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燕之家 / 问答 / 详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首诗全诗是什么?

2024-02-29 09:59:28
TAG: 内存
北有云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 阙 辅 三 秦 , 风 烟 望 五 津 。

与 君 离 别 意 , 同 是 宦 游 人 。

海 内 存 知 己 , 天 涯 若 比 邻 。

无 为 在 歧 路 , 儿 女 共 沾 巾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注释译文

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现在四川崇州。也作蜀川

城阙:帝王居住的城,这里指长安。阙,原意是宫门前的望楼。

辅:护卫。

三秦: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项羽灭秦后,把战国时期的秦国故地分为三部分,分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因此称为“三秦”。

风烟望五津: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

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著名渡口,合称五津。此则泛指四川。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全国各地。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路:告别的地方。

沾巾:挥泪告别。

[编辑本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千古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编辑本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朗读节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编辑本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

译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能望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译文三:

雄伟的长安城有辅佐的三秦,

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

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

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

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

不要因为我们就要离别两地,

就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译文四:

(即将告别)由三秦环绕护卫着的都城长安,(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我)同您(此时)都怀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在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即使)远隔万里(也)如近在咫 [zhí] 尺。

译文五:

三秦护卫着长安,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

我和你在离别时都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

只要全国各地都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像近邻。

不必在告别的地方,像普通儿女一样挥泪告别。

[编辑本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介绍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一带) 人,初唐四杰之一。他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神童”之称,可惜不到三十岁就在渡海时落水而死了。他做过几任小官,却两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过的。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长安。他曾几次到过长安。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一作“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州市。“本文题目应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686年才改为“蜀州”当时王勃已故10年。 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

王勃才华早露,14岁,应举及第,后来他的才华更是锋芒毕露,在那时就与,扬,卢,骆并称为初唐四杰。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

诗句分析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

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呢?我们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啊!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

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我们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流泪沾巾啊!是对朋友的叮咛,

熟悉汉魏诗的人,会发现这首诗同曹子建《赠白马王彪七首》中的一首有某种联系。曹诗是这样的:“心悲动我神,弃置勿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疹,毋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王勃的诗,显然受到曹诗的影响,是从曹诗脱化而来的,但两者却大有不同之处。曹子建满怀幽愤,⑤他的上述一番话是极无聊赖,强作排遣之词,所以情思缠绵,语调沉郁。王勃虽然也经挫折,但毕竟年少,他的一番话是出自肺腑,所以情思矫健、语调明快。有人讲,王诗胜过曹诗,我看倒也不见得。但王诗并非简单的沿袭,而是自有独到之处,所以同样应当受到称赞。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⑧,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⑦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确实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必定曾使当时的读者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就拿五言律诗来说,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在谈到王勃的诗对后来诗歌的贡献时,满怀激情地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我们不妨把王勃的这首诗看成黎明女神项链上的一颗明珠,这样看,会更能领受它的迷人的魅力。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①古人对于离别是很动感情的,送别是郑重其事的。那时候,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又落后,一别动辄多年,能否再见很难说。他们那样重视离别是可以理解的。士大夫阶层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赠,还常常写诗文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借以抒发别情或者相互勉励和安慰。所以在古代诗歌遗产中,送别的作品有相当大的数量。

[编辑本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一般说来,人们在同自己的亲威、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依依不舍,免不了要讲些祝愿一路平安、保重身体或者后会有期之类的话,有的甚至还要作出“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是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了进去,那就会显得俗套、平庸,没有味道了。王勃不愧是一位市斤,他才不去写这些呢!他的这首送别诗,别开生面,用自然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把人的思想境界大大提高了,读后使人深受感动。

在这首诗里,开头两句写送别时的情景。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城阙辅三秦”,但见庄严壮丽的长安宫城,被地势险要的“三秦”环护着,气象宏伟。“风烟望五津”,再看朋友所要去的地方,千里迢迢,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这一近一远、一明一暗的景物,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送别画面,饱含着诗人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

诗的三四两句是点题的,下面讲明了朋友之间分别的意义。在社会生活中,筵席总是要散的,感情十分深厚的朋友也难免要分别,不可能永远会聚在一起。其原因就在于“同是宦游人”,各人有各人的职守,都要奔赴自己办事的岗位。所以,这种分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决不会分别而疏远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诗人和杜少府分别的意义就在这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表现出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怎样的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而且,决不能狭隘地认为“知己”只有一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进取,不管到了何处,都会觉得好像仍在与自己的老朋友在一起,促膝谈心,那样的快乐、幸福。

