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真国色

百燕之家 / 信息详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洛阳牡丹甲天下,曹州牡丹甲洛阳,亳州牡丹呢?

亳州牡丹同样绚丽多彩,但却因为历史上没有文人墨客为它赋诗抒写,所以没被天下人知晓。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我怎么回答

牡丹真不愧是国花。这句话不仅可以表达牡丹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还表达了对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唯有牡丹真国色”的下一句是什么?

唯有牡丹真国色,下一句是花开时节动京城。

唯有牡丹真国色是谁的诗 全诗及译文

最美人间四月天,又到了牡丹花开的时节。牡丹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国色天香”之称。 赏牡丹 作者: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解读: 牡丹是中国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 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 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 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赏牡丹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唯有牡丹真国色是谁的诗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及注释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注释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无格指格调不高。芙蕖:即莲花。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诗人推许牡丹,手法极为巧妙:其一,运用对比,将芍药的无格、芙蓉的少情与牡丹的国色对比描写,突出了牡丹色彩的雍容华贵。其二,侧面烘托,写花开时的情景:动京城。着一“动”字,写出了牡丹的非同寻常,使整个京城都为之震惊、惊动。赏析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至贞元、元和年间欣赏牡丹已成为京城里的风气。唐代有不少诗人写咏牡丹的诗,刘禹锡这首《赏牡丹》称得上是这类诗的压卷之作。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这句的诗及作者

唐代诗人刘禹锡《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真国色”下一句是什么?

花开时节动京城。出处:《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七言绝句,是一首托物咏怀之作。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赏析: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以芍药“妖无格”的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其中也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全诗用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写出了当年牡丹花盛开能引起京城轰动的巨大效应。

描绘牡丹的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描绘牡丹的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唐代刘禹锡的《赏牡丹》。这两句是千古名句,诗中描述的牡丹是长安牡丹,而京城则指的是大唐京师长安。诗中的“国色”,用来比喻牡丹,突出表现了牡丹的外貌美观艳丽。“唯有”二字是强调这是一种不二的选择,中间又用“真”字作为副词,加强语气,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评赏的分量。这里的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人通过将牡丹与世人所喜爱的花卉做对比,进而赞颂牡丹,更衬托出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花开时节动京城”一句,表达了诗人觉得正是由于牡丹的倾城“国色”,才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这里则既写出了当时京城人赏花倾城而动的习俗,又从侧面衬托了牡丹花的诱人魅力。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他是唐朝晚期著名的文化名人,在文学和政治上都有着卓越的才能和成就。刘禹锡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开创了“江西诗派”的先河。他的《陋室铭》等作品,深受后世的喜爱和追捧。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在书法艺术上颇有造诣。刘禹锡的政治才华也备受赞誉。他曾历任宰相、散骑常侍等职,被称为“当时之贤相”。在官场生涯中,他勤政廉政,悬壶济世,多次提出改革建议,努力推动社会进步。他平易近人、忠于职守,深受民众的爱戴和尊敬。

花开时节动京城,唯有牡丹真国色什么意思

“花开时节动京城,唯有牡丹真国色”的意思是:只有在牡丹盛开的时候,才能震动京城,有有它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美丽的事物。这句话出自唐代刘禹锡的《赏牡丹一首》。

谁知道“唯有牡丹真国色的下一句是什么?

花开时节动京城。

“唯有牡丹真国色”出于那句诗

出处:唐代刘禹锡的《赏牡丹》拼音:wéi yǒu mǔ dān zhēn guó sè 释义: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扩展资料:妖:艳丽、妩媚。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芙蕖:即莲花。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话描写的是什么?

这句话主要描写的是牡丹。刘禹锡的这首赏牡丹主要描写的是长安的牡丹。在唐朝时期,杨玉环武则天等人将牡丹的地位上升到了国花。被各个阶层的人喜欢,很多人都喜欢赞美牡丹,而刘禹锡的赏牡丹非常具有代表性。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哪位诗人的名句

  全诗是:“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刘禹锡的《赏牡丹》,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洛阳人。牡丹是中国传统的著名花卉,洛阳牡丹的品种繁多、花色奇丽,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称。  翻译: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  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把牡丹移植到京城,玄宗视为珍品。全诗用拟人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表现了当年牡丹花盛开引起京城轰动效应的情景,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哪里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原文如下: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注释妖:艳丽、妩媚。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芙蕖:即莲花。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扩展资料:赏牡丹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比心][比心][比心]是什么意思?

