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燕之家 / 问答 / 详情

端午节诗句

2023-05-21 08:53:40
我不懂运营

大全套如下:

端午节简介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祭正式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成功,这对我们中国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研究认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概念。

袁学骏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春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 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自身内涵,它们都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连。五月五日被当作节日来过和上述这些节日形成早晚相当,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

袁学骏认为,现在流传下来的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是两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后,后人在打捞屈原遗体时逐渐演变的纪念方式。人们在江中撒米是为了让鱼吃饱后避免吃屈原遗体,打捞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竞争,于是比赛逐渐展开,至于龙舟,则更晚一些。

【端午节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相传钟馗为唐代人,到长安应试考中状元,因其貌不扬被废,愤而触殿阶而亡。后来托梦给唐明皇,决心歼除天下魔鬼。当时皇宫内正闹鬼邪,唐明皇召大画家吴道子依梦中所见,画《钟馗捉鬼图》。并将此画悬挂后宰门用以驱妖镇邪,宫中遂得安宁。唐明皇加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钟馗像因此遍行天下,剪除鬼魅,立下大功,后神话传说被玉帝封为"驱魔帝君"。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6、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7、躲五

农历五月,酷暑将临,瘟疫毒虫滋生,古时称五月为"恶月"。并认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这一天父母要将未满周岁的儿童带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8、送时

中原地区端阳节到来之际,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节前或节日里要给男方送草帽、雨散扇子、凉席等物以备防热防雨,故端阳节又称做"送时节"。

9、驱五毒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到端阳节这天人们便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象,以避其毒。有些地方还要把五毒图的头上再扎上一根针,表示要把它们钉死除掉。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10、滚吃鸡鸭鹅蛋

全国各地均为流行。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其它地区均以煮食为主,据说原为投入河水中饲喂鱼虾而拯救屈原,以免其尸骨被鱼虾所害,后演化为煮食纪念。

11、煮大蒜

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阳节早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

12、破火眼

江苏南京一带端午节习俗。是日,在一碗清水里放适量雄黄,丢进两枚铜钱,全家人用此水洗眼,据说可以防治眼玻雄黄有杀菌灭毒的功效,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

13、游百病

贵州地区端午风俗。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14、剪彩葫芦

用彩色纸剪成葫芦状,于端阳节倒贴于门首,取将毒气倒出之意。

15、饮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等俗言。在碘酒未发明年代,我国人民就是用白酒调配雄黄和白矾水来涂抹毒虫蜇伤和蚊叮虫咬的。人们熟悉的《白蛇传》曾描绘:端阳节,许仙听信了法海的话,让白娘子饮了雄黄酒而显露出了原形。现在不少地方在端阳节还要在屋内外喷洒雄黄水,并在儿童的耳、鼻、额头上涂抹雄黄。不过据现代科学分析,雄黄有毒,不宜内服。

【端午节诗选】

1、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3、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4、竞渡曲

(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5、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6、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7、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8、已酉端午

贝 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节对联】

1、千载招魂悲楚仕

万人抚卷叹离骚

2、去秽除邪,千户门前悬虎艾

尊贤吊古,万人江岸喝龙舟

3、汨罗沉没一流恨

湘楚长怀千古羞

4、难得钟情 两遭流放离骚赋

惟怀义胆 一佐报国厄运横

5、义报祖国 放逐难泯诗人志

魂牵桑梓 情爱唯倾荆楚山

6、包粽子,举国欢宴聚亲友,

赛龙舟,把酒吟诗慰圣贤

7、我为他哭屈落水

他为我辈壮升天

8、不畏汨罗河水深

甘冒东海浪涛激

9、时逢端午思屈子

每见龙舟想汩罗

10、应悬虎艾赛龙舟吃粽子

莫赋闲诗撒怨气叹屈公

11、报国遭谗两放逐,痴心不改九章出。

汨罗滚滚万人泪,惟有离骚千古流。

12、念故人,万户千家包粽子

庆佳节,敲锣打鼓赛龙舟

13、芳草美人屈子赋

冰心洁玉大夫诗

14、赛龙夺锦 鼓声催发健儿奋;

端日弄波 浆拍浩汤舟队威。

15、箬叶飘香,一粽尝来千古事;

龙舟逐水,百桡划出四时情。

可品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唐 杜甫《端午日赐衣》

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唐 刘禹锡《竞渡曲》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唐 殷尧潘《端午日》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

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宋 宋祁《屈原祠》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 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宋 苏轼《屈原塔》

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宋 苏轼《少年游 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下阕

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

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宋 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

——宋 张耒《和端午》

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宋 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宋 黄裳《喜迁莺 端午泛湖》

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

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

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

——宋 晁补之《永遇乐 端午》

高咏楚辞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

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

今夕到湘中。

——宋 陈与义《临江仙》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宋 杨无咎《齐天乐 端午》

淡妆浓抹,西湖人面两奇绝。

菖蒲角黍家家节。

水戏鱼龙,十里画帘揭。

凌波无限生尘袜,冰肌莹彻香罗雪。

游船且莫催归楫,遮莫黄昏,天外有新月。

——宋 赵长卿《醉落魄 重午》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宋 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

钗头双荔枝。

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

相思十二时。

——宋 李石《长相思 重午》

醉看葵柳怀旧事,馋思樱笋梦吾庐。

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离骚》些老夫。

——宋 高箸《重午怀旧》

亦有鱼龙戏舞,艳晴川,绮罗歌鼓。

乡情节意;尊前同是,天涯羁旅。

涨绿池塘,翠阴庭院,归期无据。

问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处?

