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Beta
-
南京城早在东吴时期因东吴修了石头城而得名,当年诸葛亮曾用“钟山龙蟠,石城虎距”大赞南京地形,就因此地形,历史上有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都在此建都,历史上称为六朝古都。有诗云:“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洲”。
而南京城最出名的要数雨花石了,说到雨花石,那可是中华一绝,美名远播,中外驰名,收藏者更是不计其数,雨花石以花为名,是石质花,聚集了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古往今来,备受一些文人骚客所喜爱和收藏。早在宋朝就有人写下第一部雨花石鉴定书籍《云林石谱》,可见雨花石早在宋朝就有很多人在收藏研究。到了明末清初时,又有一文学家写下了《雨花石铭》,由此可见雨花石那的独特魅力。
关于雨花石的传说有很多,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南朝时期的云游和尚云光了。
据说那还是在南朝的时候。有一个和尚,法号叫做云光,他一心向佛,四处云游,讲解佛旨,为的是要劝世人向善。当时佛教刚传进中国,云光每到一处游说佛法时,信徒寥寥无几,甚至到最后听众都走光了,云光开始有点泄气了。突然有一天夜里,云光做了个梦,梦见了观音大仕,她送给云光一双麻鞋,叫他穿着去四处传法,鞋在哪里烂掉,就可以在那里安顿下来开讲佛经。说完话就不见了。云光醒来后明白这一定是菩萨在指示他要不辞辛苦,四处传法。
后来云光不知走了多少地方,可脚上的草麻鞋总穿不烂。终于有一天,他来到南京城的一座石子岗上,麻鞋突然断烂了。他就在石子岗上停下来,开始传说佛经。开始听的人还不太多,讲了一段时间后,信徒就越来越多了。有一天,他又像往常一样传说佛经的时候,一直讲到天黑,月上枝头,信徒仍意犹未尽,当云光讲到前世因果时,天上突然纷纷扬扬的下起了雨……原来月宫里的嫦娥也被云光所说的佛理所吸引,当听见了他到了前世因果时,想到了和后羿的前世种种纠缠和孽缘,今生再也无法相聚时,再也忍不住而留下了伤心的泪……而那些雨落到地上时,却变成了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小石子。
后来云光终于修成正果,升天而去,而那些曾受云光佛理恩惠的人为了纪念他便把这些从天上落下雨的所化成的小石子,称之为“雨花石”,而把云光传说佛经的石子岗称作“雨花台”。
- 天涯
-
还是让我们重新来认识一下雨花石吧:
相传1400年前南朝梁武帝时,有位叫云光的高僧,在今南京中华门外石子岗设台讲经,感动上苍,落花如雨,坠地化为五彩石子:讲经处即雨花台,五彩石即雨花石。1955年,在南京北阴阳营,出土了新石器时代含在死者口中和置于陪葬陶罐中的76枚雨花石,可以说,我们的祖先5000多年前就赏玩或珍视雨花石了。
雨花石以晶莹玉润的质地美、钟灵毓秀的形态美、瑰丽璀灿的色彩美、莫测变幻的纹理美、匪夷所思的呈像美以及神韵天成的意境美,奠定了其在观赏石中独特的地位与价值,被誉为“天赐国宝”、“石中皇后”!
雨花石的孕育到形成,是在距今约4.3亿年至300万年之间,经过了原生形成、次生搬运和沉积砾石层这三个复杂而漫长的阶段,也可谓是历尽沧桑方显风流了。
雨花石生成艰难,收藏亦非易事。它不仅是财力、眼力、毅力和缘份的结合,收藏过程本身,也是对藏石人综合的考验。人有多深,石有多深;石品反映人品,人品决定石品。只有人石合一,才是藏石者最高的境界!就收藏的艰辛而言,恐怕也只有藏石人自己方能体味了。
前几年,大概在六七月份吧,有一次到雨花石产地仪征市月塘乡砂矿,跑了一整天,也没能收到一枚自己满意的石头,这且不说,由于下午多跑了两家,一看石头就忘了时间,误了回程的班车,开始也没太当回事,心想,大不了浴室休闲、休闲,谁知绕了一大圈,好不容易见到一家浴室,进去一问,正装璜,不过夜。再问:有无旅社?回说:好象没有……我忽然间如同掉进了冰窟!可怜兮兮的我,从傍晚5点多,一直游荡到晚上近十点,才得一好心石农“收容”,当时我那个感动呀,虽没有热泪盈眶,但还是心中直念拂了!