这个就说的很清楚了,牡丹是国花,而且开得很艳丽很好看。

唯有牡丹真国色下一句是什么?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原文如下: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注释妖:艳丽、妩媚。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芙蕖:即莲花。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扩展资料:赏牡丹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哪里?

  全诗是:“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刘禹锡的《赏牡丹》,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洛阳人。牡丹是中国传统的著名花卉,洛阳牡丹的品种繁多、花色奇丽,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称。  翻译: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  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把牡丹移植到京城,玄宗视为珍品。全诗用拟人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表现了当年牡丹花盛开引起京城轰动效应的情景,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意思是什么

我记得讲的是洛阳的某地盛产牡丹,王公贵族也常常为此折服,前去观赏的事情吧.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及释文

  《赏牡丹》全诗:“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释文为:“庭院前的芍药妖娆多姿却缺少格调,池面上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热情调,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天资,牡丹开花时的盛况惊动了整个京城。”  《赏牡丹》出处及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朝时期著名诗人刘禹锡赞赏牡丹所写下的,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刘禹锡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谁的诗句

唐.刘禹锡《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芍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诗人只用了“妖无格”和“净少情”,便将这两种花的美中不足点了出来。应该说诗人观察得很细,笔法却是写意的。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花形少变化,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而且,即使在最盛开之时,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不成气候。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微观到宏观,直抒胸臆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那种春光万里、姹紫嫣红、倾城倾国的美景,诗人只字不提,一个“动”字,就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了读者去延伸……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当您置身于牡丹花的海洋,就会豁然解读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谁口?

出自河南洛阳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哪里?

  全诗是:“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刘禹锡的《赏牡丹》,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洛阳人。牡丹是中国传统的著名花卉,洛阳牡丹的品种繁多、花色奇丽,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称。  翻译: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  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把牡丹移植到京城,玄宗视为珍品。全诗用拟人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表现了当年牡丹花盛开引起京城轰动效应的情景,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抒发了什么感情

怀才不遇!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哪首诗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赏牡丹》。《赏牡丹》全诗如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全诗的字面意思: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全诗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一开始并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态形色,而是把牡丹置于百花园中,从侧面与“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然而还是没对牡丹作更多的描述,只用“真国色”三字加以概括,表达精炼而又到位。“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在诗人眼里,婀娜多姿的牡丹哪里还是什么草木,只有把它比作“国色”才能写尽它的美好。“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芙蕖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尽道牡丹真国色,下一句是什么?

刘禹锡《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的意思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惟有牡丹真国色——咏牡丹古诗词赏析(上)

