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颗苹果
-
刘三姐生在壮乡,家乡是广西,长于歌海,故能出口成歌。刘三姐歌唱的内容主要是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愿望。据传, 刘三姐留下不少歌篇于民间,大体有以下三类:一是同秀才对唱的歌,二是情歌,如《相思曲》、《妹相思》等,三是劳动歌。 刘三姐及其山歌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壮族人民称她为“歌圩”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有关她的故事传说,或加工成诗集,或编成剧本搬上舞台,还拍摄了闻名中外的电影《刘三姐》,深得国内外人士的好评。
关于刘三姐原型身世,说法颇多。据广西罗城县志记载:刘三姐原来618年出生在天河县(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下里的蓝靛村(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下里社区蓝靛村),那里还有她故居的遗址,那村刘姓的族谱中还有记载。下里离罗城的县城很近,刘三姐常到罗城去唱山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罗城县城城西北的多吉寺的后殿正中供奉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称之为“三姐歌殿”游人常在那里对歌,故有东门(罗城县城驻地)四把好玩好耍一说,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在1958年《刘三姐彩调剧》创作组经过深入民间采风,认定刘三姐是罗城人。
最早创作演唱彩调剧《刘三姐》的都是罗城人,那是在1936年,罗城的〈抗日救国文工团〉首次创作演出了 该剧,到1958年,广西的文学艺术家(其中包括罗城的仫佬族文学家包玉堂)。
刘三姐的故乡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罗城有‘三姐望乡"和‘秀才看榜"两块天然的大石,这足以证明刘三姐的故乡在罗城。”
从罗城县城往怀群镇方向走20多公里的乡间公路,就可以看到这两块大石头。据了解,这两块位于怀群镇剑江村的大石头自古以来就竖着的,因其形象性,被当地人起名为“三姐望乡”和“秀山看榜”。两块大石所在的两座山相对而立,大概只有200米的距离,“三姐”与“秀才”遥遥相望。 “三姐望乡”可以清淅地看出是一个女孩戴着壮族的头饰,背着一个背蒌,微微抬起头,透过层层叠叠的青山,遥望着碧绿的稻田、潺潺的小溪、翠绿的修竹……与之相对的一座山上,一座山峰似乎被劈掉形成一块天然的崖壁,一块大石立在一旁。从山脚下抬头望,仿佛一位秀才站在山头,翘首抬望,似乎在仔细的查阅自己是否“榜上有名”,秀才帽子上丝带被山风吹得飘然而起。 由此可以断定刘三姐的故乡就在罗城
据了解,刘三姐的故事发生在“那莫圩”,剧中对人物的进行较大的修改。莫老爷是壮族开明的领袖,被人们尊称为“莫都佬”;他的儿子莫海仁是一个纨绔子弟,作恶多端,为害一方,多次加害刘三姐,最后莫都佬与其断绝父子关系;阿牛哥是一个孤儿,被莫府的教书先生所收养,改名为“张伟望”,他发奋读书,成为壮族第一位秀才;神秘人物冯子安是故事发展的一个关键,他表面上的身份是一位“游访学士”,实际上他是一名皇帝派来的钦差大臣,最后他把刘三姐的事迹禀报给皇帝,皇帝下圣旨封刘三姐为“歌仙”,并为刘三姐建了一座牌坊。
传说她生于唐朝(公元618——公元907)中宗年代,真名叫刘三妹,是广西(中国南部)壮族人,活跃在广西柳江流域,是个优秀的民歌手。她有着出口成歌的本领。
三妹不但歌唱的好,人长的也非常漂亮,天生丽质又聪明,什么活都不用学,一看就会。在三妹17岁这年在对歌的时候,她认识了一位青年,这位英俊的小伙子,也是一个唱歌能手,在对歌当中,两人情投意合,互相爱慕,于是就私定了终身。可是好景不长,村里的一个恶霸,对三妹垂涎多时,见三妹与小伙子情投意合,大发雷霆,决意把三妹抢到手。一天晚上,月光皎洁,三妹正和小伙子坐在柳河边的岩石上看月亮,倾诉衷肠。忽然火把晃动,人声鼎沸,原来是恶霸抢人来了,三妹和小伙子望望无路可走的山,又望望柳河。两人决定要生在一起,死在一道,不求今生,只求来世,于是手拉着手双双跳进柳河那滚滚的波涛里。
- 大鱼炖火锅
-
一、人物传说
刘三姐与“三月三”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其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来,有关她的传说与歌谣文献记载很多。壮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与歌谣更为丰富。
“三月三”对歌
据传刘三姐为唐代壮族农家女,年幼聪颖过人,被视为“神女”。十二岁能通经传,指物索歌,开口立就。自编自唱,歌如泉涌,优美动人,不失音律,故有“歌仙”之誉。十五岁时聘于林氏,唐开元十年(722年),为抗拒林氏逼婚,与情人张伟望出奔,不知所终。民间多以为双双成仙而去。广西宜山壮族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3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但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罄腹结舌,无歌相对,无言以答,羞赧而退。然而她的才华却遭到流氓恶霸的嫉恨,后被害死于柳州。传说她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了仙。也有的说她在贵县的西山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而为石。还有的说财主莫怀仁欲娶她为妾,三姐坚决反抗,莫买通官府迫害三姐,三姐乘船飘然而去,等等。
舞蹈
