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百燕之家 / 信息详情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的意思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赏牡丹古诗带拼音

  1、原文   赏牡丹   shǎngmǔdān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tíqiánsháoyàoyāowúgé,chíshàngfúqújìngshǎoqíng。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wéiyǒumǔdānzhēnguósè,huākāishíjiédòngjīngchéng。   2、翻译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惟有牡丹真国色——咏牡丹古诗词赏析(上)

惟有牡丹真国色 ——咏牡丹古诗词赏析(上) 王传学 牡丹花,娇艳多姿,雍容大方,富丽堂皇,是春天的代表,在我国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自古以来引起许多骚人墨客的讴歌、赞美,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赋予牡丹意象深厚的文化意蕴。 花本无言,士人借花立言,以此出现的名花审美景观,成为中国文化视野中魅力独具的一道风景。牡丹在南北朝时期才开始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但其美学形象表露得并不充分。到唐代才得到充分展现。在唐代,牡丹以其色相之美,雍容华贵,大气磅礴,占尽“国色天香”的风光。再加上国君的爱宠与大力推崇,旋即名倾朝野,饮誉民间,被推举到了宠冠一代的花中至尊——“国花”的地位。在唐朝,“赏牡丹”成为一桩举国若狂的民俗盛事,文人们更是争相歌咏,佳作繁多,以其高明的艺术成就,流芳百世。牡丹意象在唐宋诗词中所形成的艺术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承载了丰厚的政治文化意蕴。 牡丹有花王至尊的国色之美,唐人视牡丹为“花王”,写了很多作品刻画牡丹艳压群芳之美,给予牡丹至高的评价。唐代诗人皮日休的《牡丹》诗曰: 落尽残红始吐芳, 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 独立人间第一香。 明确赞颂牡丹为“花王”,誉其为“人间第一香”。 许多诗用世间绝色的女性之美来刻画牡丹,展现“花王”之美。例如唐代诗人徐凝的《牡丹》: 何人不爱牡丹花, 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 千娇万态破朝霞。 诗中“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是浓艳已极的笔墨。这无比美丽的洛阳牡丹,莫非是洛神宓妃化成的吧?她身披绚烂的朝霞,婀娜多姿,摆弄出令人心醉的万千娇态。 再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牡丹》诗: 绵帏初卷卫夫人, 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 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 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 欲书花叶寄朝云。 诗中以锦帷乍卷、容颜初露的卫夫人(春秋时期的著名美人)形容牡丹初放时的艳丽夺目、含羞娇艳。将牡丹的绿叶想象成鄂君的绣被,将牡丹花想象成 绣被覆盖的越人(典见《说苑·善说篇》: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划桨的越人唱歌表示对鄂君的爱戴,鄂君为歌所动,扬起长袖,举绣被覆之),传神地描绘出初开的牡丹花在绿叶的簇拥中鲜艳的风采。三四句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把牡丹比喻成善舞的女子,在舞动时一刹那垂手触动玉佩,在一转身时飘起长裙,(典见《西京杂记》所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这两句以舞者翩翩起舞时垂手折腰,佩饰翻动,长裙飘扬的轻盈姿态来作比喻,描绘牡丹花叶在迎风起舞时起伏翻卷、摇曳多姿的形象。诗的五六句借《世说新语》所记石崇用蜡烛为炊之事,和《襄阳记载》刘季和所说:“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的典故,描写牡丹开放时的光采和芳香,给人的感受很强烈。从盛开的牡丹联想到这些历史典故,又以这些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来表现绿叶丛中娇艳的牡丹所给人的印象,显示出牡丹的韵致引起读者美丽的遐思。诗的最后两句用江淹梦中得五色笔和巫山神女的典故,写诗人陶醉于国色天香。他恍惚梦见了巫山神女,盼望她传授一支生花彩笔,将思慕之情题写在这花叶上,寄给巫山神女。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 这首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借容颜初露的卫夫人、绣被覆盖的越人、善舞的戚夫人、石崇家燃烛、荀令君留香等故事描写牡丹花叶的风姿绰约、艳丽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的情态毕现。最后诗人突发奇想,欲寄牡丹花叶于巫山神女。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令人回味无穷。 盛唐诗人王维的《红牡丹》诗,运用拟人手法,把牡丹花写得很有情思: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诗中运用娴熟的笔法,细腻地描绘出牡丹的娇美,还写出花亦有心,花也怨春,用拟人手法使诗意灵动有韵,把物之外相与内质结合在一起,由感官向心灵开拓,赋予牡丹以人格化的灵魂。 再看唐代诗人罗隐的《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 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 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 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 辜负秾华过此身。 全诗的意思是:牡丹随着东风一起开谢,当是别有原因吧,是不是因为它能赢得东君眷顾?牡丹宛如一个云鬓高髻的雍容华贵的贵妇人,在春风吹拂下显得格外娇美。就好比昔日杨贵妃是唐玄宗的一枝解语花,只要有着倾国之美,即使无情,不也一样动人么?美艳的芍药也只是牡丹的近待罢了,芙蓉也为了避开你的芳尘而躲入了水池中去。似乎在花的世界里也有与人一样的高低贵贱,更显得牡丹的高贵不可攀。最好两句诗人发出感叹:可怜啊,如此美艳的牡丹,也有被韩弘这种人砍掉的时候,牡丹的秾华也便被辜负了。曲折地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 盛唐诗人李正封有首《牡丹诗》,刻画牡丹的“国色天香”之美: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 诗的意思是:早上对着有倾国之色的牡丹畅饮美酒,不禁沉醉。夜色如水,牡丹的天然花香也染香了衣袂。这一片如火如荼的仲春景色使得如花容颜如醉如痴,赏花忘记了时间,惹得低沉的明月不禁问起何时才回去。诗写得含蓄、典雅,对仗工整,成就了牡丹“国色天香”的超凡姿容之美誉。从此“国色天香”就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 在赞美牡丹的诗词中,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至为驰名: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蓉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此诗将牡丹的形体之佳,色彩之美,芳香之浓,风韵之最,写得非常出彩。前两句写芍药的“妖无格”与芙蓉的“净少情”,用两种绝色花卉的美中不足借以烘托牡丹独具二者之长,以此铺垫出牡丹的品格、情韵、色泽之无与伦比。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疏枝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直抒胸臆:“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两句喷薄而出,一个“惟”字,一个“动”字,极有力度,将牡丹艳压群芳的王者之美,以及牡丹花开始长安城中男女老少前往观赏,万人空巷的轰动盛况一下子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其中牡丹的“国色之美”,正是通过它对京城至尊之地的轰动来衬托,或者说,它有一种“京城效应”。这种赏花狂热,反映了一种社会风尚,从而烘托了风尚的焦点——牡丹的“国色之美”。 美兮牵动时尚,足见美之力度。再看五代诗人徐夤的《牡丹花二首》之二: 万万花中第一流, 浅霞轻染嫩银瓯。 能狂绮陌千金子, 也惑朱门万户侯。 朝日照开携酒看, 暮风吹落绕栏收。 诗书满架尘埃扑, 尽日无人略举头。 这首诗写得十分别致,将牡丹令人痴狂的魅力通过正面赞美、侧面烘托,完整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还不算,又把人们沉迷于赏花,连平时爱读的诗书,也无暇顾及,任其与尘埃为伴的狂热痴迷点染出来。再如“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唐 徐凝《寄白司马》),都是烘托牡丹富贵气象、举国同赏的佳作。 唐诗中刻画牡丹“国色之美”最为精彩的笔墨,是依托唐明皇、杨贵妃、李白这些尊贵无双、才华无双的第一流人物来完成的。天宝初,皇宫内庆兴池东沉香亭前牡丹盛开,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乘夜游赏,招来翰林待诏李白赋诗助兴。风华正茂、雄心勃勃的李白借花喻人,一牡丹喻杨贵妃,写下了千古名作《清平调》辞三章: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槛杆。 李白巧妙地提取杨贵妃与牡丹相通的特质——大气雍容、体态丰美、艳压群芳、宠冠后宫……将贵妃可堪代表盛唐气象的丰腴体态、卓绝无双的富贵姿容、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尊宠地位,巧妙地融于“牡丹”这一意象之中,达到了人花合一的华美境界。 在三首诗中,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连,浑然一体。 第一首,起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贵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意为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贵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贵妃,不需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贵妃,借古喻今。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贵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多么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充分刻画了牡丹倾国倾城的国色天香之美,由此对杨贵妃的娇容给予了含蓄有度却妙喻传神的赞美,既令龙颜大悦,又使诗名远扬。时至今日,无论从任何角度品评,都无愧是咏牡丹诗中的极品。 在许多咏牡丹的诗词中,不少是赞美牡丹花的娇艳多姿,富丽堂皇。 “娇含嫩脸春妆薄,红蘸香绡艳色轻。早晚有人天上去,寄他将赠董双成”。( 徐夤《尚书座上赋牡丹得轻字韵其花自越中移植》)用拟人的手法,写牡丹的艳丽。“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唐 徐凝《开元寺牡丹》)也用了鲜明对比和烘托的手法写出了牡丹艳超群芳的特点。唐代诗人孙光宪的《生查子》词,将牡丹拟人化,比作头插玉簪,艳压群芳的美人:“清晓牡丹芳,红艳凝金蕊。乍占锦江春,永认笙歌地。感人心,为物瑞,烂漫烟花里。戴上玉钗时,迥与凡花异。”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赞美说:“天下真花独牡丹”,他在《咏白牡丹》诗中,用蟾精雪魄来比喻她: 蟾精雪魄孕云荄, 春入香腴一夜开。 宿露枝头藏玉块, 暧气庭面倒银杯。 传说月宫中有蟾蜍,后以蟾蜍指代月亮。诗人赞美牡丹是月宫中孕育出来的仙花,花朵如美玉,珍贵无比。 明代诗人李贽的《牡丹》诗写道: 忆昔长安看花时, 牡丹独有醉西施。 省中一树花无数, 共计二百单八枝。 将牡丹比作古之美女西施,生动形象、比喻贴切。 牡丹花,一般在暮春开放。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开时,桃、梨、杏花都已败落,牡丹迟开不争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以花喻人,风格高尚。如唐代诗人殷文圭诗《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杨状头赞图》: 迟开都为让群芳, 贵地栽成对玉堂。 红艳袅烟疑欲语, 素华映月只闻香。 剪裁偏得东风意, 淡薄似矜西子妆。 雅称花中为首冠, 年年长占断春光。 诗中不仅赞颂牡丹的美丽,更赞颂她风格的高尚。“迟开都为让群芳”,牡丹敢让百花先,敢殿三春后,表现了不与百花争春的高尚风格。 又如,唐朝诗人李山甫的《牡丹》诗:“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元代诗人李孝光的《牡丹》诗,颇能表达人们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富贵风流拔等伦, 百花低首拜芳尘。 画栏绣幄围红玉, 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 国中无色可为邻。 名花也自难培植, 合费天工万斛春。 诗中赞美牡丹超凡脱俗、居百花之首的高贵气质,及灿烂艳丽的芳姿,赞颂牡丹在百花盛开后于暮春开放,不与百花争先的品格。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哪里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赏牡丹》。《赏牡丹》全诗如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全诗的字面意思: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全诗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一开始并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态形色,而是把牡丹置于百花园中,从侧面与“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然而还是没对牡丹作更多的描述,只用“真国色”三字加以概括,表达精炼而又到位。“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在诗人眼里,婀娜多姿的牡丹哪里还是什么草木,只有把它比作“国色”才能写尽它的美好。“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芙蕖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唯有牡丹真国色是谁写的诗句