——宋 卢祖皋《小龙吟 淮西重午》下阕

深院榴花吐。

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志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

谁言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

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

聊一笑,吊千古。

——宋 刘克庄《贺新郎 端午》

餐菊饮朝露,平生不啜 。

与龙争角黍,无乃谤湘累。

——宋 刘克庄《乙卯端午》其一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苏州马小云

1、己酉端午

朝代:元代

作者:贝琼

原文: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2、端午日

朝代:唐代

作者:殷尧藩

原文: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3、端午即事

朝代:宋代

作者:文天祥

原文: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4、和端午

朝代:宋代

作者:张耒

原文: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5、浣溪沙·端午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6、端午日赐衣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7、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8、小重山·端午

朝代:元代

作者:舒頔

原文: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9、减字木兰花·竞渡

朝代:宋代

作者:黄裳

原文: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0、南歌子·游赏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11、同州端午

朝代:唐代

作者:殷尧藩

原文: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12、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朝代:清代

作者:顾太清

原文:

薰风殿阁樱桃节,碧纱窗下沈檀爇。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凉问。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13、南乡子·端午

朝代:宋代

作者:李之仪

原文: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14、贺新郎·端午

朝代:宋代

作者:刘克庄

原文: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王木生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

五日·选一(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乙卯重五诗 陆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七 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mBeta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侠客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

五日·选一(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乙卯重五诗 陆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LuckySXyd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 张耒 (宋) - 《和端午》

•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 陈与义 (宋) -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 刘克庄 (宋) - 《贺新郎·端午》

•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 杜甫 (唐) - 《端午日赐衣》

•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 刘禹锡 (唐) - 《竞渡曲》

•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 苏轼 (宋) - 《浣溪沙·端午》

•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 殷尧藩 (唐) - 《端午日》

•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 吴文英 (宋) - 《澡兰香·淮安重午》

•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 苏轼 (宋) - 《屈原塔》

tt白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乙卯重五诗》 陆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晓月

汨水滔滔万里奔,粽香阵阵百家闻。

如今节假抒怀念,屈子能知更乐群。

银钗烟全名

银钗烟的全名是金陵十二钗之银钗。金陵十二钗是南京卷烟厂的经典品牌了,有的网友花费了三年时间才终于收集齐全完整的一套图案。要知道,有些烟想要集齐一套真的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集齐了以下几套烟,你就是整个香烟届的名人。南京(金陵十二钗)的系版本实在是太多了,分别为薄荷型(银钗)和细支金(金钗)、常规版的和混合型的,各种版本的“金陵十二钗”其图案设计风格是相似的,只是在色彩和规格上有一些区别。十二包烟盒十二个人物图案,分别描绘了红楼梦中十二个传奇故事,生动地再现了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艺术风采。吸烟的危害:吸烟的危害包括焦油,也包括尼古丁,这两种物质都对人体有害,长期吸烟会使这两种物质对呼吸道的黏膜壁出现损害,使其出现慢性的炎症反应,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在急性发作的时候会出现大量的炎性分泌物的渗出。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胸闷,部分患者还会导致肺部出现癌变,比如引起支气管肺癌、肺泡细胞癌等。所以吸烟的危害不仅包括尼古丁,还包括焦油等其它的有害成分,建议戒烟。
2023-05-20 23:45:061

南京金钗和银钗哪个好

金钗和银钗都是南京的传统珠宝,但它们的质地、价值和适用场合都有所不同。金钗通常由黄金制成,其形状为三股叉,中间有一个圆形的孔,两端各有一个小球。它的颜色可以是金色、赤金色或白金色,表面可以镶嵌珍珠、宝石或翡翠等装饰物。金钗的质地较为坚硬,适合用于佩戴在头发上,也可以作为装饰品佩戴在身上。银钗通常由白银制成,其形状为两个相等的股叉,表面没有任何装饰物。银钗的质地较为柔软,更加贴合肌肤,适合用于日常佩戴。银钗也可以作为发簪或其他头饰的替代品。因此,选择哪种珠宝更好取决于您的个人喜好和需要。如果您需要一种坚硬的、装饰性强的珠宝来佩戴在头发上,那么金钗是更好的选择;如果您需要一种便宜而舒适的珠宝来日常佩戴,那么银钗是更好的选择。
2023-05-20 23:45:222

南京银钗和大观园哪个好

南京(金陵十二钗)薄荷每包售价22元。个人认为这款烟的口感很好,入口较为柔和,烟劲适中,吸出一丝淡淡的薄荷味。
2023-05-20 23:45:292

南京十二钗银钗停产了吗

停产了。根据中国烟草局官网消息得知,南京十二钗银钗粗支已经停产了。南京金陵十二钗香烟是江苏中烟生产的香烟,市面上现在有不同的南京金陵十二钗香烟包装。
2023-05-20 23:45:411

南京银钗有二维码吗

有。二维码都在烟盒的内部,南京银钗香烟是江苏中烟生产的香烟,市面上有不同的南京银钗香烟包装,该香烟口感细腻。
2023-05-20 23:45:471

南京银钗哪个盒最难集

南京银钗没有哪盒最难集,都容易集齐。根据查询相关公开资料显示南京银钗有十二种类型,烟盒上分别印有对应的人物,截止2023年1月4日还在生产,这十二种类型的香烟在商店都能买到,只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就能凑齐。
2023-05-20 23:45:541

南京银钗一包多少根

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南京银钗一包20根,希望我的解答你能满意
2023-05-20 23:46:001

