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小凡
-
AMD 性价比是毫无质疑的.AMD是窜机的首选.以前因为采用的工艺不同,AMD的发热两会比较大一些,所以品牌机多选择p4作为配置.但是今年来,AMD的技术水平约来越高.AMD已逐渐取代intel的王者地位.
选3000+
AMD的比INTEL的好主要是技术好
第一,AMD有先进的K8架构,仅仅14级流水线,执行效率更高,而intel的prescott核心有31级。虽然有更高的频率,但这个频率是依靠高流水线。办同样一件事情,如果当中出错,就得从头开始,这样就慢了,可惜牺牲了更高的频率。Intel当然不能视而不见,只有提高频率,加大缓存解决。还有最决的一招:降价和品牌效应。
第二,AMDcpu中集成了内存控制器,这样可以大大减小延迟。
第三,由于核心的问题,AMD功耗更小。
第四,AMD有广泛的主板支持,不像以前那样。
第五,AMD的cpu价格便宜(虽然现在贵了)。
第六,就是人的“同情”心理,我们往往更喜欢“弱者”(尽管AMD不再“弱”,但是市场占有率仅有20%,不像Intel的80%)
补充:好坏只有限于Athlon64和Sempron cpu(775,940,939针)和P4 prescott核心cpu
以前的Athlon xp及northwood没有什么差距。最多就是intel多媒体应用更好,amd则在游戏方面更有优势。
再有,AMD的cpu和intel的在同市场定位的情况下,差距不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要忘记,频率不是一无是处。
通过对比intel的cpu:P4和PM就知道大概了,频率不是一切。1.5G的PM相当于P42.8G
根据你个人对电脑用途的要求,
AMD:在支持3D游戏方面比Intel出色,AMD CPU支持3D Now!指令集而Intel 不支持该指令。如果你是学生或比较爱玩游戏的用户的话,建议你使用AMD系列的CPU,性价比比较高。
Intel:这当然是个响当当的牌子,不光广告做得大,其实质量也不错啦,只是价格嘛。。。当然就要多掏点银子啦。不得不承认Intel在多线程处理方面的强大能力,在应用多媒体方面也是一大优势,应该说综合实力比较强。如果你是多媒体处理或商业方面的用户的话,建议你使用Intel系列的CPU,求的是综合性能与稳定性。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推荐使用AMD阵营CPU
稳定性
在这个方面上,大多数人会认为INTEL会有更好的表现。因为INTEL是很多标准的制定者,大多数的硬件产品都是以INTEL的CPU为基准来设计的。似乎稳定性这一项桂冠INTEL已经十拿九稳了。
令人惊讶的是,事实并非如此,Athlon和AMD过去所生产的CPU不同,它有着超乎寻常的稳定性。先前,我的电脑是使用INTEL的CPU,操作系统是Windows98。在一整天的使用中,系统至少要崩溃一次,因为我的电脑上安装了许多不同的多媒体硬件,还有40GB的硬盘空间,并安装了超过200个应用软件和30个游戏,还有大量的图片资料和声音文件。但是当我换用Athlon系统以后,整部电脑大概两星期才崩溃一次。
而且使用至今,大约有半年的时间我都没有重新安装我的Windows98;先前我使用INTEL的CPU时,至少每两个月就必须重新安装操作系统。使用同样的硬件和软件,为什么Athlon系统会稳定得多,原因我自己也不清楚,或许Athlon采用了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技术来保持系统的稳定。
Athlon比起AMD的K6-2/3确实稳定了很多,着也说明AMD在芯片设计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在稳定性方面,我会给AMD 3分,INTEL 1分。
兼容性
前面提到,INTEL是很多标准的制定者,大多数的硬件产品都是以INTEL的CPU为基准来设计的。因此INTEL的CPU兼容性十分的好。AMD的CPU则会和极少数硬件、游戏或应用软件发生冲突,这个问题需要新的设备驱动或软件补丁来解决。在兼容性方面,AMD的得分为2分,INTEL为3分。
硬件平台
这里所说的硬件平台是指跟CPU配合使用的主板资源。在这个方面上,INTEL表现出了较大的优势。所有的主板厂商都会生产采用INTEL的主板芯片组,来生产和INTEL CPU配合使用的主板,消费者有很多选择;而支持AMD CPU的主板厂商则没有那么多,因此造成了消费者在硬件平台这一重要层面的选择性较小。