唯有牡丹真国色是刘禹锡写的诗句,出自《赏牡丹》。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全诗用拟人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表现了当年牡丹花盛开引起京城轰动效应的情景,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创作背景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高志忠的《刘禹锡诗编年校注》认为,此诗与《浑侍中宅牡丹》作于同时;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疑此诗为永贞革新时所作。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谁写的?

唐.刘禹锡《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芍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诗人只用了“妖无格”和“净少情”,便将这两种花的美中不足点了出来。应该说诗人观察得很细,笔法却是写意的。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花形少变化,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而且,即使在最盛开之时,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不成气候。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微观到宏观,直抒胸臆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那种春光万里、姹紫嫣红、倾城倾国的美景,诗人只字不提,一个“动”字,就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了读者去延伸……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当您置身于牡丹花的海洋,就会豁然解读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 "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莲花可能太过清高,给人以寡情的感觉。 我也不知道对不对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诗出自哪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赏牡丹》。《赏牡丹》全诗如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全诗的字面意思: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全诗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一开始并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态形色,而是把牡丹置于百花园中,从侧面与“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然而还是没对牡丹作更多的描述,只用“真国色”三字加以概括,表达精炼而又到位。“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在诗人眼里,婀娜多姿的牡丹哪里还是什么草木,只有把它比作“国色”才能写尽它的美好。“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芙蕖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什么意思

称赞牡丹的,是说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 天姿国色 ,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牡丹和鸟的诗句

1. 关于牡丹鸟的诗句词 关于牡丹鸟的诗句词 1.有山有牡丹花有鸟的诗词歌赋 赏牡丹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 这首比较知名,我也很喜欢,还有其他诗句也非常好 牡丹诗 唐 李山甫 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 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 春晚赏牡丹奉呈席上诸君 陈襄 逍遥为吏厌衣冠,花谢还来访牡丹。 颜色只留春别后,精神宁似日前看。 雨馀花萼啼残粉,风静奇香喷宝檀。 只恐明年开更好,不知谁与并栏干。 2.鸟和牡丹花的诗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木末:树梢。芙蓉花:指辛夷花,花形和颜色都近似荷花。 唐·王维《辛夷坞》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晚发:花开得晚。 唐·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天下真花独牡丹。 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 姚黄魏紫:两种名贵的牡丹花。 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诗》 篔筜竟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篔筜:大竹名,节长而竿高。踯躅:即羊踯躅,杜鹃花科,春季开花,花红黄色,鲜艳夺目。 唐·韩愈《答张十一》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唐·韦庄《台城》 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唐·杜甫《望岳》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唐·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鹤《春宫怨》 3.描写牡丹的诗句词句 牡丹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牡丹 李孝光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赏牡丹一首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清平调 李白(唐)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官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红妆。 题御笔牡丹 王国维(清) 摩罗西域竟时妆, 东海樱花侈国香。 阅尽大千春世界, 牡丹终古是花王。 白牡丹 韦庄(唐) 闺中莫妒新妆妇, 陌上面惭傅粉郎。 昨夜月照深似水, 入门唯觉一庭香。 惜牡丹 白居易(唐)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只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栽牡丹 陆游(宋) 携锄庭下苍苔, 墨紫红手自栽。 老子龙钟逾八十, 死前犹见几回开。 牡 丹 唐·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牡丹诗 唐 李正凡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 明月问归期。 赏牡丹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 红牡丹 唐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赏牡丹 唐 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4.关于牡丹的优美诗句 牡丹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始于隋朝盛于唐朝。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在唐代牡丹就已被推崇到"国花"的地位,以其国色天香赢得唐代人的喜爱。 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五十多位作家的一百多首吟咏牡丹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咏物诗创作。 一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从牡丹含苞欲放的时候开始,诗人们就开始挥毫动笔,"青苞虽小叶虽疏,贵所高情便有余。 "(孙鲂《题未开牡丹》)尽情抒发心中对牡丹的喜爱,描写唐朝社会的风俗习尚,以及各种看花、赏花的情形。"朝日照开携洒看,暮风吹落绕栏收。 诗书满架尘埃扑,尽日无人略举头。"(徐夤《牡丹花二首之二》)就连平时喜爱的诗书,也只好随它与尘埃为伴了。 在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有用诗来回答朋友们对牡丹花事的询问,有在诗里描写以牡丹为 花片为人饯行……"为爱红芳江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罗隐还写了一首《扇上画牡丹》的诗。 即使这样诗人们仍感到没有述尽心中的爱花之情,孙鲂又作了一首《牡丹落后有作》,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情怀。在诗人们的笔下,牡丹花的千种神态,万般风姿,一写尽然。 但是唐代诗人们并没有完全陶醉在牡丹花的美妙之中,他们透过牡丹繁盛的表面现象,敏锐地发现其背后隐藏着的社会问题,通过诗歌表达了他们对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这是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思想性最高的,白居易的《秦中吟》之十《买花》诗可作为代表。 其诗云: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李商隐十七岁就以文才受到令狐楚的赏识,被聘请到令狐楚的幕府里作官,受到令狐楚的指点,学习做奏章。这个时候李商隐正是人生得意,风华正茂。 当他看到盛开的牡丹,想到令狐楚对他的栽培,挥笔写下了一首七律《牡丹》诗: 绵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首名用孔子见南子的典故,《典略》:"夫人在锦帏中,孔子北面秘首,夫人自帏中再拜,"环佩之事 然。次句用鄂君泛舟的典故,《说苑》:"鄂君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复之。 "从盛开的牡丹联想到这些历史典故,又以这些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来表现绿叶丛中娇艳的牡丹所给人的印象,显示出牡丹的韵致引起读者美丽的遐思。何焯评:"非牡丹不足以当之,起联生气涌出。 "(见《李义山诗集》沈厚土爽辑评本) 三四句把牡丹比喻成善舞的女子,在舞动时一刹那垂手触动玉佩,在一转身时飘起长裙,典见《西京杂记》所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这两句描摹了牡丹在春风中枝叶摇曳的情景,十分生动。 诗的五六句借《世说新语》所记石伦用蜡烛为炊之事,和《襄阳记载》刘季和所说:"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描写牡丹开放时的光采和芳香,给人的感受很强烈。 诗的最后两名用江淹梦中得五笔和巫山神女的典故,托化出令猎狐楚对他的器重和栽培,以及他自己对令狐楚心怀的感激之情,抒发了诗人荡漾的春心,使牡丹平添了无限妩媚。纪昀说:"八句八事,却一气鼓荡,不见用事之迹,绝大神力!"(见《玉溪生诗说》)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发展了用事的枝了,把死典用活了,丰富了构思和诗的表现力,显示出李商隐的才华。 不久李德裕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李商隐的才华,任为书记,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从此李商隐就在党派争斗的夹缝中过日子,再也没有昔日赏花时的那种高兴心情了。 唐文宗开成三年的暮春时节,李商隐在长安应试博学鸿词科落第,由长安动身回径原,途经回中,(今甘肃固原增内)住在逆旅,恰遇苦雨天气,院子里的牡丹刚刚绽苞,就被一阵狂风疾雨打落。诗人回想往事,触景生情,借牡丹以寄慨身世,写下了著名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其一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怅卧遥帏。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捐几枝。 回想当年京城赏花,而今却在这里"忽相期",水亭暮雨,微寒犹在,那被雨打败的牡丹实在令人可惜。诗人借牡丹作比,由自己的沦落想到失意的亲朋,因小见大,寄托遥深。 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悉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圊,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这首诗从自己的原已沦落,写到自己被人排挤。诗的一开头就撇开牡丹,先写榴花。 因为榴花晚开,赶不上春天,有人便莫明其妙地笑它,岂知早开早落,更觉悉人。三句写花含雨,四句写雨打花, 希望成空之意,这是多么悉楚!而牡丹即为雨所败,万里阴霾,顿非旧圊,一春生气,荡涤全无。 这几句从牡丹的零落写到整个人事的变化,把愁人之愁推向顶峰,到。 5.关于牡丹的诗词 以下是写牡丹最有名的诗句``````` 牡丹芳 唐 白居易 牡丹芳, 牡丹芳, 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烂烂, 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 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 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 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 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 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 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 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 芙蓉芍药苦寻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 游花冠盖日相望。 庳车软舆贵公主, 香衫细马豪家郎。 卫公宅静闭东院, 西明寺深开北廊。 戏蝶双舞看人久, 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愁日照芳难驻, 仍张帷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 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 其来有渐非今日。 元和天子忧农桑, 恤下动天天降祥。 去岁嘉禾生九穗, 田中寂寞无人至。 今年瑞麦分两岐, 君心独喜无人知。 无人知, 可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 减却牡丹妖艳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 同似吾君忧稼穑。 牡丹花 唐 罗隐 七律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 任是无情亦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江城子 牡丹 元 段克己 百花飞尽彩云空。牡丹丛。始潜红。培养经年,造化夺天功。脉脉向人娇不语,晨露重,洗芳容。却疑身在列仙宫。翠帷重。瑞光融。烁烁红灯,间错绿蟠龙。醉里天香吹欲尽,应有悟,夜来风。 牡丹 唐 李山甫 七律 邀勒春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数苞仙艳火中出, 一片异香天上来。晓露精神妖欲动,暮烟情态恨成堆。 知君也解相轻薄,斜倚阑干首重回。 郡庭一作伯惜牡丹 唐 徐夤 肠断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 青春不驻堪垂泪,红艳已空犹倚栏。 积藓下销香蕊尽,晴阳高照露华干。 明年万叶千枝长,倍发芳菲借客看。 牡丹 唐 徐凝 七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牡丹 唐 张又新 七绝 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 今日满栏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 牡丹 唐 王睿 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 曷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成阴。 赏牡丹 唐 七绝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6.关于牡丹的古诗词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忧郁的战刀 牡丹诗句赏析编辑:马纯洋1、清平调词三首:(诗仙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背景:(开元中,玄宗、杨贵妃于沉香亭赏牡丹)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云想衣裳花想容……”太真妃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颔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龟年常话于五王,独忆以歌得自胜者无出于此,抑亦一时之极致耳。上自是顾李翰林大异于他学士。上榜理由:诗仙半醉半醒,一气呵成,能让见多识广的玄宗和贵妃都侧目,实在写的完美。2、赏牡丹:(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背景:牡丹娇艳多姿,雍容大方,有“百花之王”的美誉。据记载,从隋朝起牡丹就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到了唐代观赏牡丹的场景更是盛况空前。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的描述即可说明。随着牡丹花在唐朝社会的备受宠爱,咏牡丹诗也随之大量出现。刘禹锡的《赏牡丹》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据资料显示,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吟咏和涉及牡丹的诗词130首左右。但传诵至今让后人见到牡丹便情不自禁吟咏的大概就是刘禹锡的这首《赏牡丹》了。上 7.关于描写牡丹花的诗句 描写牡丹花的诗句包括: 1、唐代李正封《牡丹诗》 原文: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译文: 白天牡丹美丽的颜色如美人醉酒,夜晚牡丹浓郁的花香以浸满衣衫。 2、唐代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原文: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译文: 在人世间怎会遇见牡丹这样漂亮的花,花开重瓣,层层叠叠如同西天王母九重的增城。 3、唐代刘禹锡《赏牡丹》 原文: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4、唐代王维《红牡丹》 原文: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译文: 红牡丹的绿叶在悄悄地舒展,红牡丹的花色有鲜有暗。 5、唐代李商隐《牡丹》 原文: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译文: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它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 6、北宋王溥《咏牡丹》 原文: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译文: 可笑牡丹花大得像斗,却什么也不能作,不过白白长一条枝子。

