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dim
-
人间第一福
人间第一福——《中华盛世平安福》
2008年10月7日,黑龙江省版权局登记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福寿书法家吕国明于2008年国庆创作的,受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人间第一福”——《中华盛世平安福》字。(作登字:08-2008-f-163号),专利证号:ZL 200830100427.4;ZL200830100428.9;ZL200830100429.3
此“福”字借鉴唐太宗“平”字和王羲之“安”字书法笔意,保持传统“福”字原形,符合书法和汉字规范,由“平、安”二字组成,并且“平”字与“禾”字形体相通,造“和”字于“福”字之中。因为传统“福”字有象形“衣食”之意,此福为“衣食之福”;“平安”二字组成,为“平安之福”;有“和”字在“福”字中,为“和谐之福”,共和国华诞而生为“盛世之福”;以周易五行分解此“福”字;可分解为“平”(属水)、“安”(属土)、“一”(属土)、“口”(属木)、“田”(属火)、“福”(属水),得出2(水)、1(木)、1(火)、2(土),五行缺“金”,按相生之道理,“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四行以全,此“金”自生,五行生“金”,又为‘生“金”之“福”"。
因为没有“平安”万事空,所以“平安”人间第一“福”。“中华盛世平安福”同时又是“人间第一福”。“人间”不仅仅针对人,包含动物、植物等世间万物。一些生物种群濒临绝迹,生态失衡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用“平安天下,福满人间”的理念为地球祈福。。。。。。
中华盛世平安福
《中华盛世平安福》诠释“福”文化
福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文化。什么是“福”,抽象的说:福是人们最渴望得到的,不懈努力追求的……
人们如此祈盼的“福”具体包括那些方面呢?《中华盛世平安福》对我们几千年的福文化包含的内容有这样一种概述:
第一层面
“衣食是福” 传统福字俱进有几千年历史了,她是中国最古老的汉字之一,形体变化较多,
按象形而论不管以酒祭天之说,还是求取“五福”之论,数千年前我们祖先最初的祈福意识主要目的还是为“衣食”。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人也还是把“衣食”作为福的主要目的。“衣食”代表“物质层面”,“物质”是“福”的“前提”,“民以食为天”,“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些事理都在强调“衣食是福”。
第二层面
“平安是福”源自《庄子》“平则福”距今两千多年。是什么让古人产生“平安是福”这种理念的呢?应该是自然灾害与战争。“平安”是一种“状态”,是人们对平和安定生存过程的渴望。没有平安就没有一切,平安是“福”的“基础保障”我们说的“长命百岁”,“安度晚年”,“健康是福”,“安全第一”,“创建平安城市”都是祈福“平安”的写照。
第三层面
“和谐是福”人拥有“衣食”物质和“平安”状态并不一定会感觉到幸福,人类对福的最高追求是精神追求,也就是“和谐是福”。“和”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和谐是福,始之于创建和谐社会。和涵盖了:谦和、和善、和顺、和睦、和美、和谐等方面内容,从任何一个词语中都可以找到幸福感追求点。“和谐”代表“精神层面”,“和谐是福”是人们对福的一种精神感觉,当然人的思维不同,追求不同,对福的感觉也不同。但以“和谐”为代表的“和文化”所涵盖的精神层面上的祈福理念却能符合绝大部分人的祈福观点……
福是人们根据自身渴求,对物质,精神及平安健康状态的综合性追求或对某一方面或两方面的追求。
《中华盛世平安福》是以“衣食”之“福”,“平安”之“福”,“和谐”之“福”,生“金”之“福”,“盛世”之“福”多种寓意而更符合中华儿女的共同祈“福”心愿……
党的为民谋“福”路线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为民谋“福”路线
中国共产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民生问题,(创造物质为百姓谋求“衣食之福”),创建平安中国(为人民“幸福”提供“保障”),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增强人民幸福感)。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何以能如此快速的发展,其实质原因是以人为本,党、政、军、民一条心,走的是为天下百姓谋“福”路。。。。。。