说到这里,诗人还嫌余意未尽,再加上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他语重心长,勉励朋友在分手的时候,千万不要象小孩子那样掏出手绢来揩眼泪,悲伤难过,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这样的诗句,扣人心弦,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初唐四杰”的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束缚,勇于创新,但还不够完善。例如王勃的这首诗,三、四两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按照律诗的要求,应当是对仗,但却用了散调,不够合律。后来,有些轻薄的文人就讥笑他们。然而,这掩没不了他们的成就。杜甫说得好:“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讥笑他们的人消亡了,而住院病人的诗则将千古流传下去。

[编辑本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评析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权威分析

唐诗鉴赏大词典: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这是一首赠别友人的诗。上路的杜少府显然是郁郁不得志的。从城阙巍峨、畿辅广阔的京都长安,离别亲友,独自去往风烟迷茫、路途遥远的蜀川,此情此景自是难堪的。诗的发端,不但点明地点,也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风烟”,写五津僻远,难以望见,也隐含仕途前程,渺不可知。关切之情,在“望”中流露。三、四句推进一层说,你此去固然如飘泊的孤舟,我也是多年沉浮于宦海的人;彼此分手,我何尝不同样黯然呢!以同情为安慰,已暗逗“知己”二字。然后转折出天涯如比邻的情怀。以临别不效儿女态为结,格调极高,使友人的精神也为之振作。这样的劝慰,自与一味作感伤语不同,在流行儿女笔墨的初唐诗中,尤为难得。

此诗立意显然受到建安诗人曹植《赠白马王彪》诗的影响。曹诗中有这样的话:“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如果)不亏,在远分(情分)日亲。何必同衾(被子)帱(床帐),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热病),无乃(未免是)儿女仁(情爱)。”王勃诗借其意而措辞更为洗炼、蕴藉、从容。从初唐沿袭绮靡浮弱的齐梁宫体诗遗风中突破出来,本是“四杰”的历史功绩,在诗风革新上,反齐梁而学建安,更代表着诗歌发展的进步的时代趋势,

这是一首各方面都已相当成熟的五律。不但字声平仄完全协调(第七句虽用“平平仄平仄”变式,亦律句通例,杜甫律诗中尤多),而起、承、转、合,章法井然,对仗的运用,也能注意到整散的变化,第二联用流水句法,似对非对;这是因为首联用严整的对偶起头,所以故意用散调相承,以免呆板。第三联凭空挺起,转折有力,是全首诗意最警策的地方。末了自然结出莫效儿女别泪沾巾情态,劝慰之中,又有勉励,读之令人胸襟开阔。可见,五言律诗到“四杰”笔下,已经基本定型了。

[编辑本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扩充

王勃《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附: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别人四首》:久客逢馀闰,他乡别故人。自然堪下泪,谁忍望征尘。江上风烟积,山幽云雾多.送君南浦外,还望将如何。桂轺虽不驻,兰筵幸未开。林塘风月赏,还待敌人来.霸华净天未,雾色笼江际。 客子常畏人,何为久留滞。

阿啵呲嘚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代(649或650~676或675年)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寻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初唐四杰之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真可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代(649或650~676或675年)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一颗苹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还要旺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代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晓月

出自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诗及其意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文解释】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词语解释】  城阙:指京城长安。  辅:护卫。  三秦:项羽灭秦后,曾把关中地分为雍、塞、翟三个王国,史称三秦。  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著名渡口,合称五津。此则泛指四川。  宦游:在外地作官。  【诗文赏析】  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章法井然,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2023-10-10 13:49:09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诗