形容牡丹开放的诗句

牡丹花花之君王,然后非常的美丽芬芳,然后牡丹花种类繁多,需要我们每好的护花使者,所以此花有红牡丹、白牡丹、蓝牡丹然后黑牡丹,紫色的玫瑰的,非常妖娆的国花,牡丹花美丽的像征。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谁写的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刘禹锡写的。唯有牡丹真国色是刘禹锡的诗,出处《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全文如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如下: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分类: 文化/艺术 问题描述: 这是谁的诗句? 京城指的是哪儿? 解析: 诗人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所形容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朝时候的京城当然是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不过东都长安,西都洛阳,洛阳的牡丹也很出名。

唯有牡丹真国色的上两句是什么

出自唐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只有前两句。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何处?

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赏牡丹》。《赏牡丹》唐 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拓展资料:1、释义: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2、赏析: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前二句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使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后二句则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来表现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3、诗人介绍: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谁手?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之手,刘禹锡的《赏牡丹》中的诗句。《赏牡丹》全诗如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全诗的字面意思: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全诗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一开始并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态形色,而是把牡丹置于百花园中,从侧面与“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然而还是没对牡丹作更多的描述,只用“真国色”三字加以概括,表达精炼而又到位。“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在诗人眼里,婀娜多姿的牡丹哪里还是什么草木,只有把它比作“国色”才能写尽它的美好。“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芙蕖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关于牡丹的古诗句

