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历史
百燕之家 / 信息详情
茶的历史是什么
文库啊,爱问啊,里面好多的
为什么说中国茶的历史是悠久的,印象深远
中国茶叶的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神农氏就已经发现了茶叶,数千年来,经过祖祖辈辈的不断栽培,更新,繁衍,从最早的嚼青叶到发明为采叶焙制,再改良为煎煮饮啜,到现在茶叶已经和中国人的生活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了,成为了刻划中国的重要形象,因此有人说:茶是造物者特别替我们中华民族所安排的。中国做为茶叶的发源地的,有着悠久的茶叶历史,那么中国茶叶到底有哪些世界之最呢? 一,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相传在公元前2730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按此推算,我们的祖先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4700多年。 二,中国种茶和饮茶传播世界各国最早。据史料记载,9世纪初期,我国种茶首先传入日本,以后又传入印尼,印度,斯里兰卡和俄国等.而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我国茶叶已作为商品饮料向海外传播。 三,中国茶树的品种资源最丰富。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的茶树种类在350个以上.其中包括目前已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的有60多个.中国茶科所在地云南省最新对茶树品种资源的调查中又发现了17个茶树新品种和一个新变种. 四,茶树选种活动最早。据前人考证,我国茶树选种活动始于晋朝,茶树选种当先于文字记载.仅据《东溪试茶录》来看,我国茶树选种工作也有了近1000年的历史。 五,商品茶种类最多。我国除了有红茶,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紧压茶外,还有再加工复制的花茶,速溶茶,袋泡茶,以及各种保健茶和食品饮料茶.各种茶类又有许多花色品级,详细划分可达上千种。 六,中国名茶种类最多。我国除传统的十大名茶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种茶类的全国名茶共达50个以上。其中以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 洞庭碧螺春 黄山毛峰 庐山云雾 六安瓜片 君山银针 信阳毛尖 武夷岩茶 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最为出名,还有近年来的普洱茶等。 七,中国茶叶科研教育体系最完善。我国现有10所高等院校设有茶叶专业.在校学生居世界之首.有两所全国性的茶叶科研所.13所省茶叶科研所.1个全国性茶叶学会及14个省的茶叶学会的学术研究单位。 八,我国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上世界上最早的茶叶著作。 九,中国茶园面积最大。现在全国有18个省的900多个县在生产茶叶,共计茶园面积得达1600万亩,占世界茶园的总面积45%左右。 十,中国绿茶的生产量和出口量最多。全世界生产量为35万吨.总贸易量为78925吨左右.我国分别占66%和72%.均居世界首位。
请问茶是发源与中国吗?茶的历史以及西方的茶与东方的茶的简介!谢谢!
1.茶和茶文化的发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人民各阶层。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2.西方的茶最早记载的一杯茶 茶叶传到西方,是16世纪以后的事情。现今可以查到的关于茶的最早记载,见日塞缪尔日记,文中记到:“我喝了一杯以前从未喝过的茶。”这一天是1660年9月25日。 茶叶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传入欧洲的。不过,欧洲并不是直接从中国接受了茶叶,而是间接地通过印度,有些是通过非洲,特别是通过非洲的肯尼亚。在16世纪前后,肯尼亚的茶叶已十分普及,茶叶的颜色与种类也已多种多样。它们通过丝绸之路用骆驼和帆船传往西方。 茶传到西方后,就越来越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因此逐渐取代咖啡和其他饮料的地位。因为茶叶既很少有刺激性,又具有提神养脑的作用,且味道清香,种类繁多,品茶渐渐成为一种高雅的趣致。品茶时,人们不仅讲究茶叶水的色泽、浓淡、香味,而且讲究茶具的精美、雅致。比如紫砂壶、银茶壶。并且泡茶的手法,泡茶的用水以及冲茶的姿势全都成为品茶的一部分内容。品茶与插花一样,甚至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于是出现了许多关于茶的书,关于茶的专家以及专门贩卖茶的商人。 1750年,英国人托马斯·肯特撰写的“茶经”,大概是西方最早的一本品茶学专著,书里面谈到了种茶、采茶、制茶、泡茶的一整套茶学问。在此之前,就有一位名叫托马斯·加雅的咖啡店主在他的咖啡店举行了英国第一次茶叶大展卖,获得了很大成功。由于这些人的大力推动,以及人们本身的实践,英国的饮茶者日众。据统计,目前英国每年都有297亿加仑的水用于泡茶,全国每天平均要饮19.6亿杯茶,这个数字应当说是够惊人的了。茶在全世界变成了几乎与面包和大米一样重要的物质了。 3.东方的茶韩国 中国是茶的祖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传播时较早地(可能是最早的)传入朝鲜半岛。中韩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可靠的历史记载,不会晚于新罗统一三国时期,一千多年来绵延不断。韩国茶礼在吸收中国茶道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文化,形成独特的形式与内涵,与中、日茶道鼎足而三。 近十多年来,中韩茶文化的交流更是异常活跃,极为频繁。 下面分三国、新罗统一、高丽、朝鲜、现当代五个时期来回顾中韩茶文化的交流。 http://www.cteaci.com/kexue_yj/zhonghanbijiao.htm日本 茶道就是为客人准备茶水的一种高度形式化的方法,从饮茶的形式中体味人生,如此而已。日本茶道来源于中国,但是却走了一条与师父不同的道路,从茶道到陶瓷,似乎无一例外的都能另辟蹊径,这或许是日本这个徒弟的可怕之处。 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的周围,内容与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自镰仓时代开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段时间,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大麦茶的历史
喜欢大麦茶的味道 具体历史就不知道了 呵呵
大麦茶的历史
大麦茶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大麦茶在日韩非常流行,韩国家庭大多以大麦茶为主要茶饮,在日本料理店喝大麦茶,用以清除吃生鱼片后口中的异味。 中国人冬季讲究进补,饮食往往以鸡鸭鱼肉 大麦茶 为主,在大快朵颐后,喝一杯浓浓的大麦茶,不仅可以去油腻,还能促进消化。 而且,热腾腾的大麦茶具有养胃、暖胃的作用,适合各种年龄段人群饮用。 除此之外,大麦茶还不会弄脏茶具,污染牙齿,长期饮用大麦茶能起到养颜、减肥的效果。 散装的大麦茶可以用锅煮着喝,一把大麦茶加上两升水,煮15分钟左右。 如果是袋装的大麦茶,用沸水冲泡即可。 目录 u2022 发展情况 u2022 大麦茶简介 u2022 大麦茶来源 u2022 大麦茶功效 u2022 优点 u2022 缺点 u2022 特殊价值 u2022 制作方法 u2022 种类喝法 u2022 其他用途 u2022 小贴士 u2022 相关评论 u2022 相关词条 u2022 相关链接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发展情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大麦茶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饮茶从原来单一的茶,到现在多样复合性的饮品,从原来止渴到保健养颜的特性,从只要好味、好饮的需求,到求亮丽、色美、观赏性相结合,人们对茶的要求是步步升级。 那么究竟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茶饮料呢?首先了解这些琳琅满目的时尚茶的基本原料和这些原料品质对人体带来哪些益处,然后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需要的时尚茶,才是最好的。 在韩国餐馆里,与烤肉同时提供的一成不变的免费茶饮就是大麦茶。 北京中医药大学常章富教授说,大麦味甘、性平,有去食疗胀、平胃止渴、益气调中、壮血脉、实五脏、化谷食之功效。 大麦茶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大麦 花名:大麦茶 学名:Hordeumvulga 英文名:Barley 科名:禾本科大麦 属一年生草本作物 产地:新疆 简介:味甘性平,益气和胃,宽肠消积大麦芽中含有维生素A、B、E和淀粉酶、转化糖酶、卵磷脂、蛋白质分解酶、脂化酶、脂肪和矿物质。 本品性粘而滑润,易消化,食之生津润燥,消谷除胀。 用以治食积不化,脘闷腹胀,泄泻等脾胃虚弱之症。 注意事项:请置于室内阴凉干燥处,避免儿童自行拿取。 适宜搭配:单泡,不适宜搭配其他茶。 花言茶语:消化酵母 大麦茶来源编辑本段回目录麦茶在日本、韩国非常流行。 随着日韩流行风靡东南亚,中国大中城市也开始流行麦茶。 追溯麦茶的历史与起源却各有理论,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日本来源说 据说,1587年的日本桃山文化时代,完成了全国统一的丰臣秀吉,同时也完成了日本的茶道,并创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北野大茶道会。 当时与会者大多献茶叶,也有的用炒焦的米、麦来代替,于是,诞生了麦茶、玄米茶等用粮食炒制的茶类。 韩国来源说 朝鲜半岛历史上属于农耕文明,多山。 地理上因气候和风土适合发展农业,早在新石器时代之后就开始了杂粮种植,进而普及了水稻的种植。 此后,谷物成为韩国饮食文化的中心,并逐步发展起来。 正是由于韩国地理位置和气侯的原因,其饮食有十分鲜明的特点,烹调虽多以烧烤为主,但口味十分讨中国人的喜爱。 为了达到开胃去油腻的目的,取材广泛制作简单风味独特的大麦茶就占据了韩国料理桌上了饮料位置。 本土来源说 麦茶在国内,尤其是北方并不是稀罕的东西,我国北方盛产大麦,麦茶更多的是就地取材而诞生的。 青海东部农业区,大麦是地里唯一盛产的农作物,于是,就地取材,用炒熟的大麦粒压碾成麦碴后就熬成了麦茶,茶汤呈现的是黑褐色,闻着是类似咖啡茶的清香。 