从主板芯片组的方面说来,INTEL的主板芯片组的工作效率要比AMD的好,原因在于INTEL在主板芯片组设计方面有着相当的经验,他们在设计中采用了很多提高效率的新技术,使主板芯片组能够和自己的CPU配合得很好,就像两个精细的手表齿轮,吻合得天衣无缝。AMD所设计的主板芯片组在效率上不如INTEL,这是他们的劣势所在。
所幸的是,AMD得到第三方厂商的有力支持,如VIA所设计的KX133芯片组性能就十分优秀,效率与INTEL芯片组相比不相上下,而制造成本却较为低廉,主板厂商们都很乐意采用。所以基于KX133芯片组的Athlon主板将很快投放市场,这使得AMD和INTEL在硬件平台方面打成了平手,得分是AMD 3分,INTEL 3分。
结论
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评论的结果:
速度——平等 从整数和浮点处理能力等方面来考量,Athlon和Coppermine不
相上下。
价格—— AMD Athlon在市场上的价格确实比同频的Coppermine便宜。
稳定性——AMD Athlon所表现出来的令人惊讶的稳定性使AMD在这一方面取得
了胜利。
兼容性——INTEL INTEL的CPU一直以来都是兼容性最好的,这一点勿庸置疑。
硬件平台——INTEL INTEL依靠自身的实力取得优胜,AMD还需要努力追赶。
总体看来,两大CPU生产巨头这次打成了平手。但在AMD说来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比起两年前AMD在市场上磕磕碰碰,躲避INTEL廉价赛扬在低价市场上的围追堵截时狼狈不堪的模样,AMD可谓打了一个翻身仗,INTEL发觉王位不保为时已晚。风水轮流转,不管怎么说,商家竞争得越激烈,我们消费就能得到越多的利益,希望市场上能永远保持两强并立的格局。
- 猫帽
-
本质上没有不同,都是X86系列,但AMD擅长游戏,INTEL擅长办公。
- CarieVinne
-
AMD特长是游戏 这是公认的 INTER是对多媒体比较好 至于是本质???那就他们自己知道了 是关系到制造工艺的问题 我们咋知道呢
- cl
-
A比I的多两个浮点单元,用EV6的构架,擅长游戏
I的SSE指令集比A的应用好,NETBUST构架,擅长视频音频处理,办公及网络。
- 站长在线
-
一、谁优谁劣?——AMD与Intel产品对比分析
1. AMD与Intel的产品线概述
AMD目前的主流产品线按接口类型可以分成两类,分别是基于Socket 754接口的中低端产品线和基于Socket 939接口的中高端产品线;而按处理器的品牌又分为Sempron、Athlon 64、Opteron系列,此外还有双核的Athlon 64 X2系列,其中Sempron属于低端产品线,Athlon 64,Opteron和Athlon 64 X2属于中高端产品线。这样看来,AMD家族同一品牌的处理器除了接口类型不同之外,同时还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核心,这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可以说AMD现在的产品线是十分混乱的。与AMD复杂的产品线相比,Intel的产品线可以说是相当清晰的。Intel目前主流的处理器都采用LGA 775接口,按市场定位可以分成低端的Celeron D系列、中端的Pentium 4 5xx系列和高端的Pentium 4 6xx系列、双核的Pentium D系列。除了Pentium D处理器以外,其他目前在市面上销售的处理器都是基于Prescott核心,主要以频率和二级缓存的不同来划分档次,这给了消费者一个相当清晰的印象,便于选择购买。(鉴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CPU产品都已经全面走向64位,32位的CPU无论在性能或者价格上都不占优势,因此我们所列举的CPU并不包括32位的产品。同样道理,AMD平台的Socket A接口和Intel的Socket 478接口的产品都已经在两家公司的停产列表之上,而AMD的Athlon 64 FX系列和Intel的Pentium XE/EE系列以及服务器领域的产品也不容易在市面上购买到,因此也不在本文谈论范围之内。)
2. AMD与Intel产品线对比
双核处理器可以说是2005年CPU领域最大的亮点。毕竟X86处理器发展到了今天,在传统的通过增加分支预测单元、缓存的容量、提升频率来增加性能之路似乎已经难以行通了。因此,当单核处理器似乎走到尽头之际, Intel、AMD都不约而同地推出了自家的双核处理器解决方案:Pentium D、Athlon 64 X2!