银钗为什么是薄荷

薄荷烟清凉、清淡。薄荷烟,就是在香烟中添加的少量的薄荷醇,薄荷醇的含量比较低,不容易被人发觉,但是吸烟的时候会有凉凉的感觉。很多薄荷烟都标注了柔和或者超柔和类型,这种香烟看起来十分安全,其实和其他香烟都是一样的。银钗烟全名叫金陵十二钗。南京金陵十二钗的系版本实在是太多了,分别为薄荷型银钗和细支金金钗常规版的和混合型的,各种版本的金陵十二钗其图案设计风格是相似的,只是在色彩和规格上有一些区别。十二包烟盒十二个人物图案,分别描绘了红楼梦中十二个传奇故事,生动的再现了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艺术风采。
2023-05-20 23:46:061

银钗算好烟吗

银钗算好烟的。金陵十二钗是南京的一款老牌香烟,作为一个老烟民来说,对这款金陵十二钗并不陌生,这款香烟在市面上非常受欢迎。1985年,南京卷烟厂向社会征集卷烟“牌名”和包装装潢设计,“金陵十二钗”系列烟标设计中标。该系列烟标共12款,每款烟标由一位《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人物画作及配诗组成,画作及配诗分别置于烟盒正反两面。新款包装的香烟一经上市,便得到烟客们的青睐。但几年后,这次别具匠心的产品创意设计却陷入了一桩“抄袭”纷争——烟标设计中的画作涉嫌抄袭著名‘红楼"人物画大家刘旦宅先生的“金陵十二钗”系列作品,配画诗则涉嫌抄袭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诗作。因此机缘,刘旦宅先生与南京卷烟厂达成意向,由其另行设计绘制一套“金陵十二钗”画作“供今后烟标使用”。
2023-05-20 23:46:551

南京银钗什么时候出的

商代。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银钗是南京制烟厂所生产的爆珠型香烟,主要以薄荷为主,人抽完后嘴和衣服上会有淡淡的薄荷烟味。抽完烟后,烟味不能迅速消散,淡淡薄荷味很有自己的特点。
2023-05-20 23:47:011

银钗烟是爆珠吗

有。银钗是南京造烟厂所生产的爆珠型香烟,主要为薄荷为主,人抽完嘴里和衣服上会有淡淡的薄荷烟味,因为抽完烟味不能迅速消散。
2023-05-20 23:47:091

南京银钗好买吗

不还买。可能是地方政策或者地方保护比较厉害,也有可能银钗不好卖。银钗烟的全名是金陵十二钗之银钗,是南京卷烟厂的经典品牌。
2023-05-20 23:47:161

22块钱的南京叫什么

南京银钗。南京,江苏省辖地级市,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截至2020年,全市下辖11个区,总面积6587.02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868.2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931.47万人,城镇人口808.53万人,城镇化率86.8%,地区生产总值14817.95亿元。1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改称应天府。1368年明朝建立,以南京为京师,南京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初京师人口逾70万,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历时27年建造的南京明城墙是世界第一大城垣,根据天象和礼制营建的南京故宫作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建筑形制布局成为后来明中都、北京城和明代王府的设计蓝本。
2023-05-20 23:47:231

银钗味大吗

不大。1、银钗薄荷味南京金陵十二钗的系版本实在是太多了,分别为薄荷型银钗和细支金金钗,常规版的和混合型。2、各种版本的金陵十二钗其图案设计风格是相似的,只是在色彩和规格上有一些区别。
2023-05-20 23:47:411

银钗适合新手吗

银钗适合新手的。香烟种类有:1、南京(金陵十二钗烤烟):价格:28元/包,这款南京(金陵十二钗烤烟)是金色的包装,这也是销量最好的一款香烟,这款香烟是细支香烟,柔和但烟气饱满纯正,没有其他细支寡淡的感觉,6mg的焦油含量属于低焦香烟。2、南京(金陵十二钗)薄荷:价格:22元/包,绿色包装的金陵十二钗是凉烟,薄荷味香烟,淡淡的薄荷味和烟香混合在一起味道很好,但是打开包装之后不要放太久了,因为不是爆珠香烟,所以薄荷味会挥发的。3、南京(84mm金陵十二钗):价格:36元/包,这款香烟是金色的粗支香烟,价格比较贵,这款比细支的要醇厚,烟气更为饱满,入肺的满足感也明显增强,值得一吸的好烟。4、南京(十二钗中式混合型):价格:20元/包,蓝色包装的十二钗是混合型香烟,适合于新手或者是喜欢淡烟的人。
2023-05-20 23:47:471

南京金陵十二金钗烟四个小字是什么

南京金陵十二金钗烟四个小字是金钗银钗。金陵十二钗烟标,分别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秦可卿、史湘云、贾探春、李纨、贾迎春、妙玉、贾巧姐、贾惜春十二位红楼梦人物。
2023-05-20 23:47:541

银钗一条里每盒图是不是不一样

不一样。银钗烟盒美女图都是不同的。南京十二钗一条烟有十盒,这一系列香烟包装精美,每个盒子上的美女图都不相同。南京金陵十二钗香烟根据系列不同,价格分别由220元一条至360元一条不等。几款十二钗系列香烟都是近几年烟民所喜欢的。
2023-05-20 23:48:001

银钗烟危害大吗

银钗烟危害大。银钗烟全名叫金陵十二钗,有淡淡的薄荷味,烟劲不大,但是吸烟有害健康,无论哪种香烟,对身体的危害还是挺大的。
2023-05-20 23:48:171

银钗焦油量

金钗焦油含量为6mg。金钗烟全称为南京十二钗烤烟,淡雅的香气甜美的口感细腻柔和的烟味,保留了苏系烟特有的香味,望采纳
2023-05-20 23:48:241

在乌鲁木齐能买到南京金钗银钗烟吗?

