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勒
-
白沙坝历史上是与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北碚夏坝齐名合称为四川著名的文化四坝;也是中国大后方四大文化区之一。
2001年4月被命名为重庆市首批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
白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个千年古镇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的前半期名播遐迩,除了经济兴旺,人文荟萃之外,还因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悠久的办学历史。
1868年清代延至同治七年,由邓氏家族盐业“江津帮”的奠基人邓清涟(原名洪顺,字石泉)出资与张元富发起打会集资,在黑石山创办聚奎义塾,以后历经书院、学堂、学校,办学至今。创办百多年,聚奎英才辈出、星出河汉、佼佼者众。
聚奎学校是迄今巴蜀大地上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代书院之一的历史名校。1992年,聚奎中学被列为全国名校之一。2012年9月26日更名为重庆市聚奎中学。 1905年清末,邓鹤翔在白沙溜马岗兴办了全川最早的女子小学之一的“私立新本女子学堂”( 现校址为重庆工商学校)。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时期, 沦陷区大批工厂企业、文化单位和社会人士随国民政府内迁,当时迁来白沙最引人瞩目的是学校。在时任国名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主持开办全公费国立中学,开办大学先修班后,白沙镇力承重任。
1939年初,首先在白沙镇成立教育部战区中小学教师四川服务团,负责安顿来自沦陷区的中小学教师。
1938年重庆女子师范学校迁到白沙溜马岗。
1939年4月12日,战区教师第三服务团附设的第一中山中学班由重庆迁至白沙对岸的滩盘。办至1941年8月方才并入设在德感坝的国立九中,成为其高中第三分校[“两弹元勋”邓稼先,茅盾文学奖得者王火,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培肃,当时都是该校的学生 )。
1939年川东师范也迁入到白沙。
1940年国立十七中由巴县迁到白沙。该校办至1945年8月,复迁金刚沱,改为国立江津师范。
1940年9月20日,教育部创办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在白沙新桥开学。院长由原教育部督学谢循初担任,教授中有胡小石、魏建初、卢前、吴伯超、台静农、唐圭璋、吴白陶、沙梅、余雪曼、柴德赓、李霁野、李何林等名流学者。自兹及今,这所女师学院都是全国唯一的女子最高学府,1946年8月迁至重庆九龙坡原交通大学(今美术学院)校址(由劳君展教授担任院长),1950年合入西南师范学院(2005年7月与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
也在1940年教育部特设大学先修班设于白沙驴溪半岛,曹刍等名流在此任职,1946年并入女师学院。
1941年教育部又在白沙开办第四中山中学,第八中山中学。
由教育部在白沙新建的还有国立女师附属中学、国立女师附属师范学校,川东师范建国先修班等中等院校。
同一时期内,白沙本土中、小学迭见增益。除最早的聚奎中学(1870年~至今);江津师范(创办于1904年,1934年9月迁入“平教实验区”在驴溪半岛上建成的新校舍,学校办学至今,2006年12月整合组建为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院江津校区。2008年4月11日,更名为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开办于1930年的私立新本女子中学;白沙镇区立女子初中而外。还有1941年秋又由周氏至德总祠及其支祠开办了私立至德初级中学,由四川省平民教育促进会创办了私立修平中学。 截至1942年为止,白沙镇就有大、中、小等各类学校近40所,常年在校人数超过一万多人。白沙镇在抗战时期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一个“学生城”,当世难匹,迄今罕见。正因如此白沙与沙坪坝、北碚合称为重庆的三大文化区。
这样一个“文化的重镇”,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汇聚了名目众多的,层次不一的文化单位。国立中央图书馆(蒋复聪任馆长)于1939年由重庆迁来白沙。相继迁来的还有国立编译馆(陈可忠任馆长)。
正因各级学校和文化机关、团体的大量汇聚,引来了众多教授、学者、文学家、艺术家和社会名流【注②】,造就了白沙镇在抗战时期人文荟萃的繁盛局面。他们在此执教、任职、寓居、旅游期间,创作了不少佳作上品,侵润之功至为深远。
1942年3月27日,大学先修班班主任曹刍兼任社长,创办了《白沙周刊》。同年12月5日,由张仲衡发起,在光华路7号设立白沙实验简报社,创办了《白沙实验简报》。白沙三青团亦于1942、1943、1945三年,陆续办起了《白沙青年周刊》、《时代画刊》和《民时半月刊》。
1942年3月29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纪念日那天,由白沙音乐教育促进会与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合作,借驴溪半岛江津师范学校场地,举办了“中国音乐月万人大合唱”。由卢前撰写《白沙镇歌》歌词,吴伯超指挥,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次史无前例的万人大合唱。
1944年3月19日,时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偕其夫人李德全出席在白沙镇西河坝举行的节约献金大会,为宣传抗日,添制飞机,支持前方募捐。献金大会上共募捐献金650多万元,创造出全川的最高记录。事后,冯玉祥特撰《最爱国的市镇—白沙》一文,满怀激情地生动记叙了这次献金大会。
解放前夕1949年春由吴汉骥承头在溜马岗新本女校旧址办起了“白屋文学院”,吴宓、刘扑等都曾应邀前来授课。
解放后,1951年地、县两级在白沙创办商业、农业、手工业、教育、文化、卫生、畜牧兽医、中医培训等各种类型的专业学校8所,是白沙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从50年代开始在白沙镇兴办的学校有江津县白沙戏剧艺术学校,川南工业管理学校(1987年学校搬迁至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2001年,升格为大专层次的重庆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与原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合并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中学7所、小学10所,据1985年统计,在校学生6800人。
2007年,白沙的教育达到历史以来的极盛时期,有各级各类学校50余所,师生4万余人,是黔北及江津地区的教育文化中心。
悠久的历史铸就古老的文化,古老的文化孕育出特有的魅力。著名爱国诗人、重庆大学创始人之一吴芳吉、地方史学家邓少琴、国画家张采芹、农学家程绍迥、气象学家徐近之、细菌字家陈文贵、心脏病专家邓庆曾、经济学家樊弘、教育家颜实甫、爱国将领抗日军长夏仲实、书法家周浩然、油画家陈可之、作曲家王锡仁、前国家女排主教练邓若曾、原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上将,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现任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土木工程学家吴惠弼、当代科技创造发明家张朝吟等,都曾在这块沃土上生活、学习或工作。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原国民政府军委副委员长冯玉祥将军、蒋介石夫人宋美龄、梁漱溟、黄炎培、文幼章等都曾在白沙留下了动人的故事和大量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