”,与“走”这个持续性的动词形成对比。“放”在时间上的短暂又与“六小时”形成对比。“放”与“走”“六小时”的对比是一轻一重一短暂一持久一温柔一紧张。
如果这样解释不能让你感觉到效果,那么这句手法类似的诗也许更加明显:“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细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感情上的“红”,意味着积极欢欣。与第一句的“寂寞”形成对比。为了一面的欢欣我愿承受漫长的寂寞。空间上的“头边”,意味着亲近。与第一句的“长途”形成对比。距离再远我也可以在你身边。
第三句“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与第四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形成对比。一个人在焦急等待,一个人在卧听闲话。嗯,我们是在讨论悼亡诗。所以应该说生者在受着煎熬,在焦急等待。而生者心中的死了的人却是悠闲自在 。
我们注意时间点,1944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啊。戴望舒的这种悼亡实是在战争年代的真心羡慕死者。欲超脱而不得的心境可见一斑。
就悼亡诗而言,这首诗含蓄蕴藉、内涵丰富、情意深长,表现手法不平不奇、表达感情不藏不露、表明思想不急不躁。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萧红墓畔口占
3. 戴望舒 《萧红墓畔口占》感想
萧红一生坎坷多难,31岁不幸英年早逝。
品味这几行小诗,感到戴望舒对一代才女的深切悼念之情,对黑暗社会的不平愤懑,对自身遭遇的怅惘之感,全都化为深沉的意蕴尽在不言之中了。意蕴虽然宜于意会而不便言传,但实际上却是很实在的东西--它是诗人的人格学问、阅历生平、认识体验水 *** 融流动在诗里的一种深厚的理性状态;是诗人的意识(世界观、人生观、美学观)和潜意识在诗中的微妙反映。
一言以蔽之,意蕴是诗人各方面的修养都臻于“化境”时的表现。因此,没有意蕴的诗,空洞浮泛,不能丰富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有意蕴的诗,深厚微妙,能够给人思想的启迪。
什么叫“化境”呢?冯友兰先生曾举过一个例子:“开车开到熟练的时候,车就象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车的四个轮子,就好象自己的两条腿一样。一个人在人丛中走来走去,但不会碰倒一个人。
一个会开车的人,在众车之间行走,如果车象他的身体的一部分,决不会碰车。哪个地方车能钻过去,哪个地方钻不过去,他是一望而知,不假思索就可以决定的。”
这个例子中这种司机开车的程度就叫作“化境”,只有进入化境,他在行车途中遇到问题时才可以“不假思索”地决定怎么办。他这时的“不假思索就可以决定”,实际上正是他长年认真思索、刻苦磨炼的结果;同样道理、一个想写诗的人,只有平时自觉地锤炼各方面的修养,使自己渐入“化境”,才可以能像戴望舒那样,即使是写一首脱口而出的“口占”,看似未加精心推敲,也会水到渠成,怎么写怎么有意蕴,读者亦怎么读怎么有味道。
4. 的意境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作者戴望舒,与萧红是好友,本诗是一首悼亡诗,首句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既描写了作者的一种状态,也表达了对友人诚挚的思念,
到你头边放一束山茶花,表达作者内心强烈的感情,当时的时局紧迫,萧红的墓处于军事禁区,山茶花,更是一种希望强烈的象征。
我等待着,等待着胜利的到来,时局虽然严酷,但是作者并没有放弃希望,长夜漫漫,暗示当时的境况依旧艰难,
最后一句,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友人生时受尽磨难,一生寂寞,如今听海呢哝,表达作者心中的慰藉,死者无言,暗隐一种超脱的心境
5. 《萧红墓畔口占》
本诗是哀悼友人之作,题旨多见,难得的是作者将这样一首四行短诗写得充满蕴涵。
第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寂寞”是诗人自己的强烈感受。“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半生遭白眼冷遇”,“我的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如今我只感到寂寞!”(萧红自述。)
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 *** 调。
第二句:
“放一束红山茶”在墓中人“头边”,写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描绘了一幅惯常经见却又是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
作者敬献的一束红山茶花,如一柄燃烧的火炬,隐喻和赞扬亡者生命之灿烂,亦映照出悼者心情的庄严与热烈,也表达了对残暴者的默默抗争。
第三句:
“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亦可以看作对命运多舛人生的省察。
“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系狱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是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也可分析出内中所包含的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
第四句: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写诗人所感受到的女作家此时此地之心境。体现出一种特殊的意境与心态。
这首诗最令人吃惊的地方,就在于展露了一种诗歌的成熟。这种成熟不仅涉及到诗人的心智(特别是生与死,自然与人生的关系,对自身境况的意识),也洋溢在诗歌的语言上(如此干净,朴素,洗练,而又富于暗示性);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其中所包含的不同层面的成熟之间的相互协调。 从类型上说,这首诗仿效了悼亡诗的传统,但由于诗人和被追悼者的关系只是作家之间的倾慕,所以它在借助悼亡诗的基本情景的同时,又迅速偏离了典型的悼亡诗的图式,转而探询人生的奥义。 这首诗在主题上承载了丰富的内涵,也融有多重的对比关系,却仍然保持着一种艺术的平衡。 在视觉上,它展得像一幅画,而在心理上,它展现为一种从容面对各种命运的情境。 就阅读而言,它更是符合诗歌的现代趣味。它自身的蕴藉饱满、自足,有深邃的玄想,又有克制的反讽;同时,也给每一位接触它的读者留下了充分的空白。 轻与重 而“到你头边 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句,却闪露着一种动作上的短促与轻逸,只是那么轻轻地一 放,将一束美丽的鲜花点缀在墓畔。一长一短,一重一轻,透露出诗人内心情感 的波折。另一方面,它们也建构了这首诗层次分明而又曲折跌宕的结构。 自然与人生 “长夜漫漫”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时间现象,它独自流逝,超然 于人生,拒不回答诗人在他的心灵里的追问与等待。而“你”,由于身处冥界, 也无法应答诗人内心的期盼与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