青岛来源说 青岛啤酒的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是中国历史最长的啤酒厂。 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就是大麦。 当年啤酒厂的工人们从事的大多是体力活,特别是六月三伏天,浑身都是汗水,为了防暑降温,需要喝些茶水,工人们就地取材,拿烘干了的麦芽煮水,凉了喝,很是解渴,此方法随后在民间广泛的传开了。 大麦茶功效编辑本段回目录 大麦茶 据《本草纲目》记载,大麦味甘性平,有平胃止渴,消渴除热,益气调中,宽胸下气,消积进食,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宝五脏化谷食之功;治小便淋痛;治麦芒入目;治老人烦渴不止、饮水不定、舌卷干焦;治水气病;夏季清暑热;治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咽喉部脓肿。 大麦面粉可以食用,大麦还可以制成啤酒,帮助消化,疏肝利气,帮助调整肠胃功能的功效。 大麦芽中含有“消化酵素”和维生素等,适用小儿、老人病后胃弱引起的食欲不振。 人吃五谷杂粮,粗粮有降血、降血糖的神奇功效。 时尚、健康一族都越来越注重自身营养问题,大麦茶含有人体所需的17种微量元素,19种以上氨基酸,富含多种维生素及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和膳食纤维,适应了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需求。 大麦茶能增进食欲,暖肠胃,许多韩国家庭都以大麦茶代替饮用水。 优点编辑本段回目录大麦茶的推出,解决了一部分人们由于常年饮茶(传统茶)原因,所造成的胃部不适、胃酸过多等问题。 大麦茶 大麦茶冷饮具有防暑降温之功,热饮具有助消化、解油腻、养胃、暖胃、健胃的作用。 长期饮用,能收到养颜、减肥之功效。 大麦茶为纯天然、四季皆宜、适宜各种年龄人群的保健饮品,主要用于消温解毒,健脾减肥,清热解暑,去腥膻,去油腻,助消化,润肤乌发。 还可用于: (1)饮食过度,胸闷腹胀,炒黑研磨服,有化炎消胀,调中止泻之功效。 (2)小儿食积,面黄肌瘦,老弱之人,食少乏力,用大麦加糖服,益气健胃。 (3)消化道溃疡,以大麦为主食,可平胃气,止隐痛。 (4)暑热烦渴,用大麦煎水茶,清暑生津,除烦解渴。 大麦茶性温,帮助消化米面类的食物,(山楂对肉类食物的消化作用更好),对因胃不好不能喝绿茶的朋友来说更好,所以喝大麦茶对减肥的促进作用,放心的喝吧。 另外大麦茶也可与红茶共泡,味道也不错。 缺点编辑本段回目录大麦芽对正在哺乳的妇女有回奶作用。 特殊价值编辑本段回目录日本静冈大学农学系卫藤英男教授日前宣布,经研究发现,麦茶含有抑制癌变的特定物质,对癌症有一定的预防 大麦茶 作用。 大麦茶含有的特定抗癌物质是豆科植物含有的P-香豆酸和在药品中广泛使用的槲皮素。 槲皮素现在主要用于降压药。 科学家认为,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暴饮暴食、过度劳累等可能使体内的活性氧增加,引发包括癌症在内的疾病。 活性氧存在于人体内,它的分子中的一个电子处于离散不稳定的状态。 “不安分”的活性氧会夺走存在于细胞膜中的脂肪酸等的电子,导致一系列快速连锁反应,引发多种疾病。 而麦茶的抗氧化作用能消除过剩的活性氧。 以前人们饮用麦茶,主要是希望预防癌症、脑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等。 但此前并没有发现究竟是麦茶中的哪种物质能消除活性氧。 制作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原料配方:大麦粉7千克 茶叶粉3千克 天然香料100克 牛骨粉50克。 制作方法: 1.清洗去石:最好先将大麦洗净,除去其中杂物、石子砂粒等再晾干或晒干。 2.焙炒:工厂里是用焙炒机焙炒,家庭中可用文火在干净锅中翻炒,直到表皮焦黄为止。 焙炒时必需均匀,用力适当,使大麦粒中的水分均匀逐渐地蒸发,能够压碎就行。 3.粉碎:这里所指粉碎包括大麦粒和茶叶两种的粉碎。 就是说要用石臼或其它方法分别将大麦粒和茶叶逐渐压成粉状。 4.过筛:用粗筛将大麦粉中的表皮筛出。 5.混合:将大麦粉和茶叶粉按比例混合。 注意大麦和茶叶的农药残留量必须限制在允许的最小范围。 6.配料:一般在麦和茶的混合粉中加入天然香料和牛骨粉。 牛骨要用锤(工厂用锤式粉碎机)粉碎,并且筛成300~500目 的粉末,才能进行混合使用。 7.再过筛:最好再用细筛过一次,以保证饮用时的质量。 8.包装:筛后包装,即为成品。 种类喝法编辑本段回目录种类繁多 如今的麦茶已经不拘泥于单一的品种,而是衍生出了更适合现代人饮用习惯和营养需求的大麦茶饮。 有透过塑料袋可见一粒粒焦麦,需上火煮的,有与绿茶混合一起的。 有袋泡麦茶:杯用的、瓶用的、冷水用的、热水用的,琳琅满目。 如果去日本,会在“和风”小店看到麦茶专柜,品种也是很齐全的哦,再有就是到寿司店或日韩料理店了。 在日本,麦茶并非只是消暑解渴,还具一定的保健功能。 无论大小商场到夏天都设麦茶专柜。 屋顶上挂起一只只风铃儿,被风吹出叮叮当当的凉爽声儿。 麦茶的种类繁多,有透过塑料袋可见一粒粒焦麦,需上火煮的,有与绿茶混合一起的。 有袋泡麦茶:杯用的、瓶用的、冷水用的、热水用的,琳琅满目。 随着人们对健美的追求,麦茶的文章也做得五花八门。 如一直畅销的易拉罐“十六茶”,更有一绝。 以麦茶为主,又加了黑豆、绿茶、决明子、灵芝、柿叶、芝麻、红花等其他原料,16个种类中竟然有海带。 喝起来既能感到焦麦的清香,也似乎有那么一点点微妙的“杂香”味道。 麦茶的华丽喝法 煮麦茶之时准备一些在阳光下晒干的玫瑰花瓣。 在把茶隔离热源,把花瓣放进茶水中,然后一起倒进一个透明的大玻璃杯里。 此时你会看到一幅美丽的茶景:清澈晶亮的淡褐色中,青的麦粒和深红的玫瑰花瓣交相辉映,上下浮沉。 那些麦粒,犹如是澹明的夜空中,泊着的几颗星。 而那些花瓣,则如同是姑苏河畔,几艘唱晚的渔舟。 等茶微凉,将它们倾入陶碗中。 就这样,坐在木椅中,喝着陶碗里的麦茶,深深浅浅地想:做一回穿粗布衣裳的村妇,在溪头,在田边,浣衣、犁耕,也是不错的。 其他用途编辑本段回目录说到大麦的好处,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大麦能降血脂、降胆固醇。 其实,大麦也是闷热的夏季里降暑效果很好的食物,它的降暑作用与绿豆粥差不多。 但它的保健作用又比绿豆要综合,除了去火解暑外,还能保胃、健脾、利尿、助消化、治疗冠心病等,最重要的是,大麦是一种健康的粗粮,所以,体质比较弱的老年人在选择解暑食物时,最好常吃点大麦食物。 在家里吃大麦,最好是煮粥或沏大麦茶。 大麦粥和大麦茶有很好的止渴和利尿的作用,能帮老年人在夏季及时补充身体内的水分,并且能加快体内水分的新陈代谢,保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从而能减少中暑的情况。 保持身材好饮料 值得一提的是,大麦茶还经常作为女生维持好身材的健康套餐中的一员,皆因他不但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膳食纤维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而且还能去油、解腻,起到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长期坚持饮用,就能起到健康减肥的作用呢! 小贴士编辑本段回目录世上没有铁打的人,平日再坚强、干练的女性,每月也会有那么几天形容憔悴、失去神采。 经期各种如影随形的疼痛,以及烦躁不安、皮肤状况变差等问题,让许多女性烦恼不已。 这时候,如果不能保证充足的休息,至少也该为自己补充足够的营养。 这段时间要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以利于营养物质的补充,多饮水、多吃蔬菜,可以保持大便通畅。 要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午餐及晚餐多吃肉类、蛋、豆腐、黄豆等高蛋白食物,补充经期所流失的营养。 在两餐之间可以吃一些核桃、腰果、干豆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 而且,在这段时期要切忌饮用咖啡和茶,因为这类含咖啡因饮料会增加焦虑、不安的情绪;那么喝什么茶好呢?专家建议可改喝大麦茶、薄荷茶等。 因为这类茶性质温和,可暖胃健脾,又能补充营养,不同于普通意义的茶饮,恰巧是这个特殊时期的适合茶饮。 相关评论编辑本段回目录今日“东方咖啡”受追捧 金黄的色泽,迷人的焦香,大麦茶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东方咖啡”的美誉,在韩国、日本等国非常流行。 在韩国料理中,大麦茶多用来搭配烧烤类食物,可解除油腻,令人食欲大开;日本人则喜欢食用生鱼片后饮用大麦茶,以帮助消化,清理肠胃,去除口中余味;而近年,“韩风”也将大麦茶吹到中国,虏获了一大批国内时尚消费者的“芳心”。 “韩国人喝大麦茶去油解腻” 在韩国,喝茶不用中国式的茶叶,五谷杂粮均可入茶,又以大麦茶最为出名。 记者在韩国生活多年,发现无论是高级饭店还是街头巷尾的普通小店,都能喝到大麦茶。 大麦茶是用烘炒过的大麦放在开水中泡制而成的,不但香气诱人,而且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膳食纤维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因而成为最受韩国家庭欢迎的“大众茶”,不少韩国人甚至习惯喝大麦茶来代替喝水。 对此,汉城大学医院家庭医学科的刘泰愚教授指出:“大麦茶的确可以作为水的替代品,它在补充水分的同时,不会给身体带来任何负担。” 韩国人之所以热衷大麦茶,与他们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原因,韩国饮食多以烧烤为主,辅以火锅、泡菜等食物。 这些食物不可避免地会给肠胃带来一些负担,大麦茶恰好可以起到“化解”作用。 大麦本身性寒,经烹煮后寒性会减弱,也更温和一些。 在进食油腻食物后饮用大麦茶,可以去油、解腻,起到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长期坚持饮用,还能减肥呢!由于大麦茶具有生津止渴、安神静气的作用,夏天饮用更是爽口、宜人。 如果喜欢冰爽的口感,可将大麦茶在5摄氏度左右冷藏半小时至一小时,风味更佳。 除了去油解腻外,韩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还指出,大麦茶具有帮助身体“抗污染”的功效。 现代社会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汽车尾气排放的铅等重金属对人们健康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韩国江原大学环境科学系金熙甲教授的研究显示,坚持饮用大麦茶,可有效降低铅等8种重金属的浓度,起到为人体做“大扫除”的作用。 对于在都市中忙碌的人们来说,非常适合。 以往,韩国人都喜欢在家中自制大麦茶。 但随着饮料生产技术的发展,瓶装大麦茶越来越受欢迎。 这种大麦茶,是把泡制好的茶封装在塑料瓶内,不仅保质期长,且便于携带,能够随时饮用,外出时带上一两瓶,可以随时补充水分和营养。 “日本人喝大麦茶调理肠胃” 韩国的近邻日本,一向以饮食清淡、营养著称,是全世界健康饮食的“典范”,而大麦茶正是日本人眼中的健康饮品。 据《江户食文化纪行》一书记载,最早人们喝的大麦茶叫做“麦汤”,由于其名贵稀少,在古代只有贵族才能享用。 