所谓双核处理器,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块CPU基板上集成两个处理器核心,并通过并行总线将各处理器核心连接起来。双核其实并不是一个全新概念,而只是CMP(Chip Multi Processors,单芯片多处理器)中最基本、最简单、最容易实现的一种类型。
处理器协作机制:
AMD Athlon 64 X2
Athlon 64 X2其实是由Athlon 64演变而来的,具有两个Athlon 64核心,采用了独立缓存的设计,两颗核心同时拥有各自独立的缓存资源,而且通过“System Request Interface”(系统请求接口,简称SRI)使Athlon 64 X2两个核心的协作更加紧密。SRI单元拥有连接到两个二级缓存的高速总线,如果两个核心的缓存数据需要同步,只须通过SRI单元完成即可。这样子的设计不但可以使CPU的资源开销变小,而且有效的利用了内存总线资源,不必占用内存总线资源。
Pentium D
与Athlon 64 X2一样,Pentium D两个核心的二级高速缓存是相互隔绝的,不过并没有专门设计协作的接口,而只是在前端总线部分简单的合并在一起,这种设计的不足之处就在于需要消耗大量的CPU周期。即当一个核心的缓存数据更改之后,必须将数据通过前端总线发送到北桥芯片,接着再由北桥芯片发往内存,而另外一个核心再通过北桥读取该数据,也就是说,Pentium D并不能像Athlon 64 X2一样,在CPU内部进行数据同步,而是需要通过访问内存来进行同步,这样子就比Athlon 64 X2多消耗了一些时间。
二级缓存对比:
二级缓存对于CPU的处理能力影响不小,这一点可以从同一家公司的产品线上的高低端产品当中明显的体现出来。二级缓存做为一个数据的缓冲区,其大小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越大的缓存也就意味着所能容纳的数据量越多,这就大大地减轻了由于总线与内存的速度无法配合CPU的处理速度,而浪费了CPU的资源。
事实上也证明了,较大的高速缓存意味着可以一次交换更多的可用数据,而且还可以大大降低高速缓存失误情况的出现,以及加快数据的访问速度,使整体的性能更高。
就目前而言,AMD的CPU在二级高速缓存的设计上,由于制造工艺的原因,还是比较小,高端的最高也只达到2M,不少中低端产品只有512K,这对于数据的处理多多少少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处理的数据量较大的时候。Intel则相反,在这方面比较重视,如Pentium D核心内部便集成了2M的二级高速缓存,这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具有较大的优势,在高端产品中,甚至集成4M的二级高速缓存,可以说是AMD的N倍。在一些实际测试所得出来的数据也表明,二级缓存较大的Intel分数要高于二级缓存较小的AMD不少。
内存架构对比:
由Athlon 64开始,AMD便开始采用将内存控制器集成于CPU内核当中的设计,这种设计的好处在于,可以缩短CPU与内存之间的数据交换周期,以前都是采用内存控制器集成于北桥芯片组的设计,改成集成于CPU核心当中,这样一来CPU无需通过北桥,直接可以对内存进行访问操作,在有效的提高了处理效率的同时,还减轻了北桥芯片的设计难度,使主板厂商节约了成本。不过这种设计在提高了性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麻烦,一个是兼容性问题,由于内存控制器集成于核心之内,不像内置于北桥芯片内部,兼容性较差,这就给用户在选购内存的时候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除了内存兼容性较差之外,由于采用核心集成内存控制器的缘故,对于内存种类的选择也有着很大的制约。就现在的内存市场上来看,很明显已经像DDR2代过渡,而到目前为止Athlon 64所集成的还只是DDR内存控制器,换句话说,现有的Athlon 64不支持DDR2,这不仅对性能起到了制约,对用户选择上了造成了局限性。而Intel的CPU却并不会有这样子的麻烦,只需要北桥集成了相应的内存控制器,就可以轻松的选择使用哪种内存,灵活性增强了不少。