虽然传说不一,但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对她的尊崇与热爱之情却是一致的。现在,广西很多地区都立有刘三姐的塑像或刘三姐庙。每当有新的壮歌集问世,必先捧一本供在她的像前。有些地方的歌圩,第一项议程是抬着她的像游行。壮族人民尊她为“歌仙”,至今还有“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传颂。
刘三姐像
“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每年的这一天,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及其他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歌节期间,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要举办抢花炮、抛绣球、碰彩蛋及演壮戏、舞彩龙、擂台赛诗、放映电影、表演武术和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另外,各种商业贸易、投资洽谈等活动亦逐渐增加,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新风尚。届时,岭南壮乡四海宾朋云集,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绝于耳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刘三姐传歌路线图
歌仙刘三姐的传说家喻户晓。那么,故事基本相同的刘三妹、刘三姑、刘三妈,刘三太又是怎么回事呢?———
◆口头传统
■如果以刘三姐的年龄变化为纵坐标,以其传说的地理分布为横坐标,就可以画出一张“刘三姐传歌路线图”
关于歌仙刘三姐的身份,历来有许多说法。持“历史人物传说化”观点的学者,多数引用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或王士祯《池北偶谈》等书的记载,认为刘三姐是唐中宗“神龙中”(约公元706年)的歌唱能手,“相传为始造歌之人”,“蛮歌之鼻祖”,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持“神话传说历史化”观点的学者则以钟敬文为代表,认为“刘三姐传说之产生,乃后人根据当地流行之唱歌风俗,加以想象所造成者”,也就是说,先有歌俗,后人为了解释这种风俗的形成,虚构了一个名叫刘三姐的歌仙。还有些学者认为刘三姐是古代的一位女巫,她唱的主要是巫歌。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民间文学普查的深入,广东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发现,在广东湛江、茂名、阳江、清远、肇庆、梅县等地,尤其是粤西地区,只要是歌俗盛行之地,到处都有丰富的“刘三妹传说”,其故事类型与广西的“刘三姐传说”几乎一模一样。
各地刘三妹传说大同小异,一般的说法是:当地有一名叫刘三妹的姑娘,特别会唱歌,有一位白鹤乡的善歌少年慕名前来对歌,两人对了七天七夜,不分胜负,后来两人都化为石头。或者说:刘三妹特别会唱歌,而且长得好看,被某人看上了,刘三妹为了逃婚,从某山岩上摔下来,后人就在此山岩上给她立一小庙,或直接用她的名字为此山命名等等。
关于刘三姐的最早记载大概要数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的《三妹山》:“刘三妹,春州人,坐于岩石之上,因名。”这条文献被清代《蕉轩随录》做了放大:“广东阳春县北八十里思良都铜石岩东之半峰,相传为李唐时刘三仙女祖父坟,今尚存,春夏不生草。刘三仙女者,刘三妹也。《寰宇记》、《舆地纪胜》均载阳春有三妹山,以三妹坐岩上得名,今不知何在。”
更多的调查发现,在广东阳江、茂名等地,还有“刘三妈传说”,如乾隆以及道光年间《阳江县志》即记载说:“六月村落中,各建小棚,延巫女歌舞其上,名曰跳禾楼,用以祈年。俗传跳禾楼即效刘三妈故事。闻此神为牧牛女得道者,各处多有其庙。”
另外,在广东阳山、连县、罗定,广西富川等地,还有不少“刘三姑传说”,也是传说刘三姑曾在某一岩石上唱歌,后来因某一原因死于当地,当地人就在岩上给她立一纪念物。
更奇妙的是,在广东电白、高州一带,还有“刘三太传说”,当地方言中,太是太婆的意思。传说她不仅在这一带传歌,还因歌声曼妙,得了路人许多赏钱,但她除了自己衣食之用外,把多余的钱都送给路边的穷人了,后来遇仙,坐化于电白赤岭,至今山上还有刘三太庙。
据此,有些学者得出结论说,刘三姐大概是唐代的一位职业歌手,以唱歌卖艺为业,游走于两粤之间,类似于现在的一些著名歌星,到处走穴。
从三妹、三姐到三姑、三妈,再到三太,如果我们以刘三姐的年龄变化为纵坐标,以其传说的地理分布为横坐标,就可以画出一张精致的“刘三姐传歌路线图”:刘家三女儿,广东阳春人,容貌秀丽,尤擅民歌,少年即以歌名,人称刘三妹;稍长,北上广西发展演艺事业,在广西达到其事业之巅峰状态,人称刘三姐;中年以后折返广东,先在两粤交界的富川、连县一带传歌,人称刘三姑;越近老年,越趋故乡,在阳江、茂名传歌时,人称刘三妈;最后终老于广东电白,人称刘三太。
也有人从妈与太两字,猜测其曾经婚配,那个传说中和她对歌的白鹤少年(或秀才),其实就是她的情人,很可能也是她的丈夫,他们因对歌而互生爱慕而私奔,不知情者因两人突然失踪,以为双双飞升成仙。
这些说法都很有趣,也很符合口头传统的变异性特征,许多人借考证之名,其实恰恰创造了一种新的传说。有时候,学者也是民间传说流播的一个环节,正是借助了学者的话语权威,一些新奇神妙的传说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在口头传统中被赋予尊贵地位的女性,绝大多数是未婚少女,其实刘三姐年龄变化的纵坐标并不存在
我们通检民国以前的各种文献,无论是文人笔记还是乡土志,几乎只有“刘三妹”一种称呼。“刘三姐”一名成为当今通名,主要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电影及歌剧《刘三姐》的影响。现代文艺的传播威力远胜于传统的口口相传,因而改变了历代以来对于这位南国歌仙的通俗称谓。也就是说,刘三妹由口头传统的“妹”成长为书面文学的“姐”,只是20世纪下半叶以后的事。那么,姑、妈、太又是怎么回事呢?