这种习惯一直沿袭到江户时代,随着原料和制作工艺慢慢普及,大麦茶才逐渐从贵族走向平民。 当时,由于没有冰箱等保存工具,只能等大麦成熟后的初夏,用新麦做出味道最佳的大麦茶。 因此,大麦茶也被日本人称作“夏天的茶”。 在日本,大麦茶受到青睐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清洁口腔和肠胃的双重功效。 日本人恐怕是全世界最爱吃生鱼片的民族,可是,生鱼片虽然新鲜美味,但食用后口腔里难免有异味。 在日本人眼中,大麦茶是生鱼片的最佳搭档,每次吃完生鱼片总会喝点大麦茶,再品尝其他美食。 除了清除口腔异味,大麦茶还具有独特的膳食纤维。 溶于茶水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将肠胃中的“垃圾”带出体外,使人轻松、健康,还不会带来任何多余热量和负担。 此外,膳食纤维还能减少人体对胆固醇、脂肪的吸收,所以也被营养学家誉为继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之后的“第七营养素”。 现在,许多日本饮料制造商争相推出额外添加了膳食纤维的大麦茶饮料,让饮料富含更多的膳食纤维,功效更好。 日本“海鸥综合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表示,实验中,他们发现,大麦茶在烘烤过程中产生的香味物质Pyrazine,不仅能提升大麦茶的口感,还能防止胆固醇升高,降低血液黏稠度。 平时饮食不规律的人每天喝点大麦茶,有预防肥胖和“三高”的作用。 “中医认同大麦茶功效” 在中国,大麦茶的功效在古书中早有记载。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大麦茶的评价是“味甘、性平,可消积进食、平胃止渴、消暑除热、益颜色、实五脏、化谷食之功。” 卫生部的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主任李佩文教授介绍,大麦属禾本科植物,是我国古老粮种之一。 按照中医性分,大麦性凉、味甘、咸;归脾、胃经,具有健脾消食、清热止渴、利尿等功效,还有一定的通便作用。 尤其是大麦芽,它含淀粉酶,可以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有帮助消化之功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室教授张湖德也表示:“大麦茶具有温中和胃的作用,可以去火,但性质比绿茶要温和些,因此肠胃不好的人也能喝。” 最后,从成分上来看,大麦茶中不含茶碱、咖啡因、单宁等 *** 性物质,既不影响睡眠,也不会使人亢奋。 对于许多神经衰弱、平时喜饮茶但又有失眠困扰的人来说,大麦茶无疑是一种最佳饮品,既可享受茶之甘香,又有益身体,即使在睡前也可放心饮用。
紫阳茶的历史
史料记载:在东汉末年,佛教传入紫阳时,紫阳茶和紫阳茶文化便开始萌芽并逐渐兴盛。僧侣坐禅讲经由于佛规而不能饮酒,饮茶提神醒脑是最好的办法。寺院来客不敬酒只敬茶,这种待客方式先被民间接受,进而传入官府。此后,为进贡而兴植的茶园就陆续产生,其规模不断增大。唐代,山南茶叶作为金州(今安康)“土贡”,成为献给朝廷的山珍。紫阳是山南茶的主要产区,采摘、制作、饮用的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陕南茶文化。陕南茶不仅作为宫廷官吏享用的天然饮料,也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陆续进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日常饮食之中。紫阳茶风味独特,是西北人民的嗜好品和生活必需品,也是茶区人民换取食盐等生活用品的山货特产。大量的茶叶销售到西北地区,不断增强和加深了汉族人民与少数民族同胞的联系和交往,成为汉族和少数民族团结共济的纽带。明代《茶法》的制定与实施,朝廷实行以茶易马,巩固边防,刺激和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其民昼夜沼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的繁忙景象。后因茶税苛重,民不聊生,在古金牛茶区(今宁强)出现了拔茶植桑的现象,外地茶客越过集散地——汉中、西乡,直达紫阳“买茶装蓖”。故至清代,兴安知府叶世卓为紫阳茶写下了“自昔岭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再次印证了紫阳茶的辉煌。大自然赋予了紫阳山水以灵气,紫阳人传承了紫阳茶的兴盛和发展,也传承了紫阳茶文化的更大发展
安吉白茶的历史渊源
动植物的白化历来罕见并作灵物瑞兆看待。佛教中有白雀与白猿听经的故事,白蛇、白龟成为神话故事主角,今有发现也必然报道。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北宋庆历(1041-1048年)年间:“白叶茶,芽叶如纸,民间大重,以为茶瑞。”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簿,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北宋皇帝在说了白茶可贵之后又说:“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自有这个记载一直到明代的350多年中,没有再发现过白茶。因此,安吉的白茶,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弥足珍奇。安吉最早于1930年在孝丰镇的马铃冈发现野生白茶树数十棵,“枝头所抽之嫩叶色白如玉,焙后微黄,为当地金光寺庙产”(《县志》),后不知所终。安吉白茶树为茶树的变种,极为稀有。春季发出的嫩叶纯白,在“春老”时变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才呈全绿色。如此珍奇的茶树品种,孕育出品质超群绝伦、卓而不群的安吉白茶,使中国的茶类百花园更为多姿多彩。 1982年,在天荒坪镇大溪村横坑坞800米的高山上又发现一株百年以上白茶树,嫩叶纯白,仅主脉呈微绿色,很少结籽。当时县林科所的技术人员刘益民、程雅谷等在4月4日剪取插穗繁育成功,至1996年已发展到1000亩,可以采制的只有200亩,年产干茶不足千斤。因其氨基酸含量高出一般茶一倍,为6.19%—6.92%,茶多酚10.7%,在1989年浙江省第二届斗茶会上以“玉凤”茶名获99分的最高分,次年又获99.3分,1991年再获浙江省一类名茶奖。安吉白茶,1996年每500克售价1500-2200元,因数量少,供不应求。安吉白茶发展大事记上世纪70年代,在中国竹乡,黄浦江源所在地——安吉县海拔800多米的深山密林间发现了一蓬树龄逾百年的再生型古白叶茶树,即白茶祖。
女儿茶的历史典故
在云南茶区,勤劳的各族妇女自古至今都是茶叶生产劳作的主力军,她们常常迎朝露、顶烈 日、冒风雨、踏夕阳,早出晚归,采茶制茶。茶叶融入了她们的情感,茶叶寄托了她们的希 望,她们采制的茶叶也常常被称为“女儿茶”。?清代普洱贡茶之一——女儿茶《红楼梦》第63回中写到:“宝玉忙笑道:‘……今儿因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顽一回子。 "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说:‘该焖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焖了一茶缸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这里提到的“女儿茶”其实就是一种普洱茶产品,是由云南上贡满清皇室的贡茶之一。?明清时期,云南茶区以生产普洱紧压茶为主,产品主要有团茶、饼茶等,其加工工艺为:大 叶种茶树(C.assamica)鲜叶、锅炒杀青、手工揉捻、晒干、晒青毛茶、蒸软、揉(压)制成形 凉干。公元1659年(清顺治16年),满清平定云南,普洱茶作为云南特产之一开始上贡清皇 室。公元1729年(清雍正7年),清朝廷设立普洱府,管辖今思茅、西双版纳等广大地区,同 年 在府治宁洱县(今普洱县)设立普洱贡茶厂,以西双版纳的倚邦等六大茶山原料精制普洱贡茶 ,并在攸乐山(今景洪市基诺山乡)设立攸乐同知(后改为思茅同知),负责监管普洱茶生产及 进贡、运销事宜。由于满族是一个以肉食为主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满族统治者更是山 珍海味无所不及,难免引起消化不良。而普洱茶由于具有显著的消食健脾作用而深得满族统 治者的喜爱,皇宫中饮普洱茶成为时尚。除了皇宫自用之外,普洱茶还大量赏赐给皇亲国戚 或有功之臣,拥有普洱茶成为满清显贵的一种标志。泰山女儿茶产于泰山景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茶叶自然品质形成好,是泰安一大特产。女儿茶的得名,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乾隆皇帝到泰山封禅,要品当地名茶。因泰安并无茶树,于是官吏们选来美丽的少女,到泰山深处采来青桐芽,以泰山泉水浸泡,用体温暖热,献给皇帝品尝,名曰女儿茶。原来,最早的女儿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从1966年起,泰安开始引种茶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泰山脚下的女儿茶成为目前我国最北方的茶叶种植基地。泰山女儿茶的种植位于泰山周围低海拔地区,这些地方山峦起伏,青山环抱,园内云雾缭绕,空气温润,土质肥沃,有机物质含量高,生态环境极其优越,茶区周围林木葱郁,空气清新,无污染,气温适宜,降水量适中。正因“泰山女儿茶”产茶区纬度高、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茶树休眠期长,采摘期短,所产茶叶叶片肥厚坚结,茶色清沏剔透、碧绿娇嫩、清澈晶莹,饮之回味醇美,沁人心脾,留香悠长,素有“茶中精品”之美称;又因山泉水灌溉和优良的土壤和地理环境,使茶业营养成分含量高,富含钾、钠、锌、铁、锰等微量元素,常饮有清心提神、软化血管等功效
关于安吉白茶的历史与现状还有外观特点