牡丹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始于隋朝盛于唐朝。"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在唐代牡丹就已被推崇到"国花"的地位,以其国色天香赢得唐代人的喜爱。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五十多位作家的一百多首吟咏牡丹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咏物诗创作。 一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从牡丹含苞欲放的时候开始,诗人们就开始挥毫动笔,"青苞虽小叶虽疏,贵所高情便有余。"(孙鲂《题未开牡丹》)尽情抒发心中对牡丹的喜爱,描写唐朝社会的风俗习尚,以及各种看花、赏花的情形。"朝日照开携洒看,暮风吹落绕栏收。诗书满架尘埃扑,尽日无人略举头。"(徐夤《牡丹花二首之二》)就连平时喜爱的诗书,也只好随它与尘埃为伴了。在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有用诗来回答朋友们对牡丹花事的询问,有在诗里描写以牡丹为 花片为人饯行……"为爱红芳江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罗隐还写了一首《扇上画牡丹》的诗。即使这样诗人们仍感到没有述尽心中的爱花之情,孙鲂又作了一首《牡丹落后有作》,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情怀。在诗人们的笔下,牡丹花的千种神态,万般风姿,一写尽然。 但是唐代诗人们并没有完全陶醉在牡丹花的美妙之中,他们透过牡丹繁盛的表面现象,敏锐地发现其背后隐藏着的社会问题,通过诗歌表达了他们对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这是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思想性最高的,白居易的《秦中吟》之十《买花》诗可作为代表。其诗云: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李商隐十七岁就以文才受到令狐楚的赏识,被聘请到令狐楚的幕府里作官,受到令狐楚的指点,学习做奏章。这个时候李商隐正是人生得意,风华正茂。当他看到盛开的牡丹,想到令狐楚对他的栽培,挥笔写下了一首七律《牡丹》诗: 绵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首名用孔子见南子的典故,《典略》:"夫人在锦帏中,孔子北面秘首,夫人自帏中再拜,"环佩之事 然。次句用鄂君泛舟的典故,《说苑》:"鄂君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复之。"从盛开的牡丹联想到这些历史典故,又以这些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来表现绿叶丛中娇艳的牡丹所给人的印象,显示出牡丹的韵致引起读者美丽的遐思。何焯评:"非牡丹不足以当之,起联生气涌出。"(见《李义山诗集》沈厚土爽辑评本) 三四句把牡丹比喻成善舞的女子,在舞动时一刹那垂手触动玉佩,在一转身时飘起长裙,典见《西京杂记》所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这两句描摹了牡丹在春风中枝叶摇曳的情景,十分生动。诗的五六句借《世说新语》所记石伦用蜡烛为炊之事,和《襄阳记载》刘季和所说:"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描写牡丹开放时的光采和芳香,给人的感受很强烈。诗的最后两名用江淹梦中得五笔和巫山神女的典故,托化出令猎狐楚对他的器重和栽培,以及他自己对令狐楚心怀的感激之情,抒发了诗人荡漾的春心,使牡丹平添了无限妩媚。纪昀说:"八句八事,却一气鼓荡,不见用事之迹,绝大神力!"(见《玉溪生诗说》)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发展了用事的枝了,把死典用活了,丰富了构思和诗的表现力,显示出李商隐的才华。 不久李德裕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李商隐的才华,任为书记,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从此李商隐就在党派争斗的夹缝中过日子,再也没有昔日赏花时的那种高兴心情了。唐文宗开成三年的暮春时节,李商隐在长安应试博学鸿词科落第,由长安动身回径原,途经回中,(今甘肃固原增内)住在逆旅,恰遇苦雨天气,院子里的牡丹刚刚绽苞,就被一阵狂风疾雨打落。诗人回想往事,触景生情,借牡丹以寄慨身世,写下了著名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其一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怅卧遥帏。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捐几枝。 回想当年京城赏花,而今却在这里"忽相期",水亭暮雨,微寒犹在,那被雨打败的牡丹实在令人可惜。诗人借牡丹作比,由自己的沦落想到失意的亲朋,因小见大,寄托遥深。 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悉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圊,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这首诗从自己的原已沦落,写到自己被人排挤。诗的一开头就撇开牡丹,先写榴花。因为榴花晚开,赶不上春天,有人便莫明其妙地笑它,岂知早开早落,更觉悉人。三句写花含雨,四句写雨打花, 希望成空之意,这是多么悉楚!而牡丹即为雨所败,万里阴霾,顿非旧圊,一春生气,荡涤全无。这几句从牡丹的零落写到整个人事的变化,把愁人之愁推向顶峰,到诗的结尾又出以反笔,谓他日雨过,牡丹落尽,回想今朝,雨中粉态,尚觉新艳动人,言外之意就是今天的零落还算什么,他年的摧残将远甚于今日。全诗咏物亦即言志,写景亦即抒情,从中我们不难窥见诗人在遭受政治打击以后内心的无限惆账。 二 咏物诗作为一种诗体,源远流长。《诗经·周南》首篇即以"睢鸠"托兴,《楚辞·离骚》抒志于"兰芷",寄情于"荃蕙"。到了西汉和魏晋六朝,出现了以物命题的诗。当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高峰后,咏物诗也随之丰富起来,蔚为大观。 唐代五十多位吟咏牡丹诗歌的作者,大多属于中唐以后的诗人。他们在唐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势尖锐复杂的形势下,受到新乐府运动的影响,继承了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咏物诗的优良传统,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倾向。 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为我们留下了一系列生动而鲜明的形象。咏花讽时之作中的劳动人民形象以白居易《买花》诗中的田舍翁为代表,成为唐代诗人塑形象群中的一个典型,不可磨灭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咏花抒怀之作中的赏花人形象,不因所吟咏的对象都是牡丹花而使这一形象出现雷同化。"看遍花无胜些花,剪去披雪蘸丹砂。"(徐夤《牡丹二首之一》)我们只要透过赏花人的神态,就可以感到这一形象的生动和鲜明。"情愿扛壶入醉乡,"(段应式《牛尊师宅看牡丹》)这是具有一种豪放性格的赏花人;"不必繁弦木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吴融《红白牡丹》)这是具有一种内向性格赏花人。有从不同角度来描写赏花人的,"待到天晴花已老,不如携手雨中看。"(窦梁宾《雨中看牡丹》)这是雨中来赏花的;"高低深浅一栏红,把火殷勤绕露丛。"(温庭筠《夜看牡丹》)这是夜里来赏花的,以至到了"只欲栏边安枕席,夜间闲共说相思。"(薛能《牡丹四首之三》)的程度,其形象也就跃然于纸上了。作者把赏花人如醉如痴的神态描写的越充分,那么诗中的这一形象也就越突出。还有描写赏花人的心理变化的,更会使人物的形象神态俱出,惟妙惟肖。王建有首:《题所赁宅牡丹花》诗: 赁宅得花饶,初开恐是妖。 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 且愿风留著,惟愁日炙焦。 可怜零落蕊,收取作香烧。 全诗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赏花人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初开恐是妖",当在刚租到的宅院里看到盛开的牡丹时,也许是第一次看到吧!引起赏花人一种惊奇、害怕的感觉,甚至担忧是妖异所化,"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艳美的牡丹终于使他陶醉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从而在心中深深地祝愿春风把它留住,烈日不要把它晒焦。但是花开总有花落时,等到花事已去,鲜花飘零,怜惜之心促使他又来收取残花,以作香燃,寄托恋恋不舍之情。一连串的心理刻画十分细腻,人物形象也随之生动起来,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咏花抒怀之作中赏花人的形象,大多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再现,因此我们也就从这些诗作中感触到诗人们思想感情跳动的脉搏,见出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捕捉形象的能力。 唐人吟咏牡丹之作,在艺术上还有很多特色。牡丹花的风姿神韵,使诗人们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如描写白色和紫色的牡丹"白疑美玉无多润,紫觉灵芝不足祥";(孙鲂《又题牡丹上主人司空》)描写牡丹的芳香"蕊堪灵凤琢,香许白龙亲";(徐夤《和仆射二十四丈牡丹八韵》)形容牡丹花后期与落"开日绮霞应失色,落时青帝合伤神";(唐彦谦《牡丹》)想象的翅膀纵横千里、万里,天上、地下。为了状摹出牡丹的姿态,诗人们运用了大胆夸张的手法: 龙分夜雨姿娇态,夫与春风发好香。 --徐夤《依韵和尚书再赠牡丹花》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徐凝《题开元寺牡丹》 这些夸张地描写和衬托牡丹的容姿。 乍怪霞临砌,还疑烛出笼。绕行惊地赤,移坐觉衣红。 --姚合《和王郎中召看牡丹》 玉帐笙歌留尽日,瑶台伴侣待归天。 --齐已《题南平后园牡丹》 这些是夸张地描写赏花时的情形。同时在吟咏牡丹时,诗从头还运用了各种巧妙的拟人手法。 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 --温庭筠《牡丹二首之二》 金蕊霞英叠彩香,初疑少女出兰房。 --周繇《看牡丹赠段成式》 这些是通过拟人的手法,把牡丹形容成美丽的女子。还有通过巧妙的拟人手法,同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形象联系起来,状摹牡丹的美丽。 裁分楚女朝云片,剪破 娥夜月光 --徐夤《追和白舍人咏白牡丹》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殷文圭《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扬状头赞图》 宋玉 边腮正嫩,文君机上绵初裁。 --徐夤《忆牡丹》 那堪更被烟蒙蔽,南国西施泣断魂。 --唐彦谦《牡丹》 这些和历史传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的拟人手法,创造聘个优美的境界,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诗人们在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描写牡丹时,并不是单一的采用某一种艺术手法,而是综合性地多样化地把各种艺术手法融合在一起,多方面、多侧面地状摹出牡丹的美丽,极尽体物之妙,借以传达诗人心中的思想感情。上面我们是为了说明各种艺术手法在吟咏牡丹之作中的运用,才做了大致的分类。其实丰富的想象要通过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来达到,而大胆的夸张中又包含着巧妙的拟人,巧妙的拟人中也包含着大胆的夸张,它们之间几乎是不可分的。白居易的《牡丹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诗云: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灿灿,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缎,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在白居易的笔下,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等等,融各种艺术手法于一炉,使这首诗犹如一幅国画,工笔之处细腻,写意之处驰骋,把牡丹花的丰姿神韵韵,尽行托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唐人吟咏牡丹诗歌的语言,以浅切、流畅为主,象白居易的诗"意深词浅,思苦言甜。"(袁枚)他的《买花》诗以"欲见之者易谕(白居易)为目的,写的平易近人。"其他诗人牡丹诗的语言也都表现了这一特点。如令狐楚有首《赴东都别牡丹》 十年不见小庭花,紫萼临开又别家。 上马出门回首望,何时更得到京华。 语言简朴,明白如话,爱花之情,惜别之意溢出诗外。刘禹锡也写了一首《和令狐楚公别牡丹》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西就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同样是浅切流畅,话别之中含有深深的蔚藉。两首诗合在一起读,如话家常一般,却又含有深情,运用白描手法创造出一个情深词显的优美境界。正因为这种语言浅切流畅的特点,才使诗人较多地运用了白描手法,几笔便勾出一幅生气盎然的图画,含不尽之意于诗外。徐凝有首《牡丹》诗: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诗中有典故,有想象,有夸张,有拟人,但诗的语言又是十分流畅、生动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借助白描手法,天然之中见真谆,发人清新之思。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浅切流畅的语言,使诗歌易唱、易记,便于流传。盛唐诗人李正封有两句描写牡丹的诗:"国色朝酣洒,天香夜染色。"含蓄、典雅,对仗工整;刘禹锡《赏牡丹》诗中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句,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都把牡丹推崇到"国花"的地位,但是流传至今,李正封的诗句被后人简化为"国色天香",而刘禹锡的诗句却完整地为人们传咏,这个例证生动地说明浅显、流畅的诗句,更利于流传和让人接受。 唐人吟咏牡丹的诗歌,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唐以后描写牡丹的作品日见繁多,引起了历代作家的极大兴趣,成为我国咏物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还发展到别的艺术领域,当词兴盛起来,宋朝前后的牡丹也成为词的吟咏对象。再往后的曲、戏剧、小说等文艺体裁也都出现一些描写牡丹的作品,同时还产生了许多趣闻、轶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等。唐人吟咏牡丹诗歌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加深和影响了我国人民对牡丹的喜爱。 参考资料:http://www.ha.xinhuanet.com/xhzt/2004-04/09/content_1933044.htm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什么意思?

赏牡丹朝代:唐代作者:刘禹锡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什么意思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前二句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使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后二句则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来表现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扩展资料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赏牡丹这首诗写得相当巧妙,没有直接描写牡丹有如何美丽和娇艳,而是用反比的手法,把芍药、芙蓉跟牡丹进行比较,从而衬托牡丹的高贵,然后又把牡丹比喻为花中最美的美人儿,它盛开之时,宛如国色天香的美女,具有倾国倾城的容颜,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欣赏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禹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赏牡丹

谁知道"庭前芍药妖无格,唯有牡丹真国色。"出自哪首诗?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赏牡丹》【出处】《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扩展资料1、《赏牡丹》创作背景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2、《赏牡丹》鉴赏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的意思

下载

刘禹锡的《赏牡丹》表达的思想感情

那作者寄托了什么呢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下两句是什么

赏牡丹 唐 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首诗没有后两句,只有前两句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谁写的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刘禹锡写的。唯有牡丹真国色是刘禹锡的诗,出处《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全文如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如下: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哪里?

  全诗是:“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刘禹锡的《赏牡丹》,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洛阳人。牡丹是中国传统的著名花卉,洛阳牡丹的品种繁多、花色奇丽,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称。  翻译: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  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把牡丹移植到京城,玄宗视为珍品。全诗用拟人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表现了当年牡丹花盛开引起京城轰动效应的情景,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谁的诗句

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赏牡丹》。《赏牡丹》唐 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拓展资料:1、释义: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2、赏析: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前二句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使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后二句则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来表现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3、诗人介绍: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形容牡丹花含苞待放的诗句