在乌鲁木齐很难买到南京的金钗银钗烟
2023-05-20 23:48:362

泰山颜悦与金陵十二钗银钗哪个口感好

泰山颜悦口感比金陵十二钗银钗好。泰山颜悦相较于金陵十二钗银钗,选材质优,香气浓郁,突出卷烟香气浓郁,烟气柔和细腻,体现烟草固有的优雅香气和甜润感,口感极佳。
2023-05-20 23:48:431

《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银钗"是哪12位?

是不是副册的那十二位?
2023-05-20 23:48:536

银钗烟盒一共有多少图案

三个。依据江苏中烟官方网站发布的南京系列香烟可知,其南京十二钗香烟(银叉香烟)的三个品种分别为南京(十二钗混合)、南京(十二钗薄荷)以及南京(十二钗烤烟)。另外依据江苏中烟官方网站发布的南京十二钗香烟的信息可知,其中的南京(十二钗混合)为蓝色背景、南京(十二钗薄荷)为灰色背景、南京(十二钗烤烟)为橙色背景。
2023-05-20 23:49:091

金钗烟和银钗烟哪个好抽

金钗烟比较好抽。只是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口味,银钗是清凉薄荷口味的,金钗没有清凉味道,但是也很柔和,不过其中的成分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口感也只有那几种,有的给人感觉更硬一点,而有的相对来说更柔,根据个人喜好不同,所以才有那么多种类和选择。金陵十二钗香烟26元一包,烟盒上画一个古代美女这个烟应该是十二金钗烟。
2023-05-20 23:49:151

银钗和十二钗哪个好

十二钗好。十二钗突出烟草自然本香,使其在继承南京品牌产品风格的同时,更具有别样的香气特征,香气优雅飘逸,烟气细腻柔和,吃味生津回甜,余味干净舒适,因此十二钗好。
2023-05-20 23:49:211

银钗和炫赫门哪个好抽

炫赫门比银钗好抽。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赫门继承了南京卷烟的风格,不仅口感丰润,在同类型的严重危害是比较低的。
2023-05-20 23:49:301

南京十二钗有几种?

南京十二钗香烟有南京(金陵十二钗)烤烟、南京(金陵十二钗)薄荷、南京(84mm金陵十二钗)南京(十二钗中式混合型)几种如下:南京(金陵十二钗)烤烟:这款南京是金色的包装,这也是销量最好的一款香烟,这款香烟是细支香烟,柔和但烟气饱满纯正,没有其他细支寡淡的感觉。6mg的焦油含量属于低焦香烟。南京(金陵十二钗)薄荷:绿色包装的金陵十二钗是凉烟,薄荷味香烟,淡淡的薄荷味和烟香混合在一起味道很好。但是打开包装之后不要放太久了,因为不是爆珠香烟,所以薄荷味会挥发的。南京(84mm金陵十二钗):这款香烟是金色的粗支香烟,价格比较贵,这款比细支的要醇厚,烟气更为饱满,入肺的满足感也明显增强,值得一吸的好烟。南京(十二钗中式混合型):蓝色包装的十二钗是混合型香烟,适合于新手或者是喜欢淡烟的人。这款没有前几款卖得好。扩展资料南京金陵十二钗一款非常受欢迎的香烟品牌,江苏中烟也一直在维护这个品牌,所以市面上有不同包装、不用颜色的金陵十二钗香烟。南京金陵十二钗除了香烟本身之外,很大的卖点就是香烟的包装,新版条盒包装的薄荷型、烤烟型与混合型的香烟了,条盒上的十二钗形象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拆开条盒,内部的单包香烟的包装仍然保持了原来的摸样。
2023-05-20 23:49:361

金陵十二钗金色和银色区别

金陵十二钗基本都是主子,仆人少。而银十二钗都是丫鬟,妾室,正主少。金陵十二钗是伟大的文学名著,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名为十二衩,但并不是只有十二个人,而且即是指明了是裙钗,那就是女子,这些女子被分别归集在正册、副册、又副册之中,每册都只有十二个女子。金陵十二钗的寓意红楼梦里的诸多女性,曹雪芹用金陵十二钗来统一称呼她们。这就是金陵十二钗这个书名的意思。这个意思倒是不难理解,但是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和人生感慨则是耐人寻味的。金陵十二钗指的是小说里众位女性的群像。这些女性当中有的是正当妙龄的少女,有的是贤惠能干的少妇,有的是看破红尘的女尼,有的是身份高贵的皇妃,有的是地位卑微的奴仆。她们身份不同,性格各异,曹雪芹都对她们一视同仁,珍爱备至。曹雪芹赞美她们的才情和人品,哀怜她们不幸的遭遇。金陵十二钗作为一系列女性群像出现在古典文学作品当中,可谓别开生面了,体现出曹雪芹超前的性别意识。
2023-05-20 23:50:381

有人说抽金陵十二钗银钗会阳痿吗?

如果抽得特别多说不定会有一些,仅仅是一支两支并不会有那么邪乎。不过,所有的烟抽得多了总会对身体各方面有影响。
2023-05-20 23:50:521

一般人喜欢抽银钗吗

不喜欢。银钗烟全名叫金陵十二钗。南京金陵十二钗薄荷来说,此款口感及味道不能和金钗相比,因为非属一类。
2023-05-20 23:50:591

南京金陵十二钗香烟(银版薄荷味)在南京多少钱一包?