安吉白茶,为浙江名茶的后起之秀。 白茶为六大茶类之一。 但安吉白茶,是用绿茶加工工艺制成,属绿茶类,其白色,是因为其加工原料采自一种嫩叶全为白色的茶树。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北宋庆历(1041-1048年)年间:“白叶茶,芽叶如纸,民间大重,以为茶瑞。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簿,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 ”北宋皇帝在说了白茶可贵之后又说:“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 ”自有这个记载一直到明代的350多年中,没有再发现过白茶。 因此,安吉的白茶,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弥足珍奇。 安吉最早于1930年在孝丰镇的马铃冈发现野生白茶树数十棵,“枝头所抽之嫩叶色白如玉,焙后微黄,为当地金光寺庙产”( 《县志》),后不知所终。 安吉白茶树为茶树的变种,极为稀有。 春季发出的嫩叶纯白,在“春老”时变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才呈全绿色。 如此珍奇的茶树品种,孕育出品质超群绝伦、卓而不群的安吉白茶,使中国的茶类百花园更为多姿多彩。 1982年,在天荒坪镇大溪村横坑坞800米的高山上又发现一株百年以上白茶树,嫩叶纯白,仅主脉呈微绿色,很少结籽。 当时县林科所的技术人员刘益民、程雅谷等在4月4日剪取插穗繁育成功,至1996年已发展到1000亩,可以采制的只有200亩,年产干茶不足千斤。 因其氨基酸含量高出一般茶一倍,为6.19%—6.92%,茶多酚10.7%,在1989年浙江省第二届斗茶会上以“玉凤”茶名获99分的最高分,次年又获99.3分,1991年再获浙江省一类名茶奖。 安吉白茶,1996年每500克售价1500-2200元,因数量少,供不应求。 安吉地处天目山北麓,这里群山起伏,树竹交荫,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壤肥沃。 安吉还有“中国竹乡”之称,植被覆盖率为60%,而茶竹之缘,值得品味。 生产实践表明,大凡四周为竹林或邻近竹林的茶园所采制的茶叶,一般都含有板栗香或豆花香,且越靠近竹林的其香越明显。 也许正是竹乡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了惊世骇俗的安吉白茶树和安吉白茶。
黑茶的历史
最早的湖南黑茶是汉代时由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渠江镇生产的渠江皇家薄片,安化素有加工烟熏茶的习惯,茶叶通过高温火焙,色泽变得黑褐油润,故称“黑茶”。黑茶也是利用菌发酵的方式制成的一种茶叶。湖南黑茶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安化渠江黑茶薄片,渠江黑茶薄片呈形状不一的扁平薄片状,源于安化县渠江镇,黑茶薄片又称为黑茶宗祖薄片,民间相传为张良所造,俗称“张良薄片”。汉代时黑茶薄片成为皇家贡茶,称之为皇家薄片或渠江皇家薄片。四川黑茶起源于四川省,其年代可追溯到唐宋时茶马交易中早期。茶马交易的茶是从绿茶开始的。当时茶马交易茶的集散地为四川雅安和陕西的汉中,由雅安出发人措马驮抵达西藏至少有2~3个月的路程,当时由于没有遮阳避雨的工具,雨天茶叶常被淋湿,天晴时茶又被晒干,这种干、湿互变过程使茶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导致了发酵,产生了品质完全不同于起运时的茶品,因此“黑茶是马背上形成的”说法是有其道理的。久之,人们就在初制或精制过程中增加一道渥堆工序,于是就产生了黑茶。黑茶在中国的云南、湖南、陕西、广西、四川、湖北泉城红、泉城绿等地有加工生产。黑茶类产品普遍能够长期保存,而且有越陈越香的品质。藏茶是黑茶的鼻祖,也称南路边茶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经过32种古法制成,而且由于持续发酵的原因,所以极具收藏价值,她是古茶类中收藏值最高的茶种。 四川省雅安市是藏茶的原产地,已有1300年历史。明代嘉靖年间,陕西泾阳商帮陆续来雅安投身边茶行业。他们的资金雄厚、经商有道,从明到清先后创办了10余家茶号,经营规模很快超过当地川帮,每年认“引”数额占雅安全部的三分之二。藏茶品之“红、浓、陈、醇”。“红”指茶汤色透红,鲜活可爱;“浓”指茶味地道,饮用时爽口酣畅;“陈”指陈香味,且保存时间越久的老茶,茶香味越浓厚;“醇”指入口不涩不苦、滑润甘甜、滋味醇厚。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特殊工艺持久发酵制作而成的藏茶包含近500种对人体有益的有机化合物,约700种香气化合物,无机物也相当丰富,包括磷、钾、镁、硒等不少于15种矿物质。
广东凉茶的历史文化
广东地处岭南,岭南人饮用凉茶历史悠久、代代流传、相习成俗,与粤剧、粤菜、粤语等,一起体现出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 凉茶盛行于两广、港澳地区,与岭南气候和水土有很大关系。在古时,岭南为百越之地,也是中原人称蛮夷戎狄的"南蛮"之地。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及大庾岭五岭组成,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地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山脉,也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的分水岭。细看历史渊源,岭南地方(主要是广东和广西),"地湿水温",水质偏燥热,身体易"聚火",岭南人从小就耳濡目染,都知道什么时候喝哪种凉茶,习惯上山采药以祛湿解毒,防治感症。 淮南王刘安谏汉武帝远征岭南时说:"南方暑湿,近夏瘴热,暴露水居,蝮蛇蠹生,疾病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之二三。"公元306年,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南来岭南,由于当时瘴疠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岭南各种温病医药。 岭南人通过与自然环境的不断抗争,积累了调理保健、防病治病的宝贵经验。为了除湿去热,适应环境,他们在植被丰富的山川谷地采集一些清热解毒、消暑去湿的草药,经过一些具有中医药知识的人长期实践,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凉茶。 葛洪所遗下的医学专著以及后世岭南温派医家总结劳动人民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凉茶,其配方、术语世代相传。由于凉茶有清凉散热、解暑去湿的功能,而且不论盛夏隆冬,四时可服,深受民众喜爱。后来,随着商业的发展,有人在繁华集市的道路旁出售熬制好的各种保健、防病的草药煎剂,形成了岭南凉茶。
广东凉茶的历史文化
广东地处岭南,岭南人饮用凉茶历史悠久、代代流传、相习成俗,与粤剧、粤菜、粤语等,一起体现出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 凉茶盛行于两广、港澳地区,与岭南气候和水土有很大关系。 在古时,岭南为百越之地,也是中原人称蛮夷戎狄的"南蛮"之地。 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及大庾岭五岭组成,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地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山脉,也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的分水岭。 细看历史渊源,岭南地方(主要是广东和广西),"地湿水温",水质偏燥热,身体易"聚火",岭南人从小就耳濡目染,都知道什么时候喝哪种凉茶,习惯上山采药以祛湿解毒,防治感症。 淮南王刘安谏汉武帝远征岭南时说:"南方暑湿,近夏瘴热,暴露水居,蝮蛇蠹生,疾病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之二三。 "公元306年,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南来岭南,由于当时瘴疠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岭南各种温病医药。 岭南人通过与自然环境的不断抗争,积累了调理保健、防病治病的宝贵经验。 为了除湿去热,适应环境,他们在植被丰富的山川谷地采集一些清热解毒、消暑去湿的草药,经过一些具有中医药知识的人长期实践,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凉茶。 葛洪所遗下的医学专著以及后世岭南温派医家总结劳动人民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凉茶,其配方、术语世代相传。 由于凉茶有清凉散热、解暑去湿的功能,而且不论盛夏隆冬,四时可服,深受民众喜爱。 后来,随着商业的发展,有人在繁华集市的道路旁出售熬制好的各种保健、防病的草药煎剂,形成了岭南凉茶。
想知道凉茶的历史由来
凉茶的历史悠久,公元306年,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南来岭南, 葛洪 由于当时瘴疠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岭南各种温病医药。葛洪所遗下的医学专著以及后世岭南温派医家总结劳动人民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凉茶,其配方、术语世代相传。关于凉茶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在岭南和海外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数百年来,林立于广东、香港、澳门的凉茶铺,形成了一条岭南文化的独特风景线。凉茶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持久的扩张力,这是目前世界上任何饮料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历史最早的广东凉茶是由广东鹤山人王泽邦于1828年(清道光八年)始创的王老吉凉茶。后来,王老吉凉茶漂洋过海,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流行170多年,可算是清热、解毒、美颜饮品的先驱。 凉茶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宝芝林”因黄飞鸿早就饮誉海内外;“王老吉”的创始人王泽邦被称为“药侠” ,与慈禧太后、洪秀全、太平军、林则徐等历史人物及事件紧密相连;名扬中外的“李众胜堂”药店的著名产品保济丸,远销东南亚、美国和加拿大等地。 凉茶配制技艺以家族世袭传承下来,已有数百年历史。“文革”中,凉茶文化虽遭到了严重破坏,不仅凉茶铺关门,有关凉茶的制作器具、遗址、遗迹、史料、照片等文物也所剩无几,但其在港、澳地区仍经久不衰。王老吉、上清饮、健生堂、邓老、白云山、黄振龙、徐其修、春和堂、金葫芦、星群、润心堂、沙溪、李氏、清心堂、杏林春、宝庆堂、福庆堂、黄福兴等18个凉茶品牌的54个配方及其所构成的凉茶文化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可。
关于茯茶的历史
茯茶的出现,约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问世,采用湖南安化黑毛茶为原料,手工筑制,因原料送到泾阳筑制,称“径阳砖”;茯砖早期称“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是边销茶之一,因在伏天加工,故称伏茶。以其效用类似土茯苓,美称为茯茶、福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一般情况陈放年代越久香味越浓,茶汤越易冲泡出来,茶汤色泽红艳明亮。
普洱茶的历史沿革?