这个"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是名句。
2023-10-10 13:49:1911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的意思及全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hǎi ni cn zhī jǐ,tiān y ru bǐ ln 成语解释: 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成语出处: 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全诗分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文解释】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全诗及赏析意思 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⑷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⑸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⑹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⑺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赏析1】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赏析2】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 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意思及全诗 柴门闻犬吠出自那首诗 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芙蓉山主人:这里指作者投宿的人家。芙蓉山:地名,在今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 (2)苍山:青山。 (3)白屋:这里说的是诗人投宿的贫苦人家的住所。通常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 (5)夜归:晚上归来。 (6)贫:清贫。 译文: 暮色降临山色苍茫愈觉路途远, 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 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诗词大意: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反客为主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可谓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其中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甚至为剧作家借用为剧名,遂使此诗在当代更为著名。然而对此诗的理解,窃以为问题颇大,通常的讲析很难令人信服。 主要问题是两个,一是标题,前面逢雪宿芙蓉山六字似已申足诗题,何以还要加上主人两字?于是有人以为此乃衍文,主人两字应该删去;二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联,诸多赏析者都展开神思,想象为:诗人夜宿于芙蓉山某农户家,夜闻农家主人雪夜归来,犬吠人答,所谓: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唐诗鉴赏辞典》406页) 此诗不但运用了反客为主出奇制胜的艺术构思,而且还采用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技巧。由此可见,刘长卿的这首小诗,上联写贬谪中的投宿,重在客观描写,下联写投宿时的感受,重在主观抒发,自然婉转,一气呵成。在表现形式上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弹丸圆美流转,自有其美,并不存在所谓脉络的跳跃。诗虽全用赋体,然仍意在言外,启人深思。至此,标题中主人两字所特含的暗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了,这个芙蓉山主人,不是别人,正是诗人之自谓也。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2]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4]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早安感悟:远时咫尺若天涯,近时天涯若咫尺 不忘来路 山水相逢的是一段往事; 蝶恋春天的是一种情怀; 而我们相遇的,是一个故事。 有些人在我们的生命里,不期而遇, 又在寂静的时光里,渐行渐远。 有些人一旦入心,便再也不会忘记。 时光易老,不忘来路,不改初心。 咫尺天涯 路与路的距离,总可以跋涉; 迟与早的距离,总可以追赶; 成与败的距离,总可以攀越; 生与死的距离,总可以看透。 只有心与心的距离,我们无法估摸。 远时咫尺若天涯,近时天涯若咫尺。 我们熟悉着也陌生着, 在相距很近的地方,在相距很远的路上。 自然随意 关心,不需要甜言蜜语,真诚就好; 友谊,不需要朝朝暮暮,记得就好; 问候,不需要语句优美,真心就好; 爱护,不需要某种形式,温暖就好。 人活着, 圈子不要太大,容下自己就好; 朋友不在多少,自然随意就好。 成熟淡定 真正的成熟不是故作深沉, 而是经历了各种挫折后的内心淡然; 真正的成熟不是忍受痛苦, 而是知道了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成熟最后的举动就是沉默。 接受不了的事,就悄悄承受; 看不惯的人,就默默转身; 最成熟的表情: 不是撕裂的哭声,而是淡定的笑容。 千回百转 流年无恙,浮世清欢, 经过了人生的千回百转, 经历了岁月的洗礼, 生命宛如一条河流, 已变得舒缓平静。 那些曾经的伤痕,早已风轻云淡; 那些曾经的快乐,早已一笑而过。 初心不改 岁月无痕,我心已飞过, 当人生的熟季, 收获了沉甸甸的质感。 那份初心, 何尝不是生命里一份欣然的感悟。
2023-10-10 13:50:04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全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读音为:[hǎi nèi cún zhī jǐ,tiān yá ruò bǐ lín]。释义为: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意为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虽然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亲近。
2023-10-10 13:50:124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全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023-10-10 13:50:20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谁的诗

这首诗是王勃的诗,诗名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如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在三秦护卫着的长安城,遥望五津的风尘烟雾。跟您离别的心情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不要在分别的道口,像普通青年男女一样,一起哭得泪水沾湿了手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前两句诗从送别的地点落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诗人站在京城郊外,看到雄伟的长安城为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拱卫,向远处眺望,在风烟迷蒙的地方便是四川的“五津”,点出杜少府要赴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
2023-10-10 13:50:28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你兄弟永远离 你很近
2023-10-10 13:50:475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出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023-10-10 13:51:156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什么意思?

四海之内有一个知心好友,虽然远在天涯,但就像自己的邻居一样,陪伴在自己的身边。ok!
2023-10-10 13:51:316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虽然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亲近。这句诗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了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抒发了一种乐观豁达的情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译文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赏析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其中隐含了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是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是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2023-10-10 13:52:25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语解释

成语解释: 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成语出处: 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成语繁体: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成语简拼: HNCZJYRBL 成语注音: ㄏㄞˇ ㄋㄟˋ ㄘㄨㄣˊ ㄓ 一ㄚˊ ㄨㄛˋ ㄅ一ˇ 一ㄣˊ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 十字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复句式;作宾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 复句式成语 成语年代: 古代成语 近义词: 莫逆之交 反义词: 割席分座 成语例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心灵会互相感应的 英语翻译: A bosom friend afar brings a distant land near.
2023-10-10 13:52:321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的意思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2023-10-10 13:52:4114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意思