旅游纪念品,平时从来没看到有人抽过
2023-05-20 23:51:073

银钗和煊赫门哪个好抽

银钗好抽。1、煊赫有些呛人,刚开始抽烟或者不喜欢重口的人会觉得不适。2、银钗味道淡,没有煊赫呛,更好抽一些。
2023-05-20 23:51:151

常州哪有买白银包装的南京金陵十二钗香烟

“金陵十二钗”香烟由南京卷烟厂在1988年出品,是非常少见的12包装成套系列的产品。这12枚一套的烟标,以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为题材,再现了红楼十二群钗的艺术风采。由著名红学家周汝昌作诗、著名画家刘旦宅作画、著名书画家陈大羽篆书的这套烟标,以美妙绝的诗与画刻划了富有典型性格的红楼人物,极富民族色彩,成功地提炼了这一艺术题材。在烟标收藏界,这套融诗、书、画于一体的“金陵十二钗”被视为设计最精美的烟标江苏 常州市 --武进区 25元江苏 常州市 --钟楼区 26元江苏的平均价格 25.11元一包
2023-05-20 23:51:212

大观园和银钗哪个好抽

大观园和银钗哪个好抽根据个人口味判定。大观园在吸味上,捏破爆珠之前,口感淡雅,烟气充实,烟香醇正,淡香飘逸,满足感不强,但很舒适,捏破爆珠后,薄荷气息很通透,凉味很浓郁,明显的冰爽感,适合夏季品吸,美中不足的就是烟支燃烧速度有点快。银钗略微有一点淡香味口感比较顺滑,烟劲比较小。
2023-05-20 23:51:281

细薄荷银十二钗一条烟有多少包

类型 烤烟型焦油量 6mg烟气烟碱量 0.6mg一氧化碳量 5mg烟长 97mm过滤嘴长 25mm包装形式 条盒硬盒单盒(包)支数 20 一条10包包装主色调包装副色调销售形式 国产内销产品状态 已上市卷烟条码 6901028062343条盒条码 6901028062350南京(十二衩薄荷)采用了独特的减害技术,不仅有效降低危害,还丰富了烟草香味,烟支入口醇柔绵密,烤烟的焦甜香和薄荷香融合,圆润自如,协调丰满,韵味十足。
2023-05-20 23:51:341

不知道什么年代的银钗

应该是清朝的
2023-05-20 23:53:143

金钗和银钗区别

银钗和金钗的区别,银钗是用银子做的钗子,而金钗是用金子做的钗子,他俩的材质不一样。黄金和白银的区别:白银和黄金来自于不同的产品资源,这对于二者的价格也会起到很重要的影响。大部分的白银都是作为铅、锌、铜、黄金等金属的附属产品生产出来的。这样一来,白银的生产和白银的价格之间的联系就不想黄金生产和黄金价格之间的联系那样紧密了。白银价格可能比黄金价格的波动性更大,部分原因是由于白银价格更低、市场规模更小。从资产组合构架的角度来看,这种波动性使得白银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及黄金那么大。白银对于经济方面的变动更为敏感,而黄金对于货币方面的变动更为敏感。白银需求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源于工业需求,占比约40%。相反,黄金需求基本上都是由于纯粹的投资需求和珠宝需求。由于白银与工业的密切关系,所以白银对于经济方面因素的变化比较敏感,比如工业生产力、制造业需求等等。
2023-05-20 23:53:211

银钗烟劲大吗?

应该是有点劲
2023-05-20 23:53:342

李淳风与袁天罡谁最厉害

个人认为是袁天师厉害!李淳风精通天文,数学,历法,气象等 1、他改进汉代落下闳发明的天文浑仪,加黄道、赤道、白道三环(古称三辰仪),使天文观测更便捷精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唐以后所制浑仪都仿此结构,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复制的古浑仪亦仿此结构。 2、他受诏主持并与国学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注解的《周髀算经》和《古算十经》颁行为全国教材,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学教材,对后世东方数学影响巨大深远。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一直沿用到近代。李约瑟博士称其为:“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著作注解”。 3、他25岁上书改进《戊寅元历》,唐太宗亲自主持专家评议,最终采纳了李淳风七条建议。 4、他在淳风村隐居期间,用自己设计的“三脚鸡风动标”观风、测风,并将风定为八级,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古代科学家,1000年后,欧州人才在李淳风所定八级风基础上细化为十三级风。袁天罡精通风水堪舆,天文,星象,预测未知,术数等 1、《新唐书》还记载:当时高士廉看袁天罡为他人看相预测很准,就问袁天罡看自己最后能当什么官?袁天罡逊谢说:“我自知相命,到今年夏天四月,我的阳数即尽。”果然如期逝世于“火山令”职位上。在《旧唐书》记载袁天罡所职“火山令”为“火井令”。“火山令”也好,“火井令”也好,是何官不好考证,推测可能所职卜筮巫祝之事,应属于宫廷“神职”类官员。 2、袁天罡还有关于术数类著作传世,到宋朝时已很流行的卦书《九天玄女六壬课》,据清朝纪晓岚在《四库全书·存目》考证就是袁天罡所撰。 3、袁天罡经常与其徒弟们在观星楼观星象,每观星象袁天罡深明真是玄机也。 4、 传说武则天曾让李淳风与袁天罡两人为她去踏勘选择陵园龙穴。先是李淳风跑了九九八十一天,找到小梁山龙穴吉壤,埋下一个铜钱;又让袁天纲出去寻找,用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找到了这个地方,便从头上拔一根银钗插下去。武则天让人验证二人所选龙穴吉壤是否一致,结果挖开一看,袁天罡的银钗正好插在铜钱的方孔中。在民间认为袁天罡乃是天罡星中智慧之星下凡。
2023-05-20 23:54:081

各地的端午节饮食风俗

5月31日CCTV4《传奇中国节》—端午节 大型专题节目
2023-05-20 23:54:1810

银子能验什么毒?