1. 关于形容牡丹花的诗句 关于形容牡丹花的诗句 1. 描写牡丹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牡丹的诗句如下:1、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 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邵雍《洛阳春吟》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 ——刘禹锡《赏牡丹》 3、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4、天下真花独牡丹。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5、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诗》 6、篔筜竟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韩愈《答张十一》 7、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王维《红牡丹》 8、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只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白居易《惜牡丹》 9、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 ——元稹《牡丹》 10、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面惭傅粉郎。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韦庄《白牡丹》《惜牡丹》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译文: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 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 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白居易此诗一出,引起后人争相模仿,李商隐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残花萎红中寄托人去筵空的伤感,比白诗写得更加秾丽含蓄,情调也更凄艳迷惘。 而在豁达开朗的苏东坡笔下,与高烛相对的花儿则象浓妆艳抹的美女一样娇懒动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惜花的惆怅已经消溶在诗人优雅风趣的情致之中。 无可否认,李商隐和苏东坡这两首诗历来更为人们所称道,但后人艺术上的成功是由于撷取了前人构思的精英,因此,当人们陶醉在李商隐、苏东坡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之中的时候,也不应当忘记白居易以烛光照亮了后人思路的功劳。 2. 描写牡丹的诗句 牡丹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牡丹 李孝光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赏牡丹一首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清平调 李白(唐)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官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红妆。 题御笔牡丹 王国维(清) 摩罗西域竟时妆, 东海樱花侈国香。 阅尽大千春世界, 牡丹终古是花王。 白牡丹 韦庄(唐) 闺中莫妒新妆妇, 陌上面惭傅粉郎。 昨夜月照深似水, 入门唯觉一庭香。 惜牡丹 白居易(唐)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只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栽牡丹 陆游(宋) 携锄庭下苍苔, 墨紫红手自栽。 老子龙钟逾八十, 死前犹见几回开。 牡 丹 唐·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牡丹诗 唐 李正凡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 明月问归期。 赏牡丹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 红牡丹 唐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赏牡丹 唐 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3. 关于牡丹的诗句 1、赏牡丹--【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2、惜牡丹花二首--【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译文: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 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拿着火把来看牡丹花。 暮春时节冷雨萧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纷纷飘落,随风飞散,再也没有人来关心她寂寞凄凉的处境。 纵然是晴明天气里,残花落地犹觉得惆怅,何况在风雨之中,飘零在污泥烂土之中更觉得惨不忍睹。 3、红牡丹--唐代: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译文:红牡丹的绿叶在悄悄地舒展,红牡丹的花色有鲜有暗。 面临凋零,牡丹愁肠欲断,请问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 4、牡丹--唐代: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译文: 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美艳的卫夫人;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俊秀的越鄂君。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 它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我是诗人江淹,在梦中得到了那支彩笔,想把清丽的词句,题在花叶上寄给朝云。 5、思黯南墅赏牡丹--【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译文:在人世间怎会遇见牡丹这样漂亮的花,花开重瓣,层层叠叠如同西天王母九重的增城。 有如此倾国倾城的好颜色,上天应该让你晚点开放与诸花争艳。 4. 描写牡丹的诗句 描写“牡丹”的古诗有:刘禹锡的《赏牡丹》、皮日休的《牡丹》、李正凡的《牡丹诗》、王维的《红牡丹》、刘灏的《牡 丹》。 这些古诗的原文: 1、刘禹锡的《赏牡丹》 赏牡丹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2、皮日休的《牡丹》 牡丹 唐 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 佳名唤作百花王, 竟夸天下无双艳, 独占人间第一香。 3、李正凡的《牡丹诗》 牡丹诗 唐 李正凡 国色朝酣酒, 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 明月问归期。 4、王维的《红牡丹》 红 牡 丹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5、刘灏的《牡丹》 牡 丹 清 刘灏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参考资料 360:/q/1364257984062457?src=140 5. 形容牡丹花的诗句 1、风惹桃花艳,鹅黄弄玉悠。 牡丹呈富贵。春上枝头柔。 ——《春艳》胡秉言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3、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4、天下真花独牡丹.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5、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诗》 6、篔筜竟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韩愈《答张十一》 7、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王维《红牡丹》 8、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只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白居易《惜牡丹》 9、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元稹《牡丹》 10、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面惭傅粉郎.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韦庄《白牡丹》 11、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邵雍《洛阳春吟》 12、牡丹奇擅洛都春,百卉千花浪纠纷.国色鲜明舒嫩脸,仙冠重叠剪红云.范纯仁《牡丹》 13、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王维《红牡丹》 14、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辞三首》 15、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赏牡丹》。 6. 关于描写牡丹花的诗句 描写牡丹花的诗句包括: 1、唐代李正封《牡丹诗》 原文: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译文: 白天牡丹美丽的颜色如美人醉酒,夜晚牡丹浓郁的花香以浸满衣衫。 2、唐代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原文: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译文: 在人世间怎会遇见牡丹这样漂亮的花,花开重瓣,层层叠叠如同西天王母九重的增城。 3、唐代刘禹锡《赏牡丹》 原文: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4、唐代王维《红牡丹》 原文: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译文: 红牡丹的绿叶在悄悄地舒展,红牡丹的花色有鲜有暗。 5、唐代李商隐《牡丹》 原文: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译文: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它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 6、北宋王溥《咏牡丹》 原文: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译文: 可笑牡丹花大得像斗,却什么也不能作,不过白白长一条枝子。 7. 描写牡丹花的古诗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木末:树梢。芙蓉花:指辛夷花,花形和颜色都近似荷花。 唐·王维《辛夷坞》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晚发:花开得晚。唐·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天下真花独牡丹。 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姚黄魏紫:两种名贵的牡丹花。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诗》篔筜竟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篔筜:大竹名,节长而竿高。 踯躅:即羊踯躅,杜鹃花科,春季开花,花红黄色,鲜艳夺目。唐·韩愈《答张十一》嫩竹犹含粉,初荷未聚尘。 南朝陈·徐陵《侍宴》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唐·骆宾王《晚泊》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唐·王维《山居即事》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芙蓉:荷花。 唐·王维《临湖亭》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人》从来不著水,清净本因心 不著水:不沾水,指荷叶不没于水。 唐·李颀《粲公院各赋一物得初荷》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唐·李白《别储邕之剡中》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唐·杜甫《为农》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翠筱:小竹。 娟娟:美好貌。净:光洁。 雨裛:湿透。红蕖:荷花。 冉冉:柔弱貌。唐·杜甫《狂夫》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唐·杜甫《暮春》荷香随坐卧,湖色映晨昏。 唐·刘长卿《留题李明府霅溪水堂》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芙蓉:荷的别名 东风:春风。 唐·高蟾《上商侍郎》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 宋·欧阳修《和圣俞百花洲》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宿雨:指荷叶上隔夜的雨水珠。 清回:形容荷叶清净圆润。风荷举:晨风吹动着荷叶在水面上舒展开来。 宋·周邦彦《苏幕遮》溪上新荷初出水,花房半弄微红。 宋·米友仁《临江仙》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西陵:西兴镇,在今浙江萧山。 宋·姜夔《湖上寓居杂咏》:苑墙曲曲柳冥冥,人静山空见一灯。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 接天莲叶无究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出净兹寺送林子方》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胭脂雪瘦:形容红中稍透白色的荷花颜色。沉水:沉香,闺房熏用。 走夜光:反射月光的露珠在荷叶上滚动。指荷叶上滚动的水珠。 金·蔡松年《鹧鸪天·赏荷》牡丹在我国被誉为“国花”、“国色天香”、和“花中之王”,在世界上也负有盛名。 牡丹花,娇艳多姿 ,雍容大方,富丽堂皇。 自古以来引起许多骚人墨客的讴歌、赞美,是很自然的。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 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多,共一百三十多人,二百七十余首。包括象王维、李白、李贺、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李商隐、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辛弃疾等一些很著名的诗人在内。 仅苏轼一人,就有三十多首。金元明三代,六十余人,九十多首。 清代,三十多人,五十余首。近代和当代文人,也写了不少咏牡丹的诗。 唐朝殷文圭诗: 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 红艳袅烟疑欲语,素华映月只闻香。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李孝光的《牡丹》诗,颇能表达人们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 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徐夤在《郡庭惜牡丹》中,那对人生短暂、青春不驻的感叹,更是动人: 断肠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 青春不驻堪垂泪,红艳已空犹倚栏。 更多/z/q870055592.htm。 8. 关于赞美牡丹的诗句 赏牡丹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 牡丹诗 唐 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牡丹诗 唐 唐彦谦 颜色无因饶锦绣,馨香惟解掩兰荪。 那堪更被烟蒙蔽,南国西施泣断魂。 牡丹诗 唐 殷文圭 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 红艳袅烟疑欲语,素华映月只闻香。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牡丹 唐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牡丹诗 元 李孝光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 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牡丹诗 唐 李山甫 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 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 牡丹诗 宋 谢枋得 兰佩蓉裳骨相寒,山中何日鼎成丹。 春深富贵花如此,一笑尊前醉眼看。 红牡丹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白牡丹 韦庄 闺中莫妒新妆妇, 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似水, 入门唯觉一庭香。 吉祥寺花将落而陈述古期不至 苏轼 今岁东风巧剪裁, 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语花应恨, 直恐明年花不开。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一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 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 何况飘零泥土中。 二 寂寞菱红低向南,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赏牡丹一首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吟 邵雍 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期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9. 形容牡丹的句子 描写牡丹的优美语句1、牡丹池中心,那灼灼如火的洛阳红、玉骨冰心的夜光白、端庄秀丽的魏紫……那一簇簇娇贵的品种,簇拥着一位炯娜多姿高达5米的少女塑像,那就是牡丹仙子。 啊!牡丹仙子,千百年来,你以自己不屈的品格、高傲的气节,博得人们赞颂,今天你站在万花丛中,更为家乡的春天增添了光彩。我徜徉在流光滋彩的牡丹王国,如痴如醉,仿佛里身于仙境之中。 2、牡丹的茎又细又短,老干可达3米,枝叶特别茂盛。它的叶子又扁又短,绿得好像就要底下来似的。 每当到了百花盛开的四月份,杜丹就像成了花的海洋。那里的花颜色各异,花朵硕大,花瓣肥厚,花蕊也非常多。 有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粉色的……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粉的似霞,白的似玉……。 10. 形容牡丹的诗句赞美生活的诗句 落尽残红始吐芳, 佳名唤作百花王, 竟夸天下无双艳, 独占人间第一香。 牡 丹 刘灏 清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白居易 写白色和紫色的牡丹"白疑美玉无多润,紫觉灵芝不足祥"; 形容牡丹花后期与落"开日绮霞应失色,落时青帝合伤神" 龙分夜雨姿娇态,夫与春风发好香。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徐凝《题开元寺牡丹》 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 --温庭筠《牡丹二首之二》 金蕊霞英叠彩香,初疑少女出兰房。 --周繇《看牡丹赠段成式》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殷文圭《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扬状头赞图》 白居易的《牡丹芳》其诗云: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灿灿,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缎,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这麽多你可以选你喜欢的诗句。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哪里?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赏牡丹》。《赏牡丹》全诗如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全诗的字面意思: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全诗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一开始并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态形色,而是把牡丹置于百花园中,从侧面与“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然而还是没对牡丹作更多的描述,只用“真国色”三字加以概括,表达精炼而又到位。“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在诗人眼里,婀娜多姿的牡丹哪里还是什么草木,只有把它比作“国色”才能写尽它的美好。“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芙蕖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惟有牡丹真国色下一句是什么

全诗:赏牡丹刘禹锡 〔唐代〕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释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扩展资料: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近侍。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妖娆而无格。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意思”

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唯有牡丹真国色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只有牡丹才是最美的花朵。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哪?全文是什么?