想自己历史,了解普洱茶更多的知识请去颐雅斋论坛
关于药茶的历史记载
从史料记载看,中国人从后汉以后开始喝茶,到唐朝时喝茶之风已盛极一时,不但文人隐士视饮茶为雅事,连贩夫走卒也爱饮茶。关于药茶的历史记载也很早了。在唐宋之后历代的诗文图画里,更是一再地以饮茶作为描写对象。但一般的茶都是热饮,名“煮茶”或“烫茶”,也曰“沏茶”,只有苦茶、凉茶、百草茶等是在夏天冷饮,是具有解暑功效的“药茶”,其选材也脱出了茶叶的范围。苦茶、凉茶、百草茶、地骨露都是凉性的药茶,只是药材、配方不同而已。 药茶一:菊花茶 还有一种简便的凉茶,名曰“菊花茶”,虽然味道不像苦茶或百章茶那样浓烈,但菊花茶能消暑散热。只要从茶行或中药铺买回干菊花,就可以直接用开水冲泡了。干菊花分黄菊、白菊两种,一般认为黄菊较佳,最有名的是杭州所产的黄菊,名曰“杭菊”。 药茶二:奉茶 值得一提的是“奉茶”。从前交通不方便,许多长途旅行的人都是安步当车,特别是到了炎热的夏天,对烈日之下的旅人来说,路边施放的茶水无疑是“荒漠甘泉”。因此,很早以前就有人做这种善事,称作“结茶缘”。《西湖老人繁胜录》里就提到南宋初年,杭州城里的大富人家就有在夏天里散“暑药”“冰水”的事迹。清人让廉在《春明岁月琐记》里也说:“伏日……有舍冰水者,或有煎苏叶、藿香、甘草等汤于市中舍之,谓之‘暑汤"。”行文至此,笔者忽然记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逢烈日炎炎的暑月,西安至河南的长坪公路两旁的柳荫下,每隔十数八里就有送“奉茶”的老翁或老妪。那茶多是竹叶凉茶或绿豆汤,有时饮者也会掏出三二分钱酬谢,那叫随心布施,施茶者也就笑纳了。 本文内容由山西药茶网整理发布
荷叶减肥茶的历史渊源
荷叶减肥茶真是不行,还是不要试了。比起荷叶减肥茶来说吃一些低热量的食物就可以了,建议你可以在食物中加雷5这一类富含丰富膳食纤维的食物,低热量,易饱腹的
阳羡茶的历史
阳羡茶不出名,阳羡茶具却很出名。
汉方药草茶的历史来源
药茶的制作,最初始于唐代,在《外台秘要》的“待茶新饮方”一节中就有药茶的制作、使用法和主治疾病的记载,开创药茶正式制作之先例。《食疗本草》中也有以药茶治疗“腰痛难转”、“解毒下痢”的记录。但根据史料《广雅》记载,西汉前,就有人们把采摘的茶叶制成茶饼,调煮时,将之烤成红色、捣成粉末置入瓷器中,注入热开水、加上葱、姜、橘为配料后饮用,用以提神醒脑之用。此为制作药茶的最早记载。而后的宋朝《太平圣惠方》中有八首药茶方,如“葱豉茶、治伤寒头痛壮热”、“石膏茶、治伤寒头痛烦热”。到了明清、关于药茶方的著作,已经愈来愈多,尤其以清代沈金鳌的《沈氏 尊生书》中,根据温病学家叶天士茶方修改的“天中茶”最有名,至今仍受到国家的推崇。另外加《食监本草》、《本草纲目拾遗》中也都为药茶的研究和整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且药茶在清朝宫廷中也被当作延年益寿的茶饮饮用,可见药茶对宫廷饮食生活的影响。
袋泡茶的历史
1904年6月,美国纽约茶商托马斯·沙利文希望压低生意成本,于是决定把少量茶叶样品装入一个小丝袋,寄送给潜在客户试尝。收到这些奇怪的小袋子后,疑惑的客户无从下手,只能尝试着把它们浸泡到一杯滚烫的开水中。结果完全出人意料——他的客户认为茶叶装在小丝袋里使用很方便,定货纷至沓来。然而交货后,客户又大失所望——茶叶依然是散装的,并没有那种方便的小丝袋,于是引起了抱怨。沙利文毕竟是一个聪明的商人,从这件事得到了启示,很快用一种薄纱布代替丝绸制成小袋,加工成一种新型小袋装茶叶,很受消费者欢迎。这个小小的发明给苏里万带来了可观的利润。沙利文无心之举成就了今天的袋泡茶产业。仅在英国,人们每天喝掉大约1.3亿杯袋泡茶。《每日邮报》援引英国泰特利茶叶公司公关部总监萨拉·豪的话说:“无法想像,没有袋泡茶,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自诞生之日起,袋泡茶经历了种种改变。此后,沙利文对袋泡茶作了一次改动。当时,饮茶者抱怨绸质袋子网眼太密,茶叶风味不能充分、快速地渗透到开水中。于是,沙利文用丝绵织成的薄纱纸取代丝绸。1930年,美国人威廉·赫尔曼松获得热封纸质茶袋的专利权。这一设计工艺至今仍然在使用。在英国,泰特利茶叶公司1953年开始批量生产袋泡茶并不断改进茶包设计。1964年,茶包材质被改进得更为细致,这也使得袋泡茶更为畅销。如今,每个茶包上大约有2000个微型孔,使茶叶充分溶入沸水中。1989年,泰特利茶叶公司一改标准的方形茶包设计,推出圆形茶包。几年后,泰特利茶叶公司又推出带束绳的茶包,且茶包中有30种不同的茶叶。此外,金字塔形茶包、尼龙茶包先后进入英国市场。英国茶委员会主席威廉·戈曼说:“如今,生活节奏快,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不愿意自己动手泡茶。”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称17世纪进入英国的茶叶为“文明砥柱之一”。但是,袋泡茶发明之前,饮茶者必须先把杯中所有茶叶过滤干净,才能畅饮。而过滤茶叶是一个相当烦琐的过程。1953年,泰特利茶叶公司管理人员正是因为看好袋泡茶的市场前景,才开始批量生产袋泡茶。他们认为,袋泡茶操作方便,能使茶叶充分接触开水,从而冲泡出浓香的热茶。豪认为,说服英国人不喝散装茶而改喝袋泡茶不是件容易事。她说:“当泰特利公司刚把袋泡茶引进英国时,为之设计的广告词相当简洁。它只是说:泡一杯好茶,用茶包,轻松快捷,仅需一便士。”统计显示,英国人每天喝掉1.3亿杯袋泡茶。戈曼说:“每天,英国人每天摄入的液体中40%是茶水,其中绝大多数用袋泡茶。”
普洱茶的历史起源简单介绍,普洱茶的来历
1.普洱茶起源地毕竟距离中华文化中心地区太遥远,交通不便及万水千山之隔使普洱茶的文字纪录非常贫乏,在少得可怜的文字记录中,还有不少是内地文人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记录,所以并非所有普洱茶的文字记录的历史都可以作为信史,也需要甄别。 2. 公认的最早普洱茶产区的文字记录《蛮书》唐樊绰于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撰写的《蛮书》记录了很多云南的历史文化,其中在《蛮书·云南志·管内物产卷七》中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3.”这是目前公认的普洱茶产区的最早文字记录,因而被广泛引用。 4.如果我们冷静地来看樊绰的记录,仍有需要甄别讨论的问题。 5.公元862年统治云南的南诏国出兵攻打安南(即越南,当时归属唐统治,唐政府在安南设有统治机构),唐政府派蔡袭继任安南经略使,樊绰是蔡袭幕僚。 6.为了知己知彼,了解南诏情况,樊绰受命收集南诏资料并于863年写成《蛮书》,也就在同一年南诏攻占安南,蔡袭战死,樊绰逃走。 7.樊绰其实并没有到过云南。 8.因此对于《蛮书》关于茶的记录也需要进行甄别讨论。 9.其一,书中所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应该是可信的。 10.“银生”即银生节度,治所在银生城(今景东东县城),辖区包括了今普洱市、临沧市一部、西双版纳州等地,这一带正是公认茶的起源区域《蛮书》只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 11.在唐代以前,景迈山种茶的说法已有1300多年,而新找到的用傣文写的经书记录布朗族1800多年前已在芒景建村和种茶,这当然还需专家认真考证。 12.其二,说“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13.关于“散收,无采造法”应该是属于道听途说了。 14.在澜沧江流域有很多古茶山,这些古茶山规模大,树龄老。 15.以景迈山为例,可以采撷的面积超过一万亩,按照布朗族的传说种茶已有1800多年,这么古老而广大的茶园如果“无采造法”是不可能形成的。 16.至于“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那只是一部分人的饮法,并不代表普洱茶产区的饮茶法。 17.蒙舍蛮即南诏国的统治民族,南诏统一前在洱海周围有六诏(六个小王国),南面的蒙舍诏也称南诏,其民族属于当时称“乌蛮”的一部分,其他五诏的民族都是“白蛮”,后来南诏统一其他五诏建南诏国并先后征服今云南大部分地区。 18.“蒙舍蛮”是当时“乌蛮”的一支,是南诏国的统治民族,所饮之茶应该是来自“银生城界诸山”的古老的普洱茶,只是在饮用时有加上椒、姜、桂煮饮的习俗。 19.大理白族的三道茶饮法应该起源于此。
武夷贡茶的历史渊源详解
宋时,由于地方官员的争宠,武夷岩茶名声日高,已悄然进入京都皇室,但真正列为贡御之品而生产制作的还在元、明两朝。 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浙江省平章高兴路过武夷山,监制了“石乳”茶数斤入献皇宫,深得皇帝爱赏。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高兴又命令崇安县令亲自监制贡茶,“岁贡二十斤,采摘户凡八十。”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高兴的儿子高久住任邵武路总管之职,就近到武夷山督造贡茶。第二年即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他在武夷山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的平坂之处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从此,武夷岩茶正式成为献给朝廷的贡品,每年必须精工制成龙团饼,沿着驿站递送进入大都(今北京)。当时御茶园的建筑物巍峨、华丽,完全按照皇家的规格模式设计和构建。进了仁凤门,迎面就是拜发殿(亦名“第一春”殿),还有清神堂、思敬堂、焙芳堂、宴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碧云桥。又有通仙井,覆以龙亭,称之为通仙亭,“皆极丹陛之盛。” 御茶园设有场官、工员。场官主管岁贡之事。后来贡制扩大,采摘、制茶的农户增加到250户,采茶360斤,制龙团五千饼。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崇安县令张瑞本在御茶园的左右侧各建一场,悬挂“茶场”的大匾。元至顺二年(公元1332年),建宁总管在通仙井之畔建筑一个高五尺的高台,称为“喊山台”,山上还建造了喊山寺,供奉茶神。每年惊蛰之日,御茶园官吏偕县丞等一定要亲自登临喊山台,祭祀茶神。祭文曰:“惟神,默运化机,地钟和气,物产灵芽,先春特异,石乳流香,龙团佳味,贡于天下,万年无替!资尔神功,用申当祭。”祭毕,隶卒鸣金击鼓,鞭炮声响,红烛高烧,茶家拥集台下。同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响彻山谷,回音不绝。在回荡嘹亮的喊山声中,通仙井的井水慢慢上溢,甚为奇异。有人解释之当时已是惊蛰,地气温热,加之祭祀茶神时火熏热炙,地温增高,井水渐溢,这是可能发生的现象,“茶神享醴,井水上溢”之说无非增加一种神奇的色彩,并非迷信,无可厚非。茶农因称通仙井的井水为“呼来泉”。 武夷贡茶鼎盛于元朝。元亡明兴,贡茶制度仍沿袭前朝,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皇帝朱元璋诏令全国产茶之地按规定的每岁贡额送京,并诏颁福建建宁(按,武夷山当时归属于建宁府)所贡的"茶为上品。茶名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并下令不得辗捣为“大小龙团”,按新的制作方法改制成为芽茶入贡。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由于御茶园疏于管理,茶树枯败,茶业衰落,武夷岩茶遂免于进贡。御茶园前后经历255年。它的兴废,引起了后人的深深喟叹。编纂《武夷山志》的清人董天工在《贡茶有感》中写道:“武夷粟粒芽,采摘献天家,火分一二候,春别次初嘉;壑源难比拟,北苑敢矜夸。贡自高兴始,端明千古污。”御茶园精制贡茶,取悦天子,源于进献贡茶的北宋蔡襄(曾任端明殿学士),其造成加重茶农负担,理应受到抨击。但由于御茶园悉心栽培和精工制作贡茶,使武夷岩茶品质益精,影响日大,独秀于茶坛,称雄于建州,为世人青睐,被皇帝天子所确认,进一步确定了武夷岩茶正统的高贵地位,其客观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龙井是什么茶 了解龙井茶的历史和品质特点?