什么毒都可以,谢谢采纳
2023-05-20 23:54:4613

古代女子的发髻种类

2023-05-20 23:55:147

银簪、银钗的介绍

簪是古代男女均用的一种别住发髻的条状物,可以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而钗则主要是旧时妇女用来插戴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合成。因此,簪、钗在古代都是既有固发作用,又有装饰作用的。
2023-05-20 23:55:411

为什么有的人戴银饰品越戴越亮,而有的人却越戴越黑呢

答的详细!!
2023-05-20 23:55:566

端午节全国都有哪些习俗

吃粽粽~
2023-05-20 23:56:134

端午记文言文

端午节自古传承,纪念大诗人俞德辉的死忌。每年五月初五,人们会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赛龙舟以及折艾叶。传说有个叫屈原的人,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守护祖国龙山不被敌人攻陷,忠诚拼命。但后来他被赶出了国门,一气之下投水而死。为了纪念这位为国牺牲的英雄,人们就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烧纸、扔粽子给他“解渴”,以示怀念。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还会顶着炎炎夏日的酷暑,穿着汗湿的衣裳,在江河湖海上竞渡赛龙舟,抬高的鼓声、呐喊声,让整个江河湖海沸腾。而粽子则是人们用来缅怀屈原的经典之一,包裹在竹叶之中,形如三角形,糯糯甜甜,口感十分美妙。在端午节舞狮舞龙的表演中,人们化身热情狂热的龙虎,踏着华丽的舞步,展现其奇幻的姿态,好不精彩。整个端午节迎来的是传说中英雄的召唤,古人用烧纸、扔粽子、赛龙舟、舞狮、舞龙来传颂他们的英勇事迹,告慰英灵,象征着人们对英雄的敬仰与怀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023-05-20 23:56:292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的解释 快快快

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意思是说:河两岸观看龙舟竞渡的妇女们散发出扑鼻的香味,她们头上戴着的银钗在阳光的照射下返着寒光亮闪闪一片,就像明亮锋利的刀剑。愿对你有所帮助!
2023-05-20 23:56:371

56个民族的服饰各有什么特点?

这问题问的太大了哦,你可以上网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了解。
2023-05-20 23:56:4710

问些关于端午节的问题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2023-05-20 23:58:1910

唐朝时期男子发式是什么?