刘禹锡《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诗句经典

牡丹诗句经典:1、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期间更有王。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3、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4、天下真花独牡丹。5、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6、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8、洛阳地脉花最宜,至尽犹为天下奇。9、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10、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对花无语花应恨,直恐明年花不开。11、寂寞菱红低向南,离披破艳散随风。晴明落地犹惆怅,况且飘荡土壤中。12、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牡丹象征什么关于牡丹的诗句

1.关于牡丹的优美诗句 牡丹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始于隋朝盛于唐朝。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在唐代牡丹就已被推崇到"国花"的地位,以其国色天香赢得唐代人的喜爱。 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五十多位作家的一百多首吟咏牡丹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咏物诗创作。 一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从牡丹含苞欲放的时候开始,诗人们就开始挥毫动笔,"青苞虽小叶虽疏,贵所高情便有余。 "(孙鲂《题未开牡丹》)尽情抒发心中对牡丹的喜爱,描写唐朝社会的风俗习尚,以及各种看花、赏花的情形。"朝日照开携洒看,暮风吹落绕栏收。 诗书满架尘埃扑,尽日无人略举头。"(徐夤《牡丹花二首之二》)就连平时喜爱的诗书,也只好随它与尘埃为伴了。 在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有用诗来回答朋友们对牡丹花事的询问,有在诗里描写以牡丹为 花片为人饯行……"为爱红芳江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罗隐还写了一首《扇上画牡丹》的诗。 即使这样诗人们仍感到没有述尽心中的爱花之情,孙鲂又作了一首《牡丹落后有作》,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情怀。在诗人们的笔下,牡丹花的千种神态,万般风姿,一写尽然。 但是唐代诗人们并没有完全陶醉在牡丹花的美妙之中,他们透过牡丹繁盛的表面现象,敏锐地发现其背后隐藏着的社会问题,通过诗歌表达了他们对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这是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思想性最高的,白居易的《秦中吟》之十《买花》诗可作为代表。 其诗云: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李商隐十七岁就以文才受到令狐楚的赏识,被聘请到令狐楚的幕府里作官,受到令狐楚的指点,学习做奏章。这个时候李商隐正是人生得意,风华正茂。 当他看到盛开的牡丹,想到令狐楚对他的栽培,挥笔写下了一首七律《牡丹》诗: 绵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首名用孔子见南子的典故,《典略》:"夫人在锦帏中,孔子北面秘首,夫人自帏中再拜,"环佩之事 然。次句用鄂君泛舟的典故,《说苑》:"鄂君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复之。 "从盛开的牡丹联想到这些历史典故,又以这些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来表现绿叶丛中娇艳的牡丹所给人的印象,显示出牡丹的韵致引起读者美丽的遐思。何焯评:"非牡丹不足以当之,起联生气涌出。 "(见《李义山诗集》沈厚土爽辑评本) 三四句把牡丹比喻成善舞的女子,在舞动时一刹那垂手触动玉佩,在一转身时飘起长裙,典见《西京杂记》所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这两句描摹了牡丹在春风中枝叶摇曳的情景,十分生动。 诗的五六句借《世说新语》所记石伦用蜡烛为炊之事,和《襄阳记载》刘季和所说:"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描写牡丹开放时的光采和芳香,给人的感受很强烈。 诗的最后两名用江淹梦中得五笔和巫山神女的典故,托化出令猎狐楚对他的器重和栽培,以及他自己对令狐楚心怀的感激之情,抒发了诗人荡漾的春心,使牡丹平添了无限妩媚。纪昀说:"八句八事,却一气鼓荡,不见用事之迹,绝大神力!"(见《玉溪生诗说》)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发展了用事的枝了,把死典用活了,丰富了构思和诗的表现力,显示出李商隐的才华。 不久李德裕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李商隐的才华,任为书记,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从此李商隐就在党派争斗的夹缝中过日子,再也没有昔日赏花时的那种高兴心情了。 唐文宗开成三年的暮春时节,李商隐在长安应试博学鸿词科落第,由长安动身回径原,途经回中,(今甘肃固原增内)住在逆旅,恰遇苦雨天气,院子里的牡丹刚刚绽苞,就被一阵狂风疾雨打落。诗人回想往事,触景生情,借牡丹以寄慨身世,写下了著名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其一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怅卧遥帏。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捐几枝。 回想当年京城赏花,而今却在这里"忽相期",水亭暮雨,微寒犹在,那被雨打败的牡丹实在令人可惜。诗人借牡丹作比,由自己的沦落想到失意的亲朋,因小见大,寄托遥深。 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悉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圊,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这首诗从自己的原已沦落,写到自己被人排挤。诗的一开头就撇开牡丹,先写榴花。 因为榴花晚开,赶不上春天,有人便莫明其妙地笑它,岂知早开早落,更觉悉人。三句写花含雨,四句写雨打花, 希望成空之意,这是多么悉楚!而牡丹即为雨所败,万里阴霾,顿非旧圊,一春生气,荡涤全无。 这几句从牡丹的零落写到整个人事的变化,把愁人之愁推向顶峰,到。 2.关于赞美牡丹的诗句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 牡丹诗 唐 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牡丹诗 唐 唐彦谦 颜色无因饶锦绣,馨香惟解掩兰荪。 那堪更被烟蒙蔽,南国西施泣断魂。 牡丹诗 唐 殷文圭 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 红艳袅烟疑欲语,素华映月只闻香。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牡丹 唐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牡丹诗 元 李孝光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 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牡丹诗 唐 李山甫 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 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 3.跟牡丹有关的诗句 为你奉上一部分,请你参考: 1、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 2、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唐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3、 天下真花独牡丹。 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4、 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 姚黄魏紫:两种名贵的牡丹花。 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诗》 5、白居易的《秦中吟》之十《买花》诗可作为代表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6、李商隐《牡丹》诗: 绵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其一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怅卧遥帏。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捐几枝。 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悉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圊,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7、王建有首:《题所赁宅牡丹花》诗: 赁宅得花饶,初开恐是妖。 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 且愿风留著,惟愁日炙焦。 可怜零落蕊,收取作香烧。 4.和牡丹有关的诗句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晚发:花开得晚。 唐?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天下真花独牡丹。 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 姚黄魏紫:两种名贵的牡丹花。 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诗》 天行健 回答时间 2007-10-08 19:21 其他答案白居易的《秦中吟》之十《买花》诗可作为代表。其诗云: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李商隐《牡丹》诗: 绵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其一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怅卧遥帏。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捐几枝。 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悉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圊,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王建有首:《题所赁宅牡丹花》诗: 赁宅得花饶,初开恐是妖。 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 且愿风留著,惟愁日炙焦。 可怜零落蕊,收取作香烧。 此外还有 : 龙分夜雨姿娇态,夫与春风发好香。 --徐夤《依韵和尚书再赠牡丹花》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徐凝《题开元寺牡丹》 这些夸张地描写和衬托牡丹的容姿。 乍怪霞临砌,还疑烛出笼。绕行惊地赤,移坐觉衣红。 --姚合《和王郎中召看牡丹》 玉帐笙歌留尽日,瑶台伴侣待归天。 --齐已《题南平后园牡丹》 这些是夸张地描写赏花时的情形。 同时在吟咏牡丹时,诗从头还运用了各种巧妙的拟人手法。 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 --温庭筠《牡丹二首之二》 金蕊霞英叠彩香,初疑少女出兰房。 --周繇《看牡丹赠段成式》 这些是通过拟人的手法,把牡丹形容成美丽的女子。 还有通过巧妙的拟人手法,同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形象联系起来,状摹牡丹的美丽。 裁分楚女朝云片,剪破 娥夜月光 --徐夤《追和白舍人咏白牡丹》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殷文圭《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扬状头赞图》 宋玉 边腮正嫩,文君机上绵初裁。 --徐夤《忆牡丹》 那堪更被烟蒙蔽,南国西施泣断魂。 --唐彦谦《牡丹》 白居易的《牡丹芳》其诗云: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灿灿,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缎,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刘禹锡也写了一首《和令狐楚公别牡丹》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西就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徐凝有首《牡丹》诗: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5.牡丹花代表什么 牡丹花语 1、花型宽厚,被称为百花之王,有圆满,浓情,富贵,雍容华贵之意。 2、生命,期待,淡淡的爱,用心付出。 3、高洁,端庄秀雅,仪态万千,国色天香,守信的人。 牡丹,花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栽培类型中,主要根据花的颜色,可分成上百个品种。”牡丹品种繁多,色泽亦多,以黄、绿、肉红、深红、银红为上品,尤其黄、绿为贵。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国色天香”之称。 扩展资料: “洛阳牡丹甲天下”,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洛阳牡丹的赞誉,故洛阳有“牡丹城”之称。在我国只有山东菏泽的牡丹可与之比美,洛阳牡丹之所以著名,与其历史和环境密切相关。 在极盛的宋代,品种多至100余种,品名也极为雅致,有的冠以姓氏,如魏紫、姚黄,有的标以产地,如丹州红;有的以其形态和花色取名,如绣球、九蕊珠、无瑕玉等等。 人们专门培植牡丹的花圃,牡丹品种已达370余个,其中魏紫、姚黄、豆绿、墨魁、二乔、娇容三变等名贵品种数十个,植株100多万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牡丹 6.牡丹花语是什么,牡丹的代表意义 高洁。 紫牡丹花语:圆满,一直被国人视为富贵、深紫色牡丹称为黑牡丹 粉牡丹花语、期待,花开时节动京城”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属性暗 白牡丹花语、仪态万千:生命:死了都要爱 事实上。唐代诗人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花瓣呈紫色的牡丹、繁荣的象征,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人们倾城观花的盛况、富贵:花型宽厚的红花牡丹、用心付出 黑牡丹花语:生命、圆满",人们习惯上把深红色。从唐代起、守信的人 绿牡丹花语、淡淡的爱 红牡丹花语,国色天香、吉祥、淡淡的爱,花语是‘富贵、浓情,花语是‘难为情",属性火、雍容华贵 秋牡丹花语、期待,被称为百花之王、幸福,地位尊贵。 牡丹花语,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牡丹家族中没有纯粹的黑牡丹、端庄秀雅、国色天香,牡丹就被推崇为“国色天香”。牡丹统领群芳 7.描写“牡丹美好”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牡丹美好”的诗句如下: 1.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唐代:刘禹锡 释义: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2.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牡丹芳》唐代:白居易 释义:牡丹芳香啊牡丹芳香,黄金的花蕊开绽在红玉的花房; 3.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牡丹芳》唐代:白居易 释义:几千片花瓣赤霞似的灿烂,几百枝花朵绛烛似的辉煌。 4.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牡丹芳》唐代:白居易 释义:照地生辉,刚展开锦绣的身段,迎风飘香,却没带兰麝的香囊。 5.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赏牡丹》唐代:王建 释义:这花声价不同其他花草,绽放时刻溢满整个国都。 6.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赏牡丹》唐代:王建 释义:芳香处处苓菱羞愧欲死,颜色火红踯躅失色枯萎。 7.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赏牡丹》唐代:王建 释义:柔和光华笼罩纤细肢体,妖艳色彩温暖娇嫩肌肤。 8.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赏牡丹》唐代:王建 释义:花朵中填满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如同大红流苏。 9.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红牡丹》唐代:王维 释义:红牡丹的绿叶在悄悄地舒展,红牡丹的花色有鲜有暗。 10. 赁宅得花饶,初开恐是妖。——《题所赁宅牡丹花》唐代:王建 释义:当初租赁房舍,哪想到竟有牡丹满院,一开花便绚丽无比,莫非是妖精变现! 8.关于牡丹的古诗句 牡丹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始于隋朝盛于唐朝。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在唐代牡丹就已被推崇到"国花"的地位,以其国色天香赢得唐代人的喜爱。 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五十多位作家的一百多首吟咏牡丹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咏物诗创作。 一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从牡丹含苞欲放的时候开始,诗人们就开始挥毫动笔,"青苞虽小叶虽疏,贵所高情便有余。 "(孙鲂《题未开牡丹》)尽情抒发心中对牡丹的喜爱,描写唐朝社会的风俗习尚,以及各种看花、赏花的情形。"朝日照开携洒看,暮风吹落绕栏收。 诗书满架尘埃扑,尽日无人略举头。"(徐夤《牡丹花二首之二》)就连平时喜爱的诗书,也只好随它与尘埃为伴了。 在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有用诗来回答朋友们对牡丹花事的询问,有在诗里描写以牡丹为 花片为人饯行……"为爱红芳江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罗隐还写了一首《扇上画牡丹》的诗。 即使这样诗人们仍感到没有述尽心中的爱花之情,孙鲂又作了一首《牡丹落后有作》,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情怀。在诗人们的笔下,牡丹花的千种神态,万般风姿,一写尽然。 但是唐代诗人们并没有完全陶醉在牡丹花的美妙之中,他们透过牡丹繁盛的表面现象,敏锐地发现其背后隐藏着的社会问题,通过诗歌表达了他们对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这是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思想性最高的,白居易的《秦中吟》之十《买花》诗可作为代表。 其诗云: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李商隐十七岁就以文才受到令狐楚的赏识,被聘请到令狐楚的幕府里作官,受到令狐楚的指点,学习做奏章。这个时候李商隐正是人生得意,风华正茂。 当他看到盛开的牡丹,想到令狐楚对他的栽培,挥笔写下了一首七律《牡丹》诗: 绵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首名用孔子见南子的典故,《典略》:"夫人在锦帏中,孔子北面秘首,夫人自帏中再拜,"环佩之事 然。次句用鄂君泛舟的典故,《说苑》:"鄂君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复之。 "从盛开的牡丹联想到这些历史典故,又以这些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来表现绿叶丛中娇艳的牡丹所给人的印象,显示出牡丹的韵致引起读者美丽的遐思。何焯评:"非牡丹不足以当之,起联生气涌出。 "(见《李义山诗集》沈厚土爽辑评本) 三四句把牡丹比喻成善舞的女子,在舞动时一刹那垂手触动玉佩,在一转身时飘起长裙,典见《西京杂记》所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这两句描摹了牡丹在春风中枝叶摇曳的情景,十分生动。 诗的五六句借《世说新语》所记石伦用蜡烛为炊之事,和《襄阳记载》刘季和所说:"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描写牡丹开放时的光采和芳香,给人的感受很强烈。 诗的最后两名用江淹梦中得五笔和巫山神女的典故,托化出令猎狐楚对他的器重和栽培,以及他自己对令狐楚心怀的感激之情,抒发了诗人荡漾的春心,使牡丹平添了无限妩媚。纪昀说:"八句八事,却一气鼓荡,不见用事之迹,绝大神力!"(见《玉溪生诗说》)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发展了用事的枝了,把死典用活了,丰富了构思和诗的表现力,显示出李商隐的才华。 不久李德裕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李商隐的才华,任为书记,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从此李商隐就在党派争斗的夹缝中过日子,再也没有昔日赏花时的那种高兴心情了。 唐文宗开成三年的暮春时节,李商隐在长安应试博学鸿词科落第,由长安动身回径原,途经回中,(今甘肃固原增内)住在逆旅,恰遇苦雨天气,院子里的牡丹刚刚绽苞,就被一阵狂风疾雨打落。诗人回想往事,触景生情,借牡丹以寄慨身世,写下了著名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其一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怅卧遥帏。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捐几枝。 回想当年京城赏花,而今却在这里"忽相期",水亭暮雨,微寒犹在,那被雨打败的牡丹实在令人可惜。诗人借牡丹作比,由自己的沦落想到失意的亲朋,因小见大,寄托遥深。 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悉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圊,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这首诗从自己的原已沦落,写到自己被人排挤。诗的一开头就撇开牡丹,先写榴花。 因为榴花晚开,赶不上春天,有人便莫明其妙地笑它,岂知早开早落,更觉悉人。三句写花含雨,四句写雨打花, 希望成空之意,这是多么悉楚!而牡丹即为雨所败,万里阴霾,顿非旧圊,一春生气,荡涤全无。 这几句从牡丹的零落写到整个人事的变化,把愁人之愁推向顶峰,到。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的《赏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的《赏牡丹》。 A.李正封B.刘禹锡C.皮日休D.赵孟坚正确答案:B