今年5月,笔者在广东电白调查时,电白县文联崔伟栋等人告诉我们,刘三太就是当地一个很会唱歌的小姑娘,不是从外地来的传歌女子,她因为逃婚,从岩上摔下来以后,成了一个厉鬼,当地民众为了平息她的戾气,就给她建了一座小庙,但由于三妹是个小姑娘,不能受人跪拜,人们一跪下,神像就会倒下来,所以人们得叫她三太才行。
我们在电白霞洞找到这样一个“仙姑庙”,该庙庙联写着“姑婆威灵保良民,仙人显赫护全境”,神案上书“刘仙姑之神位”,庙旁插着许多信众奉献的锦旗,其中一面写着:“恭贺三太婆婆、白鹤境主:佑我合家安康,财源滚滚来!”另有一面则称之为“三太夫人”。据说电白的仙姑庙不只一座,在马踏圩的赤岭一带,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刘三太神诞,前后几日,四方村民要在庙前搭台演戏,在庙前燃放烟花,非常隆重。
可见,刘仙姑、三太婆婆、三太夫人,其实都是刘三妹。同一人物,当她出现在故事中时,总是以“妹”的形象出现,但是,当她作为神灵被奉上神坛的时候,却不能以“妹”的名义来接受祭拜,人们会很自然地把婆婆、夫人、娘娘、仙姑、三太这样的尊称加到她的名上。电白人“嬷”读“嘛”音,刘三妈实为刘三嬷,也是一种尊称。
这些尊称颇似北方小姑娘自许为姑奶奶。姑奶奶既不代表她的年龄,也不代表她是否婚配,只代表她的尊贵与权威。也就是说,无论被称做三妹还是三姐三姑三嬷三太,或者三太夫人,都必须放回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看待,不能单纯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
所有被奉为神灵的女性,在民众的口头传统中都会被赋予尊贵的地位,如娘娘、妈祖、夫人、婆婆、太嬷、老母等等。她们不仅不是老太婆,相反,绝大多数都是未婚少女。古人视未婚女子的非正常死亡为厉阴,凡是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会建坛以祭,以安抚亡灵。这些早夭女子一旦升格为神,就会很自然地从民间获取种种尊号,知名者如天后妈祖、金花娘娘、何仙姑、悦城龙母、临水夫人陈靖姑等。她们不仅不是做了夫人或妈妈的老婆婆,全都是妙龄早逝的如花少女。所以说,刘三姐年龄变化的纵坐标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 王木生
-
广西宜州市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
刘三姐的传说起始于唐中宗年间。历代文人学者对刘三姐是否真有其人一直众说纷纭末有定论。据有关史料记载,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南都有刘三姐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尤其在广西,许多市、县如:天河、罗城、宜山、贵县、恭城、柳江、桂林、象州、巴马、扶绥、
金秀、东南等等的县志,甚至于家谱中均有刘三姐的记载。有的地方还以实景实物来辅以佐证,如:三姐河、三姐桥、三姐田、三姐崖、三姐庙、三姐墓、三姐书屋、三姐歌洞、三姐石像、三姐石扁担、三姐对歌台……总之,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如今,广西成了歌海,人们说,这都是三姐传的歌,如今,广西成了世界民歌眷恋的地方,世界的人民说,那里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看来现在再去探讨刘三姐是哪里人或是否真有刘三姐其人已没有多大意义了。刘三姐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已成为深藏人们心中一份永难割舍的情感。
- xinz
-
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