唐代的冠帽制度(一)幞头 秦汉时期华夏地区身份高贵的人,男子二十而冠,戴的是冠帽,身份卑贱的人戴帻,帻本是一种包头布,用以束发。在关西秦晋一带称为络头,南楚湖 湘一带称为帕头,河北赵魏之间称为幧头,说或称之为陌头。使用时就是用一块巾布从后脑向前把发髻捆住,在前额打结,使巾布两角翘在前额作自然的装饰,这在 当时青年男子中间,认为是一种美的打扮,所以乐府诗《日出东南隅行》有“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之句。东汉以来有些有身份的人士,则用较完整的幅巾包 头。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将幅巾戴法加以规范化,并以皂纱为之,作为常服。《北周书?武帝纪》说,“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折角巾就是将幅巾叠起一角从前额 向后包复,将两角置于脑后打结,所余一角自然垂于脑后,就像现在有些女子包头巾的包法。但在陕西三原隋孝和墓、湖南湘阴隋墓、河南安阳马家坟201号隋墓 出土的陶俑,头上所裹幅巾,有两角于脑后打结自然下垂如带状,另两角则回到顶上打成结子作装饰,这种形式就成为初期的幞头了。宋代俞琰《席上腐谈》卷上, 说:“周武帝所制(幞头)不过如今之结巾,就垂两角,初无带。”正与上述的情况相符。更进一步的幞头是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所说:“幞头一谓之四脚,及四 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幞头为什么要在四角接上带子呢,原因是先前的幞头戴在头上,顶是平而起褶的,四角接上带子,两角在脑 后打成结后自然飘垂可成为装饰,另两角反到前面攀住发髻,可以使之隆起而增加美观。武汉东湖岳家嘴隋墓出土陶俑的幞头,已可见到发髻隆起的外观。到了唐 代,社会上流行高冠峨髻的风尚,所以又在幞头内衬以巾子(一种薄而硬的帽子坯架),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幞头之下别施巾;象古冠下之帻也。”宋郭若 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巾子裹于幞头之内。”这种巾子1964年已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发现,就是一种帽坯架,它可以决定幞头的造型,开始是平头小 样,《旧唐书?舆服志》谈到唐高祖武德时期流行“平头小样巾”。以后幞头造型不断变化,武则天赐朝贵臣内高头巾子,又称为“武家诸王样”。唐中宗赐给百官 英王踣(bó箔,仆倒)样巾,式样高踣而前倾,这种式样与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所用巾子“魏王踣”相似。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赐供奉官及诸司长官 罗头巾及官样巾子,又称官样圆头巾子。这些幞头式样,在出土唐代陶俑和人物画中都可找到。如西安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寿墓壁画、咸阳底张湾贞观十六 年(公元642年)独孤开远墓出土陶俑的幞头,顶部较低矮,里面衬的可能就是平头小样巾。礼泉马寨村麟德元年(公元664年)郑仁泰墓及西安羊头镇总章元 年李爽墓出土陶俑,幞头顶部增高,似衬高头巾子。高而前踣的式样,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戴令言墓出土陶俑中可以见到。天宝年间幞头顶部像两个圆球, 该式样在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豆卢建墓出土陶俑身上也能见到。到晚唐时期,巾子造型变直变尖。至于包裹巾子的幞头,唐以前用缯绢,唐代改用黑色薄质 罗、纱,并且有专门做幞头用的薄质幞头罗、幞头纱。 幞头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幞头脚,开始称为“垂脚”或“软脚”。后来两根垂在脑后的带子加长,打结后可作装饰,称为“长脚罗幞头”。神龙 二年(公元706年)章怀太子李贤墓石椁线雕人物中有这种形象。唐神龙年间(公元705年至706年)幞头所垂两脚形状变成或圆或阔,并在周边用丝弦或铜 丝、铁丝作骨,衬以纸绢,这种幞头脚就是能够翘起的硬脚,称为翘脚幞头。到五代时,翘脚幞头广泛流行,《云麓漫钞》说“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 四方僭位之主,各创新样,或翘上而反折于下,或如团扇,焦叶之状,合把于前。伪孟蜀(公元934年至960年,后蜀)始以采漆纱为之,湖南马希范二角左右 长尺余,谓之龙角。至刘汉祖(公元917年至974年,南汉)始仕晋为并州衙役,裹幞头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上翘,迄今不改。”文中开始把幞头脚改称 幞头角,这种两只长角横直平展的幞头,叫作展角幞头,展角并不固定在幞头上,可以随时装卸。 幞头起初由一块民间的包头布逐步演变成衬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角的完美造型,前后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最后形成帽身端庄丰满,展角于动势中扩 大视觉空间,使虚实动静结合,于平衡中求变化,脱戴方便,华贵而又活泼的华夏民族冠帽,因此,它能历久不变,一直流行到17世纪的明末清初,才被满式冠帽 所取代。明丘浚《大学衍义补》胡寅注指出,“古者宾、祭、丧、燕、戎事,冠各有宜。纱幞既行,诸冠尽废。稽之法象,果何所侧?求之意义,果何所据?”幞头 从民间实用的包头布起步,它的流行,没有法象作什么根据,也没有什么牵强的寓意,而它在中华服饰史中存在的时间竟那么悠长,这对于发掘民族服饰文化演变的 规律,是能够从中获得启发的。(二)进贤冠 进贤冠也是中华服饰艺术史上重要的冠式,在汉代已颇流行,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戴进贤冠,魏晋南北朝继之,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有重要地位,但其 形式也在变化之中,到明朝演变为梁冠。古代礼制讲进贤冠,常说它前高7寸,后高3寸,长8寸。这里的长是指帽梁的长,与前高7寸,后高3寸的帽缘相接,就 成为前高后低的斜势,形成前方突出一个锐角的斜俎形,称为"展筒"。展筒的两侧和中间是透空的。在西汉,这种冠帽只罩套在头顶的发髻上,用帽頍系于颌下以 固定之,戴上之后并不牢固。