形容牡丹富贵的诗句

1. 关于牡丹富贵的诗句(第一句是牡丹真富贵的诗句) 关于牡丹富贵的诗句(第一句是牡丹真富贵的诗句) 1.第一句是牡丹真富贵的诗句 牡丹诗 唐 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牡丹诗 唐 殷文圭 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 红艳袅烟疑欲语,素华映月只闻香。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牡丹诗 元 李孝光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 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牡丹诗 唐 唐彦谦 颜色无因饶锦绣,馨香惟解掩兰荪。 那堪更被烟蒙蔽,南国西施泣断魂。 2.关于牡丹的十首诗 1、赏牡丹 唐代: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2、咏牡丹 宋代: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译文: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 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独自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3、惜牡丹花二首 唐代:白居易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译文: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 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拿着火把来看牡丹花。4、惜牡丹花二首 唐代:白居易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译文:暮春时节冷雨萧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纷纷飘落,随风飞散,再也没有人来关心她寂寞凄凉的处境。 纵然是晴明天气里,残花落地犹觉得惆怅,何况在风雨之中,飘零在污泥烂土之中更觉得惨不忍睹。5、牡丹 唐代: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译文: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美艳的卫夫人;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俊秀的越鄂君。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它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我是诗人江淹,在梦中得到了那支彩笔,想把清丽的词句,题在花叶上寄给朝云。 6、卖残牡丹 唐代:鱼玄机 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 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 译文:频频叹息花被狂风吹落太多,芳香渐消失又要过一个春天。应是价格太高人们不敢询问,又因香气太浓蝴蝶难以亲近。 只有皇宫才配生长这种鲜花,哪能忍受让它沾染路上灰尘。等到把花移植到皇宫上林苑,王孙贵族才为没有买而遗恨。 7、红牡丹 唐代: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译文:红牡丹的绿叶在悄悄地舒展,红牡丹的花色有鲜有暗。面临凋零,牡丹愁肠欲断,请问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8、牡丹种曲 唐代:李贺 莲枝未长秦蘅老,走马驮金斸春草。 水灌香泥却月盘,一夜绿房迎白晓。美人醉语园中烟,晚华已散蝶又阑。 梁王老去罗衣在,拂袖风吹蜀国弦。归霞帔拖蜀帐昏,嫣红落粉罢承恩。 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译文:当莲花枝干还未长出,秦蘅已经衰老,人们赶着马,驮着金子,去买牡丹花苗。 把它栽在半月形的花盆里,培上香泥,浇上水,一夜间,绿色花苞欲放,迎着拂晓。美人们说话带着醉意,花园中轻烟缭绕,傍晚花瓣儿已经披散,蝴蝶也渐渐稀少。 老一代贵族渐渐逝去,但他们的后辈仍穿着罗衣,赏花玩乐合着《蜀国弦》的曲调。夜幕降临,遮花的帷帐渐渐昏暗,宴席已散,粉雕玉琢的花儿也开始蔫败萎凋。 公子哥儿和小姐们都到哪儿去了,楼台上月光明亮,夜空中只有燕子叽叽叫。9、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代:卢纶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译文:长安的富贵人家痛惜春色将残,争相观赏大街以西的紫色牡丹。 另有白色牡丹像玉盘承者冷露,却没有人愿在月光下欣赏细看。10、昭君怨·牡丹 宋代:刘克庄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 若比广陵花,太亏他。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 君莫说中州,怕花愁。译文:在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我曾经见到过你。 文章中说只有洛阳的姚黄才是独步天下的名花。(现在)与芍药和琼花相比,真是亏待了你。 昔日你生长在花圃中,王侯将相争相观赏,如今花圃荆棘丛生,你与狐兔相伴。请不要说起中州的惨境,恐怕花也要哀愁。 3.关于牡丹的诗句 赏牡丹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 牡丹诗 唐 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牡丹诗 唐 唐彦谦 颜色无因饶锦绣,馨香惟解掩兰荪。 那堪更被烟蒙蔽,南国西施泣断魂。 牡丹诗 唐 殷文圭 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 红艳袅烟疑欲语,素华映月只闻香。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牡丹 唐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牡丹诗 元 李孝光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 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牡丹诗 唐 李山甫 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 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 牡丹诗 宋 谢枋得 兰佩蓉裳骨相寒,山中何日鼎成丹。 春深富贵花如此,一笑尊前醉眼看。 红牡丹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白牡丹 韦庄 闺中莫妒新妆妇, 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似水, 入门唯觉一庭香。 吉祥寺花将落而陈述古期不至 苏轼 今岁东风巧剪裁, 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语花应恨, 直恐明年花不开。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一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 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 何况飘零泥土中。 二 寂寞菱红低向南,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赏牡丹一首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吟 邵雍 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期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4.描写花开富贵的诗句有哪些 1、《红牡丹》 唐代: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翻译 红牡丹的绿叶在悄悄地舒展,红牡丹的花色有鲜有暗。 面临凋零,牡丹愁肠欲断,请问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 2、《赏牡丹》 唐代: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u2002 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 翻译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3、《思黯南墅赏牡丹》u2002u2002u2002 唐代:刘禹锡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翻译 在人世间怎会遇见牡丹这样漂亮的花,花开重瓣,层层叠叠如同西天王母九重的增城。 有如此倾国倾城的好颜色,上天应该让你晚点开放与诸花争艳! 4、《减字木兰花·花》 宋代:苏轼 玉房金蕊。宜在玉人纤手里。淡月朦胧。更有微微弄袖风。 温香熟美。醉慢云鬟垂两耳。多谢春工。不是花红是玉红。 翻译 黄金的花蕊开绽在红色如玉的花房,恰好放在美人的柔细的手里。朦胧的月亮月光淡淡,时不时吹起微风来卷起美人的衣袖。 柔和清淡的风中,美女似有醉意般酣然入睡,很熟很香,悄悄的,高耸的发髻垂到两只耳朵下了。谢谢春姑娘的巧夺天工,不像是花般的红艳,更像是美人肌肤透出的红。 5、《杭州开元寺牡丹》 唐代:张祜 浓艳初开小药栏,人人惆怅出长安。 风流却是钱塘寺,不踏红尘见牡丹。 翻译 花栏里颜色艳丽的牡丹花初初开放,人们都想要出长安来观赏。 最令人沉醉的景色却是在钱塘寺,不踏入红尘之地就能见到颜色正好的牡丹。 5.求花开富贵的诗句 《牡丹》 唐·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译文: 百花齐谢的晚春,落红遍地,唯独牡丹亭亭玉立,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被人称作百花之王。牡丹芳姿艳质,花光万里,是天下无与伦比的,一花独放,是人间第一花香。 皮日休,(约公元838年—约公元883年),晚唐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汉族,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曾居住在鹿门山,道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醉士等。 扩展资料: 花开富贵是指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代表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富有和高贵的向往,花开富贵图里有时会看到蝙蝠,因为蝙蝠的“蝠”和“富”谐音。 花开富贵与竹报平安为一组。意为:富贵常临忠厚之家。《群芳谱》:“月季一名长春花,一名月月红,一名斗雪红,一名胜春,一名瘦客。灌生,处处皆有,人家多栽插之。”以月季花喻长春,寓意春光长在、富贵吉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开富贵 6.形容牡丹的高贵诗句 -1-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代:刘禹锡《赏牡丹》-2-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唐代: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3-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唐代:白居易《惜牡丹花》-4-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唐代:卢纶《裴给事宅白牡丹》-5-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 今日满栏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唐代:张又新《牡丹》-6-画堂帘卷张清宴,含香带雾情无限。 春风爱惜未放开,柘枝鼓振红英绽。——唐代:郑谷《牡丹》-7-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唐代:徐凝《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全诗

