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槟榔的成分(1)槟榔块的组成:槟榔是棕榈科槟榔的种子,它由外层的纤维状果壳和内含坚硬的果核组成。槟榔咀嚼块一般是由槟榔、烟草、槟榔叶、蒌叶、花序和熟石灰(氢氧化钙)以及一些特殊的调味剂等组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槟榔咀嚼块的组成及加工方法不同,但槟榔和烟草等是槟榔咀嚼块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2)槟榔的果壳及果核:槟榔的果壳及果核可以分开食用,如印度以食用成熟的果核为主;中国的台湾 和海南食用新鲜的果壳、果核为主,湖南则食用干槟榔的果壳。湖南地区将槟榔鲜果以怡糖和生石灰等腌制加工后制成干槟榔成品,食用的部分是槟榔干果的纤维外壳(果壳),不添加蒌叶或烟草;海南地区则是将槟榔鲜果(包括果壳、果核)切开后与蒌叶、贝壳粉一同混合咀嚼。(3)其他添加成分:大部分食用槟榔的人群都有添加烟草咀嚼或吸烟的习惯。在印度和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地区,选用成熟的槟榔果核并经过烘烤或煮熟后加入石灰,再以蒌叶包裹后食用,通常与烟草一同嚼食。食用槟榔的致癌机制——槟榔咀嚼块中的致癌因素主要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1)化学因素:槟榔生物碱是槟榔的主要活性物质,这些生物碱通过亚硝基化作用变成硝化衍生物,多酚类成分自动氧化释放出活性氧等均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此外,槟榔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添加烟草和熟石灰还会与槟榔生物碱产生协同致癌作用。(2)物理因素:食用槟榔对口腔癌发病的影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槟榔咀嚼块本身的成分和致病因素对口腔黏膜的作用;二是反复咀嚼的动作对口腔黏膜的反复摩擦、刺激,即槟榔果壳本身的粗纤维以及坚硬的果核对口腔黏膜造成的机械刺激。研究发现,食用槟榔导致的口腔病损部位以颊黏膜多见,其次为软腭、舌腭弓和舌部。因为在食用槟榔时通常将槟榔置于颊部,所以容易导致颊部和舌部的黏膜病变。由此可见,化学和物理这两种因素的长期作用共同导致了口腔黏膜由慢性炎症到癌前病变,最终导致口腔癌的发生。食用槟榔与口腔癌的关系在食用槟榔盛行的地区,大于50%的口腔癌是由食用槟榔导致的。研究发现吸烟、饮酒、食用槟榔与口腔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吸烟、饮酒、食用槟榔的人群的口腔癌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123倍。在发展中国家,口腔癌的发生80%以上归因于吸烟、食用槟榔和大量饮酒。此外,口腔癌的发病风险与日食用槟榔量以及食用槟榔年限呈正相关,而且口腔癌以颊部和舌黏膜最常见,可能是颊、舌黏膜在槟榔的长期持续刺激下更易诱发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