《中华盛世平安福》的衣食是福,平安是福,和谐是福的理念相通于传统五福的祈福观点:“五福”源于古人对“福”的解释“一曰寿(长寿)”“二曰富(多才)”“三曰康宁(健康平安)”“四曰修好德(崇尚美德)”“五曰考终命(其命善终)”。将其与合并:“衣食是福”与“二曰富(多才)”相同,代表“物质”;“平安是福”与“一曰寿(长寿)”,“五曰考终命(其命善终)”相通属“平安、状态”;“和谐是福”与“四曰修好德(崇尚美德)”同属精神范畴。由此可见古人已经把幸福总结得非常具体,古人今人在福的追求上是相通的。
不可倒贴的福字
民间有倒贴福字的说法,主要是取其谐音“福倒(到)了”。然而,在中国的福字中,有两个福字是不可以倒贴的,一个是康熙御笔的“天下第一福”,另一个是“人间第一福”。这两个“福”字中的“田”字都是未封口,寓意为“福禄无边”,这未封口的“田”字倒贴以后,便有“凶”字当头的不祥寓意,故此不宜倒贴。
吕国明福文化观
经过多年的研究,吕国明认为发展了几千年的福文化已经形成了四个文化体系:福字文化体系,福地文化体系,福的民俗文化体系和福哲学文化体系。这四个体系对探索人类幸福起源,幸福价值观演变及探索人类未来幸福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 陶小凡
-
福,从示部。从示部的汉字,多与祭祀、神明、祈祷、企盼有关。这一点从甲骨文中的“福”字可以得到印证。
“福”字在甲骨文中是“两手捧酒浇于祭台之上”的会意字,是古代祭祀的形象写照。由此可见,“福”的最原始含义是“向上天祈求”。后来,“福”又成为特指祭祀用的酒肉。《国语·晋语二》上载:“今夕君梦齐姜,必速祠而归福……骊姬受福,乃置鸩于酒,置堇于肉。”后人注:“福,祭祀用胙肉也。”
随着社会的发展,福的含义被逐渐延伸、扩展。如《左传·庄公十年》载:“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里福是护佑的意思。
我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对福的解释基本采用的是《左传》上的说法:“福,佑也。”意为神灵保佑,逢凶化吉为福。
现代人对福的解释是幸福、福气。有人在报刊上撰文说,“福”字的右边,“一”代表房屋的梁;“口”代表人丁兴旺;“田”代表土地。连起来就是说,一个人有房住有田种且人丁兴旺就是有福。这也算作现代人对福的一种“说文解字”吧。
总而言之,不管是《尚书》、《说文》对福的诠释,还是今人对福的理解,福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孜孜追求,时时向往的境界。
- 寻云
-
中国泰山福文化内涵
——泰山石刻“平安福”文化的核心意义与价值:
一、依托于五岳独尊几千年文化之魂
“平安”是国民最普遍的精神愿望和心理诉求。泰山文化的主体是平安文化,无论是古代帝王的泰山封禅,还是泰山石敢当的民间传说,都誉意“国泰民安”。“泰山平安福”是泰山平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泰山景区打造的标志性祈福文化景观。
二、源于皇家文化传承与基因
泰山“平安福”由当代著名传统文化学者、爱新觉罗皇家写福文化第十一代传承人观同(爱新觉罗启潞)先生书写,观同先生书写的福字被称为“最吉祥的福字”在万里长城八达岭、黄山、五台山、北京康熙行宫等诸多名胜古迹都刻有他写的吉祥福字,被作为标志性祈福文化景观。泰山“平安福”是源自“万福之源”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爱新觉罗皇家文化的基因传承与吉祥化身。
三、汇聚仙山灵气、铸就无上吉祥
泰山是道教中女神碧霞元君的道场,碧霞元君也被尊称为“泰山福神”“泰山圣母”“泰山老奶奶”“送子娘娘”等,在民间更是公认的避祸赐福、无所不能、有求必应的女性福神。泰山“平安福”是“泰山圣母”道教福神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普世文化的体现和赐福众生的吉祥标志;是泰山石敢当镇宅驱邪民俗崇拜的文化承载。
古人有“一福压百邪”的说法,民间把 “泰山平安福” 视为泰山老奶奶的亲赐之福、泰山石敢当的吉祥化身,许福愿、求平安;被称作是最灵验的福字之一。
泰山“平安福”汇天地之灵气与巍峨泰山浑然天成,集聚了丰富且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与灵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泰山祈福文化的核心标志;是最有内涵、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平安福”文化IP。
因此,泰山“平安福”是中国“平安福”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资料来自网络,供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