惟有牡丹真国色 ——咏牡丹古诗词赏析(上) 王传学 牡丹花,娇艳多姿,雍容大方,富丽堂皇,是春天的代表,在我国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自古以来引起许多骚人墨客的讴歌、赞美,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赋予牡丹意象深厚的文化意蕴。 花本无言,士人借花立言,以此出现的名花审美景观,成为中国文化视野中魅力独具的一道风景。牡丹在南北朝时期才开始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但其美学形象表露得并不充分。到唐代才得到充分展现。在唐代,牡丹以其色相之美,雍容华贵,大气磅礴,占尽“国色天香”的风光。再加上国君的爱宠与大力推崇,旋即名倾朝野,饮誉民间,被推举到了宠冠一代的花中至尊——“国花”的地位。在唐朝,“赏牡丹”成为一桩举国若狂的民俗盛事,文人们更是争相歌咏,佳作繁多,以其高明的艺术成就,流芳百世。牡丹意象在唐宋诗词中所形成的艺术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承载了丰厚的政治文化意蕴。 牡丹有花王至尊的国色之美,唐人视牡丹为“花王”,写了很多作品刻画牡丹艳压群芳之美,给予牡丹至高的评价。唐代诗人皮日休的《牡丹》诗曰: 落尽残红始吐芳, 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 独立人间第一香。 明确赞颂牡丹为“花王”,誉其为“人间第一香”。 许多诗用世间绝色的女性之美来刻画牡丹,展现“花王”之美。例如唐代诗人徐凝的《牡丹》: 何人不爱牡丹花, 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 千娇万态破朝霞。 诗中“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是浓艳已极的笔墨。这无比美丽的洛阳牡丹,莫非是洛神宓妃化成的吧?她身披绚烂的朝霞,婀娜多姿,摆弄出令人心醉的万千娇态。 再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牡丹》诗: 绵帏初卷卫夫人, 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 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 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 欲书花叶寄朝云。 诗中以锦帷乍卷、容颜初露的卫夫人(春秋时期的著名美人)形容牡丹初放时的艳丽夺目、含羞娇艳。将牡丹的绿叶想象成鄂君的绣被,将牡丹花想象成 绣被覆盖的越人(典见《说苑·善说篇》: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划桨的越人唱歌表示对鄂君的爱戴,鄂君为歌所动,扬起长袖,举绣被覆之),传神地描绘出初开的牡丹花在绿叶的簇拥中鲜艳的风采。三四句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把牡丹比喻成善舞的女子,在舞动时一刹那垂手触动玉佩,在一转身时飘起长裙,(典见《西京杂记》所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这两句以舞者翩翩起舞时垂手折腰,佩饰翻动,长裙飘扬的轻盈姿态来作比喻,描绘牡丹花叶在迎风起舞时起伏翻卷、摇曳多姿的形象。诗的五六句借《世说新语》所记石崇用蜡烛为炊之事,和《襄阳记载》刘季和所说:“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的典故,描写牡丹开放时的光采和芳香,给人的感受很强烈。从盛开的牡丹联想到这些历史典故,又以这些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来表现绿叶丛中娇艳的牡丹所给人的印象,显示出牡丹的韵致引起读者美丽的遐思。诗的最后两句用江淹梦中得五色笔和巫山神女的典故,写诗人陶醉于国色天香。他恍惚梦见了巫山神女,盼望她传授一支生花彩笔,将思慕之情题写在这花叶上,寄给巫山神女。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 这首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借容颜初露的卫夫人、绣被覆盖的越人、善舞的戚夫人、石崇家燃烛、荀令君留香等故事描写牡丹花叶的风姿绰约、艳丽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的情态毕现。最后诗人突发奇想,欲寄牡丹花叶于巫山神女。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令人回味无穷。 盛唐诗人王维的《红牡丹》诗,运用拟人手法,把牡丹花写得很有情思: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诗中运用娴熟的笔法,细腻地描绘出牡丹的娇美,还写出花亦有心,花也怨春,用拟人手法使诗意灵动有韵,把物之外相与内质结合在一起,由感官向心灵开拓,赋予牡丹以人格化的灵魂。 再看唐代诗人罗隐的《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 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 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 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 辜负秾华过此身。 全诗的意思是:牡丹随着东风一起开谢,当是别有原因吧,是不是因为它能赢得东君眷顾?牡丹宛如一个云鬓高髻的雍容华贵的贵妇人,在春风吹拂下显得格外娇美。就好比昔日杨贵妃是唐玄宗的一枝解语花,只要有着倾国之美,即使无情,不也一样动人么?美艳的芍药也只是牡丹的近待罢了,芙蓉也为了避开你的芳尘而躲入了水池中去。似乎在花的世界里也有与人一样的高低贵贱,更显得牡丹的高贵不可攀。最好两句诗人发出感叹:可怜啊,如此美艳的牡丹,也有被韩弘这种人砍掉的时候,牡丹的秾华也便被辜负了。曲折地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 盛唐诗人李正封有首《牡丹诗》,刻画牡丹的“国色天香”之美: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 诗的意思是:早上对着有倾国之色的牡丹畅饮美酒,不禁沉醉。夜色如水,牡丹的天然花香也染香了衣袂。这一片如火如荼的仲春景色使得如花容颜如醉如痴,赏花忘记了时间,惹得低沉的明月不禁问起何时才回去。诗写得含蓄、典雅,对仗工整,成就了牡丹“国色天香”的超凡姿容之美誉。从此“国色天香”就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 在赞美牡丹的诗词中,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至为驰名: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蓉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此诗将牡丹的形体之佳,色彩之美,芳香之浓,风韵之最,写得非常出彩。前两句写芍药的“妖无格”与芙蓉的“净少情”,用两种绝色花卉的美中不足借以烘托牡丹独具二者之长,以此铺垫出牡丹的品格、情韵、色泽之无与伦比。