还有一个问题,如若用户采用集成显卡时,AMD的这种设计会影响到集成显卡性能的发挥。目前集成显卡主要是通过动态分配内存做为显存,当采用AMD平台时,集成在北桥芯片当中的显卡核心需要通过CPU才能够对内存操作,相比直接对内存进行操作,延迟要长许多。
平台带宽对比: 随着主流的双核处理器的到来,以及945、955系列主板的支持,Intel的前端总线将提升到1066Mhz,配合上最新的DDR2 667内存,将I/O带宽进一步提升到8.5GB/S,内存带宽也达到了10.66GB/S,相比AMD目前的8.0GB/S(I/O带宽)、6.4GB/S(内存带宽)来说,Intel的要远远高出,在总体性能上要突出一些。
功耗对比: 在功耗方面,Intel依然比较AMD的要稍为高一些,不过,近期的已经有所好转了。Intel自推出了Prescott核心,由于采用0.09微米制程、集成了更多的L2缓存,晶体管更加的细薄,从而导致漏电现象的出现,也就增加了漏电功耗,更多的晶体管数量带来了功耗及热量的上升。为了改进Prescott核心处理器的功耗和发热量的问题,Intel便将以前应用于移动处理器上的EIST(Enhanced Intel Speedstep Technolog)移植到目前的主流Prescott核心CPU上,以保证有效的控制降低功耗及发热量。
而AMD方面则加入了Cool ‘n" Quiet技术,以降低CPU自身的功耗,其工作原理与Intel的SpeedStep动态调节技术相似,都是通过调节倍频等等来实现降低功耗的效果。
实际上,Intel的CPU功率之所以目前会高于AMD,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内部集成的晶体管远远要比AMD的CPU多得多,再加上工作频率上也要比AMD的CPU高出不少,这才会变得功率较大。不过在即将来临的Intel新一代CPU架构Conroe,这个问题将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其实Conroe是由目前的Pentium M架构变化而来的,它延续了Pentium M的绝大多数优点,如功耗更加低,在主频较低的情况下已然能够获得较好的性能等等这些。可以看出,未来Intel将把移动平台上的Conroe移植到桌面平台上来,取得统一。
流水线对比: 自踏入P4时代以来,Intel的CPU内部的流水线级要比AMD的高出一些。以前的Northwood和Willamette核心的流水线为20级,相对于当时的PIII或者Athlon XP的10级左右的流水线来说,增长了几乎一倍。而目前市场上采用Proscott核心CPU流水线为31级。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何要加长流水线呢?其实流水线的长短对于主频影响还是相当大的。流水线越长,频率提升潜力越大,若一旦分支预测失败或者缓存不中的话,所耽误的延迟时间越长,为此在Netburst架构中,Intel将8级指令获取/解码的流水线分离出来,而Proscott核心有两个这样的8级流水线,因此严格说起来,Northwood和Willamette核心有28级流水线,而Proscott有39级流水线,是现在Athlon 64(K8)架构流水线的两倍。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较长流水线不足之处,不过,是否有了解过较长流水线的优势呢?在NetBurst流水线内部功能中,每时钟周期能够处理三个操作数。这和K7/K8是相同的。理论上,NetBurst架构每时钟执行3指令乘以时钟速度,便是最后的性能,由此可见频率至上论有其理论基础。以此为准来计算性能的话,则K8也非NetBurst对手。