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论外几
-
80高寿的“大前门” 大前门”卷烟是中国的著名品牌,已奇迹般地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从烟标的历史看,一种商标能经历50年者已属少见,“大前门”至今仍在生产销售,其影响力不言而喻。 “大前门”的历史 “大前门”是英美烟公司于民国5年(1916年)推出的,曾和“老刀”、“大英”、“哈德门”、“三炮台”诸牌号一起,在上海风靡一时。解放前,英美烟公司的产品长期占上海全部产烟量的60%左右,“大前门”即是坚挺的产品之一,直至解放,为了能在华求得更大的发展和争取更大的产销,又少交税款,英美烟公司采用化整为零的手法,自1934年11月起注册建立华商之名的颐中公司,继续在上海、天津、青岛等地产销“大前门”,产品遍及全国。1952年4月,经转让和承让协议,“大前门”被收归国有,商标仍为上海、青岛、天津(“上、青、天”)3家烟厂共同拥有,直至今日。 大前门”经久不衰 “大前门”经历了80余年而经久不衰,这不能不说是烟草业的一个典型。它以“品质精良”而著称,以著名景观而闻名,以自我老牌而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牌名深入人心,烟味醇和浓郁,适应大部分消费者。建国之前,“大前门”从英美烟草公司转为颐中烟草公司,牌名不变;建国后,商标使用权归“上、青、天”,牌名仍不变,本身就体现了商标的使用价值。在历年的牌号调整中,“大前门”均为首选,位置不可替代。1979年,上海“大前门”被轻工部评为全国烟草行业优秀产品。在产品发展上,1991年,上海烟厂开始生产透明纸、全拉线包装工艺的“大前门”;1992年1月,开始生产掺和膨胀烟丝的新型“大前门”。 在80年代中期,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求,上海卷烟厂监制的“大前门”牌子遍及全国14个厂家,如许昌、开封、漯河、临汝、南京、徐州、芜湖等厂,完成了特定时期的特定任务,是“大前门”最光辉灿烂的一段历史。 “大前门”的牌名和图案 北京人称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正阳楼”为“前门”。建于明永乐19年(1421年)的城楼,是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正门,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军在此举行入城式,使古老的正阳门焕发了青春。“大前门”的牌名即是取之于此,其图案亦是正阳门的雄姿,副图是建于明正统4年(1439年)的前楼。在“前门”之前加了个“大”字,也许是为朗朗上口。建国之前的早期烟标中以“大”字为头的不少,例“大百万金”、“大都会”、“大上海”、“大中华”、“大联珠”、“大世界”、“大金星”、“大鸿运”等等,其中“大前门”从产生至今,可说是最响亮最成功的牌名了。 “大前门”家喻户晓。在解放前曾有一条广告语:“大人物吸‘大前门"落落大方”,或许也为其深入到千家万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牌名和图案的长久不变,以“稳定”著称而被消费者所接受。 “大前门”烟标也曾经成为两次纪念性的烟标:1959年,天津卷烟厂在副图上标以“庆祝国庆十周年”的字样成为珍贵的纪念标;1996年,上海卷烟厂在烟标上标以"八十周年纪念特制"字样,再次为"大前门"留下了历史的记录。 提起“飞马牌”香烟,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同志都有印象,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飞马”与“中华”齐名,畅销大江南北,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它的“身世”却鲜为人知,殊不知与一位战功赫赫的共和国将军有着深厚的渊源。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没有被削弱,反而更加壮大了。1942年2月,成立淮南军区,张云逸兼军区司令员。