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有云溪
-
和谐 出自《管子·兵法》。
原文如下:
“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
畜,管理。道,规律,这里指利人利己的理论。养,养育。德,获得,即利人利己的成果。谐,和平共处,互相合作,人己两利,内外双融。辑,把大家组织起来。悉,全部,全都。管仲说:“用利人利己的理论管理大家,大家便能和平相处。用利人利己的成果养育大家,大家便能互相合作。既能和平共处,又能互相合作,大家便能做到人己两利,内外双融,这就是和谐,能够用和谐的方法把大家全部组织起来,大家便不会再畏惧任何天灾人祸的伤害。”
后来,人们把互相尊重,和平共处;互相利益,携手共进的做人理念,称之为“和谐”。
在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所以和平与发展的方法——“和谐”,也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扩展资料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它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
参考资料:和谐-百度百科
- nicf
-
《管子·兵法》
原文如下:“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这应该是和谐一词的出处。
拓展资料:
《管子·兵法》是春秋时期军事家管仲创作的一篇散文。管子一书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 即以此为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子部道家类 ,《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法家类。书篇幅宏伟,内容复杂,思想丰富,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学术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
管仲(前719一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华夏族,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改革家。管仲的著作今称《管子》,内容涵盖各种学术,是后世道家、儒家、名家、法家、农家、兵家、阴阳家等等多家学术思想的源头。
能控制敌人,是武器最精的结果;使敌为我用,是教练最好的结果。不能使武器最精的,不能制敌;不能使教练最好的,不能使敌为我用。不能使敌为我用,我将陷于被动;不能使武器最精,我将陷于困境。用兵神速,可以取得必胜。
出入异途,可以劳伤敌军。深入敌境造成危险,战士自然警惕,警惕就同心同力了。善于用兵者指挥作战,总是使敌人像在虚空的地方,像在同影子搏斗。保持没有方位、没有形体的样子,因而没有不成功的;保持没有形体、没有作为的样子,因而没有不变化的。这些就叫作“道”。它好像无有而实则存在,好像在后而实则在前。用“威”字,都不足以形容其作用。
- 再也不做站长了
-
和谐详解
和谐就我知道的,最早一并出现在文章里的应该是《管子.兵法》里,原文如下:“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这应该是和谐一词的出处。 “道”源自老子的《道德经》,“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看上去“道”很玄妙,难以理解,可如果从哲学的观念上来理解就比较容易。“道”应该是西方哲学所力求解释的本原、或事物发展规律,也就是说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只不过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并不认为它可以描述和解释,只能意会。因此上才有“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论述。实际的情况也正是如此,真理没有绝对会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因此现在对真理的真切描述,以后或另外的场合就不真确了。例如“明天太阳还会出来”看上去好象真理,可是在南北极地区就有可能不能说明真正的情况。在《道德经》里描述道的句子很多,如“一阴一阳谓之道”、“道之物,唯恍唯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总之要说明的是道的不同形态和变化,因此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道”指的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管子从兵法的角度来论述,因此“畜之以道则民和”可以理解为照事物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管理和辅助人民就可以使得民众和平共处。 “德”道德经里的德比较难以理解,引用《庄子.天地》:“物得以生谓之德”;《管子.心术上》:“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再有《道德经》:“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我们从本段最好一句可以知道,德的排序在道之后,而“道”为世界万物的发展规律,则“德”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规律。“养之以德则民合”可以理解为:只要有好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并遵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和民众就会有很好的结构和互助功能。 “和”来源于中国古代《周易》中的阴阳思想,“冲气以为和”,也即阴阳耦合。可以理解为阴阳协调。“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这一句主要的用音律谐和来形容“和”与“合”的功效,并说明达到这样的状态就能很好的组织民众。(辑:聚集、和睦的意思) “谐辑以悉,莫之能伤”较为容易理解,就是民众和谐又能组织得好,则没有什么外部的因素能够伤害这样的结构。 和谐的理念又与西方哲学的古代源流,也即古希腊哲学观念相吻合。希腊语中和谐(harmonia)最初的意思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与管子描述的基本相同。早期的古希腊学派中有一个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的观点是:“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和谐的,或产生于和谐。美是和谐,友爱是和谐,音乐是和谐,灵魂也是和谐。宇宙是天体的和谐,数是和谐的最好表现。”他们有两个流传至今的格言:“什么是智慧?------数”、“什么最美好?------和谐”。因此大智慧者殊途同归。和谐理念因此也很容易的被西方人接受。 另外和谐理念可以分几个层次来进行理解: 1. 必须满足最基本的正常生活或生存的需求,民众才能和睦相处,社会、国家才能稳步发展。这是“和”。 2. 满足了生活或生存的基本需要后,民众还要进行教育引导,组织起来,按社会发展规则和规律办事,才能形成为有效的“合”。 3. “和”与“合”具备了才能达到“和谐”的阶段,到了和谐阶段则外部的因素难以伤害这样的结构。 综上所述整个观念的基础就是民众,是典型的民本思想。首先想的是怎样的满足民众,再进而教育组织民众,使得民众组成强有力的群体。这样就能使得整个群体有更持久的、安全的、不容易受伤害的发展环境。“以民为天则亘久”。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830253.html?si=4
- 豆豆staR
-
最早的出处:《诗·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 汉郑玄笺:“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
意思: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它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
拓展内容
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
“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
政治和谐,一种社会政治安定状态。
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 可品
-
最早一并出现在文章里的应该是《管子.兵法》里,原文如下:“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
扩展资料
读音:hé xié
意思:和睦协调;和解。
造句:
1、我们要关心残疾人的生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2、生活中,妈妈和爸爸配合得很好,我们家总洋溢着温馨和谐的气氛。
3、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
4、聆听是人与人和谐间的通道;是通向成功的桥梁;是那些执迷不悟的人的回头船。
5、她喜欢爸爸,她喜欢妈妈,她喜欢这个和谐温暖的家。
- ardim
-
《管子兵法》
拓展资料:原文如下:“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这应该是和谐一词的出处。拓展资料: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它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
相关名词编辑
和谐理念
(一)西方的“和谐”理念
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
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
文艺复兴后许多思想家都把“和谐”视为重要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真正把握了“和谐”理念,提倡社会和谐。
(二)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
“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
政治和谐,一种社会政治安定状态。
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总之,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它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
和谐社会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