不过影响性能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分支预测失败、缓存不中、指令相关性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每个CPU都会遇到,只是各种解决方法及效果存在着差异而已。而NetBurst天生的长流水线既是它的最大优势,也是它的最大劣势。如果一旦发生分支预测失败或者缓存不中的情况,Prescott核心就会有39个周期的延迟。这要比其他的架构延迟时间多得多。不过由于其工作主频较高,加上较大容量的二级高速缓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NetBurst架构的不足之处。不过流水线的问题在Intel的新一代CPU架构Conroe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这样子以来,大容量的高速缓存,以及较低的流水线,配合双核心设计,使得未来的Intel CPU性能更加优异。
“真假双核”
在双核处理器推广的过程中,我们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AMD宣扬自己的双核Opteron和Athlon-64 X2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双核处理器准则,并隐晦地表示Intel双核处理器只是“双芯”,暗示其为“伪双核”,声称自己的才是“真双核”,真假双核在外界引起了争议,也为消费者的选择带来了不便。
AMD认为,它的双核之所以是“真双核”,就在于它并不只是简单地将两个处理器核心集成在一个硅晶片(或称DIE)上,与单核相比,它增添了“系统请求接口”(System Request Interface,SRI)和“交叉开关”(Crossbar Switch)。它们的作用据AMD方面介绍应是对两个核心的任务进行仲裁、及实现核与核之间的通信。它们与集成的内存控制器和HyperTransport总线配合,可让每个核心都有独享的I/O带宽、避免资源争抢,实现更小的内存延迟,并提供了更大的扩展空间,让双核能轻易扩展成为多核。
与自己的“真双核”相对应,AMD把英特尔已发布的双核处理器——奔腾至尊版和奔腾D处理器采用的双核架构称之为“双芯”。AMD称,它们只是将两个完整的处理器核心简单集成在一起,并连接到同一条带宽有限的前端总线上,这种架构必然会导致它们的两个核心争抢总线资源、从而影响性能,而且在英特尔这种双核架构上很难添加更多处理器核心,因为更多的核心会带来更为激烈的总线带宽争抢。
而根据前面我们提到CMP的概念,笔者认为英特尔和AMD的双核处理器,以及它们未来的多核处理器实际上都属于CMP架构。而对双核处理器的架构或标准,业界并无明确定义,称双核处理器存在“真伪”纯属AMD的一家之言,是一种文字游戏,有误导消费者之嫌。
目前业界对双核处理器的架构并没有共同标准或定义,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真伪之分。CMP的原意就是在一个处理器上集成多个处理器核心,在这一点上AMD与英特尔并无分别,不能说自己的产品集成了仲裁等功能就是“真双核”,更没有理由称别人的产品是“双芯”或“伪双核”。此外在不久前AMD举办的“我为双核狂”的活动中,有不少玩家指出,AMD的双核处理器在面对多任务环境下,无法合理分配CPU运算资源,导致运行同样的程序却会得到不同的时间,AMD的双核并不稳定。从不少媒体的评测还可以看到,AMD的双核在单程序运行的效率要高于Intel处理器,但是在多任务的测试中则全面落后!
由此可见,对于真假双核之说,笔者认为只是一种市场的抄作,并不是一种客观的性能表现。从真正的双核应用上来看(双核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各种程序的同时运行,即多程序同时运行的要求),Intel的双核更符合多程序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