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远在天边就好像近在眼前。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
2023-10-10 13:53:18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近得像邻居一样。
2023-10-10 13:53:424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谁说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诗句。意为: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原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代: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释义:巍巍的长安,雄踞在三秦之地;渺渺的四川,却在那迢迢远方。你我的命运何等相仿,为奔波仕途,远离了家乡。只要有了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便不觉遥远。即便在那天涯海角,也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注释1、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2、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3、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4、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5、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6、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7、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
2023-10-10 13:54:02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谁说的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勃。这是他的诗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原诗如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赏析: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作者简介: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出身于豪门望族,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号文中子;叔祖王绩是著名诗人;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从祖王绩,王绩的诗风直接影响了王勃的诗作。而王勃兄弟六人,都以诗文为人称道。王勃曾有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叹。  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称为“王杨卢骆”,世称“初唐四杰”。他们四人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致力于改革六朝文风,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他与同时代的人的努力,“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旧唐书》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株树也。”杨炯《王勃集序》上也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曰:“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刘祥道赞其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元年(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亡,时年27岁,一说,26岁。关于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根据杨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岁。据此推断,王勃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另一种说法根据王勃自己写的《春思赋》:“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咸亨二年即671年。据此,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现在大多数学者多以后一种说法为准,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时年27岁。后世的人们只知《滕王阁序》文采的不朽,却不知当时王勃对旅途上萍水相逢的知己的怀念。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  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11年),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代表作《檄英王鸡》,《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023-10-10 13:54:08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意思是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出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虽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2023-10-10 13:54:29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

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体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表达了作者的“乐观”的精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赏析ue771ue771此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ue771ue771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2023-10-10 13:54:47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

我认为这个贴切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下面还有,想看就看看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歧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第二种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2023-10-10 13:54:53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四海之内的知己朋友远在天边,但是也能够像近邻一样亲近。而且我个人一直都比较赞同这种说法。我们在查看书籍的过程中,基本上都可以查阅到很多比较经典的诗句。而且凭借这些词语的内容,也可以让我们是感受到诗人的才华。所以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特别喜欢古诗,而且也会觉得古诗里面的内容都是非常正确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首先这句话是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里面的诗句。而且这句诗句的意思就是四海之内有了知己朋友之后,虽然和这些知己朋友的距离比较远。而且这种距离可以用远在天边进行形容,但是能够像自己身边的邻居一样亲近。所以总体上来说,这句诗句是用来形容我们和知己朋友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朋友的存在是非常难得的。我比较赞同这种说法。其实我个人一直都比较赞同这种说法。因为我觉得在自己的人生中,如果拥有了知己朋友之后,即使自己和这些知己朋友保持比较远的距离。但是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仍然会得到这些知己朋友的鼎力相助。最主要的就是和这些知己朋友虽然很少联系,但是在进行见面的过程中,所拥有的状态都是比较亲密的。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知己。最后我个人觉得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知己之后,应该选择用珍惜的状态进行相处。因为能够遇到知己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而且和自己在相处的过程中也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增加很多的乐趣。并且也能让自己成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开心与苦恼都可以选择和自己进行分享。
2023-10-10 13:55:00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的情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体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以及豁达的情趣;同时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严整对仗;颈联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扫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和悲苦缠绵之态,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2023-10-10 13:55:33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谁的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诗的作者是初唐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王勃送别朋友时写的诗句。王勃确实有豪情,敢在一千多年前就说出这么“酷”的道别语言———那可是一个一分手就几乎等于死别的时代。那时候,人们能用什么联系?好的不过是“家书抵万金”;差一点的碰上“马上相逢无纸笔”,就只好“凭君传语报平安”了;“一骑红尘”之类的“特快专递”是皇家的特权———在这种环境下,王勃对于大多数人要“儿女共沾巾”的事,居然如此想得开,他的胸襟简直比“海内”“天涯”还要大。所以说,王勃很“酷”。这也难怪老天爷要让他早死了。而在现实世界中,地理空间的远近直接决定了人们相遇的概率,而这种偶然的相遇甚至决定了他们后来的命运———多少个萍水相逢,一见钟情,或是擦肩而过的悲欢故事其实就是这种“地理空间决定论”的案例。因此,人们在分别时伤心落泪,这不仅是对难以逾越的地理空间距离的恐惧,更是对再次相遇概率近于零的绝望预感。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诗人的豪情才显得惊天动地。另一看法:唐朝时,用于书写的纸已相当普及,朋友间的联系也因此可以变得频繁。试想,若想知道朋友当地的消息,还有比朋友的书信更确切的方法吗?所以,因为有了远方朋友的存在,朋友那边发生的事情就像身边的事情那样了如指掌了。有时候人们常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与他对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简介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2023-10-10 13:55:41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存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词里的存表达是其本意:有,存在的意思。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能感受到亲近。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白话译文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岔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2023-10-10 13:55:47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什么区别?