龙井茶以其鲜香、形美而闻名。其外形扁平挺直,色泽嫩绿,香气清香高雅。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爽回甘,香气浓郁持久。龙井茶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茶树品种、地理环境、气候、采摘时间等因素。其中,龙井山的龙井茶是最为著名的,因为这里的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所产的龙井茶更加鲜美。龙井茶以其鲜香、形美而闻名。其外形扁平挺直,色泽嫩绿,香气清香高雅。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爽回甘,香气浓郁持久。龙井茶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茶树品种、地理环境、气候、采摘时间等因素。其中,龙井山的龙井茶是最为著名的,因为这里的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所产的龙井茶更加鲜美。龙井茶以其鲜香、形美而闻名。其外形扁平挺直,色泽嫩绿,香气清香高雅。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爽回甘,香气浓郁持久。龙井茶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茶树品种、地理环境、气候、采摘时间等因素。其中,龙井山的龙井茶是最为著名的,因为这里的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所产的龙井茶更加鲜美。龙井,又称西湖龙井,是中国的一种绿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山及周边地区。龙井茶以其独特的鲜香、形美而享有盛誉,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龙井问茶的历史?龙井问茶有什么历史
龙井问茶 龙井茶,虎跑水: 是闻名中外的杭州双绝。关于龙井产茶的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至北宋,由元朝开始著名,明清时龙井茶声誉雀起。 苏轼在他的诗《虎跑泉》中说:“金沙泉涌雪涛香,洒做醍醐大地凉”盛赞虎跑的泉水。虎跑泉为杭州名泉之一,水质纯净,甘冽醇厚。 用虎跑水泡龙井茶,清香溢口,沁人心脾,被誉为“西湖双绝”。郭沫若曾赋诗赞道:“虎去泉犹在,客来茶甚甘”。 北宋时期 龙井茶区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 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此开始有名气,该匾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 龙井品茗在北宋已成风气。 元明期间 人多以游龙井品茗为乐。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有了规模。 元丰二年,辨才师自天竺归老于此,不复出,与苏子瞻、赵阅道友善。 后人建三贤阁祀之,岁久寺圮。而明万历二十三年,司礼孙公重修,构亭轩,筑桥,锹浴龙池,创霖雨阁,焕然一新,游人骈集。 清代 清乾隆皇帝曾到此,老龙井还留有“十八棵御茶”遗迹。 乾隆还题“湖山第一佳”五个大字,并将过溪亭、涤心池、一片云、风篁岭、方圆庵、龙泓涧、神运石、翠峰阁定为龙井八景。 乾隆下江南时,曾游龙井茶园并亲采茶叶,看茶农炒茶和留有诗作。他采摘过的茶树共有十八棵,后人用心培养,称之为“十八棵御茶”,并做为贡品每年进奉朝廷,如今这十八棵御茶树依然生长于狮子峰原胡公庙旁,亭亭玉立。 景点信息 门票: 免票 开放时间: 07:55 - 17:31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村1号 以上仅供参考
惠明茶的历史发展
据《景宁畲族自治县志》记载: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景宁已种植茶树。咸通二年(公元861年),惠明和尚建寺于南泉山(今鹤溪镇惠明寺村,寺因僧名,村以寺名),惠明长老和畲民在寺周围辟地种茶。 《景宁县志》载,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茶随处有之,以产惠明寺潦头者为佳”,可见当时景宁种茶之普遍,茶业发展之盛。该处所产的茶叶品质卓越,因僧而得名,称“惠明茶”。 据《处州府志》记载,惠明茶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就成为贡品,年贡芽茶两斤。“人京马上争矜贵,黄封红裹呈枫宸”,可见,人京进贡场面非凡。 1915年在巴拿马举行的一次规模盛大的万国博览会中,中国选送的惠明茶被公认为是茶中珍品,荣获一等证书和金质奖章。从此惠明茶名冠全球,人们称其为“金奖惠明”。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畲族人民生活贫困,茶园荒芜,金奖惠明茶也就名存实亡。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金奖惠明茶,并大力扶持,才开始逐步恢复发展起来。1973年丽水地区科委将金奖惠明茶列入重点研究课题,重新挖掘了这一历史名茶,对茶区土壤、气候和茶叶的栽培、采制等进行研究,1979年惠明茶正式投产,从而使金奖惠明茶重获新生。
乌龙茶的历史沿革
乌龙茶的前身——北苑茶乌龙茶起源于福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乌龙茶的形成与发展,首先要溯源北苑茶。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贡茶,也是宋代以后最为著名的茶叶,历史上介绍北苑茶产制和煮饮的著作就有十多种。北苑是福建建瓯凤凰山周围的地区,在唐末已产茶。《闽通志》载,唐末建安张廷晖雇工在凤凰山开辟山地种茶,初为研膏茶,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已产制龙凤茶,宋真宗(998年)以后改造小团茶,成为名扬天下的龙团凤饼。当时任过福建转运吏,监督制造贡茶的蔡襄,特别称颂北苑茶,他在1051年写的《茶录》中谈到“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续诸焙所产者味佳。”北苑茶重要成品属于龙团凤饼,其采制工艺如皇甫冉送陆羽的采茶诗里所说:“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要采得一筐的鲜叶,要经过一天的时间,叶子在筐子里摇荡积压,到晚上才能开始蒸制,这种经过积压的原料无意中就发生了部分红变,芽叶经酶促氧化的部分变成了紫色或褐色,究其实质已属于半发酵了,也就是所谓乌龙茶的范畴。因此,说北苑茶是乌龙茶的前身是有一定科学根据。武夷山茶则在北苑茶之后,于元朝、明朝、清朝获得贡茶地位,获得发展。 现所说的乌龙茶则是安溪人仿照武夷山茶的制法,改进工艺制作出来的一种茶。 乌龙茶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 另据史料考证,1862年福州即设有经营乌龙茶的茶栈。 1866年台湾乌龙茶开始外销。 而现在全国乌龙茶最大产地当属福建安溪,安溪也与1995被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学会等单位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
溧阳白茶的历史或典故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现,迄今已有八百八十余年了。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珍稀白茶是一种珍罕的变异茶种,属于“低温敏感型”茶叶,其阈值约在23℃。茶树产“白叶茶”时间很短,通常仅一个月左右。以原产地江苏溧阳为例;春季,因叶绿素缺失,在清明前萌发的嫩芽为白色。在谷雨前,色渐淡,多数呈玉白色。雨后至夏至前,逐渐转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芽叶恢复为全绿,与一般绿茶无异。正因为神奇的白茶是在特定的白化期内采摘、加工和制作的,所以茶叶浸泡后,其叶底也呈现玉白色,这是珍稀白茶独有的特点。由于珍稀白茶它是在特定的优良生态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茶树,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物种,与中国六大茶类“白茶类”中的白毫银针、白牡丹等是不同的概念;白毫银针、白牡丹等指由绿茶中多毫的嫩叶制作而成的白茶;而珍稀白茶是由一种特殊的白叶茶品种中由白色的嫩叶按绿茶的制法加工制作而成的白茶。它既是茶树的珍稀品种,也是茶叶的名贵茶叶。与别的茶叶相比,溧阳白茶的显著特点就是氨基酸含量高,营养丰富。因此,溧阳白茶不仅喝起来口感好,而且还有利于身体健康。最近,白茶在女孩子中流行起来,还赢得了“美容茶”的雅号。
花果山云雾茶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
云雾茶历史悠久,始于宋,盛于清,为花果山主要名特产品,因长年生长在崇山峻岭之上,云雾缭绕之中,所以称其为“云雾茶”。由于日照不多,生长缓慢,历来产量不高。有关云雾茶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位善良,秉性聪颖的姑娘,为忠贞不渝的爱情跳崖殉情。后悬崖下长出了两棵云雾茶,据说:它们的根连在一起,年复一年,就多起来了。 云雾茶的鲜叶细嫩,炒制工艺精巧,内含氨基酸、咖啡碱,且蛋白质含量较高。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花果山云雾茶在“江苏省品茶会”上以其“条索紧固、形似眉状、峰苗挺秀、润绿显毫、香气持久、滋味鲜浓、汤色清明、叶底匀整”等特殊品质,与南京雨花茶、苏州碧螺春并列为江苏省三大名茶。1995年,在北京农业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2001年5月,获江苏省第九届“陆羽杯”(淮北片)名特茶评比一等奖。饮后齿颊留香,含英咀华。同时还具有怡神健脑,清火明目、健心降压、去腻消食之功效,风格独特。
想知道凉茶的历史由来
凉茶的历史悠久,公元306年,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南来岭南, 葛洪 由于当时瘴疠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岭南各种温病医药。葛洪所遗下的医学专著以及后世岭南温派医家总结劳动人民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凉茶,其配方、术语世代相传。关于凉茶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在岭南和海外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数百年来,林立于广东、香港、澳门的凉茶铺,形成了一条岭南文化的独特风景线。凉茶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持久的扩张力,这是目前世界上任何饮料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历史最早的广东凉茶是由广东鹤山人王泽邦于1828年(清道光八年)始创的王老吉凉茶。后来,王老吉凉茶漂洋过海,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流行170多年,可算是清热、解毒、美颜饮品的先驱。 凉茶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宝芝林”因黄飞鸿早就饮誉海内外;“王老吉”的创始人王泽邦被称为“药侠” ,与慈禧太后、洪秀全、太平军、林则徐等历史人物及事件紧密相连;名扬中外的“李众胜堂”药店的著名产品保济丸,远销东南亚、美国和加拿大等地。 凉茶配制技艺以家族世袭传承下来,已有数百年历史。“文革”中,凉茶文化虽遭到了严重破坏,不仅凉茶铺关门,有关凉茶的制作器具、遗址、遗迹、史料、照片等文物也所剩无几,但其在港、澳地区仍经久不衰。王老吉、上清饮、健生堂、邓老、白云山、黄振龙、徐其修、春和堂、金葫芦、星群、润心堂、沙溪、李氏、清心堂、杏林春、宝庆堂、福庆堂、黄福兴等18个凉茶品牌的54个配方及其所构成的凉茶文化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可。
日照绿茶的历史