雨花石得一常品易,得一珍品难,得一精品、绝品,更是难上加难!“一吨黄砂四两石,百吨石中无一珍”,由此可见一斑。
南京雨花台名满天下,世人多以为雨花石产于雨花台,其实是不确的。雨花台以前曾产过雨花石;但雨花石现在的主产地,其实主要在毗邻南京的仪征(隶属扬州)、六合一带,其品质,尤以仪征的月塘、青山和六合的八百、横梁为佳。而南京,由于其特有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石文化底蕴,目前依然是国内乃至国际最大最主要的雨花石集散地和活动中心。
作为雨花石的故乡,南京、六合、扬州,喜爱和收藏雨花石的人更是越来越多。自然形成的雨花石,不同于人工制作的工艺品,由于资源的有限和其纯天然的魅力,其收藏的潜力和投资的价值也在迅猛地提升,愿“石中皇后”雨花石这朵奇葩越开越艳南京“雨花台砾石层”,早就引起地质学家们的注意和研究了。从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地质学家们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指出南京“雨花台砾石层”是南京晚新生代重要地层之一,它是古长江及其支流古秦淮河、古j除河的沉积物,属于河流沉积相。
为了说明问题,我把几位专家、学者的观点,直接引录如下: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李立文认为:南京附近古砾石层主要形成于距今1000万到300万年的晚第三纪到早第四纪地质年代。早更新统砾石层有下蜀土覆盖,中新统砾石层位于玄武岩之下,上新统砾石层夹于上下玄武岩之间。所以说,南京附近古砾石层,是多层、多时代的沉积,各个砾石层的岩性特征有所不同。
南京大学地质系康育义副教授认为:南京古砾石层分布很广,是长江中下游沿岸特殊的产物。远至湖北宜昌,近到镇江等地都有它。以南京为例,雨花台砾石层却是不同地质年代的几套砂砾石层的混名。最早的一套形成于新第三纪的中新世(大约在1000万年以前),它分布于江宁和江浦县,叫洞玄观砂砾层或浦镇砂砾层;第二套广泛分布在六合县境内,叫六合砂砾层,形成于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初期(大约500万年前后)。第三套分布在六合的黄冈、马集一带,叫黄冈砂砾层(大约400万年前的上新世)。最后一套才是真正的雨花台砂砾层,距今已有300万年的历史了(上新世末)。由于河道不断变迁,这四套古砾石层时而相互重叠,但更多的各自分开,独辟蹊径。
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工程师李铁民认为:雨花台砾石层的砾石,之所以品种丰富,与砾石的补给源有关。补给源远,渗合作用大,含量即贫;补给源近,渗合作用小,含量即丰。雨花台的上源地区,是宁芜火山岩盆地及六合、盱眙火山地区,有含原生玛瑙的火山岩产出,并被古长江及其支流古秦淮河、古滁河剥蚀搬运沉积于雨花台、六合、江浦等地第四纪砂砾层中,南京地区砂砾层富含玛瑙,其近源补给是第一重要因素。
从以上三位专家、学者的研究中,使我们明白了雨花台砾石层的形成过程,形成年代及其特征,以及砾石的来源。
从砾石的来源看,由于存在近源的补给源,砾石的磨损程度相对减小,因此,有些砾石,并未完全磨圆,呈现出不规则的有棱角的几何形状。反过来说,这些具有几何形状砾石的存在,更证明雨花石中确实有不少“土著居民”。
1991年3月30日,《新华日报》发表一篇题为《南京雨花石来源有新说》的报道称:省地矿局科技人员提出,雨花石已有1000多万年历史,而长江贯通才200至300万年,从而否定了“搬运说”,肯定了“近源说”。我以为,如果这一论点能够成立的话,只能否定“远源说”,而不能否定“搬运说”。既然承认雨花石大多数是被磨圆的卵石,就必然存在“搬运”过程;即使近源的也存在“搬运”。再说,长江“贯通”才200到300万年,那么,没有“贯通”以前,上游的水是怎样入海的呢?存在不存在比长江更早水系呢?退一步说,即使长江“贯通”于200到300万年,那么“雨花台砾石层”最晚也是形成于100万年到300万年之间,正好与长江“贯通”的地质年代相吻合。因此否定“远源说”论据不足。这一学术问题是值得研究的。
曾经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认为流水不可能把千里外的石头搬运到南京附近沉积下来。
回答是肯定的。自然力的巨大威力,往往是人们难于理解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不妨引用几个实例。
1956年9月24日,龙卷风卷走了上海浦东江边上一个三四层楼高、重十一万公斤的储油桶,抛落在120米远的地方;还把一座三层教室大楼吹塌、一座钢筋水泥大楼削去一角。象这样大的风力,在历史上、在世界各地均有记录,把房屋、大树、牲畜和人,卷入空中,抛向他处。用“飞砂走石”一词,远不能形容其威力。这是风力搬运石头。
再看冰雪。秘鲁境内的瓦斯卡兰峰,海拔6768米,1970年5月31日发生地震,冰帽从悬崖下落到冰川盆,顿时腾起冰雪粒的蘑菇云,同时向外溢出巨量冰雪流,挟带着悬崖上的碎石、泥土,激起世界上最大的冰川泥石流,总量三千万立方米。它沿着河谷以每小时三百公里的速度,疯狂地往下冲,产生了气浪和石雨,把重达三吨的岩石抛到六百米以外。它还翻越一百米高的分水岭,席卷了岭下的容加依城,造成两万多人死亡。这是冰雪流造成泥石流搬运石头的威力。
冰川是大自然的雕塑师。加拿大劳伦高地,在200万年前,覆盖2000米厚的冰层,它流动时,推走了前缘地面的土壤、石子,一直带到了美国中、西部地区。美国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表土层,被冰川推移,沉积在康涅狄州沿海地区,形成了长岛。第四纪冰川时,巨大的冰川刨削着地层,大量的白垩、小石块和砂子被带到岛附近,逐渐堆积,形成高耸地面的自主丘陵。这是冰川的威力,可称为“移山填海”了!
