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渚紫笋茶自唐朝广德年间开始以龙团茶进贡,至明朝洪武八年"罢贡",并改制条形散茶,前后历史600余年,明末清初,紫笋茶逐渐消失,直至本世纪七十年代末才被重新发掘出来。唐代,湖州刺史为了确保贡茶质量,每年“立春”过后即要进山,直到“谷雨”,贡茶焙制完成毕才离山。皇室还规定每年第一批茶,必须在“清明节”前十天起程,由陆路快马远送,限“清明”节前远到京城长安(今西安),叫做“急程茶”,用来在“清明”节祭祀宗庙。从浙江长兴到西安,相距四千里,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要在十天内送到,实非易事。唐代采制“紫笋茶”的盛况,真像闹元宵一样,顾渚山头人山人海。相传,当时顾渚山谷制茶工匠多达千余人,采茶工竟达三万余人,劳累整整一个月,才算交差。“顾渚紫笋”自唐朝广德年间开始进贡,至明朝洪武八年“罢贡”为止,前后历时600余年。明末清初开始,“紫笋茶”逐渐消失。到20世纪40年代,顾渚山区的茶园大半荒芜凋落,“紫笋茶”也停产失传。70年代末为恢复“紫笋茶”,浙江省长兴县有关单位紧密合作,努力挖掘创新,获得可喜成果。自1979年恢复试制以来,历届都被评为国家部级或省级优质名茶。“顾渚紫茶”的品质特别好,唐代湖州和常州官府专门在顾渚山上,设置了境会亭,每到茶秀,两州官员聚集境会亭品尝新茶。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夜闻贾常州与崔湖州在顾渚山上的境会亭茶宴时,曾寄诗一首,内云:“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吧花前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此诗既描述了当时境会亭茶宴的盛况,又表达了自己因坠马损腰,身体不适,失去了一次参加境会亭茶宴机会的惋惜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