1966年东港区的前身日照县“南茶北引”获得成功。此后东港茶叶不断发展,特别是自1998年以来,日照市政府立足实际科学决策,把绿茶生产确立为农业特色经济的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植,致力建设“江北绿茶第一基地”,日照绿茶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2年,日照绿茶区域内茶园面积已达到12万亩,茶园面积占到全省的茶园面积半数以上,年产茶叶1500吨,占山东省的50%以上。是山东省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产量连续六年列全省第一,素称“北方第一茶”。其中岚山区巨峰镇1000亩有机茶已通过欧盟国际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获得了欧盟市场的“通行证”。 产业发展2012年,日照市东港区筹建集观光旅游、茶叶贸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日照茶博园(日照绿茶超市),同时努力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实现日照绿茶品牌建设的跨越。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政府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署了合作建立北方茶叶生产基地的协议。双方建立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并多次邀请中国茶叶研究所的专家、教授来岚山港区巨峰镇、五莲县指导茶叶生产,定期举办茶叶技术培训班,双方合作建起了江北唯一的一个千亩茶叶示范园,从南方引进了龙井、福鼎大白茶等10余个国家级无性系良种。茶叶技术人员相继攻克了十多项茶园优质丰产技术难关,完成了高效设施栽培等科研项目,并推广了扦插繁育、配方施肥、合理修剪等新技术。使茶园面积不仅在规模上迅速扩大,而且在茶叶品种质量优化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生产科技日照市近几年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冬季采用茶叶反季节栽培方法,建起冬暖式塑料大棚生产茶叶,所产大棚绿茶每年在春节前上市,大大提升了日照茶的知名度。日照市在茶树栽培、管理、科研、试验、示范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尤其在茶树无公害栽培方面,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措施,杜绝使用农药,重施有机肥,全区5万亩茶园己发展成为生态茶园,所产绿茶获绿色食品认证。日照绿茶实施无公害栽培技术,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病虫害措施,杜绝使用农药.追施有机肥料,所产绿茶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自然环境日照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东临黄海,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山地丘陵土壤呈微酸性,属黄棕壤土,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优越的沿海气候条件和优良的环境,孕育了日照绿茶“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的独待品质,日照绿茶因此被誉为“江北第一茶”。
日照绿茶的历史
1966年东港区的前身日照县“南茶北引”获得成功。 此后东港茶叶不断发展,特别是自1998年以 来,日照市 *** 立足实际科学决策,把绿茶生产确立为农业特色经济的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植,致力建设“江北绿茶第一基地”,日照绿茶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2年,日照绿茶区域内茶园面积已达到12万亩,茶园面积占到全省的茶园面积半数以上,年产茶叶1500吨,占山东省的50%以上。 是山东省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产量连续六年列全省第一,素称“北方第一茶”。 其中岚山区巨峰镇1000亩有机茶已通过欧盟国际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获得了欧盟市场的“通行证”。 产业发展 2012年,日照市东港区筹建集观光旅游、茶叶贸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日照茶博园(日照绿茶超市),同时努力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实现日照绿茶品牌建设的跨越。 日照市东港区人民 *** 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署了合作建立北方茶叶生产基地的协议。 双方建立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并多次邀请中国茶叶研究所的专家、教授来岚山港区巨峰镇、五莲县指导茶叶生产,定期举办茶叶技术培训班,双方合作建起了江北唯一的一个千亩茶叶示范园,从南方引进了龙井、福鼎大白茶等10余个国家级无性系良种。 茶叶技术人员相继攻克了十多项茶园优质丰产技术难关,完成了高效设施栽培等科研项目,并推广了扦插繁育、配方施肥、合理修剪等新技术。 使茶园面积不仅在规模上迅速扩大,而且在茶叶品种质量优化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生产科技 日照市近几年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冬季采用茶叶反季节栽培方法,建起冬暖式塑料大棚生产茶叶,所产大棚绿茶每年在春节前上市,大大提升了日照茶的知名度。 日照市在茶树栽培、管理、科研、试验、示范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尤其在茶树无公害栽培方面,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措施,杜绝使用农药,重施有机肥,全区5万亩茶园己发展成为生态茶园,所产绿茶获绿色食品认证。 日照绿茶实施无公害栽培技术,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病虫害措施,杜绝使用农药.追施有机肥料,所产绿茶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自然环境 日照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东临黄海,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境内山地丘陵土壤呈微酸性,属黄棕壤土,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 优越的沿海气候条件和优良的环境,孕育了日照绿茶“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的独待品质,日照绿茶因此被誉为“江北第一茶”。
关于茶的历史及演变过程
从发现利用茶叶发展至现今丰富多彩的茶类,经历了二、三千年的历史演变,这一演变过程大体是: 采食鲜叶→生煮羹饮→晒干磨碎→蒸青造团饼→龙团凤饼→蒸青散叶茶(绿茶)→炒青绿茶→白茶、黄茶、花茶→黑茶、红茶、乌龙茶→现代再加工茶。 1、采食茶树鲜叶:中国发现与利用茶树,如从神农时代算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本草衍义》 记载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可见,最初的利用是采食鲜叶的。 2、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 以茶作菜,现在云南的基诺族仍保留了吃凉拌茶的习俗。 茶作羹饮,见晋代郭璞(276-324年)《尔雅》" ,苦荼"之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 "《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 " 茶被利用作药治病,就像采集其他草药一样,采集鲜叶晒干收藏备用。 3、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唐代以前已有蒸青作茶饼的制法,到了唐代,制法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干矣。 "唐代饼茶中间有孔可串穿,有大有小大,饼茶为一斤至五十两。 宋代进而出现研膏茶、腊面茶,以后在团饼茶表面有了龙凤之类的纹饰,谓之龙团凤饼。 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 1121-1125年)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遗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宋徽宗《大观茶论》称:"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 4、从团饼茶到散叶茶:陆羽《茶经》:"饮有 茶、散茶、末茶、饼茶者" ,说明唐代已有散茶。 到了宋代,饼茶与散茶均有生产, 《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 "片茶即饼茶,散茶即芽叶散茶。 到明代,散茶生产更为普遍,明太祖朱元璋为适应潮流,也下达诏令改贡饼茶为芽茶,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十六日:"庚子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 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 5、从蒸青到炒青:唐宋时代以蒸青茶为主,但也开始萌发炒青茶技术。 唐代刘禹锡(772-842年)《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就有"斯须炒成满室香"的诗句。 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张源《茶录》、舒次纾《茶疏》、罗廪《茶解》中都有较详细的启示。 至于"炒青"茶名,早在宋代陆游(1125-1210年)诗中就有记述:"日铸(浙江绍兴日铸茶)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 " 6、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绿茶是经杀青(蒸青或炒青)、揉捻、干燥而制成,绿汤绿叶。 当绿茶炒制不当闷黄后即变成黄汤黄叶,后来发现黄汤黄叶的茶叶也别具一格,就采取有意闷黄的做法制成了黄茶。 茸毛特多的茶树芽叶经晒或烘干后,芽叶表面满披白色茸毛,茶叶呈白色,因而形成了白茶。 制成的绿茶经泼水推积发酵,茶叶发黑,形成了黑茶。 黑茶是明代茶马交易的重要物质。 红茶是茶鲜叶采用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发酵变红而形成。 最早的红茶是从福建崇安星村的小种红茶演变而来的,以后扩大至江西、安徽等地生产。 明末清初在福建武夷山一带产生了乌龙茶,据说是采摘的芽叶在箩筐中摇荡时间长了,叶缘受损发酵变红,再经锅炒、揉捻、烘干后,橙黄汤色,叶片三红七绿被称为半发酵茶。 7、从素茶到花香茶:早在宋代就有添加龙脑的加香茶,也有以茉莉花焙制的花茶。 明代钱椿年《茶谱》(1539年)记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惠、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茶的历史是什么?
