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茶叶
百燕之家 / 信息详情
竹溪茶叶的欲说当年好困惑
这里不得不提《湖北日报》1998年4月11日发表的《竹溪茶话》。当年,本报记者经过深入的采访,发现竹溪茶存在基地面积小、品牌过多过杂、茶叶科技含量不高等诸多问题。这篇报道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在该县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当时,竹溪被称为茶叶大县,但茶叶基地面积不足4万亩;全县茶叶品牌达20多种,各乡镇、各茶场都各打各的牌,百“花”竞放“花”不艳。同时,有的茶场还鱼目混珠,以次充好,扰乱市场秩序。加之茶叶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很难与外地的知名品牌抗衡。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竹溪人还在以茶叶为自豪时,却发现危机已悄然而至。决策者们当机立断,以《竹溪茶话》为教材,开展全县大讨论。最后思路在讨论中统一,举全县之力把茶叶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一篇报道引发了一场产业革命。六年了,再看竹溪茶,我们发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全县茶叶面积发展到10万亩,年综合收入达3600万元。县政府每年都要拿出300多万元资金用于扩大茶园基地和对老茶园进行改造,各乡镇也都把茶园建设作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基地的重头戏。由于茶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入,茶农生产的积极性很高,龙王垭茶场二组的茶农王家成,一年承包茶园20多亩,仅采茶收入就达3万多元,全场茶农的收入基本稳定在1700元以上,高于全县人均纯收入。竹溪特殊的区位优势和气候环境,造就了竹溪茶独有的品质。据统计,竹溪茶已累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200多项。1999年龙王垭茶场获得了欧盟有机食品最高权威机构———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颁发的有机茶生产与销售证书;茶场又顺利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两张“王牌”拓宽了竹溪茶进军国际市场的渠道。3月8日,农业部授予龙王垭生产的茶叶为“无公害放心茶”。龙王垭茶场已与华农大、省果茶研究所签约,培训技术人员,开发新产品,提高制作质量。后说品牌。竹溪茶叶的品牌已趋统一、规范。近几年来,通过以大带小、租赁、承包、买断经营权等方式,全县形成了“龙峰”、“梅子贡”、“银桥”三个品牌。“龙王垭茶,香飘华夏”、“长江三峡水,楚地梅子茶”、“喝银桥绿茶,走健康之路”,这些广告语叫人耳熟能详。明天何去何从诚然,经过几年的努力,竹溪茶叶与过去比,已有不小的进步,然而横向比较,竹溪茶还有许多要做的事。全县的10多万亩基地,分布在17个茶场,加工点140多个,呈现出有品牌的,基地面积不够,有基地的茶场又没有品牌的局面。有关人士提出,应通过联营、买断等方式把全县的茶场收归到几个大场麾下,这样才能实现资源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的有机结合。“龙峰”、“银桥”、“梅子贡”在县内茶叶产品中呈“三足鼎立”之势,各有千秋。然而在一个县内,同一种产品造就出三个大品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要对这三个品牌进行综合分析,选定其一,通过组建竹溪茶业集团,把它做成全国名牌,通过有机茶出口欧盟的契机,争创世界名牌。”县茶叶办负责人说。竹溪没有一个专业的茶叶销售市场,组建茶叶销售市场和网络也是必要的。竹溪茶叶在全省和全国所占的市场份额还非常小。所以要坚持发展不动摇,在种植、管理技术上下功夫,引进优质品种,推广无性系繁殖技术,提高质量,延长茶叶见收周期,增加产量,真正使竹溪这个茶叶大县名副其实。金秋十月中旬,茶叶香溢京城。“中国茶叶之乡”湖北省竹溪县派代表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国茶乡发展论坛”,并作了主题演讲,博得茶业界代表热烈掌声。紧接着竹溪龙峰茶品牌“争创湖北第一名茶”论证会在武汉“高谈阔论”,众多专家建言献策,寄厚望予竹溪茶跻身国家级名茶品牌行列。京汉两地茶业界名家和世界产茶大国代表,金秋热话竹溪茶,可谓山县竹溪的一大幸事。