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疏枝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直抒胸臆:“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两句喷薄而出,一个“惟”字,一个“动”字,极有力度,将牡丹艳压群芳的王者之美,以及牡丹花开始长安城中男女老少前往观赏,万人空巷的轰动盛况一下子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其中牡丹的“国色之美”,正是通过它对京城至尊之地的轰动来衬托,或者说,它有一种“京城效应”。这种赏花狂热,反映了一种社会风尚,从而烘托了风尚的焦点——牡丹的“国色之美”。 美兮牵动时尚,足见美之力度。再看五代诗人徐夤的《牡丹花二首》之二: 万万花中第一流, 浅霞轻染嫩银瓯。 能狂绮陌千金子, 也惑朱门万户侯。 朝日照开携酒看, 暮风吹落绕栏收。 诗书满架尘埃扑, 尽日无人略举头。 这首诗写得十分别致,将牡丹令人痴狂的魅力通过正面赞美、侧面烘托,完整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还不算,又把人们沉迷于赏花,连平时爱读的诗书,也无暇顾及,任其与尘埃为伴的狂热痴迷点染出来。再如“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唐 徐凝《寄白司马》),都是烘托牡丹富贵气象、举国同赏的佳作。 唐诗中刻画牡丹“国色之美”最为精彩的笔墨,是依托唐明皇、杨贵妃、李白这些尊贵无双、才华无双的第一流人物来完成的。天宝初,皇宫内庆兴池东沉香亭前牡丹盛开,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乘夜游赏,招来翰林待诏李白赋诗助兴。风华正茂、雄心勃勃的李白借花喻人,一牡丹喻杨贵妃,写下了千古名作《清平调》辞三章: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槛杆。 李白巧妙地提取杨贵妃与牡丹相通的特质——大气雍容、体态丰美、艳压群芳、宠冠后宫……将贵妃可堪代表盛唐气象的丰腴体态、卓绝无双的富贵姿容、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尊宠地位,巧妙地融于“牡丹”这一意象之中,达到了人花合一的华美境界。 在三首诗中,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连,浑然一体。 第一首,起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贵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意为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贵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贵妃,不需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贵妃,借古喻今。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贵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多么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充分刻画了牡丹倾国倾城的国色天香之美,由此对杨贵妃的娇容给予了含蓄有度却妙喻传神的赞美,既令龙颜大悦,又使诗名远扬。时至今日,无论从任何角度品评,都无愧是咏牡丹诗中的极品。 在许多咏牡丹的诗词中,不少是赞美牡丹花的娇艳多姿,富丽堂皇。 “娇含嫩脸春妆薄,红蘸香绡艳色轻。早晚有人天上去,寄他将赠董双成”。( 徐夤《尚书座上赋牡丹得轻字韵其花自越中移植》)用拟人的手法,写牡丹的艳丽。“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唐 徐凝《开元寺牡丹》)也用了鲜明对比和烘托的手法写出了牡丹艳超群芳的特点。唐代诗人孙光宪的《生查子》词,将牡丹拟人化,比作头插玉簪,艳压群芳的美人:“清晓牡丹芳,红艳凝金蕊。乍占锦江春,永认笙歌地。感人心,为物瑞,烂漫烟花里。戴上玉钗时,迥与凡花异。”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赞美说:“天下真花独牡丹”,他在《咏白牡丹》诗中,用蟾精雪魄来比喻她: 蟾精雪魄孕云荄, 春入香腴一夜开。 宿露枝头藏玉块, 暧气庭面倒银杯。 传说月宫中有蟾蜍,后以蟾蜍指代月亮。诗人赞美牡丹是月宫中孕育出来的仙花,花朵如美玉,珍贵无比。 明代诗人李贽的《牡丹》诗写道: 忆昔长安看花时, 牡丹独有醉西施。 省中一树花无数, 共计二百单八枝。 将牡丹比作古之美女西施,生动形象、比喻贴切。 牡丹花,一般在暮春开放。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开时,桃、梨、杏花都已败落,牡丹迟开不争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以花喻人,风格高尚。如唐代诗人殷文圭诗《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杨状头赞图》: 迟开都为让群芳, 贵地栽成对玉堂。 红艳袅烟疑欲语, 素华映月只闻香。 剪裁偏得东风意, 淡薄似矜西子妆。 雅称花中为首冠, 年年长占断春光。 诗中不仅赞颂牡丹的美丽,更赞颂她风格的高尚。“迟开都为让群芳”,牡丹敢让百花先,敢殿三春后,表现了不与百花争春的高尚风格。 又如,唐朝诗人李山甫的《牡丹》诗:“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元代诗人李孝光的《牡丹》诗,颇能表达人们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富贵风流拔等伦, 百花低首拜芳尘。 画栏绣幄围红玉, 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 国中无色可为邻。 名花也自难培植, 合费天工万斛春。 诗中赞美牡丹超凡脱俗、居百花之首的高贵气质,及灿烂艳丽的芳姿,赞颂牡丹在百花盛开后于暮春开放,不与百花争先的品格。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哪里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赏牡丹》。《赏牡丹》全诗如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全诗的字面意思: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全诗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一开始并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态形色,而是把牡丹置于百花园中,从侧面与“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然而还是没对牡丹作更多的描述,只用“真国色”三字加以概括,表达精炼而又到位。“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在诗人眼里,婀娜多姿的牡丹哪里还是什么草木,只有把它比作“国色”才能写尽它的美好。“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芙蕖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唯有牡丹真国色是谁写的诗句