一、时效性不同。1、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2、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具有临时性。二、强调的距离不同。1、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强调是友情的联系紧密,跨越了距离。2、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强调是相隔距离远,由此产生的思念。三、双方互动性不同。1、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互动性强,双方均为知己,跨越距离互相理解。2、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多的是单向的思想,只是想象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扩展资料:1、《望月怀远/望月怀古》唐代: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释义: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代: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释义: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月怀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023-10-10 13:55:54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什么意思?

这是将2句诗合二为一了。原句: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说知己之间心心相印,好像就在自己身边一样。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是说当自己看到月亮从海上升起的时候,想到远在他方的朋友和亲人也应该看到相同的月色!这个时候是普天下的所有人庆祝团聚的时候!共同之处在于都是睹物思人。“海内存知己,天涯共此时”的意思大致也就是知己之间心心相印,虽然身在异地天涯无法团聚,但是在这一刻,大家共同欢庆。
2023-10-10 13:56:03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

dhiad
2023-10-10 13:56:117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释 义】四海之内思念着自己的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此诗一洗往昔送别中悲苦送别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交往的名句! 【出 处】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023-10-10 13:56:441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意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无乃儿女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hǎinèicúnzhījǐ,tiānyáruòbǐlín〖解释〗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出处〗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023-10-10 13:57:042

写出一句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相近的诗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2023-10-10 13:57:112

“海内存知己,天涯共此时”是什么意思?

出自:《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解释: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评析: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2023-10-10 13:57:181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的 意思

事实
2023-10-10 13:57:25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像近在比邻一样亲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唐朝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诗句中,海内指四海之内,古人常用四海指国家。知己即知心朋友,天涯即很远的地方,比邻是好像邻居一样。该诗是一首离别诗,所以此句在诗中表达了与朋友离别的悲伤和不舍。
2023-10-10 13:57:321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意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2023-10-10 13:57:527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知己不一定要在一起
2023-10-10 13:58:255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含义是什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能感受到亲近。 出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朝代:唐代作者:王勃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什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年代:唐作者:王勃内容: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2、辅:护卫.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韵译: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评析:ue591ue591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ue591ue591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 〖解释〗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出处〗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 ,无乃儿女仁!”
2023-10-10 13:58:39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