  全诗是:“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刘禹锡的《赏牡丹》,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洛阳人。牡丹是中国传统的著名花卉,洛阳牡丹的品种繁多、花色奇丽,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称。  翻译: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  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把牡丹移植到京城,玄宗视为珍品。全诗用拟人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表现了当年牡丹花盛开引起京城轰动效应的情景,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谁写的诗?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刘禹锡写的。唯有牡丹真国色是刘禹锡的诗,出处《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全文如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如下: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哪

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赏牡丹》。《赏牡丹》唐 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拓展资料:1、释义: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2、赏析: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前二句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使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后二句则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来表现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3、诗人介绍: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唯有牡丹真国色的上一句是什么

赏牡丹刘禹锡 〔唐代〕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扩展资料: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经常以清高洁净面目出现的花。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洁却寡情。至此前两句已经分别对两种可与牡丹并肩的花儿进行了评赏:芍药的种植历史悠久,也曾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却“妖冶无格”;荷花也的确堪称花中君子,清高洁净,但却冷艳寡情。至此为后两句推出作者心中的最爱,可谓做足了铺垫,唯有期待着作者心中的“花王”隆重登场了。

对联&牡丹真国色,花开( )京城

艳可以吗?

惟有牡丹真国色的下一句?

花开时节动京城

唯有牡丹真国色是谁的诗

  1、唯有牡丹真国色出自诗人刘禹锡《赏牡丹》一诗。   2、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3、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4、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什么意思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赏牡丹全诗为: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什么意思

称赞牡丹的,是说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 天姿国色 ,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意思?

“洛阳牡丹甲天下,花开时节动京城”为后人化用自“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原诗标题是《赏牡丹》,全诗内容为: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庭院前的芍药妖娆艳丽但是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注释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无格指格调不高。芙蕖:即莲花。赏析全诗颂牡丹,通过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来突出了牡丹的姿色。首句“庭前芍药妖无格”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第二句写荷花“妖冶无格”,荷花也的确堪称花中君子,清高洁净,但却冷艳寡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国色”,旧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比喻"真国色"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赏析

全诗:赏牡丹刘禹锡 〔唐代〕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释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扩展资料: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近侍。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妖娆而无格。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谁的哪首诗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刘禹锡写的。唯有牡丹真国色是刘禹锡的诗,出处《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全文如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如下: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的意思?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何处?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赏牡丹》。《赏牡丹》全诗如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全诗的字面意思: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全诗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一开始并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态形色,而是把牡丹置于百花园中,从侧面与“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然而还是没对牡丹作更多的描述,只用“真国色”三字加以概括,表达精炼而又到位。“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在诗人眼里,婀娜多姿的牡丹哪里还是什么草木,只有把它比作“国色”才能写尽它的美好。“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芙蕖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出处:唐·刘禹锡《赏牡丹》全诗: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高志忠的《刘禹锡诗编年校注》认为,此诗与《浑侍中宅牡丹》作于同时;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疑此诗为永贞革新时所作。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哪首诗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赏牡丹》。《赏牡丹》全诗如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全诗的字面意思: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全诗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一开始并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态形色,而是把牡丹置于百花园中,从侧面与“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然而还是没对牡丹作更多的描述,只用“真国色”三字加以概括,表达精炼而又到位。“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在诗人眼里,婀娜多姿的牡丹哪里还是什么草木,只有把它比作“国色”才能写尽它的美好。“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芙蕖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上一句是什么?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原文如下: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注释妖:艳丽、妩媚。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芙蕖:即莲花。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扩展资料:赏牡丹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谁知道"庭前芍药妖无格,唯有牡丹真国色。"出自哪首诗?

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及释文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及释文:唐·刘禹锡《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这首诗的别致之处,一是在于构思之巧。诗人带着一种陶醉之情来写牡丹之类,却只字不提花色之绚丽、花容之丰腴、花姿之婀娜、花香之馥郁,而是用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蕖的“净少情”的美中不足,反衬出牡丹的风姿与多情,用热闹的观花场面、痴迷的赏花情景烘托牡丹的美好。全诗没有一个字正面描写牡丹的美丽,但字字句句都在绘牡丹美景、抒赞美之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哪里?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原文如下: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注释妖:艳丽、妩媚。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芙蕖:即莲花。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扩展资料:赏牡丹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及释文

《赏牡丹》全诗:“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释文为:“庭院前的芍药妖娆多姿却缺少格调;池面上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热情调;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天资,牡丹开花时的盛况惊动了整个京城。”《赏牡丹》出处及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朝时期著名诗人刘禹锡赞赏牡丹所写下的,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刘禹锡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作者简介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原文如下: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注释妖:艳丽、妩媚。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芙蕖:即莲花。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扩展资料:赏牡丹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及释文是什么?

全诗:赏牡丹刘禹锡 〔唐代〕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释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扩展资料: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近侍。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妖娆而无格。

唯有牡丹真国色。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首诗的意思,是出自哪里的。

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意思是: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全诗为: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为: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格调不高,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扩展资料:我国人民早就把牡丹誉为百花之王,大约在隋朝,就已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唐代流传着武则天让“牡丹充军”的故事。说武则天称帝,诏令百花在隆冬雪天开放,为之庆贺。“唯牡丹不从”,武则天一怒之下把它贬到洛阳,从此,洛阳牡丹便花繁色艳,有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赏牡丹》就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前二句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后二句则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来表现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全诗用拟人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表现了当年牡丹花盛开引起京城轰动效应的情景。此外,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有诗“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便反映了当时人观赏牡丹的盛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赏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及释文是什么?

意思是: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出处】《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扩展内容:我国人民早就把牡丹誉为百花之王,大约在隋朝,就已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唐代流传着武则天让“牡丹充军”的故事。说武则天称帝,诏令百花在隆冬雪天开放,为之庆贺。“唯牡丹不从”,武则天一怒之下把它贬到洛阳,从此,洛阳牡丹便花繁色艳,有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赏牡丹》就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前二句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后二句则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来表现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全诗用拟人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表现了当年牡丹花盛开引起京城轰动效应的情景。此外,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有诗“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便反映了当时人观赏牡丹的盛况。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哪?全文是什么?

2255844444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哪位作家的诗句

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赏牡丹》。《赏牡丹》唐 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拓展资料:1、释义: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2、赏析: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前二句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使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后二句则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来表现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3、诗人介绍: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牡丹真国色完整诗句是什么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翻译: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创作背景: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作品鉴赏《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前二句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使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后二句则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来表现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全诗用拟人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表现了当年牡丹花盛开引起京城轰动效应的情景,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