唯有牡丹真国色是刘禹锡写的诗句,出自《赏牡丹》。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全诗用拟人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表现了当年牡丹花盛开引起京城轰动效应的情景,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创作背景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高志忠的《刘禹锡诗编年校注》认为,此诗与《浑侍中宅牡丹》作于同时;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疑此诗为永贞革新时所作。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谁写的?

唐.刘禹锡《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芍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诗人只用了“妖无格”和“净少情”,便将这两种花的美中不足点了出来。应该说诗人观察得很细,笔法却是写意的。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花形少变化,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而且,即使在最盛开之时,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不成气候。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微观到宏观,直抒胸臆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那种春光万里、姹紫嫣红、倾城倾国的美景,诗人只字不提,一个“动”字,就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了读者去延伸……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当您置身于牡丹花的海洋,就会豁然解读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 "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莲花可能太过清高,给人以寡情的感觉。 我也不知道对不对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诗出自哪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赏牡丹》。《赏牡丹》全诗如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全诗的字面意思: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全诗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一开始并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态形色,而是把牡丹置于百花园中,从侧面与“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然而还是没对牡丹作更多的描述,只用“真国色”三字加以概括,表达精炼而又到位。“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在诗人眼里,婀娜多姿的牡丹哪里还是什么草木,只有把它比作“国色”才能写尽它的美好。“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芙蕖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什么意思

称赞牡丹的,是说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 天姿国色 ,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谁写的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刘禹锡写的。唯有牡丹真国色是刘禹锡的诗,出处《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全文如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如下: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唯有牡丹真国色的上两句是什么

出自唐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只有前两句。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分类: 文化/艺术 问题描述: 这是谁的诗句? 京城指的是哪儿? 解析: 诗人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所形容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朝时候的京城当然是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不过东都长安,西都洛阳,洛阳的牡丹也很出名。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何处?

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赏牡丹》。《赏牡丹》唐 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拓展资料:1、释义: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2、赏析: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前二句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使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后二句则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来表现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3、诗人介绍: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谁手?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之手,刘禹锡的《赏牡丹》中的诗句。《赏牡丹》全诗如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全诗的字面意思: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全诗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一开始并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态形色,而是把牡丹置于百花园中,从侧面与“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然而还是没对牡丹作更多的描述,只用“真国色”三字加以概括,表达精炼而又到位。“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在诗人眼里,婀娜多姿的牡丹哪里还是什么草木,只有把它比作“国色”才能写尽它的美好。“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芙蕖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什么意思?