海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隔千里,就像近邻一样.
2023-10-10 13:58:489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虽然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亲近。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朝代】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翻译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2023-10-10 13:59:10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 ,无乃儿女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hǎi nèi cún zhī jǐ,tiān yá ruò bǐ lín 〖解释〗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出处〗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023-10-10 13:59:205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赏析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年仅25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 ,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2023-10-10 13:59:584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hǎi ni cn zhī jǐ,tiān y ru bǐ ln 成语解释: 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成语出处: 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全诗分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文解释】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全诗及赏析意思 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⑷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⑸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⑹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⑺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赏析1】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赏析2】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 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意思及全诗 柴门闻犬吠出自那首诗 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芙蓉山主人:这里指作者投宿的人家。芙蓉山:地名,在今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 (2)苍山:青山。 (3)白屋:这里说的是诗人投宿的贫苦人家的住所。通常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 (5)夜归:晚上归来。 (6)贫:清贫。 译文: 暮色降临山色苍茫愈觉路途远, 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 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诗词大意: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反客为主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可谓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其中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甚至为剧作家借用为剧名,遂使此诗在当代更为著名。然而对此诗的理解,窃以为问题颇大,通常的讲析很难令人信服。 主要问题是两个,一是标题,前面逢雪宿芙蓉山六字似已申足诗题,何以还要加上主人两字?于是有人以为此乃衍文,主人两字应该删去;二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联,诸多赏析者都展开神思,想象为:诗人夜宿于芙蓉山某农户家,夜闻农家主人雪夜归来,犬吠人答,所谓: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唐诗鉴赏辞典》406页) 此诗不但运用了反客为主出奇制胜的艺术构思,而且还采用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技巧。由此可见,刘长卿的这首小诗,上联写贬谪中的投宿,重在客观描写,下联写投宿时的感受,重在主观抒发,自然婉转,一气呵成。在表现形式上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弹丸圆美流转,自有其美,并不存在所谓脉络的跳跃。诗虽全用赋体,然仍意在言外,启人深思。至此,标题中主人两字所特含的暗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了,这个芙蓉山主人,不是别人,正是诗人之自谓也。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2]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4]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早安感悟:远时咫尺若天涯,近时天涯若咫尺 不忘来路 山水相逢的是一段往事; 蝶恋春天的是一种情怀; 而我们相遇的,是一个故事。 有些人在我们的生命里,不期而遇, 又在寂静的时光里,渐行渐远。 有些人一旦入心,便再也不会忘记。 时光易老,不忘来路,不改初心。 咫尺天涯 路与路的距离,总可以跋涉; 迟与早的距离,总可以追赶; 成与败的距离,总可以攀越; 生与死的距离,总可以看透。 只有心与心的距离,我们无法估摸。 远时咫尺若天涯,近时天涯若咫尺。 我们熟悉着也陌生着, 在相距很近的地方,在相距很远的路上。 自然随意 关心,不需要甜言蜜语,真诚就好; 友谊,不需要朝朝暮暮,记得就好; 问候,不需要语句优美,真心就好; 爱护,不需要某种形式,温暖就好。 人活着, 圈子不要太大,容下自己就好; 朋友不在多少,自然随意就好。 成熟淡定 真正的成熟不是故作深沉, 而是经历了各种挫折后的内心淡然; 真正的成熟不是忍受痛苦, 而是知道了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成熟最后的举动就是沉默。 接受不了的事,就悄悄承受; 看不惯的人,就默默转身; 最成熟的表情: 不是撕裂的哭声,而是淡定的笑容。 千回百转 流年无恙,浮世清欢, 经过了人生的千回百转, 经历了岁月的洗礼, 生命宛如一条河流, 已变得舒缓平静。 那些曾经的伤痕,早已风轻云淡; 那些曾经的快乐,早已一笑而过。 初心不改 岁月无痕,我心已飞过, 当人生的熟季, 收获了沉甸甸的质感。 那份初心, 何尝不是生命里一份欣然的感悟。
2023-10-10 14:00:04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全诗评析:此诗为送别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本全诗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2023-10-10 14:00:12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什么意思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
2023-10-10 14:00:398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成语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成语如下:天涯比邻tiān yá bǐ lín。[释义] 虽然相隔极远,但近如邻居一样。[语出]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两者关系很好。拓展:成语解释: 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成语出处: 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成语繁体: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语简拼: HNCZJYRBL。成语注音: ㄏㄞˇ ㄋㄟˋ ㄘㄨㄣˊ ㄓ 一ㄚˊ ㄨㄛˋ ㄅ一ˇ 一ㄣˊ。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成语字数: 十字成语。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成语用法: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复句式;作宾语;含褒义。成语结构: 复句式成语。成语年代: 古代成语。近义词: 莫逆之交。反义词: 割席分座。成语例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心灵会互相感应的。英语翻译: A bosom friend afar brings a distant land near。
2023-10-10 14:00:53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什么意思啊?

天涯若比邻的上一句
2023-10-10 14:01:1511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意思

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远在天边就好像近在眼前。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
2023-10-10 14:02:06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虽然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亲近。这句诗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了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抒发了一种乐观豁达的情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赏析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其中隐含了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是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颈联是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2023-10-10 14:02:12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亲,四海之内思念着自己的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哦
2023-10-10 14:02:203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全诗

真好
2023-10-10 14:02:2814

海上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你尽管出去浪,没事的
2023-10-10 14:02:534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岔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在现实世界中,地理空间的远近直接决定了人们相遇的概率,而这种偶然的相遇甚至决定了他们后来的命运———多少个萍水相逢,一见钟情,或是擦肩而过的悲欢故事其实就是这种“地理空间决定论”的案例。因此,人们在分别时伤心落泪,这不仅是对难以逾越的地理空间距离的恐惧,更是对再次相遇概率近于零的绝望预感。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诗人的豪情才显得惊天动地。
2023-10-10 14:03: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