竹溪茶叶的任务目标及措施
我县建设茶叶大县的目标已经实现,支柱产业已经形成。但继续发展的空间和潜力都还大,产业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任务目标全县496万亩版土面积,山林面积占70%以上,森林覆盖面大,无污染,是发展有机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同时还有耕地和非耕地可以利用。应在现有的基础上,本着从小块联成片、小片联大片、扩大基地规模出发,统一规划设计,再用5年时间,兴建茶园5万亩,到2010年,全县有机茶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达到500万斤,收入突破3亿元。
竹溪茶叶的介绍
竹溪县位于鄂、渝、陕三省市交界的秦巴山区,西北与川陕接壤,东南与本省竹山县相连,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具有得天独厚的茶叶生长环境。
竹溪茶叶的又话竹溪茶
竹溪茶叶鲜嫩的茶芽如万“箭”竞发,采茶姑娘的双手在茶树上 飞舞;远处,一垅垅茶带犹如“绿龙”倚山起伏……好一幅引人入胜的采茶图。阳春三月,笔者在竹溪县采访,所到之处,无不被这样的景象所吸引。茶叶,成了竹溪的“绿色名片”。
竹溪茶叶的细品竹溪茶
竹溪县坐落在大巴山脚下,山上山下,茶道畅行,龙峰、毛尖、云雾、瓜片,于峰顶、缓坡,漫漫成片。远在几千年前,“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常饮茶有益健康,可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在我们竹溪,每年春雨刚过,茶山就披上了碧绿的新装。采茶的季节到了,茶坡上,一群群嬉闹的“采茶女儿”像飞舞的蝴蝶。有的乡民会背上背篓,于清晨出发,去三四公里外的山里采购上等的茶。乡民采购茶叶不像城里人那样带着现钞去,而是在背篓里装满了自家种植的大米、山芋、大头菜等,与茶农做完交易,便带着一小包刚烘炒好的上等绿茶兴冲冲地回家。上等绿茶带回家是家里人舍不得沏的,而被珍藏在一个小瓮里,四面密封扎好,是专门用来待贵客的。竹溪的民风极为淳朴,老乡非常好客,你若从哪家门前走过,即使素不相识,主人见了也会打个招呼:“歇一会儿,喝杯茶吧!”真的坐下了,茶也果真端上来了。倘若有过路人在你家门口歇脚,却喝不到茶,人们就会认为你家女主人不懂情理。在农户家,大都是晚辈里的儿子或者侄儿来斟水,女人并不露面。倘若一来再来的客人,日久熟识了,女人不再规避,也只是立在门口。她若倒茶,要先递给自家男人,再转给客人。在我们乡下,胡子拉碴的“老庄稼”下山时总是顺便摘上几把“粗树叶”(即野生绿茶),回家熬成黑糊糊的、稠稠的汤水,第二天带上山,干活累了,喝上一口,看起来美滋滋的。我曾一时贪嘴,也禁不住喝上一口,苦!比中药还难下咽!可“老庄稼”却在一旁“嘿嘿”笑个不停:“小伙子,这玩艺儿,你可别小瞧它,没它咱干活就少那么一把劲哩!”冬日夜长,是串门的好时光。吃过晚饭,主人家将锯不成材的杂木、斧劈不开的树蔸搬进火塘生起火来,火旺了,就放上小锅子煮起“大脚板茶”(即极粗劣的绿茶),等候着客人的光临。煮好茶主人会先尝一尝味道,若茶倒入杯中后,茶叶在杯中倒悬,主人会高兴地说:“今天有贵客要来。”有时茶叶恼怒地沉入杯底,主人就会诙谐地说:“哪个不该来的要来了。”串门的人进门后,大家围坐在火堆旁,一杯热茶下肚,闲聊起家长里短:西家的姑娘由保姆变成了“二奶”,东家的小伙子由打工仔当上了老板,邻家的后生见义勇为上了报纸,还有谁家的小子懒惰不孝,谁家的媳妇漂亮贤惠,谁家的母猪又下了猪崽……讲的人绘声绘色,听的人津津有味,满屋子洋溢着温馨、欢快的气氛。参加工作后,我品过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南京雨花茶等,但感觉总不如那用山泉煮出来的竹溪茶香。一晃离开家乡有五六年了,我总忘不了小山村那憨厚耿直、勤劳善良的乡亲们,还有那飘着缕缕清香的家乡茶。
竹溪茶叶属于哪里的特产
“龙峰、碧玉春毫、梅子贡、银桥绿针”等一批精品名牌,先后100多次获奖,其中7个品牌14次荣获国际、国家级金奖。成为鄂西北有名的茶叶生产基地。其中“龙王垭”商标成为湖北省茶叶著名商标,龙王垭茶场被确定为“湖北省有机茶示范基地”。以龙王垭茶场为核心,17个中小茶场组成“湖北龙王垭茶业集团”,注册资金1.1亿元,拥有茶园2.2万亩,成为湖北省第一大茶业龙头企业,产品开始销往欧盟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