赏牡丹朝代:唐代作者:刘禹锡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什么意思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前二句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使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后二句则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来表现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扩展资料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赏牡丹这首诗写得相当巧妙,没有直接描写牡丹有如何美丽和娇艳,而是用反比的手法,把芍药、芙蓉跟牡丹进行比较,从而衬托牡丹的高贵,然后又把牡丹比喻为花中最美的美人儿,它盛开之时,宛如国色天香的美女,具有倾国倾城的容颜,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欣赏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禹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赏牡丹

谁知道"庭前芍药妖无格,唯有牡丹真国色。"出自哪首诗?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赏牡丹》【出处】《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扩展资料1、《赏牡丹》创作背景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2、《赏牡丹》鉴赏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的意思

下载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下两句是什么

赏牡丹 唐 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首诗没有后两句,只有前两句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谁写的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刘禹锡写的。唯有牡丹真国色是刘禹锡的诗,出处《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全文如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如下: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谁的诗句

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赏牡丹》。《赏牡丹》唐 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拓展资料:1、释义: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2、赏析: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前二句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使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后二句则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来表现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3、诗人介绍: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哪里?

  全诗是:“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刘禹锡的《赏牡丹》,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洛阳人。牡丹是中国传统的著名花卉,洛阳牡丹的品种繁多、花色奇丽,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称。  翻译: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  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把牡丹移植到京城,玄宗视为珍品。全诗用拟人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表现了当年牡丹花盛开引起京城轰动效应的情景,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哪里?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赏牡丹》。《赏牡丹》全诗如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全诗的字面意思: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全诗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一开始并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态形色,而是把牡丹置于百花园中,从侧面与“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然而还是没对牡丹作更多的描述,只用“真国色”三字加以概括,表达精炼而又到位。“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在诗人眼里,婀娜多姿的牡丹哪里还是什么草木,只有把它比作“国色”才能写尽它的美好。“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芙蕖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惟有牡丹真国色下一句是什么

全诗:赏牡丹刘禹锡 〔唐代〕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释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扩展资料: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近侍。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妖娆而无格。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意思”

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唯有牡丹真国色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只有牡丹才是最美的花朵。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哪?全文是什么?

刘禹锡《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的《赏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的《赏牡丹》。 A.李正封B.刘禹锡C.皮日休D.赵孟坚正确答案:B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全诗

  全诗是:“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刘禹锡的《赏牡丹》,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洛阳人。牡丹是中国传统的著名花卉,洛阳牡丹的品种繁多、花色奇丽,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称。  翻译: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  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把牡丹移植到京城,玄宗视为珍品。全诗用拟人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表现了当年牡丹花盛开引起京城轰动效应的情景,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谁写的诗?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刘禹锡写的。唯有牡丹真国色是刘禹锡的诗,出处《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全文如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如下: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哪

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赏牡丹》。《赏牡丹》唐 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拓展资料:1、释义: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2、赏析: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前二句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使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后二句则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来表现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3、诗人介绍: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唯有牡丹真国色的上一句是什么

赏牡丹刘禹锡 〔唐代〕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扩展资料: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经常以清高洁净面目出现的花。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洁却寡情。至此前两句已经分别对两种可与牡丹并肩的花儿进行了评赏:芍药的种植历史悠久,也曾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却“妖冶无格”;荷花也的确堪称花中君子,清高洁净,但却冷艳寡情。至此为后两句推出作者心中的最爱,可谓做足了铺垫,唯有期待着作者心中的“花王”隆重登场了。

对联&牡丹真国色,花开( )京城

艳可以吗?

惟有牡丹真国色的下一句?

花开时节动京城

唯有牡丹真国色是谁的诗

  1、唯有牡丹真国色出自诗人刘禹锡《赏牡丹》一诗。   2、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3、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4、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什么意思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赏牡丹全诗为: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什么意思

称赞牡丹的,是说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 天姿国色 ,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意思?

“洛阳牡丹甲天下,花开时节动京城”为后人化用自“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原诗标题是《赏牡丹》,全诗内容为: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庭院前的芍药妖娆艳丽但是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注释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无格指格调不高。芙蕖:即莲花。赏析全诗颂牡丹,通过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来突出了牡丹的姿色。首句“庭前芍药妖无格”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第二句写荷花“妖冶无格”,荷花也的确堪称花中君子,清高洁净,但却冷艳寡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国色”,旧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比喻"真国色"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赏析

全诗:赏牡丹刘禹锡 〔唐代〕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释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扩展资料: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近侍。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妖娆而无格。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谁的哪首诗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刘禹锡写的。唯有牡丹真国色是刘禹锡的诗,出处《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全文如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如下: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