1、远古到南北朝时期相传由神农氏尝百草而发现茶。到战国以后,在古文献中即有“茶”的记载。从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追述中可知,我国商末周初之时,古之巴蜀地区即已种茶产茶。2、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隋朝开通南北大运河,便利南茶北运和文化交流。社会出现将“荼”字减去一笔,俗写成“茶”,自此便成为专用的茶字。唐代开元年间,北方佛教禅宗兴起,坐禅祛睡,倡导饮茶,饮茶之风由南方向北方发展。上元至大历年间,陆羽《茶经》问世,成为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3、宋元时期宋元时期,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宋代茶文化发达,出现一批茶学著作,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等。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等更是中华茶文化的艺术珍品。4、明朝时期明代朱元璋体恤民艰,从此我国茶叶生产由团饼茶为主转为散茶为主。茶类有了很大发展,在绿茶基础上,白茶、黑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及花茶等茶类相继创造出来。明代强化茶政茶法,为巩固边防设立茶马司,专营以茶换马的茶马交易。5、清朝到民国时期清代海外交通发展,国际贸易兴起,茶叶成为我国主要出口商品。康熙23年,清朝廷开放海禁,我国饮茶文化和茶叶商品传往西方。在民国初期,创立初级茶叶专科学校,设置茶叶专修科和茶叶系,推广新法种茶、机器制茶,建立茶叶商品检验制度,制订茶叶质量检验标准。
茶的历史有多久
追寻中国茶文化的源头,首先要廓清中国茶叶的源起。唐代陆羽《茶经》就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断定神农氏的依据是《神农本草经》和《神农食经》。前者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者载:“茶茗久服,令人悦志。”这一传说一直流传到当代。神农时代是中华民族成长史中极为远古的时期。茶叶的发现及开始应用应看作是整个神农部落时代的历史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四川,这是由于当时四川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大约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西汉初期(公元前53年),蒙顶山甘露寺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公元4世纪末以前,由于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已出现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可以说我国的巴蜀地区是人类饮茶、种植茶最早的地方。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并且,这一时期饮茶开始进入文学和精神领域,中国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赋》。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了较丰富的茶叶物质,茶叶生产、加工有了一定的规模:二是茶叶科学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茶事活动由实践开始上升到理论;三是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如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四是有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诗茶画作品产生等;五是作为上层建筑的茶政开始出现。在这一时期,世界第一部茶叶、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它由唐代陆羽所著,成书于公元780年。《茶经》内容十分丰富,是一本茶叶百科全书。它涉及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数理学等;同时,还记载了唐代以前有关茶的不同神话、寓言、史籍、诗赋、传记、地理、数理等书籍,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到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因此,我们说:“茶兴于唐、盛于宋。”在这一时期,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茶区也大面积地进行了南移,使茶业上市提前一个月。这一历史时期茶文化空前繁荣,宋徽宗赵佶带头在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亲著《大观茶论》一书。到元代、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话》、《陆羽烹茶图》、《品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初,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由于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清代基本形成现今的六大茶类,除最初的绿茶之外,出现了白茶、黄茶、红茶、黑茶、青茶(乌龙茶)。茶类的增多,泡茶技艺有别,又加上中国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使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综观中国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概括地说,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茶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为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诗词、茶书画、茶歌舞、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饮茶技艺和茶艺表演等;精神形态表现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茶禅一味等;还有介于中间状态的表现形式,如茶政、茶法、茶礼规、茶习俗等属制度文化范畴的内容。
绿茶的历史?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蒙顶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茶”。《华阳国志》是信史,可以认定:不晚于西周时代,川北(七佛贡茶)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绿茶据传发源于湖北省赤壁市。元朝末年,朱洪武率领农民起义,羊楼洞茶农从军奔赴新(疆)蒙(古)边城。他们在军中见有人饭后腹痛,便将带去的蒲圻绿茶给病者服用。服后,患者相继病愈。这件事被朱洪武得知,他记在了心里。当了皇帝后,朱洪武和宰相刘基到蒲圻找寻隐士刘天德,恰遇在此种茶的刘天德长子刘玄一,刘玄一请朱皇帝赐名。朱洪武见茶叶翠绿,形似松峰,香味俱佳,遂赐名“松峰茶”,又将长有茶叶的高山,命名为松峰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朱元璋因常饮羊楼松峰茶成习惯,遂诏告天下:“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因此,刘玄一成为天下第一个做绿茶的人,朱元璋成为天下第一个推广绿茶的人,羊楼洞成为天下最早做绿茶的地方。
茶的历史,谁能告诉我最好的答案?
茶的历史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没有。但他们不知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亲而解之”。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义是“苦菜”,上古时期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人们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及其特殊功能时,单独表示它的新字也就产生了。 茶与粮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于气候等原因,当地并不产茶,官府为了增强控制少数民族的力量,对茶叶的供给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办法,以求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与此同时,官府不仅控制茶叶的供应,俞且,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的战马,给兄弟民族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叶从发明到利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它之所以深受人们的欢迎,除了可作为饮料被人们饮用外,还因为它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疗的作用。三国时代,诸葛亮带兵南征北战。一次,兵至云南励海,士兵因水土不服,多害眼病,诸诸亮命令士兵采茶煮水喝,不久,把眼病治好了。直到现在,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 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如我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于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 “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 “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是伟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国饮茶及茶的生产和贸易,除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就从中国传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纪以后,特别是近200年以来才传入发展起来的
茶的历史起源与文化是什么?
茶起始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中国茶道的发展过程: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2.点茶,斗茶: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由于宋代饮茶之风炽热,所以还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亦称“茗战”。中国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随着贡茶的兴起应运而生。3.泡茶: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或少加调料。这种简便、纯粹的“清饮”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加上后来的沸水冲泡法,到了明代,就形成了“泡茶”这种饮茶方式,一直沿用至今。