地球曾经经历过多次大冰期,第四次冰期是最近的一次,持续100多万年,形成全球性的大冰期。我国的长江流域也不例外,冰川把被风化剥蚀的砾岩冻结成冰块,形成“冰役”,载着石头,沿长江滚滚而下,到入海处的下游沉积下来。古长江的入海处,在今镇江附近,离南京很近。所以说,雨花台砾石层的砾石,是风力、水力、冰力等自然力的综合作用,搬运沉积而成的。
- 还要旺仔
-
相传1400年前南朝梁武帝时,有位叫云光的高僧,在今南京中华门外石子岗设台讲经,感动上苍,落花如雨,坠地化为五彩石子:讲经处即雨花台,五彩石即雨花石。1955年,在南京北阴阳营,出土了新石器时代含在死者口中和置于陪葬陶罐中的76枚雨花石,可以说,我们的祖先5000多年前就赏玩或珍视雨花石了。
雨花石以晶莹玉润的质地美、钟灵毓秀的形态美、瑰丽璀灿的色彩美、莫测变幻的纹理美、匪夷所思的呈像美以及神韵天成的意境美,奠定了其在观赏石中独特的地位与价值,被誉为“天赐国宝”、“石中皇后”!
雨花石的孕育到形成,是在距今约4.3亿年至300万年之间,经过了原生形成、次生搬运和沉积砾石层这三个复杂而漫长的阶段,也可谓是历尽沧桑方显风流了。
雨花石生成艰难,收藏亦非易事。它不仅是财力、眼力、毅力和缘份的结合,收藏过程本身,也是对藏石人综合的考验。人有多深,石有多深;石品反映人品,人品决定石品。只有人石合一,才是藏石者最高的境界!就收藏的艰辛而言,恐怕也只有藏石人自己方能体味了。
前几年,大概在六七月份吧,有一次到雨花石产地仪征市月塘乡砂矿,跑了一整天,也没能收到一枚自己满意的石头,这且不说,由于下午多跑了两家,一看石头就忘了时间,误了回程的班车,开始也没太当回事,心想,大不了浴室休闲、休闲,谁知绕了一大圈,好不容易见到一家浴室,进去一问,正装璜,不过夜。再问:有无旅社?回说:好象没有……我忽然间如同掉进了冰窟!可怜兮兮的我,从傍晚5点多,一直游荡到晚上近十点,才得一好心石农“收容”,当时我那个感动呀,虽没有热泪盈眶,但还是心中直念拂了!
雨花石得一常品易,得一珍品难,得一精品、绝品,更是难上加难!“一吨黄砂四两石,百吨石中无一珍”,由此可见一斑。
南京雨花台名满天下,世人多以为雨花石产于雨花台,其实是不确的。雨花台以前曾产过雨花石;但雨花石现在的主产地,其实主要在毗邻南京的仪征(隶属扬州)、六合一带,其品质,尤以仪征的月塘、青山和六合的八百、横梁为佳。而南京,由于其特有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石文化底蕴,目前依然是国内乃至国际最大最主要的雨花石集散地和活动中心。
作为雨花石的故乡,南京、六合、扬州,喜爱和收藏雨花石的人更是越来越多。自然形成的雨花石,不同于人工制作的工艺品,由于资源的有限和其纯天然的魅力,其收藏的潜力和投资的价值也在迅猛地提升,愿“石中皇后”雨花石这朵奇葩越开越艳
- 真可云
-
南京雨花石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区,是南京的历史文化名胜景区。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时,这里为石梁山,是时任太原节度使李光弼驻扎的地方。后来,宋朝时期,这里修建了花岗岩石板路,成为通往石梁的要道。明代时,这里成为了南京城的重要军事设施。清朝时期,这里建立了一处军械库,用来储备军火和兵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南京雨花石一处革命历史遗址而备受重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南京雨花石曾被破坏,但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修复和整治,成为了南京市的重要景点。现在,南京雨花石已成为了红色旅游、文化教育和休闲的重要场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