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由来

百燕之家 / 信息详情

故事巜茶叶的由来》的读后感

  晚上,灯下,我手中捧着书,面前一杯清茶。橘黄的灯光中,茶越发淡雏,而我,仿佛也随着那幽幽的茶香,逃脱了尘世的羁绊。难怪人们说茶是有灵性的…… 跟爸爸妈妈去茶楼喝茶,大人们谈公事,我不懂;小姐们在认真地表演茶道,我也不懂。只有眼前杯出里的茶水,淡淡的,仿佛流动着的貌泊,却更蕴含着一缕清香,让我沉醉其间。 我又想起日本的茶道,似乎比眼前的更烦琐,也更精致。但茶总可算是一种殷勤待客之道吧。到中国人家做客,可以没有烟,没有酒,茶是绝不可少的。客人来访,主人的一杯清茶多少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一次去茶庄做客,主人特别热情,招呼我喝茶,我便在一张老八健桌前坐下了。主人往白瓷茶壶里倒入小半杯水,细细放入茶叶,待一片片都漾开,再注满壶,茶叶在壶中翻滚着,随即一阵馨香。 我想起周作人先生曾说过:“喝茶当于瓦窗纸屋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入共饮,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大约茶、喝茶早先是文人的雅事吧。 我望了望眼前这忠,茶叶早已舒展开,就那么两三片,静静地躺在杯底,很悠闲。 我突然记起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有这么一段谈茶论茗的趣闻: 茶叶初到国外,那些外国人常把整磅的茶叶放在锅里煮,到水烧开,泼掉水,加上胡椒和盐,专吃那叶子。  其实我也挺喜欢吃茶叶,但绝不会煮了再加佐料。拿一片茶叶,放在嘴里,细细地嚼,那味儿苦苦的,却与中药绝不相同,一会儿淡,一会儿浓。嚼完后,一阵阵甘甜便溢出来,舌上、齿上满是,让你忍不住再嚼上一片。 有人要笑了,说茶哪能吃呢?其实各人都有不同的吃法,(红楼梦) 中妙玉的“三杯即是蠢物"有她的道理,刘姥姥的“牛饮“不也别具风味吗? 说到“牛饮“我又想起了大碗茶,当年蒲松龄先生在泉边开一小茶座,不就是用大碗茶换来的(聊斋志异》吗? 我又想起‘醉茶"。一次,我为了复习迎考,泡了一壶浓茶,却才饮了两杯,胃就不舒服,大人说这叫醉茶,我心想:茶也会醉呀!就胡乱猜想北方喝大碗茶的人天天跟醉酒似的,有趣! 我笑出了声,杯子跟着微颤了两下,杯中的茶水,也跟着晃了起来,又一阵淡淡的馨香,我醉了……

神农尝百草后得出茶叶,茶叶的由来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为:神农为了替民众治病,亲自了解各类草药的特性,在一日之内遇到七十二种毒物,后来无意间得到了茶叶,神农吃了之后,解除了身上的毒性。此文出自汉代神农氏所写的《神农本草经》。文章简介:《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全书共计收录了365种药物,正好与一年365日相合,这倒并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事实上,当时掌握的药物数量已经远超此数,但由于受到术数思想的影响,所以从中选取了365种药物,“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神农本草经》不止进行了药物的搜集工作,还有意识地对所收药物进行了分门别类工作,将365种药物按照上、中、下分为三类,这被称为“三品分类法”。分类的依据主要是药物的性能功效。《神农本草经》中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药物理论,由此奠定了药物学的理论构架。此部分内容主要见于序录部分,相当于全书总论,虽然文字并不长,只有十三条,但已经涵盖了药物学的各个方面。以药物配伍为例,《神农本草经》中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所谓君臣佐使,本为社会中的不同阶层成员,有不同的职能与等级,药物学将其借用来说明药物在配伍中的不同角色,如上品药为君药,中品药为臣药,而下品药为佐使药。在组方时,应该充分考虑药物的特性,方中既要有君药、臣药,还要有起协助作用的佐使之药。其比例可按照一君、二臣、三佐、五使或一君、三臣、九佐使的原则来处理。在药物配伍中,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用在一个方剂中,相互之间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的药物共同使用能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两药相遇一方会减小另一方的药性;有的药可以制约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有的两种药品本身均无毒,但如果两药相遇则会产生很大的毒性,不能同用等。《神农本草经》中共总结了七种关系,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认为对此“七情”要“合和视之”,这便是“七情和合”的配伍原则。

茶叶的由来??

茶叶已经发展成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人们生活日用品,更是我国少数民簇“宁停三日饭,不停一日茶”的生活必需品。唐代陆羽著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这样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傍时浸俗,盛于周朝。”,茶叶作为药用,记载最早是《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矍爽,不昏不睡。”《吃茶养生记》中记载有:“茶也,养生之仙药,延年之妙术也。。。”。东汉《桐君录》中:“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 上层社会把茶作为饮料是从周武王以茶代酒开始。在《封氏闻见记》中:“开元太山有僧大兴禅教,人人煮茶驱睡,致使人人相仿效,逐成风俗。”到了汉代茶已成商品汉代王褒的《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等记载了我国最早的茶叶市场。到了唐宋时期饮茶已经普及到平民百姓,宋王安石云: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 茶叶开始作为饮料是摘鲜叶煮饮,到南北朝时开始把鲜叶加工成茶饼。后来唐代又创制了蒸青团茶;宋代创制了蒸青散茶;明代创制了炒青绿茶、黄茶,黑茶、红茶、花茶等;清代创制了白茶、乌龙茶等。 茶叶由我国的云、贵、川高原向全国传播,古有“蜀地茶称圣,蒙顶第一家”的说法。秦统一中国后,茶叶顺长江而下传遍半个中国,现我国有17省,900余县产茶。又我国沿海传向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茶叶作为商品于1610年输入欧洲,先是荷兰、葡萄牙,1638年输入英国。1664年输入沙俄。17世纪输入美洲,1674年输入纽约。美国威廉.乌克斯著《茶叶全书》中说:“饮茶代酒之习惯,东西方同样重视,唯东方饮茶之风盛行数世纪之后欧洲人才始习饮之。”作为茶叶引种传到世界各地,当然是在唐宋以后的事,公元729引日本,828年传朝鲜;1618年到俄国;1780到印度;1828年传印尼,1834年斯里兰卡;1914年马来西亚,作为商品传到这些国家当然更早许多。

茶叶的由来

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 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广泛栽培。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有强心、利尿的功效。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用这种嫩芽制作的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茶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