东汉时期在冠帽下面加平上帻,等于在冠下加了帽座。帻在古时本是劳动人民用来扎裹头发不使散乱所用,两端有带子可以从头上系于 颌下。秦时武士用赤帕裹头,从前额向后脑包裹时叠出一条装饰边,称为"颜题"。西汉时戴帻并不把头顶全包住,因为帻也常是空顶的。据《续汉书?舆服志》记 载,公元前48年刘?#93;(shì音是)当皇帝(即汉元帝),因他的额上有壮发,常戴帻以为掩护,群臣仿之。这时的帻质料和做工当然就讲究起来。到公元9年王 莽篡汉,他头顶秃发,故把软帻衬裱使之硬挺,将顶部升高作成介字形的帽"屋",这样可以把秃顶掩住,这种有介字形帽屋的帻就是"介帻"。《续汉书?五行 志》说延熹年间(公元158年至166年),"京师帻颜短耳长",就是前低后高的式样。《续汉书?舆服志》又说魏孝文帝(公元471年至500年)时,又 把颜题增高、颜题延长到后脑部位时再升高立起,使两边缝接处竖立成三角形尖耳状,称之为"耳",在耳的下方即帽圈的后面缝上披幅,名为"收"。东汉的进贤 冠可说是展筒与介帻结合的冠式。从出土人物雕塑和绘画资料来看,晋代的进贤冠,冠耳已急剧升高,其高度与展筒的最高点相齐,展筒外廓由原来的〓形变化成∧ 形,及至唐代,冠耳逐渐扩大并由尖角形变成圆弧形,而展筒则逐渐降低缩小,把介帻的屋与进贤冠的展筒融成一体,形成一种由颜题、帽屋及帽耳组合的新冠帽, 即唐代的平巾帻。(三)平巾帻和武弁 平巾帻是和介帻、平上帻一个系统的首服。帻本是古时一般人裹在额头上的布。王莽时做成有硬挺的顶部,可以覆罩整个头部,接着出现了顶部呈介字 形屋顶的帻,是为介帻。此外,东汉时用一种平顶的帻作戴冠时的衬垫物,称为平巾帻。西晋末年,出现了一种前面呈半圆形平顶,后面升起呈斜坡形尖突,戴时不 能覆盖整个头顶,只能罩住发髻的小冠,就是平巾帻(也称小冠)。《宋书?五行志》讲到晋末舆台所戴的平巾帻很小,而衣裳博大,成为风流时尚。《隋书?炀帝 纪》说大业二年规定,隋朝武官戴平巾帻、穿袴褶《隋书?礼仪志》说平巾帻就是把武弁施以笄导。河南安阳隋张盛墓出土瓷俑,手按仪刀,着〓裆甲,头戴平巾 帻,是宝贵的形象资料,可知这时武弁和平巾帻是同一种冠式。唐代的平巾帻,帻身加大,帻后部的耳升高向外扩大,从正面角度看外廓像一个元宝的剖面,它与大 袖襦、大口裤、蹲裆铠配套,脚踏高头履,仪态威严。陕西礼泉唐李贞墓、陕西咸阳唐豆卢建墓出土陶俑,均有这种冠式和服饰打扮。其后更进一步增加纹样,同时 帻身中间的方形屋消失,变为弧状,如西安唐苏思勖墓门线雕武士所戴,形式渐与进德冠相近。(四)笼冠与貂、蝉 汉代的武弁大冠,是古代形如覆杯、前高后锐,以白鹿皮所做的弁和帻的复合体。但汉代武弁大冠不用鹿皮制作,而用很细的繐(细纱)制作,作好后 再涂以漆,内衬赤帻。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与甘肃武威磨嘴子62号新莽墓均曾出土漆〓纱弁,这种冠式在沂南东汉画像石墓门横额上也可见到。咸阳杨家湾 西汉墓从葬坑出土的戴弁陶俑,弁下有帻,也就是武弁大冠。西汉时武官一般不戴金属的胄,而戴武弁大冠,东汉时,武士多穿甲胄而不戴武弁大冠,但出现了笼 冠,就是以一个笼状的硬壳套在帻上,从造型看,是汉代武弁大冠的发展。南北朝戴笼冠的人物,在《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北朝各石窟礼佛图、供养人像, 陶俑中都可见到。隋代的笼冠,外廓上下平齐,左右为略带外展的弧线,接近一个长方形。唐贞观(公元627年至649年)到景云(公元710年至711年) 间的笼冠,外罩呈梯形,唐笼冠造型吸收进贤冠的特点而趋华丽,渐与通天冠、梁冠中的某些装饰靠拢,最后演变为笼巾。 汉代中常侍所戴武弁大冠,有黄金珰附蝉及貂尾的装饰。晋与十六国时期的金珰附蝉,据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及甘肃敦煌前凉汜心容墓,辽宁北票北燕 冯素弗墓等处出土实物,都是在金片上镂出蝉形,再焊上金粟珠。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金蝉,蝉形与几何纹组合镂雕成一个装饰牌,蝉目用灰石珠镶嵌,背面再焊上 一片大小形状相管金片,这金片就是所谓"金珰"吧。《隋书?礼仪志》引董巴《舆服志》说:"内常侍右貂、金珰、银附蝉",则隋代蝉纹应该是用银制作的。簪 貂尾的图像,在敦煌莫高窟235窟唐垂拱二年壁画,湖北郧县李欣墓壁画中均有发现,但都是将貂尾直接插在平巾帻上的,平巾帻外未罩笼冠。在笼冠上插貂尾的 形象在北魏孝昌三年宁氏石室线雕人物中也有发现。到了宋代,不再簪貂尾而用雉尾代替,元明时期改插鹏羽。(五)鹖冠 鹖冠在战国秦汉时期已经作为武官的冠帽,在洛阳金村出土战国金银铜镜上已有骑马执剑身披甲衣,头上戴弁,弁上插双鹖尾的人物形象,西汉砖刻骑 射人物也有于武弁上插双鹖尾的。山东嘉祥武氏祠东汉画像石孔子弟子图中的子路,于平上帻上戴一种雄鸡冠,为勇士冠。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 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的记载相符。敦煌莫高窟257窟北魏的武士头戴鹖冠,鹖鸟栖于冠顶,而唐代的鹖冠陶俑,把冠耳变作两只鸟翅形,而鹖 鸟自冠前顶部作展翅俯冲的姿势,颇为华贵生动,鹖的造型似雀。冠顶饰鹰的金冠,1972年在内蒙古杭锦旗战国时期匈奴墓已有出土。(六)通天冠与进德冠 通天冠是级位最高的冠帽,在山东嘉祥东汉武氏祠画像石刻有身份榜题的王庆忌、吴王、韩王、夏桀等人物,头上所戴都应是通天冠,其形状与汉画中 的进贤冠结构相同,不同的只是展筒的前壁,进贤冠是前壁与帽梁接合,构成尖角。通天冠的前壁比帽梁顶端更高出一截,显得巍峨突出。学术界认为通天冠正前方 高出的这块前壁就是金博山,《隋书?礼仪志》称它为"前有高山",故通天冠又叫作高山冠。金博山向前倾斜,上面饰有蝉纹。唐代的通天冠,据新疆伯兹克利石 窟盛唐壁画和敦煌石室发现的唐咸通九年刊本《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卷首画所画,其特点之一是颜题成为很规范的帽圈形。其二是整个帽身向后旋转倾斜而不是向 前倾斜。其三是冠前的金博山缩小成圭形,上饰王字或附蝉。其四是在冠上饰有珠玉装饰。其五是帽身饰有等距离的直线纹,就是通天冠的梁数《旧唐书?舆服志》 说通天冠有十二首,唐?王泾《大唐郊祀录》卷三说十二首是天的大数,大概是应在12个月份的数字,也就是通天冠有12根梁。《新唐书?舆服志》说通天冠有 24梁,这大概是晚唐时的制度。拿唐代的通天冠与汉代的通天冠相比,则汉时古朴简陋,而唐代则变成十分华丽了。唐代通天冠的基本造型,与宋明一脉相承。进 德冠比通天冠略次,但造型也很华贵,为重臣所戴。
2023-05-20 23:5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