当时淮南军区有4万将士,但弹药粮饷却无着落,怎么办? 张云逸遵照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一边打鬼子,一边搞生产组织生产自给。 解决了枪炮的肚皮,人的肚皮更需要解决好。于是,在张云逸的领导下,部队轰轰烈烈地开荒种粮、喂猪种菜等活动。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张云逸职务高,年龄大,身体有多种疾病,但是拾石、开荒、捡粪,样样农活他都抢着干,身先士卒,在司令员的带领下,淮南军区生产的粮菜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支援了其他根据地。 1942年夏,新四军二师开大会,坐在主席台上静听其他领导作报告的张云逸,无意中发现台下有一位战士捡起台上扔下的烟来吸,那馋了的样子令他心头一颤,像针扎似的心里难受极了,他自己虽然不吸烟,但作为一名司令员,战士们杀敌立功,连吸支烟都不能满足吗?他怨恨自己为什么没有早发现这个问题。 淮南的烤烟闻名国内外,但农民生产出来的烟叶却被日伪统治区的客商低价收购高价售出。这样一进一出,淮南烟农受害,我们资金外流,又使这些身在淮南的将士吸不上烟,有的烟瘾大的同志没有烟抽,就把树叶、麻叶等用纸卷起来抽。 张云逸心潮翻滚,他又想到,抗日民主政府曾三令五申,限制卷烟运进,但根据地只有一家私营小烟厂,根本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淮南多么需要一个新烟厂啊! 散会后,张云逸找来供给部部长胡弼亮,第一句话是:“我们办个烟厂。”他接着说:“这样,既配合下放开展反对敌人经济封锁的斗争,又能解决干部、战士和人民群众的抽烟问题。” 尽管办烟厂面临很大困难,但在广大军民积极支持下,在1943年上半年,烟厂终于开始生产了。看香烟叫什么牌子?当时每天产烟600余条,大家想来想去,最后,张云逸根据淮南日报社秀才们的提议,定其名为“飞马”牌。秀才们还在飞马牌香烟盒上画了一匹展翅飞腾的骏马。张云逸高兴地对大家说:“这象征着革命的发展如骏马飞腾。好,太好了。” 金黄色的烟丝很快被卷起,飞马牌香烟便“飞”出烟厂,“飞”到了前线,“飞”到了集镇。烟厂收购烟农的烟叶,烟农增加了收入,地方政府增加了税收,办烟厂的目的达到了。 后来,烟厂又发展了4个分厂,分别设在竹镇、古城、盱眙等地,到1945年底成立了天源公司。烟厂越办越大,不仅能自给,而且可以贸易,用它换粮食、换药品、换弹药、换布匹。 飞马牌香烟的制作技术不断改进,质量日益提高。比色、比香、比味、比烟丝、比烟灰,飞马牌香烟压倒了名牌货大英香烟。检验烟丝,大英牌含烟筋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其他牌子更多,惟有飞马牌则无烟梗子,一色金灿灿的纯叶。吸上一支,一片芳香,提起飞马牌,烟商们翘起大拇指称赞:“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飞马牌香烟当当响!”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对于飞马牌压倒外地名牌更是高兴不已。 飞马牌声誉突起,把敌占区的烟商们也吸引来了。四邻的烟贩汇聚铜城镇。彻夜长明的汽灯,照着络绎不绝的人群,成为夜市。他们在烟厂门口连夜排队,有时竟排起几十人、上百人的长队争购。 由于敌占区封锁得紧,解放区的产品难以出关,张云逸想了个“冒名顶替”的办法。从上海精印了大批大英牌香烟空盒到铜城,里面装上了飞马牌香烟,一船一船地顺利装运出去。于是,这匹“飞马”真正展开了它金色的翅膀,飞遍淮南,一举突破了敌伪对根据地出口商品的封锁,名扬京、沪等敌占城市。 这时,在上海、南京街头,经常能见到烟商们神秘地告诉顾客:“剥了皮看货,仔细看看。货真价实的真‘飞马"。这是‘四爷"(新四军)的产品啊!” 1943年秋,陈毅奉命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顺便给中央领导带去几条“飞马”牌香烟。毛泽东边抽着烟边说:“‘飞马"为抗日战争服务,为根据地建设服务,可谓‘劳苦功高"。胜之成为‘烟草大王"了!” 新中国成立后,飞马牌香烟驰名全国。饮水思源,谈起“飞